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7 16:56:0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摘要】乘除法计算能力,是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不仅是学生进行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必备条件,更是他们在今后一生中的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生存技能。所以,我们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对乘除法教学加以重视,努力进行教学的优化。【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除法优化对乘除法教学的优化,要考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接受特点,根据趣味性与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易于理解。此外,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维、组织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有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策略,分别进行介绍。

  一、趣味性的表内乘法教学

  传统表内乘法教学以背诵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丧失学习兴趣。我们的表内乘法优化教学,以背诵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趣味性方法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对表内乘法知识的掌握自然也更加牢固。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前制作动画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动画中有三只小鸭子和两头小牛在一起,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加法,算一算画面中的小动物一共有几条腿,学生根据2+2+2+4+4=14的算式计算出答案。随着教师鼠标一点,画面中的小鸭子和小牛分别站成了两队,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对题目进行简化计算。学生们通过分析题目,根据“二三得六”和“二四得八”的口诀,再计算6+8得出答案,使他们体会到了乘法是加法简算概念的意义。

  二、生活化的表内除法教学

  表内除法是表内乘法的逆向思维,所以教学应该更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具体教学的优化策略中,我们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点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龙一家三口,妈妈买了12个橘子,如果平均分配,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分到几个橘子?学生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快就根据“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判断出每人可以分到四个橘子。接着教师修改问题:要是壮壮到家里做客,将橘子平均分配,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学生们通过总结,虽然人数变成了4个,但是橘子总数还是12个,仍然可以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只不过每人分到的数目成了3个。这样的教学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了乘除法间的关系,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混合运算的解题训练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能力,需要通过解题训练来进行培养。单纯的计算题只是对学生养成运算能力具有训练作用,而通过解答应用题的训练,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所以我们在解题训练的优化教学策略中,以应用题为主,力求使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例题:妈妈在超市买了一条2斤的鱼,每斤8元。还买了4斤芹菜,每斤2元。她给了收银员100元钱,问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钱。教师先引导学生,这道题可以用付款的总数减去消费总价得出答案;也可以用付款的总数减去鱼的价格,再减去芹菜的价格得出答案。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解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通过100-(2×8+4×2);100-2×8-4×2两种计算方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题中芹菜的总价为8元,相当1斤鱼的价格,可以进行简算。学生受到启发,通过100-3×8的方法完成解题。这道题本身很普通,但是教师根据题目,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有效发展了解题能力。

  四、有余数的除法应用探究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因此我们在此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具体应用途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有34名学生,分成6排站队。要保证前面五排的学生数目一致,前五排每排应有多少人,最后一排应有多少人”。之后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们开始利用34÷6=5…4的方法进行計算,但是发现站成了7排。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将前面五排和最后一排分开考虑。学生受到启发,用5当除数,通过34÷5=6…4的计算过程,计算出前五排每排应有6人,最后一排应有4人的答案。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总之,通过注重趣味性与生活化的教学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知识,养成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引导为主的解题训练,带领学生广泛参与,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探究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这些教学优化,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当前的数学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在经过几次改编之后降低了很多,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上,将知识在纵向上的深度要求转变到了对知识的横向思维发展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古乐福特的学说,发散思维是以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为依据,不拘泥常规、常法,善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进行观察思考、探求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

  计算机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会因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得多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等课的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丰富课堂,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演示所揭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看本质,在教学手段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符合要求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充分使用的过程中及得到的效果来看,它又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将计算机的功用提得太高,依赖性过大,有画蛇添足之嫌

  计算机进入了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恰当的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计算机在教学应用的发展进程来看,教师都是在经过业余培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的作为练习来用,花哨的图片、噪杂的声效,这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反而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正因为如此,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的、没有章法。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既定的数学规则、法则。它的逻辑性、流畅性、目的性都要求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计算机在这方面的应用中,就只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难点突出它强大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相信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那只会降低计算机的功用,出现画蛇添足可笑场面。

