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文/薛晓燕
摘 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既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操作策略上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少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自主探究;误区
一、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不恰当
随意选编不切合教学目标的案例,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又少,那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选编的案例不注意时效性,那就不符合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过于简单会减少学生的思考量,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案例的难度过大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内容的负担,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分析讨论便无法正常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
2.案例教学演变为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由于对案例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到位或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少教师误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忽略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陷入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误区。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是区域环境问题的一种,教材以“荒漠化问题”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是荒漠化问题的典型代表,是荒漠化具体的典型代表。教材中的第一部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如果处理成我国西北的区域自然地理教学,上课过分强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干湿地区的划分、干旱产生的原因,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教案例”。而根据课标,有关上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只是为分析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服务的。
3.教师不自觉地陷入角色误区
或者放任自流,扮演“旁观者”,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到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或是担当“评论员”,对学生的发言评头论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整个课堂成为“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评头论足、横断是非,容易损伤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不断学习,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精髓就是: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自主探究性学习,它以精选的能说明地理原理的地理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
二、在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中所做的探索
1.精选案例,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只有建立在对案例作用和地位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实践,才能选编出最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内容的案例。
(1)引用教材中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呈现多样化格局,不同的教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分析相同的知识点。且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首选教材案例。
学习“工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采用“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设计问题如下:①你知道鞍钢所需的煤、铁矿石主要来自哪些地区?②辽宁省本是一个产煤大省,为什么鞍钢还要从外省大量运入煤炭?③你能分析出鞍钢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④上海市本身并没有煤和铁矿石资源,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基地?试阐述你的理由。⑤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⑥试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关注学生生活,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虽然经典,但有时学生对教材案例背景比较生疏,区域地理知识薄弱,如果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冲淡了其对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从这些案例出发,先阐明原理,再利用教材案例加以印证,从而学生驾轻就熟,从已知推出未知,从现象发现本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材提供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对于青岛的学生来说,起点较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补充了两个青岛的案例。“案例1: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案例2:十五年筑巢引凤——开发区形成名牌企业群体”。(案例1、案例2材料略)通过案例1让学生探究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运用案例2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的联系,进而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对两个本土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教材案例“珠三角音响集聚”可谓是水到渠成。而且从学生身边选取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潜能,提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研读课标,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实现由“教案例”向“用案例教”的转变
“教案例”,就是忠实传授案例内容的教学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对案例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传授,“以本为本”“以案为案”。
“用案例教”,则是依据课标,将案例作为学习素材,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载体或者切入点,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是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体现“问题解决”特色。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甚至成败。深入钻研和领悟课标,是进行案例教学、避免“教案例”的前提。如,前面提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只要准确把握课标,我们就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不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更不是西北区域地理的教学,而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类型,以“荒漠化问题”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和研究才是重点。
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是德国鲁尔区,教学中一般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来探究综合整治的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抽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探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传统工业区”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手段。如,前文所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相似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这是荒漠化问题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知识迁移。在复习课上还应该增加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知识迁移。
3.教师当好“三导”角色,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三导”角色——导航、导游、导演。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实验中学)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案例08-24
地理中教学反思03-21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优秀10-25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8-18
教学反思案例08-24
教学反思案例11-25
体育教学反思案例08-25
物理教学反思案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