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30 16:57:39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论文集锦【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论文集锦【15篇】

数学教学论文1

  一、情境创设要利学生研习条理化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二、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三、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论文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并未发育完全,所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各大小型的数学考试,题型基本上紧贴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并未出现太多的扩展题型,可依然能从学生的练习册和试卷的绝大多数错误中发现学生并未完全掌握老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数学教学效果。

  一、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虽时常向学生提出和教材相关的数学问题,但问题的提出模式却明显缺乏目的性,仅仅是通过其他渠道选取和课时相关的数学问题,并未针对学生对于一个课时薄弱点进行问题筛选或者加工。另外一方面教师布置的问题目的性太强,为了使学生更快、更牢的掌握数学知识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而忽视了借助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培养数学感情的环节。另外,教师提问题的环节比较机械化,似乎是每一堂课时中必要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步骤一般都遵循于讲授理论知识-练习数学教材上课后问题-老师在提出其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就使得问题的创设成了一场无意义的表演。

  二、有效问题情景创设的策略

  针对以上例举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教学情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景、创设真实性问题情景、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四个角度入手。

  1.创设操作性问题教学情景

  操作是指将观察到的外部事物,通过自我综合思维的过滤,以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形式,自己利用思维加工的事物通过有形的方式再次复原。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使学生能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圆周长的原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大小不同的圆周长和直径,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发现圆周长总是比直径多三倍多的秘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再引出公式,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如何将公式带入给出的既定条件中,通过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方式扩宽学生的思维。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景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景其实施方法更加具备灵活性,本文重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和设计游戏为例,相比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小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更能自觉性的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可以把讲故事和提出问题有效融合,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故事:“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师徒四人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当时正值酷暑,师徒四人口渴难耐,村庄的田地里正好长满了绿油油的西瓜,好客的农夫见他们一幅取经人的打扮,于是友好的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完全够师徒四人食用的大西瓜,在沙和尚就如何分瓜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孙悟空说每人分1/4份,贪吃的猪八戒却说给我分1/6份,那么请问是孙悟空说的每个人分1/4保持师徒四人的食量平等时猪八戒吃的多一些还是1/6多一些?”

  另外,小学生一般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爱玩的天性,那么就可以通过设计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在放飞天性中掌握数学知识。在进行“元、角、分”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通过书上的问题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难免过于抽象了,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开展角色模拟游戏,部分学生扮演商贩,部分学生扮演顾客,通过“买卖文具”的形式加深对不同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的运算。在扮演环节结束后,老师将卖出去的文具以及价钱例举在黑板上,例如橡皮擦五角钱、铅笔一元钱、钢笔五元钱,安排学生自行运算商家在这次生意中共赚了多少钱。

  3.创设真实性问题情景

  教师向小学生例举的问题应该吻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发动联想思维联系到现实生活,再倒回来进一步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例举:“小红和小明是同桌,因此放学之际收作业本的时候,小红连带着小明的作业本一起收到了书包里,小红亲自将作业本送到小明家、小明到小红家拿作业本、两人打电话一同出门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小明该选择以哪种方案能更快的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题目中所提到的小明小红可以置换成班级学生真实的名字,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数学问题紧密的贴合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4.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要求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景,简言之就是老师并不是提出问题的主体,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问题的一方,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发生。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并给与解答,这种被动性的模式必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解答问题的热情。相反是,自发性发现问题的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比方说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时,应该教师运用多媒体途径,将三十个已经有了号码标识的彩球按照白、绿、红、黄四种颜色排列,教师根据排列的序号报出号码所依附的球属于哪种颜色。小学生自然会为这像变魔术的场景而感到兴致勃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其中的原理并给出除法算式,并简要说出其原理,开扩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种不良现状,教师应该采取创设操作性问题教学情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景、创设真实性问题情景、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相结合的问题创设模式,才能进一步发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以及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飞。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xx,:1-6.

  [2]时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3):206.

数学教学论文3

  一、数学史的简述

  数学史是关于数学的发展过程的历史,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是数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数学史是人们认识数学本身的历史,数学史是展现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与数学之间联系的历史,数学史阐述了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具体发展过程,数学史记录了数学家们对数学卓越贡献的历史,数学史是我们学习数学概念、知识、思想与方法及其发展历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每个学科都有其历史,数学也一样。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具有很强的累积性,它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把原有的理论推翻了重新建立,数学的理论是一脉相承,不同时期的数学家都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拓展。数学史向我们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大致历程,记录了数学家们研究数学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数学家们的艰辛与喜悦,是数学家们集体智慧的完美展现。

  二、数学史的教育现状

  18世纪,孔德就指出历史顺序在孩子教育中的必要性。20世纪70年代,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召开,会议中有个数学工作小组提议把数学史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许多年过去了,虽然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所涉及,但是调查发现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视程度和融入程度是比较低的,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将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发挥的很好,只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近年来,各地纷纷推行教育改革,国际上对数学史的研究和学习越来越重视,国内各种有关数学史的研讨会也相继召开,许多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数学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国际国内掀起了一股数学史研究和学习的狂热潮流。

  三、数学史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

  (一)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融入数学史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数学教材理论知识占大部分,这就导致数学学起来比较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的趣味性,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小学数学概念等理论知识学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将数学史资料等一些比较感性的材料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中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游戏、有趣的问题等在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这些数学史中的故事、游戏等有着令人好奇的历史背景,可以丰富小学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出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推进。下面我们做一些有趣例子的介绍,这些例子对于活跃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气氛有很大的作用。有趣的数学游戏:摆火柴、七巧板拼图;有趣的数学故事:高斯的故事、一个手指的故事(十进制);有趣的数学问题:四色问题、歌德巴赫猜想。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对有趣的数学资料的收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入这些有趣的数学材料,逐渐的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进行。

  (三)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拓展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得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改后,人们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越来越重要了。数学史为学习数学的学生提供了数学的发展进程、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等知识,学生学习数学史,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深刻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高效的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会先主动思考、探究,而不是一味的问老师答案,学习数学史,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将数学史融入小学课堂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塑造优良品格、培养爱国情操的意义,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问题探究和课堂小结中融入数学史。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原则,密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教师可以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效率,促进数学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数学教学论文4

  一、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有关原则

  1.主体是全体学生.高中新课改的内涵就是对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的更改,建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到数学知识.在数学情境教学中,我们更是要注重对这一原则的贯彻,尊重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实现教学方式从“老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问互答”的转变.

