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论文

时间:2024-05-17 09:38:59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音乐美学论文【通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美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美学论文【通用15篇】

音乐美学论文1

  在美学范畴,音乐美学除了涉及美学的相关概念外,也涉及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它们是认识和研究音乐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内容。音乐材料的感性造就了音乐感性的美学特点,音乐形式的多种多样造就了音乐形式美的基本特点,音乐由于对相关叙事内容的衬托铺垫而形成了相应的内容美。感性美、形式美、内容美为音乐美学的基本构成。本文将视角放在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音乐的美学特征分折上,通过音乐美学特征的分类,结合具体的电视剧叙事与铺陈,对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的相关音乐进行分析,并结合音乐美学特征与该剧的具体叙事结构及叙事展现,探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音乐与叙事结合之处,以分析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紧抓音乐的感性美,于凄婉美丽的爱ff叙事中融入具有感性之美的音乐元素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其自身显然是感性的。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将剧中爱情的基调定为凄婉美丽,通过对爱恨情仇的穿插表达实现相关爱情叙事,而相关爱恨情仇的表达不能仅仅通过对话表白。由于音乐在相关叙事过程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也被运用到电视剧美学的表达上,为电视剧添加了感性美学音乐元素。

  本剧音乐在艺术魅力的展现上具有独到之处。艺术魅力展现的先决条件必然是物质材料的填充,感受艺术的观众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接收才能形成对应的美感。绘画艺术通过线条的搭建实现相关艺术美的展现,而音乐必然通过音色音腔的运作配合实现声音美,进而完成音乐美学的展现。音乐感性材料的特点十分鲜明,其感性材料的`选取与感性感觉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非自然生发性是其显著特点。加之音乐本身对语义的强调不是十分明显,所以非语义性也较为突出。上述特点无不展现了音乐美学的感性美特点,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的相关配乐展示了这些特点。江余初识吴彩虹并被她的善良美丽打动,剧中音乐轻缓舒适,为这一段爱情奠定了感性空灵的音乐感性美,在其随后的爱情发展中由于误会与祖辈之间的纠纷瓜葛,二者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波折,剧中配乐也开始由空灵感性变得激荡,到最后水落石出,二人经历磨难终于在一起,配乐也变得极具归属感,为音乐感性运用划上完美句号。从上述过程可见,时代风云变幻造就了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磨难,而感性音乐美的融入则为凄婉美丽的爱情叙事增添了更多光彩。

  二、紧抓音乐的形式美,于民国烽烟的历史追述中展现音乐担当

  1927年,黎明晖演唱的《毛毛雨》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大门,中国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1934年,电影《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纪录,由王人美演唱的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1948年,张露因演唱歌曲《你真美丽》而红遍上海。这些典型的民国音乐对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的相关配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音乐不仅能表达情感,还能传递时代脉搏的跳动。该剧制作者选取能展现民国时代变迁的相关音乐,将其融人到豪门的纠葛之中,在通过多种音乐形式为观众展现音乐配乐的形式美的同时,还为电视剧的历史追述进行了美好的添加和点缀。音乐的表现形式包括音色,力量、速度、节奏在音乐里是最为重要的。创作者通过相关音乐的轻重缓急实现了相关的音乐设定,为历史追述进行了衬托。

  在音乐形式上,其制作者积极开展各个类型的音乐尝试,与相关时代背景相贴合,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音乐配置。以刘恺威演唱的《抓不住的温柔》为代表的背景音乐,无论是在乐器的演奏形式上,还是音乐的节奏力度把控上,均较为得当。

  三、紧抓音乐的内容美,于秀美江南的背最铺陈中进行音乐衬托

  江南作为中国最为秀丽的传统美景之一,在音乐中常用民歌与丝竹等乐器表达。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一些江南音乐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征就截然不同。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旋律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在地域音乐的选用与展现上充分结合了江南水乡的民族音乐特色,选取了江南音乐的秀丽之处,通过上述管乐丝竹及民歌的铺陈衬托,极大地拓展了电视剧中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音乐表现内容,展现了音乐美学内容美的特点。

  如何将水墨江南如诗般的意境融入到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的剧情表达上?如何为凄美的爱情叙事加以虚化使其得到升华?如何在历史纠葛中探寻江南独有的风土人情以实现其历史与现实的巧妙结合?面对这一个个摆在面前的难题,制作者采取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方式,极大地扩充了相关音乐的内容设置。创作者不拘泥于表面浅层次化的音乐烘托,而是从电视剧剧情内容与情感内容上入手,对其加以深化,使其既具有叙事紧凑感又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在内容上与故事相契合,在情感上注重引发观众的共鸣。主题曲 抓不住的温柔》不仅与剧名((抓住彩虹的男人》形成对比,引起观众的反思,同时还采用不同层次的音乐堆叠,为爱情意境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温柔抓不住,彩虹却可以抓住,可见该剧在创作层面上的用心良苦与匠心独运。在电视剧的相关表达上,音乐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具有情境烘托功能和情感表达功能。电视剧 抓住彩虹的男人》在音乐的把控配合上十分独到,较好地贴合了音乐美学的相关特征,取得了可圈点的美学展现。

音乐美学论文2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应用

  当前伴随着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音乐教育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美学对于艺术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给予音乐美学以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表现出情感美的应用

  众所周知,音乐对于培养人们情感体验,以及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当奥运会上每次当奏响其国家的国歌时,此时在座每一位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到震撼,其优美的旋律在人们耳边回荡,在一定程度上激奋着人们每一名中国人的心。美妙的乐章在人们耳边回荡,让我们感到回味无穷。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不会只注重学生在创作歌曲中的技巧、方法等,很大程度上会教学生如何把握音乐中美的旋律,如何在歌曲中有效的表达美的情感价值表现。此外教师还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从而产生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要单纯地只注重理论性上的知识,要不断地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从而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从而将情感美有效地融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当中。

  (二)音乐音色美的应用体现

  在音乐教学中,追求音色美是每个音乐教育者的理想目标。因为音色的美感能够让人直接感受到。由于音色元素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清晰辨别出什么是手风琴,什么是钢琴等。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色在音乐的表现方面具有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婚礼进行曲为主要事例进行分析,当婚礼上奏响起婚礼进行曲时,大家都知道是门德尔松钢琴版的《仲夏夜之梦》,再例如当人们听到轻音乐《初雪》这首曲子的时候,大家会马上意识到这是班得瑞乐团的'作品,是钢琴版的初雪。这就是音色所具有的的特征,能够通过一首曲子进行有效的辨别。同样还是以《仲夏夜之梦》这首婚礼进行曲为例,当婚礼上用口琴或者用二胡等音乐器材演奏时,大家会想象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因此其优美的曲子离不开音色的作用,音色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人一种达到美的极点。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音色的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并且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音色的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音乐教学中节奏美的应用体现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时间性以及动态性相对较强的艺术。并且音乐的时间性以及动态性是通过节奏而表现出来的[1]。然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动力,节奏美是音乐中不容忽视的美感,因此节奏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不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将婚礼进行曲的节奏进行改编,将其改变成快一个八拍,其快速的节奏给人们带来另类的感受,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美感,完全体现不出来婚礼那种神圣的场面。尽管在节奏上有快慢之分,但是给人带来的美感享受效果确是天壤之别。因此优秀的音乐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从一点一滴抓起,追求音乐上的美感。因此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节奏的练习,从而不断的加深学生对于节奏美的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在节奏方面的整体把握。

  二、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音乐教育今后趋于何种发展趋势,音乐的美学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音乐的教育教学当中,并且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把握好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要积极开设相关的美学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中的情感美、音色美、节奏美的意识,不断强化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练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美、音色美、节奏美的运用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

音乐美学论文3

  音乐教学是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在当前音乐教学活动实施时,其中缺乏必要的美学理念和人文思维,都使得整个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大受影响”。如果我们对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所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文化素材,更重要的是审美素材。而这实际上,就为茶乐艺术的具体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1、茶乐艺术的音律美学内涵分析认知

  在对茶乐艺术进行具体传承时,需要从其音律美学的认知和理解出发,通过深度诠释其中所具有的美学思维,从而为其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应用提供重要支撑。对于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来说,其中所具有的音律美学内涵,不仅反映和诠释了创作者自身的情绪,同时其中所具有的旋律,更是与具体的文化,乃至相应的心理元素等等有着重要融合与诠释。当然,音律是整个音乐艺术中的核心,更是展现整个音乐艺术价值的关键。比如,在我国的音律美学中,其通常使用五声音阶,诠释的美学内涵与我国整个文化机制中的和谐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关联与融入。当然,茶乐艺术中其音律的多变性,也让茶乐艺术实现了更好的倾听效果,其中所使用的音律完全突破了单调的美学视角。当然,就茶乐艺术的形成背景和内涵层次看,其中所向我们具体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艺术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内涵表达。而茶乐艺术,就是整个茶文化机制成熟应用的重要表现。

