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时间:2024-05-15 11:52:56 信息技术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及以人为本学习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2、清楚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3、在整合的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任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4、整合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双向的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还要把信息技术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学科本身也应该在某些方面来适应信息技术。例如,某些高中数学课程中出现了“算法”的学习,就是双向互动的好的尝试。

  5、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这里的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整合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对这些问题和误区认识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深刻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只有及时发现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做进一步的实践,这样,整合才能慢慢前进。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是其中的问题和误区仍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不足,对整合做进一步的探究,争取达到正确有效的课程整合。正确有效的整合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的革命性的变化,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2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下,很多学科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也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完善教学过程。该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明确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意义,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2813(20xx)11(b)-0132-02

  教学课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教育过程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举措。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改变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体育课程是重要的学科,要加强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新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

  1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现状

  1.1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状况

  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充分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其中包括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影像设备等物质设备的支撑,也包括网络资源、各种软件技术等非物质资源的支撑。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体育教师配备的信息设备较少,更多的体育课程是在体育场或者操场进行,在教室中,主要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因此,很多体育老师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有专门的办公室,即使是在办公室的老师也没有专门的办公电脑。学校不能积极购买教学软件,因此,教学过程中缺乏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些学校有简单的资源,但是不能根据自身的`地域性、课程内容的不同之处选用优质资源,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要[1]。

  1.2高校师资队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常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体育水平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不到信息化技术发展下,教学模式也因该有所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依旧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从根本上发现教学过程的不足。其往往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解读,授课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和顺序进行,认识不到网络教学资源带来的好处。由于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体育教师认为其他学科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育实践技能,不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

  1.3体育教学方法现状

  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主要包括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体育技术的学习。这两中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在训练学习中,老师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老师需要掌握很多体育动作,进行重复的示范,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2]。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很多体育动作都是正确的、科学的,而且包括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这需要体育教师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2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

  2.1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和体育课程整合,能够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对丰富的资源进行搜索、整理,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过分地依赖老师,可以自主地学习,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体育教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发现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整合过程中,受到激发,改善教学方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事业,培养其全新的思维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教学过程突破局限的时空,将智能信息技术融入就、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2.2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体育课程内容,也要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3]。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结合,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扩大自己的视野,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教学过程中,各种网络化信息设备的使用,能够增强教学过程中图、文、声的内容,这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结合,提升学生左右大脑的思维水平。

  3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措施

  3.1提升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需要体育老师的积极实践。首先体育老师必须富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其掌握了信息技术,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跟随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学校要定期聘请专业的技术专家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其他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体育教师教学模式的考核与评估。通过专家的培训,体育教师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正确地掌握信息技术。在学习优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积极改进,提升教学效率。学校有严格的考核体系,可以督促教师主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4]。

  3.2强化体育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的结合

  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体育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体育教材有不同的版本,搜索网络教学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选择与学生水平接近的教学资源,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学习效果。体育课程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正确、科学的动作示范。体育理论内容是丰富的,但是学习体育的学生由于思维比较灵活,更愿意在课外学习。因此,尽量要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饿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3.3注重信息设施建设

  高等院校应该注重自身信息设备的建设,加大软硬件教学设备的投入。首先要保证体育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为其置备完整的办公设备。在教室中建设相应的数字化配套设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基于体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应该保证教学场所的网络信息的覆盖,添加多媒体设备。学校也因该引进丰富的网络化体育教学资源,比如建立体育教学网站,购买教学软件,向其他学校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也是建立现代信息化的学校所必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体育教师教学的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实施[5]。学校的支持是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必备条件,能为其进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在促进教学过程向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有其特殊性,要采取相应的整合措施,促进其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发展。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总结经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3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向前推进,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在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自身的职能和作用,而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应当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本文重点从电子技术课程教育模式创新出发,就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其重要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中职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通过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够推动“互联网+教学”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由于理论性很强,如果只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比如更多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学等等,都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应当将此进行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的价值

  在当前形势下,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深度整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至关重要,特别是中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对不高,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有效的理解知识点,特别是能够开展一些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的兴趣会十分深厚,因而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能够极大的推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前沿的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和策略,推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突破。

