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7-14 14:14:26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锦集15篇)

  现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锦集1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新形势下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而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审美与艺术的途径,将大学生的种种压力合理疏导,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真正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所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例如学生在进行书法课程的学习中,个体差异很大。有几名学生拥有书法基础,所以写得很好,而大部分学生书法能力较差。教师就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练习,不仅班级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重视,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展,为学生培养出高雅审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1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其中男生68人(24.8%),女生206人(75.2%);大一学生92人(33.6%),大二学生85人(31.0%),大三学生97人(35.4%)。应用MicrosoftExcel20xx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X检验与LSD分析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4份,有77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表现,检出率为28.1%。其中SCL-90各因子检出率如下:强迫症状(28.8%);焦虑(15.0%);人际关系敏感(9.85%);精神病性(8.76%);敌对(8.39%);抑郁(6.93%);偏执(4.38%);恐怖(3.65%);其他(3.65%);躯体化(2.91%),可以看出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

  2.2不同专业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专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法学42.5%,物理学40.0%,统计学35.7%,心理学24.4%,历史19.4%,汉语言8.9%。经X检验,p=0.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女生31.6%,男生17.6%。经X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各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大三38.1%,大二32.9%,大一15.0%。经X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3.1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普遍情况

  本次对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1%,就各因子症状分布而言,该师范学院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显然,强迫症状问题突出。总体上来看,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专业、性别、年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专业,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学习的压力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时的思维方式,环境以及所学专业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对于性别,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7.6%,女生检出率为31.6%,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在择业上的困扰更多,她们想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又害怕竞争,追求平稳踏实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换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扰更多,心理问题更加显著。对于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扰,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更为沉重,而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相似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关。

  3.3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校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提高群体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摘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规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克服现有条件束缚,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学业、择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增多,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规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征

  (一)教学对象具有主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以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成长需要,压制了学生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训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开发学习潜能,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建构学生心理的课程。一方面,课程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有尊严的独立的和教师有着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主体,给学生以情绪安全感、给他们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感到有自信心和归属感,尊重学生还意味着给他们个性化的关爱,不放弃他们,即使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到他们是被重视的。另一方面,课程要求给学生选择权和自主权。选择的权力是主体天赋的权力,如果一个主体只能被选择而不能选择,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主体只有在自由选择中感受到它的主体地位和权力。因此,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例如,布置不同等次的作业,让学生选择,提供各种延伸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选择,让他们选择合作伙伴,让他们选择指导老师,让他们自由选择课题,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在选择中学生感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感到了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

  (二)教学方式具有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着世界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程中能否有切身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以情境设置为主要方式,创建一定的心理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实践、练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健康心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课程重视参照朋辈之间的共同参与讨论和团体辅导形式,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识结构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开展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调查可知,在诸多的高校中这个课程多数被定性为选修课,学时数不高。根据这些学时分配,教师只能围绕着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自我意识、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开展,一些心理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过多涉及。高校也并没有真正地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去,与其他公共课的地位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所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不够容易,导致师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少师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学教得不认真,学生学得不认真,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型内容的传授,且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校,很多专业课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依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单纯的知识教学。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是不同于专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技能和本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目前,教师们往往采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统性。在教学方面,由于课时和学生选课人数、场地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式上看起来很丰富,很多样,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没有改变,教学主要以讲授、提问、论证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形成了对立,学生感觉枯燥,没有新意,参与程度不高,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三)任课教师教学业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不同于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它的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要具有真正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据调查,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胜任此课程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部分教师专职人员是半路出家,通过自学而来,没有经过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且没有临床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有的任课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贫乏,照本宣科,讲授的案例大多来自书中,缺乏鲜活的生活案例,不能够结合临床实践将具有应用价值的'、并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表达,理论脱离实际,不能达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宗旨。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20xx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提出,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可见,国家教育部对对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从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时做起,把心理健康知识从面上普及。另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发展相关的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考虑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满足不同阶段学生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如大一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入学心理适应教育、爱情心理、性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大二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健全的个性发展教育、心理行为训练、高职生心理品质修养、心理咨询、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等课程,加大课堂内容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克服现有条件束缚,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发展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势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尽管会受到场地、时间、学生人数多等诸多现实条件束缚,但教学中应当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机的协调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如课堂讲授、讨论、辩论、情境模拟、团队心理辅导等,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最后,在课堂中要注意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经历分享,对事物产生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从而自我获得收获和成长。

  (三)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

  任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学习与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不断汲取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关且有益的理论知识,加深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使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自己的个性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临床实践的经验,能够结合社会现象,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熟悉体验过的经历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使学生感到理论和实际分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自我调节心理活动的积极目的。最后,学校还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对心理健康教学教师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大学生心理健康逆商教育意义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民族的未来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对我们民族国家的实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逆商教育的含义

