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地理论文>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

时间:2024-05-24 16:57:31 地理论文 我要投稿

【精华】地理与生活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与生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1

  要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生活的感性认识与课本的理性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教材、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如在教学《中国交通》时,可采取学生辩论的方式,针对要想富先修路和不应该毁林修路这两个观点,让学生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明白了是非,又激活了整个教学课堂,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

  定位课堂,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地理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

  二、课堂活动“生活化”———增强地理课的吸引力

  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带进课堂来讨论、思考,我们更要让学生把地理课上形成的认知、情感,带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体验,形成这样一个双向轮回的'过程,这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是极其有益的。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在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地理名词是学生不曾听过的,缺乏感性的认识。课堂上老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所以老师在教学时,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具体可感,如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要多多采用一些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地理课教学的实效,学生才能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学得自然真实、亲切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中生活化的语言不但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把专业的词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涵义,再经过必要的语言内化,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专业表述了。如在讲大气的温室效应时,可以用这样一句话作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又如通过“<”可帮助学生掌握六个风带。学生能形象记忆,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地理教学指明目标

  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等问题。枯燥的理论知识一旦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情境,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出来,使学生从中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如教学“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可让学生以投资商的身份进行假设:如要在某处开一家服饰店,应如何选址?为什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更好的明确地理教学的目标。

  五、回归生活,实现升华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

  地理老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也为地理教学增添了活力。课堂教学唯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才能使地理教学焕发独特的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地理课教学的实效,学生才能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学得自然真实、亲切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地理与生活论文2

  一、激发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抛弃自己在传统教学中的“地位”,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学生设计一些让他们能够心动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坚信优秀的教师都是具有善于发现与观察的眼睛。尤其是地理学科,生活中有很多元素与地理知识有关系,身为教师更加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善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要会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知识时,初中地理第一堂课就需要学生观察地球仪。从学生角度来看,观察地球仪本身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但是仅仅存在于第一次以学习的角度去观察,一旦涉及到地球仪上的经度、纬度这些知识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就比较大,通常都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球仪上的经度与纬度,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然后将学生现在坐的位置进行定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坐标,这样就非常形象的了解到经度与纬度的定位。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能够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所坐的位置其实就是一个坐标,而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像我们现在坐的位置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坐标,只要明确说出经度与纬度就能够定位,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联系实际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着地理知识的影子,因为初中学生之前没有涉及到地理知识,所以没有关注多这方面。而现在接触到地理知识,教师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要不断训练学生用地理思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不仅仅知识应付考试,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教材、课堂上,导致学习停留在表面,主要还是因为地理知识没有生活取得直接的联系,导致学生会质疑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而如果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恰恰能够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最后,最好选择一些生活实际例子,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中国地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一张中国地理的模块拼图,让学生尝试着去拼了拆、拆了拼,反反复复慢慢的就会掌握中国地区的特征,而且印象尤其深刻,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做一做这样的拼图,不是要精益求精,但是要尽可能的准确,尝试着进行手绘,对祖国每一寸土地都亲自动手丈量一番。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起让学生是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很多。同时,这种教学还附带了一定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地大物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三、动态模拟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动态模拟方法是让地理知识与现象运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动态模拟需要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已经安装这样的.设备,例如投影仪等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例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投影仪上先放出一个原始的古大陆板块构造图,然后经过各大板块的运动,慢慢的将整块大陆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这个动态的演示过程,需要通过计算机在旁边操作,也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下载这样的食谱,在讲解到重要的环节,将画面暂停下来为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学生们在观看整个动态视频之后,加之教师在旁边的讲解能够快速的掌握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郑积慧.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xx,(9).

  [2]张东霞.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

  [3]梁会成.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3).

地理与生活论文3

  论文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活化 对策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在紧扣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地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等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很枯燥的东西,如果只是老师在那一味地讲,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压抑,往往会有睡觉、看课外书、交头接耳的现象,即使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是有用的,那是有用的,学生也根本不领情,但是若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就能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应用地理。

  一、用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活的情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生趣求知,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天体时,学生大都没接触过,但是对于流星和彗星却不陌生。所以我在讲解时,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最不喜欢里面的谁啊?”学生异口同声道:“扫把星!”进而引入形似扫把的彗星;而一提到流星,学生就更兴奋了,说:“老师,我见过,我见过……”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学习其他的知识点也不费劲了。

