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22 14:36:05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文/陈 晖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提上了日程。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努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接试点项目在各地陆续展开。“5+2”(五年制高职与本科)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其相应课程的开设与改革研究问题。主要针对“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与设置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以及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开设的原则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5+2”模式;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原则
  
  “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年制高职(5年)与应用型本科(2年)衔接的分段培养模式,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有益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有效避免了课程开设的重复,融合了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强、本科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文化课程的标准也同样需要试点院校协调确认。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的标准如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有幸于2012年9月招收了江苏省首批“5+2”分段培养学生,对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做了一些探索。本文主要针对“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与设置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以及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开设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
  
  1.“5+2”模式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5+2”模式的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改革,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和实践,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模式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指导思想多元化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的发展中,主要有三种指导思想: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的指导思想。“5+2”模式的课程显然不能只以知识本位为主要指导思想来进行指导;而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只是更多地关注了人生存所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追求能力,忽略了知识的传授,以及人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格本位的课程观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因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发展必须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受教育者的人格的完善也应建立在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因此,“5+2”模式的改革对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课程的指导思想不能单一化,而应多元化,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杰出的技术高端人才。
  
  (2)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即按照教学内容把教材编排成利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独立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某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情境模拟单元。这样,根据这个模式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模块或需强化的模块。
  
  (3)课程内容基础化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非常注重文理渗透和基础性教育,并且成为高职教育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基础化主要表现在加强国际交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和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地位,特别是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文化课程,如数学和物理;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
  
  2.“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目标的要求
  
  潘憋元认为: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总目标,它所指明的是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共同的目的。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结合自己的改制、任务及其它特点,制订自己的培养目标。一定的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的,因而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因此,“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主要取决于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2”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相关专业课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知识面、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能从事相关专业型工作并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着其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必须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沉淀厚实的文化素养。
  
  “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目标应体现以下特性:(1)素质教育的特性。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文化基础课程既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也非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文化素质的培养。(2)和谐发展性,即文化素质的“三基”(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与素养的和谐发展。(3)基础性,即专业学习的基础,职业能力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基础。四是层次性,即大学本科层次的文化素养。
  
  二、“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
  
  目前,由于“5+2”模式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各校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对于其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也处于摸索阶段。沿用职业院校类的文化基础课程教材,或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抑或开发新的教材,这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问题。
  
  1.“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5+2”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既能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也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高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因此,在培养目标确定后,必须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且将其细化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固化到教学计划中去。由于“5+2”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熟练的技术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一特殊性特征要求“5+2”模式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较强的发展能力等。因此,“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必须遵循其培养目标。
  
  (2)和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原则
  
  在学习掌握相当于普通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5+2”模式的学生最终还必须学习掌握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因此,其文化基础课课程开设的目标其一就是必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与基础,适应专业课程的教育。
  
  (3)为再学习沉淀的基础性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多样化的职业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再是终止性教育。事实上,当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搭建以后,许多职校毕业生并没有马上就业,而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5+2”模式的人才以后继续接受硕士乃至更深的教育是一种社会趋势,因此他们的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的编制应着眼人才成长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衔接,更应着眼于社会对职业人群的新型要求。
  
  2.“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设置
  
  笔者以为,照搬职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不可取的。职校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全面,起点较低,但没有上升的高度,这样的课程只适合5年制大专生或3年制中专生,对于“5+2模式”培养出的本科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就稍低了点。
  
  那么,是否可以搬用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呢?显然,它们之间还是有出入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因为学生培养也是以本科教育为目标的,但应把握一个“度”。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普通高中的要求来实施,因为“5+2模式”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不以高考为目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除了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多的是关注着高考的要求,因此在其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包括教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有着很高的目的性。
  
  “5+2模式”下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创新,但并不代表着培养的人才的文化素养就要放低要求。最终,这样的人才,是要和普通高校的本科人才,平起平坐,甚至比他们还更有特色。因此,它的文化基础课程,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最终都是为培养出本科高端人才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不同的是,“5+2模式”的文化基础教育,没有了高考的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过分往深度和难度上挖掘,反而在其教育中更应体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特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做深入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5+2”模式文化基础课程应该有其独立性,并自成体系。
  
  3.“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
  
  “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一开始的两年时间,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其教材内容可以参照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程内容,但深度和广度需适当调节,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沉淀必要的文化素养,也为以后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二阶段是后三年,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以参照高等教育的文化课程内容,那么这些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关联的,确切的说是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吸收。
  
  这样的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体现了“5+2”模式的新型特点。它走了一条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的新路线,抛弃了原有职业教育使用的基础课程教材,不再是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就学习,而无关的就不学;它参照普通高中的课程,让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基础课程的学习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理论沉淀,是人生素养的一次升华过程,要为进一步的学历提升,甚至是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玲。高等化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对策的研究[D]。湖北大学,2003.
  
  [3]杨长亮。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马颖。基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相关文章:

合班模式下的数学先开课程教学改革09-05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08-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论文06-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03-21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08-27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8-24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09-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论文05-31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08-03

基于文化视野的高师古筝教学改革研究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