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体育论文>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

时间:2024-07-08 16:24:47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论文(大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与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与健康论文(大全15篇)

体育与健康论文1

  【摘要】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成绩,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现通过了解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措施

  一、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也能够使学生修身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性的锻炼和发展。学校大力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加快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让正在发育的青少年长身体,锻炼发达结实的肌肉,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通过体育消除疲劳,发泄消极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增强毅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谈心,化解学习压力等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让学生在繁杂枯燥的文化学习中静静体会体育运动的美好,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认识到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另外,通过给学生加强不怕挫折,勇于挑战的心理健康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体育认识较少

  现阶段,学校开展体育教育还面临诸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体育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再加上现在手机网游以及动漫等其他诱惑太多,学生更青睐于这些比较安静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低,使高校体育更加不受学生的欢迎,导致学生在体育课的出勤率较低,学生的体质较差,体育成绩较低。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领导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深入考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有许多学校没有给学生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并且学习体育的课时安排的比较少,使学校的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无序化状态,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机会较少,让学生难以体会高校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三)缺少专业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

  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计划开展高校心理健康体育课程所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缺少专业优秀的体育教师,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懂或是不重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教学,不能传授给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体育课上的不够规范,学生的兴致较低,体育学习效果较差。正是由于这些缺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体育教师难以承担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四)心理健康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当前,有许多体育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比较陈旧落后了,一般采取比较枯燥的言传身教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都比较吃力,容易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畏难情绪,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另外,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教材较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中的教学内容较为刻板生硬,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和地域差异而不断更新完善其中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要想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带头和主导作用,端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保持稳定的教学情绪,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要耐心细致的给学生讲解体育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因为学生错误的动作而使用不当的言语进行指责,对于学生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要积极鼓励,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和信心,也使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更能配合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后,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要求和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等不同教学方式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育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优秀完成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开朗和自信,形成良性的心理定势,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更新教材理论内容,增加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任务和要求,就要不断研究体育教材新课标,并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挖掘并更新体育教材中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使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要增加体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规则能力,使学生也能勇于挑战自己,增强意志,而且让学生共同完成体育项目中,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获得更多友谊,让学生心里感受到更多满足和开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虽然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学认识较少,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缺少专业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以及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落后等等问题。但是学校在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并更新教材理论内容,增加体育实践活动等措施,这样有目标,有组织的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使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成刚,刘光.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xx,(04):119+39.

  [2]姜丽.浅议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干预[J].搏擊(体育论坛),20xx,(07):14-15+21.

  [3]蒋合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才智,20xx,(30):203.

体育与健康论文2

  【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但他们面临着众多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社会等,以致滋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与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了社会安全。所以,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就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引导

  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这种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工作时得心应手,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不少学生在校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进而产生心理担忧,长期以往,心理问题逐渐严重化。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而且可以释放学生压力,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难以适应学习新环境。很多高职新生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课程安排、校园文化等都不同于中小学时代。当学生在此环境中碰到一些挫折时,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变得情绪紧张、心态不佳等;其次,社会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断出现各种新思潮,且相互碰撞,而高职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想所影响,加之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最后,人际关系紧张。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城市与地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兴趣爱好,所以在实际人际交往中难以会发生一些问题,加之高职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极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时他们往往感到孤单,产生恐慌、情绪低落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策略

  1.调节教学内容,增添体育项目

  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挑选教材时体育教师应格外仔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教师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爱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存在差异,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看待与处理,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较好地释放学生压力,学生可以自身实际需求选取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可见适宜的体育运动较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感受到乐趣,减少心理健康压力,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多组织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此外,高职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已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2.营造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积累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质与情绪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体会到体育项目运动的激情,且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多种精神也会日益深化于学生内心,主要涉及勇敢、坚韧、顽强等精神。另外,高职体育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不是仅局限于体育训练方面,还涉及体育文化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学生素质会随着体育文化的培养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接受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爱好特征视作出发点,合理选择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内涵,消除不健康心理,乐观生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在于需要明确了解与掌握高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来源,大部分学生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训练项目和学生日后工作岗位,并以此来设置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日后工作发展的体育项目。可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有目的性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较为重要,从而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对日后工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职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但他们的思想也与成人较为接近,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式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4.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体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且需要严格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吩咐,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习惯,增加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良好心态的培养难度。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人,他们同样具备思想与感情,需要得到尊重与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放下身份,平易近人,讲解方式灵活,激励、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批评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时,同样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耐心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体育课程充溢着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信任他人,从而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掌握与他人相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提升学生信心,树立正确、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调整不健康心理方式等。值的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需要注意策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调节内容、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阳.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J].改革与开放,20xx(20).

  [2]周建雯,熊伟.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xx(15).

