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10 18:36:12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音乐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1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的社会,整个世界的进步、整个社会的运行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幼儿教育抓起,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幼儿整体全方面的素质水平。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让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我们就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幼儿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也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的教育教学,而是把音乐的节奏作为一条连接师生之间互动的纽带,把动作、语言、舞蹈等紧密连接成一体,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音乐。换言之,就是不把幼儿当作听众来对待,而是把幼儿作为演奏者,充分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去。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所倡导的音乐教学是一种接近自然的、以生活为来源的音乐教学,能够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学会音乐、体验音乐,所以尤其适用于儿童。所以说,把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融入幼儿音乐教育当中,提升幼儿园音乐教学效果,实现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传统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具有民族性特点,注重从本土文化出发,强调要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的理念和因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开拓和创新,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前进。同时,奥尔夫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同样是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以自己国家的许多童谣、民歌以及舞蹈作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譬如民歌、诗词、童谣、儿歌、戏曲、曲艺等等,异彩纷呈,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颗晶莹的宝石。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大量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保证幼儿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的有效养成。例如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老鼠上灯台》、《外婆桥》、《小兔子乖乖》、《小燕子》、《捉泥鳅》、《两只老虎》等儿歌和儿童歌曲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用这些旋律优美、内容丰富、表现简洁的传统文化形式来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丰富幼儿的音乐积累,因为这些音乐都是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接触的,因此教学效果可以进一步强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理念。

  二、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倡导的是参与,倡导的是以音乐为纽带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入、密切交流与合作,倡导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幼儿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浓厚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师应当明确对幼儿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幼儿多么高水平的音乐转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浓厚情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天赋,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展现自我、参与互动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如果幼儿喜欢唱歌,那就让幼儿跟随教师的指挥进行演唱;如果幼儿喜欢乐器,那就给幼儿砂槌、三角铁、手铃、小鼓、木鱼、锣等乐器,让幼儿共同进行演奏;如果幼儿喜欢舞蹈,那就让幼儿进行歌伴舞表演,让他们跟随音乐一起舞蹈……正因为有了这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幼儿完全释放内心的压力,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让幼儿能够以浓厚的兴趣充分深入到教师组织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来,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倡导学生的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我国幼儿园阶段的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大力提升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展示才能、即兴表演、个人创作的机遇,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发展,实现幼儿综合素养的更大提高。总而言之,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深入贯彻使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必须充分把握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紧密切合我国幼儿的认知规律,不断发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幼儿音乐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实现幼儿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xx,25(4):118-121.

  [2]孟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6(5):262-263.

  [3]金美琳.试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xx(9):156.

音乐教育论文2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的含糊性

  教育中,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培养目标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高质量的基础。然而在实际中,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清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普通的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级理论人才、音乐教育家等,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才,即能够快速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职音乐教育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强调以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今天,高职音乐教育片面地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不仅导致高职音乐教育缺乏特色,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且高职音乐教育的学生质量也不会太高。

  (二)教学模式的单调性

  由于高职音乐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规模上比较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还是模仿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担任了“说一不二”的角色,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变得非常被动,难以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于是“填鸭式”教学就会出现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其次,由于没有对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具体地分析,因此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授中,教师们就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迎合性,没有考虑学生在以后社会上就业和创业的情况,没有考虑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这就导致教学的相对盲目性,不利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中,音乐课程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身份来供学生们选择的,这就导致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比较尴尬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出了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而且不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大多数学校中,音乐课程多以音乐欣赏的形式来呈现,而且音乐课程课时的安排总体偏少,可以供学生们选择的课程比较单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不无关系。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对高职音乐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以及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针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对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我们感受到教育观念直接会影响到我们的得失与进退。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高职音乐教育必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全球性的发展方向。第一,把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作为办学指导思想,遵循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规律,高职院校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第二,在定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时,既要考虑到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个性和创造性,又能在社会上“实用的”人才。

  (二)革新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育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拘泥的教育只会教出呆板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教师,其教育出的不仅是音乐专业学生,而且是具有高素质,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变的教育活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倡导、帮助学生成立合唱团或者乐队,鼓励他们多进行音乐方面的创作。我们还可以组织音乐方面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们与音乐专家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向他们请教和学习音乐知识。

  (三)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职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建立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对音乐教育研究提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并编写科学的教材及大纲,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次,改善课程设置结构,在增设公共选修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选修课,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音乐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我们要加强音乐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专业课程,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不能抛弃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院校还需要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摸索,积极改进音乐教育工作,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探索音乐教育新模式和教育活动新形式,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逐步完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事业。

音乐教育论文3

  摘要: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通过音乐来增进知识的积累。本文基于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旨在为地方高校的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音乐教育学以塑造人为目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它的实践性很强,其理论体系来源于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地方高校也在音乐教育中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然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使得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地方高校也逐渐开始引进多元文化教育,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力求做好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当今音乐教育的趋势

