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时间:2022-04-28 15:34:5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精选11篇)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所从事的是与人交流的工作,更在于它接触的是成长过程中的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精选11篇)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1

  摘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是提高当代教师师德修养,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对象,没有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体现在关爱学生上,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更强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教师关爱学生是一门学问,只有真诚相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以“真我”的状态与学生建立关系,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教学实践看,至少有三方面是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的。

  1.细心了解生活。师爱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应该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最直接体现在对其生活细节的了解,这是初步的爱,但却是首要和必要的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用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以一颗体贴入微的爱心,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

  2.有效指导学习。师生的交往主要还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的,教师从学习上有效指导学生,帮助其学会学习以便求得真知和技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是纯真的爱。“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都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师”,而不是只偏重于传授知识的“经师”。

  3.积极引导心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绝不是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要用爱心来培养学生,用心灵来呼唤心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伸缩性较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心理的过渡期,往往也是一个危险期。这期间教师的正确影响和积极引导非常重要,这种心灵上的关爱是师生交往中最高境界的爱。

  二、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的师德其基本理念是: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有主观意识和人格尊严的学习主体,受关爱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成长的需要,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教育的文明,没有爱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尊重学生,意味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创造宽松而民主的环境,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尊重学生,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1.营造民主氛围。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环境的人本主义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民主课堂”,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其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价值,也应及时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自主品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产生明晰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与探索者。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使其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3.形成交互作用。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所,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让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地方,成为大家探索、发现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三、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师德观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学生们是被动成长的,对他们的评价也往往是终结性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完善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教师把学生从根本上看作一个不断完善、良性发展的生命个体,他们是积极向上的,天性好学的。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主体,他们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本来就需要教师的热心培养和科学引导。正如人的生活是一个过程一样,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进成长的过程中去进行科学的评价。

  1.赏识激发潜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情感生活。而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教师要赞赏学习者,包括他们的情感、意见和人格。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只有赏识学生,他们才会有更大的自信,从而获得更健康的成长。大量事实表明: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赏识就是希望或力量,它会激发人的潜能,激起人的行动,使人产生希望,达到预期的结果,教师要科学应用“皮革马利翁效应”。

  2.自省促进发展。教师的评价要应人而异,只要将方式手段和不同的学生个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理想的效应。对学生充满期待是爱的表现,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方式,评价一定要讲究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我们的评价应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需要、使命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样才会造就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个性的公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爱心转化“后进”。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重视学业评价,而忽视个性评价。主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而较少涉及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多元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没有单一标准下的“差生”。而对在某些方面“后进”的学生,越是需要教师以爱心去呵护。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唤起一份前进的情。我们应格外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用热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他们。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番苦心和热切爱心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爱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爱的份量没有轻重。

  教书育人,师德为魂;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科学评价引领学生的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和赏识学生;教师的价值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成为师德内涵的践行者,成为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4]刘美华,王东爱.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践行师德规范[J].教书育人,2011,(6).

  [5]宋广文.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J].教师博览,2012,(1).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2

  【摘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永恒不朽的师魂,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教师的爱是桥梁,能尽快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教师的爱是灵丹妙药,能使教师转变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教师的爱 教育 亲近 尊重 关爱 赏识 赞美

  “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职业是爱的职业。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也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师爱是教育成功的一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心中要有爱,更要懂得爱。爱,被誉为教育的润滑剂。对于学生来说爱就是点亮心灵的阳光。教师的爱是桥梁,能尽快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教师的爱是灵丹妙药,能使教师转变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健康成长。

  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呢?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亲近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乐其学。”我觉得教师首先要亲近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交流,观察他们,经常和他们谈心、一起做游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如我们班一些胆子较小的同学,我常常借故接近他们,找机会表扬他们,这使他们愿意和我交流,也使我很快取得了他们的信任。瑞士著名教育家费斯泰洛奇认为:“他们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以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他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的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教师,无论在教学中或是在管理中,很有必要换位思考,要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换位思考,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有什么样的内在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

  2 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他们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现在,我们接触的许多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他们往往要求独立自主而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作为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经常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心态,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感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尊重,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为你敞开。