体育与健康论文3

  摘要:随着体育文化在现代教育、生活、工作中影响力度的不断加大, 体能、健康、绿色、生命化等开始成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如何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 如何在融入的过程中, 应对并解决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类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 如何保障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和进程等, 却是目前生命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教学理念碰撞并实践尝试应用中, 尤其需要预先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此, 文中尝试分析生命教育对大学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启示。

  关键词:生命教育; 大学体育; 健康化教育; 改革; 体育健康;

  生命化教育作为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动力, 其立足人文化的视角, 分析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人文性缺失问题, 并在分析中探索体育文化、精神与生命发展的关联性。也正因为如此,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提出后,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政府行为印记就需要被忽视甚至打破, 使体育教育真正上升到对人类的关怀和保护领域中。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生命化教育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一) 基于“育人为本”思想的扭转与要求

  生命教育始终强调的是“寻求教育自身与教育改革内动力、内在尺度的融合”, 其坚持注意并挖掘学生与教师的生命潜能, 而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育人为本”思想, 更是充分体现生命化教育理念关注和尝试达成“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的重要体现。

  学生, 尤其是思想和生理趋向于成熟的当代大学生, 作为独特的生命体, 体育教学与其成长的关联性在于体育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 使其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还可帮助其调整三观, 体育文化中的“互助、团结、坚毅、拼搏”等等, 对学生的生命性成长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因此, 在大学体育教学及教学改革中融入生命化教学理念, 其价值和正面影响可想而知。

  (二) 基于体育生命化教育实验的要求

  教学改革本身是一种可以显示出教学的独特魅力、学生和学校以及教师自发性的教育变化行为。教学改革需要解决教育自身内在尺度和内在动力之间的矛盾性。在运用生命化教育理念时, 就可以完成或辅助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完成寻找教育自身和改革自身的内在尺度与内在动力等的工作。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生命化教育理念, 可以赋予学生、教师、学校独立的改革气质。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要求,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以健康为第一, 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 为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

  事实上, 生命化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融入, 不仅利于教师主体性和创新性等发挥, 同样可帮助教师更近的了解学生需求, 甚至了解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动态性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教学本身就是探索人体生命性发展过程的一种研究方式。无论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传承, 还是大学体育教学中以技能指标达标为要求的技能培养, 均属于教育直接和细腻的体现教育对学生或被教育主体的关怀, 关注或者表达对教育内在动力的关注的一种特殊化表现。因此, 可以说,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其本身就属于教育生命化改革的试验。也正因为如此, 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的融入, 不仅具有必要性, 同样具有客观性。

  二、当前大学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的基本状态及不足

  (一) 重视应试教育要求, 忽视生命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教育甚至其他教育方式, 始终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下艰难行走。作为将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教学同样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生存。虽然从80年代到当前为止, 各系列的体育文件不断出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下, 过重的学业压力、社会舆论导向等的影响导致“升学”这场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中, 体育仅仅是作为娱乐调剂的配搭。

  很明显的是过度的应试教育已经限制了体育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作用和影响空间。从近些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可见, 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过度的应试教育, 带来了以考试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模式。也带来了“体育无用论”的错误思维方式。以及大学生生命发展要求被忽视, 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身体活动空间被限制,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象对改革行为的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

  (二) 误解新课标准及要求, 改革过于急功近利

  新课标标准在公布并实践应用以来, 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学校和学生等普遍接受。与其他科目相比, 体育课程并非是单一的技术课或素质课, 其更为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部分教师、学校急功近利的思想下, 大学体育课程在不同程度存在检查折纸或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体育教学实践中过分重视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学生兴趣, 忽视教学器材选择配备、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教学理论灵活应用、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等的需求及要求。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多, 但是缺乏内在联系性和合理配搭性, 虽然暂时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但是不具有长期性的问题。教师的错误改革形势, 导致体育教学场面轰轰烈烈, 学生积极参与, 但体育教学的复合规定和密度却并没有达成。部分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了游戏, 认为增加游戏的表现形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 这也算是新课标改革的基本要求了, 但事实上于此种运作形式的确保障了教师发挥空间被赋予, 可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及实质却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需要和规律, 并没有被体育教师理解或获知。那么就自然谈不上大学体育生命化改革以及健康性发展。集体“作秀”的结果, 是大学体育课程变成了表演课或游戏课, 大学课本和培养目标被扭曲, 学生的健康以及价值观等的引导要求仍得不到重视。

  (三) 教师价值观与教育观的错误, 教学定位并不统一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求按照“健康第一”的理念来运作, 新课标标准, 又要求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身体能力及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虽然“健康第一”的要求是从学生健康重要性层面提出的, 但是新课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和“健康第一”同样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然而两者所具有的相通性, 以及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和提升要求, 却可以成为当代大学体育教学健康化改革的基础定位以及师生关系、角色选择的凭据。

