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4 10:39:14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

  一、现今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合理

  现今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学生知识为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枯燥与繁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许多学生都是靠着死记硬背学习历史,往往会忽视理解记忆的优点。这种灌输学生知识的模式,在考试中,答案往往是如出一辙,很难有个人的主见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高考大纲存在本本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老师和学生都是在整个教学大纲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不理解新知识,还会让学生感觉到上历史课很烦闷,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课堂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

  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效益,有时候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只相差两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要熟记前面的知识,还要预习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益会提高吗?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就要熟悉一个时期的历史,这种压力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得不到应有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样熟悉这段历史,历史科目就像是一个时空胶囊,它记录着每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历史的奥秘,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培养学生拥有高尚情操,陶冶性情。

  二、应对历史教学弊端的创新策略

  1.更改教育大纲,不再为应试教育而教育

  应该要以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涵养而教育,在改写教育大纲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改写教育大纲的同时,也要创新高中历史老师的教育能力,适度地对老师进行后期的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课本专业知识,还要丰富教师课本以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例如,在说到朝代更替时,可以说一下对朝代更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还可以进行一下朝代对比,让学生学习其中更替的各种道理。

  2.转变和提高教学模式,不能再以灌输法为主导

  而应该要用情境教学、拓展式教学等模式来进行教育,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材创造一个现实场景,让学生来进行演练,或者把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等有意义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不但学习到课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下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桥段来进行授课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活泼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桥段,例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如果历史存在着“假如”,假如项羽没有自刎,而乘船到了江东,那历史会随着改变嘛?项羽会东山再起,再破刘邦六十万大军等等这些历史桥段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看法。一段历史的写照如果教师述说得精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这一局面在未来将会逐步得到改变,学生学习再也不是以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探讨研究历史为兴趣,因此,对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只能是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慢慢转变教学模式,创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也不能只是按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应该创新高中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

  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全球史观顾名思义就是将世界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该种史观最早出现在历史研究界,其对于历史的追溯以及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有促进作用。而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被逐渐应用于历史的教学中,其起到的作用也较为明显。但是在现阶段历史教学真正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滞留发展的情况,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其应用范围限制,运用方法不正确等。

  (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应用范围有限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具体表现在高中历史知识中的近代史,其所经历的一战二战时期是我国与世界逐渐接轨的时期,也是在历史文化、历史思想存在相似之处,并非全然的无法联系[2]。因此,全球史观的应用范围主要就是这一块知识,导致学生容易形成其他时期我国的发展与世界没有任何关系的概念,其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没有任何益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此也有相关描述,需要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具体落实。

  (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运用方式存在问题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的一个影响较大的问题是其应用方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在全球史观的应用中忽视其所表达的意义,将之完全作为辅助工具,对其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以及对其的`应用缺乏实际的考虑,从而导致全球史观的运用较为表面,即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我国作为主体进行学习,辅助添加其他国家的历史知识,导致学生对于国外历史的了解程度不高,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较为片面,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强化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全面理解全球史观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其所发挥的效果,对其进行深度的了解,从而使得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作用,是高中教师对其进行运用研究的第一步[3]。在此前提下根据全球史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措施,以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新问题,不断加以解决。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理范围的使用全球史观

  高中历史知识中所涵盖的古今中外,其包括的不仅是中国的古代和近现代,还包括外国的古代和现代,虽然不能否认我国的文化以及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长连绵的国家,但是在世界之上拥有璀璨文化的不仅仅是中国,因此,如果不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历史的学习就会使得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较为狭隘,容易出现固步自封的不良性格,其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合理科学的确定全球史观的使用范围,其主要使用范围为古代的四大古国的共同学习、近代的各国发展简史以及相互之间影响以及关系的学习,对于每个时期各国的发展状态以及发展兴衰进行联系学习。

  (二)改善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的具体完善措施就是将其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结合,从而确定应用方案,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渐的接受并且运用全球史观来看待世界历史,这样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得学生对于世界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世界观逐渐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历史的看法以及讲解不必过于突出,学生在初中以及其他时期对于我国历史就有一个初步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球史观的运用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使得学生的兴趣上升以及课堂的氛围热烈,这对于历史的教学而言是十分有效的[4]。