  3 关爱学生

  俗话说:“爱生如爱子”。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神圣的职责,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可以说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从古至今我国许多优秀教师,他们教育成功的秘诀,概括的说,就是把关爱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以诚相待,真心实意的关爱自己的学生,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真理一个对学生有深厚感情的教师,他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他的说服教育,学生能欣然接受;他提出的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执行。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必须自觉地培养关爱学生的思想感情。

  4 赏识学生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赏识激励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策略会使教师学生获得双赢。学会赏识激励学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赏识激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抓住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赏识激励学生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比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教师与同学的认可……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的,因为欣赏就是某种意义上对他的肯定。学生也是一样,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他们呢?为什么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优点,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价值。学生渴望欣赏就像渴望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欣赏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鼓励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觉醒。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夸奖的话,一份小小的礼品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

  5 赞美学生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存。”教师的一句批评也许会杀伤学生的一种天赋,教师的一句赞美、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是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善良和聪明的自我,赞美是我们老师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药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真诚的给予学生以赞美。要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爱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爱是迷茫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这一切都表明师爱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坦诚相见,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能够让孩子们从小沐浴爱的阳光,学会感恩、学会感动,我们的教育就至少成功了一半。大爱无痕,爱的教育需要身体力行,春风化雨。老师的爱就是一抹点亮学生心灵的阳光,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拥有爱的感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师德的灵魂永远是爱。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3

  【摘 要】 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等,无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起到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起到塑造学生品格、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关键词】 成长 影响作用 教师 学生

  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等,无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并且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影响、感召、塑造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高尚的精神种子,使他们成为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深刻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1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列宁说:“一个人早期在思想上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其成长影响极大。所以教师更应以自己完美的人格魅力为学生作榜样。以其影响他们的成长”。由于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长能力的关键时期,具有鲜明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愿意以老师为表率。学生常常是从教师的品质中吸收营养和力量的,他们总是密切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感情上的细微变化,学生都会立刻觉察。加里宁曾经这样形容老师,他说老师仿佛是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学生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像老师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谁能像教师那样对学生心灵给予如此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意志和品质,教师的才能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其品质越高,学识越渊博,身心越健康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这样的教师最能赢得大家的尊重、理解、信任,如同阳光雨露般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倍感情切和温暖,从而产生极大的亲和力。教师的教育自然会收到点石成金的神奇效果。历史上老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徐老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不阿,思想进步,具有反帝反封建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一言一行影响着他的学生,早年的毛泽东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对其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奠定了基础。这些成为了教师人格魅力的一段佳话。

  2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热情,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要重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养成。因为这些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作用,对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情感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及时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又能控制学生的情绪,为成功的教育营造健康、融洽的育人环境,用教师良好的情绪和健康、融洽的育人环境去陶冶学生情感。

  实践证明,教师对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情感,同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有多种教育意义。教师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的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学生就会精神振奋、学习热情高涨,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师生感情融洽,对教师自身的心境和行为都有调节作用,能激发出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爱与关怀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每一个学生在温馨的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是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教师,要时刻关心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主动架起通向学生的爱的桥梁,用情感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样会有利于真正了解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有什么心里话也喜欢说给教师听,同学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同学之间的纠纷,内心的苦恼等等都会愿意向老师倾诉。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教师就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利于及时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鼓励;谁退步了,及预提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援助和安慰;教师成了学生的挚友就会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使他们的人生的大船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教师送出的是真情,得到的是真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起到塑造学生品格、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向野蛮和无知发动进攻的统帅”,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他们的理想、志趣、情感、意志、品格,人生观、道德观等,就像人们常常赞誉的那样,教师是花园里精心培育幼苗的园丁,是细心雕塑人的心灵的雕刻家。我国的教育目的也要求教师把塑造人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并不单纯是靠灌输,也不单纯是靠说教,更重要的是靠教师的智慧、行动、感情、意志和品格。而塑造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心智更有赖于教师用自己高尚的品格、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去雕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因此,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来自书本、社会、家庭的影响之外,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的影响是来自教师。教师要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而紧紧吸引着自己的学生就要同时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并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此外,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只用眼而且用心去感受真、善、美。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要用自己热情积极工作的态度去培养学生努力认真的学习精神;要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的性格。努力成为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4

