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计划>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时间:2022-06-09 14:52:55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2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的形式。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3、多进行口头练习。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五、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六、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62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退位。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1、例2联欢会场景

  2、学生准备4捆小棒,每捆1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黑板或卡片)

  20+4032+1040+4856+30

  42+75+234+648+51

  2、小结: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联欢会场景图)显示几个小朋友把纯净水搬来放在桌子上。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瓶纯净水。如果我们班有33人,买回一箱只有24瓶,不够分,老师另外又买了9瓶,现在一共有多少瓶?够不够分给同学们?请大家列式。

  学生出示算式:24+9

  2、动手动脑,探求方法。

  教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用摆小棒的方法想一想24+9该怎样计算?[根据算式摆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后,请个别小组上来汇报操作过程和计算的结果。(投影)

  (1)点数法。

  生1:我们利用点数小棒的方法:24根,25根~~~33根。

  生2:我们利用点数数字的方法:24、25、26、~~~33。

  (2)凑整十法。

  生1:把9根小棒分成6和3根,拿出6根与2捆4根凑成2捆10根小棒,可将10根捆成1捆,也就是3捆。再加上剩下的3根,一共是3捆3根,即33根。

  生2:先算24+6=30,再算30+3=33。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24+9=33

  教师指名说说此种计算方法。

  小结:先将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跟剩下的数相加。

  (3)进位加法。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课件设计有把4根和9根合在一起,并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的动作。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24+9=33

  教师指名说说此种计算方法。

  小结: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

  4.尝试。(课件)

  (1)出示“做一做”中的3道题。

  教师:独立计算后,与你的同桌结队,用你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出任一题的计算过程。

  (2)交流:请学困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5.小结。

  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儿歌:两位数加一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出示“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2、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一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材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学生说计算方法。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第22课至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1、要求会认本单元63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心是一种美德,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4、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不能见利忘义。

  5、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6、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7、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要求会认本单元63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正确区分同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会写本单元37个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共17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者是千克做单位”,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的质量要用称来称一称,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教材一是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第二是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例如: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然后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称,实际练习读秤、弹簧秤等常用的树枝,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突破方法: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可以借助硬币、一袋食盐、1个鸡蛋等日常用品,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种,再让学生说出大约1千克的物体,帮助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在学生明确了“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就要用秤称”和认识了各类的称之后,重点放手让学生称量生活各种常见的物品,掌握称量方法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高先估测在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到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估测能力。

  教学时间

  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4、师:究竟怎么样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5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

  (1)搭积木比赛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境,“搭一搭”的情境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第二项比赛是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学习过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视图,他们已经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现在要求的是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小正方体在数量上多了1个,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出许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试一试中,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2)观察的范围

  教材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单元的知识基础

  ●两个方向观察物体(一下)体会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三个方向观察物体(二上)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会三维的立体图形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的过程。

  ●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三上)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四下)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辨别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或形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难点: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1、恰当呈现教具学具,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教具展示的位置,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察;教具学具的大小要恰当,要适宜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开展的活动,要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

  2、开展观察、想象、操作、推理等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想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从熟悉的生活现象,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体会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共4课时

  搭一搭…………2课时

  观察的范围…………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6

  课题: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读准多音字

  “磨没”。

  2.学会用“既不像…..也不像…..”写句子;能给指定的句子正确地加上冒号和引号。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和小马为难时的心里想的儿句话的语气,能背诵并听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

  4.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多动脑筋,亲自尝试、实践,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2)理解小马第1次为什么过不了河,而第2次就过去了;(3)用“既不像…..也不像….”写句子。

  教学难点:(1)掌握生字“鼠”的字形、笔顺;(2)理解“挡住、拦住、当然”的意思;(3)理解为什么“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4)用词造句。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机、录音磁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教学课文第1、2自然段。

  2.了解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和第1次来到河边过不了的河的经过。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阅读思路。

  (1)揭题后,指出阅读思路: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读课文。要求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口。

  2.朗读课文。

  小马为什么过河?(谁能用

  “为了……所以……”说有句话)

  3.自学生字词。

  (1)划出带生字的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了解“驮”的`意思。

  4.检查自学情况。

  (1)“驮”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

  (2)什么叫“挡住、拦住、磨坊”?

  5.理清课文思路,练习说话.

  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

  过不了河

  趟过了河

  填空: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

  5.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朗读第1、2段课文后,说说“愿意”的意思。

  (2)老马听了小马愿意帮助妈妈做事,老马“高兴地”说,这里能用“连蹦带跳”吗?为什么?