  逆商(AdversityQuotient,简写AQ),全称逆境商数,也叫“厄运商数”,一般被译为逆境商或挫折商。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叫罗斯托茨首先提出并使用逆商一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逆商培养。逆商包括四个方面,即控制力(Control)、责任归属(Ownership)、影响范围(Reach)和持续时间(Endurance)。通常认为逆商是衡量一个人应对挫折和逆境的能力。逆商教育,有的也叫逆境教育,是指对学生的承受挫折打击能力和逆境条件下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包括逆境预防、逆境心理调整。目的是,通过逆商教育,培养受教育者面对逆境、应对挫折、解决困境、战胜困难的能力,更重要是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俞敏洪说过,逆商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灾难、不幸、挫折,你所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一个有逆商的人会把困难看作是老天对自己的考验。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仅是看人的智商(IQ)、情商(EQ),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就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缺乏人生历练和社会经验,抗挫折打击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都比较差。一旦面对逆境与较高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身心的失衡,陷在消极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个别学生出现精神崩溃、跳楼自杀的极端。另一方面,从进入大学开始,他们就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例如:新环境的不适应、学业上的压力、未来就业的迷茫等等。这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积极对大学生进行逆商培养,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对他们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逆商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逆商教育,增强承受力,提升自制力。控制力是逆商的有机组成,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时表现为逆来顺受的人控制力弱;而相信人定胜天,并通过自身能动地改变所处环境则是控制力强的人。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可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逆境和挫折,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磨炼会帮助他们增强承受力,提升自制力,有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和行动行为。自制力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承受力好的表现,因此,逆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自制力,增强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尽快地走出困境,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拥抱阳光。

  2.逆商教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目前90后大学生们大多依赖性强,缺少吃苦精神,也很缺少独立承担一些事情的经历,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他们在面临逆境时,就会出现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不知所措的糟糕情况,缺乏自信和勇气,严重影响正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能直面逆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挑战,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的人逆商高,这些人会愈挫愈勇,反之,常常抱怨,感到无助无力,沮丧,甚至逃避的人逆商低,这类人往往遇事逃避,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开展适合的逆商教育活动,比如在实践活动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操作,学习,思考,学生脑手共用,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在经过努力后能够顺利完成,体现出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在逆境中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逆境中经受打击而不倒还能保持自信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成功的意义。自信的人会更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就会增强幸福感。

  3.逆商教育,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当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一致时,当理想期望和客观实际存在反差,当主观条件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往往会感到不顺,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加上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突发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有关,很重要的是因为其面对困难、应对挫折、摆脱困境表现出的能力。人为了减轻在逆境中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的情绪,会启动自身的心理免疫机制。通过大学生逆商教育,在遇到逆境时,自身的心理免疫机制就会良性运作,缓解或者减轻压力,逐步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回归正常。因此,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逆商,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把逆商教育贯穿进去,在课堂,班会中,各类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意识的教育和意志力的训练。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逆商教育要加强重视,从多方面、多维度地开展,提升学生自制力,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和承受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准备好进入社会。

  作者:王永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民办高校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环境困难、学习与发展迷茫、自我认知失调、人际交往障碍、承受挫折心理脆弱、情感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求职择业竞争带来的压力等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提如下建议:

  一、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行之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领导。此项工作应当成立由高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深人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想方设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更好地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中独立出来,并使之正式地纳人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教育。

  1、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2、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如给低年级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标准之类的讲座,给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面对挫折等讲座来解答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3、以班级或寝室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班会,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后的调控和求助方法、他人心理不健康时的应激和帮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4、在各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说专门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副渠道,它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动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四、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时疏通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1、开通网上咨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好的.保护了咨询学生的隐私,使其更容易袒露心迹,咨询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机构。民办高校应配备专业人士,对咨询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3、设立信件咨询室。信件咨询主要针对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直接面对咨询人员开设的咨询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咨询人员通过书信交流,在取得咨询学生信任后,鼓励其直接面对咨询人员,以达到问题的彻底解决。

  4、开通电话咨询。电话咨询保密性强,学生不必讲姓名、班级,只谈“问题”,咨询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五、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民办学校除了应当投资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器材等硬件设施外,还要组成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议由那些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并且热爱此项工作的专担任。构建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网络,对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学生工作人员等给予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另外,也可以在同学中建立“守门员”体系,即培训一批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老师、班主任、学生工作者及学生干部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一旦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建立健全从学生骨干、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通过建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努力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酿成严重后果。