  摘 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观念,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三中心”,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中研究,得出一些结论,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来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主导和主体;关系

  1、研究目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被逐步打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建立、形成广泛共识的新的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困惑,尤其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使学生成为主体的问题上产生疑惑,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去合理协调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完成好体育教学工作呢。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酒泉市肃州中学高二年级215名学生,从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为期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2.2研究方法

  采用实践法、信息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结果与建议

  3.1要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主导:是起决定性指引方向性的。主导性:是指导性,指导“质量和强度”

  主体:①是相对客体而言,教学活动的客体是指教学内容、目标、环境、手段等的,主体是“人”可以理解为学生;②相对非主体而言,非主体不是主要成分或要支,是从构成的角度看的。主体性: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两者连接点是“学习过程”

  3.2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没有正确的“导”所谓主动地学只能是“瞎学”;而没有主动学的导,即使正确也只能是白费劲的“导”了,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而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一种无序兴奋课,是一堂充满危险的课;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没有学生主动型的课,只能是一堂消沉和放任的课;而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而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课都是不存在的,现在有一种错误:既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的错误认识,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不敢进行比较严肃的体育教学,片面追求欢乐的气氛大量安排与教学无关的游戏内容,使体育教学边的虚无和肤浅。

  3.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参与性,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的运动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有思维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第二要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作为主体的发展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4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4.1通过主导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学生经常性的。创造性地获得知识的意向,并且使所学知识逐步达到更高的系统化意向。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新颖和性趣因素,精心设计场地器材,改进教法,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造兴趣点。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使其“易学、乐学、善学”,从而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导法

  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让学生弄清楚锻炼的原理、价值和锻炼评估指标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等,让他们将来的自我锻炼更趋于科学性和实践性。

  4.3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导知

  教师主导应在体育教学中对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指导。由于体育教师先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应以学习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线的。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离不开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就涉及到体育知识和技能。新课改强调“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但没有说“淡化运动技术”。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正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和基础。

  5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发挥主导性和主体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那就需要我们去寻求适合“每一个”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勿重优轻差,纵容放任差距的扩大,表现在上课时“放羊式”、“随心所欲式”、“照本宣科式”,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标要解决的优秀问题,只有“差异”被尊重了具有差异的学生主体才能平等地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只有通过“差异教学”才可满足新课标的三个基本要求“面向全体、适合差异、促进发展”。

  5.2有了上述指导思想实施分层次教学,那还要创建多样化教学情景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5.3认真学习,弄懂、弄通课改实质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的组织,管理,引导等主导地位的作用,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首先也有一个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从观念到知识能力上全面的更新和提高的问题。在21世纪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因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抓好教育。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谁掌握了教学,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在新世纪,要抓好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此教师要走在前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亚科夫斯基所讲:“你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教师要朝着这方向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5

  【摘 要】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人才地位作用的论述出发,最后落脚到我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教师与高素质大学生培养的关系,针对如何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实现高素质教师在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最大化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人才强国;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调研、座谈讲话和批示中数次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人才思想新论断,是国家价值观的总宣示,释放出党中央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这标志着中国走人才强国之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迎来又一春天。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高校需要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充实队伍,另一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受办学历史基础、地理区位、教学科研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培养引进高素质教师方面与老牌正规高校有所差别,如何扬长避短引进高素质教师、用好高素质教师,发挥高素质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达到历史新高度

  (一)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治国理念

  关于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早在《管子》一书中就有“终身大计,莫如树人”之说。《学记》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优秀理念是: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强调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则是强调环境对人才的影响。

  关于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墨子写《尚贤》,疾呼尚贤事能,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主张贤能为上,范仲淹写过《选贤任能论》,王安石提出“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诸葛亮用七观法鉴别人才,“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辟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其之以来而观其信。”《左传》多次记载晋国因引进楚国的人才,从而促进了晋国的发展,被称之为“楚材晋用”等等。

  可见,但凡盛世,贤君明主都深谙尊贤礼士方能国势强盛的道理,诚如今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大会上的讲话所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才工作

