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1 11:46:22 信息技术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

  数学是中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数学探究型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发展,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是建构主义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职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二、操作模式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特定的教学情境为背景,学生主动地完成预习知识、发现问题、合作讨论、归纳总结等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就数学教学来说,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某个数学问题为中心,由学生自主完成质疑、讨论、表达等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自主完成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来说,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评价总结六个环节。

  (一)实施策略

  1. 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

  (1)教学整体分析 :应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当中的各种因素,突出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教学内容的特点,三是教学组织管理方法。教学设计应该突出专业特色,同样是函数,对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可以由瞬时电流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入手,而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则不妨从企业的日营业收入入手。

  (2)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要说明基本的知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中职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

  (3)构建学习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资源、多媒体处理技术完成学习主题情境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情境呈现方式的选择,是视频、课件还是动画?当然最终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展开。

  (4)设计探究活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5)注意协作与交流。借助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论坛上自由讨论,共同完善探究结果,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则拿出更多的精力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2. 教学实施策略

  针对中职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用问题引领教学的深入。

  (1)基于问题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找好突破点,从教学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产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坚持问题引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问题引领,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化对数学实质的思考与认知,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即便是学生的思路出现了偏差。

  (3)共享探究成果。即将学生探究问题的成果放到网络上,与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予指导。

  3. 结果评价策略

  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信息手段的应用,引入学习契约、电子档案、范例展示等。

  (二)特征分析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也适用于思维复杂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技术和日常办公软件。从教学过程来看,此种探究性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挥上,教师应该着重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主动地运用计算机来完成数学问题的探索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中职数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技能的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构建、自主探究,不断提高交流协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2

  近几年来,我就“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美术课的安排都是由其目的和明确性的,总有吸引老师和学生眼球的部分。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课的内容和要求。有时候题目就告诉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部分。比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夸张的脸》这一课的时候,通过题目就能够看得出来主要学习脸的夸张,怎样把脸部夸张的有意义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画脸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面部表情的夸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有关夸张脸的图片,表现夸张脸的内容有很多,古代大量出土的青铜像,外国的各种大师的雕塑人物作品、现代的漫画等等。进一步的分析,延伸出的知识内容有很多,具体分析比较“夸张的脸”表现的不仅仅是表现脸部的特征变化,还有人物心理的变化和作者的内心感受。通过自己的分析感受,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的不仅是脸部的夸张,循循善诱的是让学生感受脸夸张的同时还有内心的变化。从吸引学生的眼球开始,找出学生喜欢看的夸张的面部表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深入到心理的变化。这种深入的学习,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会通过了解脸部的夸张变化,进一步的想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作者的真是感受。学习的目的到达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丰富的视觉形象,促进观察,激发兴趣。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虽浅却很丰富,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若只通过挂图、书本和口头描述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来观察感受事物是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的,同时也很难真正发现事物的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等工具以它们独特的功能将丰富的感性材料整体而直观地展现出来,往往比原材料显得更鲜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利用已有的图表、照片、投影仪、电视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各种教学媒体,或直接使用、或经过一定的选择、开发和组合后加以使用,并在教学媒体中表述一定的思想和意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播,再加上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观察比较事物,使学生看得清晰,感知得更充分。如《巧妙的组合》一课,利用课件中各种基本形的移动与大小疏密搭配,作出各种不同的组合,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找出各组合之间的不同,说出哪种组合最美及认为它最美的道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也让学生充分感受画面组合的`美并寻找出规律,体验艺术美的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还能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观察到事物逐渐变化的原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进行《画漫画》一课的教学时,教材要求学生了解漫画形象的漫化过程及原理。在制作课件前,不妨先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图片,然后在PhotoShop下通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若干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再播放。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形象如何特征化地逐步向漫画过渡,这样学生会被很清楚地了解到漫画的漫化过程及漫化原理,教学难点得以克服,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听觉材料,设计视听游戏,巧造情境,在音乐中感受事物形象,形成丰富的视觉想象,产生视觉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观察与思考是我们的教学宗旨之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视听游戏,既有利于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变化,又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掌握变化的规律,丰富视觉想象。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它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美术之间常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音乐沉浸,在听中共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绘画形象。如一年级《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教师可以先在表现运动场面的课件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然后再单独播放音乐,当豪迈的音乐再出现,可让学生闭着眼睛“看”运动员运动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来,学生在音乐中将刚才和以往见到过的记忆提取出来,效果自然生动有趣。