  2、当前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认知

  客观地看,茶文化机制中的音乐艺术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代表特性的重要艺术机制。可以说,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乐艺术通过融入具体的艺术元素和美学内涵,从而实现了整个茶乐艺术的全面发展与具体传承。在具体利用茶乐艺术时,我们必须对该艺术的特点进行具体了解。当然,就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教育与引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将系统化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思维都融入其中。美学思维与精神内涵是我们对整个音乐艺术特色,形成全新认知的独特视角。而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来说,引导学生具体感知相应的音律美学,其更是基于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活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满足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基于文化认知和美学传承的视角,从而实现整个茶乐艺术的美学展现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之间的合理融入。因此,在当前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其具体的教学元素,乃至系统化的美学展现等等,其都需要与整个茶乐艺术的美学内涵进行有效融入,从而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撑。而茶乐艺术中有着成熟而全面的情感理念及美学思维,比如,从茶乐艺术形成背景看,其实际上更多是在采茶活动,以及饮茶活动等等具体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因此,浓厚的人文属性乃至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实际上都是整个茶乐艺术传承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3、茶乐艺术的音律美学在当前音乐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结合茶乐艺术的具体内涵和表现特点看,其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风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诠释和表达。可以说,茶乐艺术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机制乃至审美情绪,也让我们在品茶时多了一份美的体验,当然,这也是茶乐艺术中具体审美理念应用的最佳效果。客观地看,在目前我们将茶乐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时,必须在诠释具体的艺术色彩基础上,融入相应的精神理念和情感思维,从而实现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来说,完善的情感认知,尤其是审美理念的诠释和融合,才为我们更好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客观地看,我国文化在形成中,其通过具体应用,乃至情感上的思维诠释,从而形成了诸多艺术元素。而文化艺术历来都是融入与传承后的结果。所以,在具体的文化应用历程中,充满智慧的国人便将音乐元素普遍与生活中的其他艺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音乐文化机制的最佳应用效果。当然,在整个茶乐艺术中,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音律美学,是在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所以,在整个茶乐艺术的具体表现过程中,其经常给我们呈现出一种文化艺术上的灵动与美学内涵之感,并且散发着整个茶乐艺术中,所独有的飘洒率性独特魅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浓厚的美学精神内涵,这都能够体现整个文化机制中,对于美学精神境界的具体追求,从而实现对整个茶乐艺术的真正认知和了解。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认识到音乐艺术,其绝对不是普通的音乐元素,其中所融入的,更为重要的还是一种艺术文化的综合载体,因此,完善诠释文化思维,提升美学内涵,将让整个茶乐艺术的品质与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实现综合提升。如果我们对整个茶乐艺术的内涵所在进行具体分析,不难看出茶乐艺术的音乐素材和文化精神,从而表达出两者之间有着相通的文化精神,在整个茶文化与艺术内涵融合的过程中,也为文化艺术元素的展现,进而诠释了文化精神的合理诠释和表达。

  4、音乐教学活动中对茶乐艺术的最佳应用策略

  事实上,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实施时,如果我们能够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那么,其中所具有的不仅仅是艺术元素的完善,同时更是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教学创新。尤其是,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中,不难看出,其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元素融入,乃至情感诠释和表达,从而限制了学对外贸易生在参与该教学活动时的具体认知和理解。正是融入教学元素,从而让茶乐艺术,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文化、艺术气息,也因此,增添了人们对整个茶乐艺术理解时,对美的具体感受和理解,从而使得整个茶乐艺术变得更有内涵沉淀。结合我国整个文化机制和艺术思维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以茶乐艺术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思维中,以及浓厚的音乐元素,始终都是我们利用该艺术元素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茶乐艺术是我国传统茶文化核心所在,无论是其中传递的文化素材,还是相应的音律美学,都让整个茶乐艺术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传播。无论是其中所传递的文化素材,乃是具体展现的审美理念,都让整个茶乐艺术的价值传递,实现了广泛传播。可以说,只有探究合适的音律美学,才能将茶乐艺术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元素理念进行了充分展现。结合当前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看,其中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思维上的丰富构建,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认知。实际上,在整个茶乐艺术中,其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综合展示,同时,也是茶文化精神的全面展现与全面表达。因此,我们合理精准的认知茶乐艺术中,所具有的艺术精髓和人文内涵,将从本质上为我们开展整个音乐教学活动,合理应用茶乐艺术元素提供有效支撑。

  5、结语

  对于茶乐艺术的音律美学来说,其就是基于美学诉求,乃至审美理念的综合诠释。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茶乐艺术融入到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时,其不仅需要丰富具体的教学内涵,同时也要通过融入合适的茶乐元素,从而具体改造教学理念和思维认知,从而实现艺术内涵与审美色彩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耿学刚.国外“音乐教学法”有效成分的探究与整合———兼论中国创新性音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229-231.

  [2]孙茂玲.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151-152.

  [3]严雯婷.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对策研究———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1):192-196.

音乐美学论文4

  1前言

  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研究音乐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

  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研究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

  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韩锤恩认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冈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阎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户翎佑界,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

  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 Austin1920-20xx)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朋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

  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网阴力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尸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人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人到范畴研究。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人,“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人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2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

  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一遍,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引向深人。前苏联舍斯塔科夫说道:“美学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陈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要揭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经验的,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提出、发展、聚合、裂变的.历史。

  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深人地研究,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发展的,这些范畴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乐美学领域到音乐美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才能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基本途径。

  中国音乐美学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蒋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许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3结语

  我们做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就是要从史源上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主要范畴的提出、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演进过程;从逻辑结构上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群的结构和层次以及其逻辑关系,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特征。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最大的资料缺失是中国古代的音响作品遗留少,古时的音乐没有办法听到,古人遗留下来的珍稀的曲谱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类资源。就理论形态的资料而言,历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有记载,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二类资源。历代官私书目中保留了当时一部音乐文献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线索进行考辩,大略可以多掌握一些当时音乐理论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三类资源。

音乐美学论文5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

  中国的音乐美学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一般音乐美学;第二种是中国特色音乐美学;第三种是外国特色音乐美学。其中,中国特色音乐美学又包含三种美学,第一种是古典音乐美学;第二种是近现代音乐美学;第三种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由于中国具备悠久的文化历史,这也给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初,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主要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将其所表达的内容融入到音乐中来了。进而形成一种传统的音乐表达形态。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我国的古代音乐美学或者一般音乐美学进行比较,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建设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之后从而使得实践上出现一定的制约,进而导致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在发展上受到一定的阻碍。怎样才能让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真正的融合到现在的音乐中来,并打造出具有独特特点的中国式传统音乐美学,是我国音乐美学建设中首要处理的问题。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一般音乐美学的区别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本质上、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式上。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一般音乐美学主要是指音乐美学的基础。长期以往,一般音乐美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具有共性的教学方式。而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相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奇特性的联系。这也就是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一般音乐美学在研究上,是处于一个平面上。但是在个性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一般音乐美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完全是处于两种不同的音乐关系。我们只有认清楚这一点,才能保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更好的建设。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区别

  一谈起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我们就想到《乐记》。人们往往会觉得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与古代,但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将古代的思想和理念以新的方式进行展现。就拿《乐记》举例来说,它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时代背景的不同;第二个是学术意境的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时,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将其真正的含义进行充分的挖掘,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进行传承。

  三、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须完善传统音乐形态

  在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音乐的形态。即使音乐的旋律再优美,还是需要物理形态进行表达。在进行形态表达时,我们可以采用阐述的方式进行表述,进而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形态进行充分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音乐美学的形态研究,同时也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要与文化相互联系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的根本就是文化的建设,因此,音乐是传递文化的有利手段。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时,首先要对我国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才能推动音乐美学的更好发展。在美学建设时,只是一味的对美学的性质进行研究,没有将文化融到在建设中来,这也就是不真正的美学。因此,只有将音乐和文化进行充分的结合,才能保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建设的更好发展。

  (三)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要与现代音乐美学相互联系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中,溶图现代音乐美学,这可以保证音乐美学更好的传承,进而提高音乐美学的自身价值。我们可以利用具备中国特色的结构体系,来实现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和现代音乐美学进行紧密的联合,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传递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目的,也能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更好地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随着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也开始将音乐美学建设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美学的性质和内环上,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更好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方面提供些许的意见。

音乐美学论文6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有着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又因为它侧重于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研究,具有抽象性、涵盖性强,致使它在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不仅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被越来越多的音乐院校所重视。

  音乐美学中的基本问题很多,但最常见的关系是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自律与他律、音响与感情、形态与风格、感性与理性这五对问题。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这些基本问题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环,它涉及了音乐美学中最本质的问题。要想对音乐美学进行探究,首先要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相关问题展开思考,这引发了国内外许多知名音乐美学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西方近代自律论美学的代表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运动的形式”[1]、“组成音乐作品并使之成为整体的乐音,就是音乐的内容”;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除了表现它自己之外什么也不表现”;我国当代美学家钱仁康先生则认为汉斯立克的所谓内容就是指形式,不是我们所说的内容。

  一、音乐的形式

  (一)音乐的形式基本问题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后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2]音乐在服务于内容需要的同时又要符合生活的客观性及真实性,想要被大众所接受还应满足和符合听众的审美需求,音乐的形式源于客观生活,不能脱离于客观生活。音乐是通过多种表现手段组合运用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旋律的发展、和声的色彩及功能进行、调式、力度、速度的变化、节奏节拍的变化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布局与发展都是音乐的形式。在音乐艺术中,形式美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形式美,不仅不能吸引人关注艺术作品,也无法谈及到更深层次的审美心得和艺术欣赏。

  音乐的形式是独立的,但其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虽要服从于内容,但也不是必须被动地服从内容的需要,当音乐的形式不够完美且阻碍到内容的表现之时,形式也会对内容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当内容与形式发生矛盾时,首先应遵循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原则,但在特殊情况需要时也可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表达音乐。

