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7-12 14:23:03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品)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学习环境的日益复杂多样,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经济等压力增大,由于恋爱受挫,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原因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意识模糊、心理紊乱和难以相处,等等。就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自闭、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上述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大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问题、产生矛盾的时候所积累的情绪无法得到适当的释放,不断的自我压抑,心理的平衡逐渐失调导致的。

  二、开展音乐欣赏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音乐欣赏教学经验和思考,提出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想。音乐是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最佳方式,情绪是能量的聚集和释放,是对某种体验及需要发泄的动态反应。众所周知,情绪必须发泄,只有在自我表现后,情绪才转人有意识的平静状态,这也是健康的需要。音乐恰恰能满足这个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可把人带到意识的深度。音乐的神奇力量能帮助人们显示和唤起许多未表现的或潜在的意识。音乐欣赏能帮助大学生探索和发现内在的自我,帮助和发展自我了解及对他人的了解,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效果。

  三、音乐欣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探究

  (一)音乐欣赏通过调节情绪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使人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等情绪变化,又能使人瞬间心旷神怡、情志优越。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欣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等。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以时间方式展开的运动过程,而音乐也恰恰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感情体验在运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驰,而音乐也恰恰具有这方面的特征。此外,通过不同乐器所展现的声音色彩的变化,不同调式、调性的变化也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变化,如:明亮的、忧郁的、热情的,等等。因此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忧愁于欢悦,化暴躁为温和,使他们的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

  (二)音乐欣赏通过强化自我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同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认识的错误导致的。通过音乐欣赏,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音乐作品本身会传达出自我意识。艺术品作为艺术家能动创造的成果,自然会带有生动的自我意识的印痕。作为欣赏者,大学生根据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自我”,能感受到大学生对自身及所处的人和世界的看法和态度:热情、悲观、宁静、愤怒、无奈、思念、仇恨、失落,等等。有了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客观深刻的认识,大学生就不容易迷失,更不会时常感到困惑,因此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也就降低了。

  (三)音乐欣赏通过引发自我调整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音乐作品能引发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判断,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能从教师所选择的经典音乐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生活感悟。当大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接触到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反思自己的存在状态。通过把自己的情感状态和现实处境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反映的现实环境进行对比,对自我能作出更准确的定位和评价,并有可能尝试调整自己不适应现实的某些行为,从而减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保证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

  音乐欣赏是一种包含了“积极”欣赏因素在内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欣赏活动,因而课堂音乐欣赏和个人课外独自欣赏音乐给学生制造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有很大区别,具体而言,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等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这样,它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更丰富。音乐课堂使学生处在一个集体欣赏环境中,欣赏时注意力更为集中,更具有目的,因而,此时的联想和想象更为专注、传神;在集体环境下,人们对音乐的不同联想和想象具有参照性和对比性,能促进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加强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正是当前高校教育常见的一个话题。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状况又常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也许将更有价值。

  请看下面的统计两份资料:

  1、肖正军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为(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

  2、1999年国家教委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海淀区16所大学中,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

  大学生正值人生的盛年,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竟如此不乐观,实在令人费解。那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那些方面引起的呢?

  一、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经济贫困的困扰。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并轨制度的实行,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境的贫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我不仅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八十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甚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今天的你们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但今昔之间大学生对待贫苦的心理承受力为何如此悬殊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双向选择中得到启迪:前途未卜,苦海无涯。呈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和礼遇对待的美好画面,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冈而贫困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没落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

  6、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二、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面对以上种种主观和客观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大学生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首先,培养学习的动机,关注个人特长,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1)大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其学习动机愈强烈。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奋斗。

  2)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成就感时,他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当一个人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总是兴趣十足,而个人特长正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建立起充分的自信。用自信和兴趣去开启智慧之门,必然会激发学习兴趣。

  3)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学习上遭到失败和挫折后,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造成的。因此,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心理咨询者之任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因一自己不努力,把外因一不可控因素降到最小,从而使自己更加努力。

  其次,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技巧,正确对待交往

  1)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技巧纯熟,则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技巧不当,则难免关系紧张。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人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在掌握技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一定原则如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守信践诺、宽厚待人等。

  2)有的同学交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为交往而交往,整天忙于应酬,苦不堪言,使交往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要明白,交往不是必修课,奋斗才是主战场。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毫无才能、毫无涵养的人交往的。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建立全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问题,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第三,设计生活,回报真情,付出努力,成就激励。

  1)贫困大学生全方位筹措四年所需费用,以计划经济为主,随机应变为辅,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和资助,以自己圆满学业回报人间的真情。

  2)双向选择不是缩小了就业面,相反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只要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以专注之心致学,待德才兼备毕业之际,何愁工作无着落,贫穷不可脱。

  鉴于此,合适的心理定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我认为校方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多方法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性的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4、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5、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6、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8、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

  在对学生德、智、体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作为学生毕业分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供用人单位录用是参考,这样能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综合能力。

