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12 14:20:35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通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總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xx,5(3):145-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xx(12).

  [2]邓志军.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整合与应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xx(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渐堪忧。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大学生自身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同时对于其他大学生以及高校来说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造成高校大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或措施来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们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较为健康和积极地。但是经过大量数据的调研、统计和分析,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学习、有的来自于学校、有的来自于社会,其中生活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们面临的主要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就滋生了很多的健康问题,如孤独、自卑、缺乏自信、盲目攀比、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或者自杀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们自身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给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家庭、高校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们自身长远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2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现如今,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们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2.1家庭因素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条件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大学生们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在生活上习惯了家人的过分照顾,自理能力不强,当这些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会非常不适用,内心会比较焦虑和压抑,容易受到同学排挤,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由于步入校园后,在校园中存在很严重的攀比风,这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出现不合群、不愿意表达和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其他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学校因素

  很多民办高校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们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重视对学生们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没有过多的去关心和聆听大学生们的内心,更没有去积极的帮助大学生们排忧解难,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积聚,逐渐在大学生们心理形成了不良问题,制约了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发展。

  2.3社会因素

  现如今,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非常迅速,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待人接物以及生活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使得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扭曲,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略

  现如今,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高校的老师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老师也要经常与大学生们勤沟通、多交流,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对于存在心理误区和偏差的学生,辅导员与老师们要联合起来对学生们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发展。此外,高校要与学生家长们实施联动机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对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方面可以给予协调和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一来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二来能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长好本事,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们要对大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有心理偏差的苗头,学校与家长都要齐头共进的制定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共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让大学生们能够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去生活以及未来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学习和打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疏于管理,同时也是高校疏于教育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必须都要给予足够、充分的重视,家长们要与大学生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多与子女进行沟通。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们也要于大学生们建立友谊长存的友好关系,不断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耳濡目染的传播给大学生们,不断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下),20xx(6):147.

  [2]张海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xx,2(21):221.

  [3]鹿秀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xx,1(14):4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4

  【摘 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xx.02.0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xx,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

  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它的发展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尚未成熟,探讨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6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正是当前高校教育常见的一个话题。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状况又常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也许将更有价值。

  请看下面的统计两份资料:

  1、肖正军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为(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

  2、1999年国家教委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海淀区16所大学中,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

  大学生正值人生的盛年,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竟如此不乐观,实在令人费解。那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那些方面引起的呢?

  一、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经济贫困的困扰。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并轨制度的实行,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境的贫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我不仅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八十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甚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今天的你们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但今昔之间大学生对待贫苦的心理承受力为何如此悬殊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双向选择中得到启迪:前途未卜,苦海无涯。呈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和礼遇对待的美好画面,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冈而贫困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没落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

  6、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二、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面对以上种种主观和客观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大学生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首先,培养学习的动机,关注个人特长,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1)大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其学习动机愈强烈。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奋斗。

  2)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成就感时,他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当一个人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总是兴趣十足,而个人特长正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建立起充分的自信。用自信和兴趣去开启智慧之门,必然会激发学习兴趣。

  3)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学习上遭到失败和挫折后,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造成的。因此,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心理咨询者之任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因一自己不努力,把外因一不可控因素降到最小,从而使自己更加努力。

  其次,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技巧,正确对待交往

  1)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技巧纯熟,则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技巧不当,则难免关系紧张。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人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在掌握技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一定原则如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守信践诺、宽厚待人等。

  2)有的同学交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为交往而交往,整天忙于应酬,苦不堪言,使交往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要明白,交往不是必修课,奋斗才是主战场。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毫无才能、毫无涵养的人交往的。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建立全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问题,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第三,设计生活,回报真情,付出努力,成就激励。

  1)贫困大学生全方位筹措四年所需费用,以计划经济为主,随机应变为辅,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和资助,以自己圆满学业回报人间的真情。

  2)双向选择不是缩小了就业面,相反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只要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以专注之心致学,待德才兼备毕业之际,何愁工作无着落,贫穷不可脱。

  鉴于此,合适的心理定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我认为校方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多方法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性的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4、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5、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6、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8、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