  由此现象顺势引导,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也显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二、巧用生活常识,突破教学疑难。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不仅要懂得“授人以鱼”,更要懂得“授人以渔”。为此,对一些疑难的理论,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而用生活常识来引导最好不过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抽象的理论,自主学习,找出规律。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的原因时,如果直接就给出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但是如果用烧开水现象来解释就好理解了。在烧开水时,壶底的受热是不一样多的,中间多,四周少。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中间的气流上升,水开时甚至会把壶盖顶起;四周的气流是下降的。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受热不均,能引起气流运动,热的地方形成上升气流,冷的地方形成下降气流。气流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气压的变化。那么到底怎么变化呢?学生一般都给自行车打过气,我就是抓住这一点来讲解气压的大小的:当地表受热形成上升气流时,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就如给自行车撒气,气压就变低了,而相应的高空就如给自行车打气,气压就变高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受冷地区的气压。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体验、经验构建的知识,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得也就劳,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愉快而轻松。

  三、关心时事,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教学要紧密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与时俱进。这样就能尽量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时,有的学生亲身经历过,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但是也能从新闻媒体上了解一些。例如:在提到风暴潮时,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了,因为他们经历过这场灾害。从2006年正月十五下午开始连续几天的大风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潮,使人们几乎无法站立,大量护栏和广告牌等设施遭到破坏, 部分公交站点遭到破坏,滨海广场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人们最关注的“月亮老人”也被狂风推毁吹到了海中。这些学生都感受深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时学生也能集中精神参与到课堂中来。

  而在讲到地震时,学生马上联想到汶川地震。教师可以先播放这次事件的录像,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在分析地震形成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地震?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带着兴趣和欲望进入激烈的.讨论中。

  四、向传统习惯挑战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作为21世纪的合格教师,要善于体验生活,善于动脑,勤于积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为,生活就像一个百宝箱,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考试周刊.2011(56).

地理与生活论文4

  摘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所学内容亲切、形象,便于理解运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探究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实践时注意事项和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素材生活化。中学地理教材和教参是专业化、体系化的,并且由于它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也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一定的困难甚至厌惧感。同时,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为化解教材知识中概念理解困难、原理规律枯燥、难懂的问题,可将教学素材生活化。因此在课程准备上,将课本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乡土地理等方面联系起来,让教学素材引出学生生活现象,将教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将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主动学习。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二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区位选择时,笔者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说出重庆的中心商务区——解放碑位置特征,位于市中心人口流动量非常多,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立即追问,重庆市新搬迁至南岸区长生镇的朝天门综合批发市场的布局又说明了什么呢?同学们纳闷了,笔者提醒大家考虑该市场主要针对的消费者是批发商,所以它处在内环快速干道附近,便于大量货物的进出。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对本节课中的商业区布局的位置、形状和区位条件更容易掌握,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就能理解的透彻。

  (二)原理规律生活化。中学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历年的地理高考中往往也是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以及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在掌握时普遍感觉难以理解,如地球运动的规律、气候形成的原理、水循环的规律、大气环流、洋流运动的规律等都是较难掌握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避免过于理性化的将原理规律进行抽象化,而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将地理原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中,昼夜长短的规律是: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时,该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极圈到极点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反之。这样的规律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是很困难的,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同学们都在7:30左右到校,同样的时间,不同季节天空的明亮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为什么?进而追问到学校夏季和冬季的作息时间表是否有变化?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总结出昼夜长短的规律。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学生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加工知识的机器。然而,课堂来应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最终应将课堂内容回归生活,课堂的科学知识、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可能生活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课堂中介绍了地图绘制的原理和步骤后,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自己熟悉的校园,亲自测量学校的地理数据,最终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从而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通过测量操场上某一事物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教室内光照面积的变化,帮助同学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收集各个国家的地理概况创编地理板报,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中注意事项与存在问题

  (一)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中注意事项。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教师而言必然要求加强自身知识、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实现课堂与生活的一体化,教师能够对知识和生活灵活运用,就需要平时多关注生活,建立地理生活化素材资料库,及时添加随时运用;还需要创新与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最终实现中学地理教学课堂高效化、多样化、生活化。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内容而言应回归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大众生活。课程回归生活,要让学生的生活体验成为地理知识的平台与支点,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地理知识产生共鸣效应,就要求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大众化生活,这样才能促使所选择的素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生活化教学的价值最大化。如重庆城区的学生熟知的是我国川渝的风土人情、城市的生活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完成我国西北地区农村的用地现状分析,学生会感到茫然。这样就失去了引起学生兴趣的契机。

  (二)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存在问题。中学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实践时间少。主要是中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中考、高考,学生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作业练习,几乎没有多余时间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同时,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教师不敢轻易带学生到校外实践,使得“从生活中学习,掌握地理知识”的理念难以贯彻,阻碍了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深入研究,关于如何协调课堂与课外实践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得所学内容亲切、形象,便于理解运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xx,12:14-20.

  [2]张恩洪.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xx,66:148-149.

  [3]吴世友.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xx,7:64.