  9、建立学习经验交流、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互学互助制度。

  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学习尖子给新生传“经”送“宝”,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座谈会,让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成立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近年来,随着社会总体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虽在智力上逐步趋于成熟,但由于长期处于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所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迎接社会外部环境的准备,特别是步入大学生活后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等等都会使得他们出现适应性问题,不能很好的融入复杂的环境,进而产生心理波动,出现困惑、迷茫等负面情绪,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内心崩溃或情绪失控等心理危机。因此,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通者。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辅导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关注心理异常表现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开展干预行动,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缓解紧张情绪,释放负面不良情绪,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众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清华大学心理研究室将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总结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把现阶段学生所处的主客观环境以及作辅导员实际工作结合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业的困惑。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我国的教育体制整体呈现“易进严出”的状态,当前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信息时代的一切都导致生活压力的剧增,因此当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以诸多学业负担会使得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加倍增长。部分学生由于从小顺风顺水,缺少挫折教育,特别是多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受从小教育环境的影响形成非常强的自尊心,因而对于考试、荣誉获取异常关注,极易形成焦虑症,自己将压力维度加大,出现心理问题。与之相对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校园环境的宽松,而不在乎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每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些娱乐活动上,甚至大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整日沉浸在虚拟世界。在学业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呈现出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旦学习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学习环境不能合理改善,就会导致自卑、孤僻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人际交往困难。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与社会趋势,造成大学生具有人际交往差、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不足、集体观念弱化、社会活动欠缺等鲜明的特点。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以上特点加之成长背景、性格、爱好、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摩擦、冲突;部分学生在交往中过分谨慎、缺乏自信,因此产生压抑、焦虑、自卑。久而久之,由于人际交往所带来以自我为中心、羞怯心理、角色困惑、心理不容等问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成长出现偏颇。

  (三)情感观的偏颇。当地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严格教育,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我国相关青少年的感情教育以及性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教育,缺少责任感。没有性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双重问题时,极易步入歧途,盲目恋爱,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近年来高校学生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感情问题引发。据统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学生近六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观因素看:有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的学生则是为了排解寂寞,甚至个别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由于恋爱关系处理不当,经历恋爱与失恋的痛苦体验,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情感挫折与打击,因此很容易出现烦恼、失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诸多方面心理问题。

  (四)就业压力过大。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这一人数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无疑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之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小压力。当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企业挑选状态使得大学生内心充满担忧和不安,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其次还有很多学生对自身有着过高的自我定位以及期望使得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受挫,产生落差感。还有部分同学陷入一种拒绝就业的潜意识中,通过不断的盲目考取各种证书来逃避工作实践机会,而这种盲目不仅劳民伤财,还很容易产生上述焦躁、逃避、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生活及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群体普遍性的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为意外的刺激而导致重大事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的辅导者、倾听者,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大学生群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明确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自觉担负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真正的导航者。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教学岗位和行政上的教师相比影响力强,而且还有多方位了解学生的特点,所以辅导员才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友善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是日常思政工作的中坚力量,很多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与大学生们的年龄差距较小,这有助于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心理逐步成熟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极其需要适当的途径倾诉。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一个平等友善的倾听者,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次,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注重信誉,尽力帮助学生,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言行来感召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针对与不同心理状态学生的沟通,采用差异化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风俗语言影响的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辅导员应该切实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学生总的心理情况,将不同性格、心理情况的学生进行分类登记,通过差异化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当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时,要疏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可通过多提供一些校内兼职信息的方式减轻其经济压力。而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因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则应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行疏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总之面对不同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切实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不能僵化呆板的使用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解决其心理压力,实现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事半功倍。

  (三)通过集体感召,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生活一个显著区别于高中的特征就是较高的自由度。没有老师天天追着,也没有每天都能固定见面的同桌,更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因此,大学生极易出现孤独、偏执的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通过集体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归属感、荣誉感。而通过竞赛类活动,则可以提供一个竞争环境,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通过体验成功与失败使其更好建立强大的内心。而且通过集体活动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与异性接触的平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通过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接触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者团体活动的进行,辅导员建立好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有个整体而全面的把握,对一般学生共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及解决措施,同时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为蓝本,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较为细致的了解和跟踪观察,这样才会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马斯洛需求理论说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而当基础层级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成就的需求。通过实现某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得到其他人的赞赏或认同,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成就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利用各种干部选举机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能够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满足。通过委任某种职位来给予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承压抗打击能力,成功带给人的喜悦时暂时的,只有失败才能带给人受益终身的经验。要通过失败教育使学生今后面临挫折时不再消极沮丧,能够坦然面对挫折。

  (五)引入激励机制,强化教育效果

  人类需求的产生是有层级的,而这种需求背后的产生则需要适当的刺激或者激励。只有通过激励,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激励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良药,通过激励调动起学生们渴望进步的欲望。特别是当学生遭受失败的时候,一个善意的眼神、充满关切的鼓励往往比严厉的批评、嘲笑更有作用。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重塑信心,使学生重新斗志昂扬,继续努力。对学生可以适当的多表扬,多一些宽容,多一丝理解,用赞赏的眼光取代批评和误解,这样的做法会收到远超期望的教育效果。

