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物理论文>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

时间:2024-06-07 14:38:59 物理论文 我要投稿

物理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1

  我从1986年开始,从科学、科学方法论、教育理论、创造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多角度地研究物理教育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育观点。1993年底出版了应用教育科学专著《物理教育的多维探讨》。下面就物理教育问题作些简要的论述,请批评指正。

  一、物理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有别于在此之前的任何时代的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增长,科学发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产品、新技术过时的速度愈来愈快。第二,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化。一方面知识的某些分支不断地出现,形成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由于各学科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形成具有新质的内涵更大的综合学科。第三,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各门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研究事物现象、数量关系和深刻表达事物本质的工具和方法。第四,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科学研究已成为现代生产的组成部分,要保证生产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新技术,而新技术源于科学研究。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改革教育,研究教育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方法。从总体上来说,世界教育呈现两大趋势;终生教育和发展智能。

  终生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人们不得不对学校正规教育的地位作出新的认识。职前学校的正规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个阶段,是终生教育的基础部分。那种把学校正规教育看作人的一生唯一的教育,认为学校教师在这一阶段应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从事某一专门职业,无需再学习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不能满足其日后的工作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应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的轨道上来。因而物理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其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了解环境、关心社会、解决问题,不断地追求进步,掌握更多的技能。

  二、物理教育应介绍杰出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含无数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物理学家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第一,推翻前人的错误论断,建立科学的概念,开创科学的新纪元。如伽里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提出匀速运动和匀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学的基础。第二,创造性地综合已有理论,集科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如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对力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综合,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第三,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发现。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重要的实验往往能深化人类的认识,将物理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正是这三大实验发现揭开了现代物理的序幕。第四,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创立新的科学思想。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例如玻耳兹曼和吉布斯在麦克斯韦之后将统计方法彻底地引入物理学,突破了牛顿等人的因果决定论思想。第五,提出著名假说,构建新理论。如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创立作出重要贡献。再如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狭义相对论。第六,进行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如赫兹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并使之很快得到应用。再如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用钻60做实验,证实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宙不守恒的著名假说。

  杰出物理学家能够对物理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他们非凡的智力和优秀的性格特征外,还与他们处在物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关,同时他们还受益于前辈科学家已有的成果和经验。

  物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地介绍物理学家奋斗和创造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优秀物理学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热衷于科学研究;

  喜欢并有能力长时间地艰苦工作;

  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

  坚持真理,敢于为科学献身。

  学习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物理学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物理学是人创造的,因而有局限性,还需要发展;既要尊重科学,又不盲目崇拜书本;学习物理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认识创造性物理教育的意义。概括地说,实施创造性物理教育有助于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物理教育观,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需要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创造型人才。在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的物理教育是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树立创造意识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进行科学创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学知识,需要产生各种联想、想象和设想,更需要加强物理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融汇在教材中的方法论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会进行科学假设和建立简单数学模型。同时还要学会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方法是活的知识,它能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启示。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输出。即是说在思维过程中从某一具体的对象出发,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可能的答案。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典型习题进行发散讨论,以训练发散思维能力。打破习题本身原有条件的局限,让学生以原题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进行解答。

  聚合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思维指向中心以达到目的。怎样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呢?可以利用“智力激励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讨论。

  “智力激励”的原理是:众人围绕一个确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问题成为刺激人们思考的因素,它引发出各种不同的设想,而每一个设想又成为新的刺激人们思考的因素。如此循环,推动人们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地思考,于是产生出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物理教学中通常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如“请你以物理知识为基础,设计一个家用防盗系统”。这个问题会引发出学生的众多设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物理知识,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生要学好物理,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摆脱死记硬背的倾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很广,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各种电器、无线电装置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这会给学生产生一种自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光凭这点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常常用物理学史中精彩片断、高质量的演示实验(教师自制的演示实验更好)、物理学的新进展、物理学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等材料和手段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争取保持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学懂,学生从成功的学习开始,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的压力过大,学生心理上就难以承受,就得不到学习成功的愉快体验,从而减弱学习动机。第三,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学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物理学习过程是用物理学的理论去同化、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幅完整的物理图象。这幅图象就是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要学好物理学,必须要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而不只是了解一些孤立的、零碎的物理知识。要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结构,不单靠背诵和记忆基本概念、公式。而要在记忆的基本上,搞清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是怎样构成一个严密、和谐的知识体系的。

  有效的学习,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探究。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和实验去认识物理现象,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探究式学习往往通过寻找概念、定律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有效地控制物理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学习目的而组成的物理教学系统,必须使学生了解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即获取信息,而教师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否已被学生接收,这就需要学生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是联接教学双方的纽带。

  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常常需要调节和修改计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控制。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可能出现许多偶发事件,教学信息的交流不像电报、书信那样简单,只要输出端发出信息,输入端就能接收到。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有的学生完全接收了,有的只是部分接收,有的完全没有接收。成熟的教师常常通过学生的回答性语言、情绪变化、细微动作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那些无视学生反馈信息,只按自己既定计划单向输出信息,其输出信息常常是低效的,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调节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控制信息量。教师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某些信息,如果一次课教师所教的内容过于简单,信息量就少,完全重复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无兴趣。反之,如果一次课信息量过大,学生会感到疲劳,接收困难。怎样了解信息量是否适当呢?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课堂气氛、回答问题等非语言和语言反馈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信息量进行控制。

