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语文论文1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审美价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有弊,本文对大学语文都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以上媒体的、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就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线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广告、艺术、娱乐、商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依据,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到同一课题中,实现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以及监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宜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激发兴趣与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学生,处于求知欲、好奇心特别旺盛的阶段,对新鲜的事物愿意投入很大的热情。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相较于其他学科较为枯燥,普遍不受学生的欢迎。在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的心思始终留在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过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过于色彩斑斓的图片与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重点不突出,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折本逐末的现象,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经被分散,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情境创设与限制想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个体参与到情境运动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情境教学,就是实践共同体,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资源,承担学习责任,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实践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也会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经过多媒体的呈现,往往简化了在大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利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对策
(一)适度使用多媒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多媒体,教师需要有所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变,突出实效性。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针对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通常来说,诗词、小说、散文,以及一些记人写景的屏幕,文学性较强,比较适合创造情境,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逻辑性较强,重在说理,使用简单的图表即可。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造获取知识的平台,扮演一个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效果而过度依赖多媒体,学生自身的感悟、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多媒体的功能在强大,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侵占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时间,如果整堂课都在播放音乐、视频,教学效果反而不好。我们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诗词曲赋的.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但也要留给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另外,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数量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负荷相匹配,大胆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简洁明晰、重点突出。
(四)重视语文素养与审美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过于功利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讲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追求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第二,活动内容的整体性。听、说、读、写组成的智力活动,情绪、心理、意志等组成的心理活动,需要保持整体性。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
四、结语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分散注意力,在扩大知识容量的同时会增加认知负荷,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主体性、时效性原则,重视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玉寒.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xx(09):109~111.
[2]张成忠.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7):63~64.
大学语文论文2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人文素养表现在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属内在品质。“大学语文”正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内在品质,涵养人的精神。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早就提出,道德教育应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单纯的知识教学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急于培养“有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受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倾向于功利化和唯智化,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却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个高校也对于在短时间内较为容易显现出效果、创造出经济价值方面的学科、专业、课程大力扶植。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却因其不具有短期可见的实际功用,且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价值而受到忽视。高校这种理性化、功利化的倾向会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养,进而导致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人文学科逐渐萎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面对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大学语文学科也开始适应这样的趋势,试图去寻找自身的新的立足点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实用性更强的(如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倾斜,成绩测评也以所谓科学的量化为手段;同时,对于传统大学语文的篇章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等方面,而篇章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重视更为不足。可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养,因为,唯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区别于机器的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够激发起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正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的责任,情感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三、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情感教学达到最好效果应注意的一些内容
(一)教师自身对情感教学的内容应有最大限度的认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授课内容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充满不信任,甚至把学生当作敌人。然而情感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是需要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灵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以生命的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诚、开放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师生间进行真正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人文关怀的滋养。
(二)创设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换位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内容的情感情境的创设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教师要善于寻找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和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吸引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共通情感,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精神进行反省,将人文知识内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改进课堂评价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立场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现出来的理解、喜悦或是犹豫以及畏惧之情,并且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教师还应给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表真情,任何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赏识和鼓励,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局限学生。四、结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而无意义学习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这是一种与“全人”无关的学习。而意义学习就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的选择行动方式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全人”的教育,学生通过课堂上这种情感与个人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行为、态度与个性———在未来步入社会后能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对他人和社会有积极作用的有用的人。
作者:王惠丹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3
1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角色,学校应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渗透对医学生职业修养、职业品格和职业行为的教育。例如用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医学工作者。同时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地关注生命,铸造医者的大爱之心。
大学语文论文4
对提高网络教育质量,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一流的专任大学教师队伍;其次要积极物色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语文教师加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第三,教学团队年龄和学术结构要合理,能够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事实上,只有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提升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与课程建设能力,才能建好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大学语文的学科专家不一定就是教学设计的专家,如果没有高水平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参与指导,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在课程设计中,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就难以实现科学性、人文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精品课程。小而实用的资源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资源建设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包括课程教材包、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等,为课程创造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软环境。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每一个素材做成精品素材,每一个课件做成精品课件,通过宽松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功能、灵活的教学方法,扎实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应符合学科要求,依据网络教育学生的特点,注重简而生动、小而实用的视听课件的制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拓展教学容量和空间。如设计“大声朗诵”栏目,着重于对学生古诗文朗读的引导,以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言氛围中怡情养性、培养兴趣,并让学生在品味语言、驾驭语言中提升语言素养;开设“人文讲坛”,制作精品PPT,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设置“人生驿站”,让学生在忙碌之余,品味古典音乐之美与世界建筑之美,在精神得到放松的同时汲取人文素养;端一碗“心灵鸡汤”,让学生在养生与养心中享受智慧生活的快乐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其丰富强劲的表现力为提高精品课程资源提供了条件,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在自主开发精品教学资源时,要拓宽思路,放眼世界,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资源,改善精品课程的资源结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逐渐形成更新及时、内容丰富、运行机制良好的精品教学资源库。