  (3)小马为什么过河?从哪里看出来的?

  (4)朗读1、2自然段。

  6.复习带生字的词语及有关的熟字(词)。

  7.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鼠”。“鼠”,上下结构,形体上小下大,共13画。上面半个6画,笔顺是,第8、9、11、12画均为点。最后一画是斜钩。

  8.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为了……所以……

  第一次:过不了河

  第二次:趟过了河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7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8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5、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7、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8、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9、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及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学生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

  10、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能举例说明。

  1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等能力。

  12、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分类方法。

  2、引导学生在尝试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4、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5、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组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7、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2、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8、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培养多种能力。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9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读书单元的延伸和拓展,首次安排文学单元,并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的文学单元一起构成系列单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读名家名篇,既读作品,又读作家,从而把学生领入文学的殿堂。

  本单元采用了安徒生作品和安徒生生平经历穿插安排的方式。首先从了解安徒生的作品入手,了解安徒生作品中“同情与关爱”的主题,正是这种对和自己一样出生贫苦的弱小者深深的爱与同情,他的作品才可以穿越国界,穿越时代,影响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后透过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安徒生的自传以及安徒生的故乡等了解安徒生的`人生经历,了解这位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综合学习通过更加丰富、详实的资料介绍、读者感悟、实践活动逐渐使安徒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本单元的学习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弹性处理。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达到本单元教学目的。

  一、课内外阅读大量的安徒生作品。

  二、搜集整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三、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作品,或作家;或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作者的人格魅力、艺术特色……呈现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习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四、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可以是独立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合作研究的结晶;可以写、讲、说、演……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亲历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条件一般的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提供的几篇文章,通过课内的几篇童话感受安徒生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其生平资料等了解安徒生的人格魅力。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将作品的学习和作家的了解融为一体,让学生了解作品,关注作家,为以后的课外阅读、学习研究作好精神储备。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0

  柳宗元的《黔之驴》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表明了作者不同凡俗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林嗣环的《口技》描述了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的乡愁。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绘早春景致,抒写热爱之情。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赞扬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单元教学要求

  1.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朗读、背诵古代诗文,并注意体味古诗文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提高文学素养。

  4.注重课文涉及的古汉语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⑴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⑶体会“铭文”的特色。

  难点:

  ⑴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⑵体会每篇课文的深意。

  单元课时分配

  内容课时

  《黔之驴》 1

  《陋室铭》 1

  《爱莲说》 1

  《口技》 2

  《诗词五首》 2

  阅读世界名著提高文学素养6

  写作 2

  单元教学建议

  1.查找资料。

  查找与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资料,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或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2.分析线索。

  作为散文,大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找到它,便于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

  3.比较阅读。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

  课时安排

  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78—79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体方块。

  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吧,这里面到底有哪些什么奥秘呢?也许上了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一: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创设“比赛”情景一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规则,无遮挡)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一。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你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

  (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创设“比赛”情景二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二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活动二: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1)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上面)(正面)

  (2)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9页试一试第一题图,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各组展示搭好的作品)

  (2)师: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为什么搭的不一样吗?

  2、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师: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独立做练一练第1、2小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3

  单元名称:

  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共有三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当代神农氏》歌颂袁隆平不畏艰难困苦、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中的精神。《一个这样的老师》教会学生治学要有“怀疑精神”。《詹天佑》中的壮举为中国人争了气。这五篇文章所写中的人物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对科学严谨、执着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却同样令人敬佩,让人感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读写。

  2、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感受袁隆平献身“水稻杂交”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了解怀特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感受袁隆平献身“水稻杂交”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了解怀特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

  单元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 课时

  2、当代神农氏 两课时

  3、一个这样的老师 两课时

  4、詹天佑 两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4

  【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让学生了解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培养民族魂、民族情的基础。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自我意识的增强,即将跨入九年级的学生视野逐步扩展,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风采,是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内在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族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感受民族风采,体会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2. 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猜一猜、说一说、跳一跳、唱一唱、奏一奏等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制作学案和PPT

  1、教师准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及图例说明。

  2、准备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3、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搜集不同民族的风情如:服饰、饮食、歌曲、歌舞、乐器(音乐)、礼节、风俗习惯、世界文化遗产等。

