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时间:2024-05-18 10:27:00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历史小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小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1

  洛阳(十三朝古都)、开封(八朝古都)、安阳(七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等著名的千年古都都在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同时还拥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

  河南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在河南境内的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居全国首位。

  历史上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始终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会骄傲的回答:“我是河南人!”我们河南有许多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特色小吃简直到了不胜枚举的程度了。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

  河南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个。世界文化遗产,3处: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9项12处: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龙潭大峡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嵩山、洛阳龙门、鸡公山、万仙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尧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林虑山、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等。

  河南有这么多的风景名胜,与它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河南的历史源远流长,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都建都或迁都于此。它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并逐渐形成河洛文化。河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中原沃土相继诞生了老子、墨子、庄子、商鞅、苏秦、李斯、韩非、潘安、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历史名人。

  说完名胜和历史,我再来介绍一下河南的小吃,最著名的就是“洛阳的汤、开封的包子和郑州的烩面”了。因为我生在洛阳,所以对洛阳的小吃了解更多。说起洛阳的汤,不要说喝了,仅仅让你闻一下,就会谗得你垂涎欲滴。洛阳汤有很多种,牛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我每到星期六、星期日早晨,都会和爸爸去喝汤,一饱口福。我每当看到汤上一层晶亮的油时,就迫不及待地上前先吸一小口,砸吧砸吧嘴,回味一下,又急忙地把馍撕开,泡在碗中,咕嘟咕嘟地把汤喝完,一滴不剩,还意犹未尽,总有想再喝一碗的冲动。可是眼馋肚饱,只有打着饱膈离去了。

  作为洛阳人,我不得不提洛阳水席。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关系。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之所以称为水席,一是它的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二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洛阳水席共有24道菜,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牡丹燕菜和焦炸丸。每次家中做牡丹燕菜,我总是连吃三碗,那又酸又辣的滋味让我永远也忘不了。而焦炸丸焦酥的口感也总让我回味不已。

  开封小笼包子历来是河南开封地区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开封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还被人说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这样一种称法。开封的包子以开封第一楼的小笼包最为出名。我上六年级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开封玩,爸爸妈妈带我去开封第一楼吃小笼包。妈妈教我说,吃灌汤包要讲究方法,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将皮咬开个口儿轻吮)、再喝汤、“一口闷、满口香”的要诀细细品尝。记得我们当时吃的'时候还配了香醋、蒜瓣。

  河南面食多有所长,烩面是代表之一。郑州烩面大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餐饮业需求大增,先是老字号“合记”的羊肉烩面独领风骚,然后是萧记三鲜烩面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二十年间成为郑州市餐饮的城市名片,一碗在手,酣畅淋漓的烩面别具另种风情。

  河南的小吃太多太多了,有机会你一定要来尝一尝。

  介绍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对河南文化有了不少的了解。当前,河南的发展就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相信在我们每一个河南人的共同努力下,河南文化一定会更好地发展、传播,我们新生代一定会让河南文化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历史小论文2

  自从我看了外国侵略中的历史时,我感到非常的气愤,因为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实在是太残忍了,那昏庸无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让,和求和。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太宗,武则天那时的朝代唐朝都非常的兴盛,唯独到了清朝,出现了民族的败类,“慈禧太后”那时的皇帝光绪帝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意见来变法,可是光绪帝没有兵权,慈禧太后闻之,简直反对,这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又把戊戌变法破灭了,这个维持只有108天的变法,这表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爱国之情。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到了圆明园,进去之后,看见富丽堂皇的宝物,开始实行野蛮的土匪行为,拿不走的就砸,当一车一车的宝物从北京城拉到他们国家的时候,手挽着手,都非常高兴。伟大的雨果作家曾经给巴特勒上尉写了一封信,从这封信看出这位作家是向往和平,自由的人。借此来讽刺来讽刺英法联军的土匪行为。我的朋友对我说:这是两代人历史的结晶,这显现了咱们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工匠师的鬼斧神工,在刹时间,被英法联军破坏掉了,现在咱们只能看见几块石头,没有任何的生息显现在圆明园的面目上,从此我觉得这个被英法联军破坏掉的圆明园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耻辱。

  咱们上上下下的炎黄子孙都要铭刻在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历史小论文3

  认真审题。

  首先,审题是“磨刀”的过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在现实中不重视审题的大有人在。会不会审题,并非是简单的粗心或者仔细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种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其次,审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确立论文的主题。主题错了,方向就偏了。