  音乐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在特定的时间中进行,表现主体的内在情感的运动过程,属于时间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常将时间艺术——音乐与空间艺术——美术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不同艺术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更深入地了解美术的特殊性与规律。如在《听听画画》一课时,播放克莱德曼钢琴曲(乒乓之歌)与儿童歌曲《表情歌》多媒体选段不同旋律与节奏自然衔接的音乐,学生听并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随着音乐做律动。优美的歌曲运用平缓的线条,调和色彩来表现;活泼的歌曲运用起伏的线条、对比色彩来表现;激烈高亢的音乐用非常热烈的色彩和夸张、动感的线条来表现……有机的将美术(绘画)、音乐(旋律)、文学(歌词)三种艺术,形式的美积淀、渗透到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直觉判断和表现能力。

  高品质、设计良好且使用得当的现代教学媒体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况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又缺乏促使学生观察的基础,难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更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改变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从欣赏、工艺设计及绘画课等方面发挥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带给学生的时空感受使学生懂得了艺术的博大与多变,优化了课堂教学。

  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只通过肤浅的“看”来发现这些美,还看如何去促使学生去观察、发掘与创造,必须多方位合理运用各种媒材,积极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广义视觉”逐渐达到完美,使孩子们个个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3

  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枯燥性与系统性,而小学生则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而传统数学大多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呆板沉闷,在学生眼中,数学无非就是数字、字母与公式,是静止而死板的,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相反还会滋生厌倦情绪与消极情感。实现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能为原本枯燥机械的数学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化静止为动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要顺应学生的天性。传统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是相对静止的教学模式,这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特殊的功能,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传递信息,而是以直观的图片、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等来创设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具有化静态为动态的特殊效果,这一点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弓}力。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数学知识点本身上来,进而实现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生展开快乐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选取最具代表性与针对性的数学素材,将静止枯燥的文字教材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精美课件,进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认识圆形”时,如果只是借助一些教学模型来展开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类实物,再利用其特殊效果,将实物转换成图形,进而实现学生对圆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播放自行车比赛的趣味故事,小动物们设计的车轮形状各样,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椭圆、正方形、三角形,等等,除了圆形车轮,其他形状的车轮都是颠簸着前进。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引得学生开心大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回忆现实生活中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只用圆形不用其他形状。由此在学生之问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交流。然后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车轮边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只有将车轴固定在圆心,使得车子在前行时,车轮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子才能稳定前进。这样的认知活动是在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之中展开,将静止的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演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

  二、化抽象为形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小学生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是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二者之问的矛盾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瓶颈。那么如何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之中,将学生带入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直接的感性信息,这正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点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感性信息,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学习不应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要在宽广的生活空间展开,这样才能打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学习角时,教师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角,如墙与地面形成的角、书本打开时所形成的角等直观而动态地播放出来。熟悉的生活现象更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真实性,进而激起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再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角的形成,将角完整地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寓于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信息,从而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情境。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操作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也可以将手与脑结合在一起,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从亲身操作中来获取感性信息,为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向学生展现三组圆柱与圆锥,第一组是等底等高,第二组是等底不等高,第三组是不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盛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水面的高度;再将圆柱的水倒入圆锥中,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实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问来进行这个实验操作,进而将学生所获取的抽象认知再次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枯燥机械的讲解,引导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在直观的情境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实现学生学习地位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4

  智障儿童对事物的注意范围较为狭窄,对同一知识点的兴趣和关注度持续时间不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知识的理解难于用口头表达。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的推进有很大的难处,而对于具有一定抽象度的数学教学来说,如何采取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学习方法,培养与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一件事关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事项。现依托于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取得较大反响,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引入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化解为浅显易懂的直观具体问题,这将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以信息技术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思维能力低下、接受能力弱的智障学生来说,采取传统普通的板书教学,显然很难架起良好而顺畅的教学桥梁,难以促使他们保持强劲而持续的关注力,自然也难以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事例,可以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视频与动画等多类教学元素聚集在一起,并融为一体,为智障儿童展现出耳目一新的画面,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生成有趣的视频动画,可以促使智障儿童以听觉、视觉、肌肉感觉乃至其他触觉在全方位的刺激,以强大的吸引力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他们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与水平,从而焕发出更加强劲的学习动力,最终获得更加优质的数学素养。

