- 相关推荐
插图: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插图: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叶燕芬
教材中的插图尽管不是可读文字,但它是编者精心创作的一个“产品”,蕴含着编者的教育意图,对课文起着补充、诠释的作用,本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翻看课文中的插图,有的是背景说明,有的是名画展示,有的渲染意境,有的图解文意,有的拓展延伸。这些插图都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理解文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所以,它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文字的内容,而忽略了课文插图;部分教师费尽心思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却闲置了课文插图。如何合理利用这一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呢?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现列举如下:
一、图文对照,学习字词
课文插图有解释文本的功能,可以通过对插图的观察来学习字词。《难忘的泼水节》一课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的事,课文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特别是“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等生字新词的认读,学生很有困难。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插图,效果良好。
1.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分自然段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一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时表现得有些困难,教师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出示“对襟白褂”词语卡片):这个词很难读,谁来教大家读?(一学生领读,师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的周恩来总理穿的衣服就是——(学生齐说:对襟白褂)
师:再来看看总理穿的裤子,扎的头巾。
生:总理穿的裤子是咖啡色的。(出示词语:咖啡色长裤)
生:总理扎的头巾是水红色的。(出示词语:水红色头巾)
师:这些词语会读了,对照插图意思也就明白了,句子读起来就容易多了。自己试试。(学生果然把这个句子读得很流利)
这个教学片段在插图的引领下,达到了多项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事物,还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效地学习了“襟”“褂”“咖”“啡”四个生字。
二、图文结合,理清脉络
一篇课文中的多幅插图就像一幅幅的连环画,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这类课文教学时图文结合,能让学生马上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如《可贵的沉默》一文,文中出现了两幅插图:插图一是孩子们神气十足地谈论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热闹场景;插图二是孩子们说不出父母的生日而沉默的场景。初读课文时,笔者是这样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请看这两幅课文插图,能根据插图里人物的神情、动作用合适的词语来说说吗?(学生自由准备)
2.第一幅插图,孩子们表现得怎么样?(同时相机理解“异口同声”“左顾右盼…‘神气十足”等词语)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插图的内容呢?(第1~9自然段)
3.从热闹中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非常快乐、开心,孩子们非常幸福。)老师跟大家合作,一起来读读这热闹的场景。(师生配合读课文第1—9自然段)
4.谁来说说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孩子们又表现得怎样呢?
5.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这幅插图?(第10—13自然段)默读第10—13自然段,静静地去感受一下这非同寻常的沉默。
6.找找表示“静”的词语。(“安静”“沉静”“寂然无声…沉默”)作者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呢?要读好这份热闹后的沉默很不容易,静静地,屏住呼吸、悄无声息地,安静,安静,再静一点,读——(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7.课文真像一部戏,是一个起起落落的故事,它共有三幕,开幕是“热闹”,第二幕是“沉默”,第三幕是“热闹”。第三幕没有插图,课文哪个自然段在重点写呢?我们也来读一读。
8.请把插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故事的梗概。
三、图文互读,突破疑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还不够丰富,课文中有一些句子对他们来说难以体会,此时教师不妨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最大的“书”》一文时,课文题目下方的泡泡语中提出:“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逐步感受到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为什么岩石会像书?而且“为什么岩石又是最大的‘书’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顿时就会明白了。
师:川川刨根问底,这些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看看插图,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
生:哦,图上画着的岩石是一层层叠起来的,跟我们的书一页页叠起来非常的相像,所以岩石就是书啊。
生:图上的这块岩石上有树叶的痕迹,可能就是课文中说的岩石上的文字吧。
师:孩子,你的观察真仔细啊!
(出示句子: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师:读了句子,小朋友知道岩石上的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生:雨痕。
……
师(小结):原来,在岩石上的那些看起来像小点点和小浪线一样的痕迹就是岩石上的字和画啊,怪不得我们把这些岩石叫做最大的书呢!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文本,利用插图“以图释文”,突破难点,构建起对学生来说原本是比较遥远和陌生的阅读体验——“岩石就是书”,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生动的文本形象,理解了像“痕”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生字词语。
四、以图悟文,激发想象
许多插图在课文中就如无字的有形语言,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并从中寻找有价值的思考点启发学生思考,就能渲染文本的阅读环境,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通过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利用课文的插图资源,结合人物对话的朗渎指导,是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有效方法。
课文插图中列宁爱护地拍着男孩的肩膀,男孩神色凝重地若有所思,神态很是复杂。男孩深深意识到,虽然喜爱灰雀,但是不能把灰雀捉回家,不能让灰雀失去同伴,不能让灰雀失去翱翔的蓝天。同时,男孩在列宁的提醒下,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决心马上改正。他把懊悔和释放灰雀的心理,以及鼓起勇气改正错误的决心都写在了脸上。根据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说话,既能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以图悟文,使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内涵。
【插图: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相关文章:
不可忽视基本物理常数的教学08-19
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5-31
重组教育资源深化课程改革08-18
人力资源课程培训心得05-09
人力资源课程学习心得11-02
《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08-18
人力资源课程心得体会11-02
人力资源课程的心得体会11-0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心得12-18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心得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