  在对学生德、智、体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作为学生毕业分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供用人单位录用是参考,这样能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综合能力。

  9、建立学习经验交流、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互学互助制度。

  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学习尖子给新生传“经”送“宝”,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座谈会,让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成立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7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8

  由于处于社会逐步转型、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诸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长,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引起了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现代心理学思想,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规律的原则,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具有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顾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全面成才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帮助大学生构筑起以物质支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作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厦,将会成为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展现了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而存在,大学生的所有活动均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假如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影响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思想问题常常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地反映出来,比如,缺乏学习动力、产生人际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却、情绪容易失控等通常与承受力、控制力、协调力不强等心理因素直接相关。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好采用心理方法进行处理“心病还需心药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2.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确认识现实状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系到智力活动的效率,有助于身体健康与美育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具有当今时代的独特印迹。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独立意志、思想推陈出新、个性比较张扬,是大学生的优点所在;同时,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较重,也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不足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和谐发展而实施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包容之心,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处。大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接触社会,主动关注社会,与社会相适应。大学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认知,只有完全了解自我,才可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理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个性和较好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必要途径

  人的潜能开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积淀:一方面是亿万年来人类生命演化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遗传素质是先天产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财富是后天学习才可能拥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无法简而化之地内含于普通教学之中。根据当代智力观点,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因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种智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每个人如何聪明以及何处聪明。大学生的潜能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式,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智力结构和掌握对应的开发手段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诉求

  1.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发展,影响国际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反对自然主义主张的生物医学模式和机械决定论坚持的行为主义模式,提倡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实现从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性的乐观阐释和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贯所坚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大学生的经验作为其出发点,创建立足于来访者的关系,提供给来访者积极关注、真诚相待的心理环境与氛围。

  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西方兴起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映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下,从产业商品向消费商品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丰富了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资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重视唯一性与普适性,而关注具体性与历史性,主张差异性与多元性,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将确定的二元对立理性思维转化为不确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维。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来创建多元开放的体系;教育目标秉承异质性标准,主张塑造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教育内容强调开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确定性;关于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

  3.积极心理学思想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一改百余年来传统心理学偏向于心理障碍的研究模式,积极心理学提倡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换。自产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学就以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为其关注点,以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传统只关注生命问题的'修复转向为同时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质,充分开发人类潜在的幸福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气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视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然应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定的原则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遵循全方位的系统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出发,全方位创新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与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诸要素,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密协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统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彼此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校管理、专业教学、院系工作等诸方面相互协同,同时还需要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作用。

  2.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单纯的理论不会产生实际成效,理论只有依附于实践才可能见到成效;同样的道理,实践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总结心理辅导的过程,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相关的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5。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想法,理解大学生的理念,维护大学生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关心大学生,同大学生平等对话,以实现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是以大学生为中心,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诸方面为其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认识以及基本态度,是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性和稳定性的范型,通常具备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选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制约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颇为重要。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咨询,却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询又多为障碍性咨询,至于发展性咨询则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只有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才有必要成为心理咨询对象,至于因学业、就业等而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则与心理咨询无关。诚然,治疗性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从长远来看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当中,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师资建设与师德建设当中。教育部和卫生部曾联合发文指出,高校应该加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吸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高校应该建设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既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联系和互动,又能够实现学院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消除以往队伍建设模式单一的不足。由“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督导组从事督导工作,聘请相关专家提供心理咨询与培训,设立以院系辅导员为主的专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从大学生当中遴选心理素质佳的“心灵使者”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

  大学生宿舍区不断丰富和定期更新板报或报栏内容,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异常的大学生,以便及时治疗。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克服心理障碍的心得体会,鼓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应该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或校报进行专访;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开设专栏评论、讨论互动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营造高校心理教育环境

