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时间:2024-06-03 15:33:0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论文15篇(合集)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论文15篇(合集)

语文论文1

  摘要:在语文教学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语文没有标准答案”诸如此类的话语。这句话本来是用于启发开拓同学们的思维使之不趋同和僵化,但有人断章取义地走向一种理解上的误区:语文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差不多”就对了。我们以“美丽”和“漂亮”、“以为”和“认为”这两组近义词来分析一下,语文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而明白作为一个语文人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语文中的“差不多”美丽与漂亮;以为与认为;态度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特征,它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精准唯一,但它绝不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模糊状态。如果语文的精彩纷呈、不求唯一被偏颇地理解成了“差不多即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语文教学或学习的不负责任。有时候,语文需要“咬文嚼字”来体现它的精密,而远远不是意义上相似的“差不多即可”。

  说到语文中的“差不多”,不免要想到近义词,我们以两组近义词的分析来说明,“差不多”毕竟只是“差不多”。

  一、美丽和漂亮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美丽”的解释是:使人看了发生一的;好看的。对“漂亮”的解释是:好看;美观出色。从这一对近义词的释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近义词也只是部分意义相近,除去这“差不多”的意思,每个词还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好看”,形容人和某些动物的长相,或是形容景物、季节、地方、国家、建筑、物品等,“美丽”和“漂亮”可以互换。例如:

  ①这姑娘长得真(美丽/漂亮)。

  ②天鹅是一种(美丽/漂亮)而优雅的动物。

  ③洞庭湖多么(美丽/漂亮)。

  ④春天是个(美丽/漂亮)的季节。

  ⑤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美丽/漂亮)的城市。

  ⑥那是一座(美丽/漂亮)的城堡。

  2、表示“美好、高尚”,形容理想、憧憬、希望、故事、传说、神话、生命、青春、心灵、品质、回忆等,用“美丽”而不用“漂亮”。例如:

  ①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巴金《生命》)

  ②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美丽的故事。

  ③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④乡村教师为山乡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让美丽的.生命和青春放射了绚烂的光彩。

  ⑤从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一颗美丽动人的心灵。

  ⑥呵,一个大资本家的奴仆怎能了解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有怎样美丽与崇高的品质。(老舍《金黛莱》)

  ⑦这遥远的边疆,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富饶美丽,留给我的将是一段美丽的回忆。

  3、表示“出色、精彩”,形容话语、口号、文笔、文章、诗句、手艺、动作、办事等,用“漂亮”不用“美丽”。例如:

  ①话讲得再漂亮也没用,还不如做些实事。

  ②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的呢,还是怎么的,……(鲁迅《弄堂生意古今谈》)

  ③这篇文章写得真漂亮。

  ④武端把刀叉耍得漂亮而地道,真要压倒留学生,不让蓝眼鬼。(老舍《赵子曰》)

  ⑤这事儿干得漂亮!

  另外,漂亮还有“AABB式”的重叠形式,即“漂漂亮亮”,而“美丽”不能重叠。

  二、以为和认为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以为”的释义是:认为。而“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这样看来,“以为”和“认为”确实是一对近义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说“以为”和“认为”的意思差不多、“以为”就是“认为”。

  1、“以为”作“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这一意义讲时,可以和“认为”互换。例如:

  ①我(以为/认为)这部电影没什么价值,不值得看第二遍。

  ②他不(以为/认为)经历磨难是受苦,反倒把它当作一个磨砺自己意志的机会。

  2、“以为”一词,除了作“认为”讲,还表达一种客观事实与主观愿望相反的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以为”和“认为”的意义大相径庭。例如:

  ①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我以为他是好人。

  ②我认为他很优秀。

  我以为他很优秀。

  ③我认为这道题不难。

  我以为这道题不难。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语文教学视频,其中的一句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让我萌生了写这一篇文章的想法。无论是否有小题大做的嫌疑,我只是想说:语文的不求唯一,那是它作为一门美妙的学科赋予它独特的审美弹性,但绝不是说对待语文可以不求甚解、大而化之。我想,一个语文人应该都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如果“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都“差不多”,那贾岛何必冥思苦想去体会其微妙的不同意境呢?“美丽”和“漂亮”“差不多”,但有干得漂亮,却没有干得美丽。“以为”和“认为”也“差不多”,但“我认为他是好人”,他真的是好人;而“我以为他是好人”,他却不是好人。作为一个语文人,我们要有对待一门学科的严谨的态度,而并不是仅仅停留在那浅尝辄止的“差不多”的表面。

语文论文2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有两个典型特点,就是语言的形象化和内容的丰富性。试想,如果在导课、百思不得其解、无法经历的生活、无法理解的语言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穿越时空,将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将语言所描写的生活,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是让学生多么“激动万分”的事情,他们所有的探知器官都会被激活、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去对话、去感悟。比如教学《邓稼先》一课,如果光凭文本的学习,就算学生们被“两弹元勋”称呼吸引,也不会感受到杨振宁写这篇文章时所饱含的情绪,也不会感受到文字传达出的邓稼先同志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入课时,运用课件对邓稼先与杨振宁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进行简介,图文并茂,让学生们在了解两位著名人物的同时,产生渴望走进他们的想法;解读课文过程中,伴随语言文字的描述,播放当年第一课原子弹发射成功的场景——浑黄的沙漠,孤烟骤起,人们扔帽奔跑狂欢一样,太有感染力了。这时课件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邓稼先”已不再是书中文字下的人物,而是以鲜活的形象悄然走进学生的心中;再比如用图片还原文章中所描述的“古战场”——邓稼先当年工作环境,与书中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更加让人感觉到邓稼先的伟大——“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以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大大激发学生渴望走进邓稼先先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走进邓稼先,由衷地被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所吸引,而不是被老师、被文字生硬地拉近。

  二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优化小组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以往完全靠老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孩子们甚至只凭手中一机,就可以获取所学内容的主要信息,尤其是课外预习环节。生活中,我们常用“吃水果”现象来形容“资教育现代化20xx教育现代化20xx年84月第2115期133课程与教学源共享”的好处。如果班内45名同学,每人带一种水果,分享时,每个人就可以吃到45种水果。有些语文内容的学习,就可用“资源共享”方式,来优化学习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资源共享的学习中,提高个人、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在学习名著单元时,课文只是个学习的例子,只是借此让学生们走进名著。为了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去阅读名著,也充分发挥那些“书虫”的领先作用,那就以课本为例,让学生课下至少再读一则名著故事,课上先组内分享,推选代表班内分享。分享方式不限。于是就有了一节活动课“我知道的名著故事”或“我了解的名著人物”汇报会,图片、文字、影像,多种方式的汇报,多项内容的共享,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走进名著的兴趣,也提高了个人、小组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迪思维,激发自主学习

  传统语言教学,课堂多是老师一言堂。难怪,因为很多学习内容学生无法习得,自然由老师“包办代替”。即使当下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又有多少课堂是老师放手的课堂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转变这一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信息技术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帮助、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好奇心、探知心,让他们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甚至可以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思维真正动起来。比如教学《军需处长》一课,三大块学懂课文。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方法——人物+事件;第二步,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感情发生哪些变化?因为什么?课件出示相应的语段,如其中之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出示解读方法:抓描写手法或关键词。学生太愿意走进那个情境了,他们纷纷抓住一些关键词,走进将军看到自己战士冻死后发疯一般的情境里,去体会当时将军内心的所思所感。因为直观,因为有图片背景相补充,哪用老师发言,他们已“感同身受”一样透过文字,走进将军感情深处,说他所说、想他所想。第三步,出示图片——军需处长被冻死的画面,同时出现问题: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学生们朗读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语段,用上述方法,品词析句,感受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试想,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不如融入信息技术之后的教学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充实内容、拓宽拓展,结果必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但是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科学整合,就会突破这个难点。像《薛谭学讴》这篇课文的学习,入课时,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有了朗读节奏的引领;学习时,借助工具书与课件,可以独自尝试对其内容的译读;同时,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相应画面,启迪学生想象“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响遏行云”之情景;最后利用课件引领背诵,感悟主旨。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习下篇《纪昌学射》时,还可以将两篇内容作对比。想想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感悟过程,必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也并非多多益善,更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或只有讲公开课时才如此设计一番。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只能让语文课锦上添花,让语文课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孩子们学习的世界,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主角。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每节课下来也要有个小结与反思,以求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用。