  第二,控制信息输出速率。在一节课的45分钟内,学生所能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接收的速率也并非均匀。例如,开始上课和临下课的几分钟学生的精力都可能不太集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量新信息集中在学生最佳吸叫状态时传递。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成熟的教师应多帮几手准备,通过双向信息交流,灵活地变换信息输出主式,以提高字生的接收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离不于教师的正确控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控制:

  第一,评价控制。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控制作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习题对、错判断、评语,可以是回答提问时的评语,也可以是测验分数的其他评优、奖励等。

  第二,目标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总的培养目标,制定基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来调节、控制学生的学习。

  第三,学习方式控制。教师设计各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学习方式的控制,应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素质和教学艺术等因素。总之要有变化,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处于最佳状态。

物理论文2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引入教学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发挥各自优势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从近几年大学物理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实践出发,阐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总结网络教学平台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一、引言

  《大学物理》是一门全国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然而,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理工科专业不断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基础课程的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单向灌输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基础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改革的线路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内容体系的改革;另一条是教学实施方式的改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辅助教学是一个解决方法。所谓网络辅助教学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辅助大学物理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良,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改善课程的评价机制,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从近几年大学物理教学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行探讨。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架

  我校目前采用的是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该系统的课程教学平台包含“课程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程建设”和“课程预览”五个主要模块。1.课程管理该模块包含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通知、学生管理等子模块。通过课程介绍,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课程性质、学时学分、先修课程,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一个总体了解,充分认识到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课时分配、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以及参考书目等。通过教学大纲,学生可以了解各章节的内容、重难点。教学大纲可以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日历是以课程教学日程的安排为主要内容的计划表,给学生展示教学进度,课程章节的知识点、重难点。教师信息模块可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师了解的同时,可以对自己起到鼓励和鞭策的作用。课程通知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发布课程相关通知。当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主页,课程通知会出现在提醒栏内。任课教师可以在选课学生管理模块中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也可以将学生分组管理。2.教学活动该模块包含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库、在线测试以及播客单元等子模块。在答疑讨论这一模块中,学生以发帖的形式或者邮件的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以跟帖或者回复邮件的形式回答问题。对于好的提问,教师可以放入常见问题中,供其他同学查看。教师也可以在该模块发起讨论主题,学生跟帖讨论。在课程问卷模块中,教师可以就教学效果、教学形式等问题发起问卷调查,根据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在教学笔记模块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上传自己的笔记,选择开放范围,保存自己的笔记,也可以供其他同学参考。在课程作业模块中,教师上传习题作业和答案,适时发布作业、批改作业,对作业成绩进行统计。在该模块中,教师不断完善试题库,按知识点提供在线测试题。该模块中还设有播课单元,供教师上传视频。3.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个人资源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导入该模块,供学生查看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分章节上传电子教案和课件以及相关知识的链接、Flash动画、授课视频、模拟实验等素材,也可以分享相关的科学前沿研究成果。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4.课程建设。该模块整合前面三个模块的内容,将课程建设常用的.子模块集中放置于该模块,方便教师发布通知、上传资源、批改作业以及跟学生互动交流。5.课程预览该模块为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首页预览。在该模块中,教师可以查看课程通知,最新动态以及该课程的课程访问数、课程通知数、教学材料数、讨论主题数、常见问题数、课程作业数等统计情况。

  三、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实践

  本校自20xx年引入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目前,绝大多数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有些课程达到近200万的总访问次数。下面以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实践为例阐述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1.网络教学平台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

  (1)拓展教学空间在辅助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教和学的活动以及资源的发布和获取都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教学的PPT和教学文档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将网上搜集的各类信息资源以及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整合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查看,将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目前,我校理工科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开课总课时数主要有64课时和96课时两类。由于课时限制,课堂讲授的内容受到限制,但更多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展示给学生,供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播课单元将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传统大学物理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物理、物理前沿理论以及物理学在现代技术中应用,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任课教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生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方式主要是课堂问答和课后答疑。而课堂问答受到时间限制,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课后答疑是在课后固定时间和地点安排的互动活动,由教师集中解答学生的问题,弊端是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通过手机客户端或者PC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登陆客户端就会收到一条新提问的提示,及时给出回答。除此之外,其他同学看到提问也可以进行回答。教师可以加以点评,也可以将好的提问置顶。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自己对该课程教学的建议。教师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得学生的反馈。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掌握不牢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PPT和题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拓展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物理学科前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现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总之,好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4)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多以课堂考勤和作业情况为依据。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存在考评不准确、不公平的现象,学生容易出现抄袭作业、应付考勤、考试舞弊等不良行为。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上传笔记情况、阅读资源情况、访问试题库的情况以及参与在线测试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既体现了考核的过程化和公平性,还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存在的问题尽管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在我校运行多年,但很多教师并不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有些教师甚至不愿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有些教师只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很少的一部分功能,如发布通知和交作业,上传的学习资源非常少。有些教师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得比较好,但只针对选课的学生开放,其他学生无法浏览。3.措施和对策首先,学校和学院应该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进行督查并纳入课程考核。对于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给予适当奖励,开放给全校师生以示示范。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网络平台建设技能。最后,针对大学物理这样的公共课程,以教研室为单位共同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将最优的资源提供给学生,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网络辅助教学应运而生,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教师进行课程展示的平台,是师生零距离交流的平台。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课题组在校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对大学物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进行多年实践。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起到良好的作用。虽然课题组在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如何更高效、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仍然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白璐,吴振森.多层面分层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物理与工程,20xx