  人的行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心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于着眼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较少甚至从不考虑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力争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活动的任何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争扫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区,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来自心灵的关爱,获得有益的咨询与援助。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势所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路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9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双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脚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的身心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整体构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体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可以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大学领导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约束,许多大学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终比较小。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大学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一些认知情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美德。与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相比较,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研究并且不断的发扬人类所有的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它旨在激发所有人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将这一心理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人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觀念比较落后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大学目前已经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观念比较落后,进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个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对于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始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我国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影响我国各个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它们将文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文化课程教育的过度重视,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排挤,许多大学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大学到目前为止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强,因此,各个学校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心理健康有关视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对于视频内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在他们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对于分析比较准确到位的小组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小组,由小组内部的成员来扮演视频中的各个人物,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情况,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与心理健康学有关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不断的引进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许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比较落后,许多体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大学阶段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程,提高自己实际能力的首要基础之一。因此,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各个大学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并且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各个学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员到国外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体系,并且尽快将这些方法和体系引进来。但是,在将这些教育体系引进来之后,各个学校应该对这些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教育体系中的优缺点,并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需求对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最后将改革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应用这些教育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始终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将积极心理学很好的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它最终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准确的定位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并且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合理的指出来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尽快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使得学生可以尽快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活动

  在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并且明确学生感兴趣的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建教育体系,寻找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而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如果学生有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到心理健康辅导室寻求帮助,及时的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诉心理辅导教师,积极的与心理辅导师进行交流,使得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尽快的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主題讲座,邀请学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和探讨,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演讲,演讲结束之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测试来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五)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我们知道,大学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这些教育资源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学校的所有资源。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快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问题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时刻的了解并且强调学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同时,还应该尽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乐观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首先了解并且认识到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个学校应该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法。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其他学校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宋凤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xx年.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张继玉,教育与职业,20xx年29期.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王立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年13期.

  [4]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张志,长沙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xx年12期.

  [5]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xx,(23):73-7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2

  引言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益于网络新技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這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众多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上网成瘾,或者是孤独自闭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休学或者是轻生等,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性情更加温和,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帮助作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xx,1:113-116.

  [2]何华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2:101-102.

  [3]冷震北.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xx,24:83.

  作者简介:王猛(1972-),男,满族,辽宁凤城人,辽东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3

  1 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希望作为一种积极体验其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字典上将"希望"这一词语解释为对某些渴望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知觉;百度百科则认为希望是形容某种情绪的词语,这种情绪是个体对与其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环境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产物。上述两种解释分别从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对希望做了概念界定。心理学界有关希望的定义更是多达几十种,但这些众多定义间的分歧大都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即希望到底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认知?当代心理学认为希望是一个既包括情感成分,也包括认知成分的概念。希望的研究鼻祖 Snyder 认为希望是一种以目标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包括途径思维(认为个人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能动性思维(个人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主动性和坚持性动机)两个维度。[1]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目标对个体能否产生希望起着重要作用,希望的两个维度也是围绕目标为中心继而对个人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和价值。目标对个体而言是否有价值、目标设置的是否清晰合理、个体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希望的产生。

  希望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多数研究表明,希望是维持个体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动力,[2]国外研究均发现希望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

  Korner 指出希望的本质即一种健康应对的积极现象,它不仅能够避免失败,还能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情境和压力事件。希望水平较低的个体其心理和生理更易出现问题,绝望(Hopeless)和抑郁间存在相关。Feldman 的研究表明,希望能正向预测生活意义,负向预测焦虑与抑郁。Cheavens 等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寻找到更多的方法去克服困难,[1]而这一发现也恰好表明了希望是一个包含途径思维和能动性思维的二维结构,验证了希望概念中划分出途径思维这一维度的有效性。希望的培养对个体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高希望的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较低。[3]

  因此从实践着手提高个体的希望水平的团体或个体干预研究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热点。但这些希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仅考察了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忽略了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一影响的内部过程。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和压力情境、事件中采用的用来保持心理平衡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应激路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有效保护身心健康。[4]

  应激理论也指出,应激是一个包括应激源、中介因素和应激反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应对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傅俏俏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能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消级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5]

  基于前人研究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研究拟考察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洛阳市三所高校随机发放 900 份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录入有效问卷 866 份,问卷有效率为96.2%.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素质希望量表

  采用任俊等人翻译的成人素质希望量表,共12 题, 适用于 15 岁以上成人。[1]陈灿锐等人进一步在中国成人身上检验了该量表的信效度,结果较好。[6]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 0.69.