  由教育部主办的“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近日在河南大学落下帷幕。据悉,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62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186名学生参加。由此可见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大交流,音乐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新方向、新起点,这是全世界音乐教育的共同趋势。从以上现状及问题不难看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应当将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促使高校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元化发展,通过这一教学理论的运用来改善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促进高校音乐教学事业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重视通过审美教育让人们耳濡目染地去接受美好的事物,使性格、情操变得高尚、优美。地方高校教育也采用新型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缔造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教育都可以提升学习审美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音乐内容,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空间。我国拥有56个民族,音乐珍品浩如烟海,高校应把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融入到教学中去,在中外音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学习国外音乐,又关注本民族音乐,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高校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优秀的音乐作品,认识到音浅析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乐的丰富性,扩展自身的音乐体验范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体系、不同形态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及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兴趣及音乐感知力,切实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适应性

  研究发现,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同龄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听觉记忆。此外,旋律简单悦耳的古典音乐还能提高注意力,这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效。良好的音乐适应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力。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生接触了世界各地各种形式的音乐,培养并增强了自身的音乐适应性,从而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表演和欣赏。

  三、结语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渐提升。音乐教育的发展赶不上学生新的追求,所以,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应该加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借鉴外国文化的同时加强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为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增彩。

  作者:张小满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璇.音乐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初探[J].艺术教育,20xx(09).

  [2]唐小捷.基于网络时代的音乐教育发展探究[J].黄河之声,20xx(10).

  [3]王红艳.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专音乐教育的改革思路[J].皖西学院学报,20xx(04).

  [4]苏广勇.远程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xx(10).

  [5]邓芷晴.浅析中美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xx(16).

  [6]杨晓丽.浅析基本功练习的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以保山学院音乐教育学生为例[J].北方音乐,20xx(16).

  [7]张含星.国内线上音乐教育产品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xx(16).

  [8]杜鑫.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通俗歌曲,20xx(08).

  [9]孔广馨.音乐学术信息检索与利用专题研究[J].文化月刊,20xx(16).

  [10]熊一鑫.浅谈贵州音乐教育的发展简况[J].黄河之声,20xx(23).

  [11]黄建平.素质教育视野下多元智能与音乐教育关联性探究[J].科技信息,20xx(29).

  [12]板燕.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xx(06).

  [13]杨桂萍.浅析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5).

音乐教育论文4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促进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演唱技能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可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促进高职音乐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理论,其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开展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等,它们相互独立,是个人在遇到某些问题时,为解决难题、突破困境而产生的创造能力。该理论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二)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传统高职音乐教学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不利影响。新时期,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提高,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多项智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演奏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之中,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意义

  在新形势下,整个社会对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支持,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因此,将该理论应用到高职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高职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韵律感、节奏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强调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优势智能,弥补劣势智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为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职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综合技能的提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教学中要善于组合多项智能,为整个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三)提升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整合学生的多项智能,进而有效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对策

  为更好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其教学活动应采取以下对策。(一)重视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开发通过开发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可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加深对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其音乐表演能力。“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指开发学生躯干和四肢的能力,使其控制好身体的每个部位,配合音乐教学内容正确展示动作。同时,将音乐演唱、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起来,掌握音乐学习、训练、表演技巧,把握每个学习的要点,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激发高职学生的多项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种智能组合,这为高职音乐教学提供了指引。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多项智能,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音乐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演唱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多项智能,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音乐教学不仅强调音乐教材内容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取得更大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演技能。音乐学习、表演、欣赏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音乐基础、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把握这些内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学生有效学习音乐知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使其把握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注重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应该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演唱和舞台表演的能力。深化其对高职音乐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使其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生活阅历,有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高职音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的能力差异。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音乐演唱能力、智能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任课老师应该认识这些内容,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例如,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突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让高职音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职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潜能,善于利用创新思维模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位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改进他们的劣势智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重视学生音乐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可以轻松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理论的应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而使多元智能理论得到有效利用,提升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音乐教育论文5

  1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关系概述

  1.1 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

  从根本上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文化是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的结合体,音乐是文化精髓的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类接受并产生心里共鸣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音乐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音乐活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娱乐活动,因而具备基本的文化属性。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具备鲜明的音乐属性。

  首先,音乐教育是以千百年来人类创作和传承下来的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要教育素材,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具备鲜明的音乐属性。经典的音乐作品是历史文化印记的一个缩影,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精神风貌的直接写照。如山西地区流传的一首《走西口》民歌就是民俗音乐中的经典代表,反映了陕北人民为了生计和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而到内蒙古包头和恰克图地区经商的传奇故事,从歌词的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守在家中的妻子或未婚妻送别情郎时所做的,使男女双方难割难舍、情意绵绵的心理状况跃然于纸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局面。其次,音乐教育思想已经演变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在古典诗集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介绍,如《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体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地位。最后,音乐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延伸。因此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音乐教育的繁荣就没有社会音乐的发展、同样没有社会音乐的蓬勃发展音乐教育也就失去了内在的源动力。音乐教育的独立性决定了它与其他系统存在着平等的互动关系,通过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实现了对音乐教育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有助于获得音乐文化新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的音乐教育可能远远超出了人们普遍了解的文化与教育的涵盖范围,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2 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的必然联系