  六、创建良好、健康的校园氛围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学风、环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集中表现,是重要的环境精神和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团结协作、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使人心情舒畅,获得力量感;有助于消除孤独、寂寞、离群、紧张和压抑,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创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如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运动场、花园等校园自然优美整洁的环境能使人奋发向上、充满生机,使人身心愉快,消除疲劳,减轻紧张和焦虑。学校要引导师生共同维护和保持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

  七、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还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淡化自卑,强化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示范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榜样作用。

  八、优化社会大环境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形成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努力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社会阴暗面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九、加大社会的关心度

  社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关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社会一定要改变旧观念,摘掉有色眼镜。个人的能力是不均衡的、有差异的,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民办高校学生同样是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知人善用,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能和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结束语

  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仅能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到议事首要日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是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新世纪和祖国对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便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目前各高校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扫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战胜心理疾病,从而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反差大,经常把自己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自我意识的矛盾凸显;自我菲薄或自我陶醉,经常抱怨自己能力不足,从而加重自我否定,有的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甚至发展成自以为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冲突,渴望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又盼望他人为自己分忧,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竞争意识强,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较差。随着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时,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成为他们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为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首要选择。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是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持和科学依据,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程序与方法

  第一,确定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成长环境,如主要家庭成员的学历状况、职业领域、经济收入水平、教育观念等;社会适应,如人际关系状况、心理创伤事件等;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记录,如问卷名称和版本、测试结果等;学生咨询记录,如面谈、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网络沟通等具体形式交流的详细记录等。心理健康档案包含的内容越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特点,越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而且准确的信息。

  第二,科学测评。在进行心理测评之前,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精心筛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测量表和心理测试系统,保障测试科学有效,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系统平台。测试前对每一位组织测试的辅导员老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测试培训,从人员配备上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

  第三,结果分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生开学初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之后,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并及时反馈测试结果。经过系列的心理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特殊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进行调适。

  第四,形成档案。负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老师应在严格遵循建立心理档案原则的情况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做出书面报告,依据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状况综合评定、班级活动情况等有关活动情况适时在心理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能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的心理成长记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档案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档案作用的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在新生入校初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并没有结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况及时补充更新相关资料,反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为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管理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许多内容涉及学生个人的隐私,因而管理人员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把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有关内容向外泄露,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明确学生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不能越权查看,只要涉及查看心理健康档案,无论是否专业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并按规定程序做好申请、审批和查询登记。

  第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传统的纸质心理健康档案相比,管理起来更加便利、快捷,对于数据统计分析更加迅速和准确。有利于心理健康档案保持建档客观规范,覆盖到全体学生,具有完整性、动态性、保密性等基本特点。心理健康档案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工作者在为学生服务时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状况,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服务。心理健康档案的网络系统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了解,提高服务水平。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涵盖的学生信息,对学生实施为其量身定制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如对于心理普查筛查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可以综合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的学生信息和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做好约谈,科学解释,谨慎分析,做好预案,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干预、跟踪、调控一体化的后期支持工作,确保心理异常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早日把心理健康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横向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其性格。

  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纵向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及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使学生对此形成正确认知,消除不良影响,发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丰富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第四,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教育研究工作。根据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研究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总之,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应对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形 成健康的心理。各类高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准确、真实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支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侯贤祥.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3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你痛苦、失落时,还是在你开心、激动时,音乐都是最好的陪伴。音乐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它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1.3自我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发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

  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xx,08:183.

  [2]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20xx,09:115-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家庭、学校、教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我是如何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一)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 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

  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 ,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情绪比较稳定,

  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乐观地应对。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会固执己见。活泼好动,为人幽默,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从其中获得快乐,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梦想,我认为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并不是极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及精神上的养分,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拥有亿万家产却始终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林峯 ,一个是新加坡歌手,新四大天王之一,金曲奖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们都有惊人的天赋,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奋斗和一次一次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最终功成名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谣言的光环,而是一种坚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决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终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好处,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评意见

  自身的不足:一、没有自信,很多时候开会时,都要求大家尽力地想出办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个方案,但由于没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听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这就导致了朋友都说我仅仅是去凑数的,在我这里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表现在考试前。现实中,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反而产生了副作用。自然,这些不足我已经慢慢在改进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能逐步摆脱他们,使自己更优秀。

  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为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还是有收获的。我一直觉得,我的心理很健康,尽管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我在一次次困难挫折面前,学会了如何坚强,所以在短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并解决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与人相处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以及以后的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懂了那么一点点,我更想知道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同学朋友的关心和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1.前言