  三、结论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胜劣汰如此残酷的情况下,或许只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最终的成功,如果没有良好的高素质的心理能力必然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无法走向社会。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就有必要在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培养一流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从履行职责的规范层面,还是从关爱学生成长的道德层面上,都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不断在与学生沟通中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养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使每一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让他们在未来社会实践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摘要: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家庭、学校、教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我是如何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一)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 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

  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 ,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情绪比较稳定,

  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乐观地应对。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会固执己见。活泼好动,为人幽默,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从其中获得快乐,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梦想,我认为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并不是极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及精神上的养分,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拥有亿万家产却始终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林峯 ,一个是新加坡歌手,新四大天王之一,金曲奖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们都有惊人的天赋,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奋斗和一次一次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最终功成名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谣言的光环,而是一种坚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决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终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好处,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评意见

  自身的不足:一、没有自信,很多时候开会时,都要求大家尽力地想出办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个方案,但由于没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听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这就导致了朋友都说我仅仅是去凑数的,在我这里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表现在考试前。现实中,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反而产生了副作用。自然,这些不足我已经慢慢在改进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能逐步摆脱他们,使自己更优秀。

  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为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还是有收获的。我一直觉得,我的心理很健康,尽管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我在一次次困难挫折面前,学会了如何坚强,所以在短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并解决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与人相处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以及以后的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懂了那么一点点,我更想知道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同学朋友的关心和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医学院校药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大学生是承载社会与家长期望的群体,现代大学生尤其是医药院校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学习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压力,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还对其医疗、药学服务乃至病人的安危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任教师的角度提出并分析我院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基本信息

  随机抽取我院药学专业18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60人。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在有效的170份样本中,城市人口39人,占22.9%,农村人口131人,占77.1%;独生子女68人,占40.0%,非独生子女102人,占60.0%;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为16人,占9.4%,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154人,占90.6%。

  1.2调查工具和方法

  从学习任务、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作息时间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几个因素设计调查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班长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

  2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17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心理问题多表现为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药学专业大学生仅占24.1%,重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尚未在样本中出现。雷思非等[1]对陕西省980名医学本科生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抑郁者867人,其中中度抑郁656人,占75.66%,重度抑郁25人,占2.88%。王斐然等[2]报道了医学生中有轻度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比例较高(占54.94%),有中度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占11.70%。本文调查结果表明我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其他文献报道,这可能和样本量偏少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尤其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男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和高年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和种类的压力,在低年级男生中,每天在网络上花费3小时以上打游戏或聊天娱乐的学生比例较高,达到25.3%,他们向往虚拟世界,不愿学习或与别人交流,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高年级的男生可能受到双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造成轻度心理障碍。在家庭结构关系方面,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略差于非独生子女(P<0.05),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父母长辈的保护和溺爱中,缺乏独立性,一旦离开父母,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3提高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3.1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

  引导作用学习压力大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有效的学习方法,则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课堂教学是专任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3]。专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良好行为和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者。一方面,大学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普遍较高,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辅导员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过度地在网络上聊天、交友、玩游戏,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更严重的会导致网络成瘾,引发心理疾病。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管作用,在构建大学生心理成长支持系统方面不可或缺。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辅导员还可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强化人际沟通技能,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家长在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生活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占很大的比重,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4]。父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关心、理解有利于子女形成活泼、愉快和健谈的心理特征,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2]。家长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应创造愉快和谐的家庭关系,注意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身作则。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大的成长空间,当子女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要过分苛责,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综上所述,提高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也需要专任教师、辅导员、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民办高校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环境困难、学习与发展迷茫、自我认知失调、人际交往障碍、承受挫折心理脆弱、情感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求职择业竞争带来的压力等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提如下建议:

  一、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行之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领导。此项工作应当成立由高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深人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想方设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更好地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中独立出来,并使之正式地纳人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教育。

  1、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2、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如给低年级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标准之类的讲座,给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面对挫折等讲座来解答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3、以班级或寝室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班会,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后的调控和求助方法、他人心理不健康时的应激和帮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4、在各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说专门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副渠道,它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动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四、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时疏通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1、开通网上咨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好的保护了咨询学生的隐私,使其更容易袒露心迹,咨询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机构。民办高校应配备专业人士,对咨询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3、设立信件咨询室。信件咨询主要针对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直接面对咨询人员开设的咨询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咨询人员通过书信交流,在取得咨询学生信任后,鼓励其直接面对咨询人员,以达到问题的彻底解决。

  4、开通电话咨询。电话咨询保密性强,学生不必讲姓名、班级,只谈“问题”,咨询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五、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民办学校除了应当投资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器材等硬件设施外,还要组成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议由那些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并且热爱此项工作的专担任。构建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网络,对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学生工作人员等给予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另外,也可以在同学中建立“守门员”体系,即培训一批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老师、班主任、学生工作者及学生干部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一旦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建立健全从学生骨干、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通过建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努力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酿成严重后果。

  六、创建良好、健康的校园氛围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学风、环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集中表现,是重要的环境精神和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团结协作、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使人心情舒畅,获得力量感;有助于消除孤独、寂寞、离群、紧张和压抑,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创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如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运动场、花园等校园自然优美整洁的环境能使人奋发向上、充满生机,使人身心愉快,消除疲劳,减轻紧张和焦虑。学校要引导师生共同维护和保持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

