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的论文

数学的论文

时间:2024-06-04 08:30:0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的论文(集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的论文(集合)

数学的论文1

  数学,源于人们对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发展而成的.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发展,使数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考实际应用题目更贴近日常生活,具有时代性、灵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数、不等式、统计、几何等模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中理清数学关系、把握变化规律,能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影响数学建模教学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师未能实现角色转换.建模教学离不开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由“引导者”变为“灌输者”,将解题过程直接教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开展建模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认为建模就是解应用题,或重生活味轻数学味,或使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在建模教学中,教师须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题目长、信息量大、数据多,需要学生经历阅读提取有用的信息,但是部分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成功建模.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原则

  1.自主探索原则.

  学生长期处于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有创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从旧知的角度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可接受性原则.

  数学建模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能让学生理解所探究的内容.若设计的问题不切实际,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

数学的论文2

  素材选用要把握三个“适应”

  数学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载体。选择不同的学习素材或对相同素材的不同组织,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让数学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在素材选用上应把握三个“适应”。

  一、 适应教材

  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选用素材时,要适应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以便揭示数学的本质,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内容,教材从学生的现实出发,选取小猴、小猫做星星作为学习素材。这样呈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教材的呈现略显单薄。因此,我在教学时补充小鹿做了70颗星星的数据,使学生在这一具体情境中同时体验“多些与多得多、少些与少得多”。虽然只在小猴和小猫的基础上增加小鹿做星星的数量,但这不仅仅是素材容量的增加,而是着眼于教学目标对素材的丰富与完善。

  二、 适应学生

  数学素材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般来说,低年级数学素材的选用应突出其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地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谜语……高年级的数学素材应尽可能地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素材的'选用还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但应当注意的是,在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时,不能照搬或平移,而应作“数学化”处理,剔除一些无关因素,最大限度地凸显素材的数学本质。

  三、 适应教师

  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应本着经济、简捷、方便、实惠的原则选用素材。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想想做做”第3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分层呈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因条件所限,采取简单易行的办法,让学生做了三张同样大的纸条,进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教学效果也不错。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或因条件或技术的限制,对素材的选用和呈现不可能向公开课那样充分、完美。所以,应因地制宜,灵活呈现,让素材“便教利学”。

  另外,在选用数学素材时,还应考虑素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总之,加工或改造教材的目的,不是为了赶时髦、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的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义务教育时期的数学教育在理念上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被动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阻碍了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进行,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而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活跃在课堂上,所以,怎样在自主、合作和活跃的气氛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已然成了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新方向。就目前教育制度下被动的教学方式的问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导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新课程改革

  当今时代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数学作为一种抽象化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小学生处于懵懂单纯的阶段,对万事万物都具有好奇心和无尽的想象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却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点

  数学作为小学时期的重点学科,是一门以数字为主体的科目。学生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低,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重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然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而数学的抽象化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接受程度并不高。由于老师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学生对事物的形象化理解程度低,更加阻碍了学生学习和发展。

  二、导学式教学特点

  导学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只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完成教学内容。利用‘导’与‘学’相结合,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更高效。以下为导学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导”与“学”相结合

  小学生处于淘气的阶段,喜欢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他们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环境联系起来,将知识熟练的应用到现实,同时要注重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二)强化学生思维方式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个方面尚未发展成熟,这时候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让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自主学习合作,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

  (三)知识较规范

  在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比较能力,培养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并分析所学知识的不同。同样在教学中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教导来说明道理。

  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情境导入

  由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对事物抽象化的思考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厌烦,而导学式教学法利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上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便对同学们说:首先我们以做游戏的方式来开始今天的课堂学习,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数字,老师无须笔算就可以判断你说的这个数是不是能够被2或5整除,我们可以来试一下。此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在惊奇之余踊跃参加到这个游戏中,好胜心驱使他们积极发言以期驳倒老师的说法,然而老师却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回答出结果,同学们就会产生好奇心理,急于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出结果,随后,学生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轻松愉悦地进入到学习氛围中,带着充分的热情进行主动学习。当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提出的问题或导入点要与课本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问题或导入点要新颖、独特,且要控制好其难度,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情境教学导入

  作为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兴趣成了现代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提升和完善,小学生尚处于儿童时期,天性活泼好动,教育者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共有特性设计出相关的课堂游戏,让学生把学和玩有效结合起来,学习也会更轻松。教师可以参考小学数学课本中部分游戏设计,如:掷硬币、植树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课本内容设计出合理有趣的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三)行动导入教学

