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时间:2024-05-24 17:22:5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小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小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1

  摘要:小学生的年龄小,缺乏自制力,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方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和深入,课本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学手段也更先进和丰富,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做表面功夫,以为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放手就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结果却是教学效率仍然不高。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创设成为充满活力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他们求知的欲望。数学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不少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较难把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所学知识,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数学的趣味和魅力,进而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轻松和谐,学生和教师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针对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应予以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实话,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如教学“分类”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明确了“分类”的`概念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先让学生分类,再找学生说明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更有信心,更有创造力,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通过形象直观的刺激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即便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向学生灌输,也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片等于一体,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体,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课本中让学生分别填涂两个长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进行比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分习惯”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让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们刚刚路过一片西瓜地,便主动提出去找水,不一会他化来一个西瓜,孙悟空说师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不高兴,说:“西瓜是我化来的,我得多吃点。”孙悟空说:“好,分给你八分之一。”八戒听了很高兴,就同意了这个分法,结果却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动手操作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和根据操作的阶段结果合理想象,对于学生理解新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减缓知识坡度,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其特点,最后让学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点与相同点。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等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协同合作,进而引导他们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还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尤其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和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自由宽松的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31)。

  [2]李林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27)。

  [3]王满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初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11)。

  [4]赵红。利用网络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初探[J]教育导刊,20xx(1)。

数学小论文2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和妈妈正在吃早餐,忽然发现早饭的配菜全部吃完了,于是我就建议妈妈一起去超市购买一些榨菜之类的配菜。

  到了超市之后,我开始选购我想要的配菜,妈妈交了一个任务给我,就是让我自己带着零花钱去挑选并且完成结账。

  我仔细观察了我所挑选的配菜价格,其中榨菜的价格是每包1.5元,我准备买3包,于是,我心里默默地算起了账,由于带小数点的乘法还没有学过,我就想把小数点去掉之后再用乘法15×3来计算,把最终得出的'45再加一个小数点,得出了4.5元的结果。

  我来到了收银柜台,从零钱包里拿出了5元钱给收银员,收银员找给了我0.5元。我心里又默默的核对了一下找零5.0-4.5=0.5元,看来,收银员没有找错。

  我心满意足的拿着三包榨菜跟妈妈回家了。

数学小论文3

  今天,天气真热!我和妈妈决定去买西瓜吃,消消暑。到了西瓜摊,2元一斤,有一些贵,因为我很喜欢吃西瓜,妈妈还是挑选了一个大的西瓜,看着圆滚滚的大西瓜,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赶快回家,打开它。品尝西瓜的美味。

  终于走到家了,我看了看妈妈,妈妈看出了我的小心思,笑着对我说:“你就是一个小馋猫”。我嘿嘿的笑笑。妈妈说:“想吃西瓜可以,但是你得平均分,按照妈妈的要求来切西瓜,否者今天的大西瓜,就我和你爸爸两个人享用了。”我一想,不就是切西瓜么,太简单了,连忙点头说“好好好”。

  我赶快把西瓜抱到了厨房,先把它洗干净,放在砧板上,开始下刀切起来。怎么下刀呢?妈妈刚才说要平均分。这可不能随便下刀,我还是先问清楚妈妈的意思吧,否者就吃不到美味的西瓜了。就问:“妈妈,我们家有三个人,是把西瓜平均分成三份么?”妈妈说:“是的,我们三个人吃的要一样多哦。”

  确定妈妈的意思以后,我就开始思考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我从中间切开就好了,一人一半,多简单!可是平均切成三份。这可真是不好下刀啊。我的大脑在快速的思考着。

  “平均分”不就是我们这单元学的分数么?一个西瓜切成三份的话就是1÷3=1/3,每个人就得到了这个西瓜的.1/3。但是平均切成三份的话。第一每片太大,吃起来不方便,而且也不好切,可不可以切成其他份数,我想起来了,我可以切成6份,平均每个人分两片,还可以切成9份,一个人分3片。还可以分的12片,每人分的4片,这样以来我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只要我切成3的倍数就可以了,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一个西瓜三个人吃,要既能平均分,又能方便我们拿着吃,于是我决定切成12片,先平均分成两份,然后每份平均分成6片,然后我、爸爸、妈妈每人分得4片。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妈妈说了,妈妈说:“我的女儿真善于思考,能够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虽然今天的西瓜有一些贵,但是我的女儿能够开动脑筋,学以致用。都值了。同时为了奖励你,妈妈把自己4片中的两片也奖励给你这个小馋嘴吃。

  我望着自己的6片西瓜,开心的不得了。想一想我自己吃了这个西瓜的6÷12=1/2,吃完这些美味的西瓜,我的小肚皮就也变成圆滚滚的大西瓜啦!