  出于对于学科的负责,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充分考虑到手段的使用。

  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的展现事物的本质而受到青睐,那么在有关低年级数的认识、行程相遇的应用题、几何图形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的教学上都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中将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流程过于僵硬,不利于课堂的多变性

  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备好课再步入课堂,教案则是对于一节还没有进行的课的预设,但不是每一堂课就会按照每位教师所设计的那样照章而下。因此在某些细节上就会产生许多的变动,教师应学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某方面的加深或扩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同样,课件是教师为了教学而设计的,在流程上就会是预先设想好而制作出来的,那么在遇到课堂新出现的问题时,就会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课件的开放性。在课件设计时,多采用交互式的设计,在整个课件中,不需要将课的全部都用课件制作出来,只要将对于课堂中突破难点的地方作为一个小节设计出来放在重点部分。

  再就是开放题的设计,对于开放题目,就不会有既定的答案,那么只要在开放题目设计上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可以用粉笔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完成。对于学生来说,黑板上的交流更具有交互性。

  三、保留传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优良经验

  计算机引入课堂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里程碑,具有划阶段的意义。传统教学也有着独到之处,在引入计算机的教学中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优良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用手工制作的教具已经不复存在了,都用新式教具或者是计算机的设计所代替。传统教学在表示形式上都着重于口说,那么发展到现在,就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语言能力。

  比如编应用题,在认识应用题的题型之后,让学生来编应用题就会更深入了解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可以在计算机上给出实物或作出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假设,再让学生说。这样的话,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中就会让学生掌握应用题。传统教学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只要与现代技术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十分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是一个改革,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只有在教学中适当的应用这一技术,才会使教学更加有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重构学校的教育生态,催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互联网+”时代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情境创设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同样不能脱离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执教《分数的大小比较》的开课时,我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途中,有一天,孙悟空从地里摘来一个西瓜,把它交给师傅,师傅分给猪八戒四分之一,分给孙悟空八分之二,分给沙和尚十六分之四,自己二十四分之六。猪八戒认为自己吃了亏,大声嚷嚷着说不公平。孩子们,你们觉得他吃亏了吗?为什么?”课堂上,我用创编的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了新课。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孩子们。“八戒吃亏了”、“八戒比悟空分得少”、“不对,他们四人分得一样多”,一时间,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叽叽喳喳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我用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引入了新课。通过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同时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向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转变。而学生则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顺序、内容,自主地查询相关的知识,利用掌握的方法主动地去获取新知,从而进一步创造新知,实现自主学习。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室内装饰图片,正当学生享受美的时候,提出问题:“室内装修与数学知识有关吗?”由于问题比较广,引起了学生的遐想……老师对他们的想法都加以肯定。这时,学生不禁要想:这堂课究竟要学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学生的求知欲给引发了,“任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

  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上了一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活动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上网去查各种历史资料,并要求将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知识巧妙的设成问题,用PowerPoint制成电子演示文稿,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历史事件,并提出问题,全班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准备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小集体,他们各抒己见,确定主题,分工协作,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大家利用网络讨论主题、设计分工、搜索资源、交流信息等,进一步推进小组建设,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交流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要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环境,并对源于建构主义环境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相应的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采用情感激励学生,大胆评价。同时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主张通过平板电脑、云平台、互联网进行多元化学习,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就像学会学习一样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甚至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借助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培育全新的一代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也一直是阻碍我国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难点,其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及学生数学学科的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解题能力是衡量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提高应用题教学实效是促使小学生更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加强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1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现状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实效的快速提升,现将其总结如下:①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在解题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题意时存在较大难度,严重阻碍了教学实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应用题解题方法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读,这也与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的性格特点相悖,造成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②缺乏解题总结。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袭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自导自演、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即使对教师讲解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理解,但多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遇到同类题目时,不能灵活运用。

  2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依照上文总结的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制约教学实效快速提升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形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优化应用题教学实效。