  伴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新时代里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是全面复合型健康人才的培养以及这些人才所能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竞争。在这一独特的大环境之下,时代赋予了现代高校培养人才更加艰巨的任务,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注意学生技术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的心理诉求、心理变化、心理矛盾等都需要严加关注,以培养具有独立健康人格的当代大学生。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高要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从外环境上给与当代大学生更大的动力去努力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当抗压能力强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实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抗压能力弱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面对这个压力的世界。当他们凭自己努力却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当他们的耳边充斥“别人家的孩子成功”时,当他们开始抵触父母的叮嘱时,他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从而质疑世界。近年以来,在高校中由于学生自身心理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导致的休学甚至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大学生跳楼、投毒等轻言生命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已成为目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产生率达到了全体学生比例的10%-30%。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健康阴影已经刻不容缓。

  2.研究方法及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工作涉及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调查随机抽取该院校20xx级新生和高年级学生,涉及该高校的理科、文科、工科和艺术类学生。

  2.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为两种:通过阅读理解大量文献分析数据以及发放相应的调查问卷然后统计归纳数据。

  2.3研究工具

  目前在此类心理学研究中普遍的研究工具为大学生人格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1]。

  (1)大学生人格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是日本科学家在参加1966年的全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时编制的,它对应的英语翻译为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因此大学生人格问卷也可以简写为UPI。UPI的适用范围为大学新入学时的学生,它主要是为了调查新入学的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心理方面的变化,以期较早地能够发现学生中的精神障碍者、精神分裂症,它能够了解新入学大学生相关的烦恼、对于生活的不满以及新入一个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迷茫等症状。UPI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后期问卷分析的时候参考使用;第二部分为该调查问卷的精髓部分,为调查问卷的本身,由60项组成,其中题号为5、题号为20、题号为35和题号为50的这四项为测伪尺度,除开此4项外的56项为测试被调查者的烦恼、焦虑等;第三部分为附加题选项,它是作为一种了解被调查者是否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被调查者对于自身的评价以及咨询要求等等。UPI的记分方法为计算UPI总分的方法,即除开前文提及的4项测伪题目不参与记分以外,其余56项参与记分,答案为肯定的记录1分,为否定的不加分也不扣分,然后将56项分数相加从而得到UPI的总分。换而言之,UPI总分的范围为0-56分,最高分为56分,最低分为0分。UPI总分获得之后就可以进行UPI筛选。UPI筛选结果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2]。经UPI筛选为一类的被调查者,则可能为心理异常、具有精神分裂症状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被归于此类的学生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同时上报学校找到更佳的解决方式。对于被归于二类的学生,他们属于心理正常型,但是存在一定得心理障碍,例如人际关系紧张、自身情绪不稳定等等,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够好转。对于被归于三类的学生为正常心理正常的学生。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则为Self-reportingInventory,它还可以称作90项症状清单,是德若伽提斯于1975年编制的,它针对的是16岁以上的人群。SCL-90是目前世界上心理学界测量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最常规的研究工具。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一个项目也为打分制度,为5分评价制度,被调查者通过对自身的感知和了解选择对于该项目自己的得分,其中选项选“无”为1分,选项选“轻度”为2分,选项选“中度”为3分,选项选“偏重”为4分,选项选“严重”为5分。分析时一般通过以下指标进行:总分为90个项目所有的得分相加得到的分数,总分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的一个总体水平,该项分数越高,表面该调查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总症状指数的计算方法为90个项目所相加得到的分数除以90。SCL-90调查一共包含了9个因子,这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抑郁、恐怖、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精神病性,其中每一个因子都包括了被调查者在该方面的痛苦程度。因子分的.计算方法为该因子的所有项目的总分除以该项目的项目数目,通过因子分数的高低,可以得到该调查者的症状分布情况。如果被调查者的某项因子分相对偏高的话,则表明该调查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高。因此为了使本次的研究工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较高的准确度,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开展本次的研究工作,具体而言,对于20xx级新入学的学生发放UPI人格问卷,而对于高年级(二、三年级)则发放的为SCL-90调查问卷。

  2.4研究过程

  (1)研究程序本次研究工作首先是进行培训,然后进行研究的重要部分———UPI和SCL-90问卷调查,第三是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分析;第四为咨询。

  (2)工作要求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调查者需要提前了解UPI和SCL-90的具体含义和相应的实施要求,同时调查者应该向被调查者(学生)讲述清楚此次调查的目的,打消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的疑虑。