个性化教学模式设计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所谓“精”,就是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着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指有特色、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2]检验一门课程是否精品,是否一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个性缺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致命伤。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很注重教学特色的培养和提炼,有特色才有亮点,这些特色使他们的某些学科处于世界的最前沿,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要根据大学语文学科特点,建立特色鲜明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而不是趋同,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独特设计上。优质导学,互动强化。面对学习基础薄弱的网络学生,简明扼要的过程导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期初的课程导学,包括课程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习途径推荐等,还要介绍参考书籍和网上资料查阅方法,着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学术期刊网,尽量减少查阅纸质文章带来的不便,以便较快地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学习效率,开阔学习眼界,提升文化素养。学期中要进行自学进度与学习效果检查,及时纠偏学习困难者,确保每位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学期末通过指导复习和网上训练,减轻学生应试心理负担,轻松应对考试。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印象,形成有限时间、无限学习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局面。自主学习,学以致用。毋庸讳言,精品课程建设最终的成果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上。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作为网络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兼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实施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与共享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显着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交互共享,这不仅有利于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展示,而且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互动性与共享性是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显着特征。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强调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建设,这对于保障精品课程的质量有重要意义。网络的开放解禁了课程的使用权限,扩展了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实现了成果的共享。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大纲、电子教案、课件、习题与参考文献等全部上网,最大限度地达成共享目标。必须强调的是,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的展示,而是一门课程资源持续建设不断创新的流动式和更新式的开放。实际上,开放背后远非“共享”的价值定位,更是课程建设者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促进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应处理好“电网”与“人网”的关系,在构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数字化乐园中,必须厘清网络教育观,守持正确的网络教育理念,切不可把目光仅仅滞留于电脑及其网络的亮点上,思维凝固在网络技术操作的层面上。在强调网络技术精进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价值提升,精品课程绝不等同于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不管教育方式如何变化,教育手段如何变迁,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学评价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科学依据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应当由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网络平台建设、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如学生和其他的网络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大学语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我测试,这样可以拓宽教学评价渠道,为大学语文的教和学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应提供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教师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同时通过对学习者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以及答疑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应侧重过程评价,如个人自主学习读与写的进度、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平时作业及网上发帖子互动的数量与质量等,这是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特点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方式。但大学语文课程也可以对一些客观题做题库建设,设置一定比例的机试评价。题库建设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支持。采用试题随机选题,为大学语文教学测试的公平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并且随着试题库的逐步完善和进一步扩充,大学语文课程测试的公平性会大大加强。
加强后续维护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精品课程要发挥示范性的作用,意指精品课程要保证课程内容及时快捷地展现在网站上并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实现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谓的“精品”应是持续并且不断自我超越的精品,而不是一时性的评选精品。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精品课程的资源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等都应当不断更新与改革。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不应是一次性建设,而是需要与面向对象的互动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要时刻关注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及时调整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有机结合。因此,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金渠道,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后期建设。如资源的更新、互动平台的完善提升、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学评价的效度检测等。“不改革无以求发展,非精品无以谋地位”,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事关语文老师的地位以及课程的未来命运。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培养学生会学乐学,让学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奠定基础。而在学习型的社会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应该就是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
大学语文论文5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其一生。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是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十分重要。优美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通过语言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正确的语言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的正确运用既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语言艺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来体现,这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无法清楚明了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无法向学生表达生动形象的情感,更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并非形成于一时,而是通过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和熏陶逐渐提升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艺术影响,会慢慢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更加熟练,对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逐渐掌握语文中语言的技巧。相反教师对语言艺术的不熟练、不精通也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对语文的学习。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了解教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艺术形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理性的逻辑分析讲究语言的缜密性和严谨性,可以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而故事之类的讲解则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课堂幽默的语言艺术则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将语言艺术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受到禁锢,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会成为学生追求的一种美,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意识,让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为目的,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语言特点必须生动形象、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科学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授课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知识和文化传播者、情感传达者,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教师是教学中语言的主导者,其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要用词用语缜密、准确、合理、规范、符合逻辑,即语言艺术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性。
(二)语言艺术的运用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交际用语讲究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也很有针对性。大学生虽然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个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叛逆心理。鉴于此类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要讲究技巧,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进行故事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进行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对于一些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以简单引导教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4]。
(三)启发式的语言艺术。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进步。传统的一言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登上教育的舞台[5]。当代教育中,学生已逐步开始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口语化,讲课时要求声色俱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知识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大忌就是教师只会拿着书本开始念书,而不是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得很多的名词定义难以理解。只有将书本内容口语化,使内容通俗易懂,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融合了语音、语速、语调,加以情感的渗透,能够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口语表达,使语境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仅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将一些口头禅或简单的日常口语用于教学,而是将语文书本内容和口语相结合,使语文更具有语言魅力[6]。
(五)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严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7]。之所以具有此特点,原因在于语文的文学特点,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来自于各个名家作品赏析或者节选,而名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名家作品赏析时的语言特点必须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在诸多的名家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又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无形中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对于散文类的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艺术的运用则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将文章中作者或者主人翁的情感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动人和可贵之处。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利。如果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只注重文章内容本身的教学,忽视情感的表达,则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整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艺术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情感。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在无尽的变换之中体验语文文学的魅力[8]。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提升措施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魅力就越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要提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创造新的语言艺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新鲜用语也在不断更迭,大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关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并细心总结,加以灵活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次,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要想提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从中吸取精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与自己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xx,(01):68-69.
[2]王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读与写杂志,20xx,9(11):55.
[3]雷艳.试论大学阶段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语文建设,20xx,33(31):17-18.
[4]吴杨春.浅析大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中国教育,20xx,(19):25-27.
[5]曹永军.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科建设,20xx,(02):176.
[6]马传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探析[J].吉林教育教研,20xx,(13):52.
[7]郭丽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下月刊),20xx,(06):207-208.
[8]江旗.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研,20xx,(11):46.