  三、结束语

  在全球史观发挥其真正作用的时候,高中历史教学也就能相应的进一大步,这是全球史观在不断应用中所得出的结论,其揭示的也是当代对于世界历史的看法。因此,该种看法也是世界发展全球化所必然产生以及发展的观点,有实际发展和应用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3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高中历史是一门以过去发生的事情为研究对象的科目,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探究;途径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多,内容也比较零碎化,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历史的知识也是有规律的。下面就高中历史兴趣教学的几点途径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智商方法的衡量,各项基本素质的衡量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新课改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和教育部关注的焦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也能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建立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全面素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

  二、挖掘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是经过专家和教育学者精心编写和实践而成的,其中的例子和事件一般都比较具有代表性、知识性和启发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还原历史的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进行“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的时候,有关于“海禁”“闭关锁国”的素材内容选取,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唐代“丝绸之路”和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图”,再结合清代时期的贸易路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清朝的对外贸易相比较唐宋元时期,规模小多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的对外贸易量减少?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明清时期,海上倭寇猖獗,清朝实行闭关锁国。这个答案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展示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通过学生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兴趣高涨的进行学习,对历史进行探究,可以容易的总结出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思想。

  三、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为目标,以逐步取代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的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铺垫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踊跃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积极的探讨,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和辅助工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中,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高效的进行探究,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性。

  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就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有个好的成绩,而是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境界,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报负和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的发展和提自身的高各项素质,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和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加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学生具有各项基本素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通过教师期望效应,挖掘学生潜能

  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态度的影响比较大,这种现象称作是教师期望效应。具体的说,假如教师对学生满怀期望,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关心学生,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学生感到被认可的荣誉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拥有热情高涨的探索欲望。相反,假如教师对学生充满失望,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没有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系和鼓励,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建立其积极的期望,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要进行适应的鼓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进行积极的学生,挖掘出应有的潜能,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和探究,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任世江.关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探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09)

  [2]张静轩.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08)

  [3]任印录.历史探究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4

  众所周知,差不多每个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他(她)的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一名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心理学教育与否和教学成果的重要联系。以下我将就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对于这一方面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一)为何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有目的的感知,而感知呢,就是为了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观察是人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而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做好各项工作。那么,观察是最基本的应具备的素质。众所周知,差不多每个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他(她)的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观察能力的特点

  观察具有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和复杂性的品质,根据这些品质再结合中学生在观察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坚持性、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点。就不难得出在如何培养,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上应采取的方法了。

  (三)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开始的时候应该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具体的观察目的。因为在一个人进行感知活动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是算作一般的感知,不能称为“观察”。所以,在观察时要有意识的教导学生搜寻自己所要寻找的对象,特别是寻找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之后,应该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制定周密的计划。这种计划主要有长期的书面形式的计划和短期的简单设想。使学生养成在执行观察任务前,先制定计划的良好习惯。并且要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个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认识以及对事物特点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在观察过后对于观察的客观结果,应该学会尊重。

  比如,我们的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的答案有时和我们的标准答案不符,但是我们不应该直接批评学生说“你真笨”“这是错误的”,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去考虑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影响。

  让学生养成主观愿望服从客观证据的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12字箴言:承认现实、面对现实、驾驭现实。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中记录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包括在观察前做好记录表格与工具的准备,以使得对于观察的研究有据可循。在整理观察材料时还应写出观察报告。事实上,观察报告就是对观察记录的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的概括性的结论。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情绪与健康紧密相关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情绪与个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的,积极地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而短暂的消极情绪伴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如果消极情绪,例如:紧张、焦虑、忧愁、悲伤等长期存在,并且由他所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很久不能复原的话,就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例如:抑郁症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他是有着正常和异常之分的。

  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有抑郁、担忧、烦闷等,重的也有忧愁和忧虑,它们都可以属于正常情绪,这就需要抑郁者对自己处境和身体状况有恰当的认识,对自身行为控制与调节符合社会常规,并有足够的自信与自尊。但是在严重的情况下,抑郁能转化为病态情绪,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

  (二)培养健康情绪的重要性

  持久的不良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危害的很大的。那么,就应该树立乐观主义的人生观,保持豁达的心胸和积极地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素养