  2.2.2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 Diener 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共 5个题目,7 点计分。[1]量表总分为各题分数的平均分。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 0.7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汪向东等修订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 20 题。[1]

  本研究中量表总的α系数为 0.75.

  3 研究结果

  3.1 素质希望、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以素质希望两个维度均分、素质希望的总均分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希望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26、与积极应对存在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44;与消极应对存在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1(见表 1)。

  3.2 素质希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的方式,将素质希望的两个因子和应对方式的两个因子作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2.

  如上表所示,最后进入方程的是素质希望的能动性维度和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其决定系数为R2=0.167.三者对积极应对方式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能动性、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293、-0.187 和 0.134,这三者对积极应对方式得分的解释率为 16.7%.

  3.3 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运用回归分析考察中介效应需满足以下条件:

  (1)自变量与假设的中介变量、因变量三者之间两两相关显着;(2)当中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或者回归系数显着降低。[7]在上表的回归分析中,途径思维没有进回归方程,而能动性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不显着,能动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均显着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满足中介变量的前提条件。

  由表 3 结果可见,三次回归分析 t 检验结果均显着,能动性思维能显着预测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维度也能显着预测生活满意度,当积极应对维度进入方程后,t 检验结果仍显着,同时由于 c'这一回归系数也显着,所以积极应对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是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0.326× 0.159/0.277=18.7%.

  4 讨论

  4.1 大学生素质希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从素质希望与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看,素质希望的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积极应对存在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一般都会结合自身实际,设置较为清晰合理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有较为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意愿和动机(高能动性思维),并可能会较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寻找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高途径思维)去克服困难,因而其生活满意度体验也较高,心理发展较好。而希望水平较低的个体可能在设置目标时就存在目标不清晰不明确,或者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小等问题,实现目标的意愿动机也不强(低能动性思维),遇到困难和障碍更愿意选择逃避或否定等消极应对方式,不能灵活变通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低途经思维),因而其生活满意度体验较低。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素质希望的两个维度中只有能动性维度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而途经思维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与两个维度的含义有关,能动性思维指的是个体找寻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的主观意愿和动机,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图(例如,我要追求或实现某一目标),因此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途径思维"则表明个体能找到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但仅停留在"知道"这一认知层面,缺乏实现目标的动力,没有实际的意志行为发生,即不能很好的坚持实现目标,那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也会受影响,因此有学者指出,能动性思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加重要。[8]

  4.2 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仅发现了应付方式中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显着,积极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路径过程中起中介效应,所占效应为 18.7%.

  素质希望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影响生活满意度,说明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一般都能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能找到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主观动能性较强,相信自己有能力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因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个体能较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用灵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更有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要求自己并处理困难,当问题解决后,个体就向目标更靠近,因而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这与前人研究的解决问题能正向预测幸福感的结论基本一致。