  2.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而言,情景教学的显著优势是在教学中为全体学生建构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以课本所谱写的知识为基础,打破各种思维限制,最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再次整合,从多方面多层次考虑问题,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3.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各种影响,比如先天条件或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则会导致优等学生失去兴趣,差等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发生.这样说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学会因材施教,以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最后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4.难易程度恰当.教师在情境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是题目出得太难,则会打击学生,造成他们自信心不足;要是太简单的话,则可能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下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在其中设定一定的悬念,动摇学生的先前的认知水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途经

  1.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我们不妨在设计情境时,举一些源自生活中的例子,借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从而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我们在讲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不妨引入存款利息的例子.比如20xx年3月1日小明去建设银行存款x元,他存的是一年的定期储蓄.20xx年3月1日他去该银行将到期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出,同时再加x元,接着再存一年的定期储蓄,此后他都按照同样的方法在每年3月1日去建设银行存款和取款.那么假设银行年定期储蓄率r不变,则到20xx年3月1日,他将所有的本息全都取出来时,一共可以取出多少钱呢?这样我们就可以一步步地将学生引进这个话题,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在学生将问题解出之后,引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一知识.

  2.史事举例,激发联想

  我们在引入知识点之前不妨先举几个和历史有关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从故事中发掘数学因素.比如我们在引入向量这一定义时,不妨先这么举一个和历史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人要从北方去往南方,可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朝北走,很多人都笑话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不用担心,我可以骑马过去.”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他可以到达目的地吗”.相信这会激发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然后我们引入向量这个概念.再接着,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举出相关的例子.

  3.动手动脑,实践操作

  古人云:“学以致用.”这同时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情景教学法中,我们应该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帮助他们消化吸收,运用自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所学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引入椭圆这一概念时,教师不妨让学生用钉子和绳子这样的工具,使钉子固定,分别让三根绳子距两个钉子之间的长短不一,然后让学生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我们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对椭圆这一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又便于教师引入椭圆的定义.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学生们体验了椭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了椭圆的概念.

  三、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相互探讨中,学生一步步地趋向正确的答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一起总结问题,从而真正地了解掌握知识.这不就是所说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吗?

  2.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跟具体问题“较真”,对其产生兴趣.新课改倡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要是一个有效的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过程.”的确,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自然而然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3.我们在设计相关情境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让情景教学为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使学生发挥想象,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数学教学论文5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中学学生现状的分析,找出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归纳出最基本的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便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中学学生;自卑心;厌学;学习主动性;兴趣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技术型人才为标准。现在中职新生人数逐年递增,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基础稍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升入高中无望的初中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质量较低,不仅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也较低,学生中也有没有进行中考就直接就读中职的。下面就我在这几年中职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和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心得加以总结。

  一、中职学生的状况

  (一)自卑心理强,自信心不够,消极被动,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老师会戴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学生没有任何的规划,一点也不憧憬自己的未来,在学校抱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理,天天混日子。在教学过程中,如不对学生这种自卑的心理进行改观,就没有一点价值,更谈不上教学效率。尤其是数学教学,由于数学较为枯燥,都是规整的公式,学生极容易厌恶数学课。课堂中,不好好听课,课后,作业不写或直接找同学作业进行抄袭,都是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的表现。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每个知识点都是连接的,前期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后面的知识点的学习就会跟不上,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很容易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放弃,后果更为严重。

  (二)学生不会主动学习,不知为何学习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都将孩子娇生惯养,许多事情都是家长操办好,慢慢养成了孩子做事的依赖性,做事情不会主动,对于学习也不例外。同时,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选择不同,对数学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忽略,尤其是对思维难度大的数学放弃学习。

  (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受限制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起来的,数学中的公式,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记住公式,但是不会熟练运用。譬如,在一道简单的题中,学生会用此公式解答,但是这道题换了一个说法,在题干中加些混淆不确定因素,学生就不会运用此公式解答。原因是对于这些公式,学生还是没有完全彻底理解,只是记住了。

  二、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丢弃自卑包袱,助其重拾自信

  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多与他们接触,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沟通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始终是真心的,在和学生的谈话中,要很诚恳地对待每个学生,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较好的一面,要适当进行表扬,帮助学生将自信心树立起来。在课堂上给他们制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看到他们的过人之处,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使差生丢弃自卑包袱,战胜自己,找回自我。

  (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如果发现数学和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数学很有必要,自然而然,就会喜欢这门学科,对其学习的兴趣浓厚。学校开设数学课是为专业服务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搞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中职学生除了数学基础差,在其他方面表现也有很多问题,致使教师无法控制课堂,如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这种不良行为指出,不可视而不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犯常识性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不能责备和另眼相看。“怎么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初中是怎么学的?”这些语言容易使学生情绪沮丧,不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学习进步,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努力老师是看得见的,他们的努力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的,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分层教学

  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各种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对他们的要求高些,慢慢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数学学习中的奥秘,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不断鼓励,不可施加太大的压力,慢慢引导他们将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巩固,而不是死记硬背。

  参考文献:

  [1]蒋滟君.浅析新课改下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23).

  [2]郑成生.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xx,(32).

  作者:朱书平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数学教学论文6

  一、诱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主要的授课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绝对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在听讲,被动地接受。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声、形、色等多种渠道,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它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这一优越的条件下,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的。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从而使教师的观念得以转变,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使教育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二、远程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制作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因为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联系,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具有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可以运用远程媒体资源演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通过整理、分析、交流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以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及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远程教育利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降低教学难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导致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作出判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多方面限制,缺乏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能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困难,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产生了困难。现在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进入课堂,从而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这就为数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并没有设计单纯的口算题,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远程教育的呈现过程,诱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大大降低学生的认识难度。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更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降低学生的认识难度,引导学生创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显得尤为重要,变难为易。总之,远程教育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变化,生动再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路,谱写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篇章,使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引导。为中小学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他们撒下了希望的种子。为信息技术扩展教育的范围和领域提供了又一种途径,实现了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改革数学教学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意识和思想,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远程教育资源必将以更优的设计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数学教学论文7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方式实现了快速转变。其中,面向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全体学生而采取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案在各中学逐渐形成,以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成绩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中学教育中,以数学课堂为应用场景,探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法、策略等,将有助于积累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经验,帮助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层次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为对其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依据。主要是对班里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数学知识水平、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自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其次,将学生确定为三个层次,将那些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控制能力极强、对数学知识拥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A,将那些学习成绩中等、自我控制能力一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确定为层次B,将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较弱或没有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C。主要的做法是,科学设计层次教学划分标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学生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要求选择选项;然后根据我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再次,对于处于层次B和层次C的学生,我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数学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以心情舒畅、兴趣浓郁的状态按照自己设计的不同层次教学模式或方案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表现,不断调整三个层级的学生,这一点是必须事先向其进行说明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机制,充分调动那些学习成绩差、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迎头赶上。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我会对三个层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并邀请其参与分层教学方案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中,进而做出分层教学的.优化调整。在整个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获取反馈的各种表现和心态,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对于分层教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很有必要。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分层教学任务和具体内容,并围绕目标开展各种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点。那么,要想确定一个科学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灵活把握现有数学教学大纲及任务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本教学目标和较高教学目标两个层次。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以“直角三角形习题课”为例,针对分层教学方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快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并能够对其进行解题应用。二是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完全掌握并了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可以熟练解决各类直角三角形相关的习题;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解题技巧,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难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层次A类学生,并要求其练习一些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发挥自主应用能力的直角三角形习题,在练习中快速掌握相关技巧、知识点应用等;而层次B类学生则需要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对那些难度相对高一点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进行自主解题,并积极探索层次A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对于层次C类学生则是要求其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点掌握水平就可以,鼓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层次B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