  确立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名称。好的标题鲜明生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新鲜的`感觉。标题与主题不同,标题可以改变,主题却是固定的。总之,标题一要贴切,二要简洁,三要新颖。

  推敲论点。

  要推敲大小论点,看看这些论点有没有错误,有没有片面性,有没有绝对性以及不妥之处。观点不正确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也会影响主题。怎样推敲论点很重要,所以,多多学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或许很有帮助。

  组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充分占有史料是写不出历史小论文的。没有史实支撑的论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要选择材料,一是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二是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史料,三是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观点,表现主题。

历史小论文4

  丝丝缠足月归高,瑶池傍影,朱颜美人笑。后逐华裳容颜老,倾城所笑成枯寥,望得堇色当年好,泪落残衫所迹消,街寒妇人笑,街旁行人,妇人泪尽行人嘲。

  我写一首《蝶恋花》的景象,是古时的女子所处的玩物地位。而缠足,这种风俗,便在其中具有很强的说明性。男人喜欢女子的纤纤姿态,于是隋汤帝的某位妃子“别出心裁”地用布强行阻止脚的发育,使之脱臼变形,如此走起路来即有“弱柳扶风”的样子。

  于是这缠足,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母亲为了女儿的'未来,能够攀上大户,只得狠心为其缠足。孩子的哭声,母亲含泪的抚慰,一时间流满了整个国土。虽然如此,但这种恶习却从未消停过。

  难道女子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成为男人闲暇的玩物?固然不是如此。古有武则天登基皇位,花木兰替父从军,都体现出女子柔弱之外的刚强。可这些例子毕竟只在少数。

  而形成女子即玩物这种观念的原因,便在于女人自我贬低,自认是弱者,才会到那男人妻妾成群不为过,女子不守贞操则该死的场面。女人们想尽方法讨好男人,只是为了可以生存。而自己却不能读书,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商业,养活自己。甚至一度被称作是“红颜祸水”。亡国之事亦有,先有妹喜亡夏,后有妲己亡商。但在古人口中骂的却只是女子,怎曾未想过这些国王都是些残暴庸碌的昏君?

  论语中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语泼尽世代女子。而如今,破除了封建,破除了缠足,曾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亦在时代变迁中有了尊严。这便是解释为何古代女子如此当人玩物的原因,因为她们不曾维护自己,不曾承认自己,自居弱者的位子,才会被时代的尘埃所埋没。

  一篇写罢,只有再度翻开一本本积满灰的书时,才能再回首那些历史尘埃中那些被污秽湮没的红颜,体会她们那种存在于封建时代的哀怨吧。

历史小论文5

  本学期中,你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教育教学水平较往年有所提高,与同事关系融洽。班主任工作一丝不苟,卓有成效。同时能认真负责地做好黑眼睛文学社的日常工作,且本学期中成绩突出,望下学期能做得更好。

  考核结果: 合格

  本学期你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班级管理方面,教育教学方面做得较往年有较大的提高,能坚持学习理论专著,并写好摘抄和心得。如果能一直保持积极向上又有责任感的工作态度的话,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考核结果: 合格

  你机敏灵活,敢管敢干,强烈的责任心给我印象深刻。在学生管理上,你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令人钦佩。你比一般的青年老师多一份持重,我认为,这不仅源于你有深圳从业多年的经历,更因你善于动脑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勤能补拙,在你身上充分印证了这点。现实中,年轻时的成熟容易被人误解为心机过重,但你不必完全理会,尽管在深圳南开这个平台上挥洒自己、创造业绩,时间可以说明一切。我对你信心十足。感谢你在学校多项业务中的担当。期待你在明年艺术节上有过人的表现,尤其是你的学生的表现。

  你的质朴、你的敬业,表明你是一个非常踏实可靠的人,你为训练方块队付出的汗水,对学校有令即从的品质,奠定你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你绝对是一个好人,并且是难得的好人,但在深圳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需要能人,能担任起重任的人,能独挡一面的人,建议你珍惜南开这个难得的平台,用心做事,多动脑筋,虚心求教,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成长,做出几件让皆称道的事情,或者在学校的更多事务中有所担当,并有出色的表现!

