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生物论文>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时间:2022-08-19 01:41:27 生物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曾槐 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422200)
  
  【摘要】本文运用资料研究、调查和观察法,通过对德育教育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的研究,辨析生物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存在的弊端,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德育教育,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物教学;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时代,是生物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学既有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对德育教育进行理论辨析为依据,仅就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对生物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和存在弊端进行探讨,旨在探索生物教学实施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为推动生物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德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对德0育教育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因此,人的素质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素质自然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物特点。《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解释为: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由此可见,人的素质的自然性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素质的社会的性,即人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的心理特征。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感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所以称为后天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可把素质的定义为:以先天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是人们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概括地讲,德育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审美和劳动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的系统性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德育教育是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潜能,通过合理的教育影响,促使学生身心发展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断作用,培养学生的素质,充分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德育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发挥,通过激发思维,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生物教学地位与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教育性、集体性、应变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生物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
  
  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4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5结束语
  
  面对21世纪,提出德育教育正是强烈地感受到新纪元的时代信息,反映教育的改革潮流。德育教育也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把握机遇、从学校体育的地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构建和选建,不断弃旧扬新,探索新途径,加快教学的改革步伐,担当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为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定璋: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构想。教育研究。1996(12)
  
  [2]吴云霞 实践情境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 中国教师导刊 2013(2)
  
  [3]马晓玲 管理班级的点滴体会 中国教师导刊 2013(2)

【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相关文章:

课堂中的"精心"教学初探08-25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德育教育08-20

初中生物自学式教学初探08-20

生物课堂教学与角色扮演的初探08-24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19

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08-22

高中生物问题教学法初探08-25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08-2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数学论文05-31

小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运用初探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