大学语文论文6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 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吟诵经典名篇, 体味经典中所反映的美的教育, 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内涵, 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 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 用心感受经典, 对经典诵读文本材料进行深度揣摩, 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文本视角;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在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功能, 因而大学就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我国大学专业划分较细, 加之存在着重理轻文、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当前轻长远等部分问题, 造成了大学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如果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就业能力将受到限制, 过弱的文化熏陶将使学生缺乏学养, 而大学“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也将落在了空档。
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1],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反复的讲述与反复的背诵古典语文。可见, 经典教育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所以说, 在大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课程,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典诵读是诵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 并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和再现经典文本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是以诵读材料为前提的, 不能脱离经典文本而独立进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 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 用心感受经典, 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一经典诵读文本材料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文本都适宜拿来诵读。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其过程就是诵读者在经典文本的基础上, 实现文字向声音转化的过程, 通过经典诵读来塑造形象、传递感情, 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保证良好的诵读效果, 需要审时度势、量体裁衣。通常情况下,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诵读材料的经典性
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要求具有经典性。一是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 最好与学生普遍关注的人生问题或生活问题密切相关。二是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 通过经典诵读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三是具有历史性, 经典诵读材料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四是语言具有形象性。这是诵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了形象性的语言才能使得学生有形象的感受。如果诵读材料多是枯燥的书面语言, 就很难在课堂上对学生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二) 诵读材料的阶段性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重视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强调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因此, 对于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 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等因素, 对经典诵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作出相应的规定。既要照顾到各个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又不宜将经典诵读材料作生硬机械的分割。一般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分类。每种类型的诵读材料既有突出的重点, 又有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 诵读材料的目的性
诵读材料要考虑目的性方面的需求。如果是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课上或课下自由诵读, 一般可以不考虑受众的需求, 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诵读的经典文本。但是如果是需要将课上内容与诵读实践活动相结合, 比如诵读竞赛、诵读表演等, 那就要根据诵读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从众多经典文本中选出合适的经典作品。例如国庆经典诵读, 就应该选择一些励志爱国的经典作品, 比较适合场合和听众的需求;如果是在中秋节举办的诵读活动, 就应该选择一些深情的经典作品, 从而更好地适应场合和听众的需求。
(四) 诵读材料的风格性
经典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经典文本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 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地显现出来的经典文本的风貌、神韵和品格。经典文本诵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公开诵读或参加诵读竞赛, 诵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风格和水平来选择相应的经典作品。大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可挑选一些难度小些的, 自己较为熟悉的经典作品来读;对于经典诵读水平较高一些的高年级学生则可适应的风格会更广泛一些, 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驾驭经典文本, 演绎经典文本。总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领会
经典诵读不同于经典朗读。经典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经典文本的重要手段。经典诵读也不同于经典默读。经典默读是日常诵读之法, 只看书, 不出声。经典诵读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经典文本背诵出来, 以传达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 它不仅是记忆, 而且有理解, 在抑扬顿挫中理解经典文本。学生应该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中好好把握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 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准确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 (诵读)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必须理解在先”, 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兴”[2]。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前, 除了要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文字的读音, 扫除读音障碍之外, 还必须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生词、俗语、成语典故等的含义, 避免不求甚解, 甚至望文生义。在正确把握字词的音义之外, 在诵读之前, 还要很好地把握作品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只有注意到这些,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字向声音的转化, 收到良好的朗读的效果。例如, 在诵读复句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分句之间的关联词, 根据关联词来理解分句之间的关系。如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 表示条件关系的“如果……就是……”, 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 表示选择关系的“与其……不如……”, 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可是……”, 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等等。这对于准确的语气运用和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二) 要正确把握结构
正常情况下, 经典文本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都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每个段落围绕中心意思, 我们都能找到相对的中心句。当然, 段落的组合也有很多种方式。段落内部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的组合, 也可以是层进关系、并列关系 (包括同义近义的并列和正反内容的并列) 的组合。同时, 还可以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或者分说和总说的关系等等。总之, 段落内部的关系多种多样,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关系, 都应该要求学生在诵读前必须理清脉络, 区分主次。同理, 同一篇经典文本中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先搞清楚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才能掌握篇章的结构, 从而理清全篇的脉络, 诵读时便能得心应手。同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不同的诵读文本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抒情性经典文本注重的是浓郁的情感;议论性经典文本则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 要特别突出其议论精密的感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进行区别诵读。
