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全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既可以高效率,又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意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和智能障碍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完整的人格、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有自尊、自爱、自信心和自知之明;第二,具备充分的自我安全感,擅长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充满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整天沉迷于幻想。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日益庞大起来,而当代大学生更是被人民赋予厚重期望。机遇与挑战并肩,大学生作为特殊年龄段的特殊群体,不仅承载着父母、老师的期望,还面临着比其他同龄群体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正处于一生当中精力最充沛的年龄段,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智力思维方面,都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但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学业、深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是处于其他阶段群体所没有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智力障碍、意识障碍、人格障碍和病理障碍等四个方面。据研究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据了解,目前有一项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调查,显示了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我国大学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对生活感到不满意且缺乏安全感;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容易感到孤独和愤怒。我院近年来也频频出现类似情况的学生,有的同学把交际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宁愿抛弃原则而随波逐流。通过这项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但不自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趋重要,加强大学生改善心理状况更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每位大学生都有重要意义。其实,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锻炼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期间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对将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都受益无穷。据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曾总结出"8-1>8"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的话,其学习效率将远远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体育锻炼对于当代每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对大学生完成学业有重要影响。学习并非易事,不管从长远还是近期看,都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更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就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提升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集中注意力,智力水平得以充分发展。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交往形式多样。网络化、虚拟化交往增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然而,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在体育锻炼中,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聚在一起,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友好交往,使更多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健全的人格。经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失眠、焦虑,甚至感冒、发烧等生理症状。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锻炼与竞争,还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切身体会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心理健全的人格。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容不得学生受一点伤,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品质得不到锻炼。加强体育锻炼,不管是跑步还是其他体育项目,不管是平时练习还是比赛,都会让学生产生“继续坚持”还是“放弃”的想法,坚持下去的学生最终一定培养出顽强意志和不轻易放弃的信念。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利于培养顽强意志、坚持不懈的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相互照顾,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体育学困生,部分地区学校老师可能会采取轻视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在常规的.体能测试中,如女生800米长跑、仰卧起坐等,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这具有一定困难度。但有些老师对他们进行侮辱、嘲讽,还拿成绩相要挟,这是非常不合理、非常不科学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短处,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再者,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项目的推广或教育,使学生、老师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参与性。
(二)对体育尖子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体育锻炼对于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也有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过度重视,过多的压力反而弄巧成拙。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经常参加各大高校的体育项目比赛,为了想极力赢得比赛,而不分地昼夜强加练习,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拉伤或是更严重的伤害,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另一方面,体育尖子生过度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忽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些学生因为整天进行体育锻炼,牺牲掉文化课学习时间,旷课、请假等屡见不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这也是不利的。
六、结语
身为当代高校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更应该每学年组织一次心理健康座谈会,深入了解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再者,还应该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与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体育锻炼既可以使大学生增强体魄、塑造良好形象,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使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37(5):117-119.
[2]郑科勤.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东盟博览,20xx.
[3]乔京帅.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经济生活文摘,20xx(4):430.
[4]王庆霞.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xx(3):28-28.
[5]徐欢.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xx(34):109-109.
[6]李京华.浅析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版),20xx(5).
[7]张海燕.浅析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xx(10):189-190.
[8]尤艳清.刍议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xx,6(1):88-8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摘 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xx.02.0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xx,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摘 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 焦虑、恐怖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1.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4.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大学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渠道。心理训练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郊游、 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对象,充分运用放松、暗示、音乐、表象、心理剧、模拟与模仿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结合 其他辅助手段、设施,设计特定的情景,使参与者在其中积 极活动,最终达到改变其心理面貌养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善待心灵》[M].北京:di震出版社,20xx.143-147
[2]文柯.《心理学改变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xx.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64-17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有关调查研究结果与扫描大学生的实际表现, 宏观透视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分析了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探讨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取向, 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性与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取向;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宏观透视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 近年来, 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 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 并且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福建师范大学以84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26%, 其中, 学业一般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26.21%, 学业优良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10.99%。研究表明, 大学生这个群体总体上约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 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总体的10%左右。从年级层次看, 一般来说, 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一年级学生次之, 四、五年级有心理问题者最少;从性别差异看,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大学生严重;从专业特点看, 似乎是所学专业的学习和竞争压力越大, 发生心理障碍的人数越多。
从各个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 心理素质较差, 反映出的心理问题较多。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 其中仅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笔者的研究发现, 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仅有1/3的人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 有1/4的人能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 其中一些学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了一定程度, 才被迫求助心理咨询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微观扫描
1.环境应激引发的心理不适应