  三、对课堂提问及设问进行分层

  通过课堂提问及设问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的运用,这在分层教学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问的基础题,一般选择层次C类学生进行回答,基础题的难度不高,易于回答,很多处于层次C类的学生往往在被提问后开始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成绩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难度相对大一些的问题,可以根据三个层级中学生举手的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层次C、B类的学生回答,但对于那些逻辑性强、需要发散思维、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层次C、B类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的,则需要优先选择层次A类学生回答。在课堂提问中,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回答、提出设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度问题的设计,使其能够在回答正确中获得教师的赞许、支持和鼓励,同时在同学中也更具有信心,增加其发言次数,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布置课后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很普遍,但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不同层级的作业习题。也就是在布置作业时应当体现出层次性,主要根据习题难易程度、作业量大小、学生实际承受力等进行作业的层级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的作业布置方式,对层次C类学生,要求其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完成课堂习题即可;对于层次B类学生,鼓励其在完成层次C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思考,有精力、时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一些习题的练习;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严格要求,对其布置课堂习题之外,还需要对一些竞赛习题进行练习,并总结解题技巧、方法和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同组内学生之间讨论,必要时请求老师给予指导,重点培养起知识点应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此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划分为必做和选做,对于必做的作业则需要学生们都必须完成,而选做的习题则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理设计的,并注明适合哪一类学生练习。还可以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题,主要是为了那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通过合适的题量、难度等的科学搭配设计,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五、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考试试卷作为检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融入分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易程度、考察知识点范围、教学目标等的考试试卷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分层教学提供支持。在考试试卷设计中,应当针对层次C类学生实际情况,以基础题为主;对于层次B类学生应当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百分之二十比例的略高于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高难度附加题和百分之十的竞赛题。对于那些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堂表扬、嘉奖等的形式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进步的榜样,并将其纳入更高层级的学习层次;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其总结问题和原因,在学生中维护其自尊心,并科学制定激励措施,促使其慢慢进步。

  六、结语

  总之,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在其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作用,采取诸如分层教学等科学方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成绩,注重其创新意识培育和发散思维培养。通过分层教学,培养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改进分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水平的目的。

  作者:陈明娜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柴岗初级中学

数学教学论文8

  一、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融合本身就是要体现数学自身所具有的素质修养魅力,而通过数学史的教学融入进行完美展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以大多数学生的角度去看,高等数学其实是一门相对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总是在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及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超强逻辑公式[2],对于这些“外星人”还需要学生进行学习、记忆甚至死记硬背,大多数同学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觉得课程枯燥无趣,自己的头脑也越来越笨。如果有数学史对高等数学教学的融入,就大不一样了。其可以利用数学史的丰富知识内涵与数学的枯燥进行中和,使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进行重新理解与认识,将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兴趣的激发有更大作用,对于高等数学中奥秘的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也能逐渐培养起来。其次,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引导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相对较难,即使教师努力讲解一些疑难问题,还是会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摸不着头脑,这也间接使学生对数学兴趣慢慢降低。所以,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课程上的逐渐渗透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也能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这将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引导更加有利。数学史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数学历史的发展与进化传承过程,数学成果在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其特有的表现手法。这种情况下就能使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同时,一方面,以对数学背景知识的了解作为启发,另一方面,也能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效率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对于解决学习中的知识层更为有利。教学中教师通过将数学史渗透于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将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知度,对于数学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了解数学所存在的丰富内涵与本质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文化素质。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够透彻,已经积累了太多不懂不会不明白的问题,一个知识没明白,又有新的知识涌进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基本都一知半解,知识层发生断层现象。而数学史对于教学的融入则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数学中的问题和数学史完整连接,将要学习的数学与之联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具备一个连续的数学思想模式与知识体系。

  最后,对于培训学生的思维方式十分有利。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教师可谓煞费苦心,而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则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自身一种较好的思维模式,这样就能有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专项提升,可以让他们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很多数学问题[3]。实际上,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这里面不仅有传统教学方法的调和融入,还有需要对结果进行训练与演示,真正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分析能力。而数学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补充手段,数学史把历史上数学家特有数学思维中的创造性成果充分展现在当代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启发,对于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造性十分有利。

  二、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间的实践与探索

  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师普遍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在意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真正感受,就更不要提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但数学史对于高等数学教学的融入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才是根本。这样才会有利于数学史知识内容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教学时课堂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第一,注重数学史在融合高等数学教学时的围绕渗透。数学经过岁月的漫长积累,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越来越令人觉得有着很深的内涵,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诠释的,其包含的种类多种多样。这就考验了教师的资历与能力。如何将数学史与高等数学的教材及学生的心理进行组合并找到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围绕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要注意当前教学课本上已经存在的数学史内容,在教学时也要注意不要忽略数学史的知识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氛围也更加活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关键。

  第二,要将数学史中的思维模式对学生予以揭示。数学史不仅是数学的发展进程那么简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还包含一些特有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也是根据数学的不断发展激发出来的。从根本上说,数学的思维模式在今天这种局面下都是由数学史进化发展得来的,这一进化过程演绎出数学固有的本质与认知过程,包含数学思维及实践方法的全部概括。这就要说明高等数学中不仅有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极为多元化的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在学习时并不会对此十分重视[4],他们只会想着如何把理论内容搞清楚,如何去拿到更高的分数等,他们不明白要想提高成绩,数学史的研究将会对他们有多大帮助。而教师恰好在这一过程中阐释明白这个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

