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的思考和争议
生命的思考和争议文\钱 萍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我觉得具体说来,语文教育应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让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通过语文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能肯定自己,承受困难,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七课《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在于能够读懂第22自然段,即“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而理解这一段的关键又在于读懂船长与大副奥克勒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所以我抓住船长的四次命令组织教学,从船长的命令中去解读船长,理解船长的做人之道,理解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一堂慷慨激昂的语文课上完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脑海中:“舍己为人、面对危难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是否应在小学生中提倡?我觉得对于尚在成长中的孩子,是比较危险的一个导向,但本课的中心是感受船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个点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而要与船一同沉没?”但是最终在课堂上我没有引导学生讨论:船长为什么要选择和船一起沉下去?他是否可以选择像其他人一样逃生?是因为我没有敢在公开课上引出“珍爱生命”的主题。对于学生感知课文在讨论生死抉择的这个问题上,也许船长的壮举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英雄身上具备的那份常人所难以企及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对文本中心感知的层次。
可是,我在播放了《英雄的黎明》这首曲子后,只动情地描述哈尔威船长是珍爱生命的,正是珍爱他人生命胜于自己生命,正是一直用珍爱生命的态度去珍爱生命中的一切,才使主人公在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之际,而置自己的生命不顾。
一下课同学们就和我展开了讨论,同学们都对哈尔威船长的生死抉择感到惋惜,七嘴八舌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反复解释是哈尔威船长认为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人生信条,认为与船共同“诺曼底”号客轮就是他的灵魂,当时的社会现状舆论……因此哈尔威船长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无论我百般介绍,学生依然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船长如此优秀,轮船没有了可以再造,而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只有一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后他还可以领导别的船,继续履行船长的职责,做出更大的成绩,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
一篇课文引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思考和争议,遗憾作为老师也无法给学生一个大家都信服的答案;可喜的是同学们上完一课后,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争论,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对生命形成自己的正确看法。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又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说,语文就是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