适应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引起的。这种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新生身上。第一, 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学校环境对新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远离家乡, 过上了独立的集体生活。由于独立意识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这些应激一旦超过限度, 便容易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分散、环境适应困难, 以及烦躁、焦虑、头痛, 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 心理角色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 有强烈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 人才荟萃, 其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 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或超群的佼佼者, 角色的突变使他们的理想大厦开始倾斜。他们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 自信心下降, 情绪一落千丈, 从此消沉、苦闷、一蹶不振, 甚至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第三, 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应试中的“连年征战”所形成的一套学习模式和方法, 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新的学科、新的内容、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适应, 他们仍沿用已不适应的思维定势与学习模式, 结果造成了学习成绩及效率的不理想但又忽视学习方法的探讨, 使之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 心理上承受较大的压力, 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和学习疲劳现象。第四, 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及自我设计的理想与现实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差异, 南、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 饮食、语言、生活方式的差别等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对这些环境的应激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负担过重引起的紧张焦虑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多, 涉及范围广, 内容难度大、要求高, 与中学相比, 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 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重, 时间紧迫感强。据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表明, 每天学习时间在9~11小时的学生占30%。这种“高、强、长”的学习压力使大部分学生深感睡眠不足, 从而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紧张焦虑的累积导致学习疲劳和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3.人际关系复杂诱发的心理困惑
大学阶段, 大学生以相对独立的个体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积极尝试进行人际交往, 并试图发展交往能力, 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大学阶段面临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较复杂、多维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学生社会知识的'缺乏和阅历的浅薄及人格的缺陷, 又往往缺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 致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遭受挫折, 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 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 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4.人格缺陷引起的心理违常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猜疑、嫉妒、偏激、冷漠孤僻、喜怒无常等。这些个性的缺陷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及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当他们意识到自身不良的个性品质时, 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 表现出消极的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倾向, 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以上分析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严峻,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取向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认为,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完满康强”观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新观念, 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健康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界定,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品质都趋于完满的状态。健康概念的发展使现代人追求一种人生最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更完善的自我实现, 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满康强”观。“完满康强”观是全人类的理想, 是每个大学生的追求, 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工作方向。随着健康观的改变,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也在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 还包括心理教育,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而, 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开展。
2.培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培训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 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 比起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作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导致的。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自身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需要心理卫生方面知识的指导与帮助。鉴于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 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心理现象, 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 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技能, 能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助”,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心理品质。
4.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有针对性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专门的心理咨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 我国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名称不同的心理咨询机构, 有的学校还安置了专门的或。通过专门的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工作, 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拢, 缓解或矫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5.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或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教育的“温室效应”, 使得他们经历贫乏、角色单一, 独立能力、适应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形成的心理问题较多。因而, 学校应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 了解社会, 接触现实生活, 体味多彩的人生, 进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训练和个性塑造, 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坚强的自我。
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化。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新思路。通过对学生生活史、发展史、成长史等的系统考查, 智能、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查与行为分析, 咨询记录等手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异常行为进行早期的预测、预防及矫治;有助于对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许多院校实践表明,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多方面的益处, 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综合模式。
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严峻的, 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样的, 在此基础上, 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取向也是多方面的, 这些取向必将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xx(12).
[2]邓志军.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整合与应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xx(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1、大学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当前大学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同时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大学生正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因素
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虽热在年龄上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极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多半会幻灭。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远高于那些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更是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2家庭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大学上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人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们与家庭的联系仍旧十分密切,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心理断乳。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性。而一般来说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型以及溺爱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着坚定的自身观点,同时也能够考虑孩子的意见。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则是,父母只固执的坚持自身观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具体是指,父母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也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高于专制型与溺爱型。因此,父母应详细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别对错,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温暖,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因素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影响,通常那些离异或丧偶的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那些圆满家庭中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独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2.3个人因素
同时个人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成功,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赞美,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带着一定的光环效应,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同的客观评价,就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压力的承受度上有着显著差异。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们在渴望友情、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对孤独的追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承受的压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善于排解压力与烦恼,不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2.4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运动、网络等其他影响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便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目前各高校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扫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战胜心理疾病,从而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反差大,经常把自己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自我意识的矛盾凸显;自我菲薄或自我陶醉,经常抱怨自己能力不足,从而加重自我否定,有的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甚至发展成自以为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冲突,渴望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又盼望他人为自己分忧,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竞争意识强,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较差。随着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时,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成为他们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为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首要选择。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是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持和科学依据,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程序与方法