  3.研究结论和分析

  3.1UPI测试情况

  本次调查工作一共发放UPI调查问卷1945份,回收的调查问卷1912份,同时由于部分同学未按照要求答题或者有漏题现象,这类数据是不能参与统计的,即最终有效调查问卷的份数为1900份。根据UPI调查问卷的结果,在这19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其中调查结果为一类学生的调查问卷份数为208份,二类调查问卷的份数为702份,三类调查问卷的份数为990份,即一类学生占实测人数的10.95%,二类学生占实测人数的36.95%,三类学生占实测人数的52.10%。在UPI测试中我们还发现,UPI得分情况存在“三高”现象:女生的UPI得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UPI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UPI得分,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UPI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这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优于非独生子女以及城市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家庭的学生。

  3.2SCL-90测试情况

  本次调查工作的SCL-90测试工作中,我们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0xx份,回收的调查问卷为1963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份数为1952份。通过1-5级评分制度,按照一般研究方法,对于SCL-90测试中总分超过160分,或者其阳性调查项目数超过43项,也或者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时,我们考虑对该调查者进行阳性筛选实验,此类调查者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和检查。对本次调查工作,SCL-90总分大于160分的一共有192份;各因子平均分大于等于2的调查问卷共计401份;各因子平均分大于等于3的调查问卷有82份;各因子平均分大于等于4的有15份。通过分析男生和女生的调查问卷,得出女生的阳性检出率较男生的阳性检出率高,这也说明不仅低年级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在高年级也如此。分析各年级9个因子的差异可以得出,从整体的角度,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分数越来越降低,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及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有用调节,更加适应大学生生活方式。

  4.问题讨论和对策

  4.1问题讨论

  大学生由于处于高中和步入工作中间这个特殊时期,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式同高中的集中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加上由于大学生本身在此年龄段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性别的影响。无论是UPI测试结果还是SCL-90测试结果,两项调查结果都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男生,这可能跟女生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有关。由于在我国的传统观念、文化中,对于男生的社会定位以及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的均有不同,而且女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她们对于自我的评价明显低于男生,遇见问题她们也比男生有逃避问题、不解决问题的趋势,她们没有坦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由于女生自身的劣势,在求职以及工作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会长此以往,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2)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对于此前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可能过分的溺爱,可能其心理健康程度不及非独生子女。但是在我们此次的调查工作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跟独生子女父母有效、讲究方法的引导方式有关。

  (3)家庭环境的影响。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农村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因为农村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在他们的小时候或者初高中的求学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抑或是弥补他们在城市学生当中的心理上的自卑。当同龄人中城市学生可以享受生活时,他们可能还在为下个月的生活费操心,同龄人中城市学生在学校打篮球抑或品咖啡之时,他们可能正在去家教的炎热抑或下雪的路上,这种可能的虚荣心和强烈的自尊心导致了自己的自卑心,从而不愿与别人交往,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特征,影响了自身心理程度。

  (4)年龄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高年级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优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是新生入学时,由于在初高中时期,一直注重的是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分数那时候在学生团体中能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能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优异后,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赏与包容。但是进入大学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而且大学注重的是全方位的考量,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去自我适应,调整。因此在低年级时学生容易出现自我矛盾,自我迷茫。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同时大学期间学校较多的资源供他们去学习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成长,他们的眼界更宽了,视野更大了,心胸当然更广阔,从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提高。

  4.2对策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环境及个人,因此,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1)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同时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接触场所,更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保证他们生活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

  (2)开拓创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目前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一般为选修课,同学们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现代化的21世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微信、网络平台等等。目前高校的相关的师资也相对比较薄弱,从而能够提供帮助给学生的资源也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充实高校相关师资达到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为社会效力。

  5.结语

  本次研究工作表明该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培养品德良好、技术过硬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1. 心理学概论

  说到心理学,首先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要研究的是什么?对于学习心理学的我们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和了解的。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也不例外,心理学顾名思义,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心理学一般为了研究的方便,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别有许多附属的方面。

  2. 感觉和知觉

  我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影响我们的我们的心理的因素,那感觉和知觉又是什么呢? 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属性 的反映。

  感觉特性:感受性、感觉的能力、感受性变化、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 情绪与情感

  我们的心理是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而情绪与情感却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什么,情感与情绪是什么呢?还有情绪又包括哪几种呢? 情绪与情感与我们的心理息息相关,正确的认识情绪与情感有利于我们控制我们的情绪与情感不至于失控。

  情绪: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引起的体验;

  情感: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引起的体验。

  七种积极的情绪:爱、性、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忠诚。七种消极情绪:恐惧。仇恨、愤怒、贪婪、嫉妒、报复。迷信。

  如何改变你的情绪:人的情绪在本质上是一种态度与认知的过程。所以一个人的情绪不但源自于个人的哲学信念,且会因为不改变这些观念而使情绪持续下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想法,来改变与控制情绪。由此可知,只要人能控制自己的想法,他就能使自己过着满足、自我实现的生活,甚至在任何一种情境下都能平和快乐。

  4.个性

  一谈到个性与我们的心理当然是分不开的,我觉得个性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心理也同时会影响这我们的个性,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那我们要学习的的是个性的特征,还有个性有哪些?还有影响个性的因素!