地理与生活论文5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逐渐演变为“主动学习”。通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三者即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从低到高,逐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心灵的连续体。把“生活中的地理”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不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体验,从而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上形成一种责任感,使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价值等和谐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很强,很多同学在对地理不是很感兴趣的情况下,通常觉得地理很难。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的前5 分钟安排了地理小演讲的活动,可以是近期发生的和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也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延伸拓展。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还是很乐于分享他所搜集的地理信息,甚至会做成精美的幻灯片。不管是他为了记分册上的一个“A”也好,还是真的开始对地理感兴趣,我的愿望总是好的,只要有人开始对地理感兴趣,哪怕只是一点点,也算是成功了。

  另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前所述,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境导入,或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采用观测、调查、实验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处理,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尽可能的吸引到学习上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2、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月相观测的周期较长,一般来说会要求学生观测半个月的时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观测,并做好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而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则要求学生具有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要使竹竿与地面垂直,要准确记录竹竿影子投射的位置和时间,尽量减少误差。

  地理实验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实验结论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演化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大多数的地理实验都属于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与实际相接近的替代品。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的.现象。如关于“热力环流”的实验,很容易出现玻璃缸中的烟雾不按规律飘动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一带而过,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失败的原因,应该如何改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改进后的实验再做一次。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养成关心社会环境变化的习惯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方法,能对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课堂的深度得以延长。如,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频繁遭受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 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建设三峡大坝引起的,教师可以就此现象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三峡工程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城市、人口、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关键不是让学生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而是形成多角度讨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要片面的轻易下结论,而是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客观的思考。

  4、形成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教育国际宪*》指出: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经差异、贫困等诸多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将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关注到目前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并意识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形成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如,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可以引导学生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并引发思考:绿色能源真的就那么“绿”吗?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绿色校园调查、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漫画展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体验中感受应该承担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珍惜地球。

  总之,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关注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中可以运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编制活动方案时,也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更新,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地理与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观察、分析和欣赏世界,理性和辩证的看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9)

  [2] 朱雪梅,吴春燕,《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课例》,2014(2)

地理与生活论文6

  摘要:文章围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在对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说明对地理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包括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探究学习能力,倡导学以致用,激发实践热情三个方面。

  关键词:课程理念;生活化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早在20xx年,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就提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而地理核心素养更是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化地理”素材进行教学探究并引导活动设计。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顺利与否。地理课堂上,教师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课紧扣生活

  以生活化方式导入新课,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新课的内容和导入方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力做到新奇,以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1]。导入新课可以选择以新闻、轶事开头。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中“锋与天气“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用天气预报作为导课内容。又比如,在学习必修二“农业区位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网络热词“蒜你狠”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对蒜的价格疯狂上涨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在引起学生哈哈一笑之后,教师可以说:“这节课能弄明白为什么‘蒜你狠’,就算我们‘狠’了!”而后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基于学情

  一堂好课一定少不了提问环节,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提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的自主探究依靠教师设计问题设置,问题的设计基于学情。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入生活事例,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比如,地理学习中的时差问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往往让学生感到十分畏惧,更谈不到提起兴趣了。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书本内容讲解时区概念,再配上几个计算题就结束了对时差的学习。这种看似讲练结合的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在解决具体的时差问题时常常无处下手,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若教师能在授课中加入生活素材,就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NBA比赛的直播,为什么我们都是在上午看,但他们却是在晚上进行?”这样学生就对时差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接着设置问题情境:“纽约尼克斯队在主场和洛杉矶湖人队在当地时间晚上7点会进行一场比赛,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观看直播?”学生就会利用所学习到的时差计算方法去计算出正确的比赛观看时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就这样运用到了实践之中。

  (三)活动重视体验

  生活体验要赋予学生身份属性,如角色扮演。但角色扮演活动既需要教师精心去设计,又要求教师对课堂具有一定的掌控力,做到收放自如。例如,在学习“农业、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很多教师都想到让学生以一个农场主或工厂厂长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选择位置,但学生并不会融入活动中,究其原因就是活动形式过于单调。有部分教师就会很细心地将学生按类型分为不同的几组,让各组选举决策者,并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决策者进行陈述,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这种分工明确的教学活动设计方式在将学生融入活动情境的同时,还能避免闹哄哄的课堂氛围,使整个活动有序进行。

  二、培养学生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将生活感受搬进课堂,用生活现象验证地理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创建生活情景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应把课堂教学看作师生共同进行的生活空间,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同时,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2]。最深奥的原理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现象中。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原理时,可以用学生的亲身体验作为事例[3]。如“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是高中自然地理较难的一部分,涉及地理计算,缺少直观感受往往让这节课的内容毫无生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当时所处的季节,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感受:早晨几点天亮的,晚上几点天黑的;回忆一年四季中是不是夏季天黑得晚,冬季天黑得早;一天当中都什么时候最热。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产生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形成对其规律的记忆。