  我党一贯重视人才工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就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成功地领导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参加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同志对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作了更为系统的论述,并且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1957年,同志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强调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出科学人才观,强调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强调,“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指出“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等等。

  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深刻揭示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三)当前我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更重视人才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意味深长。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在眉睫。人才是自主创新的载体,重视人才工作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不二抉择。人才是强国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引进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中心工作之首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论断,站得高、立意深、思虑远,对于我们地方本科院校突破人才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高素质教师师资匮乏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地方高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长,对区域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从数量看,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半数左右,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及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提高综合竞争力,而高校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加强和完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其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工作。上世纪末以来,以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为契机,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一系列人才计划,极大地促进了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然而,上述计划绝大多数针对“985”、“211”工程的一线高校,对于省属或省属以下的地方高校来说,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瓶颈的高素质教师师资匮乏问题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表现为地方高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校中优秀拔尖人才凤毛麟角,尤其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地方高校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函待提升。

  (二)如何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地方本科院校

  1.加强既有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出现不同于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应立足于细水长流式的培养,特别是与高校发展的战略构想密切相关、与地方高校发展的环境土壤紧密结合。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地方高校要认真做好所在省市各类人才工程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多渠道培养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等。

  地方高校应充分扬长避短,利用乡缘、学缘、业缘等优势,发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特别是感情留人的作用,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高素质人才。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如在职学位提升、校内外语培训、出席专业学术会议及研究工作的资助等;参与校外培训,如高级研讨班、公派出国留学、国内访问学者、等项目,从多角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此外,既有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地方师资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环。地方高校优秀师资往往被更高一级学校和科研院所吸引,如何留住他们是地方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不可回避的工作之一。

  2.制订人才引进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必须与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相结合,要有明确目的和针对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严把引进关,避免引进的人才华而不实,不能只看学历、学位、职称、年龄,更重要的是实际能力,尤其是人才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敬业精神和师德标准。第三,在资金等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重点,看准的人才上要舍得花本钱,要敢于投入。

  3.引进高层次人才,要打破常规。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在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住房分配等方面要有特殊的办法和灵活的政策。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挽留人才、以政策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要把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和环境,要积极改善和提高引进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真诚主动为引进人才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申报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和政策扶持。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应仅局限在专业教师上,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管理干部也应当成为引进的对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级管理人才的正确领导,只有好的管理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4.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高校要积极主动,多管齐下,敢于创新,不拘一格选人才,努力探索引进人才的新途径。 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视教师学缘结构的优化,以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学术上取长补短,发挥综合优势。除了常规性人才引进手段以外,地方高校应特别注意发挥每一位教职工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最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长处和不足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情况,学校应鼓励他们通过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等形式与有关高层次人才保持合作,建立广泛的人才信息网。地方高校应与积极与更高层次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如师资共享、专兼结合、项目合作、交叉任职、短期聘用等模式,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共享。

  此外,地方高校主业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引进人才,不应把目光只盯在其他院校或科研院所中,应拓宽引进渠道,把目光放得宽一些,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去寻找。

  人才一经引进,就要营造一个让他们安心工作的环境,思想上重视他们,工作中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某些学校存在双重标准,对所谓的高层次人才“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实际上高校最优秀的职责是培养人才,应该积极发挥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中的领军作用。

  三、如何实现高素质教师在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最大化

  诚如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的: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地方高校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有时候甚至是举全校之力围绕某个学科方向做人才文章,这就要倍加珍惜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素质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大学中的作用。

  (一)高素质教师走上讲台,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根本,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教育。站在学科前沿的高素质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阔的知识视野,他们走上讲台,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传播科学精神,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高素质教师给本科生授课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和渴求。对学生而言,本科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绝大多数的学子来到大学,所热切期望的,不是进大楼,而是能够聆听到大师、著名教授的课,以传承其精深的学识,感受其严谨的学风,领略其独特的风采,在大师、教授们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感召和熏陶下成长成才。

  (二)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大学生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的中心,只有创造性人才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并使之转化为技能和能力,进而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的贡献。这种人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培养不了的。而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培养模式从“再现型”向“发明创造型”转变,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巩固、深化已学知识,强化感性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早成才、快成才。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与项目组成员的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处事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使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较好的熏陶和培养。