  [2]何丽.大学物理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xx

  [3]倪燕如.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xx

  [4]俄燕,宋青.大学物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xx

物理论文3

  摘要:在实施创新教育的物理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思路应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的“四主”教学理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布障置疑,提出问题,设计出有目的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物理教学;教师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师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为科学性指导提供可能。只有教育者的智力、创造力的开发,才能引导和带动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师若不思进取,不及时地汲取营养,那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出的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呢?更何况高科技时代的今天,物理应用非常普遍。若教师们不继续学习,那学生的创造性也将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只有教师的脑筋开化、发展了,才能给学生以科学性指导,带动学生进入创新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无论再怎么学习,知识和能力也是有限的。若借助教育网络或参考一些课外资料,则可突破这个局限性。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以使科技教育内容迅速地传递给学生;使科技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空间相接近;科技教育本身发展很快,开拓网络可以让学生无限下载并在第一时间把前沿的科技教育内容告诉学生,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新课程在章节后面都注明了网址,也就是说新课程体系已经构建了让学生上网的有利条件,从中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必要性。完善的科技教育网络可激活学生的科技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动手和研究的可能;激活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特长的潜能。

  当前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要与学校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使学生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发展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一致才能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论证并加以创新;另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理学正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实验室和工厂,走向实践的各种平台。

  教师的思想境界包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思想。要造就一批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的观念一定要新,要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留有自主思维的空间,唯我独尊是不可取的,否则只能给学生造成一个压抑的环境,让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恐惧心理,以至于不敢伸展、不敢求异,更何况创造性的学习和发挥呢?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我们要耐心地解答并予以表扬和鼓励,不要轻易地拒绝,从而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多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意识。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精神激励。如在讲电学时,把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使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等等。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知识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比如:平面镜成像、惯性定律、磁现象等,因此实验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敢于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器材,由个人或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揭示初步的规律和实质。比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让学生先猜想或假设,学生可能会想到与电压、电流等有关,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还能通过探索去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

  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做好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去解开这些谜团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现有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物理学中要实现自主性学习,实现自主发展,一方面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另外还要有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及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xx(6).

物理论文4

  物理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对物理世界客观规律认识的结果,物理学有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它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都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演化的曲折过程。但是,在大量的物理教科书中,人类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痕迹被擦拭殆尽,物理学家们的曲折顽强的创作过程常常被物理学理论严格、精美的逻辑体系的面纱遮盖起来,人们只能通过具体的物理定律或公式前面所具有的科学家的名字,模糊地了解那一段历史。

  我国物理学前辈钱三强先生指出:“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是应用经过几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或者经过抽象的理论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归纳,形成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误解,以为什么结论都可用数学推导出来,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们不了解科学是怎样来的。”把物理学史的内容溶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事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物理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提;并从物理学家的事迹中感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渗透到了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通过学习物理学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诸如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与新的交叉学科的诞生,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现今的尖端技术领域一一核能与核能技术,航天与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等,或是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或是植根于物理学。历年来科技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当中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具有物理背景的,他们的成功与其物理背景的关联甚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学生了解了物理学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且在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把物理学上一些重大知识的发现历程融入到教学中,就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自觉主动的学习环境。物理学史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理论与实验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逻辑与非逻辑思维并用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发展跳动的脉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引起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

  2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而不仅仅是一门根据公式堆积起来的纯理论学科。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就如同物理科学的两条腿一样使得物理学得以发展和前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实验物理大师密立根的名言:“科学是在用理论和实验两只脚前进的,有时是这只脚先迈出一步,有时是另一只脚先迈出一步,但是前进要靠两只脚,先建立理论然后做实验,或者是先在实验中得出了新的关系,然后再迈出理论这只脚并推动实验前进,如此不断交替进行。”物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假说→实验→理论。科学家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一般是依据以往的观察和实验经验进行推断,得出初步的结论,这就是“假说”。为了进一步检验假说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实验”,如果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假说是正确的。这种“假说”就上升为“理论”;否则,就要被修改或补充。这就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规律。

  对于物理学中各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只有了解它们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了解它们是如何得来的,又如何演变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样的,才能真正懂得它们的本质,在教学中也才能深入浅出,讲深讲透。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具体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的'发展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该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概念、公式和定律。

  3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和逐步认识的历程,每个科学家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的事迹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在物理学史上,有许多物理学家具有难以想象的毅力、信心和意志。他们与困难或过时传统的观念作斗争,以及与科学界内部和外部的阻力作斗争,甚至还要经受恶势力的迫害,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居里夫妇研究放射性元素,受放射性元素射线的危害,历经四十多个月艰苦劳动,数万次的反复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了0。12克的氯化镭,布鲁诺为扞卫科学真理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火刑场,像这样一些生动的事例,在物理学史上比比皆是。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可行性途径。

  4 结语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探索过程,而一般的科学方法部贯穿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在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理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价值体系。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物理学,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物理论文5