  例如,引领学生进行4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处理完成的课件,呈现出3只小鸟在小树上飞来飞去的动画场景,并带领大家一起数多少只小鸟,并提问动画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当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3只之后,点击电脑鼠标,让一只色彩不同于此前的3只的鲜艳小鸟徐徐飞入画面,然后久留于其中,接着配合着电脑播放的悦耳音乐对孩子们提问:小朋友,大家都看到了吧,又有一只小鸟飞进来了,那现在画面上有几只小鸟呢显然,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悦耳的声音和色彩鲜艳而各异的小鸟所吸引,从而将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并投以专心致志的听讲之中,沉睡的'思维也得以激活,将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入到主动式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与自觉性。并通过展现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让他们更好地掌握4的字形,同时配合顺口溜4像国旗空中飘来帮助记忆,由此,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较快地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信息技术的鲜活性引入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应用的知识,同时又是高度浓缩的抽象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活情趣,增强时代感,促使教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起更加形象、生动而具体的联系桥梁。而对于智力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引入生活化素材,可以促使他们的思维和记忆得到更好地唤醒,让他们体验和感悟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帮助他们正确剥离数学知识,感受生活化的数学魅力,让数学问题展现得更加逼真和鲜活,从而更加有效地促使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例如:在引领智障儿童进行方程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处理过的多媒体,创设非常鲜活的生活化情境,比如,周末小明同妈妈来到超市进行购物,在画面上呈现出鲜活的超市售货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孩子们喜爱玩的小玩具,并呈现出一些简明的标价。接着,示意小明手中只有1张100元的钞票,然后引导孩子们挑选画面中的几种商品,尝试着不同组合,分别可以采购到多少数量。进而引导他们建立关系式。或者利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几类商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引领他们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从而为他们学习关系等式这一新知获得切入点,搭建通俗易懂的理解桥梁,唤起多元数学认知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启迪力提升思维能力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思维方式,促使数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得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有效降低知识的抽象度。这对于思维发展较为滞后的智障儿童来说,显然更加有利于促进他们以直观的感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产生思维启迪,渐进于对抽象数理的感悟和认识。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过程中,可以引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在画面中展现出1只可爱的小鸡,接着又有2只小鸡跳跃着进入到画面,此时,引导学生问1只小鸡加1只小鸡,是几只小鸡呀,显然,他们很快便可以得到1+1=2直观而具体的认知;接着变换画面,在水中游动着2只小鸭,接着又游入2只小鸭,引领孩子们认知2+2=4。继而,出示4只小马在草地上跑,接着又跑来者4只小马,不断地引入难度更高的问题,在不断启迪中,提升他们的思维力,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消化和吸收了新知识。

  综上,智障儿童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大多停留在较为形象而具体的思维阶段,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性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批判性都较为缺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直观、简洁、形象而生动的优势,促使在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中,多种感官得以更加有效地激发与调动,生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孩子们的升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5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巧妙地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明确所学课程的阶段任务、单元任务以及课时任务,并从理论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点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机的预习与学习;教师在明确任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既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又要引起学生的重视,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对课本中“老化的知识点”或“学生无法理解的学习案例”进行优化,运用当前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重视吸取时代的新产物,以保证所讲解的知识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任务驱动法教学重在完成教学任务,但有的学生在面对教学任务时,可能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做好鼓励与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勇于克服苦难,知难而上的精神。例如,在讲解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使用时,多数学生对数据库了解不多,教师应以教材中的案例为“诱饵”,从实际生活中列举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技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库的真正作用。

  二、巧用比喻,优化学生理解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照中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像网络协议、IP地址、二进制、网址等,由于自身知识少、生活经验缺乏,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其进行巧妙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中的域名与IP地址时,教师可将其与“名字”“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如同每台计算机也都有自身的代号———域名,但会出现同名的现象,妨碍我们对每位学生的全方位认识,于是便有了唯一能够识别班里学生身份的方式———身份证号码,这就相当于计算机IP地址,由于IP地址相对较为复杂,平时教学时我们便用域名区分计算机。”通过这样的讲述,降低了信息技术专业术语的理解难度,将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优化示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操作,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例如,运用文字编辑软件完成文字处理工作、借助电子表格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处理拍摄的视频等,这些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操作流程,像如何创建电子表格、录入数据、运用公式进行统计等,然后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行完成操作,应在学生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师完成教材中的示范案例后,应提问学生在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操作,如果学生回答有,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重复教材中的操作,以加深学生对具体操作流程的理解。当学生操作完成以后,教师应提问全班同学其操作是否合理,然后改变其中的一些操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口头操作”,以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四、总结

  新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帮手,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计算机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此,本文阐述了如何在高中阶段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课程内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操作,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6

  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主课,可是却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让信息技术既能成为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助手,也能成为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

  一、打造愉悦和谐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氛围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应用技术学科,但是在升学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信息技术学习的课时并不充裕。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使得很多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消极懈怠,教师要求的内容无心学习,只是在课上走神或者私自玩小游戏。这些情况要想有所改善,首先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氛围方面进行调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感觉到轻松和趣味性,让他们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教学,而不是单单地进行操作演示。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掌握基本的PPT制作技术是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可是常规的教学却毫无新意,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从语言、导入、演示、教学几个方面稍加调整的话,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比如,教师采用幽默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言,去从情感方面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绚丽的幻灯片成品,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来操作,让他们亲自感受幻灯片的互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建立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这种主动的参与,提高对幻灯片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到,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弱,如果只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还难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多进行上机操作。由于初中生动手能力非常强,如果仅仅让他们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是对他们能力的极大浪费,教师要少讲精讲,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们自己去进行。

