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7-13 14:15:48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题目: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加,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深化改革, 社会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作一综述讲解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 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逐渐加大, 特别是在“十二五”计划中提出把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1]。当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亟须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普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加小学生的自我保健、自我保护的意识。本文作一综述讲解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长规律, 使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方法, 向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产进行适当的引导, 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2]。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以后塑造健康人格打下基础,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当前, 由于以下等原因阻碍了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

  (一) 重视力度不够。

  目前, 很多小学学校的观念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家长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对小学生的心理变化不重视。很多教师需要抓住语数外的文化教育, 很少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3]。如对一些调皮、自制力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如果不重视心理成长的变化,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给家长, 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负担, 对学生将来的品格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 教育目标不明确。

  学校的教育目的会对教育活动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些学校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不明确, 导致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的效果以及质量较差。另外, 在教育课上形式比较单一, 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 无法从根本性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关注小学心理健康的活动形式, 对表面的工作太过关注, 法制心理教育的效果达不到。

  二、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在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需要积极分析, 找出原因, 提出应对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为学生以后的塑造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需要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4]。

  (一) 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能够促进小学生认识自己,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较早、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 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 在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一些错误的诱惑, 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非常有必要。

  (二) 家庭教育的需要。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 有教育家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一种延伸, 是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的准备。学生的健康教育课上可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其实际情况 (认知能力, 年龄, 心理接收程度, 性格等) , 制定合适学生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是为了与家长一起,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结语。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情况, 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 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与家长一起,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社会的进步的需要, 坚持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可以提高我国整体的人口素质,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礼等[5]研究的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 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复性以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是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xx (51) :19.

  [2]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xx (3) :65.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xx (3) :31.

  [4]苗艳婷.心理“微教育”, 知心大情怀---山东威海市鲸园小学心理健康“微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xx (12) :49.

  [5]何礼.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xx (20) :33.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中小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时代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该从专业课程、老师素质、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等几个方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心理素质优良的全面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不仅给成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并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和思想都处于一个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大多数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探究周围的世界。同样,他们大多数也一样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惑,对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小学生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网络视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要想让孩子在网络时代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懂得合理地利用网络。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巨大挑战的网络时代,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对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加他们的承受心理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善于发现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并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摆脱心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置固定的心理辅导课程,聘用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通过有规律的、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时难免会丧失判断能力,不知如何取舍。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告诉学生怎样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老师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监督者,一定要对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建设、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辨别网络信息,善用网络资源,吸取对成长和学习有用的信息,自觉摒弃不良信息。

  引导学生要学会把日常的学习与网络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习的进步,使学校教育与网络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三、端正中小学生的上网动机,使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

  要使中小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保证其心理健康,就要端正中小学生的上网动机,使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俗话说“动机导致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只有使他们的上网动机端正,才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产生自我心理保护意识,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课程、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使用安全教育。另外,老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上网教育,让学生对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

  在网络与生活不断深入渗透的时代,学校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大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的建设和提高,还要在其他的教学科目中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产生正确的上网动机,端正上网态度,正确地使用网络。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民族要想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就要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培养。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极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对这一领域有更多的关注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是至为重要的环节,以课堂为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呵护,避开心理受到伤害,从多角度把握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学生心理;沟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对于上课学习不投入,爱做小动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学生,教师一味采取批评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师不妨根据他的情况,找出深层原因,分析原因,从尊重关心的角度,从帮助寻找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给予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提高学习热情,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慢慢树立自己是个成功者的意识,这样慢慢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3.要学会保护学生隐私。创设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测试、治疗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对测试的真实、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性,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及时做好保密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要正确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今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应努力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创设更好的校园、班级、家庭等外在环境,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和谐师生关系,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基层教育,对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时,应尽量做到家校结合、师生结合、家长和老师结合,巧妙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预,寻求最适合学生个体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尽可能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许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这有待教育专家和基层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基层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阳光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一、小学心理健康课内容定位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1)榜样引导法树立一个榜样在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学习榜样还是道德标兵,榜样引导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等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出来,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各处参观访问亲身体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各色人物来将故事进行情景表演,这种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切身感受,从而达到对某种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思考与改变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价值观辨析法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我们这个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包括三个环节:暖身活动,导人课程;情感体验,展开课程;总结深化,结束课程。暖身活动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身体放松、拍掌活动、投影、录像、新闻报道、小游戏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这就能很好地完成我们对于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实现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我国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心理状态自我感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发挥更大的心理能量;二是指个人没有心理疾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家庭背景形形色色。在孩子的接触范围内,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因素给了他们许多不良的诱导。在家庭因素上,不少孩子从小受到大人们的不当灌输,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让孩子吃好的,用好的,过分溺爱,致使孩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灌输的是“谁谁有钱、谁谁有权”,带孩子玩股票、抓彩票,用钱来奖罚孩子等。社会文化日益丰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从网络上,青少年学到了暴力和征服,从电视上学到了高智商犯罪、怎样利用权力和财富来满足私欲。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里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合中小学教育特点,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里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活拨好动,好奇心强的生理、心里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育教娱乐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来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三、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由于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我们不能象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心理健康与否的明确界限。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要主动接触,不要坐等回避;要热心真诚,不要冷漠做作;要耐心倾听,不要肆意打断;要讨论启发,不要武断灌输;要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要积极疏导,不要压抑遏制;要协同配合,不要孤军奋战;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包揽;要自觉自愿,不要强迫要求;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要了解尊重,不要猎奇侦讯;要适度接纳,不要指责训诫;要自我领悟,不要包办代替;要科学引导,不要说教附合;要力求内化,不要强迫变化;要守信保密,不要随意张扬;要心悦诚服,不要令人屈从。”的原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