  (二)以实验验证地理现象,创建活动情景

  地理实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地理实验的设计上除了应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之外,还应该秉承原料易得、操作简便的原则。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课中,教师在讲解洋流如何影响气候时就可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准备两杯热水和两杯冷水,将一杯热水逐渐倒入一杯冷水中,即模拟出暖流,学生会看到有温热水气冒出;将一杯冷水逐渐倒入一杯热水中,即模拟出冷流,学生就会看到水气的减少。由此学生就会得到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的结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废旧材料中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地理模型或实验器材的制作。比如,地球仪的制作,乒乓球等各种废弃球状材料都可以作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以记号笔画出主要经纬线,并用硬纸板等对其固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就制作完成了。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经纬线分布和特点也就逐渐形成了认知,有利于其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

  三、倡导学以致用,激发实践热情

  (一)学习乡土地理,解决身边问题

  乡土素材的选用贯穿了高中必修和选修教学的全过程,而地理学又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人口、民族、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生产生活等特点,将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以使地理教学更具体、更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的编排内容建立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所研究的地理问题在各地大都会有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乡土地理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方法解决当地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直接以乡土地理案例作为整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将教材知识串联在案例之中。但是,不管是归纳还是演绎,在乡土地理教学上,教师都要坚持教育性、生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当地所存在的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图表统计、社会调查等手段尝试提出解决方法。这样,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二)让地理成为生活常识

  地理知识中也包含了众多的生活常识,教师可将其提取出来,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武器。如地图,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学者是一群在地图上工作的人,而学生则是一群在地图上学习的人。地图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地理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却“谈图色变”,这直接限制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训练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比如,学习旅游地理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所在区域的旅游观光图,并设计最佳旅游路线达到省钱的目的。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与运用地图,最终达到熟悉地图的目的。

  四、结语

  诚然,在“生活化地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会在素材的准备和处理上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备课的过程所换来的正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让地理回归生活,让地理教学脱离“唯分数论”,不断探索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月红.营造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J].地理教育,20xx(3):22-23.

  [2]李自新.如何创设情境实现合作探究?[J].地理教育,20xx(6):11.

  [3]孙尚楼.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挖掘地理实验资源[J].地理教育,20xx(12):6-7.

地理与生活论文7

  一、强化价值引导,加深对生活化学习意义的内在认识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地理学科参与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地理的现实功用与学科价值认识不足。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地理教师在推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宣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按照分阶段、有步骤、划目标、定要求、明层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厘清学生地理知识结构特点,以其中与生活最具关联度的内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从理论高度诠释地理基础知识在国民生活中的现实功用与战略价值,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热情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感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主动参与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来。例如《区域经济联系》这一课,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地理知识,以本地实际经济发展现实情况为例子,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感受地理知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功用,体会地理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自身走进地理、感受地理、运用地理的积极性,形成生活化教学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科学设计情境,打造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平台

  所以教师在设计生活化学习高中地理的活动情境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创设情境,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基本思路,在重点突破“难点、错点、易忘点”的前提下,通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主题、结构、主旨、特色,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将课堂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组织形式多样而内容实在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欲望,提升师生合作效果,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课时,笔者设置了“我是环保局局长”的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轮流充当“环保局局长”,以荒漠化为“施政主题”,选取特定的区域为分析样本,就荒漠化的危害、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进行政策答辩。在全部展示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点评,选出“最称职的环保局局长”。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在展示自身个性思考的激励下,积极学习知识,联系生活场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优化反馈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热情

  良好的评价体系,能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有任务感也有压力感、成就感,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活化教学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从而提高生活化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地理知识的现实功用外,还应通过建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生活化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中收获成就感,为提升参与生活化教学的长效性奠定心理基础。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设计起了“小状元”答题榜。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其设计为若干个以生活实例为背景的特殊地理习题,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学生完成一定的内容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再根据总积分数量的多少,颁发“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等不同的荣誉。学生对这种具有浓厚中国味的激励方式非常感兴趣,参与生活化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将原本略显枯燥乏味的生活化教学转变为兴致勃勃的学习游戏。在“你争我夺”、“你学我思”、“你记我练”的过程中,学生在高效率的学习中收获了参与的欢乐,体验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锻炼了地理学习技能。总之,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结合生活,抓住实效和时效做文章,自然就能够因人、因文、因时地加以变通和创造,为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理与生活论文8

