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8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1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上无疾病和人格的健全才称之为健康,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相关联的心理教育手段,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生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以及素质的提高成为了现代教育最基础的目标。由于升学考试、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中学生抑郁、厌学、焦虑等心理障碍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是必然的。
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心理学健康教育没有创新性。
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学情的理论体系,这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下了文件就一味的去照搬国外的做法,只遵循了普遍性的原则而忽略了其特殊性,缺乏创新,中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了严重的不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心理教育的失败。
1.2、师资力量的.匮乏。
在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几乎都没有匹配相对应的专业心理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教,专业性不够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抓不住要求,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学科主义,不能够结合实践给学生最好的心理指导。除了师资力量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度匮乏之外,教师的数量也十分限制,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对学生的心理测查不够准确和快速,导致了心理问题,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并不重视心理学教师的培养,教育健康形式一直流于形式。
2、浅谈几点应对心理障碍的对策。
2.1、设立心理咨询处。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开展之外,课后一定要有心理咨询的机构,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针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升学考试的心理压力进行缓解、对人际关系进行指导等,尽可能的为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问题,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学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立心理问题的信箱或者是开通热线电话,在疏通学生的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一定要客观公正不可戴有色眼镜,咨询人员的素质也要把控好。而提高师资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进行培训,除了取得资格证书之外还有进行实际能力的实训,坚决不能随意安排人员做心理咨询教师。
2.2、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来源于学校的考试压力,还与家庭的幸福程度成正比,以及社会的舆论压力。了解原因之后引采取科学有效的正确措施来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偏差,学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举办心理健康的相关讲座,邀请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家长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方面,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阐述舆论的危害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三方面综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可取的方式。
2.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除了常规的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热线咨询之外,还应健全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三者是已经出现心理问题之后的解决途径,而学校还应重视防患于未然,定期举行研讨会,围绕着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观微,探查学生在研讨中的变化,这种模式具有互动性,学生的参与感会提高。另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部分学生不善言辞,学校也可以建立健康图书馆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教育和领悟,健康图书馆的大致方向可以是饮酒、暴力、学历压力等的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选择健康正确的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3、结束语。
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备受关注,全方面的优化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刺激性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祖国的希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各级的部门要从制度、课程、经费、心理辅导室和师资队伍等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利于教学开展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是有益于社会的,无论何时都是坚持下去。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2
【摘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常听到家长、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学生不好教。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为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本人多年教育实践,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是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反之,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充满视觉听觉上污染的环境,必然使人厌恶、焦虑、烦燥、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二、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在教育方法上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变过度期望为适度期望,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变过度溺爱或放纵自由为科学育人。使家长了解初中生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中学生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应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面对挫折,适应环境。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保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学生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1、注重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没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卫生只能是一句空话。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注重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心理服务的水平,提高心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要关心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立学校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切勿将其形式化。如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3、落实初中的心理学课程。