  四、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题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摘 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 人才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综合素质对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小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有效将这两项工作进行整合并高效开展成为了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现状, 同时提出了几点整合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 整合

  当前,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 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都在不断提高。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小学学校仍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和德育教育投入的精力还明显不足。为了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 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 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情况。

  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 想要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必须找出两种工作间存在共同点, 并适时融合。但现阶段, 小学学校中还缺乏这类能够打破学科界限, 对两项工作进行整合的'专业人才, 部分学校中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还身兼其他工作, 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 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进行深入研究, 还有部分负责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

  其次, 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整合的意识, 校领导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教师也并未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这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教育工作时思想陈旧、无法做到灵活变动, 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路径。

  (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 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可以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 例如在教学“让家园更美好”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可以适时为学生搜集一些如今我国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 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学会与“花草树木和动物交朋友”, 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在教学“我在集体中成长”时, 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 可以是集体游戏、集体打扫卫生、集体表演等, 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二)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与活动情况、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作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教学的依据。一次, 我注意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在活动中不善于表现自己, 十分的内向和羞涩, 于是我立即在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上记录下了她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常常有意的提问她, 不论这名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 我都对她敢于回答的态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在活动中, 我让她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成为一个“小领导”, 只见她把各项任务都安排的井井有序, 其他同学也对他刮目相看。一段时间后, 这名学生比之前开朗了许多, 回答问题积极了, 组织能力也增强了, 整个人看起来充满了自信。

  (三) 在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如今,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教师开展教学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以活动、游戏等方式展开。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动, 让他们分别扮演交警、环卫工人, 甚至是教师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互换, 让学生们体会到每个岗位都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学会尊重他人, 并明确自身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活动中, 学生们体会到了交警叔叔的不易, 环卫工人的伟大, 从心底里表达出了对他们的致敬, 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不会再乱扔垃圾、无视红绿灯了, 也学会尊重教师了。

  (四) 利用心理绘画日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还需进一步多样化, 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心理绘画日记对两项工作的展开和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谓心理绘画日记就是让学生将所思所想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美好。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例如花坛中的花草开始发芽了、开花了, 让学生观察花草的成长过程并用心理绘画日记记录下来, 在课上, 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日记展示并加以说明, 说一说自己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有了哪些感悟, 以实现从观察、绘画到体悟生活的过渡。对于表达内容积极、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将绘画时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并上交, 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德育教育的开展方式有许多, 而仅仅掌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紧密联系, 科学合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和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 20xx, (12) .

  [2]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北方文学, 20xx, (03) :186.

  [3]赵广, 汪振德.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 20xx, (18) :17.

  [4]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 20xx, (29) :199.