  钢琴曲《百鸟朝凤》也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技法试图模仿出不同种类的鸟鸣声,这种模仿生动且多层次的表现了百鸟齐鸣的热闹景象。关于音乐的模仿,早在《吕氏春秋·古乐》中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有关音乐模仿的记载,“以之阮渝之下,听凤凰之鸣,以致十二律。”“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3]这足以说明音乐是可以表现和模仿自然界中的任何声音的。我国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乐器的选择上也符合了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用小提琴象征祝英台,因为小提琴的音色适合表现出中国女性的柔美;而用大提琴象征梁山伯,则是由于大提琴的音色最能形象展现出男性的特点。

  (二)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及组织手段

  在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中以表情和音色这两个要素的形成最为抽象。音乐的表情是进一步反映音乐形式的最直观的因素,它可通过改变音响的强弱、高低、快慢、长短来提高音乐情感表达的自由性及灵活性。在音乐的创作中,当旋律的表现不足以表达作曲家对音乐情感的表达时,他们通常会借助表情来阐述;对于音色的运用选择是作曲家们在创作时考虑的首要问题,音色运用的妥当与否,直接与音乐展现出的美否以及表达出什么意境相关联。有时为了表达出特殊的音响效果,作曲家还会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在交响乐的创作中,音色的组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音乐表现的需要作曲家们会加入某单一乐器或某组乐器以突出、强调某种音色,又或者为了营造出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而将极不融合的某两种、某两组或者更多的乐器组合在一起,以渲染出音乐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每一种组织手段中都包含了一种或几种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各组织手段必须在符合事物客观性的基础上对基本要素进行加工,不同的组织手段造就不同的音乐形式。音乐形式的各个基本要素(节奏、节拍、旋律……)若无有序的组织手段(配器、复调……)加以组合罗列,将无法体现出音乐形式的结构特征,就无法形成音乐形式的一般规律,也就不会产生“曲式”及“曲式结构”。

  二、音乐的内容

  (一)音乐内容的表现方式

  1、音乐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即使过去许多年,但其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却还能使听众将其听到的音乐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之上,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虽不能用语言表达明确的思想,但是却能通过音响和旋律最强烈、最细腻、最直接的表达和传达出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密集厚实的音响通常是为了展现强烈的情感,而稀疏单薄的音响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感情,轻轻地诉说。在旋律创作中,作曲家一般运用窄幅曲线型旋律表达一种安静的、内在沉思般的'情感,宽幅曲线型旋律则善于表现悲壮的、宽广的、具有英雄气概的音乐情绪。[4]舞剧《白毛女》中作曲家运用了一条在五声音阶基础上附加造成半音倾向音(助音)的旋律表现了一种绝望、悲愤的情绪。

  2、音乐的内容间接反映作曲家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状况。音乐的表达虽然不如文字那样直接易懂,也不如绘画那样即使过去几百年,只要画作还在,就能将画家想要展现的意境完美的展现给观众。但是音乐却能通过音乐中情感的流露间接反映出这种情感所处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状况和其当时的思想状况的变化。如贝多芬晚期音乐作品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10)较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就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贝多芬后期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以及他自身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开始加强对内心情感的描摹、剖析内心深处的灵魂。当贝多芬领悟到必须用抗争来与现实、与命运相博以换取一切美好,并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到奏鸣曲中时,他作品深刻的哲理性就慢慢显现了。

  (二)音乐中非音乐性和音乐性的内容

  人类情感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一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受到各个时代音乐理论家的关注,而音乐中音乐与非音乐的内容都与人的情感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就如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本无哀乐,是人的内心有了哀乐才觉得音乐有了情感”的美学思想一样,音乐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擅长表达情感,是因为音乐的基本内容基本上是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全部的精神世界。音乐只是通过音响的变化和速度、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等表现出来,使得听众以之与自己的种种经历结合起来获得精神上及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中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不是通过音响自身逻辑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直接感知到的、不包含于音响中但却能由音乐提供的、必须借助其他手段加以辅助通过主观想象实现的内容,它具有主观性,带有自身主观色彩。美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罗奇伯格创作的《魔幻剧场音乐》,全曲共有三幕,每一幕的开头作曲家都附上了一段文字说明,整首交响乐的内部也有不少说明。如此,可帮助读谱者或听众通过参考作品中的标题和文字说明来更好的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不借助其他手段加以表达和说明,不带有自身主观色彩的、直觉的、不通过主观想象实现的,是直接通过音乐的内容直接感知到的成分,它具有客观性。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运用一个八分休止、三个八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构成的主题动机(命运动机)直接给听众一种命运在敲门之感;郑路、马洪业创作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主题旋律1则由窄幅型旋律与敲鼓似的节奏共同构成,营造出“喜庆锣鼓”敲响的欢快场景。

  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虽是彼此独立的两个个体,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音乐的美,它们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通常,音乐的形式要服从于音乐的内容,但根据音乐发展、内容、情感和作曲家想要营造的意境的需要,音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成为次要因素,做出适当的调整与让步。一个作品如果没有音乐的形式只有音乐的内容,它是单调的,音乐也无法被充分的表现出来;但若只有音乐的形式而没有音乐的内容,那音乐将会变得空洞无力、毫无情感可言。在音乐的创作中,要想获得最高层次的美必须很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相互平衡,同时存在,且不可分割。

音乐美学论文7

  引言

  流行音乐以其极具魅力的特点,给传统音乐、音乐审美理念以及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不仅使我国音乐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种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流传,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中国流行乐的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

  (1)审美内容人性化

  流行乐是对比于传统音乐而言的,我国流行乐真正流行时间大约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受到集体文化影响,讲究以集体为目标实现个人的价值。后来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也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个性得以彰显,也可以说流行音乐改变了人们的集体意识的审美观念,使人们的审美内容更趋向于人性化。以公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难免遇到困难,导致其对生活的'状态进行思考,而流行乐几乎涵盖了所有范围的情感,使受众的感情得以宣泄,尤其在爱情方面,流行乐中涉及爱情的歌曲,从各个层面、多种视角进行解读,也能够证明流行乐更为贴近生活,趋向于人性化。此外一些流行乐作品涉及一些人性话题,会通过对生存环境、社会一些重大事故进行反思等。例如: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便反映了一场缆车事故,在歌词中体现出父爱、母爱的伟大,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这便是流行乐人性化的体现。

  (2)审美包装时尚化

  在流行乐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需求得到提升,也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这便是时尚的来源。流行乐作为人们时尚的引导者,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也得到有效提升,而流行乐创作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让流行乐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环节,而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演唱者逐渐为人所知,这便是明星的来源。当明星与时尚结合,广阔的舞台、梦幻的灯光、浑身散发着时尚气息的绚丽着装,无一不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不仅在音乐方面让人们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因此,流行乐作为时尚的引导消费产品,不仅引领时尚潮流,也是审美包装时尚化的代表。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意义

  (1)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以往的大众音乐中,人们往往作为听众,静静聆听表现者宣泄个人情感,对于一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这种聆听方式是享受,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众审美。随着人们观念不断改变,如今音乐文化逐渐从聆听转变为通过各种方式宣泄所有人的情绪,如某歌星演唱会,万人共同演唱,这种震撼,让所有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不仅能够宣泄个人的情感,还能帮助自己喜欢的歌星完成一首曲目。這种对于音乐欣赏观念性的转变,深化了大众对于音乐的理解,使人们对音乐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让所有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以体现。此外,一些KTV的推广普及、大型音乐竞技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唱歌软件如《唱吧》的流行,都为人们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人们在宣泄个人情绪之余,对音乐的好坏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使大众对于音乐审美领域从自在审美变成自我审美[1]。

  (2)体现了音乐的人文精神

  在过去,高雅严肃的音乐,并不是所有人能够享受的,而随着流行乐的流传,音乐逐渐趋向于大众化。流行乐起点的核心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以及为大众娱乐而创作,因此,流行乐具备浓重的人文精神和平民化色彩。也因此,音乐从高雅的传统音乐逐渐转变成为所有人能够接受的流行乐,才是体现出音乐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其依靠极为张扬的个性、具有时代意义时尚色彩的审美以及一些对于生活、社会问题具有批判性的歌词,都在冲击人们的主观意念以及其原本的社会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乐也可以作为人们批判传统的有利武器,在社会价值中,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音乐价值,这也是音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乐从出现,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根据本文分析可知,作为大众生活需求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基于中国流行乐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建林,魏玲,秦庆昆,王江奇,李慧敏.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106-110.