  七、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还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淡化自卑,强化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示范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榜样作用。

  八、优化社会大环境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形成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努力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社会阴暗面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九、加大社会的关心度

  社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关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社会一定要改变旧观念,摘掉有色眼镜。个人的能力是不均衡的、有差异的,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民办高校学生同样是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知人善用,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能和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结束语

  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仅能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到议事首要日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是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新世纪和祖国对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选项课体质水平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与其他学生体质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分析体育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阳光体育,找出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成因,为高校选项课教学改革、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1.前言

  高校教育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改善、身体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及自我锻炼能力,体育习惯的形成及体育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体育舞蹈课可以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多次重复运动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按照人体解剖部位,有目的促使身体匀称、协调、健美发展。体育舞蹈又可在优美的动作及音乐中受到美的享受,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塑造健美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促进高校体育课朝着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多样性等方向发展。现就其在高校体育课当中对学生体质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做如下分析与研究。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高职院校学生,实验组为20xx级学生200人,进行一年的体育舞蹈专项课学习;对照组为20xx级学生200人,进行其他项目的学习。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数据以新生入校后参加体育锻炼达标测试数据为准。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舞蹈及心理健康方面论文9篇

  2.2.2问卷调查法:采用SCL一90量表进行调查分析

  2.2.3数据统计法:运用Microsoftexcel20xx进行数据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组与对照组机能形态指标结果见表一1

  分析: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除身高,立定跳远项目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差异(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P<0.01)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体重比对照组学生减少显著;肺活量增加极为明显,运动恢复到安静心率机能明显增强明,这是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项生理负荷较大,锻炼和欣赏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尤其对发展耐力素质,提高人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效果。据有关专家测定,每跳l0分钟。收集一次呼出的气体并进行成分分析,心率由遥控的仪器来测试,被测试者平均心率为每分钟135次,相当于最高心率的78%,(最高心率=220一年龄)。而每分钟每千克体重的摄氧量,男子的为31.2rnl,女子为28.1ml,分别相当于最高摄氧量的60%与90%。因此,按该测定计算,连续跳上三支曲,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就相当于长跑(10~12km/n),游泳(50~60m/min),骑自行车(25—30km/h)的运动量。因此说,体育舞蹈锻炼可增加人的心肺功能。

  3.2用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一90量表测试200名即将参加体育舞蹈学习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特征。随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为期8周体育舞蹈教学,每周100分钟。8周后再对她们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照分析见表—2

  分析:通过SCL一90量表对实验组200名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前后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经统计处理后,表一2显示体育舞蹈调节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卷评分结果,学生练习体育舞蹈后,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症等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练习前的测试结果。(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恐怖、人际关系、精神病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体育舞蹈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即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充满生气。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试验证明,通过规律的体育舞蹈锻炼可以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调节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体育舞蹈的跑跳组合运动可改善心肺耐力适能,对下肢的爆发力和耐力也有一定锻炼效果。

  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在体育舞蹈中,可以采用自我渲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

  3)体育舞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就会使人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4)体育舞蹈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长期参加舞蹈运动,通过聆听音乐、感受理解音乐使动作形象与音乐形象达到和谐统一。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体育舞蹈根据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和动作美,提高人体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并体现出对美的追求,使美育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中。

  4.2建议

  通过体育舞蹈可以加强体能锻炼更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同的选项课可以进行针对性不同身体锻炼,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对所学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促进自身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可根据师资情况多开展一些体育选项课,扩大学生选择面,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增进自身的全面健康。本文通过体育舞蹈这一个项目对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这些体育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能够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来提高大学生体质,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整体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在近些年,在中考高考结束或者是在生活当中遇到大的困难时,许多人迫于压力或者是其它原因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我们透过表面去深刻探究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健康的人。如今就有高校在体育的教学当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下文中我就结合自己在高校中的了解和观察来具体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高校能有针对性的去发挥积极影响。

  一、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被认为是文化素养较低的一种教学,因而许多学校仅仅是关注于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对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心理素质不加重视。而在如今日益强调心理健康的同时,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再加上许多学生本身就把体育课当成一种娱乐,很容易使得所强调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发展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人才是需要能够经得住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并且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一直以来,我们的观念是,体育课就是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因而与时俱进的一些理念和方式,如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念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阻碍作用,不利于他们多方面协调发展,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2、易导致暴力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年长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代不如一代了。或许是在说身体素质,可我觉得他们说得更是年轻人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发展。因为如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娇惯着,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甚至没有面临过较大的挑战,性格上也多以自己为中心,比较自私。在体育教育当中,因为体育本身活动量大,活动范围较广,由于体育的活动性和易受伤的特点,许多人在活动当中难免发生碰撞,有时甚至会激发矛盾。而学生们往往会因此而大发雷霆,更有甚者会大打出手。年轻学生脾气暴躁,很显然是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所接受的教育不够。如果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没有结合一定心理学方面知识,并进行引导的话,在长期的体育学习当中就可能给心理发展带来暴力色彩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培养毅力