  二、灵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要讲究因材施教,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通过观察或测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知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兴趣点和方向,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灵活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和易受引导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解决任务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同时再结合学生好奇心重、年龄小却喜欢当小大人、想让别人重视的.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等。因此,虽说是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教学中,将他们的主动性激发出来。例如,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非常枯燥,就算是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学生也很难坚持下去,不知不觉开始走神,降低听课的效率。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同时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目标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也是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记忆、分析等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實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评价,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即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从阶段上来说,可以将成绩分为平时的、期中的、期末的;从形式上来说,可以灵活地采用教师主导、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综合方式。另外,多元化评价也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加以评价,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人格品质、创新体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让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下,自觉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四、适当扩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

  虽然信息技术课时有限,课时扩展教学内容也不会多余,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拓展学习恰好是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绝佳“素材”。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课堂范围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总是无法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应用方面应当加强教学投入。因为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让学生来理解这些相关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选择不同方面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他们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生活,将他们喜爱的加以扩展,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去丰富信息技术的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提升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实际,积极谋求变革。虽然课时有限,可是在这有限的课时内,也要让学生发现信息技术的神奇和精彩,充分调动他们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出更多的探索欲望,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7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在影响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拓展教育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提高质量

  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其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的构建者,并且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英语教学的面貌,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课堂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也大大提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发展学生语言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有如下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只有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的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把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快速地为教材编入新的英语语言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Authorware、PowerPoint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图片,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语言学习情景。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65中的新知识sunny,windy,cloudy,rainy时,可设计一个教学课件:⑴首先,将一幅阳光明媚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示出sunny;⑵忽然,狂风突起,树叶飘落,展示出windy;⑶接着,乌云密布,展示出cloudy;⑷最后,电闪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哗哗而下,展示出rainy。这样运用计算机创设出语言的真实情景,学生边看边接受新知识,不仅记得牢固,而且学得兴趣盎然,情趣大增。与传统教学的课本、录音机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更为真实、更接近自然规律的语言输入。这是任何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一种交互方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将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筑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71,Ann’sBirthdayParty时,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出教学课件,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Ann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朋友们高兴地接受邀请——Ann和妈妈为此次聚会做准备——朋友们先后到来——送生日礼物——唱生日歌——吃蛋糕等,帮助学生阅读和了解课文。然后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中,达到语言的时间效果。其次是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提出问题:WhatdoyouthinkaboutAnn’sparty?。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答。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

  外语学习首先要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而不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多进行交流,并进行反复的大量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为教学课件可以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得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所拥有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它实现了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态问题的动态化,引导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它能使英语学科的教学真正实现“激趣入境——多向互动——乐学提高”。

  参考文献

  伍小青.新课程中英语教学策略.中学外语教与学[J],20xx,(10):9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8

  摘要: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具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及操作性,是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而要想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及参与性,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可以将游戏教学融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符合初中生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以在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因此,本文将对游戏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教育工作的展开发挥借鉴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游戏化;应用研究

  针对于初中生这一群体来说,其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就是游戏,并能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活跃思维、提升能力,获取到更加综合性的发展。对此,身为一名初中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将游戏教学有效的引入进来,更好的增强学生们的参与兴趣,以在推动其个性、思维发展的同时,促使教学活动得以有效、有序的实施下去。

  一、游戏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游戏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对游戏内涵进行深入性的挖掘,并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借助于游戏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强化能力,促使学习任务的达成。而初中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教学有效的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将一些无趣、枯燥的`知识、操作转化的生动、形象,使其的学习兴致、参与意识等得以增强;也可以有助于学生在游戏当中,更加轻松、愉快的收获知识,有所进步,使其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来使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达到预期。另外,通过教学游戏的融入,也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使其在学习当中,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与魅力之处,并使其在游戏中,更好的合作、互动,以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同时,也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助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探究

  (一)运用教学游戏,培养操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当中,计算机往往是必备的工具,而在融入教学游戏之后,学生们也不可避免的要在计算机上操作,以通过单人或合作方式,来推动课堂教学得以有效、有序的实施下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巧妙的借助于教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意识、集体精神等,以将其的内涵及价值展现出来,促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例如,在进行“打字”练习时,教师就可以将小组竞赛这一方式引入进来,将学生整体平均的划分为各个小组,实行积分制度,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先进行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投入到练习当中;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们的正确率、速度、操作等进行评分,并以小组的方式,来评出优胜组,下发奖励。另外,为了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实施加分制,在打字训练过后,为学生设置几个小问题,让其进行抢答,以进一步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运用教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从初中生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上看,其正处在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其的个性、特征等都是较为鲜明的。所以,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在运用教学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的抓住其的这一特点,以有效的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使学生既不会对教育活动产生乏味感及厌倦心理,也能使其深感信息技术、文化知识的魅力,以促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的实施下去。例如,在讲解“信息管理”这一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游戏化的方式,使教学效果得以强化。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建立起文件夹,并在网络中下载、安装自己喜欢的游戏,并将这些游戏,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的放置在文件中,达到一个信息管理的目的。借助于这样的方法,来推动教学的展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各项操作流程,也能够使学生操作的趣味性、积极性等得以相应的增强,并满足了其的内在需求,使最终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寓教于乐,当学生在操作完毕后,教师也可以预留出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们玩一会游戏,以将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及娱乐性突显出来,促使教学成果得以进一步的强化。