目前不少初中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耐力、锻炼意志力。这些做法可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且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3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观念转变。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研究和预防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当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使他们没有约束,只知接受,不知赋予,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自私狭隘,斤斤计较,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爱炫耀自己,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逸恶劳,行为懒散,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爱追新求异。
5. 嫉妒。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羡慕、恼怒,习惯冷嘲热讽,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当前,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悲观失望。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的过高期望,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只求别人照顾,不知关心他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好为人师的习性。学会倾听,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会宽容,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才有宽广的胸怀,敞开心扉与人以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4
当代的教育是为了培育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素质教育并非只是喊口号,而是中国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教育的重视,从家庭到各个领域,都能寻到端倪。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助学生合理处置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其它人际关系,培育独立性格的渠道和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学是一门摸索心理现状发展、演变的客观定律的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其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升自我教育的成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成绩能大幅度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答疑解惑,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世界,形成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健全。
例如:学习与个性相关的理论,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色有清楚的认识,并且不断弥补自身性格的缺陷,训练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学习了有关感情的理论,能够协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心绪,升华情商;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让学生掌握青春期的心理情况,平稳渡过心理演变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对自身是一种提升,还能够让自身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在认清自身的心理情况的时候,还能够对其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所掌握。如此,就可以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尊重同学个性的差异化,减少摩擦,拉近与同学间的距离。
综上,心理学的`使用较为普及。不管学生未来是什么职业,中学阶段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极为有必要的。未来的社会节奏会不断加快,职业压力也会逐渐增大。这样调整心态,从中学阶段就应该未雨绸缪。
二、维持阳光心态,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健康不单是说体魄是不是强健,还包含心理健康。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心理不健全的人,是无法应付未来强大的工作压力的;一旦被压力压垮,将直接导致心理的崩溃。健康不单单是说没病,还指个体饱满的精神以及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即是说:健康的衡量指标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情况。目前,大部分中学生有着较为棘手的心理问题。比如:怯懦、阴郁、孤独、依靠性强、人际关系不善等等。
生理健康有着显性的评判标准,判别起来没有太大难度;而心理健康的判别就不会如此简单,这是由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对性以及模棱两可性。
心理健康是相对来说的,完全的健康是不现实的。中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边界线上徘徊,并且其心理状态是反复改变的,并非一层不变的。所以,心理健康情况能够映射某一个阶段内的特殊态势,是时时处在变化中的。
此外,一位学生偶然表现出来的急躁、愤怒等情绪,并不能定性为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情况是研究学生在较长的一个时段中的心理状态,而并非只片面地观察偶然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是:
(一)端正的人生态度的培育。
端正的人生态度来自于合理的认知,端正的世界观。有着端正人生态度的学生,对周遭的事物有着正确的认知并能够进行甄别;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宏伟的抱负,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在社会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与时俱进,思维清晰、视界广阔、立场坚定,既要注意教育的质量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
(二)满足的心境的培育。
满足的心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对自身、同学、工作、学习、生活都较为满足,不能任由心理问题滋生。满足的心境来自于科学的认知,要让学生看到不同事物的两个方面,既要让其认可自身,又可以包容别人。学生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才能够对自身的外表、品德以及学识等进行科学的认定。
(三)健康的人际关系。
善于交流的学生通常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尊敬、信赖以及关爱。这是由于其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别人,从而无形中化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待人诚恳的学生可以包容别的同学,同学间的情谊也会变得越来越牢固,这样的学生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着重培养的。用健康的心态去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配合无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极有助益的,心情也会想晴天一样明朗。
(四)温和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温和、宽厚的性格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不管是在何种状况下都要维持健全的人格,做到有信心但不狂悖、热情而不浮躁、坚毅而非墨守成规、谦虚但不虚假、灵活但不事故、勇敢而不莽撞;既能够坚持己见,又不固步自封,至始至终维持心理健康,这就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老师应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中学生又是较为敏感的群体,老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遇到难题莽撞行事或躲闪逃避均不可取。