  体育当中的.某些项目是考验人的耐力的,比如长跑。因而在高校体育当中许多老师已经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更要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体育精神。况且体育本身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在高校当中体育选修有很多项目,如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勤加训练的。在长期的体育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慢慢形成一种运动的习惯,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毅力。从这一方面看,高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挑战以及战胜困难的精神有一定积极作用。长此以往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缓解压力,消除心理障碍

  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是人们的日益增大的压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习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压力,更何况他们还要面对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倍增,就业竞争更加激烈。面临未知的未来,许多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和担忧,心理上难免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产生很多无形的压力。运动恰恰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好方法,而体育课的运动性正是能够使得学生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场所的空旷都能够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带来一定的缓解,能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使得学生尽情释放不快,从而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奋斗做好准备。因而高校的体育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压力的释放,从而减少他们心理的紧张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3、提高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体育的学习和发展是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进行活动的,比如在学习健美操或者是武术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不同学生的肢体动作天赋不同,而且上课时间又有限,这就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对于如今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学生们开展人际关系,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一般来说如今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出去活动,有同伴才能够坚持下去。况且身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锻炼。这是有助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够有效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学校当中学会与别人合作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协作互助的心态,这也是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因而,良好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小结

  本文是从我自己在高校当中的了解和观察所得来展开论述的。分别论述了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总的来说我是从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高校当中体育课的课程形式来具体分析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这又不免使文章显得形式上松散,因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才能够较好理解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xx(12).

  [2]邓志军.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整合与应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xx(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1.引言

  目前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质量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实施的成败,这不仅只是考察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设。现阶段大学生学业荒废、道德失衡、沉迷网络等一系列的现象导致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这一方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大学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2.1自我封闭。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习惯自我封闭,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学业上的重重压力,与同学室友关系的紧张,家庭贫困的落差、就业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顺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这群未经风浪的脆弱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大学生文凭较高,但他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工单位的挑剔不满,若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或调适,这些也会使学生陷入一个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状态。

  2.2自卑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态。自信是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与动力,尤其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大学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对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及环境,地区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也不能参加开销较大的集体活动。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与交往,性格较为腼腆内向,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怕被嘲讽或耻笑。有些学生因个子矮、身材胖、皮肤黑或残疾等自身条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点与讥讽。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成长阶段都会存在的一种基本心理行为反应,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会发展为一种心理疾病。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自由,他们总是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与说教,而不是通过一个平等的态度去沟通。长期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得学生没有自由,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当学生想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聊天的方式来减压时,可能一些不良内容会趁虚而入,当再次遭到长辈的说教时会使得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带来恶性循环。

  2.4沉迷网络。

  互联网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应用,它在带来便捷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每个学校都会存在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难题。学生迷恋网络会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损伤,通过大量占据学生的时间精力来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他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且自制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学生的网络成瘾也因家长、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监督不力而导致。缺乏规范经营的网吧为大学生网瘾开了绿灯,网吧由于利益驱使不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孩子进行平等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利弊,理性利用网络资源,学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自身未来就业服务。

  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

  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相关部门应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不良心态带来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发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

  要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高校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来为有心理疑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师并渴望老师的关怀。若老师能充分发挥自身魅力、积极面对工作,也能获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应为大学生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不能只一味讲授课本概念,更要用实际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有社会影响力的老师或学生应用现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黄浩勋.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33-34.

  [2]唐丹.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xx,23:25.

  [3]郑斌.论述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xx,01:106-107.

  [4]李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200.

  [5]刘春景.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高考,20xx,02:12.

  [6]贾志平.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xx,07:1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前言:

  在这人才紧缺的21世纪,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浅析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什么影响.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项比赛项目,它所考验的不只是人的体能和踢球的技巧,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以及团队精神.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没有篮球比赛是可以靠一个人打赢的,这有团队间相互配合加上个人精湛的球技才能打造出冠军团队.这充分的证明,在当代,除了注重个人的能力外,更注重的还有团队能力.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懂得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打好一场球.人生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个人的努力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才能演绎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也侧面显示了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1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帅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篮球运动也逐渐完善.如今,篮球运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篮球运动是他们的主要运动项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举行篮球运动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团队.看似简单的篮球运动却有很多讲究,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韧性、团结能力和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非常的大,有的甚至很极端.

  2.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里

  2.1.1自卑心理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带着家庭背景的自卑,他们来到了大学,过上了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可是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了家里的负担,为了更好地生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半工半读的形式继续学业.这使一些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卑的心里.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也会影响学业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2.1.2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与同学和室友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愈加强烈,攀比之风在校园内盛行开来,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攀比不同于竞争,攀比与嫉妒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

  2.1.3跟风盲从心理跟风盲从就是没有主见的现象,它是一个人从意识和判断力上都跟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也是比较堪忧的现象之一.很多大学生都会认为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所以有的人看别人不学习他也不学,别人逃课他也逃课,甚至歌厅和酒吧竟然成了风靡一时的娱乐场所.这种现象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一个多数人都很认学的班级可以带来好的学习风气,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很可能成就一个以前从不学习的人.然而一个充满娱乐、逃课的班级也很容易带坏一个人,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判断是非,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在生活或是学习中,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能力,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有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2.2父母、亲友所带来的压力