  总之,当所有语文教师,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能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这门学科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论文3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xx,(20):132-133.

  [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8):48-49.

  [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xx,(S2):92-93.

语文论文4

  1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疑问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凝。”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创设疑问可以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做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全面掌握教材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之处布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疑问的产生开始,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释疑过程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对于“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我没有直释其意,而是提出疑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顿生疑惑,急于想知道答案,我借此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明了“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我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学生:“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干什么去了?”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孀”“遗”二字之义便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疑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

  2在情景中进行表演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我们的教育很多还都远离了情感。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没有情感而言。这样的结果是使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用声情并茂的.情景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对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并在表演中张扬出的鲜明个性。如在《孔乙己》中,我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此时,我让学生进行表演,他们把《孔乙己》中孔乙己仅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还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还要炫耀自己的才学(回字有四种写法)的穷酸、迂腐性格演绎得活灵活现。用夸张的表现使《变色龙》中警察的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处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课文情景的表演为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引来了一道清新的活水,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

  3在教学中进行趣味猜字谜

  鉴于长期以来学生课外作业繁重的情况,我每天给学生安排一项特殊的课外作业———猜字谜。具体来说,就是在掌握汉字的结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参与竞猜,如“西柏坡”打一字(杜),这样,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传统以写为主的课外作业的反感和苦恼,另一方面又挖掘和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老师出的谜面一旦被学生猜出谜底,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另外教师要不断延伸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对语文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性研究,仅仅是个开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进而在兼顾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获得高效。

语文论文5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因此,比较也被心理学列为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颇有代表性,而每个教学单元的编排则又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设计的。特别是把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在同一单元,使之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加之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都有一个体现写作特点的学习重点,所以尽管同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不一,但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如果把这些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这样便可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提高阅读水平。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的特色,又根据其内在联系学到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是建筑在学导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长江三日》和布置阅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写景散文时,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同异。学生通过阅读,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都通过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但两文又各有侧重:《长江三日》主要描写白天长江三峡的奇景,作者虽然三个峡都写,但着力点显然是放在三峡中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巫峡上。先分写巫山十二峰中的第一峰和神女峰,具体展现巫山云蒸霞蔚的壮观及其神话传说;又由山到峡,全面展示巫峡上奇丽的风貌。而且作者不是静止不动、照相式地写景,而是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轮船的.行进,又具体描绘出了景物多姿多态的变化。例如刚进瞿塘峡时,只见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而当船过瞿塘峡后,在层峦叠嶂中远方出现的则是一团红雾,深谷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红团更红更亮了,轮船就迎着这团红雾,迎着千万道强烈的阳光,来到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这是一幅何等壮观而又色彩缤纷的江上日出图,使人油然而生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正是作者注意了点与动态的描写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

  而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则着重描绘了秦淮河那独特迷人的夜景,触进了作者浓郁的情感。作者以灯影为主,以水、月相辅,勾勒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有的华灯映水,雅中见丽;有的灯月交辉,淡远迷人;有的灯火纷然,热闹活跃;有的则疏灯淡月,空灵寂静。这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画面相互映衬,交织组合成了秦淮河淡雅、幽远、极富魅力的独特夜景,使得内情与外物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不能不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文无定法,但有规可循;选材的角度、写景状物的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殊途同归,关键是作者必须紧紧抓住自然景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诸如形状、颜色、情态、音响等;景物描写的作用虽各不相同,但却都是为主题服务。可见,运用比较阅读法既可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清晰的概念,使之分清事物的异同,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给他们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阅读教学应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可适当予以启示,作出简单的概括;对不易把握、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应结合课文重点分析或作补充说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逐层掌握课文内容,获得鲜明而深切的印象。概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分寸掌握得当,比较对应事例自然,才能既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教学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论文6