  第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中各种符号的历史。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无一不应用到各种各样的符号,可以说数学史的发展历程缺少不了数学符号的辅助,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种数学符号及发展史,有利于学生对符号的认知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历史上的数学家及一些关于数学的奇闻趣事的了解,一举两得。第四,是要将数学家的奇闻趣事介绍给学生。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讲解到一些有历史事迹的概念或公式时,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史上的人物及事迹拿出来与学生分享,通过正确的故事寓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加强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重新树立自身的意志及学习信念,增强信心与勇气,并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5]。

  三、结语

  将数学史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成绩和思维方法有所帮助,这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我国对于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开军。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5)。

  [2]李兵方,李运通,赵增逊。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

  [3]苑倩倩,等。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xx(3)。

  [4]李春丽,穆柯。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2)。

  [5]李晓莎。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20xx(11)。

数学教学论文9

  本文将要论述的“整体、联系与转换”、“留有余地”和“备而不‘课'等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的特性,是我们根据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譬如,“统一数学观”或“综合数学论”,即:数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体,数学的科学性业已变得越来越“可见”和“直接”,而其人文性则显得有些害羞,总是藏在“科学性”的后面而被屏蔽,显得有些灰色;数学是一个由思想、问题、方法和语言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而其“公理化”的形式则只是其外在的线性的逻辑呈现形式;数学不仅是一个包含真理性认识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为人”因而也是“有人”的社会一文化活动;数学的真理是相对绝对的,而非绝对相对的,更不是绝对的;所作的理论上的初步建构。尽管也有其非系统的“非干预式指导性试验”的贡献,但是,这些特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数学教育教学实验的系统“验证”才能得以真正确立。此外,这里所给出的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之特性”是否就是“数学文化教学”的全部,也还是值得作进一步思考的。还是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整体、联系与转换”吧。

  一、数学教学中的“整体、联系与转换”

  一般而言,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三种水平。第-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精心准备并实施的教学一一有整体、联系与转换的观念,但认为学生没有,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发现并设计这个联系与转换的整体结构,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这些基本的结构,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并认为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加入到任何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来,这是一种“给予式的教学”;第二种水平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得法而精心设计并实施的教学一一当然也有整体的观念,但让学生自己经常去发现这些基本的整体结构,并认为这样是符合“学生学习主体性”教育要求的,这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第三种水平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会学,而且希望他们能够乐于学习数学而教他们经常去调节这些基本的整体结构,因为已有的整体结构总是有局限的“有待之游”,这是一种“超越式的教学”。当然,也有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处在第一种水平之下,但我们认为这些教师是不能称其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师,即他们是“不合格的”数学教师。

  由此可见,处在第一种水平的教师是在教数学,而处在第二和第三种水平的教师都是在教学生学数学,但有“有待的发现”和“无待的追求”之本质区别。现实中,第一种水平的数学教师可能很辛苦,但经常感觉到“吃力不讨好”;第二种水平的教师擅长教“好学生”,而对所谓的“数学差生”则会显得“一筹莫展”;只有第三种水平的教师,他们不仅善于启发“好学生”,而且也很会转化“差学生”,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寻的“理想教师”及其“有效教学”。

  第一种水平的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联系与转换的”整体观,即在设计整体结构时应该超越现在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单元”等有限的范围,而同时考虑可能的更大范围的整体结构。譬如,在小学阶段讲方程概念时,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而言,几乎没有一个数学教师不是用“天平的平衡”来联系实际以帮助学生去发现“方程的结构”的,但这个“平衡结构”却存在着为后续学习(如解方程)埋下“地雷”的可能--如何理解“尤+5=0”、“工2=9”和“工2-4尤=5”等方程中的“等号两边的”平衡呢?第二种水平的教师由于强调“好学生”的重要性,而且不愿也无法教学所谓的“数学差生”,其中有些教师可能在态度上比较“傲慢”,排挤“差生”。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校升学率的保障,学校和家长都得罪不起。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改变态度(尽管也不容易),并不断地向第三种水平的教师学习。第三种水平的教师,应该说,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寻的目标。

  所谓“整体”不仅仅是指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和大中衔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指-节课、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一学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整体性问题,更不仅仅是指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三种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注重数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它更多的是指,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用一种“无待的”整体观来看待各种“有待的”数学学习,以使数学学习成为融“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创造的“自由天地”。

  而所谓“联系与转换”则是在上述“整体”意义上内在于其中的要求,否则,整体将不成其为整体。整体只有通过这“联系与转换”才能够形成、变化和发展,成为一个可能的更大的整体的一个要素或局部或“联系与转换”本身。

  譬如,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整体观念并“深熟”数学文化的内涵,那么我们在进行“数”的教学时就不会局限于“数”的“逻辑发展”(即N-Z-Q-R-Z)或“四则运算”,而置“数”的其他特性(比如,区分性、顺序性和拓扑结构性等,其实复数也可以在有理数之后或实数之前学习)于不顾,更不会出现像“‘,是不是(第一个)自然数?’这样一类问题,也不会出现“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这类“同语反复”,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把一楼不称为‘一楼’,而把二楼叫做‘一楼等“数字文化”的约定性。而所谓的`“九五之尊”、“三教九流”等也不过是“数字文化”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已。这里既没有什么神秘感,也没有什么令人费解的难题,倒是文化历史为何选择了这“数字”而不是其他“数字”,却很是令人费解和迷惑的,但这已不是数学文化教学论的问题,而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了。

  再譬如,“计算”或“运算”早已不再是各种“数”的“特权”了,它甚至还被视为“生命的本质”。如何能够通过数学学习来获得这种“哲学的”意义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洞悉“计算”意义的文化发展:数的运算、字母的运算、函数运算、各种具体数学对象的关系、抽象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关系、计算就是有限规则的迭代、计算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计算……,又要善用“联系与转换”而不把我们现学或已学的“计算”之含义视为“唯一的”逻辑必然。因为演绎证明本身是以演绎为前提的,它属于循环论证;而归纳也是在以“归纳有效”这个事实为其前提的情况下心照不宣地进行归纳的。[1]所以,在数学中,如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不存在最后的和绝对的真理,存在的只是大量的“有限规则内的”相对真理或“语言游戏”。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数计算、有理数计算、实数计算、复数计算等之间的一致性,算术计算与代数运算之间的一致性,还可以见到算术与代数中的计算、函数运算与几何中的变换等之间的一致性,甚至“生命的计算本质”,即“符号的排列组合”。

  二、数学教学中的“留有余地”

