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地理论文>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

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

时间:2022-08-24 14:20:38 地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
  
  文/曹清明
  
  摘 要:新课标强调要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有赖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课中活动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中活动;文本;生本
  
  对于课中活动,余映潮老师做过如下阐述:所谓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换句话说,课中活动,应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完成。通过创造各种课堂组织形式,进行能力训练、方法培养、知识积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下面以自己的两个课例,来谈我对课中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一、《端午的鸭蛋》——品味语言
  
  1.品味一处破折号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品味一处逗号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3.品味一处问号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么?
  
  4.品味一处引号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5.品味一组感叹号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这是我在校内开展的一节公开课中的“品味语言”的活动设计。《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质朴而又有味。但是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很难去品出味道来。如果按照老套路:“本文的语言平淡质朴而有味,你能找出几个句子去品味一下吗?”学生肯定无从下手,最后演变成老师的“一言堂”,其效果也肯定很差。而设计成这样的活动方式,顿时学生来了兴趣,课堂发言踊跃,思考也较有深度。(www.fwsir.com)学生动了起来,教师也随之轻松。标点符号这一基本的语文知识在此发挥了奇妙的功能,成了这节公开课上一座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潘新和教授说:“语文知识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一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堂公开课设计的活动正是围绕一个“趣”字,让有趣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阅读当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我要学”的快乐。如此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学生不喜欢阅读了。
  
  这样的课中活动成功之处在于:换一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究中获得满足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需要强调的是活动设计的创新和对于文本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的。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呈现从易到难的“螺旋式上升”模式。不应不断重复学生已经懂的知识,而应一步步引导学生往“高处”走。活动里既要有非常简单的表层活动,即使中下生也能顺利完成;还要设计一些中高层难度的练习,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这种分层训练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尽可能得到提高与拓展。
  
  再来看第二个课例:
  
  二、《心声》——情节梳理
  
  1.尝试从场景的变换来梳理故事情节
  
  四个场景:
  
  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尝试从情节的发展来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尝试从故事的起伏来梳理故事情节
  
  低潮、高潮
  
  4.尝试从矛盾冲突的角度来梳理故事情节
  
  李京京想要读、程老师不让读
  
  全文是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如何化解来展开的。
  
  教学这一课时在处理情节方面如果我们是老套的复述或者概括情节,学生的反应可能不尽如人意。复述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点,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这项训练仅仅当作一道习题、一个教学流程。在课堂上往往一笔带过、虚晃一枪,便转战他处。很少有人从整节课的范围去考虑复述课文,究其根源,恐怕是对复述课文的认识不到位。余秋雨说:“阅读的目标,是达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为止。”吕叔湘说:“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复述就包含了模仿、变化和创造。”
  
  这样来设计,让学生有了兴趣,其实也是在思维上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训练。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不同层面的梳理,让学生从思维上得到了应有的训练。当然,语文课堂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课堂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总的来说,课中活动的展开要在教师充分研读文本、认真设计教学流程的基础上,真正地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课堂的发言权,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正如《不要动摇语文的工具性》一文所言:“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就是在训练语言文字应用技能的同时,也一并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日亮。我即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孙家初级中学)

【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相关文章:

谈如何在供水公司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04-27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08-27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的教案《几个和第几个》04-02

农业结构调整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4-14

教学活动开展反思01-06

活动开展情况报告11-13

开展爱耳日的活动方案03-16

开展爱耳日活动总结04-02

道德教育中的几个价值问题论文(通用6篇)10-18

浅谈公文处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