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立足一个“简”字:高效课堂的教学定位
立足一个“简”字:高效课堂的教学定位马丽亚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215125)
摘要: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当立足一个“简”字。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教学目标应简要;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故教学思路应简明;教学语言的简洁明快,反映出教学思维的逻辑严密,故教学语言应简洁。
关键词:简要简明简洁
我们见多了这样的课堂——每个知识点都强调,每个“线头”都不肯丢,把一篇好文章分析得繁琐杂乱,把一堂完整的课解剖得支离破碎。殊不知,唯有简化头绪,才能突出重点。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是进行正确的教学定位——立足一个“简”字,追求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语言的简要、简明、简洁。
一、教学目标应简要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目标不能过大、过多,须做到简明扼要。无论成文与否,都应在头脑中形成预设——“这一堂课要完成多少教学任务,进度如何?”此乃显性目标。“学生在这堂课上掌握了什么方法、巩固了多少知识或学到了多少新的内容?”此乃隐性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编写体系、新课程的要求,首先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哪些是需要反复强化的知识,哪些是纲要性的学习要求,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一堂课下来,教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这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即——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2)我设计了哪些步骤,让学生逐渐学会这些的?即——教学环节是怎样设计的?是怎样一步步攻克重点、难点的?(3)反思这堂课,有没有某些环节是可以省略的?如果把枝蔓的地方去掉,把这些时间节约下来,还可以在哪些环节上浓墨重彩地进行设计?即——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重点如何进一步强化?
一次,笔者执教现代文阅读,内容是著名女作家范小青的散文——《到平江路去》。文章写得自然而恬淡,看似随意,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教学本文,如果目标面面俱到,反而会削弱对散文的总体把握。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寻找平江路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理解平江路的价值,从而感悟人民群众的普通生活才是传承历史的最终载体。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伊始,从题目入手围绕教学目标提问:“‘到平江路去’,平江路是怎样的一条路?”
学生带着问题专注地默读文章,同时,把文章中介绍平江路的句子画下来。
教师抓住关键句子,带领学生深入探讨:
(1)“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两个“平江路”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为什么作者忽视了这些地方,偏偏认为这个老街区能引证记忆?
(3)你觉得平江路的价值在哪里?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答案,并齐读相关语句:“平江路的价值,是在于那许多保存下来的古迹,也是在于它的延续不断的、任何力量也不能使之中断的日常生活。”
进一步引导思考:“延续不断的”我们可以理解,是指历史悠久,“任何力量也不能使之中断”又如何理解呢?“任何力量也不能使之中断”是什么?而“历史”又是什么?
教师确立了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所有关于重要词语、句子的赏析,也都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依次深入;最后,点明中心,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思路应简明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可问可不问的,不问;可练可不练的,不练。概言之,教学思路应当简明。
笔者为山东省教育厅教师网上远程研修执教示范课《苏州园林》时,教学思路如下:
初读课文后,提问:“文章里,哪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学生一起读出了答案“标本”。
接着提问:“什么是标本?”——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为什么苏州园林是标本?苏州园林的代表性体现在哪里?”通过对这个词语的揣摩,学生迅速掌握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紧承上面的关键句,提问:“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回到文本,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花墙廊子)”。
“仅有这些景致,画面就完美了吗?还要注意什么?”——门窗、角落和色彩。
提出几个问题后,文章的脉络大致清晰了。随后,教师作必要的小结与过渡:“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小到门窗、角落,都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以游览者鉴赏的眼光来写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来鉴赏文章的片段。”
接下来,重点研读“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明确层次,品味“寂寞”、“俯仰生姿”等灵动且富有生机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
对于这样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我以文章中的两个词语 “标本”、“鉴赏”为抓手,提纲挈领,拎起全文。抓住“标本”一词,整理文章脉络,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鉴赏”一词,品味揣摩语言,以点带面。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因为它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鉴赏”《苏州园林》,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它“完美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抓住,一堂课没有不必要的“闲笔”,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完整。
三、教学语言应简洁
思维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这里,只探讨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教学语言的简洁明快,反映出教学思维的逻辑严密;教学语言的哕嗦拖沓,反映出教学思维的散乱无序。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总能让人在学生学习活动之下,清晰地看见教师简明的教学思路——这往往是通过简洁的教学语言实现的。
萧乾的散文《枣核》,全文以“枣核”为线索,讲述的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这一主题,可以大讲特讲,相关主题的作品也非常多,和本文同列在“爱国情怀”单元的课文就有好几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紧紧围绕枣核的线索,引导学生解开“枣核”的悬念:友人托“我”带枣核,对枣核如获至宝的原因是“想在院子里种枣核”,以解思乡之苦。
至此,文章主题呈现、结构完整。但是,教学并未至此打住——
教师接着问了一个问题:“友人的院子里已经有了假山,有了垂柳、睡莲,有了白塔,足慰思乡之情,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不远万里托我带枣核呢?”
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觉得还不够”,“对枣树很喜欢”,等等。
进一步引导:“枣核的独特之处在哪里?究竟枣核和院子里的假山垂柳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
继续点拨:“这些东西都来自哪里?”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精要总结:“假山垂柳都是从异国他乡搜集来的,只是有中国味的东西,唯独枣核是来自故土,是真正故国家园的东西,是原装正宗的!”
进而深化:“枣核是一颗种子,是有生命的,正象征着海外游子生生不息的情感。请大家齐诵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深情朗诵课文中心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全班再次背诵。
课堂收尾的这个环节是对全文主题的深化,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教师虽用词不够,但句句都在关键处,循序渐进地引领着学生不断拓展思维、升华感悟。
【立足一个“简”字:高效课堂的教学定位】相关文章: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8-24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2-18
高效课堂教学心得11-17
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04-2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立足课堂,减负增效08-24
立足课堂教学 积极推进课改05-28
关注教学细节 构建高效课堂05-21
扎实教学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05-21
锤炼教学语言 成就高效课堂05-06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