  当然,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定位过程中, 除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撼动, 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和需要外, 教师自身的健康状况也需要列入教学改革考虑中来。与其他科目相比, 体育教师年龄的增大会导致其价值的变相降低, 这主要因为体育教师会伴随年龄的提升, 其技能和体力会逐步下降,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示范性动作会减少, 其示范能力也日渐降低。如何保障体育教育的传承性和体育文化的创新, 不仅需要青年体育教师来完成, 同样也需要倚仗中老年体育教师长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因此, 从提升体育教师健康水平层面入手, 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健康理念和诉求点融入, 很有可能打破传统教育观及错误教师定位观, 可辅助学校解决因体育教师人员流动而造成的人资工作成本加大等问题。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融合启示

  (一) 关照教学双主体, 创建共生生态环境

  从教学方式、方法、思维、理念等的不成熟, 走向成熟。体育教学的健康化改革就是围绕“健康”主题, 由教师作为引导者, 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并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和共同发展, 因此, 无论是教师的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突破和教学创造, 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都不能完全独立, 而是需要在生命性发展的理念下, 按照大学体育教学的生态化运作模式和环境要求, 保障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与教学相长, 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共同发掘体育学科魅力的过程中, 各自兼顾共同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教学时间的推移同步问题, 在关照教学双主体, 创建共生生态环境的要求下, 使两者的角色被更为明细化的划分和提取。比如在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中, 生命化教学理念的融入, 会使教师不仅成为一种职业象征, 同样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共生, 又进一步导致大学体育教学必然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对象的设计和运作。以便保障学生和教师, 两个主体可呈现出共同发展, 相互给予对方以生命滋润, 共同追求健康, 共同端正和丰富自身价值观。

  (二) 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资源人才整合优势

  大学体育健康化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时, 学校、教师、学生可逐渐明确“教师第一”的理念及此理念的重要性。这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桎梏, 正视大学体育教学必要性、价值的重要切入点。一旦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互融、共生关系得到证实, 关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体育教师, 为每一个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公平制度保障和环境, 努力完善大学体育教材设备, 为体育教师提供必要的、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 自然就成为保障体育教师自主权充分发挥, 扩大体育教师创新弹性能力, 提升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地位的辅助工具。

  从体育教师职业作用角度而言, 体育教师与学生相比, 作为相对完善的主体, 其结合体育教育的特性来开展的实践教学, 可成为学生主体性品质创造和培养的必要辅助条件, 成为学校加强专业教师储备的依据, 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不断提升体育教学乐趣、质量的前提。

  正如生命化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中的不断融入需要教师团队合力需要整合和发挥教育资源, 在坚持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要求后, 生命化教学理念与其融入阶段, 建议学校务必正视体育教师的地位, 重视体育教师人才储备, 重视加大体育“技能课程+理论课程”的融合力度, 避免体育教学分解支离破碎。教师方面则需要重视正确、整体性健康教育理念的树立, 重视在现有分工基础上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 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被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 从相互合作、信任、尊重多个方面传承体育精神, 并为学生做好榜样表率, 进而为学生健康习惯和行为的形成提供引领作用。

  (三) 吸纳并改造本土文化, 尊重学生师生积极互学互动

  前文中已经提到, 任何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都必须按照该校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水平发展情况、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情况。由于不同学校归属于不同的省市、区域, 其体育文化同样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因此, 在学生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其生命化教育思想的融入必须以学校作为基础单位, 学校条件为前提, 以当地的本土文化为背景, 整合资源, 开拓创新。

  在实践运作过程中, 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具有学习与创新的勇气, 还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教育。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必须承认,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学生懂得的体育知识和信息, 并不一定低于体育教师。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班级和体育教师的“小老师”, 充分发挥此类学生所掌握的教学资源, 通过分享等进一步提升整个班级的体育知识储备。部分贫困区域和偏远区域由于缺乏体育教学设施或资金, 体育教师有可能因此不作为或推卸责任。但是此种行为明显是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相违背的。鉴于体育教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规则和特点后, 整合已有资源, 设计出动作形式和规则类似的体育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排斥学生的参与。毕竟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 其思想和创新性可帮助体育教师我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这同样也是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体属性, 提升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辅助。

  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学生或教师在校期间得到尊重, 能够通过体育技能培训获得信心。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不能仅关注“如何做”和“是什么”, 还需要考虑“Why”和“How”。任何个体的生命性发展都需要被启蒙和被引领, 被熏陶和被引导。因此, 功利主义价值观就必须摆脱, 体育教师自身以及学生都需要明确认知体育的价值、内涵以及对自身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在借助本土文化进行体育项目特色设计时, 必须把体育与社会、健康、品格、生活、文化等的关联性考虑进去, 而不是单纯的借鉴、引入、改造如舞龙狮、民族体育等。学生必须被视为是完整的生命体, 而并非仅为认知体;学校生活和体育教育必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而并非仅限于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向军。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xx (1) :54—56。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xx (2) :143—146。

  [3]张颖夫。大学体育教育的本源——生命关怀——云南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的改革与实践[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xx (1) :69—72。

  [4]第荣俊, 常菊芬。让生命安全教育走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湖南“践踏”事件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xx (6) :138。