  xxx

  你是一位可遇难求的好老师,为人正派,深受同事的欢迎。你教学的踏实劲、不花俏,体现了你的功力和老道。家长会上你的发言,给家长留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你的作业批改及时(三个班级的数学可不是一项易事),更因你有与家长主动沟通的.意识,***在科任老师中,成为与家长成功沟通的典范,甚至一些班主任也远不及你,你孩儿尚小,但丝毫没影响到你的工作激情。在午休房管理缺人管理,请你替岗时,你毫不犹豫,谢谢你!看来勤勉工作已内化成你的优秀品质,只需提醒你的是:注意三个班的协调均衡发展,适当偏重一(2)班,另外在个性上,外现出更多的兴奋度和活力,甚至在衣饰上张扬一些时尚的感觉和品位。你会更魅力四射!

  xxx

  祝贺你!你的前三脚踢得非常好,如你所说实现了零投诉真不容易。你的青春、活泼、朝气、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与你共事的开心。你的待人真诚,工作认真,与家长沟通时的智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你身上,印证了我们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正确性。我想,在未来的工作中,你一定会更开心,更顺利,是一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望你继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和治班经验,尤其注重加强理论修养,这是你持续发展的根本。心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珍惜南开给我们的平台,则百事可成。

  xxx

历史小论文6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公共课,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式学习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本文通过课堂实践,利用发现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发现式学习;大学生;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公共课之一,同时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特点,开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认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从而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但是,作为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公共课,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热情,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如果教学方式不当,易导致学生上课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点名和考试过关,这样就失去了此课程真正的意义所在。大学生的学习应以主动性、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更能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学习问题的能力。发现式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即强调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掌握一门学科知识的一般原理、规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学习的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大学生的学习有其独特的方面,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正确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训练,为能够最大化的开发创造性和自身的潜能打好基础。

  二、发现式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末,他针对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发现式学习理论。布鲁纳指出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所谓发现学习,就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式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四,发现式学习法与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因此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做合适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而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获得的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独立思考,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并形成学习中的大量“迁移”,即举一反三。

  三、发现式教学在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应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及政治理论常识,而且也都具有思辨和问题探索的能力。所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索、思考,深入地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与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真正有所体会与感悟,发现式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本文以洋务运动为例,讲解发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发现式教学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与主题相关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找到兴趣点;

  2、把主题分解成若干必须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假设答案;

  4、指导学生运用案例,整理材料,验证自己的假设,展开讨论;

  5、“发现”科学结论,并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根据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步骤,讲授新课前,首先用简短的时间(一般5~8分钟)为同学们展示几组有关洋务运动的图片或视屏,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讲课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他的宗旨,洋务事业的兴办、发展过程,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后,再提出关于洋务运动的一些疑点,争议,比如,对曾国藩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发等等。

  然后根据以上内容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依据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对现实的理解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自己探讨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随后指导学生收集和组织相关的资料验证自己的假设,对于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所得。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讨论有争议的话题,特别对洋务运动与当代中国发展有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讨论的“度”,抓住《纲要》这门课的主题思想,对有疑义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解答,让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判断思维及价值观。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所探讨、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使其学会把这些方法与思想进行提升,形成学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并有助于记忆和以后知识学习的迁移。

  四、应用发现式教学法引起的思考

  通过实践发现,发现式教学法有其突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在发现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总结,最后形成逻辑得当,论据充分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与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开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发现式教学方法还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学生必须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学生之间常常需要建立学习小组,密切协作和配合。

  当然,发现式教学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现式 教学法需要学生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相应的知识基础和积极地心向。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理论知识,因此第一个条件不是很大的问题;但第二个条件却不容易达到,这是因为大学生本身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甚者仅仅是为了得到学分而学习,因此也比较难以激发其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发现式教学法需要比传统教学法更多的时间。依据前面讲到的发现式教学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问题情境设定、引导学生思考作出假设或解释、查阅资料提炼解决问题要点、验证结论等几个步骤,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分析提炼资料。这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保证有这么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去自由“发现”的。

  第三,利用发现式教学法,对授课的老师是高要求的。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和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发现”,“发现”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努力探索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地把发现式教学法运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的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点,做到各种教法取长补短,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方惠利.对接受式学习与发现是学习的比较分析.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

  [3]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历史小论文7

  对于历史我觉得应持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入乎其内,则能写之;出乎其外,则能观之。”

  “写之”之意对于学史来讲可改为“思之”。那么为何“思”呢,又如何“思”呢?在弄清个问题之前首先应弄清历史本身的问题。历史具有三种面貌,也正像历史人物有着三面性一样——包括第一历史、第二历史和第三历史。