  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过渡阶段,将行动导入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准确全面规范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3+2的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理解,就可以采用行动导入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三本书,一部分放两本书,然后让他们把两部分书放在一起,数一下一共是几本书,以这种行动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加法的运算,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最大限度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表现,以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对于相对较难的习题,若成绩较为平常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就应进行相应的鼓励和肯定,鼓励大家向该学生学习,让其在老师与同学的肯定中获取自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让学生从心底喜欢老师,主动进行学习。

数学的论文4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下,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高度的重视与较快的发展。但受高校连年扩招、地方出现“普高热”的影响,多数升入高中无望的初中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表现为绝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淡薄,学生厌学的风气较浓厚。

  数学作为现代技术的通用语言,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不仅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数学符号、公式和结论,还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和终生化学习基础知识的储备,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中职学校数学教育的现实却不尽人意,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情感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由于职高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接受力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突出情感教育。情感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活动。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活跃起来,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我采用了细胞分裂的实例: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经过x次分裂得到细胞的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y=2x由特殊函数式推广到一般情形,即可得到指数函数y=ax(a>0且a≠1,X∈R)。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毅力就是坚强持久的意志。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就缺乏这种意志,因为数学的特点是抽象,很难说得上有趣味性,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首先,要鼓励他们有恒心。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向他们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如欧拉双目失明后,用心算和记忆坚持研究数学达十七年等感人故事。

  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学生有进步要表扬,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更要热情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对教学很有帮助,不但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在不断地提高,而且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勤思多问,善于预习和复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做单元小结,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之纲目清楚、系统条理,从而帮助理解,便于记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次,要使学生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

  最后,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题型的一般性解法中,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简便方法。

  五、从实际出发打好数学基础,分层教学,弱化高中学习难度

  职业中学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这对完成相当于高中内容的数学要求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专业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材的深广度,充分体现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

  首先,由易而难,搞低起点、慢开头。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实际,要选准起点,放慢进度。其次,重视讲练结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职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在课堂上必须采取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的原则。最后,严格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本上规定的例题、练习题、习题均要认真完成,而复习题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做。另外,可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思考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选做,这对培养能力、切实打好数学基础是完全必要的。

  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是反应并不慢,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强,这是学生的优势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做法是:扎实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系统地整理知识的能力,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结合专业需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专业课服务,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了数学概念和计算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解决专业上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也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只要按教学规律办事,并兼顾中职学生的基础、年龄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并突出专业特色,中职数学教学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的。

数学的论文5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的论文6

  摘要: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了,才能真正体会知识内在的魅力,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悟,思考的过程,是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快乐和自信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乐趣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并且是是一个富有乐趣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现实,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只有这样,小学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小学生才能对复杂的数学计算提起兴趣,保持那一份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无穷魅力。

  1在快乐中体验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了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动力。而学生只有自己亲身参与体验才能真正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设计情景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情景互动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小学课堂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压力大的时候,进行大脑的休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占主体地位的优势,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教师不再是所谓的“长者”,而是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知心朋友。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应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过度到采用新型的情景互动形式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游戏、竞赛,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并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在收获快乐的基础上收获知识。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竞赛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数学。首先教师要先准备好竞赛的题目,并将规则制定好,其次教师要公平监督,让竞赛得以有序地进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作总结,亲身体验总结,并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再例如当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景,3只猴子分8桃子,最后结果却是3只猴子打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只猴子分3只桃子,不够分,每只猴子分2只桃子,分不完,所以猴子会打起来。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入被3整除的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有多少只桃子猴子才不会打起来,学生思考过后会回答:9只,12只……这也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了。在教师设置的情景或者竞赛中,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更高效率地学习。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

  课堂的交流必不可少,交流互动可以让课堂氛围更融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当然课堂的交流互动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多多创新方法,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为课堂主体的框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它们是否正确。例如,在讨论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时,学生对老师的答案产生了异议,此时老师应该耐心的听学生完整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很不可理喻,而后老师应该委婉的从侧面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到解答问题的正确思路上来。此时,教师不再是讲述者,而是倾听者。学生也从曾经的被动变成如今的主动,他们学习了新知识,二者互动的堪称完美。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分组合作讨论,使得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数学体验,而且每个学生的想法得到展现,得到肯定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知识讲解过程,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拿出提前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拼接,看一看每个小组能拼成几种长方形,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又是多少,并对最后结果进行记录,之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在讲授年月日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讲授完结时,让学生同桌之间动手制作日历,制作日历的过程便是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更是一起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新知,而且还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