(三) 要深入领会内容
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对经典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深层意蕴, 使听众也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理解经典文本字、词、句的含义, 且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还需要对与经典文本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把握。比如, 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思想、创作动机等方面都应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例如很多文人一般都是在自己遭受贬谪之后, 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经典文本, 因而他们在情感上往往都有抑郁、愤懑的感觉。这些相关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只有对经典文本的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 才能够在诵读中用恰当的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和打动听众。比如说明文, 应该从它的结构层次入手, 研究他如何将概念、相关知识表达出来;例如议论文, 便要弄清楚它的主要论点, 它是如何通过论据、论证方式将主张展示出来。而如果已经有前人注释或近人评论的经典文本, 则应该博采参考, 以帮助理解。节录中非独立成篇的经典文本, 我们必须从它的原文入手, 着重分析它的上文下理, 从而避免断章取义。
三经典诵读文本的深度揣摩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要求学生将经典诵读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完成文字向声音转化的复杂活动, 在正确选材和大致理解经典文本之后, 学生还必须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揣摩, 通过对诵读材料深刻而细致的感受, 感知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 才能完成经典文本的有效呈现。
(一) 要用心感受经典
“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3]感受作品是情感的诱发因素, 主要是可以将诵读者的思维很好地引向情感。感受是指诵读者由于经典文本的刺激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从而反映到大脑中, 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根据人的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这五大类感觉器官, 就分别形成了五种感受形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如果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够深入, 没有真正走进经典作品, 没有把握经典作品的精髓, 而是在那里主观臆造情感, 即使朗读的声音再好听, 声调再怎么抑扬顿挫, 也难以感染他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反复琢磨, 仔细体味, 然后进入经典, 进入角色, 进入情境, 才能唤起听众的感情, 使听众与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比如, 我们让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是一幅峭拔雅致的山水画:千山无鸟鸣, 万径无人走, 冬天之冷、雪天之寒、小船之孤、钓翁之独, 以及诗外的江天一色和群峰叠峦融为一体。整首诗给人以视觉、听觉和触觉全方位的刺激。学生在诵读每一篇经典作品之前, 教师都必须引导他们来体味这种感受。
(二) 要真正理解作品
情感的传递是经典诵读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 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承载着人的感情态度。“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4]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 在经过对经典文本的字词句的具体分析和感受的同时, 应该让学生形成丰富而逼真的想象, 好似经典文本的文字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动起来, 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把握经典文本的内容, 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 从而更好地体味经典文本的情感。例如诵读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直”“圆”二字的妙处, 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可见没有一丝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带来了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见得“圆”, 周围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 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 一个‘圆’, 在图画方面说来都是简单的线条, 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 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5]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 当是经典诵读时运用形象思维体味经典文本内涵的范例。
(三) 要准确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经典文本所包含的多种情感色彩混合后的总的趋向, 即经典文本的基本情调。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并理解经典文本, 而且还应该从经典文本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分析、有效地解析, 从而准确地把握经典的感情基调。通常来说, 任何一部经典文本都有它本身相对统一而完整的基调。要让学生把经典文本变成有声语言, 就是再创造性地把文本中无声的态度情感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只有深入地体会和整体把握经典的基调, 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任何一个经典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感情都可以是多样化的, 但是它的基调却是每个部分、层次、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即整体具体感的总和。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细致理解和体会经典文本的深层蕴意之后, 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整体精神倾向。例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 局部内容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显现了缓慢而低沉的情调, 但总体基调是豪放、轻快、活泼的, 在部分低沉情调的映视之下, 全文更能显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感情。又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诗中表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绝望, 而这只是缘于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所以其基调可以说是“哀而不伤”的。再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通篇基调热情高昂, 同时又隐含浓重的悲愤、深沉的忧虑、空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焦灼情绪。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要旨大意, 准确感知经典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才能够使经典诵读达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境界。
四经典诵读文本的诵读表达
(一) 要掌握经典诵读语音的准确性
1. 要读准字音
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要特别注意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的差异,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文本中会出现一些上声的变调, “一”、“不”变调和“啊”的音变等问题。另外, 在汉语中存在很多一字多音的现象, 这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多加留意。如果在经典诵读中不能准确读音, 轻则破坏了作品的美感, 重则歪曲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比如“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折”字就是多音字, 不同的读音意思相去甚远。对于这种一字多音的情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清楚多音字的各个不同意义, 然后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另外, 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 如《上邪》中的“邪”、《将进酒》中的“将”、《阿房宫》中的“房”等。当然, 外来语译音等情况也应该引起注意, 在诵读中作正确的处理。
2. 要注意方言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方言区的人来说, 在诵读经典时尤其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其实在语音上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有些方言平舌音与翘舌音的混淆 (z、c、s和zh、ch、sh) , 有些方言声调的变化等。这种规律可以总结为一些大规律以及一些小的规律, 而且还包含一些例外情况, 老师要好好帮助学生去总结。在总结的同时, 遇到问题要要求学生多查字典、词典、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 积极督促他们反复地练习。
3. 要注意避免近似误读
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偏旁类同或字形相近, 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易引起误读。如由于甲字与乙字字形相似而把甲字读成乙字, 或者将乙字读成甲字。另外, 由于不认识某些字词, 而由偏旁本身或者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另一个生字的读音, 这种误读情况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就是指的这种误读。老师应该让学生做好相关的辨析练习, 避免出现误读。
(二) 要注意经典诵读表达的层次性