  一是创新整合理念。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开展“互联网+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必须创新整合理念,这有赖于广大教师的认识以及能力素质,特别是通过将二者的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深刻认识到将二者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学创新,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然会更好的创新整合模式。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展作为重要的整合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是重点整合资源。对于中职教学来说,中职学校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有利于推动整合教学的开展,因而一定要重视对相关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先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能够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这样能够为整合教学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电子课程教师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利用“大数据”的模式以及“云存储”的模式,建立整合数据库,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料应当统一资源库,使相关的信息不仅能够通过共建的方式扩大资源量,而且还要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教学创新资源。

  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从总体上来看,中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都比较薄弱,要想使二者更有效的进行整合,实现整合教学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其更具有相关性,这样就会使会学生更好的接受两个方面的知识。要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科学设备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训课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具有相关性,否则就会制约整合教学的开展,甚至出现割裂的现象。

  四是优化整合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还要高度重视方法的融合,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都应当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还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整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具有整合特点的教学案例,应当多运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整合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更具有指引性,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战略下,“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在开展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互联网+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其能够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要在创新整合理念、重点整合资源、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整合方法四个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推动整合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单义.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J].科技展望,20xx(08).

  [2]曹艳莉.浅析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整合[J].电子制作,20xx(16).

  作者:梁勇 单位:广西交通技师学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4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的过程就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你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平凑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盛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

  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迎接21世纪的重要一项决策,这决策符合当时代的需要,它是为21世纪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更是培养人才的好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过程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5

  今天,以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现今为“互联网+”时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数字化、信息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活动式教学设计、微课教学、微信平台的教学应用,其本身就是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基础教育课程的数学,必定将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方法的改革中。

  1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正从普及期向整合期迈进,需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其实质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采取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任务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鼓励过程性评价,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应用,都迫切需要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不同层面的应用以及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将是大数据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而,在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研究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将复杂抽象的中学数学概念变得形象深动,提高了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简单相加。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注意学科的交叉性,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教师虽然是创造者,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实施者。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教师应能够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程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挑战性、丰富性、真实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环境,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以体现。

  2.2 探索、发现的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体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迁移。教师设计中学数学的具体任务,体现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做到个性学习与团队协作相统一,以达到中学数学学习的目标。

  2.3 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微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以及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相同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原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从而构建新的知识。

  2.4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再是素材的提供者,或是练习机器,而是学习者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终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2.5 终身学习的原则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手段和方法。课程整合应在掌握现实知识的基础上,为数学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供研究的问题,为数学学习者提供研究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这些经验的取得与积累,必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巨大的作用。

  3 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层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采取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任务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鼓励过程性评价,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教学模式。因而,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就是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任务式教学方式能够更好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始终坚持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理念,设计任务时首先要依托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得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相互融合,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现实密切相关,学生要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的认知工具,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中学数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世界各国优秀建筑的图片,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广泛应用,主动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为社会生产实际服务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概念时,首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出现在屏幕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其他的实例。然后在屏幕上显示出形成轴对称的两个对称三角形,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让两个对称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时而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主动探究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主动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进而实现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学习中学数学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探索。由于几何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而,几何画板能够让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探索、观察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这样,教师就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实验过程的指导者。

  4 结 语

  现今为“互联网+”的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升世界竞争力的基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依托信息技术设计中学数学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6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课题,我国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应该是一种文化策略,具体可以从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整合专业课程结构、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专业;课程整合;文化策略

  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我国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教育部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同时也把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提供给了每一位从事教师教育的工作者。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政治专业课程整合的文化策略这一课题。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

  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要培养高信息素质的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所谓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硬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这三者是一切信息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我们说的硬环境,就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它应当包括以下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一,信息技术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微格教学网络、电化教学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这些设施保证了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能使受教育者生活学习在一种物质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中,时时触摸和感受信息技术,在行为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质。

  其二,信息技术资源,即为教与学者开发、提供经信息技术处理的、可供共享的政治课程信息材料。WWW.133229.Com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就是,以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信息资源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法获取。

  (二)软环境。软环境可以称为制度环境,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相对于硬环境,我们认为软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保证,从某种某种意义上讲,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因为,设备可以落后陈旧一些,但观念制度必须先进。先进的设备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一种观念,一种氛围,先进的设备就会沦落为一种装饰。众所周知,清华的荷塘,北大的未央湖,是每一求学者向往的地方,那粼粼碧波,田田荷叶,使人留连,更启迪了多少人的灵智。然而,我们说不是这硬环境造就了朱自清们,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华北大的学院精神即校风学风,才使得她们薪火相传,一路笙管。所以清华北大出人才,硬环境固然功不可没,而软环境则是其当家法宝。信息技术软环境,就是要营造信息教育的文化氛围,使信息教育制度化、主动化。综观我国当前中专政治教育,广大的政治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往往还停留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和开发上,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应用于教学的还不是主流,这固然与政治专业课程性质有关,但制度的落后,观念的陈旧是主要原因,这无疑将阻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将信息教育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教育文件,建立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和评价评估体系,要求每一位中专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课程实际出发,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将自己教学教研工作,与信息化相融合,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下,进而成为一种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当前政治教师信息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种软环境的营造,必须建立在整合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二、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结构