  不是所有的父母的支持都会起鼓励效果的,很多大学生的压力是来源于父母的.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此同时,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扼杀在摇篮中,他们被父母的期望所禁锢,而埋没了自身的天赋.有些父母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大多数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比较中,压力也随之而来.还有一些家里的亲朋好友比较喜欢讨论谁家的孩子好,谁家的孩子不懂事,很多当代大学生都已经成为家中长辈用来比较的对象.这对孩子的心里势必会带来压力.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3同学关系

  有些人认为同学关系不重要,在我看来,它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只会学习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交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有的人却不会交朋友.他们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却失去了朋友的关心和快乐.这种心理是不健全的,正常的交友是正常生活的关键,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沟通,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否则同学间的不愉快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现今社会常出现交友不愉快而引起的犯罪现象,如果我们都懂得正常的沟通和化解问题,没有极端的心理现象,就不会发生大学生打架以及自杀的现象.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今,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运动项目,广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他没有性别的限制,每一位热爱它的都可以参加.通过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作用.它可以缓解心的压力、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等.这些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篮球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3.1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

  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否强大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篮球场上的坚持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好机会,比赛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体力透支、受伤、比赛失败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时,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是放弃还是坚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坚定.这些都要求每一位篮球运动员都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不轻言放弃的意志,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不言放弃的精神,我们就已经战胜了自己.所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3.2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可是随着大学生不断地增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且很多时候不是有能力就可以的,很多行业甚至还存在着潜规则.在家庭、学历和社会的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实力去和别人竞争,有的甚至认为学的再好是没有用的,现在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这种不健康、不自信的心里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人.篮球运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球场上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加的自信.

  3.3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参加篮球运动,我们知道了团队合作才是篮球运动的主要精神.球场上,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获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队友间的紧密配合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整个团队的成就才算成功.这对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3.4篮球运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树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不是要把其他人都当做敌人,而是在强调一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篮球运动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在篮球比赛中,对方团队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球场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是我们的老师,通过两队的较量,我们可以发现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以后工作的竞争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才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不仅战胜别人,还要战胜自己.当然,下了球场,我们就是友军,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为我们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4措施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和减少问题的产生.首先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篮球活动,对优秀团队给予奖励,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经常组织类似的比赛活动,来提高竞争性,让每一位参赛队员充满激情和自信;最后学校应该对课程适当的调节,设立篮球社团,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增加对篮球知识的培训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篮球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5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技术和能力的需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篮球运动作为大多数人喜爱的运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让人们在球场上找回自信和快乐.篮球场就好比人生的战场,超强的意志力、灵敏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技术和强烈团队精神是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所以这个特殊的战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便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目前各高校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扫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战胜心理疾病,从而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反差大,经常把自己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自我意识的矛盾凸显;自我菲薄或自我陶醉,经常抱怨自己能力不足,从而加重自我否定,有的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甚至发展成自以为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冲突,渴望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又盼望他人为自己分忧,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竞争意识强,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较差。随着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时,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成为他们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为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首要选择。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是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持和科学依据,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程序与方法

  第一,确定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成长环境,如主要家庭成员的学历状况、职业领域、经济收入水平、教育观念等;社会适应,如人际关系状况、心理创伤事件等;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记录,如问卷名称和版本、测试结果等;学生咨询记录,如面谈、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网络沟通等具体形式交流的详细记录等。心理健康档案包含的内容越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特点,越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而且准确的信息。

  第二,科学测评。在进行心理测评之前,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精心筛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测量表和心理测试系统,保障测试科学有效,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系统平台。测试前对每一位组织测试的辅导员老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测试培训,从人员配备上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

  第三,结果分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生开学初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之后,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并及时反馈测试结果。经过系列的心理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特殊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进行调适。

  第四,形成档案。负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老师应在严格遵循建立心理档案原则的情况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做出书面报告,依据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状况综合评定、班级活动情况等有关活动情况适时在心理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能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的心理成长记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档案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档案作用的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在新生入校初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并没有结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况及时补充更新相关资料,反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为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管理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许多内容涉及学生个人的隐私,因而管理人员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把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有关内容向外泄露,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明确学生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不能越权查看,只要涉及查看心理健康档案,无论是否专业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并按规定程序做好申请、审批和查询登记。

  第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传统的纸质心理健康档案相比,管理起来更加便利、快捷,对于数据统计分析更加迅速和准确。有利于心理健康档案保持建档客观规范,覆盖到全体学生,具有完整性、动态性、保密性等基本特点。心理健康档案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工作者在为学生服务时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状况,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服务。心理健康档案的网络系统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了解,提高服务水平。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涵盖的学生信息,对学生实施为其量身定制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如对于心理普查筛查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可以综合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的学生信息和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做好约谈,科学解释,谨慎分析,做好预案,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干预、跟踪、调控一体化的后期支持工作,确保心理异常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早日把心理健康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横向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其性格。