  社会音乐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可以代表本民族鲜明特色的音乐文化成果,如陕甘地区的民歌就是当地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典型代表;二是在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中倾向、风格、习惯、情感等的统一结合体,是当前社会精神风貌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核心体现。而音乐教育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都是整个音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想通的,即都具备基本的音乐文化属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同时又接受音乐文化大系统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两者必然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其中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在另一方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二,音乐教育只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下才能实现本身的长久发展,即社会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本身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音乐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音乐文化基础,包括基本硬件设施与民众积极的学习心态等,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推动下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

  2 音乐教育的文化对策

  2.1 积极引入社会音乐文化

  首先,流行音乐文化是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直观反映,要做到准确辨识流行文化,吸取流行文化中的精髓,并积极引入到音乐教育活动中,作为音乐教育的素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自由的流行音乐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遍喜爱,从本质上来说,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具备基本的音乐元素,同样也应该是音乐教育课堂所重点关注的音乐形式。其次,传统民俗音乐更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的一些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内容等无不是代表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性,更是社会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音乐教学,首先要将民俗文化考虑在内,深刻挖掘民俗音乐的内涵,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传承。最后,音乐教育要对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社会音乐文化的表现特点,加深对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了解,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的伟大传承。

  2.2 实现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

  一个开放的音乐教育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吸收社会音乐文化的精髓,还要能够积极地对外界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明确现实情况,认清自身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物质需要已经基本上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精神追求开始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音乐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配合全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为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其次,改革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往往过多的注重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将社会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中,并运用创新思维实现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最后,要寻求对外渠道,建立活动制度。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应该通过校园、家庭、社区、协会等建立一个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丰富音乐教育的形势和内容,并实现音乐教育对社会精神文化活动的辐射。

  3 结语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互动性研究是当今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可以给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对社会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应该积极引入社会音乐文化以及实现音乐文化的辐射等。社会音乐文化的提升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求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音乐教育论文6

  摘要:目的: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和对学生访谈的方式筛选研究对象, 并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干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小群体干预, 即观阁小学15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自我调适。在干预结束后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进行第二次测量。结果: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在8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音乐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 农村; 留守学生; 干预; 效果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 各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露, 相当一部分可以溯源至年幼时的留守经历, 这使得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倍加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亲情缺失、沟通困难、监护弱化、教育失衡、儿童健康安全较难保证等诸多问题都是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留守学生就是这一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但是专业的心理干预仍显苍白无力, 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促进学科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功能发挥, 各地各校也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尝试, 音乐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理想和可行的途径之一。本文就尝试对心理健康异常的农村留守学生, 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通过调查分析, 并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探析维护心理健康方法, 以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1]。

  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广安市前锋区三所中小学4—9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得分在56分以上) , 并通过征求访谈, 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意, 选取观阁小学五六年级共15人作为音乐教育干预对象进行研究[2]。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及相关书籍的查阅, 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情况, 掌握相关理论依据。

  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及进度安排, 对有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收集资料一手, 并进行加工整理。

  3。 实验法

  对选取的被试进行音乐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

  4。 统计分析方法

  对前后两次测验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推导结论。

  (三) 测评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 该测验是根据日本学者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 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是按照焦虑反应的表现方式和场合来分类的, 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效度量表用来检验测验结果是否可信。该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91, 结构效度>0。516, 信效度指标良好。是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广泛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四) 音乐干预措施

  1。 方法

  小群体干预。

  2。 手段

  音乐干预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被试每周进行1次音乐课的基础上, 增加课外音乐活动2次, 每次45分钟左右, 时间为一学期。课外音乐活动主要依托校内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 在探索少年宫音乐项目及活动安排上, 我们将研究组的专业教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音乐指导教师的特长等有机结合, 选取音乐欣赏、节奏练习、组建乐团、学生演唱、课堂音乐游戏、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等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注重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喜好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体验关爱、增强交流、磨练意志、提升信心、获得自我效能感。音乐干预涉及课堂内外, 需要研究组、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等多方积极及时的协调配合, 动态设置目标和创设活动。

  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结束后, 再对学生进行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3]。

  三、结果

  (一) 音乐教育干预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前)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后)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3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测差分比较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被试的前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标准比较, 在4个分量表上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 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 其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的差异极显著。

  (二) 音乐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被试的后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显示, 学习焦虑因子, 由之前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变为没有显著差异, 但仍然高于标准。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症状、冲动倾向等七个因子及总分上均显著低于高分参考标准, 整体干预效果明显。

  (三)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比较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之间有显著差异, 体现在八个因子及总分上, 且均为极显著。