数学小论文4

  一年级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古筝兴趣班,第一次看到古筝,我就喜欢上了它。我数了数,我的这台古筝上面有21根弦,我一根一根的弹下来,声音可好听了。我学了几次,就发现古筝琴弦上的秘密了。琴弦从上到下都是各个不同音阶的"1、2、3、5、6",没有“4和7”的音。为了能让我们清楚的分清这么多根弦,“5”这个音都是绿色的`弦,这样我能很快的分辨出低音和中音还有高音了。

  一天我和好朋友来比赛指那根弦是哪个音,我都不用慢慢认就能一下子指出那是低音2中音2和高音2,哪是低音3中音3和高音3了,因为这些弦的排列规律是5根5根的区分的。

  想不到古筝里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呢!

数学小论文5

  爸爸经常去唐山出差,这次回来说唐山迁西的栗子特别好吃,说要弄点那边的栗子到常州卖卖。做生意就要算一下可行性,如果那边的生栗子是500克12元,运费每500克要1元,回家后每500克生栗子可以炒出400克熟栗子,假如500克熟栗子卖20元的话,每500克生栗子能赚多少钱呢?

  我认为是每500克生栗子成本是12+1=13元,熟栗子是20×400/500=16元,16-13=3元,每500克就赚3元。小朋友们你们说这种方法对吗?

  爸爸说先要算一下每500克熟栗子需要多少生栗子炒,再算出这些生栗子要多少钱,也就是1÷400/500=1.25,12+1=13元,13×1.25=16.25。然后20-16.25=3.75元。也就是每500克赚3.75元。

  看来要是我去做生意的话做都没做算算账就要算亏本了,看来我要好好学习才行。

  爸爸说要不我们就试试吧,店面、机器、装修等等忙活了几天。今天是星期天我们的迁西炒栗店就开卖了,热乎乎的大栗出锅了,爆竹一放,周围很多人都过来,招呼大家先品尝再说,大家吃了都说不错的,你一斤,我半斤就这样开始了今天一天的忙碌。生意还挺好,忙了一天下来盘点了一下卖了300斤生栗子,爸爸说今天一天可以赚多少?我说300÷400/500=240斤,240×3.75=900元。爸爸说这次不错,没有算亏本,但这只是原理上赚900元,运输途中的损耗,加拣出来的坏的',加每次称的时候都会多个1毛2毛3毛,加顾客品尝掉的,能赚个一半就阿弥陀佛了,最后清点钱结果900的一半都没赚到,看来我们第一次做这个生意想的太简单了。没想到做这个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最后爸爸说空了点要请同学们吃我们炒的栗子,哈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数学小论文6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小论文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数学小论文8

  一次购物经历引出的思考

  作者:南昌市城北学校六年级潘帅

  指导老师:南昌市城北学校廖文

  记得还是去年夏秋相交季节,妈妈说许多商场的服装都开始换季打折了。于是,选定一个休息日,我们便准备上街?狂购一番?。来到一家商场服装部,还没有来得及看衣服,就被?全场买200送200?的宣传条幅深深吸引了,我们决定就在这家商场选购。不一会儿,妈妈买了一件标价398元的上衣,按商场规定,拿到200元返还券。又逛了一会儿,我们看中了一件标价350元的男装T恤,旁边售价牌上大红宣传栏内写着——6折,我赶紧拉着妈妈这件可以打折(当时,我还不懂打折的真正意义,只是经常听大人说,知道‘打折’就比原来便宜)。可是,售货员说:?用返券不打折,只能按正价350元买。?妈妈想想,返券留着也没用,于是就加了150元为爸爸买下了这件T恤。

  此事不久,数学课上我们学习?百分数?,其中就有?商品打折?的知识。这使我联想到前几天我和妈妈的经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回到家,我把那些衣服统统找出来,用新学的知识?埋头苦算?一番。妈妈的上衣是398元,按商场规定,398元不足400元,只能返券200元,这样算来如果买四百零几的服装不是更划算吗?再算350元的T恤,用现金打6折,也就是210元/件,我们用200元券不打折,就加了150元,两件衣服标价总计748元,参加?买200送200?活动,妈妈一共交了548元,也就是说消费748元送了200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这和我当初的想法---?五折?相差太远了。我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开心地说;?我早就算过了,平时商场也常打7--8折,‘买200送200’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促销手段,不一定就会比平常便宜很多,只不过这两件衣服是一定要买的,所以就买了。帅帅现在就能用学校学的知识帮妈妈购物,真了不起。?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很高兴,同时我也知道购物中有很多学问值得我们思考。