  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

  (一)实施情境教学,在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

  实施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课文所表现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或者是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与真切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中所讲内容的真实性。例如,运用多媒体,把声像以及图片还有影像给学生直观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情境。这样才会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在这种轻松、快乐的知识氛围中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会把桂林的山水美景以及人们泛舟游漓江的画面,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来,还有船夫在漓江上唱的歌声也用音乐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漓江以及桂林的美景。之后,我会引导学生畅想置身在桂林山水中的情境,然后顺势为学生解读像“危峰兀立”或者是“拔地而起”这样的不常见的词语,逐步引导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美景,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实施欣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还应该实施欣赏阅读,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施欣赏阅读,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课文,在阅读的时候更应该注重从多个方面去欣赏与品读,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且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自白”书》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共鸣与学生的情感。并且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对这篇阅读的感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我还会指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以及自白内容的角度去欣赏这一篇阅读,各抒己见,达到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对阅读产生兴趣。

  (三)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愉快教育,还应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原因是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着主动的学习者,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快乐地成长。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小组表演的方式,还可以运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来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例如,我在讲解《小猫种鱼》的时候,会让一些学生运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变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说出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者是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把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成长。

  二、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的转变。运用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抵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厌倦情绪,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成长与生活。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能够把枯燥的学习变为愉快的学习,学生在这种情感教育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语文论文7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都需要兴趣,当有了兴趣就会能够极大地吸引人们去研究学习,若是没有了兴趣,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要把兴趣教学放到首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提高兴趣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时刻感到学习语文的兴趣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学习中感到到学习语文的幸福,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就像鱼儿得水一样那样欢快舒畅。我们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尝试。

  1.导语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课来说,课堂伊始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课堂的开始,开端能够吸引学生,那么一堂课的教学就会时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像有的人进行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导入是一节课的敲门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感,设计一些科学合理而适用的导语设计,把学生带入到鲜活而生动的学习氛围中。

  2.可以进行编排表演。语文具有文学作品性,比如那些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它们都具有非常生动鲜明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更符合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口味。在教学时,我们若是能够把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就会更加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执教《西门豹》一课时,我就孩子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把它变成小剧本,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排演,学生通过想象分好角色,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表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自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强化语言,增强兴趣

  课堂教学兴趣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更需要教师的教学的激发,除了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更主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演讲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鲜活性。在这里更要谈一下教师语言的儿童化语言。因为每个老师都知道,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的儿童,若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语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困惑,他们自然就不会喜欢听你的课,所以教师步入课堂就要用儿童能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语言走进学生们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他们的小伙伴,以饱含儿童情味的语言,使孩子们没有感到距离感,而增加了亲切感。自然学生就会被激发学习兴趣。

  三、鼓励参与,引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要鼓励学习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所处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之任之,他们不敢发问和想别的问题,在这种高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着,学生缺少敢说、敢想的精神,也不会培养出来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当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的时候,就会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他们就会积极去想,大胆地想,勇于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回答讨论的教学氛围中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发言,让学生进入辩论和讨论的'情境中,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教师要给他们的更多更广的学习空间,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执教《群鸟学艺》一文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很多同学都是说,只有耐心和虚心,认真学习就会掌握过硬本领。但是其中有一名同学回答道: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我当即就给了这个同学肯定,并且赞扬了他的这种敢想和敢问的精神。

  四、开展活动,丰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开展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用眼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题目的作文时,就改变了过去的在课堂枯燥乏味的讲解指导,而是领着学生到野外去春游,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使他们感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然后我就让孩子们用语言把所看到的写下来,就成了一篇非常好的作文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由“苦学”变为“乐学”,才能自由快乐地在语文的世界中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作者:隋国娟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语文论文8

