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

时间:2024-07-17 11:33:23 信息技术论文 我要投稿

【推荐】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篇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也提升了水平。当前怎样正确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管理中来,摒弃传统老旧的思想,将为我国的工程管理工作带来崭新的一页。下面将对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很多的建筑企业当前正在逐渐的向信息化产业发展,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中本身就有着先进的技术和高能力的人才,他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局域网,以此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加快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部门也通过网络技术建立起工程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建筑信息化的进程。

  1.2工程软件开发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工程管理软件仍然处于开发阶段,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开发是推动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不仅能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工程管理软件,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局域性的资源共享。

  1.3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有很多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根本没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只要上网接收邮件就能实现封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整体上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项目的工程信息化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材料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只有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工作人员能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才能逐渐的发展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否则将导致工程的进度缓慢,工程的整体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很多企业认为网络信息化技术比较麻烦,同时又会增加成本和时间上的支出,因此还是比较愿意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信息化程度难以得到提升。

  2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项目比较复杂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因此在建筑工程方面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得到了发展。在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变得复杂起来。面对当前这种复杂又困难的局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提升管理的效率,同时帮助整体的项目工程管理变的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反馈功能,能够及时的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调整,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节省工程的施工时间。

  2.2工程管理时间跨度较大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将对工程项目施工造成影响,很多情况下就不能进行施工。如果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去,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制定出严格的施工技术并进行落实,使每一项施工项目都能得到密切的配合。

  2.3工程生产空间变化性

  建筑工程的产品是固定的,但施工却是一个流动性的工作。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产空间上的.变化,导致施工的条件和环境常常会发生变化。而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将能更好的适应新的施工环境,为接下来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3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给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例如设备机械管理和数据管理的网络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又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理资源配置。施工人员可以根据网络数据来进行工程进度的调整,评估工程的成本,提升了建筑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下面将对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3.1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条件

  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通常都比较长,而且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都是在室外作业,施工的进度会严重的受到室外温度和天气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工程的进度延误。施工单位为了缩短施工的工期,可以将很多工程项目同时进行施工,例如几个不同的施工工种之间进行密切的协调工作,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工程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多,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此,建筑单位应正确的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工程的科学规划和安排。通过网络信息化反馈作用来不断调整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以此来减少施工的工期,提升工程的质量。

  3.2网络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在进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在我们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上来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并来将这一计划付诸于实践,施工管理当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例如施工的工艺、技术和工程进度等等。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制定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法。但要始终明确的是网络信息技术也要依靠人来进行操作,因此,对工程的整体调整还有工期的长短控制仍然取决于人本身。网络信息技术只是复杂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和技术要求,仍然要依靠人来进行执行。因此,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当重视工程的整体技术,并严格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避免耽误工期,造成成本浪费。

  3.3强化工程项目信息交流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是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变得更加清晰和科学。作为施工单位可以建立起项目信息管理部门,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工程信息数据的核对以及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立起一个个性化的信息数据库,然后通过一对一方式来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同时也为工程项目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日后的施工交流工作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3.4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未来前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使施工技术得到了提升。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管理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提升了工程的质量,科学的规划更是提升了工程的整体效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使现代建筑行业中的飞跃,在我国的未来建筑业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能对工程的管理效率有所帮助,同时也能起到节省成本和节省资源的目的。虽然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网络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发展成熟,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2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得以迅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存储容量的增大,“大数据”这一新概念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并在多种权威场合被广泛的提及,逐渐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在这种大背景下,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站攻击事件频频发生,因此网络安全成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2“大数据”背景下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2.1互联网的开放性

  “大数据”背景下,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被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在产生了大量利益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不法分子的非法利用,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计算机网络自身所采用的IP协议的自我保护功能较弱,造成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服务安全系数较低,网络较为脆弱,成为影响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的因素。

  2.2计算机网络操作者的不当使用

  操作者是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关键人物,只有正确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作用才能被最大程度的发挥,操作者因个体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操作习惯,但不熟练、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甚至有些操作者没有安全意识或者安全意识不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泄漏用户安全口令或者如身份证、银行卡等相关的其他个人信息,从而给计算机信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3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入侵