  所谓第一历史就是历史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当事人也就是历史人物所记载下的最真实的历史经过。比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里面就是玄奘在西行求法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编写的一部几乎无争议的史料,我们可以通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了解当时玄奘西行的每一个细节和感受。甚至当玄奘在看到戒贤法师时的每一个动作和心理活动都能够被今人所感受到,并且这些都是当事人(玄奘)的最详细最权威最毋庸置疑的记载。

  而第二历史就是像我们常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样,是经过熟知历史的史官或是像太傅、翰林等文臣通过收集史料、笔录和采集口述等方式,再经筛选、整理、分析这些历史的背景和历史对后世的影响之后才能载入史册的历史面目。如古代有的史官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维护王权肆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这也导致了许多真实的史实显得谜团重重,给后人留下遗憾。正因为这些第二历史存在着许多漏洞才有了司马迁忍痛遍史记的感人肺腑的壮举。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即使是《史记》它也是第二历史,它不是没有漏洞而是避免了大的漏洞,从总体上看《史记》它仍是一部史家之绝。但是类似如《史记》中描写樊哙如何喝酒如何吃肉的动作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司马迁自己认可的历史第一面目,但是这也是司马迁根据推理和逻辑想像出来的,当然这不是事实但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最后一种历史面貌也是第三历史,指的就是野史。这一类史料常常被老百姓所熟知,像“金屋藏娇”的故事就是出自野史。虽然这些被称为野史但是它对我们后人了解人物性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第一历史面目,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知道第一历史真相了,除非把古人从土里召唤上来叫他们讲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可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味的追求第一历史面貌是不对的,说明你对历史的看法是不理智的,想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难道就是为了弄清历史的真实性吗,难道就是为了弄清什么历史阶段有什么历史人物,是为了弄清他们都做了哪些事吗?当然不是。我们之所以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这就解决了这前提到的问题——为何“思”。

  既有了“思”的原因那么应该如何“思”呢?我想这个问题无法解答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所以“思”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有一点是不能避免的,“思”的大方向是不能背离道德规范的,这是最基本的了。

  我对历史的感情是从学宋词开始的,所以对历史总报有微微的伤感,也许还因为历史的'流逝太匆匆总让我太过惋惜的缘故吧。不管怎么样历史在我心中是一块可以让我寻找到世间净土的唯一去处,我爱原始社会的尧舜之治,我爱商周时期的铁犁牛耕,我爱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我爱三足鼎立的战火纷争,我亦爱唐宋元明的诗词曲赋……

  历史的步伐从何时停止,未来的时间又会在哪消失?我们无法控制历史也正如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有限的精力去谱写历史无限的奇迹。

历史小论文8

  浩浩荡荡的上下五千年里,无数红颜翠鬓隐没在史海深涛中,不为今人所知。但总有明珠真金,在吹尽狂沙后,搁在浅滩中,为世人称道。也许自身是个直性的女孩儿,最恨那些悲悲切切,整天无病呻吟的主儿,对那烈性女子却是情有独钟。那金谷园崇绮楼下一跃而下决绝的身影,便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绿珠。

  说起绿珠,则必谈石崇。读过历史人物的人都知道:斯人是中国奢侈史上的巨臂,贪污和腐败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建成的金谷园中莺莺燕燕,绿珠再美,不过是他的一个玩器罢了,但后来产生的凄美爱情,却让人唏嘘!

  那个美而薄命的女子,远嫁离开家乡,有如昭君出塞般的勇敢不屈服,在桃红柳绿的金谷园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自己的真爱。富可敌国的爱人为她建起极尽奢华的“崇绮楼”以寄托她思念家乡的情怀。这个灰姑娘式的成功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艳羡。

  可就如歌词中所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石崇的炫富最终成为他和她惹祸上身。“司马伦之乱”其亲信孙秀使人向石崇索绿珠,崇尽出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绝色。说随便挑,使者固要绿珠,石崇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使者进出几次,索绿珠,不可得。后来孙秀矫诏抓石崇,石崇正在饮酒作乐,甲士进来,石崇语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观前”,投楼而死。从此“一缕青风魂归去,相伴九仙会琼瑶。”

  她的内心是感动而又心痛,给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因自己而获罪,得罪权贵,她的心中怕是充满了内疚和快乐。

  绿珠是善良的,她不愿辜负石崇对她的深切情意,那十个绝色的.婢妾在石崇眼中只是任人挑选的器物,只有绿珠才是他在乎的人。她决绝地纵身一跃,以报相与之情,知恩之遇。要知道,凭她的花容月貌,才艺双绝,在孙秀处有何尝不享尽荣华富贵呢?