  (一)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教师的智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堂掌控力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这些都是基本前提,是胜任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担负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重任的。那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言语表达,创新等教学能力以及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基本能力。并且对于自己的工作还要有足够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学生认同的楷模,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应是教师能力的一部分。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应具备的其他能力

  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有树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具有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情况快速的做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能力。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形成一种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也就是威信。而这些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应该具备这些素质能力,还要善于将它们发挥运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

  [摘要]以天祝一中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为依托,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力图适应新课改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引领高中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改的实施,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寻求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断出台,“3+3”的高考模式必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核。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化,单一的依靠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新课改的高考。

  一、“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背景:时代发展与教育内涵的需求。大数据(BigData)一词当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教育界亦是如此。首先,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历史课程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教材框架内的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和单一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自然地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我们仅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来完成学生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显然不可能。其次,在当今信息传播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有太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传统的课堂上无法呈现大量的信息,且授课形式呆板单一,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再次,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合、自主生成。

  (二)概念、特点和实践应用价值。

  1.概念。“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前学生利用资料(图书和互联网为主)查询、课堂讨论、自主思考、组织答案等形式完成作业的过程,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2.特点。“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对作业的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自主整合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实践应用价值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形成自主式探究学习。(3)达到教学效果的转变:通过新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天祝一中“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历程

  (一)实施历程。为了更稳妥地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探索,我校主要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班进行实践。2017年3月~8月,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初步讨论,形成了初步模式,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后,总结形成了二次模式。2017年9月~11月,在高一年级14个班推广了该模式,进行了三个月的再次实践,提炼总结后形成了最终模式。具体过程为:探讨形成初步模式阶段———实践交流二次修改模式阶段———加工提炼形成最终模式阶段。

  (二)数据总结。自该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对该模式下的教学进行了评价,主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来做了一些数据上的分析。高一学生在考试中“综合类试题得分率”由36.55%上升为41.33%,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由50.42%上升为55.63%。教师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分别由40.56%、56.34%上升为69.75%、79.32%。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中,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这充分说明该教学模式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基于学科素养提出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修改、探讨、交流、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1.教学准备:教师的备课(课程和作业的精心挑选)、作业布置和各种完成情况的预设。这部分是该模式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作业的选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要适中,题量要适当,点上要源于教材,面上则要广于教材。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补充知识才能完成,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的布置可以是每个学生的个体作业,也可采取小组作业,以便培养小组分工、协作、整合的能力。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讨论,最后确定答案。这部分是该模式的主体,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和讨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错,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问题要注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杜绝标准化答案。

  3.教学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检测。这部分是该模式的结果和延伸。教师要对之前的问题设计进行反思,是否在难度、题量、设计上有缺陷,为之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并组织相应的检测,以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应用“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应避免的误区

  在该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此仅谈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三点。

  1.课程的选择问题。“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高中历史所有课程,需要具体对待,详加甄选,避免盲目选择、笼统对待、生搬硬套。不加区别地一概选用,不仅达不到该模式的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作业的设计问题。课前作业要有拓展性、探究性,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精心预设。还需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满足高中生实现自我的需求。避免问题设计单一,无拓展,不能设计不需要查找资料就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完成的作业可能具有多元化,教师必须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预设。

  3.最终知识体系的形成问题。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评,一定要形成具有拓展性的多元化知识体系,避免知识单一、零碎、不成体系。经过两年的论证、实践、研究、推广,证明“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是可以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更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整合运用、终身学习能力的强化。只要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推广实施下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菊利.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4]李霞.抓“点”促教,以“点”促学[J].学生之友(下),2010(12).