  (三)运用教学游戏,展现教育价值

  初中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游戏应用其中,虽然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惬意、轻松,但是如果游戏氛围过于浓烈的话,就会使应用效果适得其反,使得教学游戏的价值及作用得以降低。基于此,在实际运用时,教师一定要秉持着娱乐性、教育性兼并的原则,深知教学游戏是辅助教学开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达到一个适用的目的,将其的教育价值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应用Flash”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Flash的特性,针对其的动画演示、制作等功能,来促使学生在自身的引导下,进行游戏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其中深切的感受到Flash的便利性,并引导其自主操作,以在提升其探索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达到了一个寓教于乐的最终效果,促使教学目标的逐一落实。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教学有效的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操作能力、逻辑思维得以增强,对于其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教师也应秉持着一个适当性的原则,应将教学需求、学生学情等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实效性,以将游戏化教学的内涵及价值突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群.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游戏化教学模式[J].中国新通信,20xx,20(5):194.

  [2]刘斐.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游戏化教学初探[J].当代音乐,20xx(22):33-34.

  [3]顾汉杰,吴凡.VB课程游戏化教学案例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7(3):56-60.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9

  现在学生所学习的数学是活生生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数学,要让学生增长信心。但我们的数学教育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让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最大心愿。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多媒体计算机能够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初中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一课中,在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后,利用几何画板现场演示:拖着四边形一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这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规律,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演示

  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演示(也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重要的是让多媒体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其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能模拟较为真实的情境,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验、演算,分析解答问题,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在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数形结合使人一目了然,发现规律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学生们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教学实践而从内心领悟到数学的真谛。这正是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我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协作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对我们的今后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四、利用计算机进行复习、做作业

  计算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学生也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也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总之,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特别是数学教育上的运用在刚刚处于开始的起步阶段,现在还没有一套特别适合于数学教育的软件,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对各种软件都有一个了解,

  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就可以发挥出各个软件的长处,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学学科必会与信息技术实现更好的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具有下面方法: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第四,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交流;第五,二者实现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课堂阅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高效阅读。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结合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与“海底探险队”等,同时给每个队伍的出场配置了不同的音乐。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中,真正成为了课堂阅读的主人,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充满兴趣地去搜集各种信息,选择他们喜欢的各种动物与植物。因此在最后小组汇报时,学生们都会竞相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展示更多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语文教学还局限在课本、教师、学习参考资料等较小的范围内,那么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全面发挥教师、学生、图书馆、资料库等多种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过去较长时期内只依靠教师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互联网,从而将语文教学拓展到了课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可以呈现远古时代的神话;同时也可以将世界各地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可以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赏析中与陶渊明共饮,可以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学习中比肩李白。这种形象具体的教学资源在过去长期语文教学中是没有的,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轻松实现,从而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获得数不胜数的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开拓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创建开放的、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课程体系”要求“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创建一种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多媒体计算机拥有异常丰富的教学信息,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多元化服务,它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设置超链接,其本身的多种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致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的阅读材料,不但含有声有情的阅读而且也可以展现丰富多样的动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四、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交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当前已经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建设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平台上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新发现。学生们在平台上利用聊天的形式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同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即使相隔很远也可以实现聊天,很多学生也可以集中在一起召开一个交流会。学生们聚集在此,争相表达自己的感受,接受他人的意见与想法,最后将全部意见整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在这种平台上学生们的心情也是愉快的、轻松的。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利开展阅读教学。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形式,而应该追求取得最好的效果。第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应用最为合理的信息材料,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形式,保证学生灵活掌握、灵活运用。第二,激发学生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不管教师应用哪种教学方法、设计哪一类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因此以学生爱学、善学、乐学为主要目的。只有学生对语文阅读充满了兴趣,才能主动投入到阅读当中,才会在阅读中有较强的自觉性,自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并不是说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越多越好,而应该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信息,是否可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搜集与处理信息时,还需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保证信息适量。第三,要做好控制工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需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实现二者的整合就要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使其在学生阅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录像时,还需教师在旁及时加以讲解,不能一味单纯播放。教师要做好播放前、中、后的各项工作,要准确控制多媒体的播放,要选择最佳的时机播放,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做好设计与安排,要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只要应用适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我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认为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使课程整合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

  [2]郑飞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着力课程形态解决错别字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5(03).