  中专政治专业课程结构,一般由专业文化课程、职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部分构成,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结构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套结构体系是科学的,也是能与时俱进的。我们这里所谓的专业课程结构,不是要对这个结构体系加以整合,而主要是针对专业文化课程而进行的`。中专政治专业文化课程以语言为主体,而语言和具体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以语言课为形而下,即为基础为工具,而以具体教学课为形而上,为上层建筑为文化,是政治专业文化课程之间一种通约通识性的联系。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注意到了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到了教学课之间的有机整合。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则依然如“游兵散勇”,各自为战,把本来“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分裂切割成块块,课程间的信息,相互离散脱节,还往往形成信息的重复;更有甚者,有些政治课教师不相互关注对方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相互之间在教学中,很难形成信息交流。举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政治课上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必然要谈到语言的运用艺术问题,打开所有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关于语言的艺术,都是干巴巴苍白的几句,诸如清新、自然、平实、凝练等,而具体形而上地去分析这些特点,从语言自身的特点来解构这些特点,大都显得一筹莫展;而语言课上,只是泛泛地讲语言的基本性质,如语言的民族性、社会性等,或者详尽地分析各种语法结构,介绍各种修辞手段等,也未能与文学课相整合,从文学的角度,依据语言自身的特点,以语言学研究新成果新理念,帮助文学课形而上地完成其全部教学任务。政治语言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文学课不予以重视,使得本来非常生动的一些语言现象,变成了简单的语意诠释,政治学课成了解释课,难怪政治系的学生不仅对语言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充满形象与感情色彩的文学课,也不为学生所接受。而语言课又与文学课脱节,并且语言课过多地讲本属于文学课的内容,就会冲淡其课程特色,造成时间的紧张等。诸如此类问题,在中专政治专业教学中,可谓俯拾皆是。

  而利用信息技术,将中专政治专业文化课程加以整合,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上述类似情况发生。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各课程内容数字化,转化为信息化学习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资源,作综合性分析,从而打破课程之间的专业槛限,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各门课程综合化,使相关课程之间课程目标、教学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期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其次,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往往都能建立起自己的信息资源,但是缺乏信息的交流。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使各课程的信息流动起来,加强各课程之间的合作,而且给受教育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从这层意义上讲,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是迫在眉睫。

  三、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所谓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是要对各课程的内容、章节安排等,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和发展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加以整合。具体做法是,将各课程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作精密的分析,科学有序的构建诸如指导性内容、协作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研讨性内容、学习任务等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合理地安排教学。

  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一种集约式课程整合,即利用信息技术,把庞大芜杂的课程内容,作各种可能性的研究,将有限的教学时间,作科学合理的安排。传统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安排,即所谓的章节时数的安排,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学习任务和研制任务等的安排,虽都经过了科学的分析,但我们认为这些分析,是专家们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信息含量,以概数的方式加以处理,其中难免含主观色彩,比如自己的专业爱好、研究领域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往往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章节内容,津津乐道,而对自己非研究领域,则往往略讲,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又不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内容处理方式带有太多的随意性。虽然我们不反对教师有自己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因此,我们主张将课程内容作数字化处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缜密的分析,真正科学地确立每一门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在一定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下开展教学,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以中专课为例,就是要根据语言习得与认知规律以及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或各章节的教学。进一步,通过认知规律的数字化处理,将课程内容细化为指导性内容、协作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研讨性内容、学习任务等,从而科学地选择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等。这种课程整合,无疑是一种信息化的课程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芒.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xx,(10).

  [2]张双.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3]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20xx,(05).

