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时间:2022-08-18 02:14:3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作者/马凤英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让人望而却步。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不外就是年代久远、枯燥乏味、难学无用之类。
  
  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架桥铺路,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二、反复朗读,以读促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是一种口、耳、心并用的训练方式,经常进行,让学生在处理节奏的快慢、语句的轻重、语气的缓急、音量的高低、句调的平曲抑扬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中微妙的感情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同时,文言文中的句读训练和朗读中语感的培养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完成。
  
  教师可用“三读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一读即读准字音;二读,读清句子;三读,读出感情。在疏通文言文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我体会文章内容、感情和停顿。这个朗读过程,可增进学生的直觉领悟,然后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语气、重音、停顿方面的易错之处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反复朗读,巩固已有的初步认识,强化句读和语感训练。读出感情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带动,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中体验审美乐趣,走进古人的心,体会突出古人的心境。
  
  这样“朗读—指导—再朗读”的过程中,古代诗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才能如细雨般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字词,文言并重
  
  “一词动一句,一句牵全篇”,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重点突出的释义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地说,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重点词语以及能表达文章中心的重点句都要详细准确地阐明它们的意义。
  
  在具体教学中,我给学生制订了三步目标:第一步,自己翻译,疑难字词句举手问老师,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作个别的指导和阐释;第二步,译完的学生,自己参阅相关翻译资料进行对比,纠正翻译中的错误,或发现其中存在的疑惑,请教老师,一同探讨;第三步,熟读背诵并练习默写,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近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只有这样,文言文课堂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才不怕文言文。
  
  (作者单位 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08-19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08-18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08-18

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浅谈08-25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讨论08-20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08-25

浅谈初中作文有效性教学08-24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素养08-20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08-20

浅谈初中语文专题整合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