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时间:2022-07-24 22:35:43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论文(精选7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论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小学数学论文(精选7篇)

  小学数学论文 篇1

  摘要:

  小学教育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学科,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会比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问题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阶段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也明确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出现偏科的现象。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还是最主要的两门学科,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小学语文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很多小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除了背加减乘除法的口诀就是背一些数学公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班级,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学生智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1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态度,大多数学困生会因为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学习数学时会比较随意,往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有的学生因为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比较落后,从而导致自信心的缺乏,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什么都学不好,面对数学更是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大感头疼。

  1.2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说到数学教师,很多学生的第一印象都会觉得数学教师大多数都很刻板严肃,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感。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很少有感情投入,关注的重点往往只在对知识的讲解上。还有少数教师只喜欢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甚至还有厌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造成这些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再加之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抵触数学,最终导致学生更加难以学好数学。

  1.3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来逐步建立和养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巨大影响。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品质都是由他们的学习习惯所决定的。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意志不强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学生更难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数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都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无法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没有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以及完成解题后没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严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这也是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通常都比较好动,容易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他们回家之后利用废纸张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一个,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裁剪和粘贴制作纸盒,制作过程中可以参照自己的铅笔盒和家中的收纳盒等。最后要还要在课堂上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学生。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授课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改进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改进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例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从而让学困生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接受所学的内容,以此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介绍有关数学的发展史和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数学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标准,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且尽量的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对于那些不良的表现,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否定,使其出现的机会减少。教师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达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并且经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不能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养成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3、结语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数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既要帮助他们改变对数学学科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论文 篇2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数形结合带给教学以蓬勃之生命,赋予教学以持续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学的策略更丰富,更清晰。

  1、以童真唤起兴趣,营造乐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在我们的童年的记忆中,好的动画片和童话书总会给人一种最美好的的印象,那种感觉挥之不去,抹之不灭。新课改教材里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各种平移、旋转、对称的美丽图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与学生互相问好后,笔者设计了“分数乐园”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的卡通画面,可是“智慧大门”却关闭着。生动形象的动画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斗志。学生猜对后,引出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孩子们特别熟悉和喜欢的———“分数乐园里智勇闯三关”的游戏,使学生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自然而然的产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2、看图说话,鼓励多提问;先学后导,作图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没将题目读懂时,他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他没读题效果一样。只有钻研之后,才会生出“看似绝壁,却辟小径”之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新授部分,笔者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分三次展示课件“分数乐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地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地学习新知。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和一些食物(包括:两瓶水,四个苹果和一块月饼。)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苹果和水后,引导只有一块月饼,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随之“半块”的答案就悄然产生,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块?”那半块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动态展示比较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饼,让学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介绍二分之一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1/2的写法和读法。

  3、数形结合,不忘操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了“折一折”这个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纸,来突破难点,完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转化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地在“折一折”中玩起了折纸游戏,使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笔者还设置了“快乐猜猜猜”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由平均分实物导出,图形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折出它的1/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解决疑难。通过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学生能够完整叙述1/2的含义,提高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让他们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源于我们的生活。最后,在共同交流,检查所学习的新知识,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3.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紧接着,顺势引导:你能继续折出这个图形的1/4吗?引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逐层深入的诱导新知。交流汇报意义后,课件引出长方形的4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强烈,解决了疑难问题,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

  3.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让孩子们乘胜追击,继续研究各种几分之一。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通过变换板书的数字,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提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6份、100份呢?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锻炼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形→数”、“数→形”,分阶段把握数形结合知识难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低段学生及图形建构差的的学生适宜“形→数”的直观思维,其教学大多以观察、操作等活动开始,在感知和积累了大量空间图形的具体形象及抽象化图形后,自然过渡到复杂、抽象的图形学习。高段的学生适宜“数→形”、“数→数”的抽象思维,因其数形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后,几何直观图形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题目后,对于简单的图,不一定每次都要画出来。数量关系式、图形能用“脑图”表现出来再好不过,“脑图”才是我们最美好的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数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视其情况,降低层次,回溯到相应的基础上再予以教学。