(五)做好情绪管理。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能够理性看待事物。健康心理需要学生有自控能力,不能够情绪化,不过度悲伤、过度欢喜、过度忧虑、过度愤怒。要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转换为正面情绪;而过度情绪的管控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老师要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排遣过度的负面情绪;要让学生学会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切忌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老师要多引导学生,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过度批评学生,应做到耐心、真心、细心,让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升。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5
在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由于具有独特的身体活动和思维情感活动紧密相结合的特点,使得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较其它学科更直观和易于操作。而篮球赛球运动又是初中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1)所以篮球教学法也理所当然成为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2)现代社会初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智力正常,充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于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法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身体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篮球教学的意义
1.1感知觉的发展
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少年期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相对于儿童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视觉和听觉甚至超过成年人,就观察能力的发展而言,能主动的制定观察计划,随着注意随意性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给予具体指导,指出明确的要求,教给观察的顺序和技巧,在实际的锻炼中,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1.2注意力发展
少年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概括性都有着明显的发展,基本能稳定保持注意40分钟,但仍处于不随意性,不稳定性,所以想让初中注意力保持更长更有效就还要靠兴趣的事情来吸引注意,来维持该活动。
1.3记忆的发展
初中阶段学生有意记忆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语言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慢慢趋向理解记忆。而不是像小学阶段那样采用机械记忆,最后抽象记忆发展的速度也超过形象记忆。但形象记忆在学生的记忆活动中还是有比较主要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还应采用直观教学,尤其对初一年级学生应着重培养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能力,加强课外复习巩固,并布置适当作业来提高记忆效率。
1.4思维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份仍起重要作用,仍需要感性经验直接支持,因此学习中掌握越来越多的抽象概念、法规和规律,并逐步学会思考,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才逐渐发展完善起来。从思维品质上看,初中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正在发展提高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经常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在想象方面,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多,且更高于现实性。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学习内容并不是非常感兴趣而对学习以外的其它活动很感兴趣。
1.5意志品质的发展
学生入校,便置身于学校在这个集体中。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逐渐理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懂得爱护集体荣誉。在道德行为上,学生都基本上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一些英雄人物的行为,但对道德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由于对道德的概念理解不够精确全面,学生容易言行不一,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制力还比较差,意志力落后于认识的发展,对不良行为的模仿力相对还比较强等原因所致。
2篮球教学方法
2.1篮球教学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德、志、体、美、全面发展,其中一个字就是“体”,而初中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又少不了篮球内容,篮球运动是学生在室外活动的内容之一,篮球游戏是能适合开发智力的一种。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既促进了体格的健壮,又增长了见识。并且良好的身体为学生的心理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应该说:参加篮球运动既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在练习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产生,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能力的.健康发展。
2.2篮球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篮球运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启发生生的“认识兴趣”这样他们便会积极的投入,努力去追求。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什么都爱看、爱学、在体育活动中兴趣广泛,但不至始专一,并且什么都来劲。开始进行篮球教学时,许多同学对接触篮球有一种“好玩”的心理,但是又有好多动作玩不了。例如:“投篮”可能有的同学连篮板都碰不到,从而产生乱玩,用脚踢球、抱着一个球满场跑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在篮球教学法时要求学生多做一些简单基本而又趣味性篮球游戏,并且要求不要太高,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对篮球运动感兴趣时,训练时会特别认真的听教师讲解,看老师的示范,那种专心致志神态是前所未有的。
2.3有利向好的方向发展
初中生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要在活动中展现、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包括身体的各个部位,在训练中动作反复练习后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技能,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两种。动作技能主要指肌肉运动,表现在外部动作上。心理技能是指认知活动,表现在内部器官和记忆、想象、思维活动等方面。全面的篮球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及灵活性的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聪明智慧提高的过程,也是良好品德、习惯形成的过程。篮球运动中的集体相互配合,是培养集体主义的很好机会。比赛中的竞争,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好办法。
2.4有利于注意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认为: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范围的大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都属于注意能力。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既要按照要领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又要不断变换身体的状态及动作的方向和路线。学习每一个技术动作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练习是完不成的,掌握一个技术动作,特别是熟练的完成动作,对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很高而学生通过练习,注意能力也得到大大的发展。
