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

时间:2022-08-25 11:35:38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

  作者/刘吉如 彭华

  摘 要: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基本处于初低级阶段,作为合作一方的企业受益不够、动力不足,校企无法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以协同方式将校企双方优质要素进行组合,以促进创新,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实现校企协同创新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产、学、研相互协同,创新科研服务能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一体化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校企合作;深化;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这是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可以说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高职院校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相关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办学的过程中也与大量的企业“结缘”,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2.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高职能力培养体系上,培养目标本身就缺少深层理念。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强调“理论够用、注重技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校企合作很容易走入“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校企合作往往只注重单一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基础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单一技能,缺乏完善的职业能力,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不能培养出完全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2)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被迫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www.fwsir.com)由于这种校企合作往往是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校企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以及主要的实施者,学校一方占主导地位,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企业还要承担增加管理成本、安全生产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导致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

  (3)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由于学校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一些高职院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科学技术创新需求。

  二、“协同创新”——高职校企合作深化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原理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由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由政府引导,通过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在当今中国,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协同创新”的思想,要求“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大力实施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协同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理念以及“政校行企”多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基于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2.协同创新——推动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与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具有职业性、直接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组织时,主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组织,而不是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然更多地融入行业、产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要素,强调教育教学活动更多地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从而在“协同创新”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应用性”与“实践性”的优势,能够直接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

  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无疑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技术攻关和研究方向,并通过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企业根据学校的研究需要向学校投资,并负责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建立了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路径分析——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在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将对高职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始终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依托,并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努力实现办学定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这不仅是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遵循这一思路,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以把学院办成湖南省内特色鲜明的环境保护教育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努力通过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为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2.产、学、研相互协同,创新科研服务能力

  “产、学、研”相结合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和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领域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近几年来,学院为合作单位开展广泛的技术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共同解决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学院对外承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上市企业环境核查等技术服务项目共310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项目72项,合同金额达到5000多万元;高科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所拥有湖南省技术监督局CDMA计量认证资质,年开展水质环境监测等分析监测业务300多项,合同金额共计500多万元。在合作过程中,学院主持制定国家标准6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56家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攻关完成应用技术研究课题88项,其中,为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武汉天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和长沙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发定型生产,提出了有价值的技术方案和建议,解决了采样、分析、数据传输和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承担了“2010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省财政厅“100万项目资金支持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各级各类培训上百期,为行业企业培训人数7500多人次,对湖南、湖北、广东、海南等四省所有环保领域国有企业3000多名环保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形成了学院与行业企业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一体化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就是要把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一起

  来,坚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一体化设计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创新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协同创新的内部催生机制制度保障体系,努力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学院以内在机制改革为依托,首先是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要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尝试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院系两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加强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分配制度,制订激励性奖惩机制。再次是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本建设。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注重建设发展,破解基础薄弱难题,学院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逐年进行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总之,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协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建设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开拓更大空间,使高职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6):68-73.

  [2]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55.

  [4]张明艳,孙晓飞。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50-54.

  [5]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

  作者简介:刘吉如,男,汉族,湖南隆回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法、刑事法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协同创新”】相关文章: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创新人才11-10

校企教育论文: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08-27

校企合作公司领导讲话08-10

校企合作公司领导的讲话05-15

实践校企合作 推动课程改革04-24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02-13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05-08

“弃考”引发的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应对举措08-26

校企合作的心得体会思考10-22

校企合作公司领导的讲话4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