  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数学课堂只是教师一味地为学生解答问题,讲解问题,学生完全体验不到数学的内在魅力,而学生学习到的只是解一道题的方法,而非一类题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多多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而不是知识灌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进度,自己对数学进行预习,复习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过程。而且数学不是凭借记忆力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有逻辑性,有抽象思维并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而数学是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掌握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主体验学习。例如,学习简单的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家中有多少人,自己家人数比同学家人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人,假如自己家有4个人,同学家有7个人,那么自己家便比同学家少3人。小学生天生爱动爱交流,所以这个计算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非常有吸引力,从而他们在不断地亲身参与并体验计算练习的过程中,计算准确率不断提升,这也证明了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及科学性,而且它也包含了很多复杂的计算,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学习过程中的希望学到的知识与真正学到的知识的落差容易让小学生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此时教师需要发挥其本该有的作用,建立学生对数学的自信。而体验式教学恰好满足这一点,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做法,让学生每节课都能真正体验数学内在的魅力,收获知识,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斌。浅谈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及提升其数学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11(1):56—58。

  [2]陶志侠。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上旬,20xx(1):46—52。

  [3]黄丽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小学,20xx,2(1):56—58。

数学的论文7

  一、教师的困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致力于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观摩一些公开课更是让人看看感动,想想心动,可是到自己的课堂中却动也不能动。不少老师有感而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不怎么爱动脑筋,一看到数学题目就烦就不愿意做?

  二、教学行为分析

  【镜头一】

  检查家庭作业,很多同学对稍为灵活一点的题目几乎是留白的或者是马虎了事,问其为什么,回答:“老师,我不会做。”作为老师,心里面虽然涌动着汹涌澎湃的怒火,但却无可奈何。

  分析诊断:这便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文本缺乏理解的后遗症,长期的枯燥的没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一看到数学题就烦,怕动脑筋怕辛苦,导致对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泯灭。

  【镜头二】

  数学早读课,学生无精打采地读例题、读概念、读习题,老师在讲台上抽查学生背书的情况。今天背不过来的话,该要受罚了……

  分析诊断:数学是讲求理解能力的一个学科,死记硬背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加深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三、策略分析

  1、避开盲目创设情境的误区,让学生在对话中真正感受数学“气氛”。

  课堂对话的相互作用是优秀课堂教学的本质性标识,而情境的创设就是数学课堂的一种“气氛”,师生间精彩的对话演绎,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展示出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师生巧妙的对话,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吨”这个概念,可以巧妙地设计这样一个开头,而伴随的将是学生一个个的问题和质疑:

  《多拉A梦》中大雄的作文之——

  汪汪上学

  早晨6时30分,小狗汪汪起床了,狗妈妈端来一盆3克重的洗脸水,小狗汪汪一手拿起重10吨的牙刷刷牙,一手托起热腾腾的毛巾洗脸。然后,它接过妈妈递过来的一块50吨重的面包,背起4克重的书包朝学校走去。刚到校门口就碰见了7千克重的大象校长和3克重的蓝猫老师。汪汪连忙一口吞下面包,向校长、老师问好后就向宠物教室跑去。

  (一看完,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呢?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1:老师,3克重的洗脸水,根本没有可能,只有那么一点点水,怎么能洗脸?

  生2:老师,10吨重的牙刷我们怎能够拿得动?

  生3:老师,这根本就是不符合实际。

  生4:老师,我有办法把它改正,只要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就很容易了。

  师:经过你们这样一说,大雄真的闹笑话了,你们能帮他修改一下作文吗?

  学生们都兴致勃勃,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3克、10吨、50吨、4克、7千克和3克到底有多重?堆积起来有多大?不多的几句话,却能围绕着质量单位这一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顺利出引出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吨。

  2、巧用对比,在文本题目的矛盾中对话。

  学生之所以对所学的知识不掌握,是因为没有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心求通而未达,口念欲而未能”。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呢?我在班里做了个小调查,最后发现:对有通过进行对比的知识点有印象的占了89%。由此可见,善于利用对比,是不可看小的。

  如,在教学有关“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比较出两种类型的不同,可以巧妙地出示两道类似的应用题:

  ①图书馆里有故事书328本,是科技书的8倍,科技书有多少本?