  Snyder也指出,积极情感和成功的应对经验能进一步激发个体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实现目标的动机水平。因此,希望、积极应对和幸福感之间是一种高希望→积极应对→高幸福感→更高希望的良性循环。[10]但本研究中并未发现消极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这一结果与孔德生等人[9]的研究结论一致,即素质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多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中介。而这恰恰也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相切合,它倡导人类更多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消极情绪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个体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和消极的形成是两个独立的特定机制并有不同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间的绝对独立,从哲学意义上讲,二者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性,是同一矛盾两个方面的不同体现,因此,积极心理学并非让个体全部逃避或忽略自身的消极情绪和体验,而是引导人们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学会转化,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消极体验转化成积极体验,从消极中寻找到更多的积极意义,因此培养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应对等对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素质希望和积极应对两因素对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希望水平和积极应对的认知行为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应结合个体自身实际情况,帮助个体设定阶段性的、清晰而又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实现目标。遇到困难和障碍停滞不前时,教育者要引导个体在阻碍面前学会变通,寻找并创造更多的条件去消除壁垒、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目标并产生一定的积极体验,实现积极心理学的终极目标--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张曼。行政人员角色压力、素质希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4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防治性,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逐渐发展成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它的任务能使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充分关注和发掘;其二,积极心理学不仅要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更要将目标延伸至社会制度以及大众层面,使个人与社会都能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背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发展背景。首先,从社会时代背景来看,一方面,现代人类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只有每个人有着自尊、满意、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品质,这些冲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这些积极的情感,成为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协调促使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认知也在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质量,而是向着更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方向发展,更加渴望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充实自己的内心。这就要求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跨越。其次,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也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有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面临着危机。由于战争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这就导致主流心理学走向了以研究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发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学却不能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违背了心理学的使命和存在价值。因而,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学面临着新的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背景,1998年,“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建议。自此以后,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时至今日,积极心理学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把主要任务聚焦于研究和培养人的固有的积极品质上,用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和能力,关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培养或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预防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的内部的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要兼顾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在对个体心理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索。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势头,特别是近10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30余年的时间里,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释和治愈消极心理和行为,而积极人格特质则鲜少被关注。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总体上侧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而对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引导重视不够,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等各项心理指标上健康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疗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大多以消极取向为主导,这就导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着眼于消极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而对人的.发展性教育重视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受到制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培养和塑造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集中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而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群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学习,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难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响。另外,在我国,即使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也大多是学习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消极心理学知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系统地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且队伍组成不局限于专业人员,也可以包含教师和家长。只要教师和家长把培养学生和孩子的积极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处处留心,那么积极教育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

  整合目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解决二者兼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至少包含两个方面:

  (1) 培养所有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

  (2) 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解决问题。只有把两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实质的提升。就这两个目标来说,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倘若个体的积极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掘,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激发,那么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发生了。相反,如果学生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导致内驱动力不足并作用于外作用力,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价值。

  2.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的协同努力。学生应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和训练;教师应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所体现和侧重;学校则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重新整合定位,促进各方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高校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也可以采用自助式心理辅导的方式,使每位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去辅导他人,使学生既是辅导者也是被辅导者。这样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个角色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3.拓宽途径。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咨询和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建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着重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潜能开发的能力[7]。(2)强化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和技术运用到个体心理咨询中,有意识地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导引,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激发他们自身的力量和潜能。(3)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注意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因素,丰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促使积极心理学在校园里更好地传播。

  4.优化师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强化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心理咨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意识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其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层面,更好地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认识到教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将积极因素运用于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力量,培养其积极品质,增强其积极体验,使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快乐和满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增进对学生的理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的实施。(3)推动教师与学生关系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应当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发掘和激发对方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5.营造氛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现于学校,但不只在学校有所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也都有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积极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达到全新的模式状态,才能使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本质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差。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意观察平时学生的极端心理状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教学素质。

  1.1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忽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高校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

  1.2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优秀的教育学实践模式不断努力塑造高素质的心理,以教师自身的品质影响学生,在行动上强化心理教育榜样。

  1.3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是一种很高尚的职业,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热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恪守的准则,也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当前教师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深深损毁了教师这一职业荣誉,为此教师必须重树良好的职业道德。

  1.4一线教师应该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强化教育的艺术性。心理教育其实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难评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加强相关心理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丰富心理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入手,提高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

  2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应通过课外知识的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3.1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

  3.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

  3.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多少人被这个潜规则压得呼吸不畅。大学生的肩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由于缺乏就业经验以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亢奋,或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减轻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

  4.1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素质。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降低自身的标准。

  4.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服务。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要合理,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师、法律教师,还需要心理教师的加入;同时,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业指导,讲座要全面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排解和释放就业压力,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宣泄或转移。

  5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与缺失,不注重大学生心灵与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承受压力和孤独的能力,没有开放的人生观念,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极端。为此必须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化二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置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8结束语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质优良,综合素质健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经受考验才能担当重任的,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注意锻炼强健的体魄,在校读书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汲取丰富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树立知识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着良好心理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磨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05-15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5篇02-2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8

【合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5-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必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