  一、创建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现今是创新时代的社会,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元素。个性化阅读则是鼓励学生在参与阅读对话时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或者感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催化剂。同时,个性化阅读不同程度的拓宽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性,推动了阅读文本内涵、韵味等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深化了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如:在学习阅读文本的最后一个课时,笔者结合阅读文本的写作形式,适当的延伸阅读,即,让学生尝试探究式的阅读。进而,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和体验即是个性化的阅读。此外,笔者还开展一些和阅读相关的阅读表演活动来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来创新教学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动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语文论文9

  一、对于学生说的训练

  (1)组织课前演讲。学生在平日的生活当中,缺乏一个使用汉语的环境。因此,想要提高学生说汉语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尽量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一个短时间的演讲环节,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轮流上讲台去进行汉语口头表达的锻炼演讲。在这个演讲当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介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梦想等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相互之问的了解,为学生的和谐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讲一则成语小故事,或是说一个新闻事件等,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汉语相关的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

  (2)组织课尾小结。在每堂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对课堂进行一次小结。这里,教师要注意不要与课前进行演讲的学生重复,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得到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而对于总结困难或是总结不全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来补充或是进行帮助,以减少学生的表达压力。而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采用团结协作的形式来对课堂进行总结,让他们在回顾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种小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之中感受到一个轻松的汉语学习环境。而在课末,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仍旧持续在汉语的思维当中,从而让他们对汉语有一个更深的体会。

  (3)组织情境表演。除了课堂上的一些小演讲、小总结之外,教师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情景表演的练习,把学生进行分组,并让学生自选内容,在课下准备充足,而后在练习课上进行情景表演。对于表演的内容,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家乡的风俗、传说故事或是电影里的情景甚至是小说里面的情节来进行表演这种表演的形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起到一个文化交流的作用,对于和谐课堂的构建能够起到极好的作用。

  二、对于学生写的训练

  (1)写读后感。因为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太高,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面对作文的题目常常会两眼发呆,全然不知该如何动笔。即便是勉强写来,也是语句混乱、文笔枯乏。常常会有陈述不清,颠三倒四甚至是笑话连连的情况出现。而想要学会写,多读自然是关键,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杂志报纸,并让他们定期写一些读后感的小文章,在阅读中了解汉语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动笔的过程当中,对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更深、更真切的体会,并可以与前文的课前演讲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读写说听的全方位锻炼模式。正所谓“文为笔说”,只有这样,在不断的阅读、书写以及交流的过程当中,才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路,真正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汉语写作能力。

  (2)记录生活。学生的写作内容不仅仅可以包括阅读的感想,同时也能够记录下他们自己的生活,如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是身边的风景以及自身的一些思想感情、感想等。通过对自身生活的记录,可以培养学生以写作来记录生活的习惯,让他们把写作训练变成一种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环节,这种习惯一旦培养起来,将会伴随他们日后的一生。而记录生活还有一大好处,因为在写作能力的评判上,除了语法语义等必要的要求之外,还包括是否具有文采、文章是否鲜活、灵动而具有美感。而能够体现这些东西的,就是学生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比如,比喻、排比等。而其中最能使文章变得活灵活现的重要途径便是对于比喻手法的运用,而生动的比喻又往往来自于生活,故此在学生有了记录生活的习惯之后,自然会对四周的生活更加关注,由此也更加能够写出美妙而具有创意的句子,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3)交换批改。当然,在学生的基础能力还不足的时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交换批改的方式,让学生对同学所犯的错误与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对比,加深对错误的印象,以避免并及时改正这种错误,不再重犯。而因为学生本身的知识不够,可能有些错误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或是出现误改的情况,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一次精改,然后再发放回学生手里,让他们对自身的不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由于历史、地域、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生源复杂,学生的生活观念以及学习动机有较大差异,语文基础能力高低不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想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交流的两大能力——说和写的能力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分别从说和写的教学上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对民族地区初中语文的和谐课堂构建有一定的帮助。