音乐美学论文8

  内容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对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其理论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贡献。

  关键词:先秦儒家 音乐美学史 贡献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产生于先秦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毋庸置疑,它是对包括东夷人在内的古华夏先民源远流长的传统歌舞艺术在经过了齐鲁音乐文化的繁荣之后,在理性认识上的概括和总结。

  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姊妹艺术而言,音乐并不是以模拟客观事物为主要对象的再现艺术,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理及情绪基础上的表现艺术。在这一总的特点的基础上,则又因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审美心态。故在我国从史前到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漫长的古代文明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的礼乐文化,必然使得先民在对“乐”的本质属性、“乐”的社会功能、“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音乐审美问题的认识上,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规律。

  我国原始音乐艺术的审美主要是属于功利性质的。例如,“舞雩”的原始形态是为了向天神祈雨;早期的“舞”是求鸟图腾的恩赐,而“万舞”中的武舞则指战神的庇护。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先民是从自身的生存利益出发,先是感于物而动之以情,然后再以各种不同的感性形式或咏歌之,或器播之,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并最终求得“神人以和”的目的。于是,这个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以“和”为美的思想便成为先民音乐审美的'最高标准。

  先民对音乐以“和”为美的审美认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上的神人以和;二是审美上的音声相和。而审美上的音声相和又是由功利上的神人以和派生出来的。在史前阶段,由原始音乐艺术的功利性质所决定,那时作为后来的所谓内容上的善和形式上的美本是糅合在一起的,善即美,美即善,美善不分。待进入文明社会后,形式美逐渐从其中分离出来,而善也相对被概括为以涵盖其功利为内容的美学概念。而且伴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善的内容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当然这也相应地要求其以音乐之美的形式来感染人们,即通过美的形式使善的内容被合情合理地接受下来。对这一审美规律首先能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这主要见于他对《韶》《武》的美学评价上:“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即《韶》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善的和谐与统一;相反,通过审美比较,孔子认为歌颂武功的《武》却稍显逊色,其原因就在于“《武》尽美矣,未尽善矣”。正如后来的《乐记》所解释的:“舞以文德为备,故云《韶》尽美矣,谓乐音美也,又尽善矣,谓文德具也。……《大武》之乐,其体美,未尽善者,文德犹少,未致太平。”这正是孔子主张以文德即以仁来治天下,而不主张以武功乱天下的思想在音乐审美评价方面的反映。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孔子又是在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强调了内容之善的方面,不过,孔子强调了“乐”的内容的善,并不是说就可置“乐”的形式美于不顾;与此相反,在那个时代,由孔子最早确立“乐”的美与善两个美学概念,又恰恰是相对地重视了对“乐”的形式的审美。因此可以说,孔子所总结的尽善尽美、尽善相和的审美原则,是对我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音乐乃至其他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这在他之前是没有先例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为后来的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的音乐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子,邹(今邹城市)人,是生活在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总的来看,他是发展了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而且又进一步将“仁义”作为其理论要义。因此,在他的言论中凡涉及“乐”的时候,从字里行间我们总可以看到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他的影响。首先,他十分推崇古乐,一再讲:“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其目的在于强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样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既然“仁义”是美的,那么“仁声”自然也就是美的,因此用这个美的“仁声”来教化众人不是比用“仁言”更能深入人心吗?我们再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看孟子对“乐”的形式美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他认为:“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者,始条理也;玉振者,终条理也。”虽然孟子对这一思想表述得还不那么具体,但由此我们却可以认为,孟子的确是主张“乐”要以“条理”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其“仁声”之美的。对此,我们不能不看作是他对孔子“尽善尽美”之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继承。另外,孟子基于人类生理感官上的共同的自然属性,敢于断言“圣人与我同类也”。而反映在音乐欣赏上,也应该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耳之于声,有同听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王)与民同乐”的观点,虽然他是以“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为前提,但我们也可看作这是由“神人以和”到君王与百姓同乐之音乐社会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它冲破了以往音乐欣赏上的等级观念,对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也应予以肯定。

  时至战国后期,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又把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认识高度。荀子,战国赵人。作为一位处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在齐国的稷下走向成熟的。就其音乐美学思想来讲,他虽然也非常推崇礼乐,但他的“礼”已不是前期儒家的传统之礼,而是一套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法度和道德行为规范,这样,他在对“乐”的本质、“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等方面,势必也要有与之相应的认识标准,其观点主要见之于《荀子·乐论》。

  荀子的《乐论》首先认为,“乐”之于人与人之于“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开篇就这样论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既科学又概括地一语道破了“乐”的真谛。他不但批驳了当时音乐美学思潮中墨子的“非乐”观点,而且进一步从艺术欣赏上肯定了“乐”的审美价值,这点是他的前贤所不及的。他的观点“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意思是“人之道”这个涵盖整个社会生活内容的世事道理是通过“声音动静”即乐舞艺术表达出来的,以此为前提他继续把论题深入展开,“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通过这样反复论证,荀子针对墨子的“非乐”点明了题旨“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最终也才能达到“美善相乐”的目的。这里,他虽然仍沿用了孔子的“美”与“善”两个音乐美学概念,但在理论上已不是“善”优于“美”,而是将“美善”融为一体了。因此,如果说荀子在《乐论》中所指出的“乐”具有“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及“移风易俗”的力量,是注重了“乐”的社会作用,那么,其“乐者,乐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等说法,便是同时注意了“乐”的娱乐性,而“美善相乐”的审美观点,则又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乐”的美学价值得以升华。可以说,荀子在那时已有这样成熟的音乐美学见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以孔、孟、荀为核心的儒家美学思想在经过先秦礼乐文化的熏陶并发展到秦汉之后,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乐记》。

  《乐记》原23篇,为《礼记》的一部分,在《史记》中记为《乐书》。张守节正义,指明它有11个篇次,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和师乙篇。其余12篇现已无从所见,但即使是这样,从现存《乐记》看,它仍不失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音乐美学论著,具有庞大的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先秦齐鲁音乐文化不管是在艺术实践上还是在美学理论上,都是对东夷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作为一个具有方域性质的音乐文化模式,由其强劲的艺术个性所趋使,即使是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的两汉时代,还仍然在齐鲁大地上回旋着它那史诗般的余响。

音乐美学论文9

  音乐语言的美学信息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音乐是一种道德法则,它使宇宙有了灵魂,心灵有了翅膀,想象得以飞翔,使忧伤与欢乐有了如痴如醉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在许多国家,音乐是人们庆祝新年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更像是一种语言,连通世界各地,五湖四海。

  1 音乐语言包含的因素

  对于作曲家来说,在创造乐曲的过程中,与文学家写小说、诗歌一样,通常情况下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情意。在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中,其思想内涵及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一套完整的充满内在美感的语言艺术。对于音乐语言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含以下因素:

  【节奏】:节奏在音乐语言中,一般代表着每个音的演奏过程中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对于音来说,由于各自的高低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着着长短、强弱程度。因此,节奏是旋律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旋律】:在音乐语言中,旋律被称为曲调,对于旋律来说,通常情况下是按照高低关系、长短关系,以及强弱关系等组成音的线条。借助旋律可以进一步塑造音乐的形象,并且透过旋律可以显示音乐的灵魂。

  【节拍】:强拍、弱拍在音乐作品中,一般都是呈现均匀的交替。在音乐语言中,节拍的不同组合方式被称为拍子,节奏通常情况下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进行的。

  【速度】:在音乐作品中,速度是指音的快慢程度。为了使作品按照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需要使音乐准确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力度】:是指音的强弱程度。在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中,音的强弱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音的高低范围,在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对于不同音区的音来说,一般情况下有着各自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所谓音色通常情况下是指不同的人声、乐器在音响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色。通过对音色进行对比和变化,音乐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强化。

  【和声】: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两个以上的音进行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弱程度、稳定程度、协和程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构成和声的功能体系。

  【复调】:在音乐作品中,通常需要对两个或多个旋律进行同时的结合。将不同的旋律进行同时结合处理,这一过程被称为对比复调。借助复调手法对音乐作品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丰富音乐的形象,在音乐发展气势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加强,同时可以突出声部的独立性,进而营造前呼后应的效果。

  【调式】:在音乐作品中,通过对旋律、和声中所用的高低音进行归纳,可以进一步总结出音列,通常情况下,这些音相互联系,并且保持一定的倾向性。

  【调性】:对于调性来说,通常情况下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例如 C 调、d 调等,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通过对调式、调性进行相互转化和对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体现气氛、色彩和形象等。在音乐作品中,主音处于旋律、和声的核心位置,其它音一般与之属于从属试论音乐语言的美学信息徐崎天 (甘肃建筑职业学院)90关系,并且在主音上终止。

  在音乐语言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各种要素进行互相协调,不断丰富其表现力。旋律作为音乐的灵魂,当音乐中的其它要素起变化时,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形象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它要素在音乐语言中,在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发挥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其它要素主要包括:

  乐音:是指音规则的振动,存在明显的高低差别。

  噪音:所谓噪音是指音不规则的振动,通常情况下存在高低之间的差别,并且这种差别不明显。

  乐音体系:在音乐作品中,音乐体系是使用各种乐音的总和。

  音级:在乐音体系中,各个音叫做音级。

  半音:是指在钢琴键盘上,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其中的每一份为半音,通常情况下代表着任何两个相邻键的音高关系。

  全音:是指在钢琴键盘上,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一般情况下,全音大于二度,全音代表着任何隔开的两个键之间的音高关系。

  音名:所谓音名是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因国家不同,进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音乐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的是:C、D、E、F、G、A、B。

  唱名:就是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情况下用 1do、2re、3mi、4fa、5s ol、6la、7s i,对于大调来说,主音用 1do;对于小调来说,主音用 6la。

  音组:就是对七个基本音级进行循环和重复,产生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

  音律:音乐体系中各音的绝对高度。

  十二平均律:作为音律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在音程上,半音都是相等的。这一律制理论最早由我国的朱载育提出,对于钢琴、竖琴等乐器来说,都是按照该律制定弦的。

  基音:是指物体在振动过程中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通常情况下基音决定着音高。

  泛音: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基音外,其 1/2、1/3、1/4 等各部分也是振动的,泛音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同时能够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对于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来说,通常情况下都是泛音。