  由于数学文化的“整体性”及其指导下的数学文化教学的“整体、联系与转换”之特征,和任何具体数学教学活动的“局部性”特性的同时存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我们认为,数学文化的教学就必须要“留有余地”。不过,这里的“留有余地”并不是指在课堂上“留有一手”,以待“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提升”或“拔高”;而是指,在任何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都不应该“把数学教死”,即不应该把数学知识教成“一串无意义的”符号,而应该把数学知识教成“数学思想流变”的凝结;不应该把数学活动教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步骤发现”,而应该把数学活动教成“数学方法游戏的”“再发现”;不应该把数学的“社会建制”隐藏起来,并独独倾心于“数学的绝对性”,而应该把数学的“社会建制”作为“数学精神”的不竭追求的体现,数学学习的“融贯性”只有在这种不竭的追求中才可能达到。

  由于数学文化那令人目眩,同时也令人神伤和令人向往的奇妙的力量和意义,数学文化,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几乎就成为了一门主要的课程。但数学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播却着实令人伤感(譬如,印刷体数字的书写及其练习)。这里还有-“几何的”例子,即幼儿园的“数学教师”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多更准确地从形体上“识别”事物,而专注于各种物体的形状(如正方形与长方形、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差异,却“视而不见”其内在的一致性,结果就造成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先天性”障碍:“五四制”中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就很难认同“正方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求同存异”式的数学(概念)的概括方式(我想,这可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五四制”,只是我们的结论来自“五四制”中的课堂观察)。在我们看来,这至少说明,从幼儿园就已开始的“数学文化”传播或教学就应该“留有余地”。也就是说,这里“绝对地”需要“模糊”而不是“精确”或“准确”或“清晰”。

  下面仍然是“五四制”中的一个课堂观察案例。初一数学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形成“代数的”整体转化的思想,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其实来自相应的某个版本的数学教学参考书):

  教师的意图(也是数学教学参考书编者的意图)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整体一联系一转化”的方式来“直接”得到答案,这与我们在算术中所强调的“准变量(表达式)’’是一致的。下面仅是其中的一种“转化”方式:

  但是,却有一个“笨”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所示的“笨”办法,即“战而屈人之兵”的直接方法:

  “教材安排在高中的内容就非得要等到学生上高中时才可以教”?这种被安排的顺序逻辑是谁家的逻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还是教师教数学的逻辑?……当然,教材的内容安排和顺序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一定的“科学的”理由和根据。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但这其中还应该包含无穷的变化和可能才“更科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创造性都需要这“无穷的变化和可能”。否则,科学的东西就有可能变成机械的“按设计图纸”的模仿,“程序教学”和“网络教学”也就有可能成为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假如我们就是按照“现在被安排好的顺序”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像这类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中也都有可能会隐藏着“内在的不可能”就这里的例子而言,不管是教师的“意图”还是“笨”学生的解法,都隐藏着“a是虚数”这一前提认定,而这一前提认定必然与“任何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相矛盾。

  其实,“笨”学生的“创造”隐藏着“发明复数”的契机--与历史惊人地相似!如果我们从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无理数的发现”早于复数,但“复数的完善”却早于实数,而且复数的“历史发现”恰恰就产生于类似那个“笨”学生所运用的“解方程方法”。这至少再一次说明,数学知识理论的逻辑结构与人们对它的认识的逻辑结构是不同构的,甚至有时是相反的。总之,综合的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应该留有余地。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地教,也是学生创造性地学所必需的。

  三、数学教学中的“备而不‘课,”

  数学(文化)教学如何贯彻“整体、联系与转换”而体现“留有余地”呢?根据“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这_普遍认识,我们认为,“备而不‘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创造精神。

  曾记否?当我们初为人师的时候,“老”教师们往往会教诲我们:当学生问你问题而你一时又答不上来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自己不会,应该说,你现在很忙,并约定一个时间给学生讲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否则,学生就会瞧不起你。

  我们暂且不说这些“老”教师们对初为人师的我们的关爱之心应该受到感激,单就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备课上就是,数学教师要找出一个被“自己”或“数学教师们”认为最好的教学设计或方案,以在课堂上展示数学或数学教师的“逻辑魅力”。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维进程不一致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本能地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改正”或“扭转”,以使得课堂教学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高度集中的”“简单”之美和“计划性”。但是,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教师就会越来越感觉到:学生上课配合得很好,问题也都能一一解答,而课后却又不会做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都教了你们N遍,你们居然还不会”。于是,教师对备课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了,只是把备课看作是“例行公事”--为备课组检查、教研组备案、教导处抽查等而“准备”甚至“复制”的“纸质文本”。课堂教学开始脱离教案而行“自由之事”。慢慢地,“纸质文本”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如同“陌路之伙伴”,但为了诸多“例行公事”的需要,教师还很有可能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案的“美化”方面。譬如,每一节数学课的教案上都要求在“教学目的”一栏中写上“德目”(即德育目的)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美化”现象,“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早已不知去向。

  上述情况是现实的状况,而不是理论的思辨。但是,为了解决这现实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却需要理论的思辨。所谓“备而不‘课'不是说不需要备课,而是指在课前、课中尤其是课后都需要精心地去思考、设计和准备。这里的“备”就是准备,而且它还应该是全方位的、“整体一联系一转换”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准备;而这里的“不课”则是指,不因一时一课而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教案”。在综合的“数学文化”观的意义上,“备而不‘课'就是要求我们对所教数学内容都要有一个丰富的“纵横交错”的理解与运用,并使得这些“纵横交错”的丰富关系成为教师个人的“血肉”、烂熟于心,而不是仅此“自留地”一块。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可能使数学学习充满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可能既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性,又体现其人文性。因此,数学文化教学论中所追求的数学教学既要做到“备而‘不课',又要体现其“整体、联系与转换”和“留有余地”等新特征。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数学教学作准备。

  首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综合的理解与“整体一联系一转换”式的把握。譬如,就小学1?3年级的四块内容而言,不仅要搞清楚“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各自的内在联系与转换,(其实,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便已知道,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还要贯穿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其次,还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位置感”,即它在整个“学校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意义。譬如,就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对小学数学的四块内容(其中4?6年级的第四块内容为“综合应用”有一种综合的“整体一联系一转换”式的把握,而且要沟通其与“幼儿园数学学习”以及初中即7?9年级的数学学习(第四块内容为“课题学习”)之间的关系与转换。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位置感”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次序,而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一种“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和“游刃有余”的节奏或步调。如果没有这种“游刃有余的位置感”,数学教学就会要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要么被自己设计好的“教学顺序”所限制。