语文论文10

  摘 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所以,就从如何以人为本,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高中语文;以人为本;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所以,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实施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谨遵教师的指导,跟随着教师的指挥一步步去学习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成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自学。

  例如,在学习王蒙的《善良》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授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按小组的形式收集资料,每个小组自己制作教学设计,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如,①理解文章中心内容,明确“善良”的含义,树立正确道德观;②明白文章中的对比论证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面向同学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当学生的教学过程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后,学生也会有成功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以人为本,进行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同时,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学习《宝玉挨打》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情节,理解宝玉挨打的真正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考有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宝玉挨打的真正原因,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那几件事的发生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

  ②你能从中揣摩出贾政和宝玉之间矛盾冲突激化的本质原因吗?

  ③宝玉这次挨打是不是偶然的?

  ④课文中是怎样步步深入地表现出矛盾的本质的?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再细细分析文本中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宝玉挨打的真正原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以人为本,看到人的差异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逐渐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学习的背景、学习的兴趣点都不一样,所以,对于教材内容的不同,我们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定等都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分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我将学生的教学目标分成了不同的层次:C层: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B层:掌握C层的知识点外,还要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A层:让学生掌握B层学生的知识点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陶冶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读,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开展互评环节

  互评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并且,在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吸取他人的优点,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之间互评试卷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如,在让学生做有关《荷塘月色》的试题时,其中有一道试题是:为什么作者一开篇要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时候又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作者到底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互评,学习好的带动学困生。这样学生才能在互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语文世界的欲望,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最终,在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霄。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探析[J]。教苑荟萃,20xx(21)。

  [2]王再军。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20xx(3)。

  (作者单位 广东省雷州市第三中学)

语文论文11

  最近,学校号召我们人人为五水共治献一计,看着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五水共治的内容,我不禁傻眼了,我一个才读完小学三年级的普普通通的小男孩,能为这么大的工程想到有用的点子吗?我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了老半天,还是毫无思路。妈妈看着我苦恼的样子,对我说:“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观察,比如说你可以帮家家想想如何节水……”对呀,我一边听,一边仔细观察起家里的情况。

  一阵风吹过,刚走到窗边的我脸上忽觉一凉,一滴水珠落在了我的脸上。家里怎么会有水?我顺着窗口往上瞧,原来是楼上的空调冷凝水滴下来时被风一吹到了我脸上……慢,冷凝水,有水!我灵机一动,有了!我真想仰天大笑,真是踏破铁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特意跑到楼下,抬头仰望,只见家家户户的空调外机管道边都有一截小管子,开着空调的人家的小管子里不停地在往外滴水,还有没接好位置的,直接滴到了地上,地上已经有了湿湿的一大滩水。

  我三步并作二步跑回家,拉着妈妈告诉她我的想法,把空调的冷凝水收集起来待用。妈妈二话不说,找来一个水桶,把它放在小管子下面。二个小时后,水桶里竟然积起了大半桶水,我和妈妈一起把水桶拿了上来,这水可真凉啊!对了,我兴冲冲的拿来几瓶饮料放了进去,这不就是一个天然冰箱吗?这样一来给冰箱减轻了负担,又节约了用电,对节能减排也有好处呢!等水的温度升高了,妈妈还可以用这水来拖地、冲厕所……

  到了晚上,我特意跟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道数学题:以我家的一台空调为例,平均每小时可回收冷凝水三公斤左右,如果按每天平均开八小时计算,一天就能回收冷凝水二十四公斤,今年夏天按空调运行三十天来算,居然可回收冷凝水七百二十公斤!如果千家万户呢?整个绍兴,整个浙江,乃至整个中国呢?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想出了这么好的节水金点子!且慢,这个点子里还有一个不太方便的地方,那就是一般冷凝水都是通到户外去的,滴在家里的.几乎是没有的,如果每次像我们那样水桶弄出去再拎上来也不方便,何况又不是每家每户的放空调外机地方都有像我们一样的小平台的,怎么办呢?我又开始苦苦思索了!爸爸知道了我的想法后给我出了主意:只要把排水管延长并接到空桶里就可以了。爸爸马上找出了一截空管子,接了上去,果然,