  ②图书馆里有故事书328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8倍,科技书有多少本?

  同学们尝试接触这两道题的时候,都用乘法计算,他们说:“凡是倍数的都用乘法去计算。”,这时,教师不要立刻判断这种说法是错的,先让他们集体来检验一下,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心里矛盾极了,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都是倍数的关系,但解答的'方法却不同呢?”由此引发了学生间一场小小的讨论和争辩,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因为我深知:争论是最好的记忆方法。最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我明白了。”“老师,我知道了原来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不一定是用乘法,最重要还是看题目中的标准量。”我会心地笑了。

  3、凸显文本中“关键词”的作用,使问题迎刃而解。

  很多喜欢数学的学生经常对我说:“老师,我发现数学很容易呀……。”“老师,我一看就知道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答了……”“老师,数学题变来变去都是一个样的……。”细心追问之下,原来他们也发现了数学的奥妙。

  学生一:“数学很简单呀,只要我看准了一些字眼,就会做了。”

  学生提到的这些字,就是应用题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针对镜头一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处理的灵活性不够。他们找不到问题中的关键词、句,找不准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和题目文本中的“对话”,让学生主动发现题中的关键词句如:一共,还剩,增加,减少,比……多(少),照这样计算等,一一用符号标示出来,并相应地对这些词句进行转译或者换算成加入符号元素的算式,使问题简单化,清晰化。

  如:科技书比故事书少28本。---转译为:故事书比科技书多28本。

  如: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比南京长江大桥短5003米,南京长江大桥长多少米?

  条件 条件 问题

  根据第二个条件换算成: 南京-5003=武汉——>武汉+5003=南京

  关注到了关键词句,使学生更能掌握题目中的题意和数量关系,有效地激活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内化思路,镜头一中不会做的情况就会慢慢减少了。

  学生二:“数学题,变来变去都是一样的。”

  万变不离其宗,是数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难点,因为数学题的条件、问题及结构千变万化,形成了现实中浩如烟海的数学“题海”。面对做不完的题目,没有方法,老师和学生也只能缴械投降,怎样才能把解题的真正钥匙找到呢?与文本展开对话是不可看小的一种方法,在数学的“题海”中,只要深入阅读理解题目,最终发现:数学的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结构却大体相同,题型也不会变化太大,很多时候只是换了另一种说法,题目的意思根本没有改变。

  例如:①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它的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②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小明每天都绕着它的四周跑一圈锻炼身体,你知道小明一天跑多少米吗?

数学的论文8

  有一天,我在玩一个游戏,碰上一道挑战题,只要题目做对了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题目是这样的:从1+2+3+……100=?我心想这样要加到什么时候啊。我赶紧请教爸爸,爸爸教了我一个好办法:例如从1加到6,可以组成1+6=7、2+5=7、3+4=7,再将三个7相加或者是3×7,得数就是21。计算方法是将第一个数1和最后一个数6相加得7,再和最后一个数的一半相乘,即和6÷2= 3相乘,3×7 = 21,这样就方便多了。我试着算了一下,从1加到10就是1+10 = 11,10÷2 = 5,11×5= 55;那么从1加到100就是1+100= 101,100÷2= 50,101×50= 5050。

  哈哈,加法变乘法,算起来又快又准,数学真奇妙,数学无止境,数学真是快乐的天堂!

数学的论文9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在新课改改革中,需要数学教师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注入教学设计中。所以,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的独立发展提供条件。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沿着教学目标不断进步。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从对知识的精心讲述中脱离出来,成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不参与教学活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只要有思考,就能获得进步。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能使他们感到巨大的乐趣和激情,引发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教学观念的改变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解题的'经验,他们在记忆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思维得不到发展。在对待较难问题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地走进数学,探索数学的本质,使他们能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通过分析数学问题得到其中蕴涵的实质,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主动发展。

  (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单一的教学评价针对的是传统教学。在新课改实施中,评价针对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要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效教学。

  二、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保持持久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高效率对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在让学生接触新学知识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其中,把自己放到创设的情境中来分析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更强,能找到问题的入手点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情境,使他们联系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他们针对的是教材内容的探讨。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扩充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单纯地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不能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类思想,使他们具备把一大堆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他们一些生活物品、玩具、学习用品等来让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从实际动手中增强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理解。通过在学习中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物品进行分类,把教师的教具、卫生物品、杂物进行分类,使教室保持整洁。在生活中加入所学知识,在数学知识中体会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的奥秘充满探索精神,使他们不断地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数学的论文10