  “大数据”给人带来方便的今天,也为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使计算机网络问题更加突出。众所周知,网络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隐蔽性,一旦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病毒入侵,便会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利益损失。计算机病毒主要存在于外来设备数据和网络数据中,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4电脑高手的非法攻击

  很多用户喜欢把有价值的数据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中,为了盗取这些有用的信息,也有些电脑高手怀有抱负心理,将目光投向计算机网络系统,频频的对其进行攻击,使得有用数据外泄,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甚至导致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在安全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安全的维护并不是简单的安装杀毒软件和设置防火强,它需要系统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

  3.1提升全民安全防护意识

  提升安全防护意识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相关工作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安全防护意识,重视网络安全,必要时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安全理念,全面做好安全工作。

  3.2建立和完善安全机制与体系

  安全机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常工作中,只有建立良好的机制,构建合理的管理技术模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储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将网络安全做到实处。社会和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广安全机制,并进行长期的规划,加强网络安全内容的培训,在实践中对安全机制进行不断的改进,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从制度上保证网络安全的实施。另外,社会改进和完善安全机制的同时,还应该从法律层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道德方面进行正确的疏导,使社会相关人员知晓相关的底线,努力做到不跨线不越线,使网络安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3.3强化计算机信息网络防火墙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防火墙安全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重要的防护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对网络数据访问过程中实施安全控制,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强化防火墙的等级保护内部用户和内部网络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外部用户采取非法手段强行进入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内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稳定,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另外我们应该强化防火墙技术的预设,并利用这种功能来判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是否持续有效,保证符合要求的合法用户的数据持续传输,阻断未经许可的非法用户的数据传输,并通过这种技术阻碍危险插件的安装和过虑危险信息,阻扰非法操作,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络安全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给内部用户创造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2]。

  3.4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监控和监测

  随着网络病毒种类的增多,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最近几年,技术人员开发了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并被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检测网络使用过程中非法运用或操作,有效的控制非法侵入的情形。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签名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签名分析法是利用业内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的空缺对攻击行为进行检测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则是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及其远离,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行为模式展开检测或者判定,将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扼杀在萌芽中,利用相关的检测技术最大限度的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为基础的保护。

  4结语

  总之,“大数据”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重视网络安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资源得以共享,也使越来越多的有利数据被不法分子所掌控和利用,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险和灾难,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非常有必要且意义非凡。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涵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既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缺陷,因此我们从管理模式入手,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提高技术水平,以此解决“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为网络安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邦兰,龙张华.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及防护研讨[J].数据安全与云计算,20xx(5):57-58.

  [2]赖纪顺.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xx(6):87.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管理中的应用已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人力,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效率。本文简要归纳了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特点,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进行探讨,进一步的为建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引言

  随着建筑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也普遍渗入各行各业的运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而言,网络信息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额,发挥着巨大的优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于工程的开发和设计大有裨益,同时,鉴于建筑工程量庞大,建筑工程管理难度大,依靠相应的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加快工程的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管理手段,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建筑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其关键因素是能否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对于提高建筑企业工作效率,加快建筑企业现代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分析

  (1)期限较长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经历一年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给施工企业的露天作业带来不便和影响。为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限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在利用平行流水作业以及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的组织施工方法时,不仅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计划,不同施工单位和工种的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支撑;

  (2)信息联系比较紧密

  施工企业在开展施工管理时,要对较为庞大的对象进行管理,除了数量多、范围广以外,各个信息环节也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鉴于此,施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中进行施工管理,这样不但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和水平。

  (3)工程项目的复杂性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以及复杂性的不断加大,就要加强项目施工各方面的协调,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一项工程作为整体进行考虑,根据一定的程序对其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同时借助网络计划自身特有的反馈作用,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与管理,才可以使建筑施工达到快速、节省和优质的要求。

  (4)涉及范围广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的管理涉及范围相对比较广泛,而且管理部门也十分复杂。施工企业想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程设施建设,需要配备诸多的部门,如施工部门、采购部门、质量检查部门、监理部门等等,这使得施工管理涉及的范围既多且广。