  第三,在做到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就每次数学教学而言,我们都不应该把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等看作是一个不变的知识体系结构,而应该把它们视为“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一种安排或选择一一“有规则的游戏”,数学学习就是这“游戏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而在这“游戏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非“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新规则,这也就是所谓综合的“数学文化”中的数学的创新与发明一一“数学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而非专门的“数学文化”发展的研究方式,即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们专门从事的事业。

  第四,至于如何指导“规则的再发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重联系”(即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联系数学各学科、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等)都很值得重视(可以说这些都是深受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思想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这样做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文化)。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规则发现”的“有待”。数学文化的教学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已有“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而是要追求对这些“有待规则”的超越,以获得一种“无待”的自由意识。

  第五,现今所做的各种数学教学案例及其研究,可以说都是这种“规则发现”的“有待”设计。譬如,《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三学段”(即7?9年级)教学建议中的一个例子便是如此:

  完成下列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但是,这种“有待”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装好的套子,里面藏着一个“谜底”(即规律),所谓“发现规律”就是找出“谜底”。由此可见,教学成了“制作的”学习,而不是学习的“制作”。参照我们前面对数学教学水平所作的三种划分,这类“设计教学”最多就是第二或第一种水平的数学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第三种水平的教学。

  我们曾经做过两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数学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观念有待改进,而最终都未能在课堂上进行尝试。是否这样的设想太“高远”了?其实不是。因为在和一些数学骨干教师和教育硕士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大都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只是苦于没有“理论指导”,不敢妄为。由此看来,“备而不‘课'的数学教学追求应该是数学文化教学论的努力方向。第一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是“记数:除了十进制,还可以有什么?’;第二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则是“数:有理数之后,可能是什么?’。

  真诚期待有志于数学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与理论研究的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数学教学论文10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新时期中专数学教学,以适应新时期中专教学的特点,是当今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中专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使其就职后即可成为车间、班组的基础技术骨干。因此,中专的教学体制和形式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执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更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发掘和培养,为其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但就目前中专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摆脱老的框框,违背了中专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制约教学形式变革的几个主要因素

  中专数学教学脱离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学校一直实行的那种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堂听讲,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中、小学,还是中专和大学。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备课、讲课到学生作业、考试等诸环节都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这就是正规的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范化教学。殊不知这种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教师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而且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

  其次,中专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课堂教学的环境,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作为教师,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的约束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力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一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作法因脱离不了总体的限制,往往收效不大。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变化往往又显得不能适应,反而事倍功半。

  再者,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教学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课后还必须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繁重的课程使学生无暇对所学知识做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因此数学课程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这里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引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

  第二,现行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已采用多年,是一套系统性很强的教材,不失是一部好教材。但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教材的编排,使得教师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进行教学。按照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应该舍去。应删减必学内容,增加应用部分,缩短整个教学时间,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选排教学内容,增加灵活性,使学生切实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要求和基础理论,对教学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专数学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无须有太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从而逐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数学课的理论性较强,但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重视其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拱桥形状可视为抛物线,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电路中L-C振荡回路所产生的渡形在示波器上显示为正弦曲线。同学们通过观察不仅能理解正弦曲线的概念,若进一步介绍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正弦曲线在电学中表示的波形是一种理想状态。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一分为二,再将剩余部分一分为二。重复这一步骤至无穷,这个过程涉及了多种数学概念,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数列极限、无穷小量及级数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引伸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地接受新概念。此外,如今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计算机软件,包括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都能起到增强理解、提高兴趣的作用。

  第四,关于中专数学的考试形式。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数学课的考试不能仅局限于演算、论证。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可以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应该考察其应用能力、理解能力。这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得出。因此,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重点在平时,考察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权重应增大。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避免出现高分低能。

  总之,如何培养高标准的中专合格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单一的学科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中专数学教师理应不断汲取新知识,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的新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在广大的藏族聚集地区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一种,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针对藏族聚集地区数学学困生数量多的情况,解决学困生的问题需要从起根源入手,让学生真心学习数学。

  关键词:藏族聚集地区;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20xx年3月,我来到了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在一所藏族小学担任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我坚定了信心,要为支教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相处得时间十分短暂,但不得不说,这里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都是学困生,同时还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藏族聚集地区家庭教育差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对藏族聚集地区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第一,家长文化层次低,部分家长只受过一两年学校教育,甚至有些都没上过学,不认字,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当孩子遇到作业问题时,家长无法指导。第二,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所有的一切都不闻不问,责任都推给学校。认为学习上的事是学校应该管的,与家长无关。第三,部分家长根本认识不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甚至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孩子读书只是在浪费自己的血汗钱。第四,家长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孩子一生,藏族聚集地区的部分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打架等多发,没有对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在不良的环境中,孩子无法正常成长。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素质低的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学习上就更加是“寸步难行”了。

  (二)藏族聚集地区文化氛围薄弱

  由于藏族聚集地区大部分祖辈、父辈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系统化的教育,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部分家长做什么都不回避学生,甚至农闲时凑到一块进行等,导致孩子的教育受到阻碍。

  (三)藏族聚集地区家庭经济困难

  在广大藏族聚集地区,农民还没有脱贫,很多家长外出务打工,导致孩子边上学边做农活,甚至有些学生没有读完小学就去打工,还有些学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面对高昂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家里也无能为力,尽管国家对这些学生有救助政策,但是救助面窄,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从而荒废了学业。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一)改变厌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厌学原因也不同。有的家庭家庭贫困无比,没有充足的金钱来供学生上学。甚至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就抱有“让孩子认认字,不是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就行,省得将来因为不认识字被骗了都不知道”的想法,并将这种想法有意无意地施加给孩子,所以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再全心全意,只是敷衍。同时山区的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的事,学生学习的好坏全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学生到家后无法辅导学生继续学习等。渐渐地,学生就产生厌学心理,就算是再聪明的人不学习,也会被抛下,更何况是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山区学生。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知识改变命运,不学习就不能拓展视野,不能更好地创造财富,下一代也不会有良好的教育。只有跳出这个循环怪圈,才能有希望。

  (二)补充数学知识,填充过去空白

  由于学习进度并不相同,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首先,主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没有真正用心地学习数学,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往后很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在教学中,我选择用适当的方法带学生学习新课本的知识,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带学生回顾以前的相关联知识。对于相差太多的学生进行单独补习,以便学生尽快跟上学习进度。

  1、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很多知识没有牢固的掌握便已经忘记了。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从起点出发,是学生回忆并掌握以前缺少的知识,然后再导入正常的教学。让学生在复习加深知识记忆的同时,也将教学的难度降低,使学生不在起跑线上认输。