  1美国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在数学的教学中也会将美国本土的数学家的研究内容融入到专科数学的教学中,没讲到一个数学问题都会将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的数学家的研究历史详细的告诉学生,使学生们更能了解到数学的发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但无论怎么发展数学的历史永远是当今每个学生都要必须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教学中更好的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不仅在教学中讲解本土的数学家还会将到不同国度的数学家但对数学的贡献。因此在美国可以更好的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2日本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日本是和我国比邻的国家,日本的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史也是有一定的方法。日本的数学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能力、态度和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并强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突出了对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重视。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中学数学的教学,以及到专科数学的教学中都会将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不同的教学的理念。如:“高明的计算”、“古人乘法的窍门”、“秀吉令人惊奇的故事”、“测量的技巧”、“离不开数学的人们”、“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它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有关概念在人类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关心和学习的欲望,给学生以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日本能很好的将数学教学和数学史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然后通过数学史的内容和数学教学融合在一起,就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理念和中国的教学有几分相似之处。

  3德国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德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发达的经济背后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对于数学的教学中更关注他的实践作用,在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和数学史联合起来。没有数学的发展历史就不会当前发达的数学,因此在数学的教学涉及到的数学史的内容也很多,在数学的教材中有100多处涉及到数学史,将数学史编到数学的教材中,而不是单独列出数学史作为一个单独的科目,而是有机的将数学史融合到数学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师更容易的将数学教学和数学史联合在一起而且更能将这两者教学很好的告诉学生。德国这种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们接受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自然数表达一节就介绍了数表达的历史特别是罗马数系;在韦达定理的应用一节就介绍了数学家韦达。而在大数定律一节则介绍了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这些教程中的内容不仅可以给数学教师指出一条更好的教学之路,还能将数学的教学有效的教给学生,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更明确。

  4其他国家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其他国家中对数学的教学和数学史的整合的现状,不同国家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欧洲国家中除了德国还有法国,法国指出了数学史要和专科数学教学中的各项内容要一一结合,只要有数学内容就应该涉及到数学史,将数学史有机的'融合到数学的教学的每一个章节。欧洲国家中另一个国家英国,英国要求学生们要知道数学史,并对涉及到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要详细的研读如数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业绩和生平。并作为考试内容重点来考察,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激起学生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更能将数学史整合到数学的教学中。其他国家还有俄罗斯,作为中国相邻的国家,俄罗斯的数学教学中也涉及到数学史,主要还是将数学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也不多,主要还是学生们的自学,对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国家对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数学史与数学教学中的整合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怎么样的发展,数学史作为一个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整合的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5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也为我国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这也是每个教学必须要研究好思考的问题,对不同国家中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的整合现状,我们看到的还是不足之处,借鉴不同国家的经验,应用到我国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教学,还可以看到我们的不足,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我国的数学史的了解,以及其他国家的数学史也要了解,数学不仅涉及到本土的内容,还会涉及到不同国家杰出的数学家的贡献,知识是可以共荣,我国的数学教学重要也要多引用其他国家著名的数学家的研究内容用于我国的专科数学教学中,这也是新课改的言外之意,充分的利用各国先进的教学,将数学史融合到专科数学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我国的数学教学做出贡献。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问题还在不断的进行着,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还是需要一段路要走。

数学的论文11

  新课程改革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性教学方式,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以书本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让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的到全面发展.作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应及时引入鲜活的教学资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开放性的交互式教学.

  一、开放教学理念

  1.内涵.开放式教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科恩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该理念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封闭的教学观.开放式教学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开放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放的态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开放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特征.开放式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性.开放性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开放性.开放性不仅包括环境、态度、空间和课程的开放,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手段和思维的开放.(3)合作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也促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进行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

  1.营造开放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举止、观念等都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沃勒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对抗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企图达到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的控制进行反抗.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一个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做到不唯师、不唯书,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师及学生提问、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放性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活动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改变习题内容,增加开放性,书本上的习题是固定的,具有封闭性,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数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测、判断、推理、证明等由条件探寻结论,缺少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对习题进行重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改变.例如,引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内容作为学习的内容,巧妙的改变书本例题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乐于参与讨论.