  [5]郭海玲。大学公共体育基于生命化教学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 20xx (9) :105, 107。

体育与健康论文4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在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或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查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试论体育锻炼对缓解心理压力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心理波动是显著的,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亲少年和成人之间,遇事的情绪波动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内心的波动大,对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会极其消沉,一时又会因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有时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钻牛角”,想不通。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省份不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再加之有不少大学生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的照料、爱、生活起居、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当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赖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差异,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那么随着挫折感的增强,不良情绪的上升,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

  1.3家庭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健康心理

  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学前,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学习,进入大学后,同学的朝夕相处,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些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减轻由于家庭收入低带来的困惑;而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盲目攀比,当对愿望无能为力时,不良心理膨胀,压抑之下产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维观念,是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处理不当,会产生相互间的猜疑、冷漠、敌对,随之而来的是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其内心非常苦恼,精神很不愉快,这种痛苦复杂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1.5恋爱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的心理并不稳定,不完全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不顺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当出现挫折时缺乏处理情感纠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观的漩涡,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是绝望。不能正确对待失恋,心理上的创伤就易导致心理异常。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2.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响大。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非智力功能指人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脑力劳动的强度大,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提高反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缓疲劳,是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2健康的身体是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打好基础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保证,若大学生患有某些生理疾病或生理机能低下,这时他的生活以及学生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和消除某些生理疾病。

  2.3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人体受到某种压力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如果这时候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2.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由客观事物与人们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育锻炼蕴藏着许多刺激,例如:竞争、冒险、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都会相应地引起主体情绪的体验,这是体育锻炼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改善常用于检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的改善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效应产生于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的结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由此产生对运动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转变为长期效应,许多学生能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

  2.5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运动过程总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相互间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了动作,且不断地成功和超越,获得了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坚强意志。室外环境下的体育运动,要经历风吹日晒,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6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体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①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处于幼稚待发展阶段,可塑造性很强,而体育过程模拟社会的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直接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体育运动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7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机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灾区的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既是比赛失败,在经过总结,找差距,再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2.8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运动则能打破这种隔离和孤独,让不同院系、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活动和比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他们不用言语,有时只需通过一个手势或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等多人数配合运动,运动的精华就在于配合的默契和彼此的信任,在运动中不自觉的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任,并且运动之后依旧保持着这种信任,类似的项目都需要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同时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有更好得校园生活。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引导和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深刻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养成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作用,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李峥.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xx(1)

  [4]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1)

  [5]王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xx(1)

  [6]邓庆标,钟伟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xx

体育与健康论文5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20xx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发布的《20xx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1996年和20xx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xx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xx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xx年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新时期,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者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来认识大学体育,反思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过去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作为大学体育工作者,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的今天,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审视我国的大学体育,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使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同時满足新时期社会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论文6

  【摘要】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易于实施情境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经常进行竞赛和评比,通过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经常接受品德教育,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教学实施 情境教育 品德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对德育采取的是直接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所有的批评和辩护都表明,仅仅依靠直接道德教学不足于实现学校的道德目的。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的实现,与其寄希望与一周一两课时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校集体生活以及学科教学。如果说道德课是实施德育的直接途径,那么,学校和学科教学就是实施德育的间接途径。”而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体育与健康将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将成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要途径。试析如下: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能较全面地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和个性的培养。例如:集体性的球类项目,对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等具有显著的作用。集体性球类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合作性强,要求队员紧密合作,互相激励互相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田径运动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和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

  如接力跑是青少年非常喜爱的集体项目,通过游戏或竞赛等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又如,通过跳高和跳远的教学,可以发展和培养学生勇敢、坚定、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再如,通过投掷教材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通过游戏或竞赛等方式进行,而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好胜心、好奇心较强,都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都蕴含着生动的道德教育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和集体、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养成遵守纪律、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考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如全校运动会、年级球赛、拔河比赛等能激励学生奋勇拼搏,能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的荣誉,而集体荣誉的获得与否,又会反过来刺激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途径

  1、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体育与健康课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文明礼貌和安全教育的过程。

  通过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和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树立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

  2、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游戏过程中,教育学生互相合作,团结友爱、互谅互让,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在球类活动中,教育学生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机智勇敢、努力进取,为集体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集体的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集体的情境、力量和作用帮助后进生。如,通过表扬部分同学激励其他同学;

  通过分组教学让表现积极同学帮助、带动表现不积极同学等。

  4、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以身示范,弘扬正气,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行为和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1、说服劝告法说服劝告的目的在于感化学生、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意识和思维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的特点决定教师不能在上课时针对某一名学生慢条斯理地说服,教师往往要当机立断,运用自身的权威,命令学生按要求行事,但事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理性的说服和劝告,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理性的人。

  2、树立榜样法

  “教师的权威是能够通过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④。”以教师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上排球课时讲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上篮球课时讲迈克尔?乔丹,讲NBA;讲世界冠军“成功后的泪水”。激励他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还可以以先进生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