  四、讨论

  对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 环境影响十分重要, 尤其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就心理发展特点而言,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协调性等特点, 不会伪装、易受环境影响并且积极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积极心理形成。处理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应局限于专业的心理干预, 更应该积极拓宽教育渠道, 音体美教育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或方式[4]。本研究通过尝试小群体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 通过干预, 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等因子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P<0。05) , 但是学习焦虑因子, 干预后仍然存在严重的焦虑状况, 可能与音乐教育涉及的项目活动未能直接助益学习, 甚至个别学生监护人过程中有异议、甚至反对态度, 认为耽搁了时间, 影响了学习。大量研究表明, 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心理保健功能, 通过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创设音乐欣赏环境、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 引导发泄消极情绪, 促进人际情感交流, 打破自我封闭状态, 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增强意志品质, 提升自我效能等。从研究结果看, 音乐教育干预对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效果。这不仅得益于干预过程中的音乐元素, 也与其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农村留守学生较低层次的缺失性需要如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 由此会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干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关注关爱和耐心指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良好环境的创设, 个人能力的展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需要的'缺失。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较快, 具有不稳定性。因此,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只能说明是干预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也未能排除适应、成长等自然发展因素及取悦研究者保护自尊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准确把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和研究。但是, 从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 多举并措纵深推进素质教育, 主动寻找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综合多方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此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问题行为发生,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经过对观阁小学15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留守学生为期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预期效果, 干预对象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说明音乐教育干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有效的, 可以作为学校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韩骥。音乐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xx (08) :154—155。

  [2]陈威龙, 陈天刚。音乐教育干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研究[J]。智库时代, 20xx (05) :188—190。

  [3]高卫丽。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xx。

  [4]陈威龙。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xx, 8 (01) :46—47。

音乐教育论文7

  一、问卷调查汇总

  此次问卷调查让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河北省各级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了解、认识程度,接受情况,从而发现在高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分析、探求多条可行之路,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铺开道路。这次调查用了五年的寒暑假,以问卷的形式发放,共发出100份有效问卷,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问卷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是否愿意开设此类课程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这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于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邢台、张家口、宣化、邯郸、廊坊各地各级地方院校。其中来自于高校的学生有50名。在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调查中,采集的数据让人难以置信。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8%学生能够讲出一些理解与认识,仅有2%的学生在其他院校的远程教育中接触过此类课程。在“列举几件外国民族乐器”的问题回答中,90%的学生为空白;10%的学生能够写出马林巴、班卓琴等媒体中常见的几件乐器。一般在短期培训结束之际,再做问卷中第三条调查,即“是否愿意开设此类课程”。40%的学生回答是当然愿意。但主张少讲传统艺能,多讲流行音乐;55%的学生表示愿意考虑,但自身积累不够,需要时间搜集资料;剩余5%表示没兴趣,不喜欢。被调查者中有50名学生,分别来自石家庄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等本科学府,他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知之甚少,那些前往他们的院校进行培训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师就更无从接触了。大部分学生表示,在高校的课程中,民族民间音乐偏重于汉族音乐,而对世界音乐的了解途径只有音乐欣赏课,而此类课程大多以欧洲主流音乐为题材,有时会涉及少量媒体流行的民族音乐,比如:大河之舞等,很少涉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

  二、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校普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虽是新兴学科,但很多学者早已提出高度重视的呼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在《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些音乐院校,将“传统”太“森严壁垒”了,内容除了西方音乐外就多是汉族音乐,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科音乐的建设,这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化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但据笔者调查,河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基本课程中,均未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而只是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讲到区域色彩音乐时,提及点滴;而河北省开设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但又平等的音乐体系,学生们首先应学习本民族、本国的音乐遗产,才能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音乐。1教学中,偶有提到五声音阶,学生们只能想到宫商角徵羽五种中国民族调式音阶,主观的认为五声音阶就是中国特色音阶,是中国特有的音阶模式,且这五声之间只有大二度与小三度的关系。这种理解与认识,就是不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的体现,只有在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之后,学生们才逐渐意识到,五声音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音阶,且五声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模式。伴随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保护本土的传统礼俗、仪式,而伴随这些仪式的音乐,也被有效的记录下来。高校课堂,作为文化的传播圣殿,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衍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河北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直接面向河北省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第一线,如果他们的音乐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缺乏多元化音乐因素,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三、几点思考

  1.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必须是多元的、交叉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模式。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也会受到教育观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学生树立全球性的音乐视野,使之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教育观。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组合将直接影响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代社会,许多幼儿园都“号称”与国际接轨,对外宣传幼儿园将如何引进国外教育理念,以弥补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等。试问,如果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达到多元化,他的教育理念又如何能够与国际接轨?所谓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方法改变,也不是简单的几件教具的参与就算是引用了新的教学法。我们需要整体提高幼教师资教学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填充他们知识空缺,改变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20xx年4月,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巡回指导,此次巡回指导过程中,笔者惊喜的发现,石家庄市区很多中小学在音乐教学中已经不同程度的渗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已经是个良好的开端。当然,在河北省内一些县级、镇级的偏远学校,教学手段、设备、理念都还处于上世纪末甚至中叶的落后阶段。而我们顶岗实习的学生,依然带去了他们最新的教学理念,克服简陋的教学设施,尽可能的上好每一节实习课程,实感欣慰。

  2.正确理解worldmusic与ethnicworldmusic的关系。

  20xx年,笔者首次在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时,学生亲切的将这门课简称为“世界音乐”。当我听到这一称呼时,及时更正了“世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关系:二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此后的几年来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授课内容与称谓的关系。高师类院校有一门“高龄”课程——音乐欣赏。这一课程的欣赏对象直接取自“西方音乐”。而“西方音乐”也仍然存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内容,或者我们可以称此类“西方音乐”为“西方艺术音乐”。“艺术音乐”应该是在“传统音乐”出现之后,在所在地区经济、政治都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所产生的音乐称为“艺术音乐”。而在“艺术音乐”出现之前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称之为“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就是以这类传统音乐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门音乐学学科。笔者一直在思考,应在高校再开设一门年轻的世界音乐课程,或可称为“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音乐”。