  摘要: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规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自然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理学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历史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bodypersistsit’sstateofrestorofuniformmotioninastraightlineuntilitiscompelledbysomeforcetochangethat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影响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惯性的错误理解主要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事物外在的状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人们在物体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觉的原因的时候,就只能把它归因于物体的内部。牛顿将惯性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把惯性看成阻碍物体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的内力,他假设的惯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冲力——即:惯性作为一个内力,在缺乏外部动力或阻力时,会引起无定限的直线运动(30),另一方面,牛顿的惯性观又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关于自然具有灵魂观念的继承,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强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体与人一样会在受到作用时产生反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向。显然,在现代人看来,自然界的物体是与人具有本质区别的。

  在牛顿以后,欧拉则将牛顿关于visinsita的比较隐晦的注释作了同牛顿之前的有些科学家的直感一样的有一定危险性的表白:“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能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例。”(31)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危险性中是带有错误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人们对于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质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诺特尔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在物体的内部、也跟力无关,而是由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牛顿意义上的惯性作出更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解,牛顿的visinsita(惯性是一个消极的本原,靠此本原物体维持它们的运动或静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运动,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运动。(32))可以深入为两个层面的结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惯性,即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是由于它的动力学特性——抗性,即它的质量较大。

物理论文6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既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难点和突破重点,也可以展示直观的、宏大的、精巧的物理实验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爱好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提高他们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作答能力。若能把这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就可以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实验;资源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拥有文字、文本、图像、视频、色彩、声音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展示直观的、宏大的、精巧的物理过程,也可以编制、营造、优化出符合学生视觉、听觉、思维特点的认知教学环境,使教学丰富多彩,轻松简捷,增强教学效果。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或演示实验教学,并不能完整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平台,因此笔者认为寻找一条把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更好需要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是把一些文字、图像、动画、图形、视频等各种媒体有机结合,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形成一个可以去操纵和控制的交互平台。信息技术有极强的动画模拟、处理文字、资源优化的优势,在物理教学中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握物理实验情境中的动与静,去模拟物理实验,开辟新的学习途径,创造性发挥信息技术整合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去筛选,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攫取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然后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把握教材信息,发挥教师特长,把一些学生难以突破的重难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模拟,展现为动画、图形和图像等,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快乐地接受新知识,突破重难点,也能避免一些物理实验带来的危害,有效保护学生自身安全,因此,信息技术有很大的优越性。当然也不是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而不顾及实际,不是信息技术越多就越好,也不是盲目地把所有的物理实验进行动画模拟图方便,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反对把实验室能完成、直观形象简单的实验也全盘模拟。例如,在家庭电路的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牛顿第一定律中绝对光滑的接触面和无线长的轨道,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等,应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可以解决。但是如滑轮组实验的机械效率、比热容实验、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等最好在实验室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二、信息技术和物理演示实验有机筛选

  (1)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师直接进行演示或者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没有办法进行或者是在实验室办不到的实验,最好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与生活比较贴近,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物理知识的物理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结论,激发出了对物理实验学科的向往。例如:在红外线和紫外线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中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红外线在生活中对人类有什么帮助,紫外线在生活中对人类有什么帮助,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联想实际生活,又从理性上总结出红外线的热效应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上述实验,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去认识物理规律。但是,一些实验没有办法进行或者是在实验室办不到,例如学生要观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设置实验不仅浪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不理想。凡是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轻松地实现教学效果。(2)模拟宏观的、微观的或者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可以模拟出各天体简单运动变化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了解到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而且在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和太阳组成的`这个整体很像原子的结构。分子运动理论是比较抽象的,部分实验在实验室难以完成,例如以扩散现象为例,气体扩散(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实验室可以办到,液体水和硫酸铜扩散实验也可以实现,唯独固体扩散实验需要的时间太久了,或许要几年,实验室或课堂上几乎不可能实现,仅凭单纯的教科书图画让学生去想象很难理解。当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瓶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用先进的计算机动画模拟固体扩散现象和分子的微观世界,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不仅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可以发生,在固体中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轻松地总结出了分子热运动理论。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个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我们都可以进行动画模拟并与水流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难题。

  三、信息技术整合物理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中考成绩

  在历届物理中考试题分析中可见,实验题部分的总体得分较低,正确率仅仅是30%左右,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了一下,一是中考实验涵盖的内容太多,知识面牵扯甚广记不住,二是物理中考试题中,易错和相近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干扰很大。中考前学生冲刺复习时,要是把考试大纲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要重新详细地讲述,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混淆的部分仍然是难以突破。这时候,就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来完成教学目标。比如: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这三个实验是每年中考热点,在光学实验中上课时教师都已经很认真地做了演示实验,而且很多教师也指导学生做了分组实验,总结出了规律,探究了考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物理实验更形象、更直观、更完整,克服了种种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有机整合,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一定会实现。