  【集体备课意见】

  1、本框内容不属中考考试内容,但是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还是要从感性上多感悟和体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师生搜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巧妙设置情境,由情境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师生、生生合作中明理导行。建议以活动为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有很大的参与度,同时在问题的设置上又注重思考和归纳,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得出结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3、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民族**的国情,又要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民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听歌曲,激发感情)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朵争奇斗艳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领略。

  活动一:【民族文化展示会】把每个小组的交流成果进行全班展示:

  1、根据搜集不同民族的风情如:服饰、饮食、歌曲、歌舞、乐器(音乐)、礼节、风俗习惯、世界文化遗产等课前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分别展示。

  2、学生用多种方式在班上交流汇报。形式如:讲故事、表演、演讲、图片等

  例:歌舞秀民族:学生唱出一句民族歌曲或展示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猜猜是哪个民族?

  思考:为什么根据服饰、歌曲、舞蹈就能分辨出是哪个民族?你还知道哪些分辨民族的标志?举例说明一下。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择机展示补充资料。(如幻灯片:黄帝陵、书法作品欣赏)

  你还知道其它民族文化的资料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补充)

  归纳: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画卷。

  活动二:【魅力中国】东方文化的魅力(阅读教材92页辅助资料,展示“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活动的图片资料)

  讨论分析: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热”,反映了什么问题?

  归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活动三:【民族特色游】

  通过民族展示会我们知道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我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建筑、雕刻、和园林设计等方面给世界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多媒体展示:古城丽江古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故宫、孔庙孔府孔林等。

  对话:1、以上这些景点你去过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你最想去哪个地方?理由是什么?

  3、你的家乡有哪些文化名胜或旅游景点?向大家推荐一下。

  在旅游中我们流连忘返,被这些名胜古迹的建筑文化所吸引,同时还品味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感受了当地的历史服饰等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又都有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不是每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毫不相干的呢?不是。比如语言文字,出现融合现象,这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果。

  归纳: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族又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本框题小结:今天我们领略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抒发你的感受。

  齐唱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结束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下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团结和温暖吧!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体会并认识测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土地面积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面积单位换算和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环境中与土地面积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体会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客观性,培养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环境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第64———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室的占地面积。(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250×120=3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3公顷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

  1、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2、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看书质疑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06-09

数学第六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09-14

第六单元作文(通用40篇)11-21

第六单元小学生作文11-19

单元教学计划01-17

社会第六册的教学计划06-25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03-07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15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12-0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2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的形式。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3、多进行口头练习。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五、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六、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62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退位。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1、例2联欢会场景

  2、学生准备4捆小棒,每捆1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黑板或卡片)

  20+4032+1040+4856+30

  42+75+234+648+51

  2、小结: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联欢会场景图)显示几个小朋友把纯净水搬来放在桌子上。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瓶纯净水。如果我们班有33人,买回一箱只有24瓶,不够分,老师另外又买了9瓶,现在一共有多少瓶?够不够分给同学们?请大家列式。

  学生出示算式:24+9

  2、动手动脑,探求方法。

  教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用摆小棒的方法想一想24+9该怎样计算?[根据算式摆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后,请个别小组上来汇报操作过程和计算的结果。(投影)

  (1)点数法。

  生1:我们利用点数小棒的方法:24根,25根~~~33根。

  生2:我们利用点数数字的方法:24、25、26、~~~33。

  (2)凑整十法。

  生1:把9根小棒分成6和3根,拿出6根与2捆4根凑成2捆10根小棒,可将10根捆成1捆,也就是3捆。再加上剩下的3根,一共是3捆3根,即33根。

  生2:先算24+6=30,再算30+3=33。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24+9=33

  教师指名说说此种计算方法。

  小结:先将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跟剩下的数相加。

  (3)进位加法。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课件设计有把4根和9根合在一起,并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的动作。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24+9=33

  教师指名说说此种计算方法。

  小结: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

  4.尝试。(课件)

  (1)出示“做一做”中的3道题。

  教师:独立计算后,与你的同桌结队,用你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出任一题的计算过程。

  (2)交流:请学困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5.小结。

  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儿歌:两位数加一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出示“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2、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一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材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学生说计算方法。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第22课至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1、要求会认本单元63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心是一种美德,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4、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不能见利忘义。