  2 音乐的作用

  音乐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通常情况下,语言是语音、音义的结合体,其中语音是外衣,语义是内容。在人类发展史上,音乐作为第二语言,被称为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在实际上并不具有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音乐本身不是语言,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进一步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感情和表达的'内容等。音乐语言的美学特征除了具有非语义性特征以外,同时他还具有其他特征。音乐具有浓厚的感情性,以及形象的表情性特征。音乐语言通过选择器乐,同时结合乐器声音的实际情况,例如乐器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情感和思想。音乐语言具有模仿的特征:音乐语言借助声音进行传情,与语言相比,音乐不能用词汇进行描述。但是音乐语言能够对各种物体、动物的声音进行模仿等。音乐具有创造性,任何音乐作品蕴含着作曲家艰辛与努力,是作曲家的劳动成果,任何音乐语言都是作曲家深思熟虑,经过精心选择才使用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曲家丰富的内涵和感情,同时凝聚作家的心血与智慧。但凡好的作品都是创造性的结晶。如我们最喜欢的巴赫、贝多芬等的作品。象征性特征:所谓象征性特征,典型能代表的就是各种重奏音乐,例如在天鹅湖中,小提琴、大提琴分别代表天鹅公主和王子,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物的性别、性格特征,并且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想象。

  音乐语言,一方面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可以对情景进行描绘。旋律可以像画笔那样对画面进行描绘,并且效果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与画面相比,旋律甚至更加生动感人。俄罗斯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就是用音乐勾勒出 10 幅生动的画面,在画面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蹒跚的侏儒、古城堡、图伊勒里宫花园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问笔者如何欣赏这支曲子?笔者让他们准确记住每段的标题,然后比照想象和聆听。其中,第四、五、六段等段落,在欣赏该曲子的过程中,听众听着听着就会露出会意的笑容,这是因为音乐描绘得太形象了,让欣赏者有种身历其境的感觉。

  3 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借以表达的外部形式和主要手段,是由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速度、力度、调式、曲式、配器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音乐语言是作曲家进行艺术思维和创作,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最终形成艺术作品的唯一手段;也是音乐表演艺术家把作品转化为音响形态、传达给听众的唯一凭借;又是音乐听众通过听觉赖以感知和体味的音响中介。它并非原始形态的音响组合,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组合、运动的特殊形态的艺术语言,具有相对的意义和艺术表现力。音乐语言与生活语言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如生活语言中的语气、语势、节奏、音调、韵律、句逗等,都或多或少对音乐语言加以制约或产生影响。音乐语言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能是一个段落。音乐语言的艺术特征,一是表情性,最能引起人的强烈的情绪反映;二是模糊性,它的非语义性决定它不能确切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属性,但却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三是世界性,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为世界人民所共同接受。当然,音乐语言也并非人人都能完全接受,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们接受这种特殊语言的音乐耳朵。

音乐美学论文10

  摘要:由于我国在音乐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越发深入的研究, 这使得我国在音乐艺术领域获得得了重大成果, 所以, 人们在加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的同时, 也愈发重视音乐的表演艺术, 这就表明了音乐美学和表演艺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有合二为一, 才能有效推进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 为音乐发展灌注新鲜血液。本文针对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发进行研究, 希望可以提高我国现有的音乐发展水平。

  关键词:音乐美学; 现代音乐; 美学研究; 音乐表演艺术; 启示;

  跟随着人民精神层次的提升, 社会文明也飞速发展, 这为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而音乐表演艺术是音乐表演方面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析, 它不单单是将表现进行复述的过程, 而是要不停地创新和加工, 使得音乐作品能够焕然一新, 能够更好的展现其生命力, 从而使观众耳目一新, 挖掘出一些以前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强度越来越强, 研究层次也越来越深奥, 这都给音乐表演艺术捎带了不少的启发, 所以将现代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相互融合, 这样才能够更好促进现代音乐的发展, 为长远的未来铺路[1]。

  一音乐美学的概念和研究的必要性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 在那时候, 美学还被称之为感觉学, 大意是透过感觉来认识事物, 这个词语在创造之初跟音乐并没有关联, 是与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我们经常说的触觉、味觉等, 美学的另一个概念是艺术哲学, 这也是现下国内外通用的概念解释, 美学的对象是填充人们的感性认知, 包含在感性认知领域。音乐演奏所牵涉到的大部分是演奏者本身的审美理念和思想构造对音乐美学的理解等, 而音乐美学是囊括了许多学科的内容, 比如审美学、心理学、感觉学等, 所以音乐表演的实质是音乐美学里重要的内容,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认为和平庸的音乐人和业余爱好者相比, 音乐演奏人员对音乐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 也更加重视音乐演奏中隐藏着的音乐美学的内容[2]。

  二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两者之间的联系

  人尽皆知, 音乐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且它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 不论是哪种出色的音乐作品, 其自身的艺术气息都需要交由表演者来传递给音乐爱好者。音乐表演者演奏对应的音乐作品时不仅需要运用到各种乐器, 还要将自身情感融入音乐表演中, 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有效的表现出音乐作品本身带有的艺术性, 填充音乐作品的内在。音乐演奏实际上是连接着音乐鉴赏和音乐作曲两方面, 起着桥梁作用, 所以现代音乐美学着重关注这一块, 随着对音乐美学钻研的越发深入, 针对音乐演奏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 所以, 演奏者要完全理解音乐作品中所隐藏着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涵义, 这样才能完整展现出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艺术渲染力, 给鉴赏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构成成分, 所以, 一定要遵循美学规律, 遵照作品自身的差异来体现作品包含的思想情感。

  三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一) 可以正确看待音乐表演

  从现代美学来看, 音乐作品的构成因素有两种, 一是音乐作品的作曲者关于音乐作品的理解, 通俗理解为作曲者在创造音乐时的意向性行动, 它存在于作曲者的脑海之中, 即使没有客观对应物, 但实实在在的成为音乐作品的一大创作构成因素, 如果缺少这一重要因素, 音乐作品也不能成功;另外一种便是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记录构思的乐谱。在我们追寻音乐的进程中, 作曲者将他们在脑海内显现的灵感用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提供给音乐演奏者演奏使用, 倘若没有实在的乐谱, 除了创作者本身, 没有人能够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原作和里面的内涵。创作者在完成一个曲目的创作后, 其实就已经呈现了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 它存在的真正形式不是通过人的意志来传递的, 而是经过不同的演奏者和音乐家对原作本身进行不断的改编、演奏来填充不同人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然而, 作为真实存在的本体, 音乐原作本身是不会也不能被改变的, 这也是对音乐的'一种理解, 没有人能够改写真实存在的历史。从音乐讲解者本身来看, 演奏人员和表演人员需要完全充分理解并能够很好地诠释出音乐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美学, 而且, 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阐述音乐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从事音乐最基础的要求。音乐表演人员和音乐家在理解音乐内涵时, 还需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要素和创作背景、创作契机等, 从中理解音乐, 以便完美的阐释出音乐作品的内涵。如今, 现代音乐方面强化了针对音乐美学的钻研, 所以如何在研究过程中正确看待音乐表演, 是现阶段必须要重视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单单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音乐保有一定的意向性, 一定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在原有的音乐形式上进行创新, 丰富音乐的内涵, 而音乐本体指的是相对应的音乐演奏者, 长时间的意向性活动, 所以只有时间才能让音乐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慢慢补充和完善。按照现代美学角度分析可以得出, 音乐表演不单单表现出音乐作品所囊括的历史意义, 还要抒发其深层次的现代意义, 所以现代美学研究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了音乐作品水平的提高。首要的, 正确看待音乐表演艺术的现实地位和本身所起到的作用, 让它不仅在艺术上有所表现, 还应该在原本的内涵上提高音乐本身的创造性和内涵。然后, 在针对音乐作品的演奏时期, 要使用现代化的审美观念来评判音乐作品, 让音乐作品自身有一定的时代意义[3]。

  (二) 正确理解音乐的原作

  现代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清楚说明, 在准备音乐表演艺术以前一定要对音乐原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一般状态下, 遵照美学理论对音乐作品进行划分, 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一个部分为作曲者的意向性活动, 另一部分是作者的创作过程。在作曲者创作好相对应的乐谱后, 音乐作品被实体化, 同时不会因为外界演奏者的意愿而变化, 这就需要表演人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能够完全理解并展示出音乐作品中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和内容, 并将作品中包涵的历史意义完整的展现出来。比如,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出来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风貌, 还透过演奏乐器和场景搭建来诠释音乐内涵。但是现阶段国内的音乐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对历史意义过度解读, 仅仅表现音乐作品的表层意义, 作品过于形式化, 但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 却是一些佳作。所以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 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阐述作品的实际意义。

  (三) 能够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本身的创造力

  如今的美学研究, 就是针对音乐作品本身所包括的意向性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这就要求在音乐作品的表演过程时, 通过意向性活动来展示作品的涵义, 并完整的还原出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尽量演奏者对作品实际的历史背景和思路构造进行阐释。但是, 这种情形下并不能完整的分析到现在审美的精髓和内涵, 这给音乐作品的分析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所以, 在实际演奏过程中, 演奏者要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强大的艺术理论支撑, 将作品和历史意义融合起来, 挖掘出作品中包含的时代意义, 真正体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意义, 从而体现其良好的创造性。

  (四)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可以推进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首先, 音乐美学的研究过程包括了许多内容, 例如审美学、哲学和感知学等。所以它的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奏者的表演水平, 而音乐表演艺术作为美学中的一个分流, 通过研究后不难得出结论, 音乐表演艺术中也包括了许多内容, 不但考验了演奏者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还对演奏者本身的审美理念、情感掌控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音乐表演是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 只有充分理解了现代美学, 才能有效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和演奏能力。再者, 音乐美学是每个演奏者所必须要求学习并掌握的东西, 所以美学学习的成果也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并且这也关乎到其未来在音乐领域的发展。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 就一定要对音乐美学进行充分的钻研, 让它在你体会一部音乐作品的内涵时做出帮助, 提高演奏效果。而且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演奏者将自身特色和优点融入作品的演奏过程中, 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新的演示和新的创新和突破, 使自己成为一流的音乐人才[4]。

  四结语

  总体来看, 现代美学研究可以大幅度推进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充分探索出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并创新丰富其内涵,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对美学研究和表演艺术两者之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来促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完美的阐释作品中蕴含的审美理念和时代意义, 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契机, 这也有助于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 更好的促使音乐领域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仝智倍.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相关启示分析[J].职大学报, 20xx, (01) :47-49.

