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论文:以情动人
以情动人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纪秋寒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情感教育尤显重要。本文从主动创设情境,体察情态;激扬情趣,拓展情思;明确情理,理性引导等方面入手探讨加强情感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做到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自主 高效
从美学角度来看,情感教育是美感教育的特殊功能,它利用人们的真情实感来达到文艺的感染并从中获得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教材,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激发共鸣,展示教材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道德感情和美好情操,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使学生在学的进程中既有知识的增益,又有道德熏陶与艺术的感染,从而使学生的思想、人格、行为更“完美”,这样的教育可称为情感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情感教育尤显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到以情动人,实现课堂的自主性和高效性:
一、创设情境,体察情态
吕叔湘先生说: “我们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个“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艺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学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符合文本的情境,定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样,师生互动,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自然,体会到自由、尊重,而且教师也会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情感展示,创设教学情境是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大作用,恰当的语言创设会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所表达的特定情感中,让学生触景生情,去体验与强化某种情感。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这样导入: “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乡离井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舒兰端一杯‘乡色酒’喟然长叹: ‘你满,乡愁也满。’席慕容更是感叹道: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是否离开过家乡?是否也产生过这样魂牵梦绕的乡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道海峡的故事。”这样,学生一股淡淡的愁思被唤醒,可能就会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课堂。此外,朗读也可以加强情感在课堂中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或播放录音带,必然会使学生在有血有肉、有欢乐有忧伤的课堂氛围中,寻找到认同、理解、抚慰、刺激和滋养,把阅读的体验内化为个人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时,朗读调动了各种感官活动,他们能够逐渐习惯文章用词用语,使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联系起来,更深入地品味出文章的情韵。
第二,画面情境创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种突破,它可以创设一种画面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课件所描绘的情境中,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比如,教学《望海潮》时,我们就可应用现代多媒体,让师生伴着轻音乐,共同走进“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杭州,领略其繁华美丽的风光,教师无须多言,学生似已身临其境,很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及情感。这样,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利用现代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具体形象可感,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都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三,角色情境创设。教师仅仅创设了情境是不够的,入其境还须会其意,引导学生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艺术感受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形象,挖掘形象的情感内涵。其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担当一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的话,可以促使他们增强角色感受,了解人物的内心,从而拓展思路。例如在教《窦娥冤》《雷雨》等戏剧时,笔者引导学生充分揣摩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分角色表演。通过角色表演,人物形象立体化了,表演者感同身受,旁观者如I临其境,学生不仅能领略到其中的韵味,而且寓教于乐,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激扬情趣,拓展情思
情趣,是指情绪、趣味。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就有可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开朗的胸怀。不断探索,不断钻研,趣在其中,乐在其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浸透着作者的心血,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与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人的灵魂,我想不仅仅是情感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而且是智慧和意志的力量。学生在阅读探究中,经过教师的情感引导,可以从辛弃疾的诗词中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渴望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从马丁·路德·金的文章中感受到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从鲁迅的战斗檄文中感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情操。这样学生在与大师的对话中,不断激发他们的情趣,逐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培养他们对人与物的终极关怀,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操。
教材,是属于过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文本,解读作品的指导性作用,又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拓展情思,做到思路开阔,视野远大。在课堂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做好课前三分钟的讲话,结合当前时事,表达自己的见解,笔者及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评价。生活是多式多样的,有美有丑,有是有非,在师生情感及观点的碰击下,必能擦出耀眼的火花来,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和鉴赏能力,拓展他们的情思。而情感的鲜明性、多样性,亦使人变得更加有兴趣,课堂又何愁不生动呢?
三、明确情理,理性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高效性,不能听之任之。首先,有一些文学作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常常流露出消极伤感等负面情感,学生若不注意辨析,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催人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吸收精神营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不相同,在阅读中,其所获得的感受与见解也就不完全相同,虽有见解独特的,但不乏盲人摸象式的结论。所以自主探究并不是纯粹地放羊吃草,尊重学生的个性,也不是无原则地认同,而是意味着要着重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困惑和所建构的“意义”,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发言;一方面重视和严肃对待学生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习惯与态度,认真地加以评价、点拨或匡正,以帮助学生反省思考,突破思维障碍,克服狭隘,养成科学严谨的精神。
因此,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应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给学生一种观点碰撞,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得到启迪与深化,或获得智慧与方法。师生间这种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同时也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是人文的关怀。当课堂里闪烁着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回荡着师生情感共鸣的音符,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关爱时,教与学真正变成了一种探究的乐趣,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就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教师的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既是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低效状态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在现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从主动创设情境,体察情态;激扬情趣,拓展情思;明确情理,理性引导等方面入手,加以尝试与改进,以适用现代教学的需要。将自己的真心放入学生的手心,以情动人,学生会对语文这块芳草地流连忘返的。
【语文教学论文:以情动人】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1-10
中专语文教学论文09-0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2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08-24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论文05-31
学科教学语文论文09-04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