  3、表扬与批评

  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现象以及好人好事予以表扬,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优良品德;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表现,绝不姑息,宁可耽搁一堂课,绝不能耽搁一个学生甚至一批学生的一生。同时这样也可在同学中产生一种震撼效果,让学生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注意批评时对事不对人。批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或行为,使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怎样错的,从而使他们感到必须改正自己的错误。

  4、集体舆论法

  在班集体中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以集体的力量形成道德情境。

  四、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特点和优势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具有普及性。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有多以集体活动为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普及性,且面广量大。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具有经常性和自主性。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都要身体力行,都是主人公。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帮助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具有易行性:

  1、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易于发现问题。

  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空间大,外界干扰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突发事件多,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各种问题都可能发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易于学生体验情境。

  2、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易于实施情境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经常进行竞赛和评比,通过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经常接受品德教育,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具有潜移默化性。

  没有标语口号,只有身体力行,没有成绩的压抑,只有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

体育与健康论文7

  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大中小学要积极落实这一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现已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人们往往看重体育的健身与健美功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健心功能。实际上,体育教学的多种特点,如实践性、协同性、集体性、竞争性、公开性和紧张性等,决定了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期,随着身心发育、人际交往的增多以及思维的发展,尤其是高年段学生还面临着升学压力,他们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诸多的困扰与焦虑。体育活动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它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有助于消除学生心中积累的负能量,尤其有利于学生转移遭受挫折之后产生的低落情绪,从而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因此,体育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从而使体育活动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如笔者在刚接手现在所任教的班级时,为了缓解学生由于不了解笔者以及学生之间由于相互不了解而产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情绪,笔者设计了一个暖场游戏——换球接力。游戏方法与规则:把学生分成4~5人一组,各组列成纵队站在起跑线上,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拿着三个小球做好比赛准备。教师鸣哨后,每组第一个学生向前跑并把三个小球依次扔进小圆圈内,再跑回起跑线。接着,第二个学生跑,把三个小球拿回交给第三个学生,第三个学生再向前跑并依次把小球扔进小圆圈内。如此依次,直到全组完成。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听完笔者的介绍后,学生的小脸上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他们自觉排好队,并在游戏过程中,使自己渐渐放松下来,愉快地投入游戏中。在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学生中途掉球及球滚出圆圈的问题,刚开始,犯错的同学都不知所措,小脸涨红地站在原地,笔者便轻声细语地宽慰他们,并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同时安抚其他同学,从而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次教学。这既拉近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为降低学生的紧张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开展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苏联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不能受到最尊重的人的鼓舞,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甚至其向前的动力也会消失。”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于老师都有一种崇拜感,在他们看来,老师无所不知,老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时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自信了,才能自觉对抗心中的不良情绪,才能摆脱恐惧、焦虑、自卑、孤僻、紧张等心理问题,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班上有个叫小丽的女同学在自由活动时,总是自己待在一边,不参与其他同学的活动;在做练习时也总爱往后溜,平时测验时成绩也不太好。经过观察和与其他科任老师的交流,笔者发现小丽因为身材微胖,所以比较自卑,上其他课时也常常低着头,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于是,笔者对小丽说:“小丽,其实你这样很可爱,……”在笔者的开解下,小丽主动说起体育课时不加入大家的原因:“因为身体比较胖,我做动作的时候很吃力,动作也做得不好看,我怕同学们笑我,所以就逃避练习,逃避大家的活动了。”笔者顺势告诉她:“大家在做新动作时,都不好看。但是练习的次数多了,也就好看了。而且,体育活动最重要在于体验其中的.乐趣。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自己,找到体育的乐趣!”之后,笔者也细心寻找小丽的闪光点,在一次体育课上,笔者发现小丽跳绳很厉害,动作轻松自如、灵活漂亮,那时的她看起来很自信、快乐。于是在第二周的体育课上,笔者当众表扬了她,并要求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在之后的校运会上,笔者还积极鼓励她报名,她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小丽渐渐摆脱了自卑感,越来越愿意参与班级活动。据其他老师反映,在课上她也不再一味地低着头了,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

  三、重视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今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之一。学者王登峰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教学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某个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孤立地,而是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这就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所以说,组织有效的合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开展合作教学。一是双人(结对)合作法,即在进行走、跑、跳、翻滚等基本的动作训练时,学生两两组成固定的搭档,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在其中一人练习时,另一人在旁边提供激励、帮助和反馈;当他已经能很好地完成练习时,便转变为激励者和帮助者,另一人成为练习者。二是小组(团队)合作法,如在一次体育课上,笔者组织了一次校园定向越野活动。活动以学校操场为场地,共设置了8个任务点。笔者把学生分成6人一个小组,要求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在活动中,为了快速达到终点,取得胜利,小组成员积极展开讨论,确定最佳路线,在这种氛围中,连班上那些不善交际、不合群的学生也被感染了,他们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整個课堂教学就在这种和谐、热闹的气氛中完成了,学生既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在团结协作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挫折是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在面临考试失败、班级地位降低、同伴关系恶化、师生关系紧张等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与失落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体育中许多高难度、高强度的活动,如耐力跑、定向越野等,这些活动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样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范红波.略谈体育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下),20xx(05).