  3.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

  此想法若实施,将是个“大工程”。首先,将世界各地民歌深入“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很多视唱教材也曾引入外国民歌,但大都为流传范围较广,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性民歌,而对小众音乐素材很少触及。例如:大家提到日本民谣可能想到的就是《樱花》,实际上日本民谣有很多种,《樱花》只是流传到中国的经典之一,若能将更多特色的日本民谣引入视唱教程,学生们会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有五声音阶,而且还有带半音的五声音阶。其次,“十二平均律”已是深入人心,乐理学中讲述音程、和弦的构成都是采用半音、全音概念,且记谱法也是沿用欧洲音乐记谱规则,对世界各民族的地方性特色展现有很大障碍。如何在《基本乐理》课程中适时植入七平均律、五平均律概念,如何解释中立音的存在现象,如何给学生讲述除了简单的2/4拍、3/4拍、6/8拍等基本节拍之外,世界上还存在100多拍的节奏周期。这些都可称为《基本乐理学》的补充知识。再有,《音乐美学》的概念也要有所扭转。很多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美的判断和理解截然不同。例如,泰国弦乐器就是追求嘶哑音色,如果换成纯净的提琴声音,他们会无法接受。很多音乐,需要我们在理解并接受他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去欣赏。要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首先需要教师扭转教学思路,填充知识空缺,故称其为“大工程”。

  四、结语

  综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在河北省发展并不乐观,很多高校还未曾引起重视,从学生到教师都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希望此文能为我省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领域提供参考,笔者将为此不停奋斗。

音乐教育论文8

  摘要:陈鹤琴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一切以儿童为中心,其科学精神是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教育,都必须追求真理,必须力求实际,文章就此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是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教育,都必须追求真理,必须力求实际,文章就此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内涵

  一、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陈鹤琴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内涵中的核心价值是“一切以儿童为中心”,关于爱护儿童,陈鹤琴分析道:“不爱护儿童的人必不被儿童所爱;儿童既不爱他,就不信仰他,不信仰他就不会听从他的领导。”[1]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鲜明、确定的教育理念,与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先后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他对儿童心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他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三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第一,两个“凡是”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2]。心理学上讲,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好模仿、好问,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让儿童自己去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并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向着良性的、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二,善用正面的态度引导儿童。传统的音乐教育总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这种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但音乐的世界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旋律和变化万千的节奏,这种特性促使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良性的音乐教育应该要知道儿童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生活的欲望和需求。陈鹤琴先生在这方面明确地为我们指明了行动的方向,那就是“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生活音乐化”[3]。尽管世界各国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都喜欢唱歌跳舞,那么,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天性,用正面的态度引导儿童,发掘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能够在音乐方面有所突破。第三,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儿童。在对陈鹤琴诸多儿童教育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能够发现,他始终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儿童”[4],对儿童如果没有了尊重,就无法真正将“一切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践行在实践当中。对于儿童的尊重,最主要的就是在儿童遇到困难或犯错误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责备或惩罚,而是要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儿童。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因为错认某个音符而被老师责罚,这种行为在陈鹤琴先生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任何人乐意被别人批评,再加上儿童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批评与惩罚,所以对待犯错误的儿童,一定要循循善诱,善于使用积极的方法进行鼓励。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科学精神

