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化学论文>因“材”施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材”施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17 16:51:29 化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因“材”施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材”施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林 频
  
  摘 要:新课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知识教学、练习课教学三个方面讲述了教学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片面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转向全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
  
  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把新课程的要求有效地落实到课堂中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求改进。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探究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经常是由教师讲授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性质。这样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虽然其间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但基本上还是“一言堂”,形成灌知识、灌方法、疏于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透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在新课程的苏教版高中化学课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中,编写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感知、消化,形成了自己的化学知识,并发展了各种学习能力。
  
  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确立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环节;(2)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化学教学论文 www.fwsir.com)(3)对照自己所得的结论,精读课文相关内容,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扩展,构建出正确的化学知识。
  
  如,“Al(OH)3的两性”的实验探究教学:
  
  首先,在了解Al2O3的两性的基础上,确立实验目的——探究Al(OH)3的两性。设计实验环节:(1)制备Al(OH)3;(2)向盛有Al(OH)3沉淀的一支试管中加入6 mol/L盐酸;(3)向盛有Al(OH)3沉淀的另一支试管中加入6 mol/L NaOH溶液。
  
  其次,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Al(OH)3沉淀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第三,对照自己所得的结论,精读课文相关内容,发现疑点:制备Al(OH)3沉淀时为何不用NaOH溶液,而用氨水?再进一步进行探究实验:向盛有2 mol/L AlCl3溶液的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2 mol/L NaOH溶液,再观察、分析、讨论,从而加深对Al(OH)3的两性的认识。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实验探究教学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即使得出的结论有不严谨的地方,教学效果也比教师把知识和盘托出好得多。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另外,若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来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向学生大量地灌输的权威性的实验现象和知识结论,转变成学生自己研究、探究化学知识,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而且能了解这些性质是如何表现的,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唯一的缺点是耗时长,因为足够的时间是自主探究成功的保证。
  
  二、概念、理论知识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不少高中学生反映化学难记、难学,学习化学烦琐头痛,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得不深不透。如果一开始没有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就不能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随着所学的化学知识的不断深化,势必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的灌输往往缺乏说服力,使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的印象。若用书本上的结论去束缚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都是做无用功。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所教的化学概念、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感知、消化改造,在学生的认同和体验中,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索教学,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知识的认识过程,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化学问题中,逐渐发现、发展和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同时,新课程的教材,为了适应化学概念、理论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必修阶段再到高中必修阶段,是遵循着从“入门”到“发展”再到“深入提高”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的路径编排的。采用问题探索教学,更能适应新课程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教学。
  
  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问题探索教学:
  
  1.演示相同条件下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氯化钠、蔗糖等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现象一:为何有的灯泡亮?有的灯泡不亮?学生回忆在必修阶段中学过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现象二:相同条件下亮的灯泡中,为何有的亮些,有的暗?问题探索: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回忆在必修阶段学过的电离的概念)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中为什么电离的程度不一样?
  
  2.演示:(1)同浓度的盐酸、醋酸与相同的镁条的反应;(2)分别测量同浓度的盐酸、醋酸的pH值
  
  现象一:盐酸与镁的反应速率为什么明显大于醋酸与镁的反应速率?现象二:相同浓度时为什么盐酸的pH值小于醋酸的pH值?问题探索:pH值大小与氢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如何?相同浓度时为什么盐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大于醋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形成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初步概念。
  
  3.问题探索
  
  难溶的物质一定是弱电解质吗?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吗?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取决于哪些因素?真正理解强电解质概念中的“完全电离”的含义,从而真正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问题探索教学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在预习时给学生提供问题探索的方向,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中的探索学习,也可以利用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学习,也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学习。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问题探索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太难,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备课,了解教材的编排思路,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还要注意概念、理论知识中的细枝末节。
  
  三、练习课教学中的反思教学
  
  练习是进行化学复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练习课教学,不仅可以温习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若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往往是教师详细地讲解,头头是道、一气呵成,而学生听得被动、疲劳,甚至不想听。学生做错的地方,没有引导学生去找出真正错误的根源,常出现“教师反复讲,学生多次错”的现象。或者教师只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学生死记解题技巧,生搬硬套,造成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面对变形的相对灵活的题目,就感到迷惘、困惑、无从着手。常出现“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做”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题中信息给予题逐年增多。此类型题目注重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并与原有的化学知识衔接,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能力。“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因此,练习课教学应当关注学生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形成解题能力。在练习课教学中采用反思教学,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则可以让学生自己悟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审清题意环节,在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推敲过后,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注意到题目的关键措辞,“恰好”“一定”“可能”“全部”“正确”“不正确”?是否对题目中涉及的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化学用语做到心中有数?是否对题目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辨认和整理,挖掘出其中隐含的条件?
  
  如,在分析问题环节,在学生根据题目所给的各种条件进行思索过后,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将题目所给的各种条件进行有效地提取,加工处理?是否思考出该题考查哪部分化学知识?或与哪部分化学知识有联系?同时也反思:自己对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如何去补缺补漏?
  
  如,在解决问题环节,在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思考解决办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是否使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思维、类比思维、反证思维等?该题是否有一题多解?解此种类型题目的方法和步骤如何?解题规律如何?对照自己的解题情况,总结出怎样的解题经验?
  
  在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反思教学,可以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不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解题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形成自己的解题能力。
  
  总之,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能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不能只是换了一本教科书而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探索,寻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揭短纠偏,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2006(09):10-11.
  
  [2]周宏。素质教育观念精粹[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02.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5]杨九俊。备课新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

【因“材”施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18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08-23

关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得体会08-23

以“学习性评价”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思考08-21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8-24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2

关于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08-20

加强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01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