  [3]张树君,杨立娟.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J].基础教育参考,20xx(06).

体育与健康论文8

  摘 要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来看,要想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就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吸收体育教育学内容,并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学的推广和应用,使体育教育学能够在高校中得到全面应用,提高体育教育学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对体育教育学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体育教育学的应用范围,发挥体育教育学的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 高校 应用 探讨

  一、前言

  在目前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成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实际,我们应对体育教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发挥体育教育学的重要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学的整体应用效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对体育教育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应用体育教育学内容,促进体育高校体育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体育教育学内容分析

  体育教育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指导,才能准确地观察分析问题;与心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体育教育学还必须以生物科学和人体科学理论作为坚实基础。体育教学法亦称教授法,主要研究教学理论和实践及其过程、原则、内容、组织、方法和评价。体育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学是体育教育学的理论支柱。教育学研究一般教育规律和一般教育原则、方针、方法,构成体育教育学理论前提。体育教育学是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理论、原则、方法,两者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体育教育学具有应用性学科特征。体育教育学与学校体育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科,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管理、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等,其中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学校体育学涉及学校体育总体,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学的局部,同时是该部分的扩展和延伸,是学校体育学在个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落实和发展。

  三、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作用及应用

  从体育教育学的内容来看,体育教育学与实际体育教学联系十分紧密,对体育教学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应对体育教育学有足够的认识,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教育学作为主要指导。目前来看,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由于体育教育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有效的指导,保证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来看,体育教育学内容得到了贯彻和落实,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得到了有力的指导,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二)体育教育学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

  考虑到体育教育学的重要作用,目前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就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应用体育教育学,并将体育教育学作为主要学科来看待,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要清楚体育教育学的主体地位。

  (三)体育教育学形成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力促进

  由于体育教育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高校中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积极利用体育教育学,提高体育教育学的应用范围,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学能够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力促进,我们应认识到体育教育学的重要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学的应用效果。

  (四)体育教育学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体育教育学的内容来看,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有效的促进,对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学的重要性,推动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应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我们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对体育教育学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体育教育学,发挥体育教育学的指导作用,积极贯彻落实体育教育学内容,提升体育教育学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充分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中国院校研究将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xx(07).

  [2] 邹循豪.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与工作状态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xx.

  [3] 刘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xx(07).

  [4] 李少华,龚耀.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博览.20xx(07).

  [5] 崔艳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6] 朱传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xx.

体育与健康论文9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xx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者,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创造者。“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的开展,能够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使我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潜移默化的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建设我国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自我约束力较弱,对参与锻炼的意义认识不透彻,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课外活动不参加等现象的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而他们的身体素质则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在体育运动中所得到的身体愉快体验。

  1.2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青少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学校举办各项体育活动,例如体育知识、身体健康知识、、体育欣赏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等知识的竞赛。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和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遵循了学校教育和体育运动规律,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蕴涵着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态度,终身体育、行为个性化等诸多教育因素,是实现学校“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2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 照亮学生终身健康的举措

  2.1 建章立制,强化其常规性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要摒除形式主义,提升学生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他们的基本权利,活动时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应当受到相关规定的制约和保障,为了使其发展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缜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可以从加强体育师资素质建设入手,同时建立和强化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所有青少年学生得到“阳光普照”。

  2.2 扩大宣传力度,保障资金投入

  各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组织,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气氛。

  首先,“阳光体育运动”持久的开展则需要有舆论的氛围,可以通过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广播、墙报,学生等载体进行宣传,使广大师生及家长都能领会实施这一运动的深远意义,认可并支持这一活动,以达到较好的舆论环境。其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要足够的场地和基础设施作为必要的物质保证。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与此同时还要,学校应该积极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和条件,因陋就简的改善活动场所及活动设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健康的开展。

  2.3 动员社会力量,使“阳光”普照万里

  “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要想使“阳光”万里普照,让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学生受益,是离不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学生接受锻炼应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校和社会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活动时间,提供锻炼场所。社会应该动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既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又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学校与社会、社会与家庭的联系,使社会的力量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打开了一点带面的新局面: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会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社会新闻媒介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赛事的报道力度,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普照万里。

  2.4 体育教学与课余活动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部分,也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借以延伸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此外,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体育,增加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可以借鉴一些激烈的对抗性比赛的形式,以激励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

  3 建议

  “阳光体育运动”只是一个常态化的样本,目的就是希望利用该项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此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性,需要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地、本校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体育与健康论文10