  2、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课后的自主复习。复习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可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扎实。而且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熟能生巧,进而融会贯通;同时复习可以增加记忆能力。一举多得。

  (三)打通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学习对于孩子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家中的时间更多。而且相较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更为密切。虽然家长们的知识水平不高,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不变的。只是家长被现实生活的贫困所限,认为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并不抱有太大希望。打通家长的观念,使学生在家的时候不再是负面情绪满身,可以以轻松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学生学习建立起坚实的后盾。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性格更加开朗,对于学习更加自信,在学习上也就更加努力,从而脱离学困生的行列,学习成绩便会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邓正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J]、现代交际,20xx(11)、

  [2]程之栋、小学数学教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9)、

  [3]孙晓春、合作学习:“学困生”脱“困”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课改实验消除学生“两极分化”对策初探[J]、网络财富,20xx(9)

数学教学论文12

  一、小学数学趋于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要求

  1.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每天学数学,用数学,但由于课堂过于空洞和不切实际,学生们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就教学现状,让小学数学做生活化的改革。2.现有教材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还很困难,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多增加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造并充实教材内容。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行中遇见的问题与思考建议

  1.过分追求生活的原型。教育者普遍认为教育应该做到与实际生活接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应当生活化,如果小学数学教学没能联系生活,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有些公开课上,一些老师生硬地表达自己理解的新理念,并且想让别人也接受,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硬生生地戴上生活化的帽子,严重地误导学生。事实上,的确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化不是要求必须每节课、每个例子都与现实相结合,而是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合所决定的。

  2.生活化变成形式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嘴上虽然很赞同生活化,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并不一样。有时只是应付地将知识与生活简单挂钩,表面看起来接近现实,但根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们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和发展经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运用所学或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思考与建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必须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不能为了生活化教学而生搬硬套。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进入生活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尝试联系生活实际。

  三、总结

  面对新形势和新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解决好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联系生活如何把握好限度,是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和探究的任务。

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养,其培养和完善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任务。高职数学教学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数学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数学教学;微课资源

  职业核心能力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具应备的除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从业能力,是指能应对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岗位专业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前提,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人才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志。近年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尤为关键。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以此为契机对数学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1高职数学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作为通识基础课的高职数学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提升人文素质、发展专业核心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载体,继而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自然载体,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培育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前提。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思维能力强,工作有头绪,竞争力强,更容易脱颖而出。数学体系本身蕴含着模型建立能力、计算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培育学生的'观察敏锐性、逻辑思索、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比其他学科更独一无二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学校的知识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会忘记,但是那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推理方式、数学所培养的严谨性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高职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承载渠道,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变换数学教学观念,对现有教学中落后的教学体系与模式进行改革,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高职数学课程的现状

  现在的高职数学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或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为主的口号削减高职数学教学的课时,或者将教学内容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有些院校完全取消高职数学教学,殊不知,这些短视的行为对学生的后续职业生涯非常不利。高职院校的数学老师也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相对比较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另外,高职院校数学课也有必须引起注意现状,数学所安排的课时少,但是要求传授的知识点并不少,这样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削减或者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知识点,这样就要对推理过程中的多数概念、定理等内容进行削减。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所保留内容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多,从而会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多数数学教师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缺乏对其他专业的深入认知,对学生相关专业中具体专业案例的数学应用了解不多,盲目传授知识.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对高职数学的学习只看到数学知识的传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正确将所学专业知识对接相应数学知识,学习效果较差,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厌烦情绪,导致对数学课缺乏积极性.故,为更有效的培育高职院校人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我校铁路专业特色,开展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

  3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数学教学体系

  高职数学课程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恒久性持续性,为终身学习服务,通过数学基本知识的传授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而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学体系与就业需求不相符,与专业知识需求不匹配,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不一致的矛盾。那么,改革的指向是要构建以应用于实践为中心,以职业核心能力培育为基本宗旨的高职数学教学体系.3.1教学体系的改革.我院为铁路院校,学生就业方向大都为各大铁路局和铁建公司,结合各就业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校的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两门数学基本课程进行改革,采用“数学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数学模块”的模式,与铁路专业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铁路专业特点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基础模块为一元函数微积分;专业应用数学模块为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统计初步,其中统计初步知识为对口铁路单位在铁路运营过程中所需知识。一元函数微积分部分作为数学基础模块,既能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需的数学知识储备,又可以为学生的继续深造(比如专升本、考研)提供数学基础.我院又根据各不同专业的调研,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专业应用数学模块,比如道桥、铁工专业开设多元函数微积分和统计初步,机电、铁道机械化维修等专业开设微分方程和统计初步。专业应用数学模块则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把本专业中遇到的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模型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数学选修课,包含数学建模、线性代数、复利数学、多元函数微积分选讲、专升本习题精讲等课程.3.2微课资源的开发.为提高数学的应用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核心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案例的教学,可以利用开发微型课程的方式,以“短、平、快”的方式在专业情境中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其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数学课程课时少的不足,突显了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课前安排学生对指定的数学主题微课视频的学习,可以有效降低了课堂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抵触情绪,结合助学探究式课堂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数学教学的质量。我院组建数学微课制作团队,选择专业案例、生活实际案例结合相关数学知识点做出短小精致的微课视频,录制学生喜欢观看的视频,并提供在可以用手机、电脑观看的泛雅平台中,这些视频结合数学在专业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比如针对曲率的知识点,我们提供铁轨的弯道设计的实际例子,是学生感受到在将来的工作中,数学无处不在,而且通过弯道设计的安全性考虑,加强学生在未来铁路工作的安全意识。高职数学教学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应该以培育具有高水平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高职数学教师在此基础上,应潜心研究,不断构建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使高职数学教学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5).

  [2]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xx(26).