  (三)高素质教师参与学生社团与学生管理,发挥言教身教的符合作用

  在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教师缺乏,教授、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德高望重、知识渊博,有较深的资历,学术上也有很高的权威性,是大学生不可多得的理想引领者。学校应该建立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深入学生的有关制度。高素质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安排时间与之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解答他们心里的疑问,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制定阶段性学习的重点与任务,提高大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应充分利用网络、博客、QQ群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大与学生交流的力度,与学生结为课上课下、班上班下的全天候朋友。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6

  摘要: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现状,正视其存在问题,对于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如何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积极转变角色,这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和谐关系

  1.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有学者就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状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也不尽人意。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体育教师“热情”和“较热情”的学生人数中,五年级小学生约为35%,初二年级学生约占23%,高二年级学生为30%;认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态度“不太热情”和“不热情”的学生人数中,五年级小学生约为17%,初二年级学生约占21%,高二年级学生为14%;在对30名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0人均表示在体育课上学生与自己有过正面的不同程度的冲突。以上的数据反映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尽人意,师生之间存在着关系紧张、不协调,甚至冲突等问题。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加以高度重视。

  2.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形式

  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冲突多属“隐性”冲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师生间情绪、情感方面的对立或思想上的隔阂,一般不发生外部行为方面的直接对抗。譬如,当体育教师批评不当时,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消极对抗行为的出现,这种消极对抗行为往往造成课堂气氛下降和课堂纪律松懈,或故意曲解教师指令等等。随着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关系的异常紧张,体育课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

  3.影响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和谐关系的因素

  3.1 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因素的特殊(主要设在室外),教学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的空间大,人际交往频繁而复杂,受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课堂秩序难以控制。此外,体育课是一种在运动中出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身体频繁接触的特殊类型的室外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和示范,而且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身体活动与练习。这就导致体育课往往容易出现学生捣乱、不听从教师指挥等现象,因此体育教师体罚学生便容易发生。

  3.2 师生之间对体育认识的差别而导致的冲突。由于师生背后的社会基础不一样,社会角色不一样,所以师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便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升到作为学科的体育,而学生则对体育课认识只是停留在具有游戏特性的作为社会体育的体育,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学生上体育课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在体育课上玩的尽兴,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是学校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遵守课堂常规与基本规律,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于是学生不能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因此他们不仅会对体育课感到失望,而且也会在潜意识里产生对体育老师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处理事情不当,就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

  4.构建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和谐关系的途径

  4.1 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具有全面而较强的专业技能,才能全面适应并顺利完成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

  4.2 采取同课异构或选修制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采取同课异构或选修制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改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消除中小学生学生的厌学情绪,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解决学生厌学的'手段很多,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自然班级的授课制为选修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兴趣来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或学校可以进行同课异构,激发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5.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协调技巧

  5.1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个体差异,而在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得不够。随着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增强,他们不甘于只是受控于教师,要求体育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们。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转变角色,在体育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体育课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5.2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注重与学生说话的技巧与态度

  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过激的言语和指示通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的冷漠和对抗。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量地避免使用批评、挖苦、讽刺、及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并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言词,使学生情绪饱满,保持愉快的心情,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7

  摘 要:教师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同时教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

  关键词:知识技能;了解关心;良师益友;家访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管理好班级,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教师要想和学生关系相处的融洽,首先学生得尊重他,爱戴他。那么怎样学生才能够尊重和爱戴老师呢?我感觉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信服你,才愿意倾听你的传道、授业、解惑,一个老师知识渊博,可就是讲不出来,你想想这样的老师,学生愿意和他搞好关系吗?所以,教师要想和学生搞好关系,必须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把渊博的知识倾吐出来的能力,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地融洽。

  二、教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

  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不了解,你怎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他呢?如果教育的方法不恰当,长此下去,师生关系定会很僵硬。所以,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学生,去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充分的了解,有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关心学生,学生会在心里佩服你、感激你,你想这样的师生关系能不和谐吗?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爱学生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在学生面前既要有威严,更要有爱,当学生有缺点或错误时,你有时要像一位慈父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说教,有时要像一个大哥哥或者大姐姐一样给他春风化雨般的呵护和关心,在学生的心目中,你既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朋友,所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必要条件。

