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

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

时间:2022-08-05 06:53:1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

  范光杰,朱炎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学校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育一定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创新,坚持以德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加强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改革高考内容与形式,开设综合素质课,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社会实践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全面发展观;学校教育;创新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提出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该著中就人的发展提出了“三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其中第三阶段:人的个性和自由得到了全面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此理论作为武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错误观点时,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现实的、具体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将有什么样的人,人将会随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说明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同样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能力的全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与能力、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解开人类社会一切秘密的钥匙,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劳动史。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人类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付出体力和智力进行劳动的过程。劳动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人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和文化财富的能力大小,决定着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小。劳动能力的大小最终都“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劳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形式、劳动成果的全面发展过程。反之,伴随着人的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常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等观点来说明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人的能力又表现为体力和智力两大类,这就要求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智慧。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使人的智慧得到有效发挥,才能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有了聪明的智慧,人才能用自己的体力去从事各种实践、解决各种问题,把人类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所以,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2.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谈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单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是把人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任何人离开了特定的社会关系,把自己当成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存在物,不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缘、人际等关系,不管其身体多么好、智慧多么高,其价值根本不可能实现,自身也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www.fwsir.com)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见,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过程。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多个人的合作”,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复杂的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血缘、地缘、人缘等各种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关系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价值。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体格很健壮、智力很高,唯我为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脱离社会的经济条件、政治要求和文化背景等,其结果只会到处碰壁,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这说明从人的本质上决定了一个人要具有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思想、能否适应社会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并形成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德品质,也才能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关系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思想品质体现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劳动总是在思想观念的指引下进行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是,只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引人们,使自身的心理素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以良好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并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使劳动成功,反之必将失败。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价值能否真正得到实现的前提。一个人不管能力多强,但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变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自以为清高、与他人和社会对立起来,那终会被社会所不容,再有才能也很难施展,不仅自身不能够发展,还会对社会发展不利。所以,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看,要求每个人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3.个人与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前面第三点是否意味着人不能自由地发展呢?不是!马克思指出自由个性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自主性。关于人的自主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它定义为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可见,任何人都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可以在遇到外界环境时利用环境、能动地改造环境,使环境为人类服务;同时,这种自主性又能够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指引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自主性,人不仅能够认识现实、预见未来,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改变现实,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走向未来,实现自我价值。二是独特性。人的独特性是个体间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它“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成为不可被别人所取代的存在物。一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和比较中,产生了“自我”意识,使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反思关系。这种反思使个人意识到“自我”有独立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有自己的独特性。人正是在这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特自主中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自由发展的。这就要求:任何人都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要有大局意识,要有人类意识。只有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员,当成人类的一份子,个人才能够在集体与人类中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为,人类社会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才会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观点为学校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此理论,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从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到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邓小平根据这些观点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明确:培养的人为谁服务,培养的人必须全面发展。

  二、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看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缺失和原因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为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即要求学校教育培养的人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体力与智力,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人类意识。尽管我国早就据此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面对高考、升学排名所引发的生源危机,进而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些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存在以下缺陷,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受功利主义影响,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导致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身体锻炼、忽视心理、思想品德的修养,不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目前高考仍然是我国当今社会选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尽管国家早就倡导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所以,从学校教育来看,与高考有关的课程从时间、人员安排上都受到特别的重视,而涉及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参与集体活动、从事社会实践等都认为与高考没有多大关系,因而除了开设非常少的体育课、班团活动以外,其他的几乎都形同虚设。如几乎所有的中学教育都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几乎都认为那是政治课教师的事情,完成教学任务了事。政治课教师也基本上照本宣科,很少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导致“两张皮”,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于是学生的良好习惯难以在学校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难以在学校树立。以上表明:由于受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中却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学生素质的畸形扩张。如:以自我为中心、封闭自我、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之心、团队和集体意识差、没有人类意识;不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难以适应社会;重学校学习,轻社会实践;等等。

  2.导致学生素质与能力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学校都把教学当成中心工作,而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尺度就是考试成绩。“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几乎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把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看成是学校的生命线,每年升学率高的学校往往“洛阳纸贵”,同时又有一些升学率“名落孙山”的学校倒闭关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对当地所属的学校划定统考升学成绩比例和中考、高考录取指标,完成、超额完成的给予重奖,完不成的则在社会舆论面前抬不起头。各级“教科所”、“教研室”,其每年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而是捕捉每一年的高考中考信息动态,为所属学校应对当年的高考中考“出谋划策”,为每年拟定出几套“像样的”高考中考“模拟试题”而绞尽脑汁,那些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其实就是把自己磨炼成专职的推行和应对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观念,加之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现实中素质教育难以推进,这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畸形发展。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来看,这既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3.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改革不是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使学校教育和考试内容制度更加符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加切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全盘否定、肯定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无可否认,学校应试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推进中国文明进步、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只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今时代各种思潮、互联网等对学校教育、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要求的影响,导致当今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新事物总是在曲折中战胜旧事物,由此推动事物的波浪式向前发展。

  根据此基本原理,尽管应试教育曾经在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中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了旧事物,学校教育要想适应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以素质教育这个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创新。三、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学校教育创新思考。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仍然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根本指针。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也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指导。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凭教育者的好恶、急功近利地进行教育,而应该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教育者一定要有以德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中,“德”是各种素质的灵魂。一个人没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个人智力、体力再好、最终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相反还会因为反社会、搞破坏而被社会所抛弃。所以,“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素质的灵魂,对其他素质与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教育者在工作中一定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德”字当头,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学校的所有教职员都应该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一旦发现一些不好的思想苗头,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善于对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帮助,使他们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思想观念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而且将使他们误入人生歧途,成为社会所不容的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正确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3.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之成为教育要求的人才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者一定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育者首先就要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学校教育者全面发展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首先,从学校层面,党政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教育队伍建设,切实把教育者当成是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落实对教师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其次,作为教育者自身,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有了强烈的情感,才会充满热情地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方式方法的学习、经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并使自己的全面发展素质与能力适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4.改革课程内容与教育方式。(1)改革高考内容与形式。当今中国,高考尽管有很多弊端,考试成绩并不能衡量学生的一切素质和能力,更不能代表学生的未来,但是在教育资源有限、必须选拔人才的背景下,大学招生考试在当前还是必要的,高考还暂时不能取消。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一些中小学学校、学生、家长只重视高考科目,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高考应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思想表现、行为习惯、身心情况、参与社会、集体活动的情况与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然后与高考成绩加权评定。高考应该在注重基础学科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来进行考核。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可以自主考试,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使招生公平。(2)开始综合素质课。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分班,注重个性教育。同时不管是什么样的班,都应该开设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养成的引导,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参与集体活动、从事社会实践,交给学生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技巧、方法与能力等。每学期将学生的这些表现情况做好记载归档,作为以后高考综合评定的依据。(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中学教育中,除了不受重视的屈指可数的几节生理卫生课外,几乎没有人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个阶段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讲又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根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建议在中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外,还应该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能够随时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4)开设社会实践课。根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观点,教育者一定要善于根据当代学生的不足加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当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往往很弱,社会责任感、感恩之心较差。而这方面素质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本质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爱社会、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培养责任心、感恩心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到对社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袁贵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相关文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08-15

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08-16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城市08-15

谈识字写字教学的创新08-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08-15

创新职能: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08-13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08-24

产业化经营:农业理念的全面创新08-08

产业化经营:农业理念的全面创新08-08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