第一,确定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成长环境,如主要家庭成员的学历状况、职业领域、经济收入水平、教育观念等;社会适应,如人际关系状况、心理创伤事件等;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记录,如问卷名称和版本、测试结果等;学生咨询记录,如面谈、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网络沟通等具体形式交流的详细记录等。心理健康档案包含的内容越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特点,越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而且准确的信息。
第二,科学测评。在进行心理测评之前,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精心筛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测量表和心理测试系统,保障测试科学有效,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系统平台。测试前对每一位组织测试的辅导员老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测试培训,从人员配备上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
第三,结果分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生开学初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之后,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并及时反馈测试结果。经过系列的心理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特殊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进行调适。
第四,形成档案。负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老师应在严格遵循建立心理档案原则的情况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做出书面报告,依据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状况综合评定、班级活动情况等有关活动情况适时在心理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能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的心理成长记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档案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档案作用的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在新生入校初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并没有结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况及时补充更新相关资料,反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为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管理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许多内容涉及学生个人的隐私,因而管理人员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把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有关内容向外泄露,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明确学生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不能越权查看,只要涉及查看心理健康档案,无论是否专业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并按规定程序做好申请、审批和查询登记。
第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传统的纸质心理健康档案相比,管理起来更加便利、快捷,对于数据统计分析更加迅速和准确。有利于心理健康档案保持建档客观规范,覆盖到全体学生,具有完整性、动态性、保密性等基本特点。心理健康档案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工作者在为学生服务时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状况,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服务。心理健康档案的网络系统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了解,提高服务水平。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涵盖的学生信息,对学生实施为其量身定制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如对于心理普查筛查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可以综合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的学生信息和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做好约谈,科学解释,谨慎分析,做好预案,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干预、跟踪、调控一体化的后期支持工作,确保心理异常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早日把心理健康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横向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其性格。
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纵向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及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使学生对此形成正确认知,消除不良影响,发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丰富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第四,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教育研究工作。根据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研究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总之,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应对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形 成健康的心理。各类高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准确、真实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支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侯贤祥.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3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网络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络软件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1.2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着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毕业文凭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烟酗酒、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2.1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2.2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络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互联网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烟、逃课、聚众、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现代健身健美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大众体育项目。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是提升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 由于兼具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健美与交往于一体, 能够满足并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如何通过健身健美运动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识, 怎样运用健身健美运动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和途径。
1、健身健美运动
健身健美运动有益于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是包含各类健身健美运动项目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总称。[1]其研究范围相当宽泛, 健身健美运动也由其特殊的价值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运动。高校大学生去健身房参加有氧运动和健身健美运动比重有显着增强, 在对牡丹江动岚健身桥北店调研中, 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 每周有3~5天坚持去参加健身健美运动的学生有178人, 其中办理年卡的45人, 办理季卡60人, 办理月卡的73人, 其中有43人曾经购买过或体验过私教课程。充分说明大学生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热情和意愿有了提升, 大学生有了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意识。目前针对大学身健身健美运动的需求, 高校开设有女子形体类课程 (瑜伽、健美操) 和男子的健身健美类锻炼。这类课程融合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于一身, 往往都是有氧类锻炼, 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燃烧过多脂肪, 达到强健体魄、塑身塑型的目的, 不断改进机体性能, 进而达到愉悦身心、调整心态、释缓压力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
2、健身健美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身健美运动是身体和心理真正交流的一种语言, 是一项可以使身心得到愉悦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体育学的学科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有益于改善和消除抑郁、焦虑的情绪, 当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表现出不健康时会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 会造成情绪的激动或不安, 进而产生沮丧或悲观厌世的情绪, 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使得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导致自身消化系统、代谢系统的紊乱,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健身健美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因此长期坚持健身健美运动对于整个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会产生持久的效应。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增强时可以通过健身健美运动, 促进一种体育与美的结合;当大学生面临过度疲惫时可以通过健身健美运动放松心态, 提高自己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改善心境。会使得参与者在锻炼的过程中由于彼此的互动而感到一种互相愉悦的氛围, 这种氛围就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锻炼者, 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但仍未完全摆脱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活力、沉默寡言。[2]在这种参与度高的体育运动中, 可以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牡丹江师范学院在动岚健身会所进行健身的大学生人群进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健身一方面想通过健身活动开阔视野,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陶冶自身道德情操,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与同学及社会的交际, 从心理学角度, 这种群体性心理会鼓励和帮助参与者排除压力和抑郁情绪, 建立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 增强进一步交往的意识, 因此会产生一种对他人的认同和心理上的相容, 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缓解了应对学习或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 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3、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3.1 引导大学生调整心理素质, 主动健身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积极调整心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最为迅速、问题最为复杂的阶段, 因此会产生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 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3]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健身健美运动。在教学中主动发挥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增强大学生体质, 利用体育课堂积极培养大学生健身健美运动的兴趣, 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参与健身健美运动的激情和兴趣, 针对女同学要积极倡导体育与艺术的结合, 例如通过开展体育舞蹈课程或瑜伽类课程, 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使学生通过健身健美运动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改变, 使学生积极主动从事健身健美运动。把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养成性任务, 调动积极性。
