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洪氏语文的哲学架构和行动理论
洪氏语文的哲学架构和行动理论洪超
【人物小传】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现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历任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泰州市专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评审委员,江苏教育学会、全国中语会理事,江苏省第七、八届人大代表。从教50年,在进行长期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语文教育链”理论,探索高效语文教学之路;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观和“双引”教学法;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研究中国110年和当代45个国家和地区的8大语系26个语种的母语教材,出版《洪宗礼与母语教育》等专著23部,出版文集8卷,发表论文300余篇。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曾获国家最高图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中语会成立30年终身成果奖、“红杉树”园丁金奖。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2009年,当选“新中国成立60年课堂教学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的人物”、“《人民教育》60年来报道的最有影响人物”。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洪宗礼立足哲理思考,编制教材,研究母语,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顾明远语),洪宗礼始终站在学术和道德这“两个高地”上,攀登了教学艺术、教材编制、母语研究这“三座高峰”。
一、辩证法:洪氏语文的哲学渊薮
洪宗礼说:“哲学伴我一生,我处处用辩证法研究、解决问题。”
(一)辩证法:揭示语文的本质
“哲学始终与我同行,哲学伴我一生。我正是运用教育哲学,数十年如一日,均衡、适度地处理了语文教育中诸多矛盾与问题,使母语教育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母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进入合理、完善、成熟的理想境界。”洪宗礼在《语文人生哲思录》中说的这段话,充分彰显着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如论及“工具说”时,洪宗礼在中外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文和语文课程教材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作出如下判断:语文作为形式学科,它具有工具性(语言是核心);作为内容学科,它具有思想性或人文性(思想是灵魂);作为综合性基础学科,它是语言与思想的统一体,也就是兼具形式训练和实质训练特点的“集成块”。由于语言承载人类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语文学科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如此定位,可以突出母语和母语课程教材在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必须把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的发展与创新,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位置。
在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洪宗礼运用辩证法开展思考,研讨总结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明确了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能、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并获得了学界与同行的广泛认可。比如,在确认“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的前提下,明确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辩证地认识了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确立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的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的原理,认识了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规律;在总结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多读多写”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在探索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过程中,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等等。
(二)执两用中:洪氏语文的学术智慧
正是因为辩证法,洪宗礼说:“在激进和保守之间,我选择了执两用中。”
洪宗礼关于“主导而不是主宰”、“主动而不是盲动”等等论说,不走极端,不行偏激,不偏不倚地道出了语文的核心价值。比如,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进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么,如何反思呢?洪宗礼指出,反思就是白以为是与白以为非的辩证统一。反思,就是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曾经认为对的现在对不对,自己曾经认为不对的现在对不对,以前认为的是与非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之前是对的最终却不对了,之前认为错误的最终却是行之有效的),这样一比照、一反思,就容易找出教学行为的规律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保证科研真正“科学客观”的前提;在“求是”中肯定,又在“为非”中获得正确认识——这一原则一直贯穿在洪宗礼的学术研究之中。
(三)和而不同:非凡人生的人生境界
熟练掌握辩证法,灵活运用辩证法,不仅仅体现在洪宗礼对学术问题的处理上,还处处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上——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的境界。他说:“学术领域中,有些事只能‘软着陆’,不可‘硬摘瓜’。讨论学术问题,总会有各种分歧,甚至有对立面,我视他们与我是相反相成、相克相生。和而不同是和也。”“在学术研究中,常‘吵架’的朋友也许是最好的朋友,在‘吵架’中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就和谐了。”“贪天之功为己有,享受了不该享受的荣誉,就会愧对自己。追得来的虚荣,‘吹’得再响,迟早要泡沫化。”
洪宗礼以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身份完成“洪氏教材”,用“小马”拉动了“大马车”,其中的奥秘值得探究。没有权威,没有利诱,他是如何将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学校甚至教育管理部门等个性相异的知名专家学者,聚拢在他的“母语教材建设”和“母语教育研究”周围的?他说:“靠的是主编的白尊、白重、白俭、白立,靠的是‘立诚为本’的治组理念,靠的是自我牺牲、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靠的是容纳各方、虚怀若谷的胸襟,靠的是克己为人的风格,靠的是火焰般的热情……一句话,靠的是维系人心的人格魅力。这四个圈子学者的合力是1+1+1+1>4的合力。”