  [5]齐爱军.新时期德育教育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08)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包括重视教师自身修养,挖掘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设置心理咨询室,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

  人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人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而多项研究也证明,人成年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源于其儿童早期。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等恶性的事件多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教师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让具有良好氛围的课堂成为心理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把微笑与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师还应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以期待、信任、真诚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心理品质,用自身的健康心理、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去影响、引导学生。

  二、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1.创设情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运用幽默使学生摆脱心理困境。

  2.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4.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挫折与磨砺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进行矫正等。

  三、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到来,各种文化、情感交织,使得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定障碍,而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不可能得到一一辅导。因此,学校还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让他们随时有心理疑难问题,随时咨询解决。这种方式既能为学生保密,又能鼓励因各种原因不敢咨询的学生。其次,心理咨询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进行心理咨询。这就要求学校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室的存在、用途,形成心理咨询的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在学校中的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选择性地做一些专题讲座,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例如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外务工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任务,也是社会任务。因此,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调动社会的力量,而且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参与。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随时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比如嘲笑同学,过分表现自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自卑、乱发脾气等等。发现问题后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然后再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要学会尊重与谦恭,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并且要及时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后期的心理指导工作。在这其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重视引导与鼓励,消除学生对家访的恐惧心理,向学生明确地表达你的关心与爱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在人生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的心理会像水一样纯净,他们的明天会像阳光一样灿烂。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上升,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的研究多数采用不同的量表来测量中小学生人群的心理状况,而且大部分是应用国外量表的修订本,很少有本土化的量表来测量。程灶火编制的《少儿心理健康量表》以及以CCMD-3为依据编制的《少儿心理问题筛查表》,均从专业的角度反映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主要采用这两套量表对中小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干预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全国14个地区的在校中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普通样本9728名,样本入组标准:①能上学没有重型精神病,但不排除轻型心理障碍。②受试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③填表人为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知情监护人,要求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取样时间为20xx年11月至20xx年4月。

  1.2研究工具

  1.2.1儿少心理问题筛查表

  小学生由父母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每个条目为0,1记分,如果条目描述的问题与自己(孩子)相符圈1,否则圈0,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包括有15个分测验:注意问题、活动问题、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强迫问题、社交问题、认知与社会能力问题、躯体运动问题、言语问题、学习问题、精神病性、情感问题、人格问题、性问题、睡眠与饮食问题。

  1.2.2儿少心理健康量表

  小学生由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在每个维度中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等级,测试时间一般需要15~20分钟。

  记分方法有两种:维度分是按等级记分,即被试选择的等级,1=过度性病理行为,2=过度性神经质行为,3=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5=低健康状态,6=缺失性神经质行为,7=缺失性病理行为,1和7属于疾病状态,2和6属于亚健康状态,3~5属于健康状态。在计算领域分和总分时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等级进行转换,5=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3=低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1=疾病状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结果

  2.1儿少心理问题患病率

  根据CCMD-3诊断标准和频数分布计算出划界分及对应的患病率,结果显示注意问题、社交问题、学习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较严重,各问题患病率在2.3%-19.5%。

  2.2儿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比例

  结果发现父母评定儿童在情绪反应、注意力、思维内容处于病态比例较高,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等处于亚健康比例较高。

  3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患病率并不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群。同一学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心理问题。两个量表都反映出注意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其他国内外的常见心理问题为多动症、情绪问题、对立违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发现人格问题、自信与自尊、责任感这些方面也经常出现问题,可能与中小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有关,另外可能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较高和比较重视有关。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但医院就诊率却很低,一种原因是父母和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其次是中国传统思想以家里人患心理疾病为耻而不敢、不愿意去医院。所以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势在必行。针对常见中小学生的注意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等主要的干预措施应从父母、教师、家庭和学校开始。首先应该是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及宣传。其次对父母和教师进行中小学生教育的训练以及对儿童自身训练,训练儿童具体内容主要是自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如:如何与老师、同伴、家长相处、如何用平静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反对的意见以及不高兴的情绪,如何用非攻击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愤怒等,训练儿童如何去决策问题,训练儿童一些学习技巧。训练父母具体内容主要有:①母亲怀孕和分娩时不利因素,家庭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②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③教育父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预防。④提高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了解以及如何预防。另外训练教师如何去识别儿童心理问题,如何健康的教育儿童等,学校干预是比较可行的成效较好的措施,也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xx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

  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一、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当前小学管理中,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我国小学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未来小学教育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小学管理者和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刻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住、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梦未来实现音的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厌学问题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负担重,课外作业量普遍高于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这t现象在农村小学更加严重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仍然把考大学当做是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一条重要出路许多城市学生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导致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有的小学生放学之后还要参加特长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会有抑郁、不自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心理现象,严重的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第二,性格问题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快速时期,良好的性格养成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自身经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诸如“虎妈”“鹰爸”这种强势的家长容易给子女一种压抑感,久而久之造成子女性格懦弱胆怯,没有主见甚至抑郁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子女没有自主性,对家长严重依赖,成为“奶嘴男”或“奶嘴女”,难以适应外部新环境调查表明:固执、任性(15.5%),依赖他人(12.4%),容易发火(12.4%),胆怯、害羞(10.3%),遇事犹豫不决(6.8%)。