  [3]孙嘉黛.浅析网络教学与语文课程结合的优越性[J].科学中国人,2016(23).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1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媒体应用

  与现代教学媒体相比,传统教学媒体缺乏形象性。受技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教学媒体不能营造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信息传播量也较少。虽然现代化教学媒体具有种种优势,但是在教学中并不是多多益善,如何正确选择、合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果,才是教师必须注意的。下面笔者就教学媒体选择时要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媒体选用时,首先,要从教学的总目标出发,保证实现总目标;其次,要考虑到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目标,使用不同的媒体来实现教学传递,保证各个知识点目标的实现。

  (二)有效性原则

  教学媒体要能有效体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因此,选择教学媒体也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章节由于内容不一样,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也不同。例如,语文鉴赏课程,较为注重感性,则可以采用展现力强的媒体形式,例如,声音、视频等;而像数学这类学科注重逻辑和空间思维,则可以采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相应的课件有利于学生建立思维联系。由上述可知,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

  (三)适用性原则

  就是要应用不同的学生,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形成的,与学生年龄直接相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低年级学生以激发感性认知为主,可以采用活泼生动、形象直观的媒体形式;中高年级学生,需要培养理性、逻辑性思维能力,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所以要重视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和接收能力,使教学媒体适用于更多的学生。

  (四)经济性原则

  教学媒体的选用要考虑教学媒体的投资与预期效益,尽量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收益。由于各地经济条件、资源状况、教书水平等不尽相同,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五)最优化原则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学媒体要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相互协调,使教学的各个方面达到最优效果。

  二、媒体变化与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教学媒体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种绝对教与学的师生关系下,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命令。长期的这种使学生被迫接受、服从的.方式导致了反抗与叛逆,使学生厌倦学习,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其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完全扭转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这种师生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媒体课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而评价教师水平的依据不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这关键是因为多媒体信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传统模式下知识信息的传授,基本都采用语言描述的形式,这就对教师和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表达能力,学生更需要通过单一的语言信息去想象。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是引入多媒体技术以后,教学知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自主、互动学习。

  三、小结

  现代教学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目的是发挥多媒体技术具有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等特点,创造全方位、立体信息空间,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要求。这种多维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实现的。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精彩的呈现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2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国家对其有明确要求,能够以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作为引导,将教学的优质资源及信息化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基础保障,然后将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在该种大环境下,教育活动中逐渐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它大幅度的加快了我国现代教育摆脱传统“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的步伐,通过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视频、音频、微课等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而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与否,是我们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

  1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生物学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联系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极高,我国中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考、高考的压力,分散到课外实践的精力少之又少。同时,生物属于小科目学时安排较少,内容较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很难将教材里的知识吃透弄懂。所以生物教学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而信息技术的注入可明显的缓解此种矛盾。教师可以利用幻灯、投影、视频、音频、微课等计算机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将陌生的生物结构带入课堂、将漫长的生物过程浓缩、将重难点知识制成微课反复学习等。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声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学习和开发自己,提高课堂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易忽视问题

  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给中学生物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活跃了课堂。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规范。生物学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做模型、探究性活动等学习内容不宜仅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代替。过多的视频观看会让学生忘记学习的目的,变成学习的旁观者,甚至影响课堂秩序。

  (2)设计要实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创意教学设计远比制作技术重要。教师制作PPT时,围绕核心知识点,时间分布合理,突出重难点。PPT背景与文本、图片颜色合理,文字大小布局合理,不宜过于花哨。软件中设计的一些小花絮,如鼓掌、喝彩、动画鼓励、切换声音等软件制作者基于想要吸引学生的目的,实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3)引用要创新。教学软件制作周期长,全部自己制作费时多,现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有偿甚至无偿下载使用,但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使用者和使用对象的差异,不可云云亦云,注意合理的创新并继承。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生物《探索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进程控制等要能够进行精巧的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图片导入,提问引题:(图片形象鲜明,从颜色、大小到形状都有较大的区分度,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3)层层深入,构建新知:(对于两种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主要采用视频观看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模式,学生在有清晰思路的基础上再动手实验,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带来的学习推动力。探究结果利用投影仪展示,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易错点当场纠正。)知识点一:种子的结构活动一:探索大豆种子的`结构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步骤:

  (1)观察种子的外形———种皮上的种脐。

  (2)解剖大豆种子,用镊子剥去种皮,试探种皮的坚韧性,想一想种皮的作用。

  (3)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

  (4)观察时首先区分胚芽和胚根,中间相连的部分是胚轴。

  (5)两片豆瓣是两片子叶,想一想它的作用。教师讲解,观察视频之后,学生上台并利用投影汇报:活动二:探索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指导步骤:(1)观察种子的外形。(2)从玉米的中央纵向解剖玉米种子。(3)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有什么现象?(4)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讲解,观察视频之后,学生汇报:知识点二: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结构的异同PPT出示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完成表格。并通过8种不同种子,以种子找家的活动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分。在《探索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在视频教学的基础上有效优化教学过程,相比传统“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洪秋凌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一春.Web2.0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理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01).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3