  3.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固定知识教学来间接掌握经验为主的认识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我们人类已知的,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应试阶段学习的初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全新的、未知的.因为是从未知到熟知的过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学习的目的,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很难获取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本抽象的结论,还更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而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了解一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那么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慢慢提高.

  4.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且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这些都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的核心步骤是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观点,从而使思维达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经过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知识量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他的个人创新能力和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求知者,学生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教师点拨是学习的保证,创新教学是教育的升华.开放教学理念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开放的数学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索和交流.开放性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总之,数学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方明锋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三汊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史建光.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xx(5).

  [2]戴国琴.初中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浅探.学生之友:初中版,20xx(2).

  [3]肖静.以人为本,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吉林教育,20xx(4),

数学的论文12

  第一篇:高校数学教学论文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金、元时期我国著名四大数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是天元术的代表作;1259年完成了另一数学著作《益古演段》,是一部用来系统普及天元术的著作。纵观李冶的两部数学著作,无不体现出他早期的数学思想,无不彰显出他数学思想的光辉。李冶在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这些方法是当时中国数学发展进程乃至世界数学发展进程中比较先进的数学思想,而且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发展进程中。经过历代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些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在现代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紧密结合现代高校数学教学实践,主要就李冶数学思想在现代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

  一“、天元术”的思想

  《测圆海境》中“天元术”的思想,即"列方程"的思想,列方程的程序分为三步:首先立天元一,然后寻找两个等值的而且至少有一个含天元的多项式,最后把两个多项式联为方程,通过"相消"求出解,即:设未知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的过程。“列方程”的思想陪伴我们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不过在大学数学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未知量从表示一个数值拓展到表示未知函数或者概率分布中的参数,条件比原来更加复杂,方程也从简单的线性方程演变为微积分方程,或者随机方程。

  二、数形结含"的思想

  《测圆海境》中用到条段法和《益古演段》中用方、圆对一次、二次方程进行解释,使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际上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的萌芽。该思想在现代高校数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高等数学中二重积分是转化为二次积分来计算的',但应该如何转化呢?如果直接给出二次积分就显得较为唐突,不便于学者理解,所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给出几何解释就相对的简单的多了。

  三“、一題多解”的数学思想

  《测圆海境》全书共170题,书中涉及到一题多解的共有34题:其中:二法的有30题,三法的有1题,四法的有1题,五法的有2题。如卷七“明吏前一十八问”第二问,此题给出五种方法,并且难易差别较大,这样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题多解”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开拓了学者的学习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积分变换中求函数的Laplace逆变换。又如高等数学中求椭球体的体积,可以用三种方法:(1)用已知平行截面面积函数的定积分的方法;(2)用二重积分求曲顶柱体的体积;(3)三重积分求体积。

  四、转化的思想

  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不断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化的问题。如李冶在当时就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降次,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去求解。高等数学中求微分方程也可以用转化的思想进行微分方程的简化计算。

  五、机械化,程序化”的思想

  《测圆海境》中李冶的天元术是一套完整的程序,计算机产生以后有研究者形象地天元术比作计算机的软件。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大量现象归结起来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来求解,只是具体问题中数据、函数和实际意义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通过这些问题提炼出方法的精华,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matlab,mathmatica,lingo等数学软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总而言之,作为当代高校的青年教师,我们有义务进一步加强对李冶数学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当代高校数学教学中如何传承李冶数学思想,使高校数学教学变得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实用化,使高校数学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程。