  自古以来,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现在,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大兴趣,爱学、乐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无穷动力。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下功夫,让地理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朝夕相处,成为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的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地理教学如果能尽量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将成倍增加。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找到了生活的原型,也使自己的教学别有洞天。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让学生先交流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并请他说明如果要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应怎么办?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在讲述“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时,强调水资源紧张,从而使学生增强节水意识,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讲述“粮食问题”时,强调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略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从而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讲述“环境问题”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地球、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生活服务,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部分知识时,引入我们当地莱阳梨的生产情况,学生在观看莱阳梨的相关资料后,为莱阳梨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家乡的莱阳梨找出路,他们认为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莱阳梨的美味和保健作用,其次,应对莱阳梨进行绿色管理和深加工,他们甚至想把莱阳梨送入太空用基因变化来解决莱阳梨皮薄易碎不耐储藏的缺点。在对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把课本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问题自然地结合起来,尝试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从课本引到现实生活中,把身边的地理变成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课程资源,同时给学生提供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注意把学到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感到现在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地球人的光荣使命,全球气候变暖人所皆知,南北两极虽然离我们距离遥远,但冰层融化会淹没沿海的低地,我国是一个临海国家,海平面上升仍然会威胁我们的家园。我国和美国是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大洲,距离遥远,美元贬值表面和我们没有关系,而事实恰恰相反,欧盟如此强大,最近却连连出现种种危机,股票接连跌停等等一系列现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总之,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随时在课堂中闪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生活可以让课堂更有魅力。只有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

地理与生活论文9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策略建立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之上,教学中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中的重难点,保证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高效性.

  一、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地理的学习有助于生活.传统的地理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际生活的融合,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却不清楚地理现象的实际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同时缺乏学习和教学激情,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丧失学习的本质意义.脱离实际的教学所教育出的学生,大多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教育需要以面对社会为前提,以社会生活为标准,进行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改革的潮流所趋,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更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实际的生活实践活动,体现地理学习价值.另外,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提升.

  二、加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首先,要强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意识.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主动转换学习思维,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学以致用,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地理教学的课外拓展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并领悟大自然,通过一些野外的观察活动、探索活动等,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某些教学模型的设计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以此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全面拓展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最后,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地理知识的教学效率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比较充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引进生活素材,培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根本是要回归生活,真正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就要从生活中进行素材引进,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贯穿生活素材,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理解更透彻.例如讲解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时,学生对“锋面气旋”这一理论并不了解,理解全球现象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漩涡现象的旋转方向,例如浴缸、马桶等,回到课堂中,教师利用实验验证这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作用现象,逐步将学生引入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现象的气流运动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实际生活经验是理论知识的'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实际生活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解有关世界的气候时,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气候形成的原因也不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关注天气预报开始了解,结合当地的实际天气状态,逐渐引入教学内容.

  2.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创设,促进多向交流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以情景展现,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常地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实际的社会事件实现课堂导入,保证情景的创设有贴近感,学生会自觉地将个人状态与社会状态进行联系,加强认识和了解.例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天气相关的数据统计结合最近几年的气象状态进行实际的分析,如干旱、沙尘暴、洪涝、台风等.2014年,“威马逊”台风引发华南南部地区的狂风暴雨,海南台风侵袭,造成人员伤亡;河南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万亩玉米绝收;广西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高温少雨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充实.

  3.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习探索能力

  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土地理是将学生身边的地理教学案例加以利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教学,从学生所处城市或环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与环境的平衡保护、工农业生产灾害和区域地质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将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更全面地利用和保护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其中,地质灾害形成和防范、板块运动可以结合最近一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如2008年的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2010年的玉树的7.1级地震,2013年的四川雅市7.0级地震以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的6.6级地震等,通过这些事实案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愿意去了解地震形成和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化的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实现地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寓教于实际生活经验,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因此,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与生活论文10

  摘要:高中新课改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地理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本文从生活入手,联系地理环境,让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学到对其有用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高效课堂生活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的深入人心,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地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富有挑战的新的课题。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高个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如何使高中地理课堂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而地理学科又有其特殊性,有属于自然学科的部分,也有属于人文学科的部分。这就使得地理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困难。

  那么怎样使高中地理既教学相对简单,学生又容易掌握呢?这也就是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问题。本人觉得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地理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日常生活是我们所有学科的活水之源。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与生活有用的、学生所熟悉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必然轻松,学生学习掌握也就轻松容易。而高中新课标也正要求我们要“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而这也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生活使地理课堂更高效。那么如何使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走进课堂并且使地理课堂更高效呢?