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大科目,它在基础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开篇先分析了小组合作法的教学目的,接着从方法论的角度,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案例来阐述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法,以期可以给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小学生

  1小组合作法的教学目的

  1.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与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着重于数据的计算,有的学生着重于图表的绘制,有的学生着重于学习成果的梳理与阐述等等,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学习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学习质量,这无疑会督促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智慧,充分释放自己的个人潜力来投身于学习之中。在这种浓郁积极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被更好地激发,从而提高整堂数学课的质量。

  1.2培养集体的互助合作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其中一条原则是教师在进行成员分组时应当秉承“取长补短各有所长”,也即是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能力优势是各不相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与合作。比如数据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给组内其他同学。比如空间思维能力较好的学习,也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来尝试自己的思考方式等等。如此一来,即便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懂的数学难题,学生们也不容易轻易放弃,而是可以请教组内的同学,与组内同学一起来研究分析,解答疑惑。长此以往,学生的集体互助合作力就会得到增强,与之伴随的,整堂数学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2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2.1在情境模拟中合作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沉浸感”,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还可以与情境教学法结合,让学生们在情境模拟中去展开合作。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时、分、秒这三种计量单位,要求学生掌握时间的表达与计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一个“时间王国”的童话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时针、分针、秒针三兄弟由于被黑暗势力的入侵给打散了,他们三人在正义使者的帮助下很好地回忆起了自己的性质、特点、意义等,并在正义使者的带领下再次聚合到一起,重新成为了为童话王国的报时工具。在这种情境中,模拟时针、分针、秒针的学生需要将教材中关于这三种计时单位的性质都逐一梳理出来,模拟正义使者的学生需要向这三种计时单位告知彼此间的相互换算关系,以及三者是如何紧密合作来构成时间运转的体系,并最终按照时间计算的方式来正确地展示出各种时刻等。在这一堂课中,首先,童话情境无疑为知识内容增添了不少的童趣,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其次,情境中的情节开展是伴随着时、分、秒知识难度的由浅到深来进行的,这意味着学生们在推进情节的过程,就是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再次,情境中每个人物扮演者都必须要在完成自己的角色人物后,与其他同学合作才能最终顺利地实现“拯救时间王国”的故事结局设定,这无疑让小组合作变得更加合理与自然。

  2.2在主题任务中合作

  为了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与方向性,而不至于跑偏了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法与主题任务法结合,让学生们在主题任务中去展开合作。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到图表对数据统计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主题。比如,班级内学生的身高情况、出生月份情况、体重情况、上一次单元考试/课堂测试的成绩情况、晚上休息的时间点、早上起床的时间点、从家里到学校需耗费的时长等等。以4-6名学生为一组,每一个小组随机抽取自己的研究主题并据此展开调查。比如,抽到身高情况的小组,就可以按照“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图表的分析→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来进行,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要负责的任务单元,最后大家再聚集到一起来分析基于这一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扇形图可以看出什么规律,比如,大部分学生的身高是集中在哪一个区间,这个区间约占整个班级身高情况的百分之几等。比如,如果用其他统计图形来呈现这些数据,效果如何,扇形图又该满足于哪一些统计目的呢等等。可以发现,当学生带着明确任务去开展小组合作时,其目的性更强,合作的效果也更好。

  2.3在开放学习中合作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与更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开放学习中去展开合作。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学习这一内容,最终每组都要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种只限定内容与方向,不限定形式与种类的开放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合作灵活度更大。比如,有的小组着重整理了特殊分数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的规律,并举出了若干个例子。比如,有的小组着重列举了考试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些分数运算特征,并对比各种练习题来说明。比如,在成果汇报与分享时,有的小组推选出了一名代表来讲台上模仿老师来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则生成了一份结合了文字、数据、图表的文档报告以在班级上进行传阅等等。可以看出,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各个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合力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3结语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掌握更大的学习主动权,而小组合作既可以让学生以集体单元的形式来自主学习,又避开了单独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惰性,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实现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教学产出,因此这一教学方法也倍受教师与学生们的欢迎。在未来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并贯穿于小组合作模式下,让学生们能够在合作学习,互助成长中,既收获了友谊,又获得了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多虎.小议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xx(05).

  [2]冯伟雄.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浅析小学数学的合作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xx(18).

  [3]张艳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探讨[J].新校园(中旬),20xx(05).

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过程,充满变化和问题,就算设计的再缜密,也会在上课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教学问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深刻的反思使预设和生成趋于和谐,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持续提高,使我们的课堂趋于完美。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的体系中。有意义的反思过程中包括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有创新……它既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还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

  关键词:新程课标准;教学反思;专业成长;学习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的体系中。有意义的反思过程中包括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有创新……它既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还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反馈过程,即使教学之前教师备课设想周密,教学过程反馈调节及时,短短的40 分钟也会留下遗憾。如何超越自我,在教学上追求完美,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更需要及时深刻地反思,当然还要再实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研究反思性教与学的策略,为建立反思性课堂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1. 反思必然促进专业水平成长

  教学的工作忙碌而烦琐,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因为满足而停止钻研和追求,导致教龄在逐渐增长,专业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快的今天而被时代淘汰。所以,只有经验加反思,才能使我们成长。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过程,充满变化和问题,就算设计得再缜密,也会在上课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教学问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深刻的反思使预设和生成趋于和谐,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持续提高,使我们的课堂趋于完美。

  2. 反思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对课堂的要求,实质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要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思维方式,教师就必须反思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教学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反思可促进经验转化为理论

  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却常常忽略这些教育教学经验所蕴涵的基本原理,也更难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升华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二、提升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

  1. 勤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自己的每一次教学之后,应及时客观深刻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记录下教学细节,再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反思。(数学教学论文 )教师要多问自己“好不好?”“对不对?”“适合不适合?”“还能更好吗?”……只有批判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 精研教学案例

  教师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是促进教学成长的直接途径,要精研细读教学案例中的亮点和败笔,成功之处供我们学习参考超越,失败之处则为我们明示前车之鉴,使我们在教学中避免出现,或者能够灵活应对。

  3. 分析教学成果

  虽然教学中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整体性失误和个别性失误,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客观地看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反思性教学中学生反思的方面

  1. 反思认知态度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学习主体自身的思想态度决定了自己获得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更要从深层次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2. 反思认知目标

  教学中我们的目标由浅入深是有层次性的,即便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也需要深入地反思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从而加固知识体系,改进学习方法。

  3. 反思认知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说,不同类型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区别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式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结论

  1.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再实践,以接纳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增长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作为学生时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式、结果进行反思,必然会促进自我的成长。

  2. 反思性教学可有效提高教研效果

  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使教师通过研究、讨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集体反思某节课、某个教学片断中的有意义的突破性的地方,或者可以改进的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3.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方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习惯反思的学习主体能系统地将所学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自然而然地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消化、分析归纳,从而得到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在此过程中,会得到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

  总之,反思是新课改下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将反思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教学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升自我,是教学高效的坚实后盾。师生自我反思后再互相交流,能激发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专业成长,不仅促使教学相长,更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就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郑毓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11-06

数学教学论文06-22

提高数学教学论文11-0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05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02-2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1

职高数学教学论文08-24

儿童数学教学论文08-18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07-2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