  体育课是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老鹰捉小鸡”中的老鹰、母鸡、小鸡,还是中年级“老狼、老狼几点了”中的老狼、小羊。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挖掘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例如基本体操、队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例如教学“各种方式的起跑”时,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以《老鹰和小鸡》的故事导入课堂,让学生认真听故事,了解故事中发生的问题,使学生亲身加入到故事情景中,参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扮演好老鹰、小鸡、母鸡的.角色。通过游戏,强调学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心协力,力争第一,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再如参与“我是木头人”游戏让学生目视前方、一动不动,坚持1分钟训练等有效手段,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雅俗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宽松的意识,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应尽可能地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执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因此,开学初一般我会采用师生商量式制定学期教学活动:如“我们都喜欢体育课,新学期我们对体育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本领。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体育课变得更加充实、更有趣好不好?”这种信任学生的方式,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出心中的话,使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需求。

  2、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都同老师的评价方式有关。评价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利,说出一句话,递出一个眼神,做出一个动作,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这之前,也应该想一想这些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观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1)教师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恰当。尤其在学生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比如“动作完成的很规范!”、“你是怎样做到的,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吗?”、“从你掌握动作的情况,我确信你认真听课了!”“动作做得非常完美!”、“你是一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你的想法很独特充满创意!”等等;如果学生动作不正确或不够好时,教师不能责备,讽刺学生,而是以表扬的形式表达批评的意见:“动作做得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再努力一下更漂亮了!”、“不信再试试”、“简单的事情要重复着做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继续加油!”等,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认真地把动作做好。而等到他把动作一旦学会,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教师体态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对学生点点头、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给予肯定的暗示,都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引导入手,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和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增添勇气、增强信心,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论文11

  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体育与健康论文12

  摘要:合理的评价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不断的发展以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真正为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基础关键作用。在时代发展的召唤下,课程标准给原来的体育课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拓宽了无限发展空间。那么,体育与健康教育怎样改革,改革到怎样的深度才是较为理想的,就要有与其相应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使其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做好每节课、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质量的评定,使体育与健康教育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让受教育者真正的体验到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的是健康为第一指导的终身教育。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 评价标准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标准的出现,要求体育与健康教育有适应其发展的评价标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切实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更加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旗帜鲜明的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已将我国带进小康社会阶段,目前,国家教育部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新课程改革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这个时期起关键基础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完善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健康状态,使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这就需要靠科学有实效的评价体系。我就以此方面进行阐述。

  评价标准的具体说明

  1、主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评定将是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搞好每节、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质量评定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并且对体育教学还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也能为开展教学改革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化管理积累资料,更是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在这个过渡时期,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与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怎样使学校的体育教学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改变为以新的健康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真正使中小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与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要谈的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

  2、目前的基础状况

  传统的教学已正在逐渐被淘汰,但应该怎样改、具体怎样落实到实际中的每一节课,要使教师做到有条不紊,又不随着学生的主观动态而波动,这种状态十分难把握,造成教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担心孩子出意外,不让学生参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我们的体育课与健康严重脱节,指导思想成为了束之高阁的贡品,但具体怎样做才算合理呢,就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科学地评价体育与健康教学

  3.1科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让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得到什么

  人在不断探索知识时会遵守这样的规律,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也是如此——即学生乐于上课,对课堂所授的课感兴趣,才能使学生自愿努力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受益,同时才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才会不断的.在不同时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完成几年的固定学业中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形成自己喜欢的自学行为,并有能力支配自己运动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及健康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就是一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的良好效果的积累。也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2面对这样的目标、教育的主导—教师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注意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教师要把教学任务转化为一个个不同年段、不同年级、不同课节的教学目标,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领域中分层次、有侧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认识到阶段总的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的各个目标是连贯、相互融合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每个目标都有可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便有可评价的依据,以促进更好的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每节课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操练,已不能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展示、创新的机会才能实现师生相互真实的交流,才能确切的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说,通过创新促进并推进课程发展是课程改革中永不褪色的亮点。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初级指导下,为学生的学习与锻炼提供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运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互帮互学互评以及群众合作行为与竞争意识。

  针对以上所述,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上应注意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科学性、多样性。

  3.3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适应发展的需要。

  教与学的双向管理自成系列,又可互为促进,同年段横向联合,不同年段纵向联系,以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为中心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优势。

  结 论

  综上所述,评价方案由六个方面构成: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阶段性系统管理评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7;

  [2] 王占春.关于修订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大纲的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8。

体育与健康论文1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医药类中职生在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现状和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研究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并就如何开展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医药类;中职学校;体育;有效教学

  一、前言

  当前,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目益深化。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校将全面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的重点工作,这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体育课应怎样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使其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医药类职校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现状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态度等情况,为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08级和09级各专业中随机抽查6个班共2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女生201人,男生59人;一年级l12人,二年级148人。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达100%。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及文献资料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的期待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学生更喜欢有内涵素质的教师,即技能型、善于示范、知识面广、能讲解动作要领而且态度随和的教师。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张有弛,不希望“放羊课”,且认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记、师生共同讨论以及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更能有效学到体育技能。学生更希望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兴趣爱好、体育能力及锻炼意识,这种期望与中职体育课的培养目标相符合。