  第二篇:高校数学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尤为广泛,高校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由于各个学科种类繁多,数学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师更应该重视数学学习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表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创造性以及独立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数学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采取着单一的教学方式,几乎在一整堂课程学习中,都是教师在对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做出讲解,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也常常是一些定义和概念,或者就是通过在黑板上的演算对一些公式做出推导,而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容易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高校数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多,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强调的都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基本上都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而教师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单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降低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教一门课程,教师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当中会忽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不能达到在课堂上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也限制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发展。另外,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任务性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科学的问题提出是课堂成功的一半,通过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来。高校数学课程具有非常强的联系性,前后的知识点往往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构建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清晰的掌握知识和方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起着构建、帮助和引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先进行思考,学生不能解决时,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大学数学解析几何的时候,需要引入向量的概念,而学生在之前高中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向量的学习,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向量的概念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忆向量在物理上以及数学上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入思考模式,然后引进向量的运算,让学生在更佳的状态下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是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学习,不顾学生是否掌握,只是一股脑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讲解给同学们听,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机会被剥夺,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散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小组学习中开展任务探讨,通过小组协商和讨论,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讨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对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任务进行合理的评价,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换元积分法的时候,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给出几个方程,让第一组的同学用常规方法解方程,第二组的同学利用换元法解方程,之后再给出几个方程,这次让第一组同学使用换元法解方程,第二组的同学利用常规方法解方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掌握换元方法,并且乐于利用换元方法求解方程。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创建不同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通过将学生分组,提出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自主探讨思考的过程;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创建与实际生活接近的具体情景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课堂内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单一的传统教学变得生动多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学方式的统一,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来进行区别教学,所以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发展,思维也得不到发散,被死死的禁锢在同一个区域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和方程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方式。所以,在高校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主体性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任务探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主体性教学模式改变了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的论文13

  一、进一步深入理解函数概念

  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定义域)到集合B(值域)上的映射?: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a0)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记为?(x)= ax2+ bx+c(a0)这里ax2+bx+c表示对应法则,又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象,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函数值的记号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处理如下问题:

  类型I:已知?(x)= 2x2+x+2,求?(x+1)

  这里不能把?(x+1)理解为x=x+1时的'函数值,只能理解为自变量为x+1的函数值。

  类型Ⅱ:设?(x+1)=x2-4x+1,求?(x)

  这个问题理解为,已知对应法则?下,定义域中的元素x+1的象是x2-4x+1,求定义域中元素X的象,其本质是求对应法则。

  一般有两种方法:

  (1)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x+1的多项式。

  ?(x+1)=x2-4x+1=(x+1)2-6(x+1)+6,再用x代x+1得?(x)=x2-6x+6

  (2) 变量代换:它的适应性强,对一般函数都可适用。

  令t=x+1,则x=t-1 (t)=(t-1)2-4(t-1)+1=t2-6t+6从而?(x)= x2-6x+6

  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与图象。

  在高中阶阶段学习单调性时,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在区间(-,-b2a ]及[-b2a ,+) 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象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

  类型Ⅲ: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研究其单调性。

  (1)y=x2+2|x-1|-1

  (2)y=|x2-1|

  (3)= x2+2|x|-1

  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然后画出其图象。

  类型Ⅳ设?(x)=x2-2x-1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是g(t)。

  求:g(t)并画出 y=g(t)的图象

  解:?(x)=x2-2x-1=(x-1)2-2,在x=1时取最小值-2

  当1[t,t+1]即01,g(t)=-2

  当t1时,g(t)=?(t)=t2-2t-1

  当t0时,g(t)=?(t+1)=t2-2

  t2-2, (t0)

  g(t)= -2,(01)

  t2-2t-1, (t1)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一般地,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为了巩固和熟悉这方面知识,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练习。

  如:y=3x2-5x+6(-3-1),求该函数的值域。

  三、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数学思维:

  类型Ⅴ:设二次函数?(x)=ax2+bx+c(a0)方程?(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

  (Ⅰ)当X(0,x1)时,证明X

  (Ⅱ)设函数?(x)的图象关于直线x=x0对称,证明x0 x2 .

  解题思路:

  本题要证明的是x

  (Ⅰ)先证明x

  因为00,又a0,因此?(x) 0,即?(x)-x0.至此,证得x

  (Ⅱ) ∵?(x)=ax2+bx+c=a(x+-b2a )2+(c- ),(a0)

  函数?(x)的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 b2a ,且是唯一的一条对称轴,因此,依题意,得x0=-b2a ,因为x1,x2是二次方程ax2+(b-1)x+c=0的根,根据违达定理得,x1+x2=-b-1a ,∵x2-1a 0,

  x0=-b2a =12 (x1+x2-1a )

  二次函数,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幂函数,可以以它为代表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可以偏拟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数学素质,特别是能从解答的深入程度中,区分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论文14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对问题进行简化、假设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这对数学建模来说是很有利的。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我们要求的是两车相遇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一个未知数来代替它。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以假设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65x+55x=270

  二、学生对简化的问题进行求解

  第三步,就是要给刚才列出的方程,进行变形处理,变成学生熟悉的,易于解答的算式,如上题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将等式写成120x=270,利用乘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得x=2.25。有的方程并不是通过一步就能解决,这时就显示了简化的重要性,需对方程进行一定的变形、转化。