2.5有利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促进感知的发展
篮球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调节运动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等协同活动。组合技术更是具有复杂的知觉性,要求学生去辩别,通过学习篮球技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
2.6有利记忆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是:抽象记忆发展在初中阶段达高峰,但是形象记忆仍在初中学生的记忆活动中仍占重要地位。学生对那些形象鲜明,具体各种感官参加的活动更能很容易记住。这种形象认识多了以后,经过老师有意识的提出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动作要领的任务后,能很快促进有意记忆的发展。
2.7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具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的特征,而篮球教学中常会出现错误动作,正确动作的定型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体会正确动作要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利用正确示范和错误动作进行对比,向学生发问技术要领的所在,这就是一种培养中学生积极观察和思维的很好方法。学生改正错误动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常能有意识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2.8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一种自觉的、肯定的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目标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包括自学性、果断性,自创力、毅力等是个性特征的主要结构。篮球技术的掌握过程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必须在适当时候下决心,不怕困难和失败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篮球运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鼓励,力求上进,都能体现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3.篮球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喜爱篮球运动并能从中获得快乐,这是篮球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快乐,就不可能产生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篮球教学必须依据教学任务,严格而系统地组织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材潜在的趣味性,把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兴趣寓于科学知识中。
3.2初中阶段学生身体机能发展较快,骨骼抗压能力相对还比较差,激烈的竞争,容易出现受伤等情况影响篮球运动开展。呼吸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还比较浅频率较快。因此篮球运动对初中学生来说,应以有氧呼吸为主,避免激烈的竞争,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
3.3在篮球教学法中可以适当的比较系统的给学生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方法,形成讲究体育卫生的习惯。
3.4终身体育是体育教学大纲新加的内容,篮球教学也应贯彻这一点,要使学生在学业结束后仍能继续从事体育锻炼,不但需要从小就要有一个锻炼的好习惯,还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进入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6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困难期”、“危机期”、“反抗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致使他们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在情感情绪、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甚至厌学、失足等。班主任作为中学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教育工作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厌学是目前普通中学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他们普遍比较聪明、有特长,但很多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因基础差学不进,没有耐心和恒心,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2、情绪、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易冲动,爱与人争执,爱幻想,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妒忌心强,一般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常把错误归结于别人,偏执、自大、虚伪。
3、人际交往方面。代沟冲突多,师生关系不良,与父母关系不良,与父母关系不协调,存在隔阂,夸大了“代沟”,认为父辈观念陈旧,觉得父辈不理解自己、为难自己、有意与自己过不去。
4、行为方面。竭力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当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时往往选择其他方式获得心理的满足,如上课捣蛋、行为自由散漫,自控能力差,做事不顾后果,有强烈的反叛意愿,与长辈的期望及要求唱反调,与学校的纪律规定对着干,意志调节能力差,明知道某种行为不好,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去做好。
5、早恋方面。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深刻认识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到来,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与倾慕,加之电影、网络、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描写的刺激日益增多,更容易引发他们对异性交往的向往甚至性冲动,因此易陷入早恋、困惑、苦恼甚至失足。
6、挫折适应问题方面。忍耐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决心大、行动小;做事只顾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遇到问题后先让父母去解决,推脱责任,常有意把挫折夸大,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二、化解现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班主任应增强自身素质。对教育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针对现代学生问题,从过去“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改变。
2、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宽容与尊重。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 因此,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班主任应真诚地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消除他们的敌视,从而使他们接受教育、争取上进。
3、学习教育对策。
(1)对学生进行内外时事和理想教育,明确时代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体验有文化与没有文化生活不同的对比。
(2)教会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逐渐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不代表一切,要学会减压、懂得考试。
(3)平常在学生面前多夸科任教师,消除学生对个别课偏科的现象,与科任教师一起营造学习气氛。
(4)建立互助小组,让学生学会互帮互组合作共赢。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要教会学生分析情绪、情感特点,帮助他们找出情绪波动的原因,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注意转移、内心宣泄、深呼吸调节法、理性升华法等。
5、人际关系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对策。