  冷凝水就乖乖地顺着管子流入了空桶!耶!成功了!我的节水金点子好吗?我想只要每台空调安装的时候把排水管延长一点,我们就可以节约下很多很多的水,还能节约冰箱的用电,既给自己节约了金钱,又为五水共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论文12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小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较传统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计不合理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准确,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计不合理,忽略课前设计和课后设计,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大多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和主题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仍有发生,忽视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超出了小学生心智成长和生活阅历水平,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枯燥。

  3.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针对这一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但是总体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除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还存在教学过于自由放任的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没有具体而充实的内容和有效的课堂组织。有的教师则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手段单一。教师缺乏主动性,只是选择陈旧的教学方式去管理学生,教学气氛沉闷,语文教学显得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无法提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高质量备课,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要依照课标与教材进行高质量的备课。一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征出发,设立具有弹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要考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需求,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就在生活中。三要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

  2.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为重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习需求,创设多元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适合的方法。二是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相互启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思考能力。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定相关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开展竞赛、小组讨论等活动,实施创新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课标理念的发展、变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教学中,教师除了应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而且能化抽象为具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获得明确的感知,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论文13

  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一篇文章,教师说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错误。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在我近年的实践中,我感触颇多。

  一、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学生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语文论文14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教师在授课中已经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差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差异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严重阻碍到语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

  很多教师授课模式的基础都是在常年的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所以往往会出现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上,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新颖,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接触较少,所以很多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得要领,或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可是效果并不好。

  2.班级人数的限制

  想要保住差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这要求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谈话,可是现在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设置并不合理,教师也无法完成所有学生的分类,最后只能依靠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并不了解,导致很多具有潜力的学生由于一次成绩不好而被忽视。

  3.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理解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可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忽视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过分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上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仅学习氛围枯燥、乏味,教学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许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带来了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实施差异教学。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专门组织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差异教学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2.差异教学的实施

  分组教学是差异教学理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找出学习问题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差异教学开展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改变的,有效地将差异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开来。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反思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后,反思会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发现和改正,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整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都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为学生寻找到一种趋于更好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正处于初始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怀着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完善教育,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的方向。

语文论文15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先生讲过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在解放前,社会风气很坏,许多学生不求上进。有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为改变这种情况,就从三百个

  学生中挑选出六十人,组成“荣誉班”。钱先生当时也被选进去了。这个班的学生被告知说,他们都是因为很有发展前途而被挑选上的。因此,“荣誉班”的学生各个喜欢,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结果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后来果真成为卓有成就的人。可是多年以后,钱先生遇见当年组织“荣誉班”的那位老师,才知道当时被选进“荣誉班”的六十各学生是他随意抽签决定的,并没有经过什么专门挑选……

  钱先生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为我们揭示出一各寻常的道理——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自信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强,大脑思维就活跃,容易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反之,缺乏自信,大脑活动就

  受抑制,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荣誉班”的学生正式因为听说自己“很有发展前途”,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使自身的潜在智能得到了开发,所以才会成为卓有成就的人。

  一座大城市的心理研究所对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有两个结论发人深省:一是智商很高和智商很低者,各仅占2%左右;二是学习不好的学生95%智商不低。这说明学习的后仅生,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

  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仅自己要发奋努力,而且还要

  方法得当,更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狼毫的心态去迎接学习的挑战。”

  由此看来,要想学习进步,我们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我们要时刻告戒自己;“我一定行”“我一定能赢”,以十足的信心去制定学习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它而奋发学习。这样,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论文09-04

语文论文09-04

语文论文05-27

小学语文小论文08-23

小学语文减负论文08-23

小学语文论文09-04

语文日记教学论文07-24

改革语文作业论文08-15

有关于语文的论文03-12

语文教学论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