  小学数学论文 篇3

  【摘要】

  文章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这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必定为数学课堂改革发挥重要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通过创设“猴妈妈摘桃,总共摘了28个桃,但是小猴嘴馋偷吃了一些,还剩下7个”这样一个情境,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结合文字观察,并提问“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什么”。学生在情境图中发现了已知条件,有些会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减法计算问题,有些可能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这样的问题。在知道了哪些是已知的和哪些是要求的之后,再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和要求的是什么(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审清了题意,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在执教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通过创设童心园的情境,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如图2所示),然后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紧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看了这幅情境图之后,还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图中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课始所提的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可以按照老师和学生分类,也可以按照他们参加的活动分类,这样就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以上两个例子都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就要运用信息技术把要解决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术辅助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把动、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执教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时,通过课件演示,先呈现出一个圆,接着将钟面平均分成12个大格,并标上1到12这12个数字,然后在每个大格里出示5个小格,最后再出示时针和分针,在逐步演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并能辨别整时之后,继续采用动画的形式,让时针和分针都从12开始运动,同时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情况,学生会发现,时针转一大格分针能转一圈,而时针转一大格时,分针转一圈是6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1小时=60分钟。又如,在执教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始,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原本静态的点和线动起来,组合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和今天即将要认识的图形,从而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时,同样结合动画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深刻体会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运用信息技术把原本静态的内容制成动态的效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交互式电子白板,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子白板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现场生成性,可以及时反馈,有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不需要有太多的预设,有些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感应笔现场生成,当堂反馈,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完成新授内容之后,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运用电子感应笔在白板上进行练习,其他学生则在自己的练习本或书本上练习,除了完成书本上相应的练习之外,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练习,增加练习强度,即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论文 篇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对人才的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决定了每个学生日后对教育的接受能力。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根本,也是众多科研项目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关乎学生后期的整体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学教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现状进行剖析,结合教育方式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今后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数学计算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数字和计算为主。所以计算能力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数学整体学习水平。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小学课改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以下针对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相关经验和研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的数学教育,大多是基础的计算内容,占了数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数学成绩的质量。而其计算能力除了很少一部分先天因素,更多是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和培养。例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些数学概念通过计算和分解的方式来引入;常见的应用题的应答方式和思路,可以通过计算步骤来逐渐完成。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计算能力的内在含义

  学生的计算能力水平和发展同其自身对数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着深刻的联系。数学中的计算步骤都是以充分地理解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数学理论通过计算步骤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印象。其中,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灵活掌握数学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对计算步骤的总结和概括,所有的数学性理论和法则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概率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需要明确地运用数学理论和规则指导自己的计算,同时,对该理论要有正确的解读和理解,要知道为什么需要遵循这个规则来进行计算,不能死记硬背。对计算法则的正确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灵活的计算技能

  考核学生的计算技能,主要是通过计算的正确性和效率两个角度。计算技能掌握越熟练,其效率和正确性也就越高。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其计算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自动化、本能的过程,既复杂但是又很完善,是一个目的明确的规范化的练习过程。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理论基础上,通过不断练习和巩固来实现的。计算技能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技能,包括学生的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

  三、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要求

  老师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明确不同年级的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等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差别一个年级,其学习能力都会有显著的区别,要针对不同对象具体划分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其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整体的综合素质来确定。小学生的计算培养需要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和训练时间的长短确定,老师制订的学习计划要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明确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中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第一,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将每个阶段的目标分解,确保每个阶段的基础过关。第二,针对难点和疑点要着重强化,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第三,加强不同数学理论相互之间的练习,教会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法则进行转变。第四,将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化、生动化。第五,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反思,随时接受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式。第六,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加强小组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四、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和领悟知识的水平都处在一个启蒙阶段。需要一个具有较强引导能力的老师。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教育工作,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整体理科学习。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中计算能力的意义和内涵进行解析,结合我国目前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相应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老师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未来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必定会更加完善和科学。

  小学数学论文 篇5

  摘要: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学手段不断受到冲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积极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显著提升自身班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实际数学教学经验,就如何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逻辑思维;教学效率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夯实都十分重要,这就和建造大厦一般,只有地基夯实建造工作才能够顺利实行,否则一旦刮风下雨,整个大厦就会倒塌。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此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能够得到飞速的增长。

  1、借助微课创造生活化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备浓厚的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事物的时候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的学习欲望。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教师需要在教导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场景,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有效建立生活化场景的方式就是借助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针对相应的数学知识点,可以在微课中播放相应的生活化视频,让学生走进视频,以主人的角色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学习。由此,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夯实数学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和“分类”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需要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分类法和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微课教学模式,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导入了超市物品摆放的场景。我引导学生进入到摆货员的身份中,现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物品,将之摆放到合适的分类之中。学生借助微课可以通过点击的方式进行物品的归类,由此,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自身的分类能力,夯实这部分数学基础,并着重培养和提升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2、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当前社会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借助数学课堂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只有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保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显著的增长。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点的思考和学习,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数学学习技巧,为自身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达到社会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才能够得到保障。例如,我为了有效提升自身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相关内容为例,在微课中我录制了这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顺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的解答。通过我录制的微课的帮助,学生能够显著提升自身自主探究的效率,并且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数学能力。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我始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体积公式出现的缘由。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挖掘相关知识的逻辑思维,可以深入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自身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微课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库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微课资源相较于传统数学教学存在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可以重复进行利用。教师在录制完微课资源以后可以建立微课资源素材库,将所有的微课资源都整合在一起,供所有的教师进行下载和修改。通过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微课视频资源都能够做到最优,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微课的优势,帮助每一位学习微课视频内容的学生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微课视频的制作,总体微课的制作时间就能够缩短,教师就可以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进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例如我在自身的学校就建立了微课视频资源库,并规定每一位教师就自身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维护,我每个月会做总结维护。每一位同行有新的想法都可以在已有的微课资源上进行修改。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的下载微课视频资源。通过此类开放式的微课学习模式,每一位学生的微课学习效率都能够达到最大化,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都能够得到保证。结语: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微课教学的优势、劣势以及使用的范围,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之后,对已有微课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小学数学论文 篇6