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加强对集中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的锻炼, 进而提升人们大脑的反应水平;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减低焦虑的发生, 使得身体得到一种释放和缓解;通过健身健美运动能够塑造良好自我形象, 提升自我欣赏的能力;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人际交流, 克服自闭,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
3.2 培养专业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4]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基石。很多高校缺乏健身健美专业的师资, 大部分从事健身健美教育的教师都是从事田径或球类的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学校同时要加强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加强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建立心理咨询的专业化队伍, 真正引入心理专业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咨询, 提升健康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心理咨询教师与体育教师, 特别是健身健美教师的横向沟通面, 增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使二者不再孤立地看待问题, 将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使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最终形成二者健康有序的发展。
3.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身健美运动
高校可进一步宣传健美运动的存在, 促进健身健美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比赛, 通过组织比赛将健身健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宣传, 使全民健身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实践, 使学生和广大教师认识和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就像《“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所提出的, 既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 克服由于心理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抑郁, 加强自身锻炼, 为今后学习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进而促进健身健美运动更好地开展。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报纸、广播站等传播媒介一方面宣传健身健美运动对于调节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宣传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健身健美场所和器械, 甚至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讲座, 扩大健身健美的发展, 确保健身健美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xx (4) :111-114.
[2]张育明。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xx (6) :43-47.
[3]张泽武, 吴赤蓬, 刘国宁, 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xx, 27 (1) :51-52.
[4]曾钊, 刘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xx (32) :5-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由于处于社会逐步转型、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诸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长,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引起了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现代心理学思想,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规律的原则,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具有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顾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全面成才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帮助大学生构筑起以物质支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作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厦,将会成为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展现了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而存在,大学生的所有活动均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假如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影响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思想问题常常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地反映出来,比如,缺乏学习动力、产生人际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却、情绪容易失控等通常与承受力、控制力、协调力不强等心理因素直接相关。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好采用心理方法进行处理“心病还需心药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2.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确认识现实状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系到智力活动的效率,有助于身体健康与美育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具有当今时代的独特印迹。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独立意志、思想推陈出新、个性比较张扬,是大学生的优点所在;同时,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较重,也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不足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和谐发展而实施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包容之心,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处。大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接触社会,主动关注社会,与社会相适应。大学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认知,只有完全了解自我,才可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理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个性和较好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必要途径
人的潜能开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积淀:一方面是亿万年来人类生命演化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遗传素质是先天产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财富是后天学习才可能拥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无法简而化之地内含于普通教学之中。根据当代智力观点,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因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种智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每个人如何聪明以及何处聪明。大学生的潜能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式,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智力结构和掌握对应的开发手段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诉求
1.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发展,影响国际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反对自然主义主张的生物医学模式和机械决定论坚持的行为主义模式,提倡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实现从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性的乐观阐释和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贯所坚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大学生的经验作为其出发点,创建立足于来访者的关系,提供给来访者积极关注、真诚相待的心理环境与氛围。
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西方兴起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映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下,从产业商品向消费商品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丰富了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资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重视唯一性与普适性,而关注具体性与历史性,主张差异性与多元性,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将确定的二元对立理性思维转化为不确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维。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来创建多元开放的体系;教育目标秉承异质性标准,主张塑造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教育内容强调开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确定性;关于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
3.积极心理学思想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一改百余年来传统心理学偏向于心理障碍的研究模式,积极心理学提倡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换。自产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学就以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为其关注点,以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传统只关注生命问题的修复转向为同时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质,充分开发人类潜在的幸福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气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视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然应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定的原则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遵循全方位的系统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出发,全方位创新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与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诸要素,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密协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统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彼此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校管理、专业教学、院系工作等诸方面相互协同,同时还需要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作用。