作为民间的教材编写、教育科研的“洪氏集团军”的领头人,洪宗礼坚持原则,严格落实编写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注重营造一种充满学术气味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教材组每一分子的主动性,遇到问题总是力求协商解决——即使有时也会形成僵局和尖锐对立的意见,他也是以胸中的一腔热情之火,耐心解释,以理服人;一时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先作“冷处理”,再从长计议。
二、系统论:洪氏语文的哲学架构
洪宗礼在上世纪90年代完整地提出“五说”语文教育观(即工具说、导学说、学思同步说、渗透说、端点说),是在199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中,文章的题目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该文后来入选1999年语文胡版社出版的《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精粹》。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育目标论
洪宗礼说:“数十年孜孜以求,目标是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低效状况,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质的人才,寻找一条‘捷径’。我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上有所突破,必须更新语文教学的观念,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
效率问题是洪宗礼语文教育研究的起点,也是落脚点之一。他认为,将语文教育低效高耗的原因归之于三个方面——政治生态变化引起的指导思想方面的折腾;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教学本身的矛盾和问题——这当然都不错,但对语文教育而言,前两者是客观的、外在的,又是短期内不易改变的,因此,更现实的是要从语文教学的内部找原因,进行改革。
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阵地。洪宗礼认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是两条:一是教材。他主编教材近30年,努力想用教材的改革引领教法的革新,但一般教师无法主导教材。二是课堂。课堂涉及每个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主渠道。抓住课堂,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
(二)语文教育本体论
语文学科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语文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需要相互渗透、整体考虑——旨在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体系,实现开放效应,体现完整的“教学回路”。
一是揭示出语文学科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洪宗礼认为,语文作为多因素的综合体,其内部各因素(如读、写、听、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充分发挥整体与综合效应。
二是揭示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洪宗礼认为,作为语文课本主体的课文,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各门学科,而各门学科知识又必须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因而,以课堂为轴心,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不仅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也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更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提升上。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训练,掌握学习其他学科的钥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的过程中,把这些教材也作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当然,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渗透,并不是要削弱语文和其他学科自身的任务,而是要力求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本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揭示出语文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洪宗礼认为,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与外部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指语文与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环境息息相关。它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白然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语文源于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需要运用语文工具。因此,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语文教学又必须置于社会生活的宏观范围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巩固、加深、扩大、活用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把课内学习适当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因此,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学应当从教学时间安排上考虑到与学生社会活动、平行学科教学的协调、平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在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效度。这样,语文教学工作就会超越传统的时空观,真正实现整体化、科学化和最优化。
以上观点,揭示了语文教学系统的最本质、最基本的属性,不再强调语文教学系统的组合以及形式上的组合,而更多凸显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
(三)语文教育功能论
洪宗礼认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是为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代新人打基础。在中学阶段,各科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长远目标而奠定扎实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开端。其核心思想在于: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是“基础的基础”。从纵向看,语文学习是个长过程,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从横向看,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T具,辐射到方方面面,遍及各个领域。因此,语文学习更应当成为学生未来发展和在校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发端。