  2.1实现题目的生活化,加深题意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数学应用题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生通常都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将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题目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将应用题中的数据关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以熟悉的内容来思考问题,更易于准确而快速地理解。像人口数量、保险、利息、超市等,这些素材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中多牵涉的数据关系来设置题目。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加法与减法》相关问题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道这样的应用题:爸爸在蛋糕店买了20个小蛋糕,乐乐吃了3个,花花吃了5个,西西吃了4个,还剩下几个小蛋糕?该应用题中所设置的问题情景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况,教师将应用题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还能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探究上面所述应用题时,经过仔细分析,学生会获得以下两种解题方式:20-3-5-4=8(个);20-(3+5+4)=8(个)。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种不同解题方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最终提高了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学生要想较好地解答应用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锻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解答应用题的机会,借助一定量的训练活动使得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解题规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就特定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大量训练,使得学生在解题中逐渐琢磨出一定的解题规律,像读题、梳理、标注、解题思路、解答等是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流程。只有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才能使得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应用题都能理出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准确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最终正确、快速解答。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从A市到B市的某条公路总长为436千米,如果有两辆客车同时从两市出发相对而行,从A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B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那么经过多长时间两辆客车能相遇?针对该应用题,小学生通常应该先通读题目,并捕捉应用题中的重点词语及数据,像“436千米”、“80千米”、“90千米”、“相对”、“相遇”等,然后再依据题意画出行程图,以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与解答,在梳理好解答该应用题的思路后,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用算式列出来并准确解答。其实,这种行程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大同小异,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遇到这样的题目就向解题规律上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了。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将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以生活化的应用题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从而确保小学生能熟练掌握多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最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一、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多媒体覆盖面不够广,普及率不够高的问题。教师可能出于学生年龄尚小的考虑,认为小学生不宜在课堂过早接触多媒体设备或可能无法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有的教师可能由于持小学数学十分简单的态度,认为在小学数学中没有必要利用多媒体。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多媒体利用不合理的问题。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和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他们往往为了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课件过于上心,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转移到课件呈现出的图片或视频中去。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忽视了对课本知识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和解析。最后,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图作用在小学教学中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做黑板书写的替代品,仅仅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功能,课件显得单调,缺乏活力与生气。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和演示功能等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完善小学数学的多媒体教学建议

  2.1扩大多媒体的适用范围

  因为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存在多媒体使用率低的问题,有必要针对教育对象适当扩大多媒体的适用范围。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小学生这个处在特殊阶段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多媒体教学模式,扩大多媒体的适用范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片展现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和超凡魅力,而且可以运用形象的动画展示几何体的计算公示和形态体征。当然,在扩大多媒体适用范围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即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以基本教学内容为导向。

  2.2坚持以教学内容为基本导向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媒体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多媒体课件容易忽视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把握和教学内容的基本导向的问题。虽然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毕竟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的工具。无论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都无法改变为基本教学内容提供服务的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不应仅仅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更应该重视对教学内容和课本基础知识的诠释和解读。此外,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时,不应将目光过多地放在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而应将重点放在对课本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中。例如,不能苛求刚学会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三位数的除法和乘法,不能在课堂上向刚知道直线和角的二年级小学生讲授圆锥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式。坚持以教学内容为基本导向,重视对课本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才更有利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实现多媒体数学教学。

  2.3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最大化

  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的文字表达方式,而且还具有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多媒体的文字表达功能的利用,忽视了其他综合性功能的运用。这使得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注重对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和视频等综合功能的利用。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关于加法的应用题中,可以这样设计多媒体课件:伴随轻松欢快的儿歌,由远及近地出现了色彩鲜明且不断闪动的“动物歌唱比赛”六个大字,伴随着一声声不同动物的叫声,各种动物姿态各异地登上l了舞台(小猫2只,鸭子3只,青蛙4只,猴子5只,海豚6只,企鹅8只)。此时,画外音提出题目:“找出你喜欢的三种小动物,编一道关于加法的应用题。”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不仅把相对有理解难度的题目给小学生讲解得很好,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专家和教育践行者不断推陈出新,从江苏的“洋思经验”到山东的“杜郎口经验”,再到广州的“生本教育”,从北方到南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偏远到沿海。“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本教育”之花开遍大江南北,在教育者的教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生本”理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从而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