按照经典文本的感知程度, 可以将经典诵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试读, 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 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 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试读,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 可以让他们形成自身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二是略读, 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感知。这是通过一种速读的方式来理清经典文本的的整体思路, 从而把握主旨大意。略读可以说是试读的延展, 是整体思维的聚合。略读时要能够通观全篇, 化繁为简, 去粗取精, 使经典的主要内容逐步变得明晰。三是研读。研读就是要参悟体会, 进行研究性和研讨性的诵读, 进而能够熟悉经典, 顺畅朗读。四是品读, 就是鉴赏性地诵读, 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6]。
参考文献
[1]黎海燕, 鄢建江.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xx, (1) .
[2][3][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白先同.教育心理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梁开喜.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 20xx, (11) .
大学语文论文7
教学程度高低不同的书院,通过某种机制组成联合体,在相互比较中可以看出其等级差异。宋代最典型的例证是见于《宋史·尹谷传》的“潭州三学”,即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学学生月试积分高等而递升,三学为三个层次,此为论者所熟知,不必赘言。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情况在清代也出现过。乾隆年间,长沙岳麓、城南两书院隔江相望,虽同属省会书院,但岳麓在全省招生,城南在全长沙府招生,程度有别。湖南巡抚陈宏谋规定,每年年底“将两书院生童传齐汇考一次,核其有无精进,以定次年去留。城南书院生员中有佳者,送岳麓书院。”(注:清·陈宏谋:《申明书院条规以励实学示》,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5页。)可见,岳麓书院由潭州三学而确立的湖南最高学府的地位,到清代仍然保持未变,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宋代的另一例在今江西,由江东提举袁甫实施,事见其《番江书堂记》,其称:
或问余曰:“子创象山书院于贵溪,兴白鹿书院于庐阜,而又建番江书堂,何也?”余曰“子岂知余尽哉!……两书院盖士友所宗之地,振而起之,责实在余。故凡士愿处象山若白鹿者,名随其行辈与其望实,或畀领袖之职,或在宾讲之选,衿佩咸集,彬彬可观矣。而余之所深虑者,已成之材虽易于振拔,而后来之秀未保其嗣续。况士友之纷至,非按其语言参诸履行,则未可得其为士之实。于是,选通经学古之士,率生徒而课之,余暇日亦数加考察。俟其立也,乃分两书院而肆业焉。此番江书堂之所以建也。”(注:宋·袁甫:《番江书堂记》,《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146页。)
非常明显,作为一种预备学校,番江的书堂程度要大大低于“士友所宗之地”的象山、白鹿二书院。按番江书堂在饶州鄱阳县,位于贵溪、庐山两地之间,有达源、止善、存诚、养正四斋,规模不小。可知,袁甫在三地远距离构建书院教育体系,比起潭州三学同城隔江组成的教学体更有创意,此则或可视作今日远程教育之开端。
与以上不同书院间通过某种机制联合组成一个等级差异有别的共同体不同,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地几所不同教学层次的书院共存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情形。如福建省会福州,康熙年间由巡抚创建鳌峰书院,雍正十一年(1737)定为省会书院,专课生童。嘉庆二十二年(1817),总督汪志伊等创建圣功书院,专课童生。同治三年(1864),总督左宗棠又建正谊书院,专课举人、贡生。(注:民国《闽侯县志》卷三十三。)又如天津,有辅仁、问津、三取三书院“鼎峙为三”,“皆为生童而设,孝廉不与焉。”至同治十三年(1874),官绅创建会文书院,“专课举人”。(注:光绪《天津府志》卷三十五,马绳武《建立会文书院记》。)童生、生员、举人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群体,各书院程度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类书院的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出现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的.变化。如苏州府平江书院,创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凡吴、长、元三县童生,邑选十人入院肄业,诸生亦与焉。其后诸生尽入紫阳、正谊两书院,而平江书院专课童生。”(注: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五。)十分明显,苏州府属的平江书院,由生童并课到专课童生,其地位由高而低,出现了变化。
同一所书院内部也有高低层次的不同。如山西夏县涑水书院,由元至治年间邑令贴木儿不花创建,祀宋儒司马光,有“堂七楹,中设司马文正像,颜曰粹德堂,左延宾,右延师,辟斋五,聚造士之俊选与幼学者分授焉。游息之所,讲肄之堂,庖廪井厩靡不俱备,复入田亩若干,岁入以赡,且以供祀事。”(注:雍正《山西通志》卷三十六。)可见,涑水书院是成人与幼年分班授课。又如清代湖南平江县爽溪书院,为同治七年(1868)邑人李元度创建于李氏家庙之西的家塾,它延请“经师一、蒙师二,以分教子弟,先太高祖后裔皆入焉。”(注:清·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卷十六,《爽溪书院记》。)经师、蒙师所授内容不同,知识深浅有别,不言自明。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程度的学生同处一院而“分授”、“分教”,和有些书院的“分班回讲”一样,是分级分班上课的表征,它是书院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比之近代西方学校的分班授课,其依照程度而组织教学的原则相通,所不同的是,对这种教学规律性的认识与实践,书院要比西方学校早几个世纪罢了。
书院教学程度的不同,可以用大学、小学这样的传统方式表述。如元代建康府明道书院,就将自己的生徒明确分成“大学生员”、“小学生员”两类。“大学生员”十四人,又分“治经”、“治赋”两个专业,各七人肄业。其“课试”规定:“三十岁以下者,各各坐斋读书,延请讲书训诲”。“每日照旧例行供讲课。每日课治,治经义者小经冒议,治赋者省诗。午后纳课呈山长,晡后书院会食,课办呈公堂,放学。”“小学生员”无名额记载,其“课试”规定:“每日从小学教谕出题受书训导,每遇三日一次供诗;每日背诵隔日书,授本日书,出本日课题,省诗对句,食后习功课,午后说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小学》之书,《通鉴》,出晚对,供晚对。”(注:《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页。)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其程度的不同明显而具体。
与明道书院一院同招大学、小学生员肄业不同,明代山东临朐县朐山书院“以小学为教”,所招全是小学生员。朐山乃嘉靖十年(1531)知县褚宝创建,其创建缘由、内部规制及运作情况,详见于当年的山东提学副使所作的《朐山书院记》,其称:
又以储材在学校,而蒙养必先小学,乃仿古社塾遗意,创书院于邑城中,前为养正堂三楹,后为景贤堂五楹,翼以书舍十六楹,环以左右塾八楹。于是选民间之秀彦,立塾师以教之。朝钟暮鼓,聚散惟时,辩方书,正句读,吟诗习礼,考论名物器数,居处慎其(与)长幼,明其(节)勤惰,示其惩劝。令虽日事案牍不暇给。稍间,辄与诸生督课,时校艺,而进之右塾,升之左塾,升之堂。升之堂者,以需进于庠校。于是,邑之士咸观而向化。……嗟乎,今书院之设遍山左,然未闻以小学为教者。(注:嘉靖《临朐县志》卷四。)
这条材料十分典型,不仅可以说明临山书院是小学,它可以与遍设山左的其他大学程度的书院并行特立,而且又以堂塾分成高低程度不同的三级,由右塾而左塾而升于堂,内部实行等级管理,便于激赏以提高生徒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情况下,它又可将升之堂者进于庠校,使小学层次的书院可以回归社会,不致因缺失生存环境而出现无以为继的困难,可谓规划周详。事实上,清代虽行政区变化,临朐县附廓于海州州城,朐山曾一度升格为州级招收生童肄业的大学层次的书院,但到嘉庆七年(1802)知州唐仲冕率一州两邑士民创建石室书院之后,朐山书院又“改为小学,延诸生之勤笃者为童子师,属学官董之。”(注:嘉庆《海州志·书院》。)
和小学层次的书院再分高下等级一样,大学这一层次的书院也存在着诸多等级差异。前述第一、第二种情况是大学类书院教学与学术水平高低不一的两种表现形式。另一种则是区域性差异。受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地的文化教育整体水平各不相同。虽同属县级、州级、府级书院,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相比,其教学程度却不能相提并论。兹举陕西略阳县嘉陵书院为例,它位居县城,属县级书院,设山长掌教,有斋长经管院务,设院书、院舍宽敞,经费充足,规制谨严,在全县招数十名生童肄业。但其地接青海,距省城一千余里,属落后地区,其教学要求,仅为熟读六经而已。有关情况,见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为其制订的“成规”第一条《定膏火》,其称:
前以读经书定膏火,读经者给膏火,不读经者不给,期于士皆通经。然亦有勤于用功而读经不能如数者,自宜略为变通。今定膏火五十分,读经膏火三十分,不读经膏火二十分。读经以《易》、《书》、《经》、《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六经为定。六经尤以《春秋左传》、《礼记》、《周礼》为主。《春秋左传》十二本,《礼记》十本,《周礼精义》六本,诸生童于是三经,能二十日读一本者准膏火。……《易》、《书》、《诗》,每部均限八十日,能读熟者准膏火。然必《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读完再读此三经者方准膏火,但能读此三经者不准。……其不专予读经,或读经不能如数者,生员膏火十分,童生膏火十分。(注:清·贾芳林《嘉陵书院成规五条》,《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9页。)
《周礼》等三经共28本,以20天读熟一本计算,需要560天,《易》、《书》、《诗》三经,以80天读熟一本计算,要240天,六经共计800天才能读完。书院一般每年放假两个月,按照规定的进度,满打演算,每个生童必须在书院肄业三年方能读完六经。这样的教学水平太低,显然是不能和东南地区的县级书院相比的。
大学类书院的程度差别更突出的表现是,通过官办书院系列的行政级差而表现为县级、州级、府级、道级、省级这样一个由下而上的宝塔型书院结构体系。(注:《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5-103页。)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官府的级别越高,其权力就越大,就能支配更多的经费,聘请更好的山长主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区越大,读书人就越多,书院招生时选择的余地也越多,能够做到优中选优。二者合一的结果,自然就会造成书院教学水平随行政区域的扩大而提高的局势,由州县而府道,由府道而省级,节节上升,构成一个由低而高的结构模式。上述湖南省城岳麓、城南二书院,之所以出现年终汇考,城南优秀生可以次年送入岳麓的情况,就是因为岳麓由湖南巡抚主持,在全省招生,而城南由长沙府知府主持,只在长沙府属各县招生而造成的。