  陈鹤琴先生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科学精神就是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教育,都必须追求真理,必须力求实际。首先,要始终坚持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究竟如何把握这个大方向不能变呢?正如陈鹤琴在《让儿童生活音乐化》开篇讲到的:“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5]。他的一生都在以中国的文化和国情为中心,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儿童特质和生长环境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他坚信要想在中国做成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地了解中国习俗,熟悉中国国情,读懂中国文化。而要想在中国发展属于自己的音乐教育,则必须对中国的音乐文化背景、传承情况和教育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一切从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出发。陈先生能够做到高屋建瓴,一直提倡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6],这也是他为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事业指出的一条良性的健康的发展道路。其次,要始终坚持为中国儿童音乐教育营造一种审美体验和技艺学习相结合的环境。陈鹤琴在对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道路上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他认为环境思考、环境期待和环境设置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有效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先生认为如果父母在家庭里能够时常轻松地歌唱,那么对儿童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势必会产生影响,因为在父母的熏陶下,孩子会不自觉地对音乐产生兴趣。要是家里有乐器,并且父母会使用这些乐器,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众所周知,对于儿童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在这个整体中学习和生活,因此,若能够在这三种环境中营造更多的音乐氛围,就会使孩子沉浸其中。但是,除了氛围的营造,对于音乐技艺的专门性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艺的学习要以音乐环境为前提,只有正确地处理好音乐环境与技艺学习的关系,通过良好的音乐环境去激发儿童的兴趣,刺激儿童的灵感,才能为他们对音乐技艺的进一步学习创造平台。再次,要始终坚持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构建“活教育”[7]的中国儿童音乐教育模式。陈先生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很多是靠不住的,必要时应该让孩子直接去接触、去体验、去学习。他的诸多专著都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灵魂,那就是“灵活多变”。他提出在设置教学形式方面,应该“采用教师预设的音乐活动与儿童临时生成的音乐活动相结合;……提高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幼儿离不开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8]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单一的、枯燥的.“教师教、儿童学”的传统填鸭模式。最后,要始终坚持体味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艺术智慧。透过陈鹤琴先生一系列的教育理论,能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他作为教育大师所具有的兼容开放的博大胸怀。陈鹤琴先生对音乐教育中传统概念的纠正、拓展,和他将儿童音乐教育与相关客体的有机结合是其教育理念中“兼容”这一特质的最好体现。他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孤立的,而建议“语文课,可选用文中诗词谱曲……”[9]即儿童音乐教育不能够完全以音乐自身为唯一,应该综合别的学科知识以促进儿童音乐教学。陈鹤琴先生所具有的强烈的开放意识让他能够在立足当前的基础上展望未来,高屋建瓴,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他曾说过“欣赏指导是让儿童由听觉所感到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等,……引导儿童以音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10]陈鹤琴先生的一生是在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中度过的,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始终坚信面向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实质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因为儿童就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未来,如果坚持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必无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发展需求,所以创新也是他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思想。他曾经说:“凡是儿童所喜爱的玩意,都可以革新,利用来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木偶戏等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的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11]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陈鹤琴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体现出的是治学理念的确立,是教育方向的制定,是音乐环境的营造,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这些都是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蕴含的艺术智慧,我们在当前探索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更应该深刻地去体味这些艺术智慧,向陈鹤琴先生学习,学习他所具有的兼容、开放的胸怀,学习他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沈明,孟琪璐,嵇珺.陈鹤琴教育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崔聚兴.中外学前教育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

  [3]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3卷[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xx.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4卷[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xx.

音乐教育论文9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音乐教育论文10

  一、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我国地源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文化特色和音乐传统形式,这些都是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音乐教育也必须顾及这些因素。例如,在有的地方戏剧盛行,儿童可以较容易获得戏剧的熏陶;而有的地方音乐传统悠久、风格鲜明;有的地方音乐教育开展较好,有许多高雅音乐的欣赏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地方儿童音乐教育资源,更好地、更有特色地开展儿童音乐教育。

  总之,陈鹤琴先生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教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儿童音乐教育多元化和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学习和实践陈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更要不断创新、发扬光大。

音乐教育论文11

  一、引言

  音乐教育要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音乐教育能帮助中职学生有积极人生观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就包括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对于音乐的鉴赏,等等。音乐作为一门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课程,学生在鉴赏时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对于当前中职学校中,正在使用的音乐课教材,其中,选入的歌曲、乐曲都是饱含情感内涵的经典之作,需要学生用心体会。音乐教学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可以将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体会到音乐的崇高精神和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中职教育作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责任和使命重大。培养合格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是中职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中职学校对于生源基本没什么门槛,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经济社会落后,教育水平比较低,学生们几乎没受到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导致这类学生的自信心不够,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且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集中表现为口齿不清、词不达意、扭扭捏捏、普通话不标准,等等。长此以往,这必然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开口唱的习惯,不仅是在课堂上让他们唱,也要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开口唱。为了锻炼学生的胆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学校建立了音乐社团,定期开展校园歌手比赛、合唱队比赛。社团社员还自己组建了乐队和舞蹈队,让中职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演唱和表演比赛,在比赛中获得锻炼自己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的发展从古至今,历史久远。伴随这几千年的发展,古今中外的音乐佳作数不胜数。音乐教学要多多利用这一宝藏,在教学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同时,音乐作品传承的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这其中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包含着历史人文、风俗习惯、地理人物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民族、国家的音乐饱含着这个民族历史人文的精华之所在,是社会生活在韵律上的反映。中职学校在音乐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到音乐背后的深厚背景和人文内涵。不仅能使学生领略音乐的多彩世界,同时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兴趣以及知识面。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综合性高、内容丰富、兼容并包等主要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可能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沟通起来困难重重,唯独在音乐上例外。即使音乐的喜好、种类都不一样,但是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沟通的桥梁,让语言不通的人们了解彼此。就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音乐内涵的丰富,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应该着力于让学生积极的进行音乐内涵的拓展,体会音乐背后的魅力,同时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种类、文化的音乐有一个鉴别能力,体会在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下,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提高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

  自古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就是促进历史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情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将爱国之情牢记于心,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读书。而音乐教育的优势在于强感染力,对于感官的`强力刺激。爱国情怀在音乐中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使学生在体会音乐美好的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革命斗争年代的红歌、革命歌曲教给学生唱。比如,教授革命时期我军英勇抗战的革命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打靶归来》等。同时可以对歌曲的作者生平事迹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对于聂耳等著名音乐艺术家更要着重介绍,让同学们了解歌曲背后的抗争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六、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逐渐深入到每个教育层次的方方面面,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到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实用的专业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岗位。在中职教育的目标下,音乐教师更应该把推广音乐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使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重视,更好的服务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1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习科目中,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唯有音乐学科具有这一特殊性。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无论唱歌、演奏、创作活动,都是围绕“听”(听觉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音乐知识的讲解,还是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以至于忽视听觉体验这一中心环节,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和深思的。