总之,洪宗礼语文教育哲学运用系统思想和矛盾的法则,对语文教学做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构建起科学的语文教学结构体系和理论体系。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追求的是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和综合效应。
三、归零论:洪氏语文的行动理论
洪宗礼不断追求、不断攀升,一次又一次出发,一次又一次抵达,每次抵达都是一次新的出发。他的行动哲学就是“归零论”:一切重新开始,永远走在前行的路上。
(一)三次“转身”:一次次将成果归到零点
1984年,洪宗礼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此前后,对语文教学法的研究贡献已使他跻身于教育名家之列。这是他教育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身”。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问世,是洪宗礼教育人生的第二次“华丽转身”。怎样才能编出一套长久发挥作用的教材,并使之具有科学性和经典性,洪宗礼深思熟虑、百般求解。他认为,教材的编写者应当是具有广阔胸襟的学习者:在编写过程中,要“敢于白以为是”,拿出自己的主张,放手大胆地干;成型时,则要“勇于白以为非”,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洪氏教材“经历十年,七易其稿,四改版本”,被朱绍禹誉为“一部站在时代前列的优秀语文教科书”;如叶圣陶之子、著名教育家叶至善指出的那样,“我想父亲要是能看到洪老师主编的这套课本,一定会感到满意的。满意就满意在这套课本在解决语文教学体系这个问题,又迈进了一大步,作了认真的有益的尝试”;也如顾黄初所言,尽管1986年实行教材多样化政策以来,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仅初中语文教材就有16部获得国家审定通过,而“到世纪之交,即使是已经列入国家教材规划的,也大多因各种原因而‘无疾而终’,唯独‘洪氏教材’以崭新的姿态与人教版双峰对峙,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双璧”。
洪氏教材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余县市,对于洪宗礼来说,可谓功成名就、硕果累累,但他对语文教育事业的追索,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又开始向中外母语教育研究这个高峰攀登——与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几个大语种专业的有关教授联合,向国家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申请“九五”立项,主持并开展我国语文教材和海外华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以及我国语文教材和世界各大语种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探索国内语文教材和海外、国际语文教材的联系,把“洪氏教材”置于国际视野和全球背景下去考量、修改和完善。这是洪宗礼教育人生的第三次“华丽转身”。“先后组织中外两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谈何容易!搜集中国百年语文教材,收集四十多个国家的母语教材,又谈何容易!进行多语种翻译,又谈何容易!精细地比较研究,提升为理论,更谈何容易!单凭特级教师的能量干得了么?!这是一位大师才能扛得起来的大型教育科研工程!这个大课题,打开了中学语文界的眼界,从此,中国语文教学界可以放开眼界看世界。”
(二)不断超越:成就领军人物
作为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之间承前启后的标杆性人物,洪宗礼的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意味着语文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绽放出奇光异彩。
例如,他开创了中外母语教育研究,实现了中外母语对比研究的零的突破。洪宗礼领衔担纲的“九五”、“十五”两项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中外母语教育比较与我国母语课程教材改革与创新研究》,耗时10余载,启用华语世界最顶尖的专家学者160余人,联合国内外数十所高校,组成“中外母语教材研究”团队,对具有代表性的45个国家的母语课程教材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多角度的研究,系统总结出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经验,并借助国外一流专家的力量,评介和译介数十个国家母语课程教材改革的优秀成果,通过中外比较,结合国家、省级实验区的调研,先后出版5卷本200余万字的《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当代外国语文教材评介》和10卷本600余万字的《母语教材研究》,“为中国人打开了能观摩到世界主要国家母语教材建设的千姿百态的窗户”,提升了我国母语课程教材理论,促进了我国母语教材的创新。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赞誉其“开拓了母语教材建设的创新之路”,并说:“二期课题研究填补了我国语文教材研究中的空白,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研究宝库,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也起到了借鉴、推动的作用。”钟启泉认为,《母语教材研究》是“破解这个严峻课题——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的语文学科的教育如何体现其双重性: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训练和有效的人文训练——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业”,“该课题既有广阔的国际教育的视野,又有本土改革实践的情怀,堪称21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课程创新的奠基工程”,“不仅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开拓创新输送了养分,而且为海内外母语教育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
始终正视自我,始终从零开始,在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中,洪宗礼完成了语文教育名师向语文教育大师的嬗变。
洪宗礼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也是最高的成就,是在他60~70岁这退休后的10年中取得的。之所以退而不休,是他考虑到,60岁以前已有40多年读语文、教语文、编语文教材的长期积累,工作上又摆脱了一切行政事务,有精力和时间;更由于当时国内外课程改革正在兴起,60岁的他又面临一个新机遇,要把未竟的事业坚持到底。他给自己“鼓气”,提出四个不老:“意志不老,心态不老,思维不老,事业不老。”
今年77岁的洪宗礼依然在思考,他说,他还想攀登人生的第四座高峰——编一套面向百年后的语文教材……
【洪氏语文的哲学架构和行动理论】相关文章:
浅谈行动导向法的哲学理论论文08-26
《和氏献璧》说课稿08-05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02-28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04-22
架构师心得01-10
语文理论学习心得03-28
语文理论学习心得01-28
班主任德育理论和操作策略 论文05-09
概念推理与真空再现——哲学和历史学的对比08-26
易氏源流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