  四、适当地家访

  家访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有效手段,更是和家长沟通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是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科学方法。

  总之,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从事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谐是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相信我的看法会给大家带去一点思考。

  作者简介:刘正荣,男,1978年8月22日出生,本科,就职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三家子镇中心小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析"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中教师能力与学生综合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一专多能"型的实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激活受教育主体,促进教学活动的良性互动,则是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8

  关键词:一专多能 职业教育 综合能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前提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充分遵循教育规律,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陈规,关爱学生,平等互尊,创设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营造宽松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独善其身”,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人格魅力熠熠发光,赢得学生拥戴,形成教学权威,成为其良师益友,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尊师、爱师,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若教师自身的言行相悖,将失信于学生,使学生萎靡不振或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力求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的双向活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教师端庄的仪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眼神,平易的教态将会使学生倍受鼓励与赞赏,获取信任与力量,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缩短拉近,还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若教师一味高高在上,冷淡漠然,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消极懈怠的学习态度,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3.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善待学生。由于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学生发展水平、能力大小的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容易产生厚爱优生,薄待差生的错误倾向。而差生作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教学中的难点,往往容易被教师轻视,被群体歧视。教师应走出认识的误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待学生,积极诱导他们改进学习与思维方式,勇追先进,重塑自信。教师只有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才会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一大批栋梁之才。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基础。

  1.提倡学生“术业有专攻”。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动皆由需要引起。学生需要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的需要,创设必要的条件,鼓励、满足其合理需要,抑制、淡化其不合理需要,将会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知,个体需要与个体能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若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个体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便会转化表现为学生的个体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某项职业技能中有所建树,成为不同专业技能中的行家能手。教师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加深教学难度,拓宽技能知识的运用领域,使“术业有专攻”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的驾驭能力。个性化的教育,将会使职业教育春色满园,异彩纷呈。

  2.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师应运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才能表现意识,使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举办一系列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营造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才美外现。学生在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取的成就感,将会转化成钻研知识技能的强大动力。

  三、充分激励学生拓展综合能力,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教学优秀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具有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职高学生个体爱好互有差异,个人技能互不相同,技能熟练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某一技能领域内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而对其它技能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这种“一专单能”的结果,将导致学生“强项更强,弱项更弱”,今后择业之时,一旦自己熟知的技能岗位已呈饱和状态,需转岗就业时,他们将难以胜任,举步维艰。就业岗位的多元化与多样性,要求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专业技能中的“专家”、“能手”,而且要使其成为众多领域内的“多面手”。因此,培养造就众多“行家”兼具“多面手”的“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已成为现行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针对职高学生表现欲强烈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鞭策先进,鼓励后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在内容上,要指导学生把握课题主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手段上,尽可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在模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归纳,要注意渲染活动气氛,强化学生的组织、表达及应变能力。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教学的全过程,感触良多,记忆深刻,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晓知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主动地进行各项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巩固加深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表现自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组织讨论、实验操作、归纳总结等教学途径让学生抒发己见,展现风采。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偏差,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鼓励他们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而不包办代替。

  四、有效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根本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优秀。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受教育主体,就应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快速而牢固地掌握应用技能。

  1.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偏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动吸收,充当“收录机”的角色,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使职业教育走人误区。而素质教育推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重点的教育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教材处理简单化、随意化,不能单纯地只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自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快捷掌握知识与技能。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优秀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在事物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标准已非唯一,答案却是丰富多彩,这为培养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师在继承传统教法的同时,应力求创新,有所突破,注重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求异等思维方式,提出不同看法与建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推理、判断,并提出见解。为实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巧设问题疑难,布阵排兵,暗设机关,让学生见仁见智,寻求答案。当学生临危迷茫之时,教师要及时导向,让学生能始终把握中心,关注焦点,而不至于偏题、跑题、迷失方向;当学生在发表意见,寻求解答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要立即点评,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答疑解难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提倡教学互评,实现教学相长。提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相长,互为促动,是学生主体意识被激活的具体表现。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将是检验、反馈教学效果优劣,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学生评价教师与教师树立威信及提高教学质量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教师的威信是在教与学的交往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某些特质的承认和敬仰,它本质上是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产物。在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不断驱散学生的疑惑,让他们接受道德和知识的影响,学生心中就会自然升起对教师的尊敬。由于学生的评价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的言行仪表、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有可能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显露出来,教师应以此为鉴,激励、鞭策自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尽快趋同于学生的期望。当教师的威信一旦确认,学生便会把对教师的敬仰,转化为参与学习,获取技能的动力。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将会使师生教学相长,互为促进。