  [5]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6

  摘要: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各项学习需求。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就必须全面发挥出讨论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课堂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本文将进一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应用

  当前是一个文化信息时代,高中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历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充分掌握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式实践课堂教学,这样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现代高中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学知识内容,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1.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1主导型与主体性原则

  高中历史要敢于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不能让学生一直被动的接受知识,而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表个人学习观点和意见,有效成为教学课堂主体。因此,讨论式教学法强调的就是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教师以一个引导者身份,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历史教师要在课堂上创建出良好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展开创造性的积极讨论分析,针对历史某一个主题,阐述自身的意见想法,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1]。

  1.2平等性与争议性原则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应用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要将学生放置于平等位置,始终坚持互相尊重理解的原则,要采取一定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学习想法和意见。现代学生大多数都是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充分表现出思维个性,善于用平等心态看待学生的发言。此外,教师要允许课堂教学中存在争议性,学生之间讨论存在不同结果。就比如,教师在讲解到近代历史洋务运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讨“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得失”,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留白思考讨论实践,摆脱教材的约束,自由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

  1.3实效性与秩序性原则

  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讨论课堂的实效性,不能让讨论活动成为一个教学形式,而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真正学习掌握到历史知识,能够从各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保障讨论课堂教学的思维意义。例如,当教师讲解到西方拿破仑战争时,要引导学生去不同角度去分析拿破仑战争的意义,其虽然有效打击了传统封建黑暗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的消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综合思维。当然,教师在谈论活动开展中也要关注到教学的秩序性,教师要掌握好整个教学局面,采取分组发言、师生辩论的形式,提高教学讨论的秩序性。

  2.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做好教学铺垫工作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都是属于过去式的,脱离了人们的实际学习生活。高中历史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善于应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创建出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某个历史事件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发散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宋代“王安石变法”事件时,基于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教材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去自我扮演王安石的角色,当自身处于那个历史环境中,面对国家危机会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有效稳固北宋的持续统治。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相互发表想法和观点,最后总结出几个不同的意见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科学点评工作。例如,教师在应用补充法时,可以先让各小组相互发言,然后其他成员进行观点意见的补充,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家更加深入探讨理解问题,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完善补充知识,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激发不同个性学生间的创造思维[2]。

  2.2加强历史教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

  高中历史教师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展开教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单一乏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通过应用整合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各小组成员互相就某个历史主体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在课堂上间发表。例如,学生在学习到美国联邦政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美联邦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区别”?然后让各小组学生进行整合讨论,联系自身掌握知识,总结出最终的答案,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2.3强化讨论式教学评价总结

  当每堂讨论式教学课结束后,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的实际讨论分析情况,对该节课进行科学总结,并且根据下一章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预习任务。总结评价作为讨论教学法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师所要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学生的讨论表现、所发表意见中的优缺点。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过中,要合理指导学生对历史思维创新方法的有效掌握。要保证在对历史人物或者具体时间评价上,必须史论统一,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性和辩证性的良好思维习惯[3]。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布置讨论学习总结任务,让各小组选出总结代表人对本节课讨论内容给予总结,就论题看法与下节教学讨论内容以课外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出讨论式教学法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始终遵循各项讨论式教学法基本原则,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创建出教学情境,利用综合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7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不断总结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主题式”教学法。“主题式”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突出教材内容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课本中的主题思想,更能让学生理清学习的主干线,为学生创造并规划出良好的学习路线。本文就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作出论述,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完善与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xx,02(06):45.

  [2]陈莹静: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丽水学院学报,20xx,06(04):125-128.

  [3]陈秀华: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xx,11(12):28.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8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性教学 策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经历史的变革与洗礼,给后世留下取之不尽的历史知识和精神财富,而中国历史只是浩如烟海的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读史使人明智,高中历史是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一生的历史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必备的教学任务①。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目光短浅,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历史课程不同于高中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要课程,相比较而言,在高考时所占分值相对较低,这便引起部分高中对于这门课程的不够重视。历史本来是一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学科,还要求与当今的.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做到博古通今,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历史老师目光短浅,不具备专业的历史素养和水平,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态度散漫,无法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效果差不言而喻。

  2.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兴趣

  目前我国高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板书模式”,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学生则循着老师的思路一边听课一边记录课堂笔记,老师在整个教授的过程中只顾在讲台上不停讲解,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听讲状态,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沉闷②。这种教学方式的后果是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便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心理,对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3.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在我国各省市陆续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恰恰是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缺失的重要部分,大部分高中历史老师并没有领会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只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教学经验来设置历史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不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将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1.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历史文化修养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认识到历史这门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将历史作为高考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次,历史老师要从扩展自身知识范围的角度出发,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历史老师所具备的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从以往的主导角色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角色进行转变,在一些关键历史问题上要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引,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完全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交流、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于知识主动探求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③。

  3.培养学科融会贯通与创新改革精神

  历史课程是一门博古通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個领域的学科,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创新改革精神,注意不同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授课前要搜集其他领域中与历史课程相关的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在课堂上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丰富历史课堂知识,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4.注重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历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历史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总结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究式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任重而道远,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从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历史文化修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科融会贯通与创新改革精神;注重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四个方面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注释】

  ① 梁多学. 新课改下如何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J]. 现代阅读,20xx(3):108.