  现在每个人都在说个性,都喜欢个性,那么个性又是什么呢?

  个性的内涵: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其包括两部分:

  一、个性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二、个性的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个性的特点:社会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倾向性。

  影响个性的因素:自然的、遗传性因素、后天社会化因素、社会实践、组织环境因素。

  5.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我觉得是我们大学心理学里面最重要的一节,因为这与我

  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好好学习和了解我们大学生的心理,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的更加的精彩,会让我们减少更多的心理矛盾,让我们的心理保持健康。所以其作用是非常的重要的。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作用:心理健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大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的健康有助于同学们对明确真正的生命正面状儿科论文态,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综合而言就是使己知己。

  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为提高心理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心理健康是一种全面而博大的人文内容,它帮助大家系统的`掌握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并自动学会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 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德”“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路“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心理健康还能让同学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提高受挫能力,增加个人幸福感。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

  所以心理调节的方法有:心理自动调适法、意义寻觅法、认知调控法、活动调适法 、合理渲泄法 、身心放松法 。

  6.大学生爱情心理与 大学生求职心理

  我想这两个心理是每个大学生都又的心理,我想基本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事情吧!那就我来说说吧!

  古人有:问情为何物?那我们也来说说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爱情是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

  爱情的种类:浪漫之爱、伴侣之爱、闪电之爱、圆满之爱。

  恋爱也是有条件的,它要求有:生理成熟、心理成熟。

  大学生恋爱的特点:一是大学生恋爱的高纯度,纯净、美丽有时甚至显得单纯。

  二是大学生恋爱的精神特质。

  三是大学生恋爱的冲突性、不稳定性。

  四是大学生恋爱表达的自然与随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前言:

  在这人才紧缺的21世纪,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浅析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什么影响.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项比赛项目,它所考验的不只是人的体能和踢球的技巧,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以及团队精神.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没有篮球比赛是可以靠一个人打赢的,这有团队间相互配合加上个人精湛的球技才能打造出冠军团队.这充分的证明,在当代,除了注重个人的能力外,更注重的还有团队能力.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懂得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打好一场球.人生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个人的努力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才能演绎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也侧面显示了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1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帅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篮球运动也逐渐完善.如今,篮球运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篮球运动是他们的主要运动项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举行篮球运动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团队.看似简单的篮球运动却有很多讲究,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韧性、团结能力和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非常的大,有的甚至很极端.

  2.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里

  2.1.1自卑心理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带着家庭背景的自卑,他们来到了大学,过上了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可是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了家里的负担,为了更好地生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半工半读的形式继续学业.这使一些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卑的心里.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也会影响学业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2.1.2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与同学和室友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愈加强烈,攀比之风在校园内盛行开来,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攀比不同于竞争,攀比与嫉妒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

  2.1.3跟风盲从心理跟风盲从就是没有主见的现象,它是一个人从意识和判断力上都跟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也是比较堪忧的现象之一.很多大学生都会认为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所以有的人看别人不学习他也不学,别人逃课他也逃课,甚至歌厅和酒吧竟然成了风靡一时的娱乐场所.这种现象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一个多数人都很认学的班级可以带来好的学习风气,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很可能成就一个以前从不学习的人.然而一个充满娱乐、逃课的班级也很容易带坏一个人,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判断是非,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在生活或是学习中,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能力,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有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2.2父母、亲友所带来的压力

  不是所有的父母的支持都会起鼓励效果的,很多大学生的压力是来源于父母的.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此同时,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扼杀在摇篮中,他们被父母的期望所禁锢,而埋没了自身的天赋.有些父母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大多数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比较中,压力也随之而来.还有一些家里的亲朋好友比较喜欢讨论谁家的孩子好,谁家的孩子不懂事,很多当代大学生都已经成为家中长辈用来比较的对象.这对孩子的心里势必会带来压力.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3同学关系

  有些人认为同学关系不重要,在我看来,它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只会学习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交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有的人却不会交朋友.他们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却失去了朋友的关心和快乐.这种心理是不健全的,正常的交友是正常生活的关键,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沟通,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否则同学间的不愉快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现今社会常出现交友不愉快而引起的犯罪现象,如果我们都懂得正常的沟通和化解问题,没有极端的心理现象,就不会发生大学生打架以及自杀的现象.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今,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运动项目,广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他没有性别的限制,每一位热爱它的都可以参加.通过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作用.它可以缓解心的压力、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等.这些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篮球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3.1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

  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否强大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篮球场上的坚持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好机会,比赛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体力透支、受伤、比赛失败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时,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是放弃还是坚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坚定.这些都要求每一位篮球运动员都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不轻言放弃的意志,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不言放弃的精神,我们就已经战胜了自己.所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3.2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可是随着大学生不断地增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且很多时候不是有能力就可以的,很多行业甚至还存在着潜规则.在家庭、学历和社会的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实力去和别人竞争,有的甚至认为学的再好是没有用的,现在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这种不健康、不自信的心里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人.篮球运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球场上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加的自信.