  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纵向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及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使学生对此形成正确认知,消除不良影响,发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丰富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第四,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教育研究工作。根据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研究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总之,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应对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形 成健康的心理。各类高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准确、真实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支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侯贤祥.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3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一、结果

  1、长安大学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模中一个是在关于大学生SCL-90分析研究中比较常用的胡启先建立的2685名大学生常模,称为大学生常模,由于该常模的制定距今有10余年,所以研究中将黄艳苹等人的荟萃分析结果作为另一常模,称为新大学生常模。长安大学大学生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校女大学生SCL-90的10个因子中恐怖因子均值高于男性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大学生SCL-90其余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的差异不具显著性。这表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高于男性。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1.71±27.55,本校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阳性检出率为9.81%,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检出率为2.89%,这些信息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态势良好。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适感(因子分≥3)分别占0.41%、1.34%、0.41%、0.41%、0.41%、0.93%、0.21%、0.72%和0.31%,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敌对和偏执。其中男大学生在焦虑因子的检出率方面显著低于女大学生(P<0.05),其余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项的检出率与女生无明显差异,表明女生在产生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躯体震颤等情绪或行为方面比男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校大学生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的均值均显著低于所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可能与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我校女大学生SCL-90中恐怖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且焦虑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恐怖和焦虑方面低于男性大学生。除了男女性格、情感上的这一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性大学生更大,在社会角色、性别意识、升学就业等方面女性大学生所受的压力很大。尽管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SCL-90的总分大于或等于160,部分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项因子方面某一或某几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提示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需要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做进一步的筛查,要特别重视,有必要的可行心理治疗。

  2、建议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印发宣传册和海报、开展相关讲座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女性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她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矫正,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使她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女大学生对孤独和公众场合的惧怕可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强安全感。改善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有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小结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教育部先后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方法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20xx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喜忧参半,作为体质的一部分但又在目前体质健康测试中忽略的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之间能否相互促进,它们各因子之间是否有联系,比如躯体化因子是否与体质健康或其中的某一组成成分有联系,都是我们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以其寻求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1.前言

  伴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新时代里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是全面复合型健康人才的培养以及这些人才所能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竞争。在这一独特的大环境之下,时代赋予了现代高校培养人才更加艰巨的任务,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注意学生技术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的心理诉求、心理变化、心理矛盾等都需要严加关注,以培养具有独立健康人格的当代大学生。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高要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从外环境上给与当代大学生更大的动力去努力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当抗压能力强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实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抗压能力弱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面对这个压力的世界。当他们凭自己努力却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当他们的耳边充斥“别人家的孩子成功”时,当他们开始抵触父母的叮嘱时,他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从而质疑世界。近年以来,在高校中由于学生自身心理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导致的休学甚至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大学生跳楼、投毒等轻言生命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已成为目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产生率达到了全体学生比例的10%-30%。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健康阴影已经刻不容缓。

  2.研究方法及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工作涉及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调查随机抽取该院校20xx级新生和高年级学生,涉及该高校的理科、文科、工科和艺术类学生。

  2.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为两种:通过阅读理解大量文献分析数据以及发放相应的调查问卷然后统计归纳数据。

  2.3研究工具

  目前在此类心理学研究中普遍的研究工具为大学生人格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1]。

  (1)大学生人格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是日本科学家在参加1966年的全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时编制的,它对应的英语翻译为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因此大学生人格问卷也可以简写为UPI。UPI的适用范围为大学新入学时的学生,它主要是为了调查新入学的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心理方面的变化,以期较早地能够发现学生中的精神障碍者、精神分裂症,它能够了解新入学大学生相关的烦恼、对于生活的不满以及新入一个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迷茫等症状。UPI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后期问卷分析的时候参考使用;第二部分为该调查问卷的精髓部分,为调查问卷的本身,由60项组成,其中题号为5、题号为20、题号为35和题号为50的这四项为测伪尺度,除开此4项外的56项为测试被调查者的烦恼、焦虑等;第三部分为附加题选项,它是作为一种了解被调查者是否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被调查者对于自身的评价以及咨询要求等等。UPI的记分方法为计算UPI总分的方法,即除开前文提及的4项测伪题目不参与记分以外,其余56项参与记分,答案为肯定的记录1分,为否定的不加分也不扣分,然后将56项分数相加从而得到UPI的总分。换而言之,UPI总分的范围为0-56分,最高分为56分,最低分为0分。UPI总分获得之后就可以进行UPI筛选。UPI筛选结果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2]。经UPI筛选为一类的被调查者,则可能为心理异常、具有精神分裂症状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被归于此类的学生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同时上报学校找到更佳的解决方式。对于被归于二类的学生,他们属于心理正常型,但是存在一定得心理障碍,例如人际关系紧张、自身情绪不稳定等等,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够好转。对于被归于三类的学生为正常心理正常的学生。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则为Self-reportingInventory,它还可以称作90项症状清单,是德若伽提斯于1975年编制的,它针对的是16岁以上的人群。SCL-90是目前世界上心理学界测量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最常规的研究工具。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一个项目也为打分制度,为5分评价制度,被调查者通过对自身的感知和了解选择对于该项目自己的得分,其中选项选“无”为1分,选项选“轻度”为2分,选项选“中度”为3分,选项选“偏重”为4分,选项选“严重”为5分。分析时一般通过以下指标进行:总分为90个项目所有的得分相加得到的分数,总分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的一个总体水平,该项分数越高,表面该调查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总症状指数的计算方法为90个项目所相加得到的分数除以90。SCL-90调查一共包含了9个因子,这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抑郁、恐怖、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精神病性,其中每一个因子都包括了被调查者在该方面的痛苦程度。因子分的计算方法为该因子的所有项目的总分除以该项目的项目数目,通过因子分数的高低,可以得到该调查者的症状分布情况。如果被调查者的某项因子分相对偏高的话,则表明该调查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高。因此为了使本次的研究工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较高的'准确度,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开展本次的研究工作,具体而言,对于20xx级新入学的学生发放UPI人格问卷,而对于高年级(二、三年级)则发放的为SCL-90调查问卷。