  总之,职高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开拓教学新思路,着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力,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磨练与挑战。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9

  摘 要: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他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拟就教师素质与学生认同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要把两者的主动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学生认同和接纳,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尊重,并在最大程度上认同并接纳,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启发,试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教师应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认同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普通的初级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这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①这是不行的,这个教师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纳,更谈不上尊重。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教师只有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能获取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如果教师无法掌握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即不具备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就难以取得学生的认同。

  3.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要善于“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教育学生等等。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教师素养时断言:教师不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辩不明方向,达不到目的地。教师如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就难以理解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于取得学生的认同。

  二、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自然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教师的能力结构至少包括下面几个组成因素。

  1.了解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一个教师,即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2.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要使储存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知识能够传授给学生,还必须对它进行一番加工处理。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又能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才会得心应手,学生也易于接受。

  3.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能力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各种方案,要使之付诸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接受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教师要取得学生的认同,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青少年。他们一方面敞开天真、纯洁的心灵,让你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另一方面,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性格,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要真正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在教育活动中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10

  【摘 要】高校教师每日忙碌的工作与大学生实际切身利益和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均息息相关。高校教师不论是行政人员、教学人员都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信任关系,当前构建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关系面临一些障碍,文章主要阐述了改善高校教师与学生信任关系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教师;大学生;信任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实际上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几乎都与教师忙碌的工作息息相关。诸如授课、考勤、评优、评奖、发放补助、勤工俭学、违纪处理等几乎都是由教师具体实施。高校相关的各项制度与通知也需要经过教师传达到大学生。总之,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与教师紧密联系。由是观之,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应该非常重要。

  一、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外在表现

  高校教师大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表现为积极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事实上不太可能,这种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是最为高效的管理教学状态。教师与大学生处于相互信任时,教师这方会自然喜欢大学生,信任与看好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对待他们;大学生这方也会更加认真与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非常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争取荣誉,同时积极支持教师的各项工作。

  高校教师信任大学生但学生不信任教师表现为自由放任。有的教师似乎非常大学生,将很多权力下放到学生群体。但是大学生们却往往并不领情,反过来对教师本身的工作产生深深的怀疑与不信任。甚至大学生会产生排斥与不接受情绪但却只能深深埋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与教师逐步疏远。

  高校教师不信任大学生但大学生信任教师表现为保护依赖。有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容易对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不信任他们,教师对违反课堂纪律、性格夸张、个性张扬与行为不雅学生往往过度关注,反而对那些性格孤僻并且不善于表述的大学生表现出的问题没有足够关心。有的教师意识不到大学生是一个平等个体,希望扮演保姆角色或者家长角色,大学生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互不信任表现为相互冷漠。一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产生相互猜疑,甚至歪曲理解,后果就很严重。教师不给大学生任何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利益问题。教师与大学生产生心理距离甚至心理隔阂,久而久之,相互不配合甚至相互诋毁与厌恶。

  二、构建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的主要障碍

  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的外部环境障碍。一是社会大方面的不信任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对校园渗透。现如今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信任缺失的痛心现象,如众多假冒伪劣的商品大量充斥市场,各级政府官员贪污屡见不鲜并不断恶化,金融机构大肆欺诈公众进行聚敛钱财等层出不穷,而相应的社会上信任惩罚机制相对不完善并且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也不健全,必然冲击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土壤。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地位在学校整体管理中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珍重。高等学校对教师应该具有的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他们主要从事学生的事务管理、就业指导、党建工作、心理咨询、勤工检学等繁重与繁杂的事务,但各高校在对待教师的薪酬与切身利益没有通盘给予照顾与认同,教师在职称评定与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天花板效应。