  [2]刘斌.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促进[J].戏剧之家, 20xx, (24) :61-62.

  [3]安琦, 金莲.再议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J].宿州学院学报, 20xx, (05) :91-93.

  [4]刘婷婷.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研究[J].大众文艺, 20xx, (07) :147.

音乐美学论文11

  一、古希腊美学发展概况

  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 古希腊时期必然不可能出现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哲学观。奴隶社会时期民主派和贵族阶级日益尖锐的矛盾, 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上层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 美学的思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古希腊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主观唯心主义向朴素唯物主义的转变, 美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大自然转向了人类社会, 这在人类美学的发展史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其影响、交融中产生的美学思想也对后世的艺术美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古希腊美学发展中的交融与碰撞

  ( 一) 古希腊美学思辨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美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古希腊美学在其他思想中交织、碰撞发展, 研究对象从大自然转向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漠克里特、苏格拉底等, 他们都把大自然作为美学思想研究的主要对象, 也正是由于他们美学思想的长期争辩与发展, 才为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美学思想的出现提供了思辨的基础环境, 研究对象从大自然转向人类社会。

  ( 二)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等美学研究对象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美学思想产生的关键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的伟大美学家, 何以他们的美学思想会对后世的美学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古希腊时期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后世美学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如包含戏剧、诗歌、合唱的悲剧体裁, 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无论是持反对态度的柏拉图还是肯定其社会价值的亚里斯多德, 都把其作为自己的美学研究对象进行思辨, 亚里斯多德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诗学》, 更是人类美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三、古希腊艺术美学对音乐美学的基奠与影响

  ( 一) 模仿说的艺术本质的探讨

  艺术的本质就是回答什么是艺术, 它和什么是美以及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等构成美学的基础部分, 即美的哲学问题。艺术能否反映现实? 艺术怎样反映现实? 艺术家的地位如何? 艺术是否具有美? 艺术的美又是怎样的等一系列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成为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美学关注的重点。笔者将两者关于美学本质的探讨纳人到他们的美学代表著作《理想国》和《诗学》中。柏拉图一一《理想国》: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相较于之前的美学家的关于美的探讨, 柏拉图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的概念的第一人, 笔者将其《理想国》中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即艺术源于模仿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具体的感性实物, 感性的一切是模仿的对象。较之毕达哥拉斯对于美的“数” 的绝对理性论而言, 柏拉图认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模仿对象。第二,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个品级的世界, 第一品级的是理念世界, 它永恒不变, 是真实存在。第二品级的是人类所生存、活动的现实世界。它是对第一品级的理念世界模仿。第三品级的世界即艺术世界, 它是对第二品级的现实世界的模仿。从艺术在柏拉图的心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得知, 艺术的价值在柏拉图的眼中不被重视, 其作为影子的影子没有实质的价值, 并不能反映社会的实质。第三, 艺术模仿现实世界的外形, 艺术模仿的是现实社会的本质还是外形, 即艺术能否反映社会的本质,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艺术只能模仿现实社会的外形, 这种模仿只是感性的, 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从柏拉图对美学本质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的核心看法是客观唯心的。亚里斯多德一一《诗学》:同柏拉图一样, 亚里斯多德同样赞同艺术的本质是模仿。笔者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艺术起源于模仿。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说不同于柏拉图的感性说, 他认为艺术的模仿是对社会人的行动的模仿, 是对现实生活存在的模仿, 较之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向唯物主义哲学观迈进了一步。第二, 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客体, 又是艺术生产主体的一种审美实践, 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艺术对生活的模仿, 既表现主体对生活的认识, 也包含了主体对模仿的生活的主观体验、感受, 即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也就是表现主体的情感。因此我们说艺术与情感是辩证统一的。第三,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亚里斯多德同柏拉图一样,也是从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中探求艺术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不仅仅是对社会真实存在的模仿, 更是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一种求知和认识活动, 艺术对生活的模仿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主体的一种审美活动和情感表现。

  ( 二) 创作思维中的灵感和“ 虚构”

  “想象” “灵感”等是艺术创作思维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受到艺术界研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音乐美学亦是如此,“灵感”这一特殊创作思维正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 而亚里斯多德关于情感的“虚构说” , 笔者认为它应该就是创作思维中联想与想象的前身。柏拉图一一灵感说:由于当时社会背景与等级制度的'局限性, 作为雅典贵族派支持者的柏拉图并不承认引起当时社会广泛影响的艺术形式的价值意义一一悲剧, 他否认艺术可以反映真实的社会,更不承认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而是坚决认为艺术只是对现实生活外形的描述, 是感性的描述, 创作主体在其艺术创作中没有理性而言。由此我们可知, 柏拉图“灵感” 的最初并不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被提炼出来, 但它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它是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研究艺术美学提供了重要命题。亚里斯多德一一“虚构说” :亚里斯多德的“虚构说”是在其《诗学》中对悲剧的论述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 情节的构造是最为重要的, 但与此同时, 亚里斯多德又提出, 艺术创作中“虚构”是极为重要的, 他认为“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偶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 艺术家在模仿生活时, 他必须是一个创造者, 这样他才能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上, 凭借对生活的理解, 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按照生活的发展规律去虚构。笔者认为, 亚里斯多德提出来的“虚构” , 正是我们研究艺术美学创作思维中的“想象” 和“联想” , 即创作主体如何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及塑造典型性格等问题。

  ( 三) 艺术价值标准

  除上述的艺术本质、艺术创作思维为我们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外,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其美学论述中还广泛涉及到了什么是美, 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艺术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等一系列作为音乐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命题。

  四、音乐美学于古希腊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评论为我们日后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提出了诸多不可或缺的美学研究范畴, 然而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除了对我们上述研究对象及方法的继承外, 有着学科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第一, 音乐本体结构研究的特殊性。音响结构是音乐独有的特征, 而研究音乐美的规律, 就必须从构成音乐美的音响说起, 如对构成音乐音响结构基本要素的音高、音强、音色、力度、速度、调式、和声等的研究。第二, 音乐审美的特殊性。音乐作为听觉艺术, 在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感性需要时, 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审美是人在与音乐直接的感性接触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的活动。音乐作为音响的艺术, 不同于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特征, 具有非语义性的性质, 其审美是音响与听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结论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发展规律, 对于古希腊美学思想的宏观与庞大, 我们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对前人的美学思想进行辩证的吸收与继承。这样才能在日后的音乐美学研究中真正地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音乐美学论文12

  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距今已有7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它们说明,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出现了诗、乐总集《诗经》,南方出现了诗、乐总集《楚辞》,又出现了12个半音俱全,总音域达5个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曾侯乙编钟。这些都说明。中国的音乐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同步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实践,必然促使人们去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当这样的思考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根据可靠地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

  从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即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时期至战国末年时期、西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谈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萌芽时期不能不理,因为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源头。

  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零星的语录而没有成篇的论著,但对后世的影响甚远。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音乐思想与礼乐思想,影响其后两千多年,影响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孔子之后形成的各个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可以从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对儒、道两家来说尤其是如此。道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与“气”“风”系的思想,成为自然乐论;儒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社会 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的思想,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这一时期出现的“平和”审美观则对儒、道两家都有影响。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在新旧制度交替的历史时期,由奴隶主贵族及其代言人(文公,史伯、单穆公,伶州)提出的,故而带有明显的保守特性。这种保守的特性也影响了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即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大变动,政治经济大发展,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改组,知识分子阶层的队伍空前壮大,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蓬勃发展,其特点是南北音乐互相交流,音乐生活大为普及,演唱演奏技艺及人们的欣赏水平迅速提高。与此相应,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儒、墨、法、道、阴阳,各杂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发展,各家之间既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与春秋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已大为发展、丰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到了两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前后四百余年的全国一统时代。汉代大部分时间政治稳定,国立强盛, 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这种发展与繁荣在音乐中的表现是民歌和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的兴盛。楚声在汉代呈席卷之势,深刻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但曲的出现,器乐艺术的提高,对汉人审美意识与音乐美学思想也有影响。