  第三,人际交住障碍孩子被家长过度溺爱,是家里的小皇帝,普遍存在着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的特点以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去对待他人,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极度缺乏自信心,致使小学生难以与人正常交住。

  第四,焦虑现象考试住住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会紧张压抑,高年级的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对考试的担忧更加明显,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出汗和失眠等症状。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第一,身心发育失衡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社会阅历少,知识和经验贫乏,在认识、理解、思维等方面还不成熟甚至很幼稚这种生心发育失衡导致小学生出现许多疑惑和迷茫,更有甚音会产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家庭教育失当有的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关怀备至,结果保护过度,使子女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对家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宛如“小皇帝”一般当他们走出家门与他人交住,很容易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法,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打骂和体罚子女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谩骂、讽剌侮辱的教育方法,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严重心理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失误学校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过分重视升学率,重智力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唯成绩论”部分教师一味地给小学生施加压力要成绩要名次,导致小学生不堪重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家长要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不少家长对心理问题认识不科学甚至存在(扁见,谈“心理问题”色变他们存在认识的误区,把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家长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多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要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注意倾听子女的心亩,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问题,促进子女健康茁长成长。

  第二,学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办学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小学生学会倾诉以排解不良情绪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疑问幵设心理知识宣传画廊,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校医合作,定期邀请医院心理医生来校培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定期筛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治疗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成立小学生互助小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回归温暖大家庭,感受健康生活幵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健康。

  第三,社会要幵展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

  心理健康事关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氛围,塑造小学生乐观、向上、阳光、开朗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题目: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摘 要:在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 离不开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因此, 教师可以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涵出发, 探讨今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提升路径, 以期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教育; 家校合作

  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当中,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是其成长中所需要的必要组成部分, 所以,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当中, 离不开家长学校、家庭、教师之间的合作。然而,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 对于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基于此, 本文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提升路径, 以期有助于改观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一般来说, 家校合作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家庭和学校通过共同努力协调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效果的活动总称。相比较而言, 我国在家校合作的历史并不是很长, 但是, 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家长培训学校的相继成立, 我国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也得到积极的推广。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家校合作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重视家校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 通过完善系统的家校合作机制, 可以有效把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矛盾, 借助哲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指导, 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从实践层面来看,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重视家校合作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朝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文中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等等。在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 学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校合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 学生家长首先应该明确相关的心理教育常识, 具备基础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来展开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其次, 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效果,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活动开展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家长认识相关心理现象, 提高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最后, 对问题家庭进行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问题家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为了营造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校应该从积极方面来帮助问题家庭开展有效的心理治疗, 借助科学的方法来改善其家庭结构提高其家庭教育质量。

  总之,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家校合作的内容非常广泛, 不仅需要发挥出学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四、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效果的思路。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内涵以及家校合作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提高今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效果,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效果的思路。

  首先, 从学校角度来说,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培训, 对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培训, 引导他们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同时, 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与帮助, 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 可以通过邮箱电话等方式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为了更好地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学校还应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媒体手段, 例如, 微信、微博等等,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举办家长心理沙龙的方式, 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更好地达到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其次, 从学生家长层面来看, 在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效果提升的过程当中, 家长应该不断地从自身角度出发,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和举办的各类家长培训活动, 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与班主任教师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沟通, 来认清当前自身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方向。需要指出的是, 在家长层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 需要充分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 本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态度来开展相关的活动。

  最后, 搭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在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家校合作效果的提升还需要借助并完善家校合作平台。目前, 我国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培训学校以及家长培训班, 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模式, 可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推广。在此基础上,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家长培训以及实践基地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为今后家校合作取得理想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从目前来看, 为了更好地达到理想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效果, 需要在学校层面、家长层面以及家校合作平台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只有这样, 今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才会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效果, 在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不断的重视家校合作, 通过学校家长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来为今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兴芝.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J].新课程导学, 20xx (15) .

  [2]钟旭.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 20xx (2) .