  3.3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参加篮球运动,我们知道了团队合作才是篮球运动的主要精神.球场上,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获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队友间的紧密配合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整个团队的成就才算成功.这对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3.4篮球运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树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不是要把其他人都当做敌人,而是在强调一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篮球运动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在篮球比赛中,对方团队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球场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是我们的老师,通过两队的较量,我们可以发现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以后工作的竞争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才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不仅战胜别人,还要战胜自己.当然,下了球场,我们就是友军,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为我们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4措施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和减少问题的产生.首先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篮球活动,对优秀团队给予奖励,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经常组织类似的比赛活动,来提高竞争性,让每一位参赛队员充满激情和自信;最后学校应该对课程适当的调节,设立篮球社团,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增加对篮球知识的培训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篮球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5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技术和能力的需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篮球运动作为大多数人喜爱的运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让人们在球场上找回自信和快乐.篮球场就好比人生的战场,超强的意志力、灵敏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技术和强烈团队精神是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所以这个特殊的战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引言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益于网络新技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這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众多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上网成瘾,或者是孤独自闭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休学或者是轻生等,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性情更加温和,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帮助作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xx,1:113-116.

  [2]何华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2:101-102.

  [3]冷震北.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xx,24:83.

  作者简介:王猛(1972-),男,满族,辽宁凤城人,辽东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目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16号”文件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这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要途径。但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可见,研究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规定性,它决定着课程教学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课程目标界定将对课程教学过程产生的导向性影响,最终对课程教学结果产生实质性差异。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着一些分歧,集中表现为理论化与技能化之间的争论。所谓理论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提高他们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所谓技能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应关注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时实践技能的提高,注重具体方法对大学生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实践价值。这种分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及其质量的规格和统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较晚,因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往往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这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1.以心理学专业教师来承担该课程教学,但由于这部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因而教学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2.以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教学,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因而课程教学不够系统,同样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正因为此,导致目前我国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三)教学方法单一。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授——受”式为主,教学方法则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该门课程同样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但在具体表现上,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师资表现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教学时是以理论串讲为主,缺乏案例佐证;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学时则又是以案例串讲为主,缺乏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疏理。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化表现,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从“评教”的角度看,许多高校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忽视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往往以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则主要关注纸加笔考试分数的量化结果,忽视对他们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致使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二、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一)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课程。首先,该课程不仅对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发挥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未来也产生影响;其次,该课程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也要增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即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目标。

  (二)提高师资水平。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课程教学实效的“瓶颈”,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就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效能的关键。根据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的两类师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可安排他们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或担任班主任,让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更多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学理论素养。

  (三)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1.团体练习。在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组成学习团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团体练习,获得直接体验,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同舟共济”、“无家可归”、“盲行”等团体练习,拉近学生彼此的距离,让其充分体验到合作、信任、真诚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融入类似的案例中,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课堂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集思广益,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观念体系。

  3.角色扮演。通过小品表演的模式,通过学生对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感受,释放一些平时压抑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澄清问题的实质。

  (四)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客观地给我们对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许多困难。且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个性的完善是人全部生活经历、经验积累的结晶,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期望学生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发生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业评价中,反对以单一考试的量化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大学生经教学之后对自己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高教论坛,20xx,2:92-94

  [2]廖壮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xx,10:97-100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文教资料,20xx,5:21-22

  [4]孟庆恩.如何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xx,6:46-48

  [5]刘海燕,高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4:17-1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的干预机制,能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全体筛查、四级预警;干预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干预、教育干预、活动干预、咨询干预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