  “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理念。当生本理念由南至北深入教育大地时,教师最先看到的是形式,其次才是深藏在形式之后的理念。教师走进课堂,看到的是教学手段,是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模式,感受到的是惊叹,是激动,惊叹于学生精彩纷呈的表现,激动着教育原来如此神奇。于是带着这份激动,这种感受,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于是乎,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展示几乎成了教学必备,课前学生“学”得认认真真,课堂合作热热闹闹,班级展示丰富多彩,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在教育中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活动中的行为和思维特征,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得以体现。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生本课堂改变传统的“接受--存储--再现”的教学方式为“探究--发现--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教”的作用渐渐弱化,但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教”。新知识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再创造”,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逻辑能力。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复习》一课,教材中为了突破“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难点,给出了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网络图,我在教学中不是预设好这个网络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精心预设了想一想、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移一移等这样几个环节。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这几种图形,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他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移一移。结果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生对6个图形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根据图形特征进行排列的,有根据难易程度(学习顺序)进行排列的,有根据公式推导过程进行排列的,有根据公式间的“种属”关系进行排列的。这种开放式样教学设计,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发动学生把知识串联成网,自我构建认知结构。不仅能够很清晰的说出这几种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同學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把梯形的上底不断缩短,当缩短为一个点时,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梯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很相似”。这显然超出了老师的预设。既然学生都想出来了,老师不能就此罢休,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梯形上底不断缩小,逐渐“变成”三角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面积公式,启发学生思考:实质上,当梯形上底缩为一个点时,上底就是长度近似为0,这时,梯形面积公式S=(上底+下底)×高÷2,就变成S=(0+下底)×高÷2,也就是S=底×高÷2,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如果没有老师精心的预设,就难有这样精彩的生成。

  数学是一门教育工作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学除了传授一些数学知识外,更应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如何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给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正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课堂,处理好以上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1. 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2. 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3. 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学生兴趣 教师强迫数学新课堂 课程改革 教师自身素质。

  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数学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学科,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这次课程改革,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许多复杂的矛盾冲突,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我们教师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新的要求。

  首先,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孩子们如何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孩子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当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就是坚持人性的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我以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一些什么。

  其次,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一年级孩子学起来本来就难的内容我给变得十分轻松,要节课我就进行了两个内容模拟《选班长》和游戏《剪刀石头 布》。通过《选班长》大家学会了用“正”来记录、认识了统计表,同时也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好班长。游戏《剪刀 石头 布》通过同桌两个孩子边玩边记录,最后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还分出了胜负。《统计》就在大家轻松和愉悦的玩耍中完成了。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孩子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催化剂”,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脑袋中,而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的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娃娃,刚开始接触新教材、新课堂确实很难适应。但经过我们一年以来的努力和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喜欢数学、更喜欢上数学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数学课好好耍哦!”我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语。课堂虽说很轻松、活跃,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片区前列。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于新课标也十分关注,他们都觉得这些娃娃的表现就是不一样—— 敢想、爱说、肯动脑,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吧!

  再次,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求。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下,我们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担心和困惑并存,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要求的、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的、担心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的不尽完善等等。这也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我们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学习,要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规划: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关注学生关注发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老师和孩子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培养兴趣、消除矛盾。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新课改中对当前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应如何改进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本文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学习方法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的大方向指引下,改革课堂教育,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作为数学教学的方向是当前数学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致力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数学学习,其基础抽象思维的欠缺造成了数学相关知识理解力有限,而要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仅仅依靠知识点的灌输和反复练习是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否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数学学习由教师被动传授转变为教师辅导和学生求知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文章就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项内容。