  本人觉得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可以使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走进课堂,使地理课堂更高效,更精彩:

  一、教师备课立足生活,从而预设课堂的高效精彩

  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所在。教师进行备课时,首先应深挖教材内容,或选择使用,或删或减或增,或重组教材,完成教学与教材(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从而彼此有机融为一体。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其次更重要的教师还应该从日常生活中,从地方环境中,从社会历史等等中搜集寻找跟本节课有联系的事例,现象,俗语等,通过甄别筛选,挑选出学生所熟悉的在课堂上引用。将地理原理规律有机的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让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将自己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生成知识。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冷暖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时,可以预设具体的情景,比如由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引出冷锋,一场春雨一场暖引出暖锋,从而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成因的兴趣,以兴趣引导,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而教学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生机,教学过程也就可以自然的展开。再比如案例《兰州冬春多扬沙浮尘天气》的讨论来引起学生对地表植被覆盖、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探讨,从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二、学生预习联系生活,从而准备课堂的`高效精彩

  地理学科中,预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理世界的一些现象,进而看自己能否总结出相关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而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各种地里问题。因此,对于预习,可以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的积累,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理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课本,参加课本的建构。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题,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所以学生的预习结果可能差异性很大,但只要是学生的预习没有原则性错误,言之有理有据,就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合理质疑。

  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以及和父母交谈来了解他们所熟悉和了解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热爱家乡,并长大后建设美丽的家乡。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堂上交流这些问题,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很问题。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并且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跟学生有很好的契合点,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了家乡,这也十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三、师生课堂对话生活,从而展现课堂的高效精彩

  由于教师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从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导入,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原理。在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对话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而对话的内容来源于师生都所熟悉的事例,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高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样的课堂,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利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真情,学生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在这样的课堂必会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机活力,高效精彩。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预习的不可预见性,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驾驭难度就非常大。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积累,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地理与生活论文11

  摘要:主要通过对地理课堂低效进行反思,提出生活地理,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活教材,为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铺设桥梁,为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提供路径。并从开发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适处引入生活常识、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作业设计生活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低效反思;地理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xx-6401(20xx)01-0137-03

  一、对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再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地理教学之中,而当我们审思新课改地理教学时,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为教而教,教师目中无“生”;有的课堂讨论热闹,探究有形,实缺地理思维;有的课堂虽不见“满堂灌”,但见“满堂问”;有的课堂大容量、高强度,都只见教师的精彩……[1]其中鲜有真正称得上高效课堂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无效或低效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课堂缺乏高质量的思维互动

  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课堂质量,而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活动”外化———自主性被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绝对化,教学内容泛化,生搬硬套,形式重于内容,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却缺少思维的活跃,没有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地理课堂仍未实现

  新课改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对多样化的教材处理不当,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如何完成预设的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成资源,盲目扩大教学容量,认为学生任何目标都能达成,任何学习活动都有能力开展,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的课堂还未实现,教学层次低下。

  (三)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仍未改变

  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更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整合低效。实现理想成绩的方法仍主要是高强度的课堂训练,注重知识的有效传递,而忽视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注重短期的学习成就,而对长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仍未有效实施。

  二、生活中的地理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作用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过程[2]。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学习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走向社会后发现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的地理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中的地理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活教材

  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如斗转星移、四季更替、山河大势、穿衣饮食、工农业布局与变化、人口和城市分布与变迁等学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再如,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工程建筑、地区冲突等学生通过媒介获取的地理信息,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鲜活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3]。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可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枯燥,有利于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铺设桥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生生积极主动对话的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而当我们深度观查地理课堂时,不难发现,许多时候教师备的常常是理想中的学生,老师怎么问学生就会怎么答;不同的班级上同一流程的课,注重完成预设而忽略对学生生成的开发;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经验决定学生的发展需要,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生活中的地理是师生共同熟知或历经的,假使教师能活用这些信息,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热衷实践,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提高,进而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为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提供路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并列统一的三维目标,地理教学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地理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均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构新知,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感悟思考、合作创新、体验情感、感受成功,最终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达成“过程与方法”、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这样的教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的发展上,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经验及兴趣出发,呈现生活化、大众化的地理学习内容,鼓励探究,重视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以实现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开发生活地理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地理:着装要随天气与气候变化;饮食习惯反映当地物候与生活习惯;房屋建筑体现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野外生存、旅游购物等都涉及到地理知识的运用。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将其分为六种学习类型:嗅觉型、味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视觉型,还有混合型。另外,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也包括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渠道获取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充满生活气息,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内容。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事实和数据大致可以分为图片类、文字类、图文类、统计数据类等,生活中真实而丰富的`地理素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起来并不难,也不费时间,可以是课堂中信手拈来,如学校体育场跑道为什么是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呢;也可以提前2~3天布置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如家里空调的挂放、开启后排水管的现象思考原因;拍摄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原理有关的图片大比拼(每生不用多,一两张有代表性的即可);微视频拍摄、相关数据收集或已有资料交流分享,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给出相关的资料时教师补充。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技能主要包括正确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天气预测、野外考察、灾害自救及环境质量简评等,掌握这些技能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能力[4]。挖掘类似的生活资源与地理教材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教会学生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技能,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类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包括生存的各种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适当引入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效学习地理