  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的教师自身内部的障碍。一是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功利化交往关系。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除了要专业成绩优秀以外,往往还要党员、优干等政治身份,大学生为了这些功利性目的,自然功利地向教师靠拢,教师自身也出于功利进行应对。二是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等问题。教师往往在对待学生管理方面安于现状而不求创新,一般沿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三是教师自身缺乏与学生进行主动的联系沟通。教师往往秉承师道尊严观念,自认为是主宰与权威,在相互沟通中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家长心态,大学生自然产生戒备与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交流。

  三、改善高校教师与学生信任关系的主要举措

  首先,要制定具体的教师工作制度。学校基于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信任关系的视角,制定切实管用的工作制度,诸如定期招开教师例会制度,教师每日工作预安排与工作日志制度,教师与大学生定期谈话制度,教师定期进学生宿舍访谈制度,教师随堂听课制度以及主题班会制度和学生家长联系制度等等。在评优评奖与学生干部选拔指导,在学生工作可以量化的诸多层面,均可以以交流为基础制定可操作制度。

  其次,畅通与大学生的多种交流渠道。教师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批评,可以在QQ或者微信以及其它沟通工具上匿名开展批评与建议。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做事与处理不能够一意孤行,尽量让大学生亲近教师,愿意沟通并且愿意敞开心扉沟通。尤其是上课教师,不能一上课满堂讲,讲完了就看不到人,不能与学生做到很好的沟通。

  第三,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以优良的品德和正人君子的风范,以良好的行为和渊博的知识为大学生树立全方位学习的典范,注重在管理能力与心理咨询,专业学习与社会交往以及生活知识,处理危机情况中的能力等方面让大学生钦佩,打下信任的基础。

  第四,教师细心观察大学生的言行。教师在日常大学生事务性工作中,尤其要细心观察每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主动关心与亲近大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心谈心了解其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并进行科学掌控与疏导。

  总之,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二者之间的信任事关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事关责任与尊重这样的大学优秀价值,事关大学生能否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篇11

  摘要:老师的关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甚至比教师本身具有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重要。关爱学生,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关键词:师爱学生成长动力

  在我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体会到爱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殷切的要求。老师的关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甚至比教师本身具有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重要。

  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责罚。这种学生往往比其他的学生更容易犯错误。因此,教师要冷静地对待这种学生的过错,要以平等、融洽的态度同他们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发他们的信心,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我们班上有一位留级的学生,刚来我们班时,从来不做作业,且整天迟到,上课睡觉,成绩非常差,我为他费了不少心思。一次上体育课,班内搞拔河比赛,因为他个头比较大,力气也大,因此,他所在的队取得了胜利。在总结时我表扬了他。一连几天,他都很兴奋,上课也不打瞌睡了,每天到校也早了。我由此看到了表扬的力量,几句简单的表扬,竟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接着,我继续关注他的表现,择机表扬了他按时到校,上课不打瞌睡的表现,他竟出奇地开始做作业了。又过了几天,作业也能按时交了。我抓住不放,又表扬了他按时交作业,他的作业做得更好了,他的自信心一天天增强了,表现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到期末考试时,成绩从下游前进为中游。由此我深深地感觉到:几句简单的表扬,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一个孩子起的作用是多么大呀!为人师者,就应该慷慨地献出自己的表扬和微笑。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感到了可敬、可亲、可依赖时,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和真诚的爱心,谦虚谨慎。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否则会影响社会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认可。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时时处处当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可敬可爱,学生才会接受你的爱,否则学生就会认为你的爱是虚假的,或者你没有资格去爱他。

  总之,教师要具有宽阔的胸怀和慈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从心灵深处去爱护和关心学生。新时期的教师,要想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和方法。

【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02

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应用的作用分析论文03-21

浅谈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10-22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在培养护生中的作用论文04-19

爱在平凡中作文08-04

爱在无声中作文05-28

浅析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通用6篇)09-16

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03-15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