  三、信息技术目前在我国的现状

  (1)存在局限性和孤立性。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仅局限在部分建筑企业中,而拥有网络信息技术的建筑企业通常在企业局部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未能达到各类别间数据的整合、关联以及分析的目的,也不能够有效地联合行业的动态消息;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内部与外部“信息孤岛”群。部分建筑企业虽然在管理中建立了局域网,并且利用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但是,信息仅在项目经理部与施工现场流动,工程项目的其他地方在局域网上还没有实现交换,如同孤岛般,在岛内虽然可以自给自足,然而不能同岛外进行互动。

  (2)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主要集中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活动前期,诸如施工组织设计过程、预算造价过程以及招投标过程等等,而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的进度、成本与质量控制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少。建筑施工方主要根据经验处理问题,缺乏科学性。同时,绝大部分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主要基于单机版的应用软件,依靠计算机数据处理优势,并未形成具体网络,无法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利用效率较低,并且,软件的开发过程相对单一,选题基本相同,没有统一规划,开发资金不足,大部分是重复开发。多数的建筑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实现、互联网上的材料选购、招投标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发布等等。

  四、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探讨

  (1)质量和成本管理

  关于信息化成本管理技术,需要分解项目,估算出各个子系统在各个阶段的成本,再汇总成本,从而估算整个项目成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实际费用,确保项目成本不超出预算。此外,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技术需要包括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保证各个阶段性的建筑施工成果质量。

  (2)制定合理地施工期限

  根据施工情况尽量节省施工的成本,通过实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施工的方向,推进信息技术的办公自动化;要明白施工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目标,每个施工人员要积极的配合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对大型的构件设备及设备的整体安装进行提升,对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及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都应做到有的放矢。

  加强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方面,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和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有效地控制关键的工作环节和机动的时间,根据具体的施工进度对资源对时间、资源进行优化与调整,以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同时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也可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保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关键环节,其涵盖的信息量庞大、技术难度高、综合性较强,建筑企业利用质量管理软件能够缩短处理时间并加强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并且,针对于信息技术在我国各地区建筑行业的差异情况,政府要进行相应的干预,鼓励和支持信息技术走进建筑行业,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提供资金用于研发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寻求各地区相对较小的差异发展。

  建立系统

  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网上办公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系统。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化建设项目参与单位较多,并且会涉及到国内与国外间的技术合作,信息量大,相关文件也较多。建筑企业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时,要按照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具体特点,例如 :信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存储的自动化以及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等,并且结合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实施。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今后发展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一些先进的施工企业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辅助管理系统进行施工组织的管理,减轻了工作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施工方法的弊端,有效地完成了一些高难度的施工项目。所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已经起到了尤为重大的意义。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意识当前建筑施工管理的不足之处,在创新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循序渐进。从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建筑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伟峰. 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xx,02:288+291.

  [2]马岷成.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价值[J]. 建筑设计管理,20xx,09:39-40.

  [3]李燕.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电子测试,20xx,01:110-111.

  [4]程江淮. 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技术探讨[J]. 山西建筑,20xx,35:270-271.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4

  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生物工程作为前沿科学,具有综合性、严密性等特点,学科的交叉及应用,决定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近年来,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结合紧密,两者的“联姻”,促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分析、技术处理、安全防范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立足对生物工程的研究,具体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的“联姻”,成为生物工程迈入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基础。生物工程作为新兴高科技,具有综合性高的显著特点,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生物工程作为一种严密性极强的科学技术,在技术创新及发展中,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实现生物学科的发展建设。从实际来看,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在于其技术的先进性、前沿性,而且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现代生物工程体系的构建。因此,从生物工程的技术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广泛实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对实验的分析、模型的建立,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帮助生物工程形成更加完备的科学体系。在笔者看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在生物学科的发展中,为细胞生物学、近代分析生物学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速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因此,基于生物工程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的结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突破性发展。其次,生物工程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基因重组,还是细胞学,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繁复的工作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难以实现技术性突破。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繁复的信息处理分析交由计算机,以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处理。因此,就实际而言,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生物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的应用