  这次购物,我收获很多,归纳了一下,购物中要做到三个字:算、比、想,

  一、算一算,打折前后的.价位、其他商场的价位

  正如?买200送200?,粗看是打了五折,但有的商场故意把商品的原价改成?198元、298元、398元……,这样一来,顾客要么少享受了?198元?的优惠,要么就要多消费,加钱买别的商品,以凑够那200元。有的商场是真正给顾客实惠,虽然没有表面的五折,但原价位没有随意改动,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二、比一比,不要轻易听信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

  买一送一,返券销售,均是促销手段。就像我们买的两件衣服一共花了548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如果不是因为爸爸等着买T恤穿,我们则无缘无故的多浪费了150元。

  三、想一想,是因为需要还是被?很便宜?迷惑

  上个月学校组织春游,妈妈带我到商场买春游食品。超市里正在进行?统一蜜桃多买一送一?的宣传。我想:买一瓶450ml蜜桃多就送一瓶200ml的蜜桃多,相当于增加了原量的40%多,可是生产日期、保质期还有一个月就过保质期了。我们家平日里也不太喝这些,如果不加思考的买回来,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变成浪费。

数学小论文9

  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该学科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是学习数学的最好老师。学生学自己喜欢的学科才能事半功倍。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严谨富有逻辑的学科,这就造成它很容易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许多小学生害怕数学课,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教学内容和难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容易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要让数学变得更生动形象,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方式,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里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灌输中去接受知识。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动脑的情况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实际生活之中加强数学的运用,使数学化化,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仅仅灌输理论;有学生熟悉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停留在教室里,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就引进课堂教学,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初步学会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这条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测量教室的面积,让学生对面积有具体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育领域又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没有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发挥作用,特別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的最佳时期。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独立的思考,从而得出新的数学结论,积极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是将学生生活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当学生把一个蛋糕切成5份分给别人,从而得到分数的概念,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分数问题时,这实际就是数学化过程。

  数学教学本身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探索者"”,由学生自己去吸收、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学生与课本、教师等资源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教师则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指导学生有效的构建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结构。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试验、操作观察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推导出面积公式时,学生已经建构了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有效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性的东西,比如: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过程、错误的结论等。很多老师不是“遇错即纠”,就是“遇错即批”,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错误之中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题的解法,更要懂得解法的来龙去脉。我们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经历碰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真正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和方法。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养成数学思维,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数学小论文10

  “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

  一、数学小论文的作用

  “数学小论文”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新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数学小论文的撰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小论文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写成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活动能开启学生心智,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由于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努力探求的结果,所以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写数学小论文,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数学才能,又有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的机会,所以在体会到数学来源的同时,会更加热爱数学与生活.

  3.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文章中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信念、挫折感和成就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交流,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二、数学小论文的多维视角与丰富内容

  数学小论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通过探究趣味题和智慧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数学小论文的几种具体写法.

  1. 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主要是学生对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例如,书后的思考题,奥数题,教师或家长布置的智慧题,数学刊物上的挑战题,平时自己在做题时遇到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发展了思维,而且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对他以后数学的`学习将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2. 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主要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计算、分析现实问题,获得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如,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克水,那全国13亿人口每天可以节约1 300吨水,发出了“人人节约一滴水,沙漠也能变绿洲”的感慨!还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个去银行储蓄的人每次都能为“希望工程”捐1角钱的话,全国那么多储蓄点捐到的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实现上学的梦想呀!学生能从这些角度通过数学的计算去思考社会意义,它的价值就能远远超过数学研究本身.

  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境记录.写这种数学小论文的题材特别多,比如,有学生写到了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元、2元、5元而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的;再如,有学生写到了他家住的楼房每层有24级楼梯,那么他从1楼到5楼要爬多少级楼梯.这些都是生活中每天要经历的很平常的事,但学生一旦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问题,就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发现.这对学生数学学习非常有帮助,比如,有个学生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发现书上介绍了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而钝角三角形只介绍了一条高.她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欣喜万分,连忙写下了《我发现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这篇数学小论文.

  5. 数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获得的启示和得到的结论等.比如,有个学生在教师还没有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之前,自己看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用红、蓝铅笔去摸,自己动手去探索并验证规律,事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写出了她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让她觉得其乐无穷.

  6. 数学童话.主要指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童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数学论述)来记录看到的数学世界.这是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一种很好的整合,那种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描述,让教师耳目一新.