  5、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6、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7、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要求会认本单元63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正确区分同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会写本单元37个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共17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者是千克做单位”,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的质量要用称来称一称,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教材一是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第二是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例如: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然后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称,实际练习读秤、弹簧秤等常用的树枝,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突破方法: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可以借助硬币、一袋食盐、1个鸡蛋等日常用品,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种,再让学生说出大约1千克的物体,帮助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在学生明确了“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就要用秤称”和认识了各类的称之后,重点放手让学生称量生活各种常见的物品,掌握称量方法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高先估测在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到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估测能力。

  教学时间

  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4、师:究竟怎么样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5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

  (1)搭积木比赛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境,“搭一搭”的情境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第二项比赛是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学习过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视图,他们已经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现在要求的是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小正方体在数量上多了1个,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出许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试一试中,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2)观察的范围

  教材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单元的知识基础

  ●两个方向观察物体(一下)体会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三个方向观察物体(二上)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会三维的立体图形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的过程。

  ●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三上)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四下)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辨别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或形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难点: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1、恰当呈现教具学具,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教具展示的位置,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察;教具学具的大小要恰当,要适宜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开展的活动,要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

  2、开展观察、想象、操作、推理等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想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从熟悉的生活现象,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体会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共4课时

  搭一搭…………2课时

  观察的范围…………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6

  课题: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读准多音字

  “磨没”。

  2.学会用“既不像…..也不像…..”写句子;能给指定的句子正确地加上冒号和引号。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和小马为难时的心里想的儿句话的语气,能背诵并听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

  4.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多动脑筋,亲自尝试、实践,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2)理解小马第1次为什么过不了河,而第2次就过去了;(3)用“既不像…..也不像….”写句子。

  教学难点:(1)掌握生字“鼠”的字形、笔顺;(2)理解“挡住、拦住、当然”的意思;(3)理解为什么“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4)用词造句。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机、录音磁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教学课文第1、2自然段。

  2.了解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和第1次来到河边过不了的河的经过。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阅读思路。

  (1)揭题后,指出阅读思路: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读课文。要求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口。

  2.朗读课文。

  小马为什么过河?(谁能用

  “为了……所以……”说有句话)

  3.自学生字词。

  (1)划出带生字的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了解“驮”的`意思。

  4.检查自学情况。

  (1)“驮”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

  (2)什么叫“挡住、拦住、磨坊”?

  5.理清课文思路,练习说话.

  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

  过不了河

  趟过了河

  填空: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

  5.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朗读第1、2段课文后,说说“愿意”的意思。

  (2)老马听了小马愿意帮助妈妈做事,老马“高兴地”说,这里能用“连蹦带跳”吗?为什么?

  (3)小马为什么过河?从哪里看出来的?

  (4)朗读1、2自然段。

  6.复习带生字的词语及有关的熟字(词)。

  7.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鼠”。“鼠”,上下结构,形体上小下大,共13画。上面半个6画,笔顺是,第8、9、11、12画均为点。最后一画是斜钩。

  8.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为了……所以……

  第一次:过不了河

  第二次:趟过了河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7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8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5、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7、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8、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9、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及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学生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

  10、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能举例说明。

  1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等能力。

  12、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分类方法。

  2、引导学生在尝试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4、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5、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组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7、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2、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8、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培养多种能力。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9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读书单元的延伸和拓展,首次安排文学单元,并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的文学单元一起构成系列单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读名家名篇,既读作品,又读作家,从而把学生领入文学的殿堂。

  本单元采用了安徒生作品和安徒生生平经历穿插安排的方式。首先从了解安徒生的作品入手,了解安徒生作品中“同情与关爱”的主题,正是这种对和自己一样出生贫苦的弱小者深深的爱与同情,他的作品才可以穿越国界,穿越时代,影响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后透过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安徒生的自传以及安徒生的故乡等了解安徒生的`人生经历,了解这位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综合学习通过更加丰富、详实的资料介绍、读者感悟、实践活动逐渐使安徒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本单元的学习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弹性处理。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达到本单元教学目的。

  一、课内外阅读大量的安徒生作品。

  二、搜集整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三、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作品,或作家;或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作者的人格魅力、艺术特色……呈现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习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四、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可以是独立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合作研究的结晶;可以写、讲、说、演……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亲历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条件一般的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提供的几篇文章,通过课内的几篇童话感受安徒生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其生平资料等了解安徒生的人格魅力。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将作品的学习和作家的了解融为一体,让学生了解作品,关注作家,为以后的课外阅读、学习研究作好精神储备。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0

  柳宗元的《黔之驴》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表明了作者不同凡俗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林嗣环的《口技》描述了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的乡愁。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绘早春景致,抒写热爱之情。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赞扬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单元教学要求