  1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动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的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资质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教育活动如果要实现素质教育,靠一刀切地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行的。而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满足客观环境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需求。而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的最佳体现就是分层教育,所谓分层教育是指针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以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采用分主题、分阶段、分年龄、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展教育工作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在分层教育中一门课程可以按难度不同,比如分成A、B、C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不同自由选择。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与学生自由选择的匹配,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由于自由选择,也保证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例如:在做“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相关题目时,教师可以给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由进行选择。从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到稍微难一些的三角形,半圆,越复杂的图形求解所需要的技巧越高,而所有学生中必然会有一些有能力挑战更复杂的图形,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掌握图形计算的基本知识从简单图形的面积求解上也可以实现,而这种分层教学可以使能力突出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在答题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精神鼓励和学习动力。但此类分层教学要注意就低不就高,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来设计难度,否则大量学生无法涉足高难度的题目会对学生整体造成挫折感,对其学习热情形成负面影响。

  2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改对于教学的要求在于让教学方法侧重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主要针对考试和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数学教学只死记硬背数学理论很难起到好的效果,而真正让学生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跟学生数学方法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由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对数学方法的传授和让学生熟悉数学的普遍规则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以外,还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求知主体应是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效果也才会提高。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依据教材而亦步亦趋地教学,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缺乏灵活性,学生自己观看教材所学习的结果和听课并无本质的区别,这就造成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不起来。学生对数学自主性学习的现象只能是或然的,依据学生自己兴趣而产生。这并不能实现数学教学上科学化教学和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而要培养出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课堂教学的僵化模式而对课堂进行一定的设计和灵活性改动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之前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看看能否把具有参与性的课堂实践,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有机地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在课堂中更多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启发式和引导性教学发掘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看法和其对数学难点的认识,同时通过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必要的改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现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作为根本方向对教育模式进行的系统改进,而方法的实施在教育结果上的体现最终还要看教学中实际的效果,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是理论上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具体效果还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出于教育环境的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必将是今后的方向和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现有教育模式中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完善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7期.

  [2]何俊萍.数学教学中的“玩物立志”[J].数理化学习,2014年05期.

  [3]孔涛涛.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J].数学教学通讯,2014年13期.

  [4]徐丽霞.在有效数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教学本质[J].文理导航(下旬),2014年05期.

  [5]刘立新.数学源于生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6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关注学生的数学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意识探究合作思考应用反思

  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那么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人们认识数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应忽视的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探究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心理取向,它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播放了全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的画面,要求学生谈谈读完信息后的感受。学生被画面和信息震撼了,纷纷表示要植树造林,保护我们的环境。

  师:在茫茫的沙漠上应该植什么样的树呢?

  生:种植容易在沙漠中成活的树。

  师:哪些树在沙漠中最容易成活呢?

  生:不知道。

  师:是的,刚开始时人们是不知道的`,科学家要想知道哪些树在沙漠中最容易成活,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先做实验。

  师:绿峰农场在毛乌素沙漠进行种树实验,情况如下:白杨,成活18棵;胡杨,成活22棵;长穗柳,成活46棵……

  学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在“哪种树最适合在毛乌素沙漠生长”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探究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了百分数的作用。这一教学案例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状态的不平衡,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是学生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常常是在教师统一的“命令”下进行的,自觉地进行合作往往少之又少,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一般是先教学真分数和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3、2/3、4/4等分数,接着再教学分子大于分母的假分数,让学生继续用圆形纸片表示分数5/4、12/5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一般是要求每个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圆形纸片来表示5/4,而我则只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想办法来表示5/4。学生们先是茫然无助,随后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与同桌进行合作,将两张圆形纸片合在一起表示出5/4。由于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合作的情境,学生自然地就产生了合作的需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什么时候应该进行合作,该怎样合作。

  如果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进行指令性的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也许是有益的,但可能对合作意识的培养无能为力。合作意识的强化,更需要学生真正形成困惑、无助的内心体验,之后又通过合作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三、关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增强主动思考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逐步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学开始时,利用课件出示15个小朋友排成一排玩套圈比赛的场景,让学生观察。之后组织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这样比赛公平吗?