  三、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循序渐进.刚开始写作,起点不要过高,写作内容、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经过实践,没有可靠的材料和数据,是不可能写出有科学价值的文章的.数学小论文的价值与题目的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小题目照样可写出大文章来.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大了费时费力,不容易说清楚,往往写不下去.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文章的写作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2. 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小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有限,精力和时间也有限,教师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有指导性地帮学生选一些题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写,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有利于写作.比如,在学完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并估算出课桌、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并把实践活动的过程写成数学小论文.又如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粮食,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学校食堂每天浪费多少千克粮食,一年下来学校节约的粮食可以派什么用场.这样学生就会有活动,有思考,有内容可写.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撰写数学小论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小论文变成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作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大可能写出水平很高的小论文.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参与.在参与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才能会得到展现.

  四、数学小论文举例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小论文1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通过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1.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基础。

  口算基础好,可以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抓好口算教学是学好计算的前提。要提高口算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其次,口算训练还要持之以恒。口算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此外,口算还要达到正确迅速。班级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口算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2.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3.精心设计和有效的训练是提高正确计算能力的保障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其次练习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在每一节练习课中,有基本训练练习,有针对性练习以及整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教学的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的习惯不仅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

数学小论文12

  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产生的垃圾也变多了。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塑料袋,塑料瓶,废电池等垃圾。如果走一路捡一路的'话,不出五百米手里就拿不下了。为此,我做了些计算,算出了这些垃圾对地球的危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可都是些惊人数字呢!

  首先是塑料袋。如果每个塑料袋按长25厘米,宽24厘米,双面计算的话是25×24=600(平方厘米),600×2=1200(平方厘米),等于0.0012平方千米。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00万平方千米。96000000÷0.0012=80000000000(个),按中国人口十三亿人来算。,80000000000÷1300000000≈615(个),如果每个人每天用五个塑料袋的话,615÷5=123(天),123÷30≈4(个),四个月,不到半年,人们用的塑料袋就可以铺满中国大地了!再说了,这塑料袋不易腐烂,这么多年下来地上可能都堆了好几层了!

  然后是废电池。一节废电池可以污染一平方米土地,让那块地永远不在生长植物,成为一块废地。如此算来,每节电池会污染0.001平方千米土地。96000000÷0.001=96000000000(节),平均每人扔96000000000÷1300000000≈74(节),而一个玩具和遥控器一般是用两节电池,74÷2=37(件),37件东西对于家中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能用三年算好了。如果耗电多经常更换电池的话,或许两年都撑不到。

  还有塑料瓶。每个塑料瓶压扁大约1厘米厚,15厘米长,4厘米宽,如此一来,15×4=60(平方厘米),60×1300000000=78000000000(平方厘米),约等于7800平方千米,如果不压扁的话面积还会更大,这要占多少土地啊!

  光这三种垃圾数量就如此惊人,如果再算上其他垃圾,后果不堪设想。看来保护环境的事已经刻不容缓了,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了!

数学小论文13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

  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小论文14

  今天,我看到一道数学题: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看到这么多数据,我不禁慌了手脚,脑子里像一团乱麻,我静下心来,把思路理一理:已知什锦糖是由4.4元/千克的2千克酥糖、4.2元/千克的3千克水果糖和7.2元/千克的5千克奶糖混合而成的。而数据中隐藏着一个数据没有告诉我们:什锦糖一共10千克。只要算出酥糖、水果糖和奶糖一共的.价钱,再求出平均数就可以了。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这样的算式:

  4.4x2+4.2x3+7.2x5

  =8.8+12.6+36

  =21.4+36

  =57.4(元)就是一共的价钱。

  2+3+5=10(千克)

  57.4*(除)10=5.74(元/千克)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也有数学,只要动脑筋去研究,去探索,就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15

  一、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教师在课上讲的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机会,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学习的知识不扎实,不稳固。而学生即使听懂了,也不会应用,忘的更快。要想学生取得进步,首先必需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让学生参与学习就必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只有让学生思考,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

  例如,我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等词语,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词语理解的枯燥,而且在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气氛再度回升,在出示相遇问题,学生通过表演很自然的把新课内容自己引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考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高。

  二、把问题交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没有任何讨论、反驳的时间,这种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良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者学生简单的说出答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或指导学生思考,学生互相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清楚的过程,并让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合作解决问题,挑战和快乐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总是觉得太简单,这样会让学生思想松懈,不愿意思考问题,注意力也会分散;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应紧抓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自我挑战的感觉,这样他才会不觉得枯燥,也能从中学会分析难题的方法,迎难而上,同時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收获的快乐。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例如,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

  案例:“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92∏+62∏=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152∏=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提倡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是这样下评语的:“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张伟同学通过努力,能收集、记录、整理各种数据,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就一定能把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数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小论文02-03

数学小论文06-28

数学小论文作文09-12

初中数学小论文05-19

数学小论文(15篇)11-08

数学小论文精选15篇02-23

数学小论文15篇11-07

数学小论文600字08-21

初中数学小论文(精)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