  摘要:在初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出现不久的新学科,虽然在中小学阶段都有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掌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还能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础,但是教育者通常会忽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一些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拟从信息技术教学的外在因素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在因素;解决策略

  在这个信息化迅速普及的社会,计算机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牢牢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要做到得心应手。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凸显出来,对教育者来说做好教学工作是非常迫切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展,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本人结合一些教学经历,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主要外在影响因素

  1、硬件建设滞后。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一套完备的教学设施即教学硬件和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如今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材也在一次次完善和更新,而信息技术教学所应用的硬件还比较陈旧,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水平,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目前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就属于一种无盘工作室,学生机没有必要的光驱、硬盘等外存设备,教学工作进行时,启动计算机后需要及时将储存在网络服务器的软件系统和数据调到本机的内存中,而关闭学生机后这些软件和数据又被全部清空,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例如,现在关于Flash和Photoshop等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这类教学软件都需要有一定成熟的硬件配置,而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机房都没有如此合格的服务器硬件配置,在进行实地演练时,学生对计算机频繁的死机和卡顿感觉苦恼不堪,几度想要放弃学习,整整一节课都没有什么效率可谈,教师干着急也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以至于在之后的学习中,教师已经改为直接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自己揣摩书本的知识,不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本就兴趣不足加上没有动手操作的乐趣,便更加消极地对待信息技术的学习,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学习这类内容。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学校,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师任务繁重。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任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任务繁重,他们在教授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解决其他很多有关信息技术类的问题,如统计学生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对于上级领导所需要的每一项数据做统计,维护更新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管理学校的网站和网络,与此相关的大大小小事件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他们忙里忙外,分内事和分外事的兼顾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如果有时师资紧张,他们还需要在本职工作外带其他的'一些课程,尤其是在需要验收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就更加忙碌,他们需要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精加工和处理,如信息的收集、打印、装订等,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宣传板报和影片的制作,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地赶工作。

  二、解决策略探析

  1、硬件建设滞后的相应策略。当硬件不足以满足正常的教学工作时,我们可以寻求其他的方法来改善教学工作,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如在Flash和Photoshop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时,我们要考虑如何解决这一现状,通过与售后服务商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其一是更换配置,其二是减少学生机的运行数量,由于配置更新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须先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于是老师商量后决定暂时由两名学生合用一台电脑,减少学生机的工作数量,以解决卡顿和死机的现象,同时还能让学生互相督促和帮助,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教师任务繁重的相应策略。由于人才的缺失,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繁重,导致教学工作完成得不够细致和精练,可以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增派一些优秀的教师替他们分担一些工作,如统计数据、维护设备等工作完全可以分配给其他老师来完成,只需要稍加培训即可。这样既能够让信息技术教师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又能够锻炼其他老师的积极性和学习性,从源头上杜绝教师教学工作所可能产生的弊端。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领导和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需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以及各科教师和班主任的监督与配合,当然更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教学精神。只要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信息技术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文杰、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xx(12)、

  [2]徐美、浅析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xx(6)、

  [3]周德炎、“微机课”的危机: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xx(1)、

  [4]景万胜、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探微[J]、中小学电教(下),20xx(9)、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4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早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尤为重要。将数学思想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方便、高效,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运用数学思想当中的分类与整合思想,有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分类与整合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的逻辑性较强,且涵盖的知识面广,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分类与整合思想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对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文件的好帮手——资源管理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以数学思想中的分类和整理思想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资源管理器界面后自己在资源管理器中对多个文件进行分类,熟悉资源管理器当中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多建一些文件夹,对文件夹的移动、复制、剪切、搜索、删除等技能进行操作,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更为熟练。同时,教师还要教授学生采用鼠标左键在同盘、异盘中进行文件夹的拖曳,让学生知道如何将相同的文件放入同一个盘中,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文件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时候桌面是干净整洁的,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运用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有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转化思想是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转化思想在数学当中的应用涵盖了树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与整合多个方面的思想,将转化思想运用到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还能将信息技术里面的知识化繁为简,让学生理解起来更方便,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倡议书放异彩——修饰加工文字》《感恩的心——艺术字与文本框》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感恩倡议书——Word基本操作》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有效将Word的知识进行转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加工文字、艺术字与文本框的内容时更加简单方便。学生可以将自己不熟悉的艺术字与文本框的内容有效地和Word方面的内容衔接起来,将不熟悉的`内容转化为熟悉的、简单的内容。这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得学生学习的时候得心应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运用转化思想也可以将信息技术里面的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使计算机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系统形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