总之,书院的教学程度具有多层次,从低到高,各个层次都有。既有大学一级的,也有小学一级的,而且大学、小学又各有高下之别。这种层次的丰富性,历代皆然。到明清时期表现更加突出,尤其是清代,由家庭、乡村、州县、府道、省会乃至联省,书院构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完整的等级之塔,自成体系,差不多承担起国家的全部教育任务。(注:清·程廷祚:《与陈东皋论书院书》,《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页。)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满足读书人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并在这种满足中赢得自身的壮大与发展。这正是书院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与官私二学相比而特立独行的表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用了“书院非大学”这样一个比较极端的字眼,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不承认有大学这一层次的书院存在。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书院教育的层次性。书院既有大学一级,也有小学一级,不能只讲大学而不讲小学。在清末,书院教育的层次,被光绪皇帝等一代君臣所洞察,诏令改全国书院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古代书院通过改制,而与近现代学制血脉相通。
大学语文论文8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大学语文论文9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艺术类专业;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门基础语言综合课。正如徐中玉先生的《大学语文出版前言》所说,“大学语文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学习大学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等。此课程的开设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在给艺术类专业班级讲授大学语文课时,不仅要结合该专业学生特殊的知识背景,而且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背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专业特性及教育背景
“艺”在《说文解字》指“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其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树苗栽种的样子,因此,“艺”字本义是“种植”。如《诗经唐风鸨羽》中“不能艺黍稷”,这句诗的大意指的是:不能种植庄稼。凡是种植得好,就是一种技能,所以“艺”字又可以引申为才能、技能。“术”在《说文解字》指“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术,秫或省禾。”其甲骨文表示抓住而剥离。古人称利用竹木支撑搭屋为“技”,称剥离植物青皮绞绳编篮为“术”。现在我们所说的“艺术”也是从“艺”字的“才能”“技能”之义引申出来的。《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代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二者分别阐述了提高阅读欣赏理解表达的能力和升华文人的修养。因此,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他们具备夯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需要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艺术生是为了考大学而从事绘画、音乐、书法等专业基础,就是为了能凭借这一特长进入较好的大学学习。艺术生的特点显著,首先,他们具有特殊的知识背景。从我校学生为例,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对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和枯燥的理论缺乏兴趣。其次,由于艺术生的专业特性,他们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不足,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且他们个性化突出,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调动艺术类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艺术类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将文学与艺术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设备,结合相应教学内容的`配乐朗诵以及视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例如对《诗经小雅采薇》中比兴手法运用的讲解,高适的《燕歌行》、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它们中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欣赏。其次,针对作品中一些字词的理解,笔者从汉字的演变着手,体会它们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还有一些作品,笔者通过补充史书的资料进行讲解。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讲授这两篇文学作品时,笔者结合司马迁《史记》中相关的史料记载进行讲解。即通过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授课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即图片、音乐、朗诵、视频以及人文演绎等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比如讲解《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的代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及思想。又如讲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排演15分钟的短剧,让学生深入剧本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长亭送别》的视频,进行比较研究。再有就是讲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时,结合苏轼坎坷一生,体会本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绪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艺术与文学相结合。如讲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特别是讲到下片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可以请美术学院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创作这个画面。正如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评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也可以对诗作进行绘画创作。又如《诗经小雅采薇》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音乐学院的学生听《采薇》的歌曲,并把听到的歌声从声乐或器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所听到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载体,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在表述教材内容、师生互动交流时,需要用词准确,语言要规范合乎逻辑。教师的课堂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要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入“为什么”的世界,让学生去深入探究,积极主动去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探索的快感。在讲授的时候,教师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把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对作品分析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创作本作品的背景。可以通过穿插笑话、典故以及时事新闻等,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理念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合作,从而达到领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逐渐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进行考核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大学语文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构成的。平时成绩占30%,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各占10%。这个学期又加了期中测评,期中、期末卷面成绩占70%。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通过对学生上课发言、人文演绎、背诵诗词、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考核的方式,特别是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考核,可考核其在学习诗词时根据诗词进行创作的情况;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让学生听配乐朗读,通过音乐让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也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怀。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最美的语言和文字,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创作的平台。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人文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所教授课程的特色与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对应不同的专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学习和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为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凌云.大学语文[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徐玉中,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左民安.细说汉字[M].九州出版社,20xx.
[4]冀肖力.大学语文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xx(35).
[5]华静,王福椋.艺术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xx(32).
[6]汪明天.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语言研究,20xx(13).