  ② 高雅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探析[J]. 科教纵横,20xx(6):25.

  ③ 樊友双. 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J]. 读与写杂志,20xx(4):15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9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行,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有所改进、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历史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中很多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将这些历史故事引进到课堂中也许可以提供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

  一、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

  历史故事就是根据实际生活真正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以叙述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出来,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历史故事有所改变,一些优秀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当然历史故事大多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历史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有继承的作用,这些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也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独特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1.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在很多教材都会有历史故事的引进,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向学生简述一些历史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较强、针对性较明显;有助于建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故事应该短小精悍不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2.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历史故事的内容如果选择好就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呈现的方式更为重要,而现在的教学设备愈发先进,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口述、图片、影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3.如何利用历史故事。(1)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历史故事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呈现出一段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加深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究。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讲述历史故事的时间,否则也会消耗学生精力,难以回归主题。(2)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传统文化包含了精华和糟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述历史故事之后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去质疑、去思考。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提问、分析材料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也就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消化知识。(3)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虽然历史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故事的发展也与实际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历史故事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背景,理清相互关系和真实规律,从故事中获得道理,让故事和历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4)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通常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当教师列举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深刻、清晰。(5)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高中历史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更强,所以难度也会有所提升,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说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种丰富简洁的历史故事才更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6)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在历史教材中都会有一段历史故事,或许是相关专题报道,这样的历史故事有着更强的连续性,因此也就成为一些知识点相互连接的重要方式。(7)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历史故事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历史故事的使用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开始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故事也是总结教学内容和对下次课程进行铺垫的方法之一。(8)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很多时候光靠历史知识不能完全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优秀的内容,也需要在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情操。

  三、结语

  本文首先进行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其次说明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其中包含: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如何利用历史故事、最后分别说明了利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军.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郑浩.“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xx

  [3]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xx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

  1基于多媒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1.2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2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

  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2.2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2.3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1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要求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体验式教学。本文从教室与学生两个角度分析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含义,之后再从高中历史的细节详细阐述体验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最后提出今后体验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学生的体验不足或缺乏体验是目前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教学过程本质应该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亲自体验求知的快乐,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多一些探询结论、发现问题的体验,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提倡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体验成为课程论和课程改革新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从教师角度来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教师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的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理解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发展能力的教学观或教学模式。

  从学生角度来说,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包括了把具体观察和反思、概括综合起来的、直接积极的个人体验,实际上也包含了杜威的“做中学”的意思,既包含了学习的结果,也包含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索

  1.注重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体验性教学的形式多样,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响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等,这些历史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增加教学直观形象性。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这些都是开展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化理为情,情理交融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实施体验式学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将其置身于实践环境及体验的氛围中,以其亲身的感性认识产生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又以情感为动力,深化和升华理性认识。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历史体验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体验情境,使双方共同在体验的环境下感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高中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常常有较强的情绪性,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却常以情感支配理智。在历史体验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建立相互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充满情趣、发人深省的教学情境,把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贯穿始终,培养、利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避免教学中学生消极、冷漠、对抗等情绪产生,把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承、培养技能与利用、激发学生情感结合起来,达到情理交融的目的。形式多样的历史体验活动,适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得原来紧张、呆板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师生情感交互影响,彼此真心交流,使学生进入“角色”,把感情与理智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相互统一起来,并用以指导行动,在乐学中求得主动、生动活泼发展,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场景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一连接过去,影响未来.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讲课时要利用这些“连结点”,让学生感到历史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取向和优良的价值观传统。他们或忧国忧民,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或天下为公、舍生取义,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或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如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历史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对他们的价值观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价值观规范,认识价值观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良传统.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4.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可形象构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学习心理学指出,刺激的新奇性、醒目性、差异性、形象性、可变性等都会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行探索活动。