  [4]任玉香.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显重要,只有将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避免一些易发失误,才能有利于学生历史课堂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历史 失误

  1 片面追求教学情境,忽视教学目标。

  很多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希望营造一种宽松、热烈、探索求知的教学情境。然而,有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创设一种好的教学情境与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多媒体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渲染一种热闹的教学气氛,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就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情境创设往往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是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同时又要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而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教学情境,而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所以,只要有利于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应更多地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度的原则,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会正确选择和恰当运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样信息技术能够以它独特的魅力和作用为历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2 片面追求教学效率,忽视教学效果

  部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效率理解片面,认为教学效率就是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和“高速度”。特别是中学历史课程,高中阶段的课堂都是专题史,课本介绍简单,时间跨度很大,初中历史的课程设计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但是更加注重对重大事件的教学,忽略一般细节线索,这样,必然的课堂容量就会大。为增加历史知识传授密度,同时又要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所谓课堂效率,利用声光电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如果过于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而忽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结果是,教师、学生都被多媒体教学课件诱导,“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囫囵吞枣,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和学生的一般接受能力进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不能片面的追求效率和庞大的信息量,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其实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从自己的一般认知基础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以进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坚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与建议,坚持启发式、交互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习效率,以收到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 片面追求奢华立异,忽视科学严谨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的历史教学的不足。但在许多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只停留于表面,盲目追求课堂展现的美感,在华而不实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产生知识性的错误,把学生搞得昏头胀脑,这样也是偏移历史课程教学价值的。由此可见,一味追求课堂上的“奢华”只会对对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干扰。还有的历史教师将授课的特色,教学的闪光点简单的理解为没有原则的与众不同。甚至将一些歪曲的事实展示给学生,向学生传授一些片面性的甚至误导性的观点。历史课程的教学,就要基于事实性原则,正确是教学的底线,教学环节要注意是否科学严谨、连贯。

  4 片面追求学生活动,忽视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是属于学生的;现代教育将利用信息技术列为必要的手段,这也成为当下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两个要素。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试着将二者合而为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量设置学生的活动:表演、辩论、唱歌、朗读、讨论等,整个一堂课就是一期曲苑杂坛,教师成了报幕员,而学生演的疲惫不堪,看的好似走马观花,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质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认为如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若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削弱学生作用。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正是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永远无法替代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组织严谨有序的课堂,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及时的反馈纠正,这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授课时的肢体语言、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感染力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历史教师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 片面追求信息素材的简单罗列,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

  培养一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演变成信息技术的展览会,过度地使用声音、图片、动画来展示教学内容,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历史课堂教学传递知识的主题师不管学科和所传授知识的特殊性,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一般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一下子显示出来,没有给时间思考和总结,这样更无法实现学生对知识再加工与再创造。还有很多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或者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素材性的资源罗列,根本没有注意到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实际差别。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本校本班级历史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因此,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没有系统性、没有层次性、没有针对性的素材课件资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学生在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得到知识,解决问题。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站在客观的立场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与发展自我的思维能力,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素养训练。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整合运用现代信技术已经是一种广泛普遍倾向,为历史课堂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在学历史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我们应走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易发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8

  摘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要主动作为,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课程改革中。笔者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推进,在中学新课标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义重大。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学教学中仍然处于尝试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

  1.1 过度重视课件,忽略教学过程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必须要有较好的课件。因此这些教师在制作课件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将教学的内容及过程通过课件的方式固定起来,将全部学习内容融入到了电子教案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能局限于课件中,教师单调的讲解课件中的内容,学生必须一直盯着变化着的屏幕。教师过度重视课件,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深层次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模式化

  以学生为课程中心,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必须引起对教与学方式改革的关注。从现阶段发展来看,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大部分整合课程运用的学习策略,教师将一定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实际课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多,很多时候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并完成任务,其实并不是探究学习,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也不是合作学习。学生能否真正的在这些活动中有所收获,是需要教师深思的问题。

  1.3 偏离教学内容、主体和目标

  一方面教师固守课堂,将课件作为中心,并且课件上的内容也基本照搬教材,这种形式十分封闭。另一方面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主旨不明。很多时候教师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时,即使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也只是在做无用功,搜索了大量的无效信息,能够用于学习的`资料相对较少。面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一般会产生迷茫之感。因此,为防止这种情况,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核心是教学的主体和内容,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资料,确保在课堂上学生知识面能够得到拓展。

  2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2.1 改善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领域和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势必会对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冲击。因此,教师要重新对自身定位加以思考,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更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加强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努力让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行素质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加强对课程的研究

  随着在中学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课程文化角度入手,主动研究改变课程结构的方法,比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只有对这些进行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课程,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重视其效果与目的,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够在网上获得,很多传统技术同样也可获得相关信息,比如多媒体教学、录音带及录像带等,这些传统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益,让教学中的难点得到有效解决。

  2.3 重视教师的培训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态度和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整合能力,不仅要让教师提高认识,同时还要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一般来说,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理论基础知识。只有教师真正在思想上引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视,并将其正确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3 结 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课程是其核心,信息技术仅仅起着辅助作用。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是整合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学教师要加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并加以创新,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景川.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9):247-248.