物理论文7

  摘要: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文章针对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改革措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我们把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称为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研究基础。在各大高校,以物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作为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基础课,它不仅包含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所必须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着培养和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终身的发展,所以一直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①。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教好大学物理课,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改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大学物理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纵观当今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物理教学,我们仍然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所使用的大学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多是以理论为主,习惯用逻辑推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课程内容的叙述仅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我们当前的教材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因此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现象,这样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新时期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要求②。2.教学方法落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式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这样,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当今高校中,很多教师虽然都已经运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依然停留在用显示屏代替黑板的初级阶段,对高科技的手段还是运用得不够充分,这有待于更多的教师进一步地尝试。3.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单一化。大学物理课程的考试依然采取最原始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也只有作业成绩可以作为参考。这样,我们就很难把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大学物理知识的熟练掌握度。4.教学容量较大,课时较少。近年来,大学物理课时被大量压缩,存在教学时间不够,而教学容量太大,按正常授课安排,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存在赶课现象,无法达到我们所要的高质量的课堂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知所云,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看法:1.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注重与实际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大学物理的动力。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基础课,但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物理基础却有差距,对物理知识的需求程度也不同。我们应该精简经典物理内容,在保持物理学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特色。在经典与现代物理中找到结合点,把相应的物理前沿内容渗透进去。在经典物理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物理知识将经典物理内容进行拓展,剔除掉陈旧的内容,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更具备新颖性。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去,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物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应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人们对该物理现象的困惑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方法方面,从大学物理的实践教学来看,我们仍然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这样,极大地缺乏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按照认知的规律,从而展现出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和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简,课时较短,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讲授,这样就弥补了课堂教学上的不足之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作业、讨论等形式巩固所学的内容,在课外通过提前观看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其他形式的课程材料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刚好相反,所以称为“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教师不会再利用课堂的时间来传授教材内容,而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通过看视频、听讲座、看电子书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空出多余的时间与每位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深入的学习。“慕课”(MOOC),“M”译为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相比,传统的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但是慕课却动辄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译为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参与到该课程;第三个字母“O”译为Online(在线),慕课所有的学习均在网上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第四个字母“C”译为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慕课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复习,慕课视频是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斟酌的,这样的教学资源一定是最“精细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在慕课平台上,教师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在讲课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位学生各自做出回答,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均由电脑进行自动批改。只有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条件下,视频才会自动向下播放。这样的技术运用既可督促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又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互动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3.在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方面,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期中期末小论文、大学物理实验能力测查以及课堂随堂问答相结合的方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教学容量较大,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就应该对教学进行改革,不能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教学了,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抓住那些主要的内容,舍去细枝末节,在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繁琐的公式推导,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的讲解。同时,将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的高科技的发展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物理课教学改革也将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物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注释:

  ①全桂英.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3):129

  ②宗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20xx(5):70-71

物理论文8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其本质是运用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将科学研究作为物理教学的课程目标与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同科学家一样,对物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等过程,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最终培养自身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鼓舞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首先,对于物理概念而言,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物理事实以及物理过程中实验总结而得出来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对相关物理现象的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而体现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科学研究等要素。例如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小实验是观察大气压。物理教师取了一个空的铝制易拉罐和一盆冷水。然后教师在易拉罐的罐口处缠上了铁丝,并且将铁丝拧成了柄装,并在易拉罐的里面加了少量的水。之后将其放在酒精灯上对其加热,直到沸腾。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在水沸腾之后再加热十秒钟,迅速地将易拉罐里的水倒入到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之间展开分析和研究。最后再为学生展示这一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学生一定会对大气压的相关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

  其次,物理规律解释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而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去发现规律,但是绝对不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去创造规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发现科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焦耳定律》时,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第一个,在灯泡发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为什么用手触摸灯泡,会感觉到发烫。第二个,在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用手触摸发电机也会感觉到发烫。在列举完这两个例子之后,物理教师就可以正式为学生演示实验,首先教师选择甲、乙两个相同的烧瓶,在其中装满煤油,并在每个瓶中各自安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的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电阻丝大。然后将两个瓶子串联起来,在通电之后电流通过电阻丝,所产生的热量会让煤油的温度升高,这个时候体积会开始膨胀,而煤油在玻璃管内会上升,当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就会上升的越高。

  最后通过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所产生的热量。而为了得出焦耳定律,可以进行以下三次实验,第一次实验,将两个电阻串联,并让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时间相同,这时明显可以看出甲瓶中的电阻要比乙瓶中的电阻大,甲瓶中装的煤油上升得比较快。这就得出了焦耳定律中的第一个定律,当电阻越大,电流所产生的热量越多。第二个实验,当两个烧瓶中的液体在同一高度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同时保证相同的通电时间,在这个时候再观察两次烧瓶里煤油上升的高度。这就得出焦耳定律的第二个定律,当电流越大,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第三个实验,将通电时间加长,瓶中的煤油上升得就越快。从而得出焦耳定律的第三个定律,当通电时间越长,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二、鼓励学生体验科学研究,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物理就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但是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这种方式,让学生从科学研究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公交车刹车时不能够马上停下来,而是要往前再行驶一段时间得出惯性的原理。可以通过人推车以及我打你,你疼我也疼,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对于物理规律的探索需要学生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首先学生可以针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搜索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现象,然后针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最终研究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归纳和总结出物理规律。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物理水平和物理成绩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正福,李春密,邢红军.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xx,01:54-57.

  [2]张爱洪.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6:141.

  [3]肖琴.李莉.试论远程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6:16-17.