  一、明确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是听觉艺术,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以月命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让学生用心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通过对比、分析能把不同的“以月命名”的音乐作品的情绪,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歌唱、律动、语言描述、音色等)表现出来。对各音乐作品情绪的感受、体验、分析。在大量音乐作品中有很多以“月光”、“月亮”命名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在初中音乐课本中似乎没有一个以这个为主题的章节。初中一年级学生是刚进校新生,他们刚上初中最大的特点是对所有东西都感到好奇新鲜。中秋佳节一般于新生开学阶段,为了让新生在新学期对音乐课有较大兴趣,为了能够贴近生活,所以我在中秋节后设计了这么一节课,主要通过歌唱、哼唱、听说、朗诵、绘画、创作等方式了解一些经典的与月光相关的音乐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聆听音乐,深层次体验音乐上,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获取“聆听”的机会。教师设计了主题听辩、主题学唱、表现主题等教学手段,这样借助歌唱主题,来帮助学生记忆主题和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體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音乐教育必须强调以审美为核心。

  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有体现这一基本理念,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要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缺乏音乐美感,依赖单纯说教,忽视音乐整体形象,枯燥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机械的技术操练等,都违背听觉艺术认知规律,严重影响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首先应该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

  有人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这话很有道理。可以说,任何脱离听觉感知或漠视倾听先导作用的音乐欣赏教学都是不符合音乐特征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然而,在教学实际中确实又存在这一现象:“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采用概念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一味注重语言描绘,甚至脱离音响实际的夸夸其谈,用一些天花乱坠的故事,以及作者生平、逸事趣闻来吸引人,而不去关注音乐流动的种种形式。这样的欣赏教学容易走入‘纸上谈兵’或‘言不及义,的误区,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音乐以外的东西,而不关心音乐的本质特征。”一位音乐教师曾撰文呼吁:“把听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感受。”这些都是批评音乐教学中讲解不够适时、适量、精练、贴切而造成的喧宾夺主问题的。音乐教学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主要是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从而获得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因此,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感受和聆听,而讲解和视觉演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养成倾听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倾听,倾听,再倾听,只有不断倾听,学生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才会进入音乐审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钟青. 论听觉感知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 中国音乐教育, 20xx(7):6-7.

  [2]张剑锋. 浅谈歌唱教学中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J]. 江苏教育研究, 20xx(14):63-66.

音乐教育论文13

  摘 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伴随着我国国民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从延伸培养目标、扩展通才教育两方面来调整自身的改革意识与行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母机”,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

  因此,不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基础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围绕着师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师范教育而言,我们对中等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高等师范教育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此外,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步伐相应的加快,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许多革新……。所有这些都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应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教改工程,因为它不是靠增加几门课或是改进某些教学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些认真的研究探讨,以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师范目标的延伸

  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20世纪初,清政府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的“立学总义章”就明确提出:“设初级师范学堂,令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人焉”[1](P139)。到了1918年,教育部又指令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办“乐歌体育专修科”,“以应各师范中学之急需”[1](P154)。从此之后,师范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也不断提高。在民国初年,仅高等师范学校就有6所[2],基本上形成了简易师范和中等师范培养初小和高小音乐教员,高等师范培养中学和师范音乐教员的人才培养格局。解放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有了新的调整和提高,根据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3]等文件精神,我们逐步停办了简易师范(即初级师范),按照中师(包括中等艺术师范)培养小学音乐教师、高师音乐专科培养初中音乐教师、高师音乐系培养中师和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体制和目标,促使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建国50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虽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分配或工作以后不在音乐教育岗位了,但是中学和中师音乐教师的主体仍然是来自高师音乐系、科。

  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目标,从政策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性,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例如加强了面向中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增加了应用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采用了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的“学科(音乐专业)中心论”、以单一学科专业取代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倾向,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的不断提高,音乐教师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因此,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也都得到了根本性的确立。但是,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促使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师范培养目标的定位,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师资提高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各类人才的学历层次呈普遍攀升态势。硕士学位、本科学历在各行各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专科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历则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迫使不少专业的专科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关停并转”,今后小学师资的合格学历将提升为专科,而初中师资的合格学历则必须为本科。同时,我们还可以高瞻远瞩地预言:在一些发达国家,硕士学位、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到小学、幼儿园任教的人才使用状况,在我国不会太久也将出现。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随着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毕业自然进入初中的升学模式将逐步普及,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界限的划分也不宜泾渭分明。在许多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上,中小学是一脉相通的,例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学科性质都是音乐审美教育;再如儿童的变声期可能出现在小学高年级,也可能出现在初中一、二年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论专科和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须要将延续了几十年的“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须”的目标,扩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培养合格的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师资。”如果以上目标得以确立,那么就要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光投放到整个儿童———少年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去。要以6岁———15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研究他(她)们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生活,并以此来修订和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乃至各科教材。显然,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通才教育的扩展

