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20 05:20:4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许霞萍
  
  摘 要: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均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阅读训练不全面;写作教学的方式单一化;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为文造情”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现状,笔者立足于前人的经验,尝试着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阅读教学的过程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1.在高考评价方式的制约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有面面俱到的心理
  
  即无论精读还是略读的文本,教师都要作全方位的讲解,尤其是精读文本,教师耗时过多,讲解过于琐碎、细致。而现行教材的内容多,教学课时明显不足,教师只好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力争在一堂课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在规定的学时要求内将选入教材的文本都讲到自我感觉没有缺憾为止。很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使文章的魅力消失殆尽,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累,而且收获不大,思想也越来越僵化,使原本愉悦心智的阅读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精神负担,长此以往,学生大多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教师的贪多求全心态的具体表现,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2.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引导
  
  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先导入和简介作家作品,接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可随后教师却转入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鉴赏的教学活动,期间时不时地提问、分析,师生纠缠于描写方法和语言的鉴赏中无法自拔,直到下课铃响。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很不妥当,这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肢解”,师生都陷入微观内容的纠结之中,教师无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观照文本,重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不利于学生在感悟、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以上两种现象势必会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学生阅读少,缺乏必要的感悟和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是多方碰撞交流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刚开始还注意到与学生、文本的交流对话,讲到兴起时便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课堂的主宰者,将学生变成课堂的接受者;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不停地追问学生,直到学生无法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很有见地,但教师很快接过学生的话开始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越来越依赖于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越来越习惯于教师的“过度关照”。这无疑是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训练不全面,写作教学方式单一化
  
  1.教师对文本缺乏熟读的过程,导致学生阅读层次肤浅
  
  熟读是教师组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没有熟读的过程,教师就无法对文本内容了然于胸,无法准确把握文本主题以及作者在文本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更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鉴赏文本。这样,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完成教师用书上的基本教学任务,或只是停留在“平面”的教学内容上,由此导致学生的阅读层次肤浅,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习索然寡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的阅读教学显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
  
  2.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提问使学生难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悟
  
  笔者曾经听过的一些大型公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风景美、人情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课堂上充斥的都是些浅层次的、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大型公开课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时的教学了,可以说这种“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教学”早已大行其道,愈演愈烈。试想,一种既不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又很容易见到效果的课,语文教师怎能不趋之若鹜?对学生而言,这类技术性强的问题回答得多了,能获得立竿见影的考分的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诚然,作为一种快速获取文章信息的手段,这种阅读方式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而且它对某些实用文体,如,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来说,也的确是十分有用的阅读方式,适当地训练和引导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玩味和涵养,尤其是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存在的需要细细品读的文学类作品更是如此。
  
  3.“学生写,教师改”的就题讲题的方式缺少普遍的指导意义
  
  写作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比较枯燥、单一,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命题,随意的一点指导,学生艰难地凑够字数,教师或粗批或细批,最后是讲评。这种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缺少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作文评价方式上,多年沿用“教师一支笔”,学生写,教师改。教师独揽大权,掌握着学生作文分数的生杀大权,学生只能作为被批阅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权威性,而学生则只能处于附属、盲从的地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个体的进步难以被发现,学生很少得到肯定与奖励,这种评判必然是苛刻的。长此以往,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作文写得好不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靠碰运气。这种错觉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渐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三、学生写作中“为文造情”的问题严重
  
  当前的中学写作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写作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等“为文造情”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普遍反映提到作文心就慌,害怕作文,讨厌作文,对写作文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写好作文,掌握写作技能,显然是很困难的。于是,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现象的现实存在,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看来,要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教师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改进写作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之表达真情实感,具有科学理性精神,做到“文自心中流出,心是文章之源”。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章:

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27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08-08

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5

关于当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07-16

高中化学论文:当前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08-22

浅析泰语精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08-25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25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3-24

浅谈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