物理论文9

  一、物理模型的定义和教学意义

  物理模型是指在进行物理科研或教学的过程,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抽象的物理理论做简化处理,用一种能反应物质(现象)本质的理想化结构去描述实际的物质(现象),这种理想化结构我们称之为“理想模型”[1]。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模型”的建立,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不仅非常有利于更好学习物理这一门学科,还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对于物理教师来讲,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不可多的的方法。

  二、高中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一)围绕教学目标,精炼物理模型

  建立物理模型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用来供学生观赏的一般艺术品。所以高中物理模型务必做到精炼,尽管一些旁枝末节的部分可能在客观上也是研究和学习对象本身的一部分,但之于本教学目标,并不能够起到促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本质的作用,物理教师应该在建立物理模型的时候删去这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更简单明了的形式,集中突出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范围即可。这样做的理由就在于,过于花俏的物理模型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教学的主要目标,物理模型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

  (二)围绕本质理论,发掘模型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从物理模型的定义来说,高中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物理的现象去认识其本质,充分发掘物理模型的作用,让学生透彻理解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联因素和发生发展规律,加深对物理本质理论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型教学的表面现象。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物理的模型教育如果不围绕本质理论,就可能会仅仅落个课堂上的三分钟热闹,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几乎帮助很小。

  (三)围绕物理规律,避免失败模型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在建立物理模型的时候,应当做到有所侧重。比如某些物理模型,正如方法一所介绍的那样,应当突出体现事物或现象的主要因素;又比如某些物理模型,主要是针对某些常见且相对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所以建立的物理模型也只需适当的模拟描述即可。但归根结底,无论建立什么样的物理模型,其依据必须是科学的,如果脱离了科学真理,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物理模型,不能用之于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高中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概念模型强化概念理解

  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进一步产生主观的认知,反映到大脑里面,便形成了一般性的概念意识。和人所亲眼见到的事物或现象不一样的是,概念通常是对其本质属性进行理性化和抽象化加工处理后的存在,概念的正确和深刻与否,取决于和人脑中已有储存信息的关联程度[2]。而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一般也都是以概念为出发点,对教学中的物理理论建立理想化模型,撇开对研究对象不大或可忽略不计的影响,抓住主因,如此就更能够强化对其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气体和电荷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的情况下,一旦建立了理想气体和点电荷这样的概念模型,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种很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也变的容易了许多。

  (二)抓主要因素建立整体模型

  整体模型就是把发生作用的关联物体当成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抓住作用于整体的主要因素,而忽略单个对象某些局部次要的个因,从而把表面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探讨两个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就可以把两物体看成统一的整体,而把存在于个体的次要作用力如摩擦力忽略掉。建立整体模型,可大大简化多系统关联的物理现象。

  (三)多角度考察建立分解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教学,分解模型与上面介绍的整体模型绝对不存在矛盾,而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种方法的运用应该是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来说,分解模型就是把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考察,将其整体发生发展过程从各个方向来逐一解读,从而化整为零,再以零求整,实现对整体现象的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由于惯性的作用,物体保持继续向前运动,在竖直方向,由于重力,物体表现为自由落体状态,综合起来,物体呈现的运动轨迹为曲线。通过建立分解模型,不仅使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过程细化,而且更能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用关联过程建立等效模型

  等效模型往往是以概念模型为基础的,是通过对现象本质的认知,从而把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相互关联,其实他们在本质是都是基于同一物理规律或定律,所以,可以把表面复杂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转化为已知相对简单的模型去理解。例如,在圆弧形光滑的轨道内做周期滚动的球体,通过关联后,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它建立成与之等效的单摆模型。

  (五)将学科交叉建立数学模型

  其实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数学方法都是进行物理研究的常用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说,数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物理研究的发展[3]。所以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特别是以后有可能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话,这样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有必要从高中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就逐渐渗透此方面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物理,通过建立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辅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并加以灵活的应用;另外补充说明一下就是,物理模型的构建必须以高中教学大纲为前提条件,以科学实验为事实基础,再通过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当中的实效性。

物理论文10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景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而且必须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物理论文11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物理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将物理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关系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精讲精练课后反思

  从物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内不足课外补”现象仍为数不少,这种做法带来的往往是负担重、效益低,成为制约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1]那么如何打造物理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课本、对老师深信不疑,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只愿意恭恭敬敬地倾听,根本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疑问。细想一下,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往往不苟言笑,高高在上,时刻和学生保持一段距离。课堂上我和他们的关系也就不够融洽,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尚未形成。该怎么办?我应该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去,以亲和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真诚地迎接学生的每一点看法,哪怕他们的表达幼稚可笑,我都要小心地呵护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耐心辅导,挖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想:学生消除了对物理学习的恐惧,没了后顾之忧,自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甚至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另外,教学中我适当渗入新的幽默风趣,教学语言言简意明。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师生感情和谐,学生就会努力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这是高效课堂形成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来合理的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物理的现象极易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时,在讲台上放一皮碗,把皮碗压在桌上,然后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碗取下来,一位学生上来拿了很长时间拿不下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拿不下来。我说:“看我的。”“我先放点气,再拿。”我自言自语,结果我把皮碗给拿下来。“老师,你怎么拿下来的?”“老师,你为什么放点气进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本节的问题,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教学效果相当好。

  2、善于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创新教学的要求。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