[7]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
大学语文论文10
1当代大学语文面临的现状
1.1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2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高度重视,提高文化素质课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得以增强,其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往往把本国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即使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同样,不学语文,就会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组织领导,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其次是教务处和承担大学语文课的院系要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第三,任课教师高度重视,不要把大学语文当做自己专业课之外的无足轻重的课程,而应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学语文》,有不同的体例,所选篇目也很不一致,各有其侧重点。有的以文体分类,按文体来分析讲解;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是古今中外名篇的选集。但总的看,还是以传统的文学鉴赏为主。因此,我们亟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看,大学语文可包括文学经典阅读、影视欣赏、当代流行语与网络文学鉴赏等,这部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应该既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又注重从文化内涵上进行相关的拓展。孔庆东认为:“语文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另外,教师要善于发散思维,拓展文本空间,可以是时代背景的介绍,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链接,课文中人物、事物、典故等的引申,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对广大学生来讲,纯文学的学术分析是提不起兴趣的,要把文学鉴赏引向文化分析。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看,大学语文还应涵盖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写作应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相应的文体讲授和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要把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纳入考核机制,确保训练落到实处。
2.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不断上下求索的欲望。除了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很多信息,同时,互联网也是兴趣的激发者,它千方百计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产生那么多的“网虫”。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必须革新教学手段。比如,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文艺片等;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文本情景;分角色朗读作品;对应用文教学,可模拟现实中的情景来要求学生写相关应用文,让他们感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实训的热情。
2.4开拓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校园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延伸,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文化活动与语文息息相关。一是组织各种比赛,如背诵大赛、课本剧大赛、写作比赛、演讲赛、汉字听写大赛、书法比赛等;二是举办各种讲座,如文学艺术普及讲座、学术论坛等;三是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游园活动、自办手抄报等;四是依托学校的宣传阵地如广播、校报、黑板报、相关社团刊物等介绍语言和文学知识。这样能营造出很好的语文环境,也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第二课堂的开拓还要把学生兴趣和考核相结合,可以把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总的分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两部分,给予相应的分值比例,学生只要完成属于该部分的训练项目,都可获得相应的分值,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至于流于形式。
2.5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我国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往往在大一开设,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思政、外语类公共课相等同,考试也是全校统一命题,没有考虑语文课的特殊性。实际上,语文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艺术鉴赏,有文学作品、应用文体写作,有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同时,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语文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把统一性要求与灵活性措施结合起来。我们主张,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课外,还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作为补充,大学语文课承担基础性功能,另开设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影视鉴赏等课程让具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同时,大学语文课在内容选取、考核要求等方面也应对不同类专业学生做区分,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对这三类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考核。以上措施,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
2.6改革评价方式,将标准化考核与灵活性评价相结合
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学生如此重视学习英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过级的压力。大学语文的结业考试也可借鉴英语的考级制度,把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三级为合格,二级为良好,一级为优秀,学生考核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合格标准只是基础性要求,要让一般学生都能达到。综合能力考核要科学、规范。另外,对学生参加的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发表作品等作为加分项目,把它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考试成绩相结合,就是学生的总成绩。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有朝着实现语文的这些功能前进,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大学语文论文11
一、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
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习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
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查,城市市民阅读习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习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
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平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二、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习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
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大学语文论文12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本篇论文是研究大学语文论文的,是关于教学模式论文的讨论分析。
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大学语文论文13
摘要:传统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和情景教学等,但是这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法。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的话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掌握的教学技巧。另外教育家陈玉秋也指出,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通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学习和学习态度的形成等。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热情,同时也不重视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对语文教学阅读观念和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对话阅读教学法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法是比较重要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教学理念。该种教学理念的实质是将对话作为教学中的基本属性,带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哲学内涵。对话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其不仅是人们表现自己的方式,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的方式。在一般意义上来讲,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促进了交流的形成,而交流又促进了教学的发展。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重视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文本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例子进行阐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部分,而教师是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高职高专大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国应该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千万注意不要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对阅读的热情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展开。以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交流进行阐述。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通过阅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阅读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通过阅读的方式才能诠释其中的意义,而不同的读者和相同文本的理解又存在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科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而且需要不同的个体对相同文本的不同体验,在进行文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味的追求标准的答案,而是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备课。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的备课中不仅需要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对作品实现深入的挖掘,真正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需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视野,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法
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存在一定的特点,即对大学语文阅读的热情度不高,同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不满。他们希望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希望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的培养。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发展,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不断实现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和共同进步,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过程。该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探究式教学的话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高职高专教学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创新的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品质的培养。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应该重视阅读环境的开放性。探究式教学所依据的载体是课本,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可能中的内容,应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到图书馆和实践活动之进行教学实践,不断实现拓展教学的内容。第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式教学内容具有自身的优点,即实践性比较强,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合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探究的主题,之后将全班分成几个小姐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主题,小组依据自己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进行整理之后讨论,在收集资料和发表见解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深化和认识。另外,好可以组织全班的学生针对某个文本进行谈论,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法
某教学家曾经说过,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培养,同时应该感受到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魅力。首先,大学语文中的魅力需要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其次,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的灌输,而是需要让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实现真正的体验式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同时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模式,让学体会到情感体验和认同,该种教学模式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该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该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体验。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设定;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试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和社会科学系,西藏拉萨850007摘要:传统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和情景教学等,但是这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法。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对阅读文本内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是一种群体性和情境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应该对传统的竞争和个体学习的模式进行改变,而是进行合作和创新学习,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课堂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情况选择体验式阅读教学法,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体验和感悟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人内涵,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热情,促进阅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大语文”阅读教学法
该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和结合,将语文的阅读范围进行拓展,即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实现从阅读语文走向阅读生活,实现阅读方向的延伸,即从课内走向课外。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进行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文本的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方法。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和图像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高效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带来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中的文本和文字,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体中的文本在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媒体文本重要包括报刊、广播和影视等,这些文本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存在文字和图像文本。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应该重视对媒体文本的建设和选择,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利用,将其成功引进教学中来。另外,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需要拓展语文的阅读内容。在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大学语文教学和文学史教学以及文学体裁教学进行混合。而在新时期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而是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阅读文学作为起点,进而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拓展,将其拓展到历史、社会和哲学等领域。
五、结语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主要有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这些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应该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吸收传统方式优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满足高职高专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昱.“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41.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51.
[3]陈玉秋.效度: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学术月刊,20xx(2):26
[4]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xx(3):60-63.
[5]庞立敏.五年制高职专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对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xx:31.