  2.1软件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工程的建设,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实现生物工程系统的构建。生物工程的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加快了生物工程的发展速度。在生物工程领域,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而数据库的建立及处理,需要依托于软件系统,帮助生物工程进行专门的数据库建设,实现更加快速、便捷的数据分析。例如,在核酸核糖的序列分析和核酸低级结构的分析中,都需要专门的软件系统,实现高效、精准的分析处理。与此同时,生物工程建设,需要切实有效的工程管理,而生物信息管理安全的有效保障,需要软件系统技术支持,确保生物工程的信息安全。因此,从生物工程的技术发展,到生物工程的信息安全,都需要软件技术的支持,确保生物工程的建设发展。

  2.2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为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传统生物工程到现代生物工程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基因技术、生物细胞学等领域,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为微观的生物技术,提供更加直观的技术展现,这就是计算机在生物工程中最为显著的应用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生物工程提供了预算方法、指令程序,能够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运算方法,以及自动化操作指令,实现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数据分析及实验操作,让生物工程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更加注重学科技术的系统性建设。因此,强化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为生物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内外条件,加速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促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生物工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撑。生物工程作为前沿性的高科技工程,在技术发展、体系构建等方面,更加强调信息系统的实现,促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工程体系的搭建,创设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5

  摘要: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向,拓展了工程管理的发展视野,增加了工程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将电子信息与工程管理相互结合,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科学的工程计算标准,对工程管理水平进行控制,提高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这是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产业的发展的。本文将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二者各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工程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提出适合现代社会应用的方案。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应用

  0引言

  电子信息与工程管理之间具有很多关系,运用电子信息可以实现科学化的信息搜集、存储、加工、整理,逐步完善电子信息系技术的发展,运用其完成工程项目的内容管理,对工程中的相关文档、施工进展、施工质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的工程管理施工效果,逐步提高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确保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施工合理性。

  1工程管理的基本特点

  1.1范围大而广

  工程管理是对整个工程的组织规划和管理,为了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工程整体标准状态进行决策性分析,组织开展合理的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指导,协调,控制工程管理的施工技术标准。工程管理中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工程管理存在的不合理技术问题,对其中存在的不正常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中各种施工内容进行整理。

  1.2复杂性特点

  工程的管理具有较多的步骤,技术施工较为复杂繁琐。工程管理包含很多学科,每一个专业科目之间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技术参杂性。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对工程技术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对各种工程技术要点进行研究,认识工程的繁杂性。对工程组织规划中的步骤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没有合理的配合施工,就会造成工程混乱,工程中各专业之间产生矛盾,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开展,影响正常工程的有效施工。工程的程序复杂,一个工程需要开工需要对土地、材料、资金、劳动、技术水平、监理、验收等多个内容进行调查和分析,需要通过政府审批,评估设计标准,对符合评估标准的设计进行招投标,选择合理的队伍组织,开展有效的施工进度计划表,加强多方协调,实现对工程施工的协调处理。一个工程需要对其中的各个系统进行联系和分析,充分认识其中各个步骤的关键要点,这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1.3工程施工的不确定性

  工程施工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工程管理中需要对施工计划、设计标准、施工环境、材料、人员、技术等多个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调动施工技术指标,按照施工技术的标准状态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对施工整体动态变化进行调整,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判断,协调好各个动态之间的关系,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电子信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

  2.1项目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系统的优势是可以提供良好的项目投资标准,按照施工计划、进度水平,对施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管理。项目经理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在管理过程中完成信息查阅分析、审评,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系统的同步规划。整理绘制有效的设计报告,按照自愿进行有效的分配,对现场进度进行分析,通知工程管理人员对相关工程进行处理,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控制。

  2.2物资系统的管理

  依照预测分析的材料标准,对项目的工程材料报告进行分析。需要在操作程序过程中完成实际的施工,对货物信息进行数据统计,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可以帮助操作管理者对整体市场的发展行情进行判断,摘取其中游泳的资料,整理货物的价格,分析成本标准水平,对购买、投资等信息进行参考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可以避免时间地点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电子系统平台的优势,提高线上沟通,无障碍购买的技术应用,实现隔空交易的管理效果。

  2.3管理系统的应用

  工程管理中需要对施工计划进行组织,按照工程的施工进度,对工程状态进行报告分析,确定活动列表,对项目执行报告内容,执行计划进行比较。采用有效的电子信息技术方法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统计和整理,制定出适合的报告,报送项目经理,确保项目标准掌握的自由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3电子信息的自动化工程管理