  5.要设法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包括校本课程

  体验性学习必然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历史体验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而对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书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是开展体验性学习的外部条件。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要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机会

  体验和实践不可分,实践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远比别人强加的要透彻,掌握得更好,还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历史知识的意义建构。

  2.体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验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交往,发生、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体验式教学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分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建立与他人和集体的联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体验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讲授式教学的重要性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扬弃”与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倡导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也应该包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两种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地融合于一般性的历史课堂之中,将讲授式教学法等同于“灌输”是一种误解,剥夺传统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会在实践上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4.注意统筹分配时间

  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历史活动,参与实践,活动实践都需要时间的保证,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又不可能增加,很多时候觉得无法兼顾。在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时,如历史剧的表演、学生的辩论等,教师不可能再对教学过程进行比较准确的时间分配,甚至教学过程都不可能完全按设计地进行。但这并不是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就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不再考虑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和规范了,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一定的,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如何处理好体验活动的开展与课堂教学规范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

  结论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应用这一理论进行的教学探索将是新世纪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学习中更应注重学习者的体验。从课程变革的角度看,历史的课程就不再是“浓缩的、抽象的历史”,而是“具体的、思辨的历史”,体现出“对历史本来面貌的探求与理解”的过程。正是“讨历史本来面貌的探求与理解”支配着具体情境中的师生不断调整着既定的内容,丰富着教学策略,并将既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从变革的角度看教学,历史教学不是按部就班的“教教材”,而是师生对历史证据做出自己的搜索和鉴别,对历史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对历史对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判,从而进行知识的再生和意义的构建。这同样是“对历史本来面貌的探求和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2

  一、创设合理课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原动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给学生历史知识,再加上高中历史贯穿古今,内容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容易感到枯燥无味;面对高考的压力,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勇于创新,活跃历史课堂的氛围,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结合,通过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生活情景等,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乐于学习、主动汲取,从而体会到历史的魅力,爱上历史课堂。例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大秦帝国系列的电视剧?剧中的赢驷和赢稷一生都在为统一天下努力着,那么是谁最终完成了此大任呢?”通过现实中的素材导入课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从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到秦统一的纪录片,带领学生回到课文所处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接着老师提问:“我们看电视剧时,用王来称呼当权者,为什么嬴政就变成了秦始皇呢?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高度参与了课堂,既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课堂的乐趣。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之间感情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历史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部分教师上课时过于严肃,认为只有自己严厉,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面对这种状况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从而减少与教师的交流;同时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会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无法与老师产生共鸣,降低听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态度,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经常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下,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浓厚的师生情谊,学生喜爱自己的任课教师,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动力。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老师先提问学生:“我们都知道英国交日不落帝国,谁知道为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及时的表扬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视频,并让学生总结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就会提高。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小故事,调节严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如果你处于这个时期,你会发明什么东西?”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有极高的热情,那么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对课堂过多的控制、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真正融入课堂,降低学习历史的热情。新课程改革下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教师要勇于创新,在历史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成为解决问题的执行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既有利于学生在高考做题时处于优势地位,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长远发展。例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当教师讲解到《共产党宣言》时,这部分内容书上有文字描述,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了解了马克思建立美好社会的决心,还有一些人同样有这种想法,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同学们知道哪些?”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地谈论,分享自己的看法,有效参与了将教学过程,缓解了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也要走下讲台,指导学生,聆听学生的想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拓展了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扩展历史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扩展历史教学实际内容。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合到了搞好总理是教学的当中,并且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促使历史事件进行再现,促使学生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刻了解的认识时间的经过和起因等,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将历史事件作为教学的主战线,将分散的知识点融合在主线的记忆当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突出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知识和资料等进行全面的额理解,增加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良好的构建。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为学生播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影片,通过观看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还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创设合理课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加深师生之间感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扩展历史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效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历史学习成绩,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魅力,促进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学周刊,2016,(20).

  [2]李俊花,王翠.浅谈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6,(11).

