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性把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性把握

时间:2022-08-19 05:51:45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性把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性把握
  
  潘杰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中学(646418)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该模式的开发应用研究,首先必须对其基本内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关于“先学”
  
  “先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人”地位。
  
  《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 “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成为自主学习的人。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能动性、超前性、独立性、差异性。
  
  “先学”摆正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先学” 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稳定秩序,教学终于由“教”为主线转变为“学”为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也就是说,把学生立于“课堂的中心”,教师仅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先学”赋予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注重学生自学是自我教育的体现,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先学”具有能动性、超前性、独立性、差异性特征。“能动性”是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超前性”是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独立性”是指在课堂上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乃至作业活动,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差异性”是指时间和效果两个方面的差异。
  
  从时间上讲,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从效果上讲,每个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不一样,同样的内容,先学的效果和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
  
  “先学”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责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于“后教”
  
  “后教”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关系。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课前,要制定出具体而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课中,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教师的“教”是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应该让学会的学生先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教。教师在“后教”这一环节中,应善于当堂变通“教”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同桌商量、小组讨论、优生讲解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的恰到好处的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多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后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发展性特征。“针对性”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要把握好“教”的尺度。“教”应偏重于激励、指导、启发。针对性是有效教学的法宝,只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参与性”是指学生通过先学,带着自己的问题、困惑和见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师生真正成了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这是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根本。“发展性”是指这一教学模式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一,“先学”解决的是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解决的是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先学后教”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新的现有发展区。其二,“先学后教”的课堂为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平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另外,教师的“教”也从过去的“唠唠叨叨”变成“一字千金”,变成激起千层浪的“那块石头”。
  
  “后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还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
  
  3关于“训练”
  
  “训练”是师生信息互动交流的一个关键窗口。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训练”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训练”的内容,取决于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核心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习的兴趣、习惯、意志、方法等非智力因素。
  
  “训练”要做到:
  
  ⑴注重即时训练。
  
  ⑵注重训练容量。
  
  ⑶注重训练节奏与形式。
  
  ⑷注重调动情绪。
  
  “训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练习的能力。练习设计的优化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余文森。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3)。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4]万伟。“杜郎口热潮”:教学改革的初级价段,基础教育课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