  有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建立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便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探索、提升思维深度与品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时机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1.突出教学重点时引入。重点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核心,课堂上应多花时间加以研究和解决。在突出教学重点时,及时引入相关有用的生活地理知识,往往能删繁就简,激趣导疑,形成深刻的认识。教学实例:必修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运用教学时,引入:“我国各地同等楼高的楼距是否相同?在海口、厦门、北京、哈尔滨购房时楼距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类似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激活并深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突破教学难点时引入。难点即学生似懂非懂易混的内容,难点的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运用生活中的地理,可变难为易,使知识的掌握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他们认识的模糊点,灵活引入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使难点得以突破。教学实例:必修1海陆风的成因分析时可以这样设计:“夏天同学们泡水里还是埋沙里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亲身体验迅速理解相关知识。为深一步突破难点可继续追问:“春秋天吹什么风?”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秋天到冬天多穿衣原因是气温下降,陆地还是海洋降得快?春天到夏天脱衣是升温,陆地还是海洋升得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在错误时巧妙引入。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时有存在,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火花,是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注重发现并开挖错误本身存在的教学价值,弄清其错误的源头,巧妙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错中学,在错中究。教学实例:高中地理许多概念学生似懂非懂容易出错,如寒暖流、冷暖气团概念,学生的错误关键在于没掌握“冷暖是相对而言的”,以为冷气团气温得很低且冬天才有,暖气团温度要很高且夏天才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冬天教室内温度10度左右,冷吗?教室里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很多学生回答是冷气团)?再请打开门窗说说你的感受(更冷)。问题再次出现———教室内外都为冷气团?坐门边的同学“脚还是脸先感受到冷风”。如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发现错误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思维遇阻时引入。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课堂常出现学生思维难以深入,对教师的问题无从入手,这时,教师不应急于解答,而应巧妙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组织讨论,激活集体思维,理清思路解决地理问题。教学实例:探讨高原、内陆与平原、沿海的昼夜温差大小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藏族服饰为何露一手;新疆舞大都踮脚尖等现象并讨论。有趣的生活现象迅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活跃,问题迎难而解。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达成三维目标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是教学的中心,而地理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方可真正成为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天文气象观测、地理坐标测算、人口调查、资源调查、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等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创新灵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活动开展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实例: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地理景观、地理现象等图片拍摄活动,并用所学知识说明解释相关图片的交流活动;利用特殊节气(二分二至日)指导学生在校园开展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并判别校园南北楼距的合理性的比赛活动;开展本区主要工农业布局调查(如评价同安农业园海堤葡萄园、美格农艺园的布局条件);开展周围居民的环境行为调查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并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元智能将得到锻炼。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把学生引向生活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应避免机械重复的“题海战”。设计的地理作业内容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在作业中揭示地理知识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方可大大提高学生作业兴趣、质量和认识水平。生活作业先行,以学定教,减负增效。教学实例:在进行“地图基础知识”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手绘校园地图———自行设计图例、注记,比例尺;“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正是锋面盛行季节,可让学生先观察一周天气的变化———记下气温、阴晴,感知其变化;夏秋之交坚持观察记录风向的变化,理解季风的概念及其成因;调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农业产品的产地,分析了解当地的主要地理特征等。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生活作业设计,把学生引向生活、家庭、社会,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提升地理素养。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情景和活动中产生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搬运工,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并维持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各种活动发展学生乐于质疑的心理倾向、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注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学有趣、学有用、学有效。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地理教学生活化必将为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人人喜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程菊.课改七年谈高效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8):17-19.

  [2]潘竹娟,朱雪梅.新课程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诉求: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7):24-28.

  [3]梁志伟.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xx(3):31-32.

  [4]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11):12-13.

地理与生活论文12

  摘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传统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新课程则强调生活性,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弊端出发,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最后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陶行知理论

  一、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弊端

  由于受到“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即“重课堂理论,轻生活实践;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教学局限性越来越大,离学生的实践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从本质上说,教学本身就属于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教学却忽略了教学的本质。首先,学校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反而着重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其次,教师不擅于及时引导和疏通学生的学习思维,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和演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最后,学生缺乏主动选择、建构及吸收知识系统的能力,往往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只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才有机会改善地理教学的弊端,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学生一定的地理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一项基本理念。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这一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着重关注人地矛盾的协调问题,向其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地理观念。

  (二)指导学生开展一定的观察、实践、探究活动

  提高对探究地理问题的重视度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各个版本的教材为了响应这一新的理念都做了全新的调整,常见的几种改编有:增加教材的阅读量、增加知识窗、添加双语学习的板块等,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即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只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是“杜郎口教学模式”和“綦江模式”,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应制定出更多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都投身于教育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其中,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的涵义就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前进,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提高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就需要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做到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还指出生活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的书本来源不同,生活教育的来源是生活本身,传统教育只是一味地让人读书、考试、升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甚至还会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我国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材。一般来说,教材都是由相关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编制的,具有权威性,但是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而教材无法全部满足这种差异性;而且,时代更新变化的速度远超过课程改革的步伐,将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显然是不明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当作教学中的辅助资料,教师要兼顾课程的共性和学生个性,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让地理教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改善地理教学方式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上的知识,尤其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从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但常常忽略的地理现象入手来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式教学,即让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处处可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题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尤其是地理知识,它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地理现象。

  参考文献:

  [1]熊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xx.

