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读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写字系统
认真写好人生的每一笔 一解读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写字系统张敬义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作为语文课程五项重要内容之一的“识字与写字”,尤其是“写字”,已越来越得到课程修订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一、写字系统的基本要求
1.习惯要求。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伴。对于写字习惯,新课标作了反复强调。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三学段又分别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第一是确保坐姿和握笔姿势的正确,这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和写好字的基础,是写字育人的底线;第二是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规范、端正、整洁”六个字看似简单,实为关键,这是正学风、提高书写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习惯要求。
2.审美要求。
字如其人,字正人正,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育人的过程。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汉字同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区别,从汉字的形体上看,它自成方块,结构匀称,疏密有致,线条美观,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可作为艺术品的文字。因此,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长短参差的变化美,笔画布白疏密匀称的有序美,笔画左右避让的呼应美等。细读第三学段,对硬笔字的书写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增加了“力求美观”四个字。这四个字不单是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且要把字写美。“力求”二字,充分体现了目标的设置弹性,既有保底基础,又有新的突破目标,充分体现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发展的定位。
3.练写要求。
路是走出来的,歌是唱出来的,好字是练出来的。“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是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加的内容。建议语言平实,但内涵丰富,对练字提出了规范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刚性要求。从目标定位看,瞄准一个“效”字,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从策略选择看,立足一个“导”字,随堂练习,教师的指导不能缺失,注意培养学生的练字意识;从练字过程看,追求一个“恒”字,每天的语文课坚持练字10分钟,要做到天天练、年年练,三个学段都要一以贯之。“课堂10分钟”,貌似是对练字时间的刚性规定,实为对写字品质的孜孜以求;看似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实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慢”教育。
4.评价要求。
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杆秤”,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关于写字的评价,新课标指出:“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从上面的评价要点不难看出,写字的评价,既要考察学生的书写技能、书写习惯,还要考察学生的书写质量,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练字过程中练得更加愉快,更加有效。
二、写字系统的教学运用
1.“习惯”定型——认真写好人生每一笔的根本保障。
写好字是小学生重要的基本功。—个学生如果连写字都不认真,写出的字不是张牙舞爪,就是缺臂少腿,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何谈起?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就是生产力,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教师只有从自身,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严、从实、从点滴抓起,抓住小学生写字的最佳时期,既需要“多方并举,动作定型”的入门指导,又需要“加强指导,行动鞭策”的反复历练,更需要“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净化与提升,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把“规范,端正、整洁”等比较抽象的书写习惯要求具体形象地向学生说清、讲透,使他们自觉明确要求,主动规范书写行为。所谓“规范”,是要严格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规则来写,不写怪字,不写潦草字;所谓“端正”,是说书写时态度要认真,做到笔笔不马虎,字字不歪斜,每一个字、每一行字、每一页字都要端端正正;所谓“整洁”,是指字迹要清晰、整齐,并保持纸面清洁。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对于习惯的培养,我们要认准目标,心无旁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登高。
2.力求“美观”——认真写好人生每一笔的审美诉求。
苏教版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曾说:“开蒙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和写字,有了写字,语文教育就饱满了。”写字教学除了要规范写字外,还要讲求字的美观,激发学生去认识、追求字的美,在愉悦中写字。如何把字写美观呢?
一看,读帖,观察感知——意在笔先,观部首之呼应穿插,察运笔之轻重缓急,在观察中感受美。观察是感受美的重要途径。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能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提高审美感受力,为写好字作充分的准备。观察要有序,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察字的结构到观察每个字的起笔、收笔和主笔的位置与关系;观察要总结规律,即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字的书写要领。如“更”字:“上紧下舒撇捺放,边竖(折)内收中宫紧。”
二练,即写,实践体验——情在手下,做到胸中有形意,落笔有神韵,在“描临”中实践美。首先要重视描红。描红并不指“描黑”,更不允许出现“双眼皮”现象,总的要求是笔画到位,线条流畅,描红中还要注意起笔、收笔,确保描红、仿影到位。其次要重视临写。临写时要做到心中有字,心中有格,无格胜有格。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范写与指导。教师的范写与指导可以在感受美和实践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整个书写过程中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每写一遍都力求美观。
三评,求美,分析感悟——字在心中,对比评议找差距,自我反思促提高,在书写中创造美。学生通过观察、描临,对习字审美有了一定的认识,书写时就会带着求美的意识。教师要适时教给一些汉字笔画书写技巧、形体结构的规律,帮助学生感悟,并在书写实践中运用。比如,在汉字的基本笔画中,横画比较能代表各种笔画的运笔过程(千万条笔画,生于一点,以点成画,积画成字),只要掌握了写横的基本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其他笔画的书写技巧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汉字的结构美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美的结构应体现在端正、勾称、紧凑、饱满四个方面,构字规律为:“左右结构,左紧右松;上下结构,上紧下松;左中右型,两边均衡;上中下式,蜂腰之形;亦有例外,人横居中。”在教学中遇到具体的字,教师还要具体指导。如“全”字:“人在字头像把伞,撇捺撑开要舒展;三横布白要均匀,竖要写在中线上。”
3.“随堂”练写——认真写好人生每一笔的关键。
台湾书法家张炳煌先生说:“一日不提笔自己知道,两日不提笔同行知道,三日不提笔连外行人也能感觉出来。”练得一手好字,天赋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恒心和毅力,才是学习写字的最佳途径。如何践行“10分钟随堂练字”呢?
(1)示范加指导。示范是资源,凝聚着力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平时的课堂板书、作业评语,教师要注意示范引领,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规范、端正、整洁、美观的正楷字。一手漂亮的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作为教师的魅力,更多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历练又激励。字无百日功,每课10分钟,日日坚持,必有成效。写字要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如学生抄写生字是练字,誊抄作文是练字,做各科作业也是练字。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练字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教师还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心画”,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渴望得到别人赞许与认可的心理,不失时机地找出优点予以肯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一个完完整整的养成过程还要学会做“加减法”。在培养学生规范写字的过程中,“减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学生作业太多会导致部分学生写不好字。欧阳中石先生曾说:“我不主张苦练。我主张学,很愉快地学。学就是获得,而不是重复,不是用时间去磨。”中石先生的话功莫大焉。
4.“效能”评价——认真写好人生每一笔的“加油站”。
写字评价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多元评价,鼓励唤醒,在鼓舞中追求美,致力于学生写字品质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要做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写字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应注重写字习惯的评价,描红过程的评价,作品整体感的评价,作业评价等。 二要做到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比如,批改符号化。对优、差、歪、斜、大、小,都用不同的符号有针对性地表示,提高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再如,评语经常化。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字写得好的或进步快的,及时提出表扬,并当堂展评。又如,措施灵活化。如三年级学生刚学钢笔字,作业本上往往有很多小墨点,就设计“整洁星”;学生升人五年级,“行款整齐”是对写字的新要求,就设计“行款星”;有些学生练了一段时间仍然不能得到笑脸,渐渐失去了兴趣,就设计“进步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练字的热情,提高了写字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解读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写字系统】相关文章: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03-24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5-0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2-07
解读2022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23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01-03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2-14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11-17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11-18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1-14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