  早在上一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在高师音乐系、科教学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应该以通才教育为目标,当时曾为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这种通才教育主要是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先必须掌握好声乐、钢琴、即兴伴奏、乐理与视唱练耳、指挥、歌曲写作……等音乐基本技能,然后再在这多种技能中发展一两门个人的专长学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未来到中学工作的需要,也帮助提高和发挥了个人的特长。但是,我们过去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方面通才教育的理解,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领域,对于合格音乐师资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音乐专业里的通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为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多面手,以适应中学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提升。总的来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成为音乐教改的基本指导思想,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属性也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和研究……,这些理论成果集中地体现在近期由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之中。

音乐教育论文14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美妙的声音,不管年龄、性别、国籍,每个人都对音乐都有一种强烈的爱好。无论是谁,无论是在娱乐、散步或工作时,有的时候总会唱着歌,以音乐的律动表达出自己欢快的感情。由此可见,音乐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性,使人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人创造性的发展。当我们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心情压抑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会使我们的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音乐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很早的时候,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嗨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音乐教育在音乐的发展和传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在推动音乐发展、促进音乐交流的作用上不可忽视。由于音乐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它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以及近代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是在教化之功。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一般不采用禁欲的方法,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说明了古代我国音乐的特点,而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音乐感情的表现,表达出演奏者的感情。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也就是对音乐感情的一种教育。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集中的体现在“陶冶性情”一语中,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伦理蕴含。要求情在理中,美以善为本,是我国传统音乐功能观的显著的民族特色。但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宫廷音乐,民间的音乐教育比较松散,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此后,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创始和发展的主要标志,在中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它改变了我国旧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科课时安排,并且有了明确的学校音乐教育目的、内容和程度。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学堂乐歌的产生有着历史的特定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拿来的”,也就是当中国还缺乏现代作曲人才的时候,一个直接方便的做法就是拿来外国的曲调填词。早期中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因此,这段时期的音乐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日本民歌的曲调来填词。 学堂乐歌在当时对促进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带有民主革命思想和抵抗侵略的乐歌更是激起了许多人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学堂樂歌成为反对封建思想和宣传民主精神的有力武器。

  二、我国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

  与传统音乐教育和“学堂乐歌”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仅仅把音乐定位于一门娱乐课程,忽视了音乐教育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过多的注重文化课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受“学堂乐歌”影响较大,过分强调注重西方音乐文化教育,而忽视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现在国家都在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欠缺。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在中小学和音乐学院,我都看到了这种局面的迹象,在那里,西方歌曲和古典曲目随处可见,似乎比中国传统音乐的威望还高。在一所音乐学院,我同一位刚刚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国际小提琴大赛上获得二等奖的青年小提琴家进行了交谈。“你为什么不拉二胡要拉小捉琴?”我问他。他看着我,似乎对这个天真的问题感到好笑。“靠拉二胡我永远不能成为国际知名的音乐家,”他答道,答得很正确。……这么多的中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都在担心一个古老的、丰富的、在文化上处于中心地位的传统可能确实会被“现代化”的趋势所削弱,我对这种担心深感同情。 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是必然的,长久的忽视我国民间音乐教育必然会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问音乐文化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最近几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了国粹京剧教育,这就是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进步。

  三、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从目前社会上人材的培养来看,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有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对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获得。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会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音乐的音响,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想象,也即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学生的想象力的锻炼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灵敏了。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习兴趣。

  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平时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或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作用。如天王星发现者是美国威廉·赫歇尔,他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如法国思想家卢梭,还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更如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演奏家,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

  再从音乐对中小学生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拾令不昧的美德。虽然,不能完今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但多欣赏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的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

  现今教育,学校虽然已经把音乐教育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多学校依然是把音乐课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普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它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为宗旨的。学堂乐歌的出现是普通音乐教育发展的开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造国民品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利于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四、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l.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2]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l.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音乐教育论文15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开启人类聪明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还有一把是音符。”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向德、智、体、美、劳方向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可见,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音乐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结合我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中,我主要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展开论述。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完全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三)改进音乐教材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依据于教材,教材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个学习的进度。我们国家有专门的权威人士研究教材的编写,希望能够更好的把握整体的情况编写出更为合理的音乐教材,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情况,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教学内容。音乐教材应包括歌曲示范、伴奏曲、欣赏曲以及供教师挑选的一定量的备用歌曲,重要的是教材应附带相应的磁带或是光碟,便于教师、学生更生动地教与学。

  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乡村音乐教育更是任重道远。教育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缺一不可。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位都应关心、支持音乐教育,尤其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我更要切身为之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思想影响周围的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争取做一位好的音乐教师。通过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努力,我相信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一定会有所改善,争取和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齐头并进。只有真正实现了我国的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音乐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08-23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6-08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20

综合音乐教育论文08-17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11-06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必备]06-09

(合集)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6-10

初中音乐教育改革论文08-15

【必备】小学音乐教育论文15篇07-20

[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