  素来很恨古人推崇的什么“三贞九烈”,丈夫短命却剥夺妻子享受生活的权利,被人污辱调戏不是恶人的错,自己反要寻死觅活的,岂不荒唐!

  但绿珠的倾情一跃发自内心,至真至纯,让千百年后的我依然感受到爱的勇敢,超越生死。

  红楼梦中忠贞寂寞的黛玉在《五美吟》中这样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想必她也是羡慕的,曾拥有过爱,值了!

  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须知女子的爱也可这样刚烈,远胜撰写历史的那类推卸责任的人

历史小论文9

  初中历史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通过历史基本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艺术。

  一、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绝不是仅仅几个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而是全班同学的参与。其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善于驾驭课堂能力,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也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在非智力素质方面,通过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再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驾轻就熟教材,旁征博引知识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二、灵活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其次,由于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所以要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如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勇于创新,培养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动态性的还原历史。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

  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相关地点,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四、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等。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加强兴趣引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展示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历史小论文10

  那春,那夏,那秋,那冬,依旧在忙碌着这一切一切。从出生的第一声“哇”叫,到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渴望已久的求学之路,直至现在的我经历了漫长的十五年。这风、这雨的袭击,让我看到了坚强之门,使我学会一直沉思着,沉思着……

  十五岁,我多了一份思索。

  戏曲·思索

  从小我就被那电视里的种种人物所迷住了,喜欢随着他们的表演组建哦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古怪动作;喜欢穿着妈妈的长裙大衣,配着一双使我摔了无数次跟头的高跟鞋,跌跌撞撞地走着,模仿京剧人物的音色,开始对着镜子表演起来。然而,现在的我,不再沉迷于那电视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了,不再为了高跟鞋而跌倒了,因为我明白了:人生不就是一部连续剧吗?自己不就是戏中的主角吗?只要做好现在的自己,这部续剧不就是非常精彩非常精彩吗?那因情况而跌倒而摔伤不就是人生坎坷路上的种种挫折吗?只要你不放弃,演好你现在的角色,不就是非常完美吗?

  历史·思索

  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漫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好好珍惜现在,不然眨眼间又是一个历史。以前我幼声幼气地问妈妈:“妈咪,历史是什么?”吗犹豫了许久说:“女儿,时间就是历史,昨天是历史,刚刚的前一秒也是历史。”当时的我还不明白,以为历史就是以前,以前就是历史。当我开始接触历史,当我开始寻找历史,当我开始重视历史,历史就不是纯粹的历史。我开始学会说“让那成为一种历史。”“不要让这乘务一种历史。”我懂得,历史就是时间,一秒钟钱你是什么,那么后一秒到时,刚刚的前一秒就是历史,从山顶洞人的出现到到现在的前一秒都是一种历史。这些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所以咱们要好好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十五岁,我多了一份思索……

历史小论文11

  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服饰的演变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服饰潮流的变迁背后是每个朝代社会风貌的反映。每个朝代服饰各有特色,同时又有共同的内涵,彰显了中国传统文明的永恒魅力。

  历史演变古代服饰变迁内涵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本文以时间为序来展示中国服饰文化潮流的变迁及背后所反映的各个时代文明的演进。

  一、秩序井然的服饰——自夏至西周时期

  周朝作为最强盛的奴隶制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表现在服饰上,如不同场合要穿戴不同的服饰,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从此,服饰开始标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以便“分贵贱,别等威”。

  二、从百花齐放到趋于一致——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在服饰上也各显其地方风格与文化风采,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如春申君的3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均披绮披纱;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鲁国的.儒者服长衣、褒袖方履,等等。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服装风格也逐渐趋于一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形成了正式完备的冠服制度。

  三、胡汉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分崩离析。正是由于战争,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使得中国服饰文化进入到一个追求时髦、胡汉交融、奇装异服盛行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汉服中的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融合了胡服的特点。同时,受先进的汉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北朝各族纷纷推行汉化运动,仰慕汉族衣冠服饰,形成了“群臣皆服汉魏衣”的状况。

  四、开放浪漫、异彩纷呈——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造就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的唐朝服饰。尤其是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唐代的女装颜色鲜艳,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如在衫、裙之外还有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帔”。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这种装扮使唐朝女装形成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等极为开放的风格。

  五、质朴保守——宋朝时期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念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拘谨保守。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另外,两宋时期,边患不断,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官僚队伍的壮大,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统治者三令五申,要求服饰简约淡泊,力戒奢侈铺张,从而形成了以后质朴淡雅为宗的一代审美标准。