  生:这不公平,大家要站在距离杆心同样远的位置才公平。

  师:你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围成一个圆圈。

  继续出示:15人围成圆圈,但杆心不在圆心。

  师:这样公平了吗?

  生:还不公平,大家离杆心距离依然不相等。

  师:要站成怎样的圆形才算公平?

  生:离杆心一样远的圆形。

  师:在操场上怎样才能画出这样的一个圆形来呢?

  师生配合用粉笔和绳子完成一个圆。

  师:这15个人应该站在哪里?有多少种站法?

  生:站在圆圈的线上,有无数种站法,因为上面有无数个点。

  师:杆心在哪里?

  生:在圆的中心。

  师:现在15人任意站在圆上,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这样公平了,因为每人离杆心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能证明每人离杆心的距离都相等吗?

  学生画出了几条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师: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

  上述教学启发我们,数学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已有的经验逐渐深化,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也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时,还要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那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好德育教育呢?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1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是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授经验的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德育层次的高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德育知识。不少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懂礼貌、尊敬师长和尊老爱幼等,但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没有深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实施打下基础。还要树立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教授同等重要的观念,把数学知识教学跟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讲卫生,不要乱丢垃圾,那么教师就应该以自身为标榜,看到垃圾就捡起来,间接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教师有爱国之心,能影响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影响学生形成刻苦专注精神。

  2 数学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发现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发现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节的“认识时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展示钟表,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了解钟表的构造,告知学生钟表上每个分格的意义。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时什么是分,1小时等于60分钟,让学生学会运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接着播放一分钟的音乐来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有多长,并让学生思考在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让学生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3.2 结合日常技能训练:数学本身具有严密性,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学要一丝不苟。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高,要想使他们拥有良好品德和习惯就要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待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勇于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从细节抓起,甚至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例如小学生做数学作业,要反复强调让他们写完之后进行检查,从检查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检查过程中必须要细心,要认真,这能培养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进行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3.3 丰富数学课外活动:为了能更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外,开设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非常有必要。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节的“数一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学校操场的树木数量;观察升旗台上国旗上五角星的数量;观察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学数量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比如,在学习“测量”一课中吨、克和毫升的内容时,让学生对自己平时喝的水进行测量,计算我国平均每个人一天只喝500毫升的水,中国13.7亿人就喝掉6.85亿升的水,而这些水可能相当于缺乏引用水资源的非洲地区里10个人一年的用水量。借此老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懂得节约用水,珍惜饮用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时,还要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案例】

  在教学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刚出示了例1:“2.953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

  生1:老师,是3.00。

  生2:不,应该是2.95。

  生3:我觉得应该是3.10……

  课堂气氛瞬即热烈起来了。

  我本想让学生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迁移思考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学生猜想的答案让我意识到,如果在这时我打断学生的争辩再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答案呢?”

  生4:因为2.953接近3,所以2.953≈3,但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根据小数的性质,2.953≈3.00。

  生5:因为2.953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我认为应该看小数部份的第三位,千分位上是3,不满5,要舍去,所以2.953≈2.95。

  生6:因为2.953接近3,但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十分位和百分位上的数都满5了,要向前一位进1,所以2.953≈3.10。

  听完发言后,我再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猜想过程,结合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去认真地思考、讨论,哪一个猜想的方法是正确的。同学提出了不少的疑问:

  生7:要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要把它们先看成整数呢?

  生8:运用四舍五入方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时候,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那么求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应该看哪一位呢? ……

  在同学的质疑和思辩中,学生们逐渐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清晰起来了,其实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似,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

  【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理念,就这节课自己的教学,谈谈下面几点认识:

  (一) 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观察、提问题思考的一步步引导下,很难充分地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如果当学生说出猜想的答案时候,老师就马上制止了,继而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原本教学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思考,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相反地,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并没有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正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因而他们勇于猜想;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同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出错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学生提出了好几种猜想的答案,教师并没有因为对的答案而忽视了其它想法,因为每一个猜想过程都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建,如把2.953看成3.00近似数的同学就是受了小数性质负迁移的影响。教师立足于学生猜想的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猜想,能使学生正确、深化理解知识,重塑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