地理与生活论文13

  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最优化原则的具体体现。地理教师又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了?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就必须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学会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最终让学生真正对地理这一科感兴趣,认真学习地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了?我觉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

  一﹑首先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后出现了很多种教材,使我们老师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师除了自己熟悉课本教材外,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农业的区位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人对农业有着亲身的体验,他们对农业可以说非常熟悉。老师如果光讲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直接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也没什么可讲的。但是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如:同学们假使现在你有一块非常大的农田,你会种植那些农作物了?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了?能不能不种这些了?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那些因素?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来自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讲商业区布局的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提问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假设你长大后很有钱,想开一间商店。你肯定会考虑要到那一个地方开,才能最赚钱?通过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再比如讲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时间的差异,为了让学生了解时差,教师可这样设计:哪位同学喜欢看NBA比赛?据说今天晚上当地时间晚上18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蓝球比赛,明天早上北京时间10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晚上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明天早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我们与美国的时间一样吗?哪个地方先看到日出?哪个地方后看到日出?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转过多少度角?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教师再引导总结出经度每隔15°相差一小时,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洛杉矶与北京经度相差约240°,时间相差几小时?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在适当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借助生活经验,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人类影响着环境,而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也在作用、影响着人类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达到了深刻学习新的地理知识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首先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易于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是一种有宜的教学取向。在新课导入,课堂讨论设计和生活演绎等方面将生活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教学进行嫁接;即时新闻链接和情境图像运用;教学线索设置等均是把生活元素融入于教学中的有效方式。鲜活的生活例子便于理解,也更具说服力,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其次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的生活作准备的,地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放在眼前,而应“面向未来。”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断树立起以地理的眼光来理解和判断分析生活现象,让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终身受益。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了学生能够熟练的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而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进行热力环流教学时,我会这样设计:同学们在冬天当你们早上起床后打开门,你会发觉有一股冷风吹进来(已有的生活经验)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一股冷风吹进来?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学生想到了用热力环流去解释(新的地理知识)。

  四﹑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我国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爬犁,也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本不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以简单的机械记忆为主,忽视了基本技能的教学。如在地图这部分教学中,过去,教师对比例尺、图例等的概念强调的较多,而忽略了学生读图、认图的教学,以至于学生在毕业后还是不懂怎么看图;我们讲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学生对家乡的污染却视而不见;我们讲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对乱砍滥伐的现象视若无睹;我们讲了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但学生对家乡的过度放牧却从未认真考虑过;我们讲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而学生们对浪费水资源的人和事不管不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了等于没学。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同时能够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只有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徐学莹。教育学新编。修订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地理与生活论文14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

  (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

  (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地理与生活论文15

  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既帮助他们了解家乡,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现在,我就地理课堂上的一些教学例子,以供分享。

  1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蔬菜一年一发,冬季主要以存菜、干菜为主,喜欢吃烧饼和羊汤。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本地区则开发以大棚菜为主。尤其像地处县城附近,是种植大棚菜的繁华地带,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供应新鲜的蔬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借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3 教师要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和国际时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甚至可以调整课本教材内容和顺序

  比如:每年初秋是台风多发季节,如20xx年台风“海马”在浙江登陆,而其登陆后的热带低气压北移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山东一带相遇,造成这一带降特大暴雨。此时,我们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台风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则经历了这一天气变化,我就适时地把台风、暴雨等相关知识前移,让同学们提前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在课堂前十天,让学生连续测量在同一时问太阳照射到教室影子的长度,用这个学生日常所看到的现象导课,引导学生分析其道理。讲到太阳高度时,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太阳高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激发其兴趣。再如,讲“气旋”时,联系学生在野外见到的旋风。旋风实际就是一种小规模的气旋,由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旋转进入中心,然后辐合上升,所以地面上的树叶、尘土等物质能被卷上天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再遇到旋风时可以观察被卷起的物体旋转的方向来证实。

  5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我们更要关注家乡的生态

  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县城周边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在介绍全球变暖时我穿插了另一个生活题材,就是怎样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不少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上畅所欲言,实际上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情景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情景创设,再与生活联系。利用现象鲜明的生活中实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学好地理。

【地理与生活论文】相关文章:

地理生活论文05-20

地理与生活论文05-23

地理生活论文15篇[优秀]05-21

地理新课改课题论文08-22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08-24

地理高效课堂论文08-24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论文08-25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论文08-15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论文08-24

高中地理教学小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