  六、异地胡风——辽金元时期

  作为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这时期的服饰既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又有融合的色彩。服饰大多用毛织品并且制作较为简单、实用,易于马上作战射猎。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筒靴。元服则吸收宋服形式,官服款式较特殊为窄袖、盘领、缝掖,独具特色。

  七、继承创新——明清时期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帝国后,对服饰也有统一的要求。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对民间的男装也有规定,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

  清朝作为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在服装史上也是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清代还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到了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八、古代服饰共同的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潮流演变中真实地反映了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生活和风貌。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又有共同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故上衣玄,下裳黄”。乾即天,坤即地。天未明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人们穿着上玄衣下黄裳,拜祖先、祭天地,以此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中国古代服饰还体现了大一统观念。几乎每个统一的王朝都对服饰有统一规定。秦始皇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规定——以黑为最上。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此外,明朝流行的一统六合帽和平定四方巾也都带有大一统的色彩。

  中国古代的服饰在相当长的历史里,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和异族的服饰文化元素,造就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永远流行的中国服装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今中国服饰在不断地融入国际潮流,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个符号,焕发出越来越瑰丽的光彩。

历史小论文12

  自从我看了外国侵略中的历史时,我感到非常的气愤,因为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实在是太残忍了,那昏庸无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让,和求和。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太宗,武则天那时的朝代唐朝都非常的兴盛,唯独到了清朝,出现了民族的败类,“慈禧太后”那时的皇帝光绪帝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意见来变法,可是光绪帝没有兵权,慈禧太后闻之,简直反对,这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又把戊戌变法破灭了,这个维持只有108天的变法,这表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爱国之情。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到了圆明园,进去之后,看见富丽堂皇的宝物,开始实行野蛮的土匪行为,拿不走的就砸,当一车一车的宝物从北京城拉到鬼子国家的时候,手挽着手,都非常高兴。伟大的雨果作家曾经给巴特勒上尉写了一封信,从这封信看出这位作家是向往和平,自由的.人。借此来讽刺来讽刺英法联军的土匪行为。我的朋友对我说:这是两代人历史的结晶,这显现了我们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工匠师的鬼斧神工,在刹时间,被英法联军破坏掉了,现在我们只能看见几块石头,没有任何的生息显现在圆明园的面目上,从此我觉得这个被英法联军破坏掉的圆明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

  我们上上下下的炎黄子孙都要铭刻在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历史小论文13

  摘 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建设方面,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就是广大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将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的构建加以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

  所谓的高效课堂,简而言之就是效果好、效率高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激励性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往往就能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随着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的频繁,学生的合作力、分享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一、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

  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历史回顾和了解的过程中获得现实的启发和教育,也即所谓的“以史为鉴”。有鉴于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自主高效课堂的打造中就要据此目标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所以,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甚为重要。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结合社会热点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于社会上的新鲜和热点的事物更是如此。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加以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辩证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初中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讨论,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总而言之,与社会热点和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学切入点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可以提升初中社会与历史教学的实际价值,为教学提供一个实际的社会立足点。

  2.联系学科知识和现实

  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是多维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切入之时就要对这些复杂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意识地将其巧妙、恰当地加以衔接起来。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地理、历史、政治等不同角度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学好一门课程,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备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只有怀着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才能不断地有所收获。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切感,从而有参与其中的满足感。如此,学生不仅会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更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参与到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其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冲动和兴趣就自然得到了激发。简言之,就要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吸引他们的兴趣。至于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方法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教师要放低姿态,做学生的学习伙伴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严师”形象,真正化身成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而对于学生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决不能一味地纠正甚至是批评。如果教师真正把姿态放平,用真心去和学生交流、合作,学生自然也愿意和老师谈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如此,在双方有效的沟通、合作之下,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升。

  2.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很多历史问题都可以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加以解读,比如一些有趣的故事和问答。这些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和问题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借助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和问题,不但能很好地切入到教学主题,更是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都是很有利的。

  三、借助多媒体

  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因而任何教师都应积极地运用好这些设备,以提高教学效率,创造高效课堂。多媒体的利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用于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又可以是用来播放影音短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善加利用。

  总之,打造初中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几点是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所总结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一点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丁晓腊.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若干方法[J].科教文汇,20xx.

  [3]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xx.

  [4]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xx.

历史小论文14

  其实历史是最有意思的学科,它就像看故事书,兴趣决定一切。历史上的故事可以增加阅历,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选择题多是书上有的,过程就是故事,评论。这样学历史就觉很轻松。因为历史可以向看小说一样看,不像其他科目那么无聊.

