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

时间:2022-08-17 15:11: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

  摘要“课堂提问”是日常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而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果。经调查发现问题设计存在“机械化”“老师化”“无序化”的现象,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如遵循“生成性”“明确性”“开放性”“逻辑性”的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存在问题,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28-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一条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然,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梁志大也认为课堂提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检测功能;2.组织教学功能;3.导入功能;4.授课功能;5.反馈功能;6.总结功能;7.巩固功能。然而,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问题“机械化”。即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对话开展得很顺利,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常常是无疑而问,为“是不是”“对不对”而问,学生的回答大多为肤浅的对答,很少有自己的思想。

  2.问题“老师化”。即问题由教师精心筛选设计,问题的设计也是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教师对每篇课文的理解,而不是从课文本身和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思维方式来设计问题。课堂上老师一连串追问,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后,最终由老师的标准答案一笔勾销了学生的思考结果。这种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极大的地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背道而驰。

  3.问题“无序化”。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不合乎教学逻辑。许多问题顺序混乱,想起哪个问哪个。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具有生成性。即启发性。对于表达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选择类的的问题,但对于初高中的学生,一个问题代表一种思想,一种创新,所以问题的设计尽量要具有启发性。比如:宁鸿彬老师教读《执竿入城》一文已近尾声时,为了打开同学们的思维,更全面地揭示文章的主题,便拿出一个茶杯请学生从正面、侧面、顶部、底部不同角度看,画出正视、俯视、仰视的平面示意图,这四个示意图哪个正确?生:(异口同声)全正确。师接着因势利导: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它,尽管结果不一样,但这些结果全是对的。这就告诉我们,对一个事物不能只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草草一看,就轻易地作论,而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全面地观察、分析、研究之后,再作结,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科学的、正确的。阅读分析文章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分析一个人物、事件、一个场面,去分析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这样阅读分析、问题,可以避免片面性,有利于全面理解文章。《执竿入城》这则笑话虽然很短,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也会得出多种结论,得到多种教益。学生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比一个精彩,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个个有理有据,持之有故,逻辑严密,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问题具有明确性。即限定答域,提供回答问题的特定时空,也就是说同学们通过阅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阅历,能明确问什么,需要回答什么。例如,教归有光《项脊轩志》,在提出“文中有哪些喜”这个问题后,就可限定第一段,让学生找出“修补轩室”“美境”“理想的书斋”“月夜幽静,休憩胜境”“新婚岁月,相亲相爱”等。相反如“试赏析某个句子”,同学们就会众说纷纭,漫无目的,但是,如果把问题改成“试从修辞或者句子的理解角度去赏析”,即节省时间,回答效果又佳。

  3.问题具有开放性。即师生共同发现、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自己先解决,疑难问题可以小组内合作讨论,最后还不能解决的,老师再适度地点拨,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一老师在教学《泥人张》一文时,先让同学自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句和你不理解的字句。再让同学帮助解决,接着让同学试用上这些字词,概括故事内容,接着问大家感觉这个故事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参与其中,提出并解决了问题,感觉到了收获的乐趣。

  4.问题具有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之处,有时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助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每篇课文就是一篇阅读,问题设计都是从整体主题的感知到局部字句的理解,但学生对有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不能一步到,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框架,先提出一个主问题,然后将问题按顺序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以逐步达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合解和自然接受,而这些问题均以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为统领,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级,对于理解的层次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荔枝蜜》一文要求回答这样的问题:“看到农民正在插秧时,为什么联想到他们‘实际也是在酿蜜’?”我启发引生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分为三步走:1.农民在干什么?2.蜜蜂在干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经过一番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得到完整的答案。由此可见,有效地设置主问题并对它进行合乎情理的“分解”,以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分析结论,是促使学生完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老师的评价机制,体态语言,引导策略,都严重影响着课堂效率,笔者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读者能批评和接受。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相关文章:

新课改视野下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初探08-18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08-20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问题成因剖析08-24

高效语文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探究08-20

水价问题之我见初一作文05-0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08-20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问题之我见08-24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08-19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08-22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