  [2]王文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学周刊,20xx(4):9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9

  内容提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相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其次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丰富、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迫切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十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0

  1.信息技术课程与单一学科的整合。即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该学科的问题或者学习有关该学科的新知识,从而达到在运用当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

  根据对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例的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与单一学科的整合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取学科。

  根据所要达到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不同学科的特点选取适合的学科。

  2)确定课题。

  课题的范围和深浅程度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学习对象而定。

  3)制定课题目标。

  课题目标是指在课题学习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课题目标要明确、详细,尤其要说明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的工具。

  4)制定课题学习步骤和问题解决方法。

  步骤要有灵活性,通过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充分用信息技术工具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促进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5)制定评价标准。

  标准要客观,且具有弹性,尤其要将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作为一个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与单一学科的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使用它。这里的多学科并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某一要点,将有联系的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来。比如,以科学概念或科学观点为组织核心进行综合,用能量这个概念来综合物理学中的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学中的生物能等一系列知识,形成一个能量知识体系。与单一学科的整合步骤基本一样,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一般也包括选取学科、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目标、制定课题学习步骤及制定评价标准五个步骤。但两者有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对教师的要求不同。

  因整合涉及的学科知识范围较为广泛,对教师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2)对学生的要求不同。

  因多学科的整合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高,一般适合在高年级开展。

  3)要考虑各学科的结合点。

  所选取的学科之间不但要有相通的地方,而且这些学科知识能在某个问题上进行紧密的结合,并能较好地融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当中。

  4)课题要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

  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在课题中得到体现,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5)由于涉及多个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出每一步骤的基本操作和目标要求,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1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整合”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常常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照搬照抄,毫无创意

  地理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突出个性化,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如,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策略以至模式等。这就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的“整合”模式,然后通过广泛的交流、沟通,吸取别人的精华,并添加上自己的创意,来提高“整合”的效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3.华而不实,追求“技术含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被这些无关的内容或音乐所吸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4.以辅代主,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有的教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本应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跟着教师手中鼠标的点击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长期面对屏幕还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地理教学“整合”,我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反思,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可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此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在教室后面或机房里充当播音员和解说的角色,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配角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被动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研究、探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4.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时事要闻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宝田.地理网络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6).

  [2]郑耀星.当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2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载体己经不再束缚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此背景下,积极反思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效整合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课程整合;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学校教育迎来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但究竟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发现美

  音乐作为一种媒介,让学生通过音乐这条纽带彼此认识和熟悉,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交流彼此的感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高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感性上对所学的音乐知识获得美的表象,唤起对美的感受。

  2.激发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欣赏美

  音乐因为创造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创造变得更加个性,因为创造变得更有内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音乐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通过音乐创造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同时,欣赏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美的形态直接感受开始的。

  3.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表现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即兴创造的潜质,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欲,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所以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音乐创作,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效整合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思想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对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行重新、全面的认识,将音乐视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育课程,而非将其视为语数外等主科的点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也应积极更新对它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无用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2.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设计针对性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审美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去听赏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确定你要通过音乐作品达到的目的,确定作品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发现这些教学重点中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3.创新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过去对抽象难理解的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不能理解,或者毫无兴趣,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动画、视频、图片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学生会被这种授课方式所吸引,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

  4.适度提问,强化思维启发

  音乐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师应让学生敢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树立对于学习的信心,充满对于知识的渴望,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事半功倍,老师也能从中很好的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结论

  总之,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乐于交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及时在线交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健全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杨瑜,林诚权.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现状分析[J].四川戏剧.20xx(11):85.

  [2]王文澜.基于音乐课程改革与实施问题的反思[J].艺术研究.20xx(02):75.