  如何学好历史这一科呢?在这里首先和同学们谈谈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公式: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付出的艰辛劳动,Y代表正确的学习方法,Z代表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这个公式告诫我们,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就要勤奋、刻苦、高效率,其中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和阶段复习、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最后一步可以每周一次或一单元一次。从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学习做。下面就告诉你怎样去做。

  1、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养成了预习习惯,就会学得主动。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初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思路,与学习过的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找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

  方法是:运用语文课的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提炼每段的核心内容,并用关键词语概括段意,写在课本自然段的旁边,如:历史背景、经过、失败原因、意义、评价等等。预习后,合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新问题?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虽然开始费点时间,可是上课可以有重点的听讲了,减少了因上课处处被动听讲的时间,效率提高了,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懂了,课后复习的时间便减少了,做作业也快了。

  2、课上听讲

  课上听讲是你一天学习的主要内容。经过预习后,就会盼望着老师上课时解决自己遗留的没看懂的问题。上课时就会通过老师的指点、讲解、诱导,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边听边记笔记,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入更高的境界,而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

  第一,上课专心听讲。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讲,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能集中起来有15至20分钟专心听讲就不错了。这段有效的时间是听自己在预习中没看明白的问题和老师拓展的问题,是不能走神的。

  第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建议同学们预备铃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回忆上节历史课师所讲的内容,以便于回答老师的复习提问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这样可以使自己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听讲和思考问题。

  第三,记好笔记。高中与初中大不相同,不能是老师写一个字、词、句子,你也跟着抄一个字、词、句子了。我建议同学们把老师写的板书提纲直接记在课本的自然段开头处,把老师提出的拓展性问题记在课本的相应空白位置上,这样既可以节省记笔记的时间,积极思考问题,又可以复习时使用起来方便、直观。

  第四,课堂上既要把自己设想成历史人物的角色,设身处地思维,又要站在今天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评价就比较客观全面。

  第五,要特别注意每一节课的头尾两部分。因为每节课的开头基本是老师复习、提问,概括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重点、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是老师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小结,布置作业及思考的问题。

  第六,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如果你每节课都这样想,你的听讲效率肯定会高。怎样就算是当堂掌握了呢?如“洋务运动”一课,你通过学习知道了它发生的.背景原因(内忧外患)、目的(对内对外,巩固统治)、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等)、内容或过程(四个方面)、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结果是不成功及原因、评价(一分为二,有利有弊)等就可以了。说明你对洋务运动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第七,注意听老师的方法,总结规律,深化认识。

  3、课后复习

  课后的复习、练习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阶段。目的是要让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持久的记忆,可以说它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没有哪个人靠课堂学习就完全掌握了知识,做作业不查书就顺利完成的。

  第二,课后复习可以弥补做作业涉及不到的知识。因为作业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课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作业未涉及到的内容就有可能长期被忽略,形成学习上的“欠债”。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以下四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第一,尝试回忆。这里重要的是尝试回忆,它可以先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回想一遍。

  第二,看课本。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工具,是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越是优秀生越是重视课本的使用,而且划得很细致、笔记很多。

  第三,整理笔记。课堂上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历史专用笔记本,用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用,记录预习中的问题、课后复习时的总结、体会、提示、课本的补充资料或经典试题。这个笔记本是阶段复习、临考前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查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可以帮助你加快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对比时好的方法有列表、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分类、列关键词、编一些易记的顺口溜等。有一个好的笔记,会增强你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看参考书。参考书是我们课本的一种补充资料,看参考书是为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选参考书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必须是最新版本,与现行教材相匹配。②必须带有学法指导,知识结构示意。③必须配有近几年的高考例题分析。④不要求多,以一套为准。参考书课前课后都要不同程度地去看,一定要围绕着课本中心内容去看,拓展思维,增长见识、博采众长,这样可以促使你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向纵深及广度发展,使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4、课后练习

  做练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应用过程。也就是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通过练习,不仅能检查你的知识是否真正领会了、理解了、记住了,还可以深化你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如果你没怎么翻书就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说明你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错。

  在首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应该找一些参考资料进行阅读、练习,拓展知识和思维。

  5、阶段复习

  复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渡环节。复习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教材,消化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5.1 强化记忆:为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还需进行强化记忆。

  5.2 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在漫长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可以及时补上,减少在学习上“欠债”。