  (三) 引导学生学会猜想

  一个学科只有大量的问题提出,才能使它永保青春。正因为历史上有诸如歌德巴赫猜想、费儿马猜想的提出,数学科学才发展为今天壮观的现代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以此课为例,如果在学生说出答案后,我便马上判断对错,而不是让学生分享猜想过程,久而久之,会使其他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猜想在数学学习中是“凑热闹”或“渔翁撒网”,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答案去碰碰运气。猜想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它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下的合理推测,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而不是凭空想象,因此学生学会怎样去猜想,形成良好的猜想意识十分重要,如引导他们怎样整合材料、提出疑问,有如何猜想结果或问题解决的途径。猜想的实现途径,可能是探索试验、类比、归纳、构造、联想、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等,老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数学思考进行猜想,注重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在当今的教育和实践中,主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题了。小学数学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展和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造成他们的困惑,制造相关的悬念,进而拨动学生的思考思维。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130÷50=?一部分的学生得到2……30,一部分的学生利用商不变性质口算得到2……3。当学生莫不着头脑的时候,我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验算:2×50=100,100+3=103,很明显,这种结果是错误的。此时的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怎么样利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时时激发探究的热情,从而进一步地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借助商场打折的情境,在商品上标注原价、打折数,通过生生之间的买卖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亲自动手实践,手脑要并用

  1.加强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实践,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探索、活动、思考的环境,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的数的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第一,摆出两行三角形,每行有5个;第二,在第二行再摆4个三角形,并提出问题:第二行先摆了几个三角形,现在又摆了几个?第二行的三角形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应该怎么求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2.加强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不仅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在主动中求发展。

  三、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探讨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指定其谈论的范围,并且还要控制讨论的有效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言、质疑、争辩,运用创新的思维去找寻最佳的解决方法。

  2.教师要选择并确定课堂上讨论的最佳时间。

  (1)组织讨论概念、总结、规律。该讨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2)组织讨论重、难点。在数学教学中,越是重、难点就越需要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这样的交流、操作、探讨,学生不仅得出总结,还能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组织谈论解答开放性的习题。小学生因为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导致思维比较狭窄,因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习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探讨,找出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散发性、求异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非常强,要想让小学生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感性材料来辅助学习,通过亲眼观察、亲身实践形成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从本质上讲,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判断、理解、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小学生由于思维水平不高,思维活动不是很流畅,老师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要结合一定的课堂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游戏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条件

  通过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游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但是游戏教学必须满足一定的实现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价值。笔者认为,游戏教学的实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老师要学会“激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老师掌握了刺激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也就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第二,老师要学会“得法”。游戏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游戏方法和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这个结合点的切入就是方法问题。第三,老师得让游戏教学的课堂变得“有序”。游戏教学模式下,老师要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能力,避免学生因为过分的喜爱游戏而忽略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老师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和灵感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四,老师适时要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通过合适的引导,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世界,激发创造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游戏融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新知探究课与游戏融合的教学模式

  新知探究课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重要的阶段。在课前,老师要对新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比合适的教学游戏,完成自己在课前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上,老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游戏教学的环节中来,通过自主预习新知识、测试已学知识等方法完成老师的游戏环节设计。比如:在进行角度的.认识和学习时,老师可以选择《迷失太空》这款游戏,因为这款游戏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喜爱看星星的兴趣进行了有机结合,老师在引导时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在太空中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吧!”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并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在课后,学生要完成知识巩固的游戏环节,同时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

  (二)习题训练课与游戏融合的教学模式

  习题训练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中年级的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学习常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习题训练的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唤起孩子追求成功的心向。例如,在进行口算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开火车”速度接力赛跑的形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比赛,在比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又如在计算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找朋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轻松获取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三)实践探究课与游戏融合的教学模式