  2.4研究过程

  (1)研究程序本次研究工作首先是进行培训,然后进行研究的重要部分———UPI和SCL-90问卷调查,第三是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分析;第四为咨询。

  (2)工作要求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调查者需要提前了解UPI和SCL-90的具体含义和相应的实施要求,同时调查者应该向被调查者(学生)讲述清楚此次调查的目的,打消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的疑虑。

  3.研究结论和分析

  3.1UPI测试情况

  本次调查工作一共发放UPI调查问卷1945份,回收的调查问卷1912份,同时由于部分同学未按照要求答题或者有漏题现象,这类数据是不能参与统计的,即最终有效调查问卷的份数为1900份。根据UPI调查问卷的结果,在这19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其中调查结果为一类学生的调查问卷份数为208份,二类调查问卷的份数为702份,三类调查问卷的份数为990份,即一类学生占实测人数的10.95%,二类学生占实测人数的36.95%,三类学生占实测人数的52.10%。在UPI测试中我们还发现,UPI得分情况存在“三高”现象:女生的UPI得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UPI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UPI得分,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UPI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这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优于非独生子女以及城市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家庭的学生。

  3.2SCL-90测试情况

  本次调查工作的SCL-90测试工作中,我们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0xx份,回收的调查问卷为1963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份数为1952份。通过1-5级评分制度,按照一般研究方法,对于SCL-90测试中总分超过160分,或者其阳性调查项目数超过43项,也或者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时,我们考虑对该调查者进行阳性筛选实验,此类调查者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和检查。对本次调查工作,SCL-90总分大于160分的一共有192份;各因子平均分大于等于2的调查问卷共计401份;各因子平均分大于等于3的调查问卷有82份;各因子平均分大于等于4的有15份。通过分析男生和女生的调查问卷,得出女生的阳性检出率较男生的阳性检出率高,这也说明不仅低年级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在高年级也如此。分析各年级9个因子的差异可以得出,从整体的角度,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分数越来越降低,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及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有用调节,更加适应大学生生活方式。

  4.问题讨论和对策

  4.1问题讨论

  大学生由于处于高中和步入工作中间这个特殊时期,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式同高中的集中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加上由于大学生本身在此年龄段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性别的影响。无论是UPI测试结果还是SCL-90测试结果,两项调查结果都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男生,这可能跟女生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有关。由于在我国的传统观念、文化中,对于男生的社会定位以及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的均有不同,而且女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她们对于自我的评价明显低于男生,遇见问题她们也比男生有逃避问题、不解决问题的趋势,她们没有坦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由于女生自身的劣势,在求职以及工作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会长此以往,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2)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对于此前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可能过分的溺爱,可能其心理健康程度不及非独生子女。但是在我们此次的调查工作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跟独生子女父母有效、讲究方法的引导方式有关。

  (3)家庭环境的影响。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农村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因为农村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在他们的小时候或者初高中的求学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抑或是弥补他们在城市学生当中的心理上的自卑。当同龄人中城市学生可以享受生活时,他们可能还在为下个月的生活费操心,同龄人中城市学生在学校打篮球抑或品咖啡之时,他们可能正在去家教的炎热抑或下雪的路上,这种可能的虚荣心和强烈的自尊心导致了自己的自卑心,从而不愿与别人交往,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特征,影响了自身心理程度。

  (4)年龄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高年级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优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是新生入学时,由于在初高中时期,一直注重的是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分数那时候在学生团体中能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能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优异后,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赏与包容。但是进入大学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而且大学注重的是全方位的考量,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去自我适应,调整。因此在低年级时学生容易出现自我矛盾,自我迷茫。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同时大学期间学校较多的资源供他们去学习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成长,他们的眼界更宽了,视野更大了,心胸当然更广阔,从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提高。

  4.2对策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环境及个人,因此,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1)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同时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接触场所,更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保证他们生活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

  (2)开拓创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目前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一般为选修课,同学们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现代化的21世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微信、网络平台等等。目前高校的相关的师资也相对比较薄弱,从而能够提供帮助给学生的资源也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充实高校相关师资达到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为社会效力。

  5.结语

  本次研究工作表明该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培养品德良好、技术过硬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精选)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08-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5

(热)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7-0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