  还有: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的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当然,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热情的鼓励、富于情感的语言,学生精彩的发言、惟妙惟肖的表演都能激发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但这些都有待我们教师不断充电,灵活思变,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此打造高效课堂。[2]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把微观世界宏观化、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微观世界宏观化,例如,在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分子的运动情况是人眼无法看到的,采用传统的挂图和讲授,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激情,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分子运动情况与温度的关系展现在学生眼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成功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如:内燃机是怎样工作的呢?原子是怎样裂变和聚变的?等等,这些内容是我们难以用实验演示的,但通过播放录像或模拟动画,将这些现象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2、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针对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被学生充分理解,做到重点突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能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于理解,在“机械能”一节的教学中,利用视频播放“钱塘江大潮”和大型泥石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巧妙地引入能量的概念,并适时地提出流动的水、石块等的能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另外在探究物理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利用动画“卫星绕地球运转”,呈现给学生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运转速度变化的视觉图,很轻松地解决了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近地点、远地点、卫星高度和速度变化一团迷雾的情境,更好的克服了教学中的难点。最后适时地出示从网络上下载的“神州五*号飞船”环绕地球后下落的三维动画,使学生对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应用又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3、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中可容纳包括文字、图表、实验动画、音频等多种信息,有效利用了各种学习资源,内容充实,形象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在直接经验上的缺乏,而且使学生积累更多物理生活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接受知识信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习题,可通过边展示过程边分析,学生边听边看,感觉器官充分调动,容易完成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反应慢的同学也可以反复看,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就很轻松。当然,若能再配以“动画”,效果就会更好。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传授等量知识的时间缩短,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精讲精练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对于重点知识要着重强调。要做到精讲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大纲及要求,在备课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还要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努力扩展专业知识,仔细锤炼教学艺术,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讲解“精华”。教师的讲解要能吸引学生一起开动脑筋,思考所讲内容,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产生飞跃,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有“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喜悦。[1]

  所谓精练,并不是采取题海战术,把有关辅导材料上的练习一条不拉的解决,而是应针对所教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能够解决的。对于辅导材料上的题,教师要进行归类,精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使学生通过做一道题,学会做同种类型的题。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练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用心设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另外,要把握好适度的习题量,以免学生在过多的习题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在精炼之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集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合理及时的纠正和反馈。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讲和练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在课堂上要提高讲练结合、时讲时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增进学生兴趣,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五、教师的课后反思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保障

  很多教师在课后无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一般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课后反思,可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课后反思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其次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再次是教学亮点的总结,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新则进”,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这是物理高效课堂的保障[3]

  总之,打造高效物理课堂需要我们物理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努力探索物理教学的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物理课上自主的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还“高效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陈庆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之管见》.p30.《中学物理》,20xx(11)

  [2]许万松.《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p35.《中学物理》,20xx(10)

  [3]谈文艳.《“有效性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实践与探索》.p42.《中学物理》,20xx(2)

物理论文12

  摘 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我在物理教学中主要从自然现象、物体的形态、功能、性质等方面着手,以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关键词:自然科学 生活实践探索 物理现象

  一、从自然现象中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我们生活中的物理自然现象很多,比如:彩虹、霜、露、雾等等,我们是否思考过它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呢?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二、从物体的`功能出发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我们学习了物理就会知道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功能)都是不同的,就拿弹簧来说吧。形形色色的弹簧在不同场合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 测量功能

  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或压缩)跟外力成正比。利用弹簧这一性质可制成弹簧秤。

  2 紧压功能

  许多机器自动供料,自动步枪中的子弹自动上膛都靠弹簧的这种功能。此外,像夹衣服的夹子,圆珠笔、钢笔套上的夹片都利用弹簧的紧压功能夹在衣服上。

  3 复位功能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弹簧就能恢复原状。很多工具和设备都是利用弹簧这一性质来复位的。例如,许多建筑物大门的合页上都装了复位弹簧,人进出后,门会自动复位。人们还利用这一功能制成了自动伞、自动铅笔等用品,十分方便。此外,各种按钮、按键也少不了复位弹簧。

  4 缓冲功能

  在机车、汽车车架与车轮之间装有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减缓车辆的颠簸。可以让我们在乘车时更舒适。

  三、从物体性质出发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1.在冬天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屋外的水管会损坏破裂。这是为什么呢?在正常大气压下,温度降低至0℃时,水会结冰。纯水在0℃时密度为999,87 kg/m3,0℃冰的密度为916.71 kg/m3,即水结冰时,体积突然增大了约9%。而水管在温度降低至0℃时,体积却是缩小的。这样就容易使水管破裂。

  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逐步树立同学们的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等。 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我们不但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还要学会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运用类比或举一反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学习中会运用到很多的学习方法,运用类举一反三就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

物理论文13

  一、教学内容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解概念、公式,而忽视教学方法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的扩展,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质点概念时,首先,教师应列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障碍是各个部位的运行情况不同,之后再列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让学生对这两组例子进行对比,经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研究,能够得出结论,有时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大小,进而建立有关质点模型。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教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找到与德育方面相关的内容。例如,可以向学生列举出我国物理学的主要成就,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学生能够了解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2]。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例如,在物理学领域里,有很多科学家为了寻求真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是牛顿、哥白尼、伽利略等众多科学家的共同成果。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举出一些和日常生产、生活有关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主要是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学到有关摩擦力的相关关知识时,依据摩擦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产生摩擦力的根源,进而分析和研究自行车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二、教学课程