  汉代音乐美学思想与整个文化思潮同步发展,汉初的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武帝当政后的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乐记》为代表;两汉之际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对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的批判。这其中《乐记》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高峰。《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提出了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但也存在严重局限,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因而以德抑情,以度限声,以德制欲,重德轻艺,使“心”与“声”束缚于“德”,“真”与“美”屈从于“善”,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的发展可能。但不容置疑的是《乐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

  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尤其是器乐的巨大发展,至唐代更出现了中国音乐的'第二个高峰。音乐美学也相应的变化、发展,并呈现显著特色:摆脱经济束缚,不再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而开始探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正面冲突又进一步融合;随着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也开始出现;音乐诗赋大批涌现,其数量大大超过汉代,所赋也涉及音乐美学问题。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由周敦颐,徐上瀛等人提出的“淡和”审美观以及主情思潮成为当时盛情的音乐美学思想。

  如上所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汉代以后又出现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但墨、法、杂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并无显著影响。阴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曾在汉代泛滥一时,此后虽也长期存在,却已被儒、道两家吸收、融化,而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佛教音乐美学思想魏晋以后长期存在,但它接受儒、道两家影响,而对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并无重大影响。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则产生于先秦,影响于后世,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性远在其他各家之上。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又存在互补关系。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便由儒道互补构成,其主体为受制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关系,重教化轻娱乐。真、美服从于善等,这属于儒家,其局部为重艺轻声,追求“希声”境界,强调“天人合一”,以乐养生等,这是道家的,其审美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则是共同的。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备着以下主要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礼乐思想的萌芽;此后,孔子肯定“思无邪”,要求音乐的思想合乎礼制、纯正;荀子明确提出“礼乐”范畴,至此礼乐思想成熟,《乐记》是礼乐思想之集大成者,自从《乐礼》收入《礼记》,成为经典,礼乐思想便定型化,成为统治思想。此后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未能跳出其范围。因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礼乐思想。

  2、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中”“和”范畴出现于春秋时期,“中和”范畴则由荀子提出;“淡和”思想分别来自儒、道两家,“淡和”范畴则由周敦颐提出。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的思想源远流长,遍及各家,儒、道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阴阳家、杂家、佛学也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一眼以蔽之。“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3、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早在春秋时期,认为乐通天、人,要求以平和之乐使人际关系调和,天人关系统一的思想已经产生。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以五音配五行,十二律配十二月,构成宇宙图式,强调音乐来自自然,“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已经得到发展。音乐美学思想被深深烙上阴阳五行学说的印,“天人合一”,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的统一始终是人们的追求,阮籍是如此,嵇康也是如此;儒家、道家是如此,佛学也是如此。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

  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升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入。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中国音乐美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众多的范畴与命题,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各立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其思想之丰富,深刻可与古希腊媲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西汉时期,出现《乐记》这样自成体系的专著,把中国音乐美学,也把世界音乐美学推向高峰。至魏晋时期,更出现《声无哀乐论》,它是一本深入探讨音乐特殊性的自律论专著,较之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早了整整16个世纪。但嵇康以后的一千几百年,音乐美学思想却囤于《乐记》而无重大突破与发展,而且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陈腐。

  以礼为规范,就必然德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就必然要求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就必然以“中和”为美,而“中和”的发展便是“淡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特征。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音乐美学论文13

  从整个西方音乐美学史上来看,古希腊与中世纪音乐美学思想似乎显得相对原始而且粗陋。然而,正是这样一些先哲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思考所得出的看似简单的成果,影响了其后千余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见解与思索方式对于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一、古希腊的音乐美学思想

  古希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人所共知。虽然其文化中具有明显而深刻的宗教背景,甚至是以神话或宗教的思维去看待其本民族赖以生存的那个神奇世界,但当时的哲学家与诗人,正是用这样近乎原始的思维去寻找世界的本原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并得出了符合一定逻辑的结论。即使这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似乎显得有些荒诞,甚至其有关音乐美学的思想并未完全独立于哲学或美学,但是,这些片段性的思考或结论却包含着比较严密的逻辑与较为深刻的思辩,同时也明显地影响着哲学与美学理论的发展,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就是建立在数论的基础之上,而数又与音乐的和谐密切相关;音乐的和谐则体现了美的原则,也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宇宙自身也具有美的性质。其又把人身看作小宇宙,同样也离不开数的和谐。由此可见,当时的哲学、美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紧密。

  正是古希腊的哲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开创了人类可考历史中最早的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哲学观、美学观。这并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历史现象,虽然看似偶然,而事实上,这深远地影响了之后人类文化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过不断的修正才能更加趋近于绝对真理。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所得出的一些关于世界存在及音乐的重要结论,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后人所引用。或者赞同,或者批驳,以此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如牛顿说的:“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想,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理解牛顿这句话:“我”,可以代表今天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巨人”,便是当代之前的那些先贤,是他们为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研究的起点,即我们赖以踩蹋的巨人之肩。牛顿这句话,应该不仅仅适合于过去的科学研究,同样也适合于当代与后世。

  二、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世纪曾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而今天人们则更倾向于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这段时期。就音乐美学而言,中世纪哲学家与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西方音乐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哲学家与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中世纪是宗教观念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神权高于一切,这不能不影响到哲学家的政治立场和研究思维。中世纪哲学家对音乐的态度往往处于一种自身无法解脱的矛盾中,因为其对音乐功能较为全面的认知,在推崇音乐对社会与对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又害怕音乐给人带来不利影响而贬低音乐。这一矛盾的产生与其自身的无法解决,大概与当时哲学家所处的阶级立场有关。因为中世纪哲学家与古希腊哲学家的出身与所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同样是唯心的,认为精神的东西比物质的东西在其主观划分的世界等级秩序中要高贵得多。

  或许是物极必反的原因,中世纪音乐虽然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但是依然产生了当前最早有据可考的、具有地域风格特征的歌谣等所谓民间艺术形式。其一反教会所规定的复调思维,多采用单声,有器乐伴奏,歌词方言化,歌唱世俗事物,这与严格程式化的宗教音乐形成鲜明对比。这应该与当时人们寻求新的情感表现与对教会的程式化又呆板的音乐不满有关,从而在教会之外努力挣脱僵化的思维,试图追求新的情感表达,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时期的即将到来。由此也可以看出,音乐的发展同样也展现着对过去已经存在的音乐形式与观念的否定,方能突破僵化刻板的公式,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古希腊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性与中世纪宗教思维下的理性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这深深地影响到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学术发展。古希腊与中世纪带有原始因素的思想观念,在后世被不断地被修正或扬弃,才有了文艺复兴及近代学术的大发展。学术思想的进步,不仅仅表现为提出并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同样在于通过对前人所持观点的再审视而提出新的怀疑或反论。正面的开创是进步,同样,对谬误的发现与批驳也是一种进步,而今天所开创的新理论在今后也难免成为后人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人类更加接近绝对真理的必经之路。

音乐美学论文14

  论文关键词: 音乐表演 美学 特殊性二度创作

  论文摘要: 音乐是在时间中发展的特殊艺术形式,音乐表演是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实践形式,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唯有科学的美学思想的指导,音乐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了使音乐表演更加完美,给人以愉悦,提高听众审美情趣,音乐工作者应以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引言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在时间中发展的艺术。对音乐特殊性问题进行的讨论和研究,要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用演绎法先得出一般论述,再将这个一般论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这种实践要求迫使了人们从事“音乐特殊性”问题及音乐相关问题的研究。音乐表演是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个特殊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仅靠加强和完善表演技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需要上升到美学的思想高度去指导艺术实践。认识音乐表演中的规律性,首先需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认识音乐的特殊性问题。

  一、音乐的特殊性

  1.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殊性。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这是音乐特殊性的根源所在。音乐的声音材料是用特定的方法从自然界的物质中筛选出来的,它只诉诸于听觉。音乐作品中的单个的音,只代表音本身,不代表任何客体,但当它作为音乐整体中的一个因素,成为音乐整体中有一定含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它就成为了不同于它自身的某种东西的反映。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个特点使音乐有了在时间中发展的特性。音乐的另一个特殊性是:音乐的物质材料不是单个的音,而是由一系列的音发展而来的整体。

  2.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独特性的基础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独特形式。音乐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其他艺术,在音乐中,音乐物质材料的非客体性和非语义性,及其反映客体某些特征时的间接性,是导致“音乐内容不确定性”这一特点的根源所在,所以音乐总是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使其自身更加具体化。

  二、音乐中的表演作为音乐的体现形式,有其特殊性

  1.表演自身的特殊性——中介作用。

  音乐是一种以表演为中间媒介的艺术,它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上的,音乐就是为了其自身的社会存在而要求表演的艺术,是通过音乐作品的表演传达给观众的。通过表演这个中介,音乐每次都具有其自身个性的实现。音乐作品之所以存在,主要是通过其多次的实现,而音乐作品在每次实现过程中,都会包含着一定的个性方面的不同,同一音乐作品的各次演出是相互区别的。实际上就是说“表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十分特殊的,音乐以乐谱形式存在于世,而音乐要展现出来,则需要“表演”作为载体,使音乐通过“表演”这一途径成为一种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如果没有“表演”,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永远只是五线谱上的音符,而无法成为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表演”作为中介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个性。一个音乐作品每一次的实现,即使是同一个表演者也无法使它每一次都完全相同。一部歌剧作品在不同的演出中会出现很大的差别,从演员的演出,到舞台处理和各声部的组合,尤其是同一角色不同演员演唱的音色差别,都会使同一歌剧的各场演出产生很大的差异。同一个钢琴演奏家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的作品,在音色上也会有细微的变化,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对于音乐来说“表演”是一个应该强调的特殊因素——是中介,而且在再现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2.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表演的特殊性还表现为表演形式的多样性。集体性的表演对于音乐来说是比较典型的,但在音乐中集体性本身仍然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在歌剧中,个人表演是整体表演的一部分,个人表演在体现个性的同时,还要同整体表演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准确体现出整体作品的意义。而歌剧中的多声部则体现了表演中的“多样性的统一”,正是各声部的独立和彼此间的协同,才保证了歌剧中音乐进行的统一。