  自动化工程管理师将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改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调控,解放人们的劳动时间,提高对工程的管理时间。加强工程管理生产效率的控制,逐步增强工程信息自动化调整过程。利用自动化信息系统实现工程指令的下单,按照指令信息完成工程指标的考核。这种自动化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自动化应用主要需要对控制对象进行操控管理,对执行者进行操控监督,对数字效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分析,实现自动化工程管理。

  3.1工程管理对象的控制

  按照工程管理操作对象进行系统的预装,将设备的系统参数、函数表现值、常用系数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的监控标准。

  3.2工程执行设备的操作

  执行设备是工程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件,通过对工程操作系统的合理调节,按照调节信号,逐步改变输出角位置,对输出机进行调节,改变调节的价值能量,从而实现对预定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执行。工程管理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完成动作的准确执行,确定工程执行标准,对工程执行操作内容进行调整控制,提升工程设备执行的有效性。

  3.3数字调节监控的操作

  电子信息技术利用传感器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数字显示,将这些数值显示在数据调节器上,按照数据调节器管理者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监督,控制施工进展,对施工过程的重点部分进行调整。数字调节的过程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输入端有多个开关,需要通过采样、转换完成数据的准确保持。输出端包含数字转化设备和保持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通道的实现。将数字系统融合到工程管理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实时监督控制管理,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操控标准的合理性。

  4工程管理信息的应用

  制定合理的工程信息管理标准,按照制定的计划水平,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应用,逐步完善工程管理的技术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按照实际的工程管理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提高。工程施工管理需要逐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工程管理标准,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工程信息的管理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需要根据施工技术标准对工程信息的相关内容进行上传,制定合理的自动化信息存储方法,使用自动化收集工具和自动化检索工具对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管理和分析,合理的确定工程管理制度,以科学化的技术规划标准分析工程施工要点,提高工程信息技术的有效性,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有效完善。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对工程管理项目施工特点和施工内容的准确分析人,认识工程管理施工内容和施工步骤的复杂性,对施工范围、施工工程要点、施工技术标准、施工设备、施工对象以及监控和验收等多项问题的准确分析,研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工程管理实现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工程的准确实时监督管理,对工程设计、施工、竣工和验收四个重点步骤进行准确的管理,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管理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实现工程化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达到电子信息施工管理的最大化建设,确保我国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程管理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改变出来,形成新的具有信息化的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新时期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xx(03)

  [2]刘亮,陈国鹏.对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探讨[J].科技广场.20xx(12)

  [3]李卫星,朱焕立,吴喜泉.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xx(29)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6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和手段,通过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组织方法,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装备水平,调整农业产出结构,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依靠处于科学技术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作为支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特色农业技术、综合技术群(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等多个方面。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高度浓缩与传播载体,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农业信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农业土壤、气候、水、生物资源的监测与管理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系统技术、农业数据库技术、农业互联技术等。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多样的农业资源及国内外人才、资金和体制等有利因素。近年来,依靠农业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体系。该文以农业信息技术为主,就其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发展历程

  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与国外相比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按照开展研究与应用的技术内容和层次水平差异,大致可分为起步、发展及跃升3 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末)该阶段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主要以江苏省农业相关部门对农情、农业科技及市场信息的采集传递为主,传播途径多为纸质的农业刊物及电话传真等,如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主编的《江苏农业信息》《江苏农林信息报》等一系列刊物。1984 年,设在江苏省农科院内的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遥感技术在江苏省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初步启动。但该阶段的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浅尝辄止,主要研究内容为大宗作物面积监测。

  1.2 发展阶段(20 世纪末至20xx 年)依赖于计算机、网络、通讯及“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进步,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农业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拓宽了农业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中的应用渠道,2 000 多个农业政务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逐步建成,“12316”农业电话服务热线与惠农短信系统及“农信通”等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已广泛使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管理中。此外,基于“3S”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分析技术,多源遥感影像和多尺度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长势与品质监测评价工作逐步开展,农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并通过关键技术的集成、开发、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3 跃升阶段(20xx 年至今)