  (二)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学习目标和动机方面的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学习认知、目标和动机明确,过半数学生认同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大部分学生也明确体育课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方法,增进身体健康,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是被迫学习。

  (三)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及兴趣。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数据所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或者因为怕累,虽喜欢却不愿参加,这与我校女生人数比例高有一定关系。在体育课授课形式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

  (四)学生对体育成绩的评判方式认可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成绩评价中希望依据平时的考勤及平时的测试,较少希望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测试及学生小组测定互评。

  (五)学生体育课学习现状。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上较为被动,偶尔及从不预习、复习的学生占大部分(85%以上),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课的讨论学习,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学生更倾向自己解决或求教于同学。学习方式上合作学习排第一位,其它多种学习形式并存。

  (六)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因素。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在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上,学生较为看重自身的身心状态和班级学习氛围,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吻合。

  (七)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列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健身操、羽毛球、踢毽子、武术、篮球,学生对新兴的体育项目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是具有良好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这与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相符合。对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需要。我校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形式较多,主要有分层教学,诱导练习、辅助练习和素质练习法教学(带有明显的职业专业特点),教学竞赛和分组教学等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教师应依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来选择。

  (二)加强学习目标教育,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形成学习动机和激发学习热情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从我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的情感内容已日渐丰富,集体主义感、同学友谊逐渐增强,大多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学习认知、目标和动机明确,有较强的健康意识;但学生意志品质较差,怕苦、怕累的思想比较严重,在体育课的学习上较为被动,超过半数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课的讨论学习,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学生与教师间沟通不足。由于多种学习形式并存,教师可按照实际情况,有效地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到运动对职业素质、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运动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学校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对于新兴体育项目,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兴趣。笔者建议以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进行校本教材拓展。选教材时应突出体育与职业劳动技能相结合特点、体育与职业病防治以及个人健身计划与职业健康管理等内容,以贴近生活为目标,纳入更多简便、实用和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开展有助于发展职业劳动技能、保健康复和预防职业性疾病的体育活动。根据医药学校的特点与实际,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的配置,创造条件拓展体育选修课的项目,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四)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提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是从定量测验转向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个体性(发展性)的评价。在评定体育成绩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学习行为态度等内容。所评定的体育成绩,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等,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变主讲为主导,应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多留空间给学生,学生也就多了自己思考和操作的机会。如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技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笔者将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分成两节课,第一节主要按教学计划进行课的设计,第二节按照学生的要求安排多样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这样备出来的课,是从学生的兴趣和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使得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表示要忽略教师作用,因为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教师应学会提出问题,控制全局并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论文14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虽然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目前主要对策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体育中这方面未予以重视,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就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的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民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20xx级、20xx级、20xx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职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职学生。蒋碧艳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建议把民间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材列为高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体育与健康论文15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方面是现阶段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对于同一个体育动作,一些学生由于很容易就能完成所以不愿意配合老师,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却很难完成,致使其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进而大大降低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效率,而将分层教学法融入其中,就能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有将其落实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分层教学法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爱好、兴趣、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实施方案,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可以說,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处在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久而久之,每个学生都能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对于身体素质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的初中生来说,将分层教学法落实其中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实其中就值得一线教师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了。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以确保分层教学法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到有效的实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目标分层可以说是分层教学得以落实的前提和关键。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为分层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例如,在耐久跑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两大类之后,各大类中再分成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层次,分别记为A、B、C三组。对于A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就是继续拔高,提高学生克服“极点”的坚强意志;对于B组的学生来说,就是发展其耐力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对于C组学生来说,就是确保其能够掌握基本的耐力跑的.练习方法,使其具备耐力跑的能力。这样一来,当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时,每个学生也就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当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之后,整个班级的成绩也就能有所提高了。

  2.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分层

  对教学方法的分层,就是说体育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千篇一律,这样一来,不仅能使所使用的方法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篮球学习时,教师在向所有学生讲解了动作要领后,就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法,通过分为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小组来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技术指导和训练,分别记为A、B、C三组。其中,对A组同学的训练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做假动作、传切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其在成绩和技术上都有所提高;对于B组同学,要通过基本要领和动作的训练让学生在比赛中尽量不出现失误,并且培养其与A组同学竞赛的意识;对于C组同学的训练主要是激发其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时就可以应用“抓尾巴”“火车前进”等游戏来实现。

  3.注重对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环节的分层,是说教师要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善于发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其鼓励和赞扬的同时也给出其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建议,这样一来,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能有所增加,其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应用分层教学法,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切实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乐趣,从而爱上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而这能为其终身的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有助于其实现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体育与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体育与健康论文02-21

体育与健康论文06-01

体育与健康论文08-25

体育与健康论文(经典)07-01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论文08-23

体育与健康论文15篇(荐)06-02

体育与健康论文(优选15篇)07-07

新课程下体育与健康教学论文08-15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论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