  5.3 融会贯通,不要孤立地死记知识,要把所学知识互相联系起来,用摘要或列提纲等办法加以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正是历史复习的中心任务。

  总之,高中学生早重视学习方法,早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早受益、早主动。聪明的学生,则在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摸索适合本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去挤时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历史小论文15

  摘要: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初中毕业会考的一道难关----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树立信心,其次教给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方法,如仔细审题、拟好标题、组织材料,掌握历史小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再给学生以范文示例,然后指导学生写作练习,教师做好习作批改与讲评,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会写作历史小论文。

  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毕业会考新增了一种题型: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本人抛砖引玉,将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同行分享,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首先,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反复地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历史小论文一点也不用害怕,一就是它字数不多,一般要求150---250字左右,二就是初中历史小论文大多会给出相关的材料,只要具备一点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知道合理运用材料就能写出历史小论文。这样学生消除了对历史小论文的恐惧感,敢于动笔,在中考中就不至于失分。

  其次,教给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方法。

  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尽量做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教会学生先读懂题意,弄明白题目的具体要求,抓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紧扣题意,而不就是离题万里。

  (2)拟好标题。好标题能画龙点睛。写作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标题过大,写作内容就会空洞不实在,标题过小则会让自己的思路打不开,无话可说。因此标题的内涵宜适中,让自己感觉有话可说,标题字数不能过多。如①“浅论科举制度”,②“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③“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④“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四个论文题,比较而言题①就显得文题过大,题④则显得文题过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写作起来会感觉有点难度,而题②教材介绍了科举制度从隋朝文帝、炀帝到唐朝太宗、武则天、玄宗的'发展历程,题③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教材也有讲述,因而学生会觉得好写得多。

  (3)组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要适当运用已经给出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材料不就是越多越好。要让材料为自己去“作证”,就一定要选择那些说服力强的、容易让人信服的、容易打动别人的材料。

  (4)正文写作。一般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论点要紧扣标题,就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论据就是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或经典名言;结论就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可将其总结为三段式: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第三,给学生以范文指导。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尤其就是学困生,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一些范文,给学生做示例指导。现列举两篇加以说明。

  范文一:秦始皇应该修长城。

  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众说纷纭,莫衷一就是,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应该修长城。

  首先,从秦始皇修长城的背景看,为了阻止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匈奴族南下骚扰,给中原人民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秦始皇除了修建长城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别的办法,修长城虽有些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确就是无奈之举。长城的修建的确有效地阻止了匈奴族的南下,有利于边疆人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其次,从现在看,长城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就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就是公认的“世界奇迹”,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始皇修长城利大于弊。

  范文二:秦始皇不该修长城。

  我认为秦始皇不该修长城。

  修长城要役使大量的劳动人民,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劳役负担,打断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因此至今仍有孟姜女哭长城之说。修长城就是秦暴政的一个主要表现,正就是由于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秦朝修长城不能有效阻止匈奴族的南下,反而阻止了中原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尝试与匈奴族和平共处,可以通过联姻、和谈、互市、册封等方式说服匈奴贵州,放下武器,结为盟友,共同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的伤亡,又可以续写一段汉匈友好往来的佳话,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不赞成秦始皇修长城。

  两篇范文围绕“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展开,一正一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写作上看,都就是开门见山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两个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再下简短的结论。

  第四,指导学生写作练习。对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光有教师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还不够,必须要学生亲自去练习写作。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议题,如“隋唐科举制度”“秦始皇修长城”“我眼中的武则天”“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百年沧桑”“上海的变迁”“家乡的变化与改革开放”“我看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全球化”等,要求学生自拟标题,有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交,有的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甚至可以就是口头作文,相互交流和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不管何种形式的作文,都必须达到如下要求:字数要够,语句要通,要符合三段式要求即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第五,教师做好习作批改与讲评。对上交的习作,不管写作水平如何教师都必须仔细批改,包括标题、内容、格式、语句甚至错别字,对学生严格要求,写出评语,指出问题和亮点,给出恰当的分值,提出激励性的要求,并对每次作文批改进行讲评,使学生在每次作文后水平都有所提高。然后挑选出其中的典型文章,作为范文在班内宣讲在年级内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经过以上练习,大部分学生就会消除对历史小论文的畏难情绪,学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够从容面对中考了。

【历史小论文】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小论文08-03

命题研究历史小论文的解题与训练初探02-21

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07-30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故事与历史08-24

科技小论文07-21

科技小论文11-21

小论文作文06-30

数学小论文06-28

数学小论文02-03

科技小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