  信息技术中的“3S”技术继续服务于农业生产,在作物常规生产过程监测、作物病虫害预警方面得到深入研究。20xx 年,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在南京成立。同时,围绕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精确管理决策、信息产品等进行研制开发,并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转化应用的研发,实现了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且农业物联网技术逐步在高效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大田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应用,建成了一批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近年来,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将“互联网+”技术深度渗透到农村信息服务、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使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形态进一步优化。

  2 应用现状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农业遥感监测、农业信息获取与管理、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互联网+ 农业”等4 个方面。

  2.1 农业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覆盖面积大、重访周期短的特点,江苏省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主体在江苏省及市、县范围内,开展了大面积农业生产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管理工作,对农作物生长信息遥感监测、农业灾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农业尺度效应识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精准获取与有效利用。农业遥感监测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利用作物对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波段吸收和反射理论,构建不同物候期作物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及增强植被指数(EVI)等,进行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长势、产量、品质、病虫害等方面的监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在扬州和泰州的高邮、宝应、姜堰与兴化等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2)采用单时相、多时相或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对作物进行分类及面积提取,并通过对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源(如Landsat TM、HJ-1,TM,MODIS,GF-1)的融合与同化,增强融合影像的信息量和光谱特征,从而提高判别精度。如林子晶等选用PCA、Brovey、HPF 和Wavelet 4 种融合方法对HJ 星和GF1 号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对如皋市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提取,并比较融合方法对判别精度的影响。(3)结合遥感植被指数与作物模型,基于作物生长机理研究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遥感监测方法,降低温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提升预测结果的精确性和解释性。

  2.2 农业信息获取

  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及产后信息的多源采集与处理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传统的统计方法外,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为“3S”技术和物联网方法。长期以来,根据遥感源反演区域农业信息指标,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将信息数字化、可视化是获取大范围农业数据的有效途径。如,翟孟源等利用“3S”技术,结合耕地空间分布和农作物物候变化特征,对江苏省冬闲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遥感平台的灵活性、实时性、移动性,并借助小型化航空成像光谱仪、航空CCD 数字相机等仪器,大幅提升了农业信息遥感源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近年来,随着江苏省高效农业与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生产过程中的农业信息获取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20xx 年前后,物联网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利用各种传感器测量农业生产、养殖环境中的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水质、二氧化碳等各项关键指标,能够为制定农业生产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以无锡市为代表,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获取农业信息的方法已在粮油种植、设施农业、禽畜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多种农业生产中进行了应用。

  2.3 农业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气、生多源异构数据快速采集的方法与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与挖掘,从而构建农业数据库及面向农业生产与基层服务的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平台,可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促进农业高效有序的发展。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了多个农业数据库及信息平台。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采用“3S”技术汇集了全省农田的耕地质量、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墒情等数据,建立了耕地质量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将其用于所开发的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全省耕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20xx 年,苏州开始建设首个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农业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苏州历史上所有的农业信息,包括产业面积、品种及其发展变化。数据库的建成及信息平台的应用,健全了苏州市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查询及更新功能,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的全程监管。泰州市建立的“泰州市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集为一体,仅需通过手机平台上传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即可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日常生产帮助。此外,江苏省即将启动农业大数据建设,以现有的农业信息监测为基础,将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农情灾情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追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集成到统一平台,不断提升数据挖掘应用水平,发挥平台体系智能决策作用,为农业生产、灾情预警、市场需求等提供服务支撑。

  2.4 “互联网+ 农业”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20xx 年起,“互联网+ 农业”模式逐步兴起,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摆脱了传统农业信息流通不畅,服务体系滞后等缺陷,而且结合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推动着农业全产业链的改造升级。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应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互联网+ 农业”将整合农业产出、网络销售、物流运输模块,建成互联网农业生产销售线路,已逐步成为实现小型生产与大型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农产品阶段性、区域性销售难的重要手段。20xx 年9 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物联网+ 农业”大会,全面展示了江苏“物联网+ 农业”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江苏省“物联网+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问题与对策

  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经过近30 年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智能化生产、信息服务、管理与决策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已经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到因地制宜地发展自身特色农业,并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应用示范点,奠定了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农业应用中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 基础数据建设水平低