  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德才兼备,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自伤或伤人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更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建立突发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有效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进一步构建安全和谐的大学校园。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1、工作队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都交给学生思政辅导员完成。一方面学生辅导员可能并没有经过多少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负责众多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象多,工作任务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完全及时掌握。此外,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够,有些高校有几千上万的学生,却只有一名心理健康专职工作人员,甚至有的高校连一名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没有。无论是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还是突发个案出现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相较于国外高校,每两千名学生就配备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者的情况来说,国内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不健全,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2、预警机制不完善。高校新生入学之初,通常都会进行心理普测。但心理测试结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视,是否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及班级,是否对“特殊”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持续追踪?很多高校这些环节没有步步落实,那么心理普测就会流于形式,甚少发挥作用。此外,学生心理问题的日常预警,缺少从寝室到班级再到年级的层层预警模式,一旦出现突发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宣传教育不深入。虽然当下心理知识在大学生中有所普及,出现心理问题不再被看成“异类”,但很多宣传教育仍然浮于表面,如何提升个人心理调适能力,如何判断典型心理疾病症状,出现心理问题具体有哪些求助渠道等等,仍然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教育。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警机制

  1、全体普查,重点筛查。新生入学之初,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心理普测。通过心理普测筛查出的学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应该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个别约谈、侧面了解等方式对这些同学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个性特征、精神状态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重点筛查出那些确实可能存在心理异常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进一步追踪观察。同时把重点筛查出的学生情况告知相关班主任、辅导员,做好相关预警工作。

  2、四级预警,层层递进。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预警体制,以“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体制为管理手段,及时掌握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异常情况。值得指出的是,在这四级预警体制中,“寝室”是最基础的一级,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信息来源的核心。因为在当前大学“走班制”的前提下,上课教室不固定,一个班级的同学,除了上课时间在一起,其他接触可能并不太多。但学生寝室却是固定的,寝室室友,每天朝夕相处,相互的了解程度会比其他同学好很多。一般大学期间最好的朋友,也会是自己的室友,有什么心理的小秘密,也会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室友倾诉。因此,学生心理有波动或变化,班级干部、同班同学不一定感知到,但同寝室室友,大多会有所察觉。所以,抓好“寝室”层面,发挥“室友”的作用,是良好心理预警体制的重中之重。

  如何发挥“室友”的作用呢?首先应该消除大家的顾虑——将同学的情况上报老师是一种“打小报告”的行为,会被其他同学鄙视和嘲笑——予以正确的引导:同学情谊最值得珍惜,应该常怀一颗善良之心。将一些“异常”情况上报老师,并不是“打小报告”的行为,而是基于帮助同学的考虑。老师也会注意沟通技巧,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知识普及也很重要。比如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同学,哪些属于异常行为或言语,常见的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是什么,遇到室友有倾诉的意愿应该如何应对等等,都是需要普及的知识。只有牢固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预判。

  同时,保持上报渠道畅通,可以建立心理问题“月报”制度。紧急突发情况随时上报,平时采取“一月一报”的形式:寝室长向班级心理委员汇报,心理委员向班长汇报,班长向分管教师汇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异常,对个别同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诊断。收集到有效信息后,第一时间追踪处理,视情况考虑约谈、医院诊断、联系家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一、结果

  1、长安大学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模中一个是在关于大学生SCL-90分析研究中比较常用的胡启先建立的2685名大学生常模,称为大学生常模,由于该常模的制定距今有10余年,所以研究中将黄艳苹等人的荟萃分析结果作为另一常模,称为新大学生常模。长安大学大学生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校女大学生SCL-90的10个因子中恐怖因子均值高于男性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大学生SCL-90其余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的差异不具显著性。这表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高于男性。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1.71±27.55,本校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阳性检出率为9.81%,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检出率为2.89%,这些信息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态势良好。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适感(因子分≥3)分别占0.41%、1.34%、0.41%、0.41%、0.41%、0.93%、0.21%、0.72%和0.31%,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敌对和偏执。其中男大学生在焦虑因子的检出率方面显著低于女大学生(P<0.05),其余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项的检出率与女生无明显差异,表明女生在产生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躯体震颤等情绪或行为方面比男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校大学生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的均值均显著低于所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可能与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我校女大学生SCL-90中恐怖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且焦虑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恐怖和焦虑方面低于男性大学生。除了男女性格、情感上的这一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性大学生更大,在社会角色、性别意识、升学就业等方面女性大学生所受的压力很大。尽管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SCL-90的总分大于或等于160,部分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项因子方面某一或某几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提示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需要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做进一步的筛查,要特别重视,有必要的可行心理治疗。

  2、建议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印发宣传册和海报、开展相关讲座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女性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她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矫正,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使她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女大学生对孤独和公众场合的惧怕可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强安全感。改善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有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小结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教育部先后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方法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20xx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喜忧参半,作为体质的一部分但又在目前体质健康测试中忽略的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之间能否相互促进,它们各因子之间是否有联系,比如躯体化因子是否与体质健康或其中的某一组成成分有联系,都是我们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以其寻求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精选)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08-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1

(热)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7-09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品)07-12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