  实践探究环节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教学时间段。和前面类似,老师要在课前完成对探究目标、探究内容、探究形式以及学生兴趣点的分析,并采用合适的引导方法使学生进入到游戏学习的情境中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是对相关知识点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游戏选择上必须包含现有知识测验以及学生新知识自主探究两个部分。比如:在教学小学教材中除法的时候,可以选择《超时空之旅》这款游戏,因为这个游戏与小学生兴趣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越想通关,就必须提高计算速度,同时还包含了三位数除法的自主探究部分,这种“趣味性”和“方法性”的结合使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断提高。在课上老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游戏教学的场景中来,明确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学习阶段,如何能够培养学生有问题意识、有思想,则成为现在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些事物是催生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

  一、问题情境设置概要

  问题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以教师引入的实际生活问题为基础,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设置与原问题相矛盾的对立面,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和对问题的疑惑,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趣味性、生动性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创设问题情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现实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程进度,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在课间中附带着讲一些与课程无关紧要的事例,单纯的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这样就没有真正从课程内容实际来设置情境,就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教师总是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凭空想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当中没有依据,以致思维混乱。此外,情境设置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没能充分地利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视频、音频等教具,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问题情境设置所遵循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情境设置,使其充分发挥教学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遵循以下四点原则:第一,在情境设置当中务必要具有针对性。正所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程安排设定不同的学习场所,针对不同的学生合理地安排问题情境,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接受情境设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萌发其参与意识,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第二,应当在设置过程中充分体现启发性。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极易引起学生的思考。随即产生联想的问题,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所设定的场景应当遵循源于生活的原则,即应当遵循现实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典型、符合儿童心理的`事例,穿插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自然而然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第四,我们还应当在设置过程中,使问题情境更具有挑战性。教师应当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设置挑战性问题。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在完成课程学习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探究创设有效地问题情境

  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自发地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借助故事、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这主要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决定的。爱故事、爱玩游戏是小学生天生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教师要注意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爱动脑,促进其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最后,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还应当引用实际生活的例子,增添学习知识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更加快捷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严格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特性,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整体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因此,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学生,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统筹协调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秀兰.创设问题情境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7,(23):8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够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情境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年龄以及思维模式的限制,在实际的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喜欢动,对学习不感兴趣,从而就导致了课堂教学质量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要求,将相关内容制作成为PPT,在课堂上教师对PPT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动画,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相应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出和教材相符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实际的数学学习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可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动画。首先,动画里面出现了一只鸡,让学生明确一只鸡有两条腿,然后动画里又出现三只鸡,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画面里一共有几只鸡,几条腿;随后走了一只鸡,再次让学生计算画面里有几只鸡、几条腿。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来说,小学阶段,无论是小学生的心理还是思维能力的都处在一个发展时期,并且相应的思维模式也逐渐的在此时形成,教师只有适当的加以引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在讲解几何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制作一个PPT,利用圆、椭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代替车辆的轮胎,然后让学生观察相同时间内,车辆的形式距离,等学生观看完成以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且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车辆跑得最远”,通过此问题为学生讲解圆的特点、作用、用处等。此种技术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讲解其他图形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模式,能够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完善。

  3.利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网络资源作为基础,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都是在黑板上书写相应的知识,学生的在下面接收知识,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现阶段来说,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并且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教师知识按照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同时,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应的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例如,老师在讲解时、分、秒之间的相关知识以及换算方式时,可以制作3个钟表转动的动画,第一个是除了时针转动其余都不动,第二个分针转动其余都不动,第三个秒针转动其余都不动,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秒针走了一圈后分针和时针各走了多少,这样能形象地让学生知道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再如,教师在讲述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年为什么是365天,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地球自转的动画;其次,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关于地球的动画,同时,还要插入地球现阶段的动画,号召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思,环保从小做起。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还能开阔眼界,树立良好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及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振兵.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7):10.

  [2]王秀珍.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xx,(04):208-209.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0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7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论文05-31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08-24

小学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培养论文02-2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08-23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论文08-23

数学教学论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