  摘要:微课资源包括着教师的短暂性视频讲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几个组成部分,可谓是集合了以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画等形式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教学有效策略。另外,小学数学课程是一种文字理解和数字展示相结合的课程,而对于语言知识和数字认知还处于低水平的小学生来说数学课程是一项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微课资源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通过这一教学活动有助于多角度和多层次性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空间和平台。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资源;教学活动;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升级,微课已经成为一种综合应用性很灵活和很有效的信息技术辅助性教学工具,在微课资源的大量应用下许多课程教学的视域和角度得到进一步地拓展和提升,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且生动和简化了教学的程序,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鉴于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学习接受度以及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特征,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整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微课资源的切合点,从而有机地发挥微课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资源应用的必要性

  一方面,从微课资源来看,它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精简教学时间集合教学视频、教案、课件、练习和反思于一体的资源,它能够融合和弥补各个资源之间的优势和缺点,使这个资源最大化地组合演化为生动、具体、多样化和可操行的教学资源,一旦与课程教学活动相结合就能够拓展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交织着文字理解和数字展示的活动,而小学生本身还处于不断地学习语言文字和数字理解的认知挖掘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难的困境,另外,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对趣味性、丰富性和新奇性等事物比较敏感。因此,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强化微课资源的应用,微课资源就能够有效转化小学数学课程展开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就有利于满足小学生自身天性健康成长的需求,最终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益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资源应用的途径

  1、注重微课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契合性

  微课是在原有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简化和升级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还是脱离不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借助于深化和提升多媒体技术辅助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灵活性应用,以挖掘微课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契合点,使得小学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能够详略得当和重难点得到全面性地凸显,那么,小学生就能够把握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在学习规律而逐渐地内化成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学习数学难的困境就会逐渐得以缓解。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三册《长度单位》这一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以精简《长度单位》的视频展示,简要地把长度单位的概念、分类以及公式;教学目标等通过多媒体视频形式展示出来,特别注重以小学生熟悉的铅笔作为长度单位的展示对象进行长短比较和之间的转换重点性讲授视频演示,而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微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且通过练习题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们对这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在微课资源的交织有效应用和引导下,小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课堂活动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吸引力,并愿意配合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去认真探求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那么,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就会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升。

  2、拓展微课资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小学数学知识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承受度的有限性,单一性地靠短暂的课堂四十分钟数学教学活动,小学生难以有效地消化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微课资源对课堂知识点教学的精简应用制作成课后微课视频,通过教师的微信平台群或者教师的公共号进行发布,以便于小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当遇到数学学习难题时,可以让家长把教师的微课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点的再现解读,从而小学生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微课视频再次回忆起遗忘或者存在误区的知识点部分,由此可见,这种微课资源在数学课堂外的拓展就是对课堂活动的进一步延伸,成为小学生随时随地有效学习数学的良师益友,最终有助于小学生在不断反复琢磨数学知识点和应用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

  三、结语

  显然,教师与时俱进加大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时代发展特征紧密相结合的现实性要求,也是满足小学生成长天性健康发展的个体性诉求,更是小学生数学自身课程教学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的限制性需求。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微课资源对数学各个课程环节的贯穿和引导,小学生的成长天性优势才得以进一步地挖掘,也才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有利于破解小学生学习数学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0-52.

  [2]何晓园.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宁波大

  小学数学论文 篇7

  摘 要: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数学;教学质量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21-22

  [2] 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中).2011(07):23-24

  [3] 黄秀玉.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中).2011(03):15-16

【小学数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论文07-15

数学论文_小学作文09-06

【热门】小学数学论文09-30

小学数学论文(15篇)12-14

小学数学论文15篇12-13

实用的农村小学数学论文10-12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09-30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5篇)03-18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10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