(1)人际关系方面,根据初中生认为与长辈有代沟,而对同伴关系更看重的特点,可积极组织集体活动,如开展“我是班上的成员”的演讲比赛,举行体育运动比赛、野炊等活动,使学生有一个想集体、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主旋律,培养团队精神。
(2)针对与长辈的代沟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互换训练,如周日替父母洗一洗脚活动,或我来做家长,体验父母的辛苦、苦心。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教育关心问题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6、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1)召开青春教育主题班会,教会必要的生理和心理知识,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4)加强性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是丑的、善的,什么是美的、高尚的,正确处理好与异性朋友的关系。
7、面对受挫学生,应以心理疏导为主诊方法。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给困难、受挫学生以教育和帮助,教会学生应对挫折的方法。如应对挫折的关键是自己;用伟人、名人战胜困难、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例子鼓励自己;学会寻求帮助;发挥多方力量。
总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要班主任对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就会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使得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诱惑和压力逐渐增加,但由于他们的承受能力较弱,出现初中学生逃学,离家出走事件、犯罪事件等不断增多。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中教师敲响了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但总起来不外乎分为四种类型:一学习类问题,即负担过重、厌学,考试焦虑;二人际关系问题,即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四挫折适应问题等。下面我主要谈谈这四种类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据调查,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约占1/3以上,由此而带来的苦恼是难以诉说的。这些学生在没有丧失信心之前,为了考取好的学习成绩, 想通过“疲劳战”的方法来摆脱学习上的困难,加班加点,“开夜车”,但这种长时间、低效率的“疲劳战”只能加速学习的恶性循环。由于长时间付出劳动却得不到学习上的成功,致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但在各种压力下又不能不学,于是出现了厌学心理,敌视学习,仇恨学校和教师。由此而引发一些心理障碍、心理疾患,还有的出现品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批学习和品德的学困生。
了解了上述问题,掌握一些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的关键,为此学困生应具体做到:
(一)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目标要有价值,既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过多过大往往不能实现,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挫折心理,影响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而如果学习目标过小过低,缺乏挑战性,不经过一定努力就非常容易地实现了,就缺乏激励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的学习潜能,会降低学习效率,往往也会造成轻敌现象,因容易做而不做,最后一无所获。
(二)方法要恰当合理
合理的方法是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必须遵循有效、省力、省时的原则,防止误入歧途、费力、费时而收获甚微。
(三)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在学习目标已确立,学习方法选定后,就要开展学习活动,为学习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了。学习成功与否,在于具体的学习活动。要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必须加强自我控制,安下心来,排除杂念,专注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控制还包括正确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科学把握学习进程,集中精力攻克学习难关等。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与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研究人际关系指导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际关系。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人际关系指导的必要性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功能所决定的。
人际交往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注重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应注意优化个人形象,并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优化个人形象
完善自我意识、树立良好形象。为此,首先要了解自己,其次,完善自我意识,还需要自我悦纳。言谈文明,举止优雅。为此要有适当的人际称呼:对长辈称呼应当有尊重感,对同学可直呼其名,略去其姓;对不太熟悉的人则要用全称,以避免过分亲热。谈话要讲究艺术:谈话开始要有亲切的问候,谈话过程中态度要诚恳,又要避免使人产生虚情假意的感觉;说话时目光要正视,切不可东张西望,说话不要喋喋不休,以示礼貌和谦虚;说话的语音语调要恰当,富于情感的变化,说话用词要准确通俗,不可拖泥带水,也不可滥用词汇,交谈时可配合必要的身段语言,但不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谈话过程中不要 轻易打断对方,需要插话时应先说“对不起,我插一句”;交谈结束,应当彼此告辞,告别时态度要谦虚、诚挚,不要趾高气扬,临走时说声“再见”、“对不起、先走一步”等均可。
(二)人际交往要讲究艺术
同学交往是青少年学生一种主要交往形式,也是学生开始社会交往的“起点”。因此,掌握处理好同学交往的艺术就尤为重要。交往时要做到:交往对象谦虚可亲,切不可骄傲自满,不要瞧不起别人;真诚交往,不能做有损他人的事;与同学交往切不可心胸狭窄。
师生交往是学生与老师为交往主体的交往,是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另一种形式,掌握师生交往的艺术也非常重要。具体应作到: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解除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正确、公正地处理学生因交往而产生的误会或纠纷;学生应主动与老师合作,尊敬教师,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大多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他们没有过去传统的约束,怀着满腔的热忱去实现自己的梦和理想。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保持和增进青春期健康的教育,它既是知识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偏离不正当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挫折适应问题
近年来,挫折教育已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普遍认可,并成为许多人的实践。我们一定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上提到的四类问题就是现代初中学生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发现、善于疏导就能使初中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就能使青少年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8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5 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11-11
心理健康论文11-03
心理健康的论文11-10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4
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11-02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5
心理健康的论文15篇11-13
心理健康论文14篇02-09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