  海量的农业基础数据是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高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尽管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仍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的需要。江苏省虽然已经建立了部分农业数据库,但信息采集手段和资源建设落后,缺乏标准的信息组织方法进行统筹,暴露出数据库种类不全、规模小而分散、标准化程度低等缺陷,并导致数字化、可视化、可交互查询应用水平偏低,数据共享困难。农业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快的处理速度,只有把农业信息用数据表示出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大农业信息数据的集成建库意义重大。只有采用统一的标准数据元及其表示法,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共享,才能对江苏省农业数据驱动创新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3.2 应用成本高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兼顾2 个方面。即初期投入成本及中长期投入产出比,只有将两者控制在农业生产者期望的范围内,才能够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应用成本过高,农户决策将仍然维持原有状态,则会阻碍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以物联网技术为例,较高的设备投入成本,包括机房增建、设备配置和监测点扩容,较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速度,仍有待于物联网普及后,配置成本的降低。类似物联网这种处于科技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必须与传统农业无缝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产业效益。但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从生产、采摘到销售的全面物联网化,使用主要是田间种植的管理系统。因此,除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精确灌溉与施肥外,还可以将农业物联网进行小范围试验,将研究结果作为制定区域科学种植技术的标准,实现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的生产模式。

  3.3 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是实现其应用价值的主要途径。推广应用体系包括组织结构、平台、人员等3 个重要部分。组织结构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将各涉农科研院所研制相应的农业信息技术进行推广运用;其次由企业投资进行针对性的研发推广,使整体结构较为稳健。但平台和人员构成2 个部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监控等平台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缺少典型示范。研发人员要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农业工作者紧密联系,根据农民群体特征,使信息技术的应用简单化,着力构建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平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研发及推广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向农民提供生产过程中亟须的实时信息,并尽快建立精确农业示范基地和样板。人员方面,需从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者2 方面考虑。一方面,江苏省虽然拥有农业技术人员约3.9 万人,但层次相对不高,以初级农技人员为主,占比61.9%,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以老龄化为主,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2.8%,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意识不强,难以掌握农业新技术与新方法,不利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4 南北区域差异大

  苏南与苏北人均GDP 比值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的2∶1,扩大为当前的2.8∶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反哺农业程度差异显著,导致苏南、苏北2 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而从江苏省农业分布来看,苏北的农业面积优势明显。因此,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苏北的农业化进程。在当前情形下,可以将苏南地区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进行总结,并将有效技术移植于苏北的农业生产,从而在缩短苏北地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历程的同时,带动苏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 展望

  20xx 年,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农业信息技术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信息平台管理建设的进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相关工作,加快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要通过宏观政策支持,为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机遇,及时总结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经验,进一步明确该省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及其应用潜力。通过省内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企业等单位,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将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和农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7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规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将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公转规律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还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以及内在的运作规律,包括时间、空间维度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逐渐形成立体的地理思维,进一步构建地理知识认知体系。

  (二)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

  由于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在课堂中,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并不能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然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视频与课堂讲授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起到辅助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

  据有关研究表明,将“视”“听”两种要素结合起来,其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相对于传统以“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效率高出十倍以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将“视”与“听”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在接受地理知识时,需要通过耳朵与眼睛来反复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强烈的.“视”“听”效果。例如,在学习地震相关的知识时,经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学生们对地震一定早有耳闻,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地震的相关视频,结合教学挂具向学生展示地震地形的相关剖面图,进一步引出震中、震中距以及震源深度等方面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

  为了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校可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中,只需要拥有计算机和相关的外围设备,就能将相关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完成对地理教学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在已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相应的地理资源,并将信息组建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体系,更加方便教师的备课与教学。

  (三)提升教师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新时期下学校教育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多样化的教学情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展地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还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以此为学生打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课堂。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商业贸易已呈现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商务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应该注重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商务英语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商务英语教学中现代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在商务英语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商务英语;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有效途径

  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英语教学,必须要提高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保证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这就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商务英语学生的实践能力。

  1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1)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辅助开展教学,主要是教师可以运用PPT来进行授课,这样就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或者是视频信息,这样能够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于授课的兴趣。(2)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在现代信息时代,商务英语教学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远程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也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3)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进行商务英语知识的讲解,这样难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外也能够让学生居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商务英语知识的了解,并且通过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参加实践,因此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一些模拟训练以及实践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商务英语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商务的发展。