  [3]钱程.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兼评《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J].中国高教研究.20xx(05):85-87.[4]申光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运用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20xx(09):74-7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3

  借助信息技术,和老师们一道完成“课程整合”

  何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有效服务于广大中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编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电子期刊已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创刊并出版发行。据记者了解;这是我国首部服务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的多媒体连续电子出版物,她将以期刊为平台,动员和联合全国的教师,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期刊以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教育信息化核心问题,进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宗旨,服务于广大中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期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期刊立足于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广泛采集和整理教学信息,通过对个体教师教学资源的整理加工,把最优秀、最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广大的一线教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把教学学习资源整合转变为有效的“资源”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要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期刊在注重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特别重视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结合学科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教法和教学经验的学习、探讨和交流平台,借以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法和学法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信息技术更快的进入教育教学核心领域,使期刊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日前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刊仪式上,有教育专家指出;虽然期刊的出版刊期仅有三期,但在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统筹、协调,丰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提高优质资源的应用效益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好的尝试。更有许多的任课教师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最直接的帮助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据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试刊期间,深受教师读者的欢迎。期刊主要刊登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各种课件、教学案例、多媒体论文以及多媒体教学素材。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题,荟萃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经验、理论与方法,为学校和教师搭建交流教学经验、展示中学课程“整合”和教育教学思想创新的平台,通过采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解决了过去教师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优秀课堂实录无法及时发表的问题,同时也使得期刊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便于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欢迎教师读者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征订,也可以通过新华书店购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4

  一、教学内容变化

  现在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网页制作课程中,课内项目通过课件展示和真实网站的欣赏,把书本上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即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在动态网页原理模块中,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在课外拓展模块中,教师应将录好的教学视频发到教学平台上,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方便参照与模仿。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基本模式

  现在我校在网页制作课中的应用确定为以下几个步骤。

  2.自主学习模式

  现在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就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在网站建设课堂中我们将自主学习的研究重点基本流程初步确定为以下几个步骤:

  3.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制作这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模式,因为多数优秀的网站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课程中的协作学习模式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4.研究性学习模式把学生作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求异、探索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学习与实践。

  三、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单一的纸笔测试为评价形式;以老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在评价的技术上,强调量化而忽视质的'分析;在评价角度上,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之后,教学评价也应强调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要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性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在网页制作课程中,在以上的几种教学模式中,通过强调参与互动、小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向多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同时,评价方式多元化,从网页设计规划到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最终到实习报告的总结,都进行评价,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注重整个学习过程,使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评价。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为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下面结合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也很活跃,但是如果没有详细计划和教学设计,学生们反而会杂乱无章,不去思考,只是看热闹。所以在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进行整合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重要了,这体现在课前的设计上,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解决的任务,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要好好的进行设计,课堂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但是真正的导演还是教师,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脚本表演,但这脚本要是隐形的。这样一节课下来,从教师到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的整合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更艰难的挑战。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要应用的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固然好,但它与专业学科的整合重在“实用价值”,没有必要在原本传统手法就能解决很好的内容上把信息技术强加上去,比如在计算机软件的讲授课程中,没有什么比直接演示操作更好的效果了,如果在这时非要去做课件去完成,那就有些画蛇添足了,那就会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15

  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大平台,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易得到想要的信息,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在众多的资料中进行筛选,是对学生分析、分类、综合、归纳等能力的一种考验与锻炼。成功的选择,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阅读、研究所学主题的有关材料,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些英语学习资源,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的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其找到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的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为了照顾全体学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练习。一般来说,第一层是简单的基础题目,来照顾处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让他们吃得了;第二层是对于基础内容变式,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并照顾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吃好;第三层是就要学生们动动自己的小脑筋了,来照顾前三分之一的学生,让他们吃饱。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不会感到乏味,教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通过一定的色彩搭配或配以图片,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词或短语以非常醒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者把复述课文内容设计成填空题,并且在学生做题的同时采用各种动态效果和音效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记住了知识,可谓是寓教于乐!而且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牢固。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形象生动、资源量大等特点,我从网上选择一些英语阅读材料或与英语学科有关的练习题,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加大练习密度;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完成知识的检测和复习,从而减少了很多课后机械的、低效的负担;信息反馈也更加及时、科学,从而使课堂40分钟更高效!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将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的优化,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支持。学生的学习将不仅仅依靠教师,更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大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电脑虽小,资源之广,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这不仅仅是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发展与进步。当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学也不是常规教学的全部,并不是什么课都适用的,怎样根据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来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还有待我们这些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一起研究和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02-17

[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8-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通用7篇)08-0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02-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8-17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8-17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2-27

刍议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02-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