  三、展示和验证数学模型

  当问题解决后,就要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看看得到的模型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实际生活。如上题检验需将x=2.25带入原式。左边=65×2.25+55×2.25=270,右边=270。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与其建模的逻辑过程。教师对于学生的这方面应进行重点肯定,并鼓励学生对同学间的数学模式进行点评。一般而言,在点评时要求学生把相互间的模式优点与不足都要尽量说出来,这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也能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得以开启思路,博采众长。

  四、数学模型的应用

  来自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模式其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立足于此,建模的实际意义应在于其应用价值。模型应具有普遍适应性,不能是一个模型只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样的模型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建模时需要考虑要建的模型是否有实用价值,是否改变一下,还能通过怎样的方法进行解题,如果数学模型只适合一题,不适合相关题,就没有建立模型的必要。如给出这样的题目:两地之间的路程是420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火车的速度是客车的1011,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我们就可以通过刚才的模型来解题。设两车开出后x小时相遇。55x+55×1011x=420解得x=4将x=4代到方程的左边=55×4+55×1011×4=420,右边=420,左边=右边,所以x=4是方程的解,符合题意。这样,完整的数学模型就建立了。为以后相似类型的题建立了一个模型,遇到这样的题就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的也是他们身边的事,解决的又是他们碰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创建数学模型,不仅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更能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加以思考,而且能够给他们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再者,在数学思想中,数学知识得以形成与体现。而数学概念则是根据数学知识的现象所总结出来的。相关的数学规律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更是一种对于数学思想的实际应用。总的来说,建模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既然,建模具有种种优点,其有效运用能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许多帮助,那么何不以此为契机,形成更为开放的数学教学体系和手段,培养更具主动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学生呢?

数学的论文15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重新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结论。这样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摆脱了单纯地接受他人结论、跟着他人走的思维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的公式、法则、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和机会

  探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运用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或直觉思维及实际操作,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代数中的公式、法则、方法等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可以用旧知识求解旧问题或旧知识解出新问题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的公式、法则、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和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以设疑、激疑、导疑、释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意,置学生于“愤悱”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同类项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单项式,如5a、7b、3a2b、-2b、-a2b、-4a2b、3a2b、3xy、-2xy,接着,学生思考、操作、议论:

  1、请从这些单项式中,按你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或特点,每次选取两个单项式,求出它们的和。

  2、你发现什么样的两个单项式的和很好求?结果怎样?

  3、你用的法则是什么?你的做法可以吗?有什么依据?你在小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提供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首先感觉到有必要构建同类项概念,发现同类项的特征,寻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依据、应用范围。学生在运用旧知识的基础上,也就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他们今后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先观察或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类似的问题,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设计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以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许多定理的发现、习题的多种证法的获得,都可以设计为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以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比如,《圆的周长》教学可这样设计:①设疑引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②实验操作:分组测量圆形学具的周长,填表后计算。③猜想结论: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猜想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④验证猜想:学生确定任意一个,用直径与圆周长比较进行验证。⑤教师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⑥归纳总结: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没有任何一个创新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几何教学要十分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因为几何图形能为重新发现数学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学生能够在图形的直觉作用下,探索出新的结论。因此,许多几何概念、定理的教学都是从图形出发,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探讨问题的答案。在几何证题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特征中思考证明的思路,发现独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周围环境中发现与提炼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解答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些定义、定理、方法直接源于实际,应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周围环境中发现与提炼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解答方法。如相反数、数轴、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等概念,都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可以此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重新发现这些概念的内涵。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也可从生活实际中找到类似的东西,学生就能够由此及彼,掌握数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平面几何中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时,我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犯罪分子从一栋大楼的阳台上试验射击,子弹穿过另一栋大楼的一户人家的玻璃窗直射到室内墙壁上。公安干警沿着墙壁内的弹头和玻璃上的弹孔所确定的方向观察过去,直接找到了犯罪分子的准确位置。你能说说公安干警是如何判定的吗?学生通过分析描述,透彻地理解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并深刻体会到这一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的论文06-03

数学教改论文08-23

数学论文09-05

与数学相关的论文09-05

关于数学的论文09-05

初中数学的论文09-06

与数学有关的论文09-05

有关数学的论文09-04

数学论文精选09-06

小学数学的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