  [3]陈风格.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J].亚太教育,2016,(12).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3

  一、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问题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在此主要是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无疑是指高中历史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效果。如果采用的教学策略得当,则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如果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当,如过于单一、过于形式、脱离实际等,则难以达成三维目标,或偏离三维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在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完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挥学业评价促进教学等方面作了深入而有益的尝试,探索了一系列新颖的多元的教学策略,让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机。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教师,上课“满堂灌”,一言堂,包揽整堂课,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以至于历史课堂万般沉闷,毫无生气,成为了“休息室”、“作业间”,专门提供给学生休息和写作业。而另一种景象,则是课堂上学生活动一个接一个,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层出不穷,热闹非凡;影视片段、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实际上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课堂尽管有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似乎是为动而动,不知所谓,实质上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人对这种只重形式、不顾效果的课堂教学作了这样的批评,“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宽泛化、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活动形式化、教学评价简单化、教学反馈随意化”[2]。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学中耗时多、收效低、“出力不讨好”的现象。以上两种不叫好的课堂教学现象,说到底,其实就是教学策略采用不当的问题,即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策略过于单一的问题;而只重形式,不顾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学策略过于形式的问题。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实验关注的焦点就集中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效度问题上。

  二、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度”的基本原则

  “度”决定“效”,“效”制约“度”。只有适度才能带来有效和高效。如何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最根本取决于这种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果对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作用不大,或根本没有作用,即使是最新颖的教学策略,最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师生、生生充分互动的教学策略,也是失效的教学策略,不值得采用。

  (二)针对性原则

  对于一定的教学内容,一定的教学对象,需要一定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如果换取另外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属性,做到具体内容,具体施教;不同对象,因材施教。通常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要具备可操作性,就能成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顺利达成和实现教学目标。

  (三)可操作性原则

  任何教学策略的使用,都必须受到时间、空间、学生接受程度、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各方面必需条件的限制。即使被广泛推介的教学策略,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办法提供适当的空间,或学生不具备应有的配合水平,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不符合等,最后也只能放弃,重新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对于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策略,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条件不具备时,也应该灵活变换其他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明知条件不允许,还执意施行预想的教学策略,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无法成效。

  (四)多元化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鲜活的教学对象,决定了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试想,如果整堂历史课,从头到尾,都采用同样的一种教学策略,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呆板,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减退,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概述

  以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3]认为,学习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在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人类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作分类研究。人类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有不同的学习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外部的学习条件其实就是对教学的要求,所以,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就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上的运用

  上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尽管没有对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匹配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本身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同一种学习结果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同一种教学策略,可以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服务。但却为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明示了方向和要求。根据不同学习结果类型的不同外部学习条件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完全可以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并克服教学策略过于单一以及过于形式的弊端。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关键在于对课堂教学目标(即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类。只有学习结果的分类准确,要求明确,教师设计和实施的教学策略才能适度和有效,从而实现“学有规律,教有优法”的理想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类,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时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提供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丰富素材和知识细节;学生的实际需要、原有基础、接受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广度和深度;时空条件制约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可行程度。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课程标准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这其实就是这堂课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结合教材的丰富素材和知识细节,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以及时空条件,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分类。这一课堂教学目标分类表,不仅细化了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使课程标准得到具体的贯彻和落实。而且做到了“依标靠本”,涵盖了教材的主干知识内容,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历史史实知识。对具体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作了客观的定位,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把各项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进行了准确的分类。这就为下一步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应对照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相对应的外部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去进行理性的思考。首先,对于言语信息类型的教学,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1、2、4、5、6、8、9,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外部的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是“使用各种印刷符号或言语激活注意;为有效编码而呈现一种有意义的前后关系(包括表象)”。这表明言语信息类型的学习,强调引起学生注意以及进行意义记忆。依照这一学习条件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演示法、记忆术等教学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制瓷业的重要成就,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等影视资料向学生边展示边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时期的主要成就。又如,还是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丝织业的重要成就,教师就可以利用表格,以朝代为序,向学生一一叙述各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并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不同时期的联系与变化,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把分散零碎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其次,对于智慧技能类型的教学,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7、10,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外部的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是“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提取;呈现言语线索使部分技能的组合有序;安排间断复习的时机;运用各种前后关系促进迁移”。这表明智慧技能类型的学习,强调过往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回顾与运用;重视相关知识与技能按一定的思路和程序重新整合;讲究习得知识与技能的重复练习、反馈和纠正;提倡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解决新的问题。依照这些学习条件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讨论式、辩论式等探究式教学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10,要求学生分析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学生通过回顾之前习得的课堂教学目标1、2、4、5、6、8、9的有关知识内容,提炼出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这几方面信息,最后归纳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即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之前习得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鼓励学生对意见不合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活动,再经过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就能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再次,对于态度类型的教学,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3,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外部的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是“在提供某项行动后,对成功经验进行回忆;对选择的行动进行操作或观察榜样人物对这一行动的操作;对成功的操作给予反馈或观察榜样人物的反馈”。这表明态度类型的学习,讲究成功的体验和经验,强调亲身的实践操作,倡导榜样的示范和带动,重视正面的评价和鼓励。依照这些学习条件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教师的讲述性、演示性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讨论式、辩论式、表演式、调查研究式等教学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3,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珍惜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既可以采用讲述性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述,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和感染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也可以选用演示性教学策略,用丰富而精美的图片资料,给学生展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欣赏和赞美中接受情感的教育,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辩论、表演,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及感受,进行心灵的碰撞,或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这些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更直接地去透视历史、领悟历史,从而激发和培养应有的情感和态度。除此之外,对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还涉及到的另外两种学习类型,即认知策略类型和动作技能类型,其教学策略的选择途径和方法也与前面三种类型相类似,即首先把握好该类型的外部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然后根据实际,选取对应的最优化的教学策略,这里不再赘述。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课堂教学目标(即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照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相对应的外部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去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将大大有助于提高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4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第三、高中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或途径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不管是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和老师的个人成长,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

