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

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

时间:2022-08-18 17:21:11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

  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
  
  侯雪琛 肖忠
  
  摘要:正当导学案风靡中国中小学校课堂时,领军者——杜郎口中学却宣布取消之。是耶?非耶?当辩证观之。一方面,导学案有助于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生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使用不当,它就会成为“伪生本”,加重学生负担,甚至扭曲教学活动之本质。所以,根本在于,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把导学案视作教师的“工具”、学生的“拐杖”,当用则用,过时即弃。
  
  关键词:生本课堂;导学案;运用
  
  导学案,最早源于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完整成型于杜郎口中学,随后风靡大江南北,创造出半个中国的学校争相使用的一大壮观。
  
  可是,2012年10月25日,杜郎口中学却公开宣布——全校
  
  取消导学案。随后,人民网上出现署名文章《杜郎口肥皂泡的破灭》,怒斥杜郎口中学及以导学案成名的推手李炳亭为“大骗子”,忽悠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
  
  杜郎口为何这样做?导学案究竟是一场学校课堂从“以教为本”向“以生为本”的根本性变革,还是一场忽悠闹剧?它今天是否还能继续前行,其明天又会如何?
  
  在教改的路上,笔者和同伴们也一直未曾停下探索的步伐。
  
  正是缘于对“高效生本课堂”的追求,我们试图对导学案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创设功用、运用利弊及发展前景做一些探究。
  
  一、导学案的创设功用之认识
  
  1946年,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诸如“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等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学习效果在30%以下;而“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等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在50%以上。
  
  可见,即使仅仅是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出发,我们也需要转变教的方式,打造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变“师教”为“生学”,变“师控”为“生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持”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习惯,进而在以课堂为平台构建的立体交互环境
  
  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把课堂的“主持”权包括时间、活动交给学生,教师就必须退居“次”位。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绝不允许教师撒手不管,因此便决定了教师必须设法调整自己的位置,充当“引导者”“调适者”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低学段尤其如此)。这大概就是导学案出现的直接渊源。
  
  导学案作为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依然源于设计者——教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功利性
  
  需求。
  
  经过各地各类学校的广泛实践,我们已认识到导学案在“理想”状态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
  
  1.导学案是对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之类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风气的有力纠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问题设置即是导学,导学案依托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之编写基本原则,将教材以科学知识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而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作出层次划分,也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
  
  2.导学案凭借强烈的指向性特征,在问题间设置“梯子”,标明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凝聚在课堂,开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看到自己的丰硕成果,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导学案提倡学生自学,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讨论,激发他们深层学习的动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生本课堂”,可获得精彩的教学生成。
  
  4.导学案也“逼”使教师认真仔细备课,精心梳理、选择教学内容,让导学案能以小见大,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之
  
  功效。
  
  二、导学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负效应之反思
  
  杜郎口中学为什么在导学案风靡大半个中国、被推崇备至之时,断然宣布取消它呢?
  
  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已逐渐显现。
  
  1.导学案长期使用,以致形成定势,有违教育之根本。在现实的教学运用中,有些教师只是把以前课堂上要说的话(教学内容)变成了要学生做的题;导学变题海,把导学案当作试卷去讲,使得创造真正的“学生主体化”课堂的愿景成为一张“画皮”。
  
  尤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时间缺口”——以减轻学业负担为初衷的导学案正在成为学生的新负担。一些教师唯恐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够多”“不够深”“不够细”,设置问题“大问套小问”、有了“巩固”还不忘“拓展”……诸如此类,其实就是“满堂灌”——口头上不“灌”了,却改“灌”在纸上了。一节课的导学案洋洋洒洒好几页,学生看见就头皮发麻,哪里还谈什么“探究”!
  
  以高一学生为例,他们的学业任务(所谓主课)包括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九科,每科老师都会在新课前发导学案,这样,每科每天只按20分钟处理导学案计算,最少需要180分钟,而学生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哪里可淘来这3个小时?时间一久,学生难免抵触,初则消极应付、拆东墙补西墙,久则拼凑抄袭,甚至干脆不看不做。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时间缺口”也时常出现。一些教师设置问题自作多情,过多过细,同时对学情把握不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探讨,又放开了却收不拢,转瞬间40分钟过去,“任务”却完不成——一节课上成一个小时出头(一些示范课也如此),真难为了学生!
  
  可见,如果认为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长期使用,就可能“再”入歧途,违背教育的本质。
  
  2.导学案极易掩盖教材的开放性、广博性、联系性,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学生视野的狭窄。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样本,是参照,是载体,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教学内容。导学案只能是教材知识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参考或辅助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学生把导学案当作任务来完成,则大错特错。学习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增长智慧。学生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上挂下联,思考其中的联系性、延伸性、开放性、创新性。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好思考、多联系、勤对照、挖本质、找规律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洞察力、整合力、分析力、创造力等能力就可以不求自得,由此产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快乐感、荣耀感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否则,导学案就会帮倒忙。
  
  3.导学案长期使用会使学生产生“模式依赖”,可能导致学生探究冲动的缺失。导学案使用的起始阶段,对于习惯于“听讲”的学生来说,为了让其掌握学情,理清知识脉络,教师编写导学案是有价值的。但教师心中一定要清醒,“导学案”源于教材,但毕竟不同于教材,它只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项预备、一根拐杖,是一种临时性的辅助,而绝不是教学中的必备。如果老师一味追求“知识问题化”的套路逐渐被学生熟知,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不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去探究学习,而是从各类参考书或网络渠道获取五花八门的“答案”,学生好奇的张力就会减弱。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导学”“伪生本”。
  
  导学案,说到底,只是教改探索路上的一支“伴奏曲”,何时该用,何时该舍,具体到相关学科,该如何体现学科特色,就必须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智慧。——学生尚不会学习时,不妨用之,扶其上路,教会其迈步;待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有了学习自觉,则该坚决弃之,以免阻碍了学生发展之路。因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设计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心态、心灵出发,任何手段都必须为育人宗旨服务。学校和教师既不能把导学案看作教学模式变革的“万能钥匙”,更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负担。
  
  (作者单位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高中部)

【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相关文章:

实施学案导学 打造高效课堂05-25

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08-24

中学英语“导学案式”高效课堂探索08-24

导学案教学论文08-24

《分数混合运算》导学案08-20

父亲的谜语优秀导学案09-27

“学案导学式”教学感悟08-22

导学案心得体会11-09

语文导学案的“三个追问”08-24

浅谈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