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文,因体验而有情
作文,因体验而有情文/梁恕俭
一天,我的学生张策让我点评他的新作,读到一半,即产生了“刮目相看”之感。
张策平时大大咧咧,一些常用字,不是添一笔就是少一画,有时都粗心到“因” “囚”不分,至于前言不搭后语,更是家常便饭。但这篇文章,一反常态,不仅文从字顺,连标点符号都用得很准确。
张策的妈妈是一名报社编辑,工作繁重而琐碎。他来到妈妈的办公室,亲眼目睹了妈妈工作的认真、辛苦和劳碌,忍不住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笔下的文字栩栩如生,与之前的文章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一个在课堂上写作文“惨不忍睹”的中学生,写起体验式作文来判若两人?为什么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却把写日记当成享受?由此我想到“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作文训练。
说实话,我骨子里是鄙视“训练”这一说法的。我以为,作文不是无情物,作文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技术的问题、方法的问题、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问题,作文的本质应该是心灵的问题、情感的问题、体验的问题、感受的问题……
谈起作文,所谓的行家会脱口而出“要调动学生的生活”“要引进源头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本”等等,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学生的“生活”?如何真实本能地反映这种生活?搞笑的是,刻板的作文教学喜欢抱着政治的大腿套解那种向上的“生活”,也就是把“生活”集体化、概念化、脸谱化,甚至时代化,唯独看不到个性化、真情化、揭露化和批判化。可以歌功颂德,可以陈词滥调,可以套什么模式,按什么法则,就是不喜欢日记式的随感,就是不倡导“我手写我心”,就是不强调人的本能和天性。
个人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本能欲望,就这样非常吊诡地成了作文教学的“不可承受之轻”,作文已经被应试摧残得“面黄肌瘦”了。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有血有肉、有真实内容和情感的事。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把它告诉别人,口头上说,便是说话,用笔写下便是作文。作文就是思想和语言的结合,是表达与交流的自然需要,是提炼与传播的基本技能。“我思故我在”,作文是自我确定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写作还是一种娱乐,那些文人墨客诗词唱和,那些咬文嚼字灯谜对联,不是很高雅的游戏吗?这种语言叙述的巧妙安排,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谁都知道,在中、高考中,作文成绩占据“半壁江山”,谁敢小觑?再世俗一点,“文章千古事”,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转瞬即逝,而一篇好的文章却能千古流芳。即使不想“立功立德立言”,也不想“文以载道”,但作文可以像音乐、舞蹈、绘画那样,给心灵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那么,怎么写好作文呢?
著名作家叶永烈在谈写作文的体会时说,写作文的“窍门”就是: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多改。鲁迅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那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茅盾则强调: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烦地改,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毫不留情,对自己宽大便是对读者不负责。我觉得,这三位大家的话已经完全阐释了作文的真经。
张策这篇作文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体验、他的触动,是他想写——情动而辞发,不吐不快。如果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了一篇《编辑部里的故事》,就写读后感,效果肯定差许多。
【作文,因体验而有情】相关文章:
道是无情却有情作文02-05
月若有情作文05-30
浪漫有情调的情书07-19
很有情调的情书01-18
体验的作文05-20
体验作文08-24
体验的作文03-21
万物皆有情作文08-30
月若有情月长吟作文03-18
月若有情月长吟作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