2.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单纯的理论不会产生实际成效,理论只有依附于实践才可能见到成效;同样的道理,实践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总结心理辅导的过程,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相关的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5。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想法,理解大学生的理念,维护大学生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关心大学生,同大学生平等对话,以实现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是以大学生为中心,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诸方面为其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认识以及基本态度,是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性和稳定性的范型,通常具备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选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制约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颇为重要。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咨询,却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询又多为障碍性咨询,至于发展性咨询则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只有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才有必要成为心理咨询对象,至于因学业、就业等而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则与心理咨询无关。诚然,治疗性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从长远来看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当中,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师资建设与师德建设当中。教育部和卫生部曾联合发文指出,高校应该加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吸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高校应该建设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既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联系和互动,又能够实现学院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消除以往队伍建设模式单一的不足。由“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督导组从事督导工作,聘请相关专家提供心理咨询与培训,设立以院系辅导员为主的专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从大学生当中遴选心理素质佳的“心灵使者”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
大学生宿舍区不断丰富和定期更新板报或报栏内容,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异常的大学生,以便及时治疗。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克服心理障碍的心得体会,鼓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应该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或校报进行专访;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开设专栏评论、讨论互动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营造高校心理教育环境
人的行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心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于着眼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较少甚至从不考虑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力争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活动的任何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争扫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区,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来自心灵的关爱,获得有益的咨询与援助。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势所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路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新形势下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而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审美与艺术的途径,将大学生的种种压力合理疏导,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真正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所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例如学生在进行书法课程的学习中,个体差异很大。有几名学生拥有书法基础,所以写得很好,而大部分学生书法能力较差。教师就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练习,不仅班级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重视,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展,为学生培养出高雅审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摘 要: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气,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篇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动身,论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习起学习作用。
关键字: 独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对策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与社会力气协作举行、运用民营办学机制和形式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组织。现在,中国有303所独立学院,承当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准确而全部地把握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剖析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是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根底和关键。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决心缺少,自卑感较强。
独立学院有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显着的不一样,既有来自于就业竞争、学习才能、自个实力等,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来历,如“同学之间的比照”、“社会的情绪”和“家人的期望”等。
独立学院的有些学生因社会评价、本身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在学习与生活中缺少自我认同感,发生了自卑感,自认为学习才能、学习成绩不如普通本科学生,看不清自个应有的定位,对出路和将来缺少决心,加之看到旧日的同学进入了重点大学或是知名学府,便发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发生自卑心理。
2.人际关系不协调,沉迷网络。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爸爸妈妈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际往来经历。有些独立学院学生只管自个不关心别人,没有团队协作精力。不爱参加团体活动,与同寝室的同学多有摩擦;在各项荣誉评比过程中选用各种不正当手法,缺少推让精力;在与别人的往来过程中多从自个的视点考虑,总期望别人尊敬自个,缺少忍受别人缺陷的`衡量,对别人求全责备[1],一朝一夕,就会被周围同学孤立,然后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疑问,发生严峻的心理障碍。
独立学院有些大学生自控才能差,在丰厚的网上信息面前,由朴实的上网查找学习材料变为阅读页面、谈天,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结交,严峻影响了学业。过火沉迷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会发生精力依赖性,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动异常、神情恍惚、行为奇怪。
3.方针缺失,学习缺少意志。
独立学院中的大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顺畅结业,家里就能为其组织一个好作业。他们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作业”,如此,他们便缺失了学习的方针,缺少主动学习的知道,平常学习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这种冷漠的学习知道,直接致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难常常选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绪,然后失去了学习的决心,发生无助和失望、厌学等消极情绪。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半是名不副实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仅仅做做心理测量,测验完把材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略测验结果在具体教育、教育作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者没有通过专门训练和查核,由做思维政治作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所选用的方式办法简略老套,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受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不光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反而致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发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2.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业既相联系又相差异,但在教育作业实习中,有些独立学院呈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老师或思维政治作业者,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系统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在心理教导与咨询中,常把学生身心展开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调归结为思维疑问,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与办法,呈现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组织,并在作业展开中一向套用思维政治教育的办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板滞,收效甚微。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归纳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选用多种办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推进独立学院学生身心正常展开。其施行的路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在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开几门选修课,开一些讲座或举行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别的,因为老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约束,教育内容仅限于通常的理论常识教授,老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育形式上简略化,不能科学地剖析学生特性心理疑问,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防治和引导。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它对从业者的道德、常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作业经历都有非常严格的请求。国外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作业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习经历。[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意这种请求。现在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基本上处于起步期间,受人力、物力、财力约束,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业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师或教导员等非专业人员兼任,一方面,他们中大有些没有通过规范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另一方面他们大有些没有从事心理咨询需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资格证书。一起,学生业务的冗杂也使教导员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1.树立一套新式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首要,要树立和健全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业机制。独立学院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列入学院教育作业主要议程并予以执行,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撑。今后独立学院的展开方向应是逐渐树立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为骨干,思维道德课和思维政治课老师、教导员和团学干部为载体,整体老师一起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体系。[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双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脚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的身心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精选)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08-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