  表演种类的多样性,促使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体裁,由此出现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表演在某种意义上对音乐本身有分化作用,人们只会注意表演的大师和音乐家,这些人的高超表演技巧将他们自身的表演形式引用到音乐中,影响音乐体裁的内容的特性,影响音乐体裁的形成。

  3.表演中“表演因素”的特殊性。

  表演中的表演因素,使得音乐非常强烈地表现出富于感觉性的特征。表演因素是音乐所特有的,是由于音乐有“时间性”这一特质决定的。在表演一部作品时,其作用的是音乐色彩的纯感觉性因素,而各种音乐因素的结合,才使得表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4.表演风格受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的影响。

  在表演中有特殊作用的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在不同的时代,常常会有本质性的不同,会因表演而展现出不同的解释。歌唱者都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歌曲,而在演唱艺术歌曲时,不同时代的歌唱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诠释就有所不同。

  三、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1.“二度创作”的概念。

  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相分离并获得其自身的独特品格后,就被人们称作“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就是在“一度创作”(即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以一度创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即音乐表演必须对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作出准确的解读,以此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而音乐表演的最终结果则表现为对音乐作品的准确传达和作品本身的精确再现。

  2.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和作用。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其本质意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度创作的忠实再现上。尽管音乐表演是建立在音乐作品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按照谱面完整演奏就是“二度创作”,如果这样理解,“二度创作”就完全陷入了单一的机械演奏中,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人们之所以喜爱音乐者的音乐表演,是因为音乐表演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进行的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去欣赏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的再现。有些杰出的表演创造,甚至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使得作品的内在深意和作品的精髓体现得更加鲜明。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作品,推动和促进音乐创作的使命,另一方面还担负着通过表演提高听众审美情趣的使命。

  3.“二度创作”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创造性。

  真实性是“二度创作”的基础,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真实再现。我们要把乐谱作为最基本的依据进行研读,同时还要解读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甚至是作者创作时的意识和思想形态。就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是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当时的思想状态紧密联系的,分析和演奏他的作品就要在更多的层次上分析和解读,这样才能真正地再现其作品。

  创造性是决定“二度创作”的价值的关键。正如美国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维茨所说: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音乐作品不只是一种处理方法,二度创作也不能只遵循一种表演模式,只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就能使“二度创作”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

  (2)历史性,时代性。

  历史性是指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时代性是指音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然而进行音乐表演的表演者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所在的时代去演奏演唱作品,总会不自觉地用当代的时代特征去演绎作品,这就要求“二度创作”必须在尊重历史风格的前提下,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从历史出发,在历史作品中发现新的因素,以当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加以丰富,从而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以获得最佳的表演效果。

  (3)技术性,表现力。

  没有表演技巧就无所谓表现力,相反,脱离了艺术表现力,表演技巧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技术技巧对于表演来说尤为重要,但它只是音乐表演的手段,而非目的,它只是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的,只有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实现完美的统一,表演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只有把高超的技术融合到深刻的艺术表现中,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动人心弦的精神内涵,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结语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以生命的创造性的行为,其本质意义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如何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演是技术与表现力完美的结合,是音乐表演获得其独特品格的基础和保证;而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传达给观众,如何使听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洗涤心灵,如何使人们因为有了音乐而感到充实快乐,是音乐工作者们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书号ISBN7—81096—011—3.

  [2]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4):3-10.

  [3]国外音乐资料,第26辑.

音乐美学论文15

  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

  一、情感与理智

  1.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2.理智

  理智,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准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因此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没有情感的社会更是无法发展和进步的。一般来说,理性往往被看作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作对真理的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然而,然而这是错误的看法。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天才。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御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可见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二、谈“美”

  美,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即,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也就没有情感对美的追求。丑的本质在于情感对美的趋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先通过感觉来感受,并用最简单的美与丑来评价,评价结果决定了你是否对被认识的事物感兴趣,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理性认识。我们知道追求愉悦和美好的感觉远离痛苦是情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前面论述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时提到,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如此一来人类便在情感所认识的美的指导下通过理智的实践去创造美好消灭丑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的话,显而易见的是: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恐怕无法统一,因此不同的人对如何改造世界的观点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出现。换句话来说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内部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一段时期的矛盾化解后,新的社会就形成了,从而社会总体的审美观是区分社会所处的时代的标志。可以想象,在理论上你到了一个未知的文明之后,你只要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多数人的审美观,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民族。说到这读者可能会想到,审美观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形成的?能否通过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某个人的审美观,进而化解社会内部的矛盾?

  我的看法是审美观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实践经验可以塑造或者改变人的审美观。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你想让社会更安定,你肯定会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让社会中人的审美观统一,使社会更团结,这样你的统治就更方便了,当我觉得从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当保护审美观的多样性,这样社会才可能更快的进步。事实上只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的社会相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前者不允许有不同审美观(在中国必须为孔子的审美观)后者则保护思想的自由。可见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和创造力

  艺术的目的分为两类即无动机的目的无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艺术,这类的艺术超越个人,或是不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所创作。以此观点,艺术和创造力一様,是人类依其天性而来的,因此超过实用的层面。这些常常没有特定实际的目的,人类学家认为这些是文化的一部份,多半不是由个人提供,而是许多世代变化之后的结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关系有关。有动机的目的有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因为特定目的产生的艺术。可能是为了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某一议题表示意见、表达特定的感情或是态度无动机的目的、陈述个人心理、描述另一个事物、销售产品,或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在我看来狭义的艺术指的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而创造的事物,目的是人为的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这里所谈的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就是令人产生某种情感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事物,只要在某一时间能令人产生某情感,那么在人体验这种情感的过程中,这个事物被认为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是由主观认识决定的。狭义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广义的艺术是个人通过情感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当久居城市处于喧闹,光污染,雾霾的你,有一天登上青藏高原面对青海湖时会产生很多情感,是什么是你流连忘返?当一个军事指挥官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发布一条条军令,将敌人击溃的时候是什么令你拍手叫绝?当困扰全世界科学家的一个个世界难题,被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3 篇论文巧妙的解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看到这论文后惊呼,原来是这样是艺术,在那一瞬间你的眼里这些都是艺术,很多事物使你经历的情感震撼不亚于那些顶级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广义的艺术。体验到这种艺术的瞬间,创造力仿佛瞬间被激发,右脑的想象力变得异常兴奋,随即便是不可阻挡的灵感洪流,强烈的创造欲望。用情感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在情感驱使下改造世界的欲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当别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事物都能够给你精神震撼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往往这种艺术感知力强的人创造力强,很多被誉为天才的人都有超常的感知力。

  要提及的是,现代社会高度结构化,我们住在规则的楼房里,走在平整的公路上,每天生活在人造环境中,到处都是前辈已创造的东西,感知不到最本源的东西,因此对广义艺术的感知正在逐渐减少,所以创造力正在下降,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狭义的艺术内容是有限的,长期依赖于对狭义艺术的感知而进行创作其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灵感逐渐枯竭一代不如一代。反观当代社会,中国善于“山寨”乐于“山寨”把外国人的产品看作艺术来欣赏拿来模仿,却不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什么样的产品会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长此以往永远不能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忽略对世界的广义艺术感知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即使有也不过是在完善已经有的理念。

  总之人对广义艺术的感知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感知力在认识和实践中情感去感知世界的一切,而不是仅仅用理智,才能使你拥有灵感涌动的大脑。

  四、音乐之美

  1.音乐和语言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音乐的作用

  音乐善于描绘形象,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前面论述过“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代人和未来的人,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情感与理智的桥梁

  前面说过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乐为桥梁。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是通过音乐来沟通的。

  2)情感与情感的桥梁

  同一段音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和自己情感相近的音乐来听,并且将自己的感觉寄存于音乐中。这就实现了人的情感沟通。例如,国歌沟通了整个公民对国家的情感。教会音乐沟通了有相同信仰的人。流行音乐沟通了同一时代的人。

  3.音乐美的本质

  音乐本身不是情感,但能传递情感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情感传递的作用,前面说过,情感总是会趋向美的事物,因此音乐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实际上传递了美和对美的追求。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五、结论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情感总是趋向于美,以情感为实践主导的人就变得总是愿意认识美的东西,并把丑的东西改造成美的东西,因此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而社会的审美斗争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人对广义的艺术的感知产生了新的情感这是创造力的来源,这意味着新的审美的产生,并在理智的协助下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也因此将人类世界跨越时空的用情感联系起来为人类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音乐美学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美学论文05-16

从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看中西音乐美学观的差异08-15

音乐专业论文02-21

音乐教学论文08-10

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论文02-20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02-20

人与音乐论文08-25

中职音乐教学论文08-25

音乐议论文08-13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