  1.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朗读、背诵古代诗文,并注意体味古诗文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提高文学素养。

  4.注重课文涉及的古汉语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⑴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⑶体会“铭文”的特色。

  难点:

  ⑴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⑵体会每篇课文的深意。

  单元课时分配

  内容课时

  《黔之驴》 1

  《陋室铭》 1

  《爱莲说》 1

  《口技》 2

  《诗词五首》 2

  阅读世界名著提高文学素养6

  写作 2

  单元教学建议

  1.查找资料。

  查找与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资料,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或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2.分析线索。

  作为散文,大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找到它,便于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

  3.比较阅读。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

  课时安排

  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78—79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体方块。

  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吧,这里面到底有哪些什么奥秘呢?也许上了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一: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创设“比赛”情景一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规则,无遮挡)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一。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你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

  (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创设“比赛”情景二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二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活动二: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1)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上面)(正面)

  (2)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9页试一试第一题图,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各组展示搭好的作品)

  (2)师: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为什么搭的不一样吗?

  2、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师: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独立做练一练第1、2小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3

  单元名称:

  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共有三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当代神农氏》歌颂袁隆平不畏艰难困苦、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中的精神。《一个这样的老师》教会学生治学要有“怀疑精神”。《詹天佑》中的壮举为中国人争了气。这五篇文章所写中的人物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对科学严谨、执着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却同样令人敬佩,让人感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读写。

  2、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感受袁隆平献身“水稻杂交”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了解怀特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感受袁隆平献身“水稻杂交”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了解怀特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

  单元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 课时

  2、当代神农氏 两课时

  3、一个这样的老师 两课时

  4、詹天佑 两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4

  【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让学生了解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培养民族魂、民族情的基础。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自我意识的增强,即将跨入九年级的学生视野逐步扩展,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风采,是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内在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族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感受民族风采,体会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2. 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猜一猜、说一说、跳一跳、唱一唱、奏一奏等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制作学案和PPT

  1、教师准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及图例说明。

  2、准备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3、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搜集不同民族的风情如:服饰、饮食、歌曲、歌舞、乐器(音乐)、礼节、风俗习惯、世界文化遗产等。

  【集体备课意见】

  1、本框内容不属中考考试内容,但是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还是要从感性上多感悟和体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师生搜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巧妙设置情境,由情境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师生、生生合作中明理导行。建议以活动为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有很大的参与度,同时在问题的设置上又注重思考和归纳,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得出结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3、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民族**的国情,又要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民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听歌曲,激发感情)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朵争奇斗艳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领略。

  活动一:【民族文化展示会】把每个小组的交流成果进行全班展示:

  1、根据搜集不同民族的风情如:服饰、饮食、歌曲、歌舞、乐器(音乐)、礼节、风俗习惯、世界文化遗产等课前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分别展示。

  2、学生用多种方式在班上交流汇报。形式如:讲故事、表演、演讲、图片等

  例:歌舞秀民族:学生唱出一句民族歌曲或展示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猜猜是哪个民族?

  思考:为什么根据服饰、歌曲、舞蹈就能分辨出是哪个民族?你还知道哪些分辨民族的标志?举例说明一下。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择机展示补充资料。(如幻灯片:黄帝陵、书法作品欣赏)

  你还知道其它民族文化的资料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补充)

  归纳: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画卷。

  活动二:【魅力中国】东方文化的魅力(阅读教材92页辅助资料,展示“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活动的图片资料)

  讨论分析: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热”,反映了什么问题?

  归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活动三:【民族特色游】

  通过民族展示会我们知道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我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建筑、雕刻、和园林设计等方面给世界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多媒体展示:古城丽江古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故宫、孔庙孔府孔林等。

  对话:1、以上这些景点你去过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你最想去哪个地方?理由是什么?

  3、你的家乡有哪些文化名胜或旅游景点?向大家推荐一下。

  在旅游中我们流连忘返,被这些名胜古迹的建筑文化所吸引,同时还品味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感受了当地的历史服饰等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又都有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不是每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毫不相干的呢?不是。比如语言文字,出现融合现象,这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果。

  归纳: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族又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本框题小结:今天我们领略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抒发你的感受。

  齐唱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结束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下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团结和温暖吧!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体会并认识测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土地面积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面积单位换算和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环境中与土地面积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体会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客观性,培养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环境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第64———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室的占地面积。(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250×120=3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3公顷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

  1、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2、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看书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