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魏李教学法”之内涵与应用
浅论“魏李教学法”之内涵与应用◎周春秀
素质教学和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在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呢?本文将重新梳理魏书生和李镇西的教学方法,提出将两种教法融合应用,以追求教育教学的高效。
一、“魏李教学法”的提出
首先声明,“魏李教学法”是笔者杜撰的名词。之所以创此名词,实因教学工作实践使笔者感觉到魏书生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教学理论虽然分属不同的体系,操作流程、方式也迥异,但这并不矛盾,相反倒是可以糅合的。
笔者拜读了一套教学理论丛书,发现封套上赫然印着“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的广告语。确实,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能够代表中语教学最高境界的非此二位莫属。
魏书生老师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把适合于农耕文明的语文教学成功地引导到了现代教育的轨道上来,其持久的有效性证明了他的实践和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继续推广应用和深入探讨的。
李镇西老师则提出了“语文教育”的观念,把“民主”这种原本富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机制运用到了语文教学中,效果卓著。他的实践和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学推开了一扇敞亮的窗,让人觉得沉重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叫风格也好,叫流派也罢,这两种教学模式确实各有各的高招,但其目标和效果都惊人的相似: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将之分别称为“魏书生教学法”和“李镇西教学法”。本文以下简称“魏教法”和“李教法”。
二、“魏李教学法”的内涵
在传统的耕读式教育里,自主学习式教学是自古以来中国语文教学的主流,乃至影响了所有的行业,包括佛教等意识形态领域。所以才有了“师父(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流行语。(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我们看古人所编的启蒙读物,大多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目的就是便于念,即使是“小和尚念经”,也会收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成本低、形式灵活。学生长期潜移默化,由“有口无心”到“心领神会”,总有开窍的时候,而一旦开窍,便已经站在了某个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顽强,与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不无关系。在不断的读与悟中,传统精神以及表达方式也就真正地“溶化在血液里”了。
魏教法的核心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充分说明:魏书生老师成名之后,大量的时间用于开会和交流,而他教的班级依然能正常运转,学生没有因为老师不在而抓瞎抓狂,反而出现大面积“丰收”。
他的课堂教学更是具体实践了这一模式。六个步骤中有三个含“自”: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而观摩过他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答疑”阶段其实也主要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相互诘难,又互相解答释疑,老师只是进行极有限的点拨,更多的时候,魏老师会在学生的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做更深更细的思考,进而作出更准确的解答。
这种教学模式的难点在“开头难”,这也正是魏教法的“秘诀”之一。魏书生老师教语文是从提升学生的“士气”入手的。他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发自内心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并一点一点地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同时一点一点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的责任心。这一切看似与语文若即若离,从专业的角度看,似乎更应归于“管理”的范畴。但是,“大语文”不正是把“文以载道”当作教育的原则之一吗?况且,在我国,教书和育人从来都是高度统一的。“魏教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镇西的教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二是始终把素质教育当作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他强调把“语文教学”改称为“语文教育”。一字之差,内涵覆盖面扩大了许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有了质的提升。
李教法在实践中,很重视“民主”氛围的营造。在他的课内课外,“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学生在他的调动下,“民主”又成了一种动力。
李镇西老师善于转换角色。一开始他是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便成了学生之中的一员。最经典的例子是,他把自己写的“当堂作文”交给学生批阅和讲评,这是需要具备真功夫的,而且必须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表演”的东西。他会和学生很认真地讨论问题,看上去很有风度,实际上很在乎。最关键的是他能把这种“在乎”的心态传递给学生,这样做自然消除了长幼之间的隔阂。当然,他并不因此而稍稍减少了教书育人的素质。相反,用他自己的话说,选择当老师就要百分之百地投入。所以,他“全天候”地教育着他的孩子们。他曾经在旅游途中给每个学生写了内容不同的信。这是什么精神?这说明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也透露出他对教育的大胆探索。
“民主”式教学的难点在于“度”的把握。这里的“民主”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但与西方教育观念不无联系。李教法吃透了“民主”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他充分地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其实,这也是教师的自信:在他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懂得珍惜民主的权力,在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上都不至于“跑偏”。
如果说,魏教法的本质属性中包含了“悟”的成分,那么,李教法就是开放式的“渗透”。李镇西教书给人的感觉是有疑必辩、有疑必释。因此他的课堂总是那么“热闹”,他的教学内容总会有一些“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又可能为以后的步骤铺垫。这样的生生不息,使他的课堂总能步入良性循环,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辨力等。他没有“号召”,没有“动员”,连“强调”都用不着。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中,李镇西老师一直认为他自己也在不断发展,无论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方面还是语文方面。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很“得意”的吧!
三、“魏李教学法”的应用
笔者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对二位大师向来敬慕,但只是高山仰止,不敢攀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满足于不出差错,缺乏创造精神。当然偶尔也尝试着模仿大师的做法,多数时候是“画虎不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困难,与二位大师当年是相仿的,但我们为什么总觉得棘手,总不敢果断地面对呢?近年来,笔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对照“魏教法”和“李教法”,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领会二位大师的理论和实践,模仿也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往往吃力不讨好。
笔者大胆提出了一个想法,把魏教法和李教法“糅合”起来,最大程度上释放学生学习语文的精神能量,既增知又培智。说起来很难,但我们可以灵活地应用,以追求效益最大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运用“查、读、品、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查找各类资料、识记文中的字词、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法来自己学习;通过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选材、表达、结构、语言等方面和主旨的联系对文章进行品析;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哲理和作者的感情进行领悟,并对写作方法进行运用。学生通过预习将一些问题带入课堂,然后运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互帮互学,学生间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一些在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点评。本着把课堂归还给学生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引领学生习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课文找方法、品读课文悟方法、当堂检测用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慢慢形成知识体系,以求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有限”的试行,发现效果比原来有明显改善。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生已经不把学语文当作苦差事,而笔者也略微尝到教书育人的甜头了。
(周春秀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214200)
【浅论“魏李教学法”之内涵与应用】相关文章:
浅论初中古诗教学法08-17
浅论法官之公正08-12
尝试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08-17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08-05
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08-13
生物教学之快乐教学法初探08-12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08-03
《俗世奇人》之“刷子李”08-16
浅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完善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