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设问: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二、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描述: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
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讨论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 2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3、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难点:理解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小肠作为消化和吸收主要部位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课本剧表演:通过学生扮演消化系统各器官,以拟人的手法展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讨论法:在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准备
道具准备:消化系统各器官的标识牌、食物模型等。
角色分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消化腺等。
剧本编写:教师提前编写好课本剧的剧本,确保内容准确、生动有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美食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是如何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从而引入新课。
课本剧表演:
各小组按照分配的角色进行表演,展现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系统,经过各器官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表演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旁白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讨论与交流: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直观演示与讲解:
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教师对消化酶的作用、小肠的结构特点等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拓展与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消化系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课堂互动。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消化和吸收对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如编写一篇关于消化系统的小论文或制作一张消化系统结构图等。
六、教学反思
优点:
课本剧表演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不足:
部分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能过于紧张或表达不清,影响表演效果。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拓展内容可能无法充分展开。
改进措施:
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排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讨论。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 4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增强学生对食物如何被分解为营养物质以及这些营养物质如何被身体吸收的过程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事先准备好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知识资料供学生们预习。
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帽子代表不同的器官),用于增强表演效果。
分组安排,每组负责表演消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
教学流程:
1. 引入(5分钟)
简短介绍今天课堂的主题——《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并说明我们将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本剧。
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小组分工(10分钟)
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模拟消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每个小组内部再分配角色,比如某人扮演“食物”,其他人则分别扮演不同的消化器官。
3. 准备阶段(20分钟)
给予各小组时间讨论各自部分的内容,并创作简短剧本。教师在此期间巡视指导,确保科学准确性。
鼓励使用创意性方式表现,比如用动作、声音等来形象地描述消化过程。
4. 表演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大约30-45分钟)
按照消化顺序依次邀请各小组上台表演。
在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留出几分钟让其他同学提问或者分享自己的看法。
5. 总结反馈(10分钟)
对于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肯定大家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
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表演的感受。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掌握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交流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健康饮食意识。
二、适用对象
初中生或高中生(根据具体内容调整难度)
三、所需材料
有关消化系统的图片资料
制作道具用的材料(如彩纸、布料等)
小剧本若干份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四、活动流程
1. 引入新课 (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变成身体所需的能量吗?”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2. 知识讲解 (10分钟)
通过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图,并逐一解释各个器官的作用。
重点讲解胃、小肠等关键部位的工作机制。
3. 分组准备 (15分钟)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消化环节(例如口腔至食道、胃部消化、小肠吸收等)。
每个小组讨论并编写出一段关于自己负责部分的小剧本,同时利用现有材料制作简单的道具服装。
4. 排练时间 (20分钟)
各小组内部进行排练,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们发挥创意,在保证科学准确性的前提下让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 表演展示 (20分钟)
按照顺序依次邀请各小组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由其他同学对该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反馈 (10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们的努力表示肯定。
开放性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或者提出疑问。
五、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表现情况。
根据小组表演的质量给出评分。
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扩展活动建议
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后查找更多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相关信息,并尝试创作一份科普文章或漫画。
组织一次“健康饮食”主题班会,进一步强化健康生活的理念。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描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课本剧表演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目标:
关注饮食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食物消化(物理性、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与过程。
难点:
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掌握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及场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重难点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运用消化系统模型、图片、动画,直观呈现抽象知识。
课本剧表演法:通过学生扮演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法:组织相关实验,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美食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美食有何反应,引入食物需经消化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开启新课。
讲授新知:
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结合人体轮廓图,依次介绍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等)的位置与形态。
发放器官名称卡片,学生分组在人体轮廓图上贴对应卡片,巩固记忆,教师巡视纠错。
课本剧表演:
学生分组扮演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如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消化腺等。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如口腔咀嚼、食道输送、胃初步消化、小肠主要消化和吸收等。
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表演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探究:
组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处理下试管中馒头遇碘现象,记录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牙齿咀嚼、舌搅拌助于消化。
知识拓展:
动画演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强调酶在不同消化阶段的作用。
展示小肠结构示意图,讲解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长、内表面积大、绒毛壁薄、有丰富毛细血管)。
动画演示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无机盐、维生素等)透过小肠绒毛壁进入毛细血管过程。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形式,与学生回顾消化系统组成、食物消化与吸收关键知识。
强调消化吸收对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搭配的合理性。
巩固练习:
发放包含选择、填空、识图题的练习题,涵盖知识点,检测学习效果。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针对性讲解错题。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模型、图片、动画、实验材料(馒头块、馒头碎屑、唾液、清水、碘液等)、多媒体课件等。
资料准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成分、作用及常见消化疾病防治等资料卡片。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04-16
浅议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运用02-24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认识02-21
历史教学中引用“曲线”授课的尝试02-21
在英语教学中的一点尝试02-24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02-21
统计案例教学与统计教学案例|论文02-24
生物教学论文:“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02-24
教学反思案例05-17
略论生物学教学中的“生物学语言”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