大学语文论文14
1.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对于如何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关注度日高,但是就大学语文本身的发展状况而言,大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相背离的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清,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特征;
第二,对课程的定位不明,出现工具性、人文性、趣味性美育性以及“人文教育”等多种定位;
第三,对教材的选用过于多元化,未形成统一教材;
第四,多数教师将大学语文定为基础性课程,认为于职业无任何裨益,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对大学语文教育予以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改革迫在眉睫。
2.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意见
2.1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定位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语文水平的增强
由于高职院校大都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把人文和语文结合在一起,突显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以及开拓性特点。而就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来说,应把旧日的语文观念转变为人文语文思想,尤其需突显出语文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同源联系。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来说,语文是整个积淀的基础,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构件。大学语文教育是华夏民族的母语教育,其不仅需对民族文化予以传承而且还需对整个华夏儿女的民族意识与精神予以唤醒与振奋,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破除旧日的纯文学教育理念,坚持把文学与哲学、美学、历史学以及科技等各种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令学生体会到美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使其收获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与动物相较,人类所具备的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就是语言,而对于整个民族而言,语言不仅是文化载体,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在历史的沉淀中,语言将一个民族所具备的风俗、思想、情感以及经验等都包融在内,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承整个民族的文化,应当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语文水平的增强。
2.2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需突显人文本位
过去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其核心内容大都为文本讲解,讲究知识本位,这一情况过于强调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而把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人格塑造排除在外,无法完全地把大学语文所具备的育人功能体现出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出现文化缺场现象,最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大学语文的教材予以变革,采用人文本位取代知识本位,使大学语文的教学由传统的死板知识教授转变为鲜活的生命体验,借助大学语文教育,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并规划人生,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
2.3大学语文的教材与教学需注重学科融合
过去用于大学语文的教材通常都注重文选一途,所编内容大都杂乱无章,不具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语文的沿袭,这样的教材结构不仅对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相当不利,而且也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当摒弃传统的学科分离,坚持把知识板块融于一起,比如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生情感以及科技艺术等融合于大学语文教材之中,使学科沟通取代学科隔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关注度,促进其自身发展,并使其满足社会所需。
2.4大学语文教育需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小学与中学的教育是为了应试所需,往往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尽管不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沿袭,但实质上仍旧能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这一情形势必会造成语文教育的逐步边缘化,最终使大学语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当紧跟时代的脉搏,尽可能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情感,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当下的生活所需,而且还有利于其适应将来的生活发展所需。总之,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那么必须具备多彩多姿的生活源头。只有如此,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才是真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才是真正地与生态教育思想相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情操的陶冶,是为了灵魂的唤醒,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建立向上的精神世界,了解社会的发展所需,最终将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应对世界万物的瞬息突变。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需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与就业需求去实行,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把握学科定位,注重学科融合,突显人文本位,力求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大学语文论文15
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始终都保持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每次的代表大会上,也经常会就教育问题展开讨论。教育包含着非常多的学科,其中,语文是最基本的一门学科,它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们。在今天,由于国学地位的上升,社会对语文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在很多的大学中被当作一门基础公共课,要求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体现。继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点,继续教育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下面笔者就将从继续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语文的继续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继续教育的基本概念
所谓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脱离了学校教育之后,社会成员为了提升自我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本身也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从出现时起,继续教育所针对的对象大多是已经成年的工作者。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通过继续教育人们才能够让自己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在同一水平线上,它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对一些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知识进行提高、补充、更新以及拓展,进而让其知识结构能够有所完善,专业技术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提升。另外,对于人才资源开发来说,继续教育还是一个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它能够使得人才的潜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让人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近些年来,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例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就引入了继续教育这样一个概念。在最初的大学教育中,语文并没有被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科目,但是随着对国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在大学教育中,要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学习,正因如此很多高校如今已经将语文当作了一门基础公共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语文是一种继续教育,即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结束后,语文在大学的继续教育。总之,不管是哪一学科,也不管继续教育所培养的是哪一方面的技能,继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二、大学语文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语文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积极倡导在各方面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一部分高校也已经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要求更多的学生学习,但是大学语文继续教育中依然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下面笔者将从继续教育的角度对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大学语文的地位没有得到正视
语文是培养学生母语能力的一门学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到了大学,由于学习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很多人都有了自己专攻的方向,因而对语文就越来越不重视。学生对大学语文缺乏准确的定位,他们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在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人文素质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语文在社交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就很难在心中对大学语文的继续教育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也必将不利于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发展。
2.大学语文教材不合适
由于今天的大学语文公共课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内容,这在大学语文教材上就有一定的体现。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教材以传统化的选文为主,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学史上的名著,学生之前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了解,因而就显得不必要。另外,有的教材甚至会选取一些文言文,这种文体的文章比较晦涩,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弱化。第二种是中学化,有些教材中的选文几乎是中学课文的重复,这对学生实际水平提高必然没有帮助。第三种是在教材中故意对外国文学进行淡化,也缺乏一些经典的应用文。
3.师资力量存在一些问题
正是由于大学语文继续教育无人重视,因而师资力量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职称低、学历低的现象,进而在自我认知和评价上也不够清晰,很多较为优秀的教师也不愿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能够学到的知识也必然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继续教育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4.教学方式和理念不合适在我国的大学语文继续教育中,教育方式和理念存在非常多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且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满堂灌的形式非常突出。这就很可能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因此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下,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作用是很难得以充分发挥的。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的继续教育
面对以上非常复杂的情况,大学语文教育继续教育要想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针对那些问题作出必要的调整。下面笔者将就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继续教育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
1.正确认识大学语文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对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功能有正确的认识,并且为其找到更为合适的定位。只有功能确定了,这一课程才能找到立足之本;只有定位科学了,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困境才能够得以摆脱。就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任务和性质来看,语言运用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大学语文继续教育中的思想内容,大学语文继续教育必然会与文化的濡染、思想的熏陶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教育中必然会包含着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而就继续教育的属性来说,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各种要求自然也会比中学高,这种高要求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和修养等方面的培养中都有所体现。对大学语文继续教育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让思想、文化、知识的密度有所提高,进而提升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促进大学语文继续教育向大学人文转变,让语文教育发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2.适当改革大学语文教材
既然当今的语文教材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改革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大学语文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既要选择一些文学名著,还要对一些经典应用文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学名著能够提升学生的深度和素养,而对这些经典应用文的掌握却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在语文教材中,也应当适当地选取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使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总之,大学语文继续教育不同于中学,既需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和修养,又需要提供一些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未来工作服务的东西,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当尽可能地涉及各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发展服务。
3.加强大学语文师资力量
在继续教育的浪潮下,大学语文教师也应当紧随这一浪潮,对自己进行再教育,从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第一,大学语文教师要对语言、文化、哲学等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从而使得讲课更为生动活泼,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语文教师也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改善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让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得到提升。总之,大学语文教师也要适应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进而让学生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
4.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和理念
教学模式和理念问题是阻碍当今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重要问题,要想促进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必须有所改善。进行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创新是必要的,在教育中,要从学生这一主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和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中让他们讨论,进而使得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观点能够得到交流,促进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发展。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大学中,语文继续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笔者主要从继续教育的视角就大学语文继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学语文继续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大学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06-14
大学语文论文11-14
大学语文论文08-17
大学语文论文例文08-08
情感教学的大学语文论文08-17
大学语文论文(通用8篇)02-08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8-19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论文09-05
大学语文教案03-12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