  3.运用数学思想中的归纳推理思想,有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归纳推理是由整体到部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数学思想,它对知识的整合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加方便。将数学思想当中的归纳推理思想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学起来更加方便、简单。例如,在学习《筹划电视频道——丰富图文内容》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了课本的大概内容后,让学生在了解了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后自己创设一个演示文稿。在创设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学生先要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将之前学过的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等进行有效的整理,再运用到其中。这一过程中就是学生很好地运用数学当中归纳思想的体现,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节奏感。这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就会更加快乐和轻松。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电视台的过程中,学生也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大脑智慧,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规划、想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让学生的作品完成得更加出色,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掌握计算机技能,全面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成果。

  总之,将数学思想运用到初中计算机教学课堂之中,不仅是有效顺应教育改革的表现,是一种教育的创新,更是为了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综合性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俊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与对策[J].电脑迷,20xx(7).

  [2]李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分析[J].电脑迷,20xx(7).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5

  【摘要】本文讨论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教师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学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出,这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变革已经深入人心。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必需重新进行定位,而信息技术正悄然走进我们学习和生活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世界其实既丰富多彩又奇妙有趣,只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中应试的观念仍相当严重,加上许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物理难懂难学的思想,让本应该生动活泼的物理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变成了只为了应付考试……。如何让物理回本溯源,让学生回归到一个奇妙的物理世界里呢?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手段。多媒体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能达到声图并茂、平面立体的展示,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如一些物理学史中的常有经典小故事、物理学家们的趣味轶事,均可通过动画、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些极具趣味性,又富物理哲理的而又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完成的小实验;一些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的实验;一些克服了宏观、微观、时间、空间的限制的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都能够在课堂上呈视出来,将形象资料进行恰当的呈现,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片、视频、音频进行展示。

  二、应用虚拟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在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着些先天的缺陷。如一些宏观的物理过程、微观的物理进程、极快、极慢的物理过程、特定时间、特定季节发生的物理过程,都存在着无法在课堂适时演示的缺陷。若是能恰当地运用模拟课件、实际实验视频,就能够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或进行实验观察。甚至能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加快或减慢物理过程,将这些物理过程形象、生动的还原给学生,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又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实时处理实验数据、化数据为图表

  许多物理实验需经多次操作重复实验以减小实验误差,这就会产生庞大的数据量,而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重复并且机械的处理,如:数据的运算、错误数据的剃除等一些既繁琐、又耗时耗神的工作,让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就在这种机械重复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当然,学生偶尔进行这类训练还是有其必要性,但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运算却是没必要的,也正是这些枯燥无味的机械操作让许多学生对实验产生了厌烦感。其实大可将这些工作交付电脑完成,比如如今渐入中学课堂的DIS数字实验室系统,只要设置几个公式,就能将这些工作完全交由计算机自动处理。还可将这些数据自动筛选处理后画成透视表或透视图,将这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直接转化成直观的图像,一些物理规律自然的在图中体现了出来。即使没有这个先进系统,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应用office办公系统中excel软件中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也能达到甚至超过DIS系统所能达到的结果。

  四、利用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因材施教

  作为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的交互性,能够实时实现人机的互动,这就具备了在实际教学中及时反馈信息的功能。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某个概念、某个规律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课件,还可在课件中添加如掌声、惋惜声等激励机制,老师在教师机能及时获取学生情况。这就能方便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就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实时指导,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

  五、整合资源、提高课堂容量、课堂密度

  中学物理课程存在学时少、课程多,学生只“埋头赶路”、不“抬头看路”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尽可能提高课堂容量,内容密度。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捷径。

  针对大量信息如何进行优化处理,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精选习题,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通过语音、图形、动画、视频的运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度、使课堂容量增大。当然也可利用现成的、网络下载的CAI的声、光、电的多媒体课件来加大教学密度和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达到将有限的课堂时空拓宽和拓深的目的。教师还应能充分利用好网络上共享资源,扩展信息来源,通过网络,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海量的相关信息,从面可以实现课堂高密度教学。

  六、避开整合误区,提高课堂效度当然,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的整合也要注意其有效性,从实际出发,注重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课堂效率,切不可为了整合而整合。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应注意避开以下一些整合误区:

  1.滥用信息技术、生搬硬套、高级设备低级用,仅以PPT课件起到取代黑板的作用。

  2.以缺乏说服力的模拟实验课件取代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动手实验,扼杀学生动手机会。

  3.大容量繁杂信息不经筛选,只重呈现不重效度。

  4.大量精力投入在课件的开发设计中,忽视网络的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5-19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文08-0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1-08

[信息技术论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8-17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10篇)07-2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8-2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8-24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5-1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优秀)05-3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