  1.对话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附庸,基本都是老师在陈述知识,同学们被迫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接受知识的速度都相对较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添加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对话交流。但是,尽管在融入对话教学之后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进行一些对话交流,可总体上说,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同学们的自主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对话的含金量明显不够。经过笔者探讨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1对话内容宽泛,没有针对性

  开展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于教材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谈谈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全面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对话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经验,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深远的意义。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因为把握不好内容的方向就很容易产生偏差,如果对话内容没有针对性,或是泛泛而谈,偏离教学轨道或者笼统概括没有内容,变成了聊天活动,那么,这就失去了对话教学的真正意义了。

  1.2对多媒体过分依赖导致对话教学没有全面展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将图片和声音整合到一起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的方式深受教师青睐,多媒体教学以其方便快捷、易于表达的特点,迅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这对传统教学是有很大程度的完善和补充,但是利用到对话教学之中就会发现,过度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大都投放课件的内容上,注重多媒体的播放,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对话教学中来。而且多媒体上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也干扰了对话教学的质量。

  2.关于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建议

  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环境,是当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有效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和完善学习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效率。所以要在对话教学模式积极肯定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弥补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历史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

  2.1教师统筹全局,把握教学目标

  对话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难免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尽管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毕竟和课堂内容无关,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不被允许的。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对课堂进度和内容有个深度的理解,选择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对话话题在课堂中提出来。及时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要时要进行思路的调整,通过适当提问、旁敲侧击等方式,及时纠正和提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回到教学主题上来。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师生探讨、学生反思、双向提问等方式的对话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深度解读历史,丰富学生们对话的内涵,将对话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下去。

  2.2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中课堂广泛采用的辅助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对话教学中切忌不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就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被局限了。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当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情绪。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和历史资料等进行铺垫,辅助同学们理解,加深记忆;也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渲染当时的历史环境,也烘托出和谐的对话氛围。巧妙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讨论的习惯,提高高中历史的学习质量。

  3.结语

  对话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对话回归教学。筛选出有价值的对话内容给予积极的肯定,巧用暗示、提问等方式搭桥引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优化成果;针对存在问题的对话,要委婉的加以指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轨道;至于那些和课堂内没有很大关系的对话,就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一带而过,以免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对话教学还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构建高校有序的高中历史对坏教学,是所有师生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8-23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8-24

高中历史教学优秀论文02-21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07-30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新课改后如何备课02-26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8-2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30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02-23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论文01-07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