  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以往的教师为主导转化为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的自觉性、主动性、参与创造性,学生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所有,才能在不断变化中应用自如;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侧重点,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教师应不断的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成立学习小组,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最后,教师应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进而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一个关键环节,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评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能够看出,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在提倡发展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体制的落后、教学方法的死板等等。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努力与合作,学校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相关规定;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使其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应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断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物理论文14

  在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考试仍不失为检验教学质量、学习水平乃至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因而历来被广大师生所重视。考试包括从命题、应试、批卷到评析试卷各个环节,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自使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以来,我们从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出发,不仅在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在试卷评析这一最后环节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简要介绍,以交流于大家。

  在评析试卷的过程中,我们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全过程分为“自评、互评和共评”三个步骤,各个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交流,评成绩,评差距,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后求得共识,以指导下阶段的学习实践。

  一、自评 “自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研究自己的答卷为主。自评前,老师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物理试题各类型的作用和特点,以使学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我省历年来中招考试物理题型一般都相对稳定,有填空、选择、作图、实验和计算五大类。因而平时各地的考试也都体现上述五类题型。通过分析,学生大体可以认识到:填空题突出基本知识的考查,有记忆性强的特点;选择题突出灵活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考查,有理解性、灵活性强的特点;作图和实验题突出设计和操作能力的考查,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题则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其特点是应用性、综合性强。在学生对各类题型的作用和特点有了明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评”可以按以下“四个程序”进行:

  1.统计试卷中各大题的实得分占应得分的百分比,以便明确各类题中哪类题掌握得好些,哪类题则差些?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项在哪里?

  2.认识各类题每小题分属哪一章节的内容,标在各题号前,并统计错题在各章出现的多少,以明确分析各章内容掌握的好与差。

  3.统计分析各错题中哪些属于失误造成的,哪些则属于根本没有印象或不理解而造成的。

  (上述3个方面的统计都要求在卷面上标注、旁批)

  4.根据以上统计分析情况,要求学生明确下阶段学习主攻方向,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写出“物理试卷评析报告”以供交流和指导下阶段的学习。

  二、互评 “互评”是同学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可在同桌或前后桌同学间进行。一是交流答卷和分析旁批情况;二是交流试卷评析报告。双方都可在交流中获得有效的启示或受到激励。

  三、共评 “共评”是教师根据试题和评改中得到的总体情况以及在对学生答卷有针对性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各试题意图,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和学的得与失的.评析过程。

  师生“共评”试卷应以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试卷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鼓励性、针对性和提高能力”为原则,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哪怕是点滴进步或某一试题有突破都要予以鼓励、表扬,特别是对学困生更是如此。对于问题,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切忌一股脑地推给学生,挫伤学生的情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我们要求做到“两多两少”,即“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从“自评”和老师的态度中客观地认识到取得的成绩和自身的问题,增强了成功感、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应根据不同的题型和问题的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和指导。例如,填空题多属于概念题、文字表述题,故而要求地填写时务必准确严密、简练清晰。不少学生正是对一些概念或似是而非,或记忆模糊,或笔下之误而失分较多。对此需向学生强调指出,并在以后加强训练。选择题以其灵活多变、考查全面的特点使多数学生得分率不高。评析时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各选项对与错的原因,并总结出快速作出选择的方法。关于实验题的评析,应让学生明白只有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实际操作练习,才能取得好的实验成绩。从学生计算题的处理中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明晰、简洁,同时也能暴露出学生解题中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因此,评析时要侧重于思路方法的点拨和解题规范的要求,并能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角度加以启导,使学生从中既得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又悟到处理综合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综上所述,“三步四环节”试卷评析法,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和现代教学思想。物理试卷评析教学的改革是完善考试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只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定能发挥考试的综合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物理论文15

  摘要:因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大多数年轻劳动人员都外出到省城打工,导致农村出现很多的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家中,需顾忌家中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学业,致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农村的教学质量差,教师资源不足,所以教师如若想要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就教师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初中物理的学习效率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初中物理;教学

  农村儿童的父母因要养家糊口而被迫抛弃孩子而上省城打工挣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与健康学生的心理相比较,其留守学生所患有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如:多数留守儿童胆小、自卑)。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呢?

  一、从学生心理出发,尽可能解决其中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常不在身边,致使学生亲情缺失且日渐渴望亲情,所以教师可以从亲情方面出发,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家庭,与留守儿童们成为朋友,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近而接受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例如,某学生因爷爷生病而一心二用,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位教师首先了解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之后再到学生家中了解其家庭情况。最后,教师尽可能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解决后顾之忧,而致使学生喜欢自己,从而接受初中物理,俗话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

  二、利用物理实验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学习初中物理的关键是学生是否拥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因为学生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解题技巧,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时,让学生自选材料并自主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在其中加入其他电器,观察小灯泡是否会亮,如小灯泡不亮尝试找出其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及提升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的改善自身胆小焦虑的问题,并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动手、思维、团结合作等)。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父母外出打工而亲情缺失,所以需要教师更多关注,从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及学习实际出发,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帮助学生克服胆小自卑等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魏志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硅谷,20xx(16).

【物理论文】相关文章:

物理的小论文05-18

中职物理教学论文08-25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8-24

职高物理教学论文08-23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4

物理实验论文11-03

物理科技论文06-17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21

物理实验论文05-15

初中物理论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