  [3]孙燕杰.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 20xx (4)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啦啦操,通常称为“拉拉队运动或啦啦舞”,其英文名称为“cheerleading”。它是一项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啦啦操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啦啦队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展现青春活力,体现团队凝聚力,追求最高团队荣誉,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亲睐。啦啦操运动自传入我国后,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体育总局体操中心的引领与大力推广下,啦啦操成为时尚、健康、快乐的现代大众健身项目的代表之一,其具备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感染力、号召力以及竞技性,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且啦啦操运动与中国教育部门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现学生的青春活力,磨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研究花球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丰富小学花球舞蹈啦啦操理论研究内容,提高学校啦啦操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啦啦操的锻炼价值,有助于啦啦操运动在小学更好地普及与开展,并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项目,为其他中小学啦啦操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无锡市××学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无锡市××学校是一所新开办的公办学校,自20xx年9月开办以来,一直在摸索与尝试,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从枯燥乏味的广播操发展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操,现在又有了新引入的啦啦操,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以及啦啦操训练使校园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一改懒洋洋的运动态度,他们现在一听到音乐就活力四射,花球啦啦操的引入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推广与训练后,学生发生了从零基础到问鼎20xx年12月份的全国啦啦操冠军赛校园花球示范套路冠军的巨大变化,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参加啦啦操训练,控制组学生不参加啦啦操训练。实验周期为一年。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在学生啦啦操训练过程中,每个动作与配合都要求有美的展现—动作美、姿态美、线条美,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身体形态的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啦啦操所特有的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激情口号,使学生在啦啦操运动中尽情释放压力与表现,培养自信。啦啦操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训练中,更清楚地明白一人之力微不足道,全体队员之间的完美、默契配合才有更大的爆发力。然而,不参加啦啦操训练的.学生,他们在动作技术上对自己的要求较低,认为学会动作就已经学会了,对动作的发力与控制的认识,以及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认知存在误区。因此,啦啦操运动员比一般学生能更客观、更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欣赏他人。进行啦啦操训练能让学生不断完善与提高认知能力。

  2.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团队精神是啦啦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需要运动员之间协调配合,完成口号、配合动作以及队形的变换等,营造彼此信任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凝聚力,激励队员的斗志。在啦啦操训练中,既强调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也注重个体能力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动作的一致性,在啦啦操训练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交流从团队建设出发,对于难以记忆的动作或队形,大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团结合作能力,以使大家能够动作统一,有鲜明的层次变化等。配合技巧是啦啦操的特色,很多配合难度都需要大家相互信任与齐心协力,在训练中,团结协作配合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时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能得到极好的促进。

  3.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啦啦操也在不断翻新,啦啦操动作的编排、难度的大小、音乐的选择、队形的变化也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生活化。从全国第一套啦啦操规定套路的编排到全国第三套啦啦操规定套路的发行,舞蹈与音乐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越来越能让运动员产生共鸣,这比其他项目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学生通过啦啦操的训练,更能融入多元的社会环境,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啦啦操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学生心肺、耐力、柔韧、力量、团结协作等各项身体素质。另外,啦啦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增强大家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增进队员之间的信任感等。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不会因为身体素质不好而感觉难以适应,相反他们会尝试利用团队的协作能力来将难题解决。经过啦啦操训练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比没参加训练的学生强。

  4.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意志行为的影响

  啦啦操训练往往因为动作难度大、花样多、节奏快而使身体负荷加大。在这种大负荷下训练的学生要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更加坚毅。尤其是参加比赛的学生,更能理解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的道理。学校啦啦队的孩子不仅在啦啦操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在学业成绩中也名列前茅,在游泳、跑步、舞蹈、演讲等比赛和活动中,都能体现啦啦操积极向上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即便面临各种压力、挫折、失败甚至打击,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能更勇敢坚强地面对,能更积极自信地迎接挑战。

  5.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生活态度的影响

  舞蹈啦啦操刚柔并济、激情四射、奔放洒脱,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文化,传递着人们对青春生命的渴望,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和运动不足的学生,通过啦啦操训练中肢体语言与富有节奏感音乐的结合,能让学生释放出那些负面压力,有利于学生心情的放松,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走出室外,以积极心态迎接生活。参加啦啦操训练,通过各类啦啦操比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让他们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综上所述,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啦啦操训练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锻炼学生健全的意志行为、平衡学生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啦啦操运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其可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在中小学范围内广泛开展。

  啦啦操虽然很受学生喜爱,但由于啦啦操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很多学校尚未开展,学生也从未了解和学习过啦啦操。学校领导应对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有长期有效的规划,应督促体育教师进行啦啦操教学,鼓励体育教师定期参加教学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他任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促使啦啦操能够长期有效地发展。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啦啦操的支持与推广力度,给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教材,以促进啦啦操更好地开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xx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xx (7)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6-28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选)06-2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7-21

心理健康论文11-03

心理健康的论文11-10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全(15篇)07-05

[通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07-08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4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1-16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