  2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1)要全面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商务英语人员利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这就需要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由于商务英语本身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商务英语教师也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英语专业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商务英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等活跃课堂的氛围,突出英语课堂的实践应用,加强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下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知识时代,因此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学习的能力,并且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教师通过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的氛围,通过为学生提供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动态画面,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英语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来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进行自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3)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打破文化壁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可以让学生读外国报纸,虽然是英文写的但是内容却看不懂,这就说明了文化差异的存在,因此要想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充分的了解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和沟通上的困难。比如说《中国合伙人》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一位学生询问老师,“我的口语准、语法精、词汇量大,读中国日报很轻松,这样算不算我英文好呢?”当然不算因为如果让他读华尔街日报上同样报道的一条消息,他几乎看不懂,这就告诉了我们跨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差异。(4)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些精通英语的商务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可以模拟一个现场,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避免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于一些报关员、外贸商务师等岗位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开发一种模拟商务环境的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模拟商务英语环境软件中可以设计出学生们通过E-mail,互相询盘、发盘、还盘、洽谈业务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商务交流的基本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改进改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本身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应该尽量完善教学评价,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保证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性,才能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比如说,通过网络建立试题库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地了解自身的情况,并且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

  3结语

  经过对当下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当下计算机本身都会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事业,也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机会,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保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充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提高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现代技术设备的使用能力,同时,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自主性,另外可以模拟情境,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实际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实训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有效的改善商务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归虹.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J].科技经济导刊,20xx(33):157.

  [2]贾晓刚,杨娜.“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青苹果,20xx(3):8-9.

  [3]朱理.基于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J].才智,20xx(17):66.

  [4]蒋美丰.基于信息技术的商务英语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高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为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xx(1):118-120.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9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拓展教育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英语课堂上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其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英语教学的面貌,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课堂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也大大提高。我认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功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只有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的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把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快速地为教材编入新的英语语言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PowerPoint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和呆板的文字、图片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语言学习情景。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18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课件:首先,将一组美丽的新西兰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地展示出美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海风。然后,展示新西兰的地形、地貌、主要城市等。这样运用计算机创设出语言的真实情景,学生边看边接受新知识,不仅记得牢固,而且学得兴趣盎然,情趣大增。与传统教学的课本、录音机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更为真实、更接近自然规律的语言输入。这是任何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一种交互方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将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筑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教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15Thenecklace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这个剧本,帮助学生阅读和了解课文。接着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中,达到语言的`实践效果。其次,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

  外语学习首先要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而不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多进行交流,并进行反复的大量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为教学课件可以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所拥有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可以实现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态问题的动态化,引导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它能使英语学科的教学真正实现“激趣入境——多向互动——乐学提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0

  1信息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是超文本结构,可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

  网络上包涵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共享,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拓宽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个人的具体情况,随时加以选择。

  2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背景,在教学时,笔者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制成课件,上课时播放。结果,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投入学习中,取得良好效果。

  2.2利用多信息技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知事物的效果要比单一的感知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一般靠一些简单的图片、黑板及录音机等来向学生展示所教授的内容,时间久了,学生往往因缺乏新鲜感而感到枯燥,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内容更是体验不足,理解不深。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画面、实物、音响都可以在大屏幕上得以展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春天来了》的时候,笔者将关于春天的美景,如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编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上课就被春天到来时的勃勃生机所吸引,使他们置身于心旷神怡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只需轻点鼠标,就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春天中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脑思、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喜悦心情。这样,不但加深了情感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2.3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科整合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学科的整合,而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地将音乐教学与多种学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的这首抒情曲时,可以从网上下载这首曲子的芭蕾舞剧视频,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天鹅湖》的剧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舞蹈这门艺术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审美情趣。

  2.4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实效

  小学生正在生长期,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其正确人生观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校工作永远追求的目标。音乐学科中包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优势的条件。如将《国旗,国旗我爱你》《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歌》等充满爱国主义内容的歌曲制成课件,在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等情境中,可有效地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唤起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3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上,几乎都少不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多教师认为,上课不用信息技术,就不先进,就不能算是有质量的好课。结果,除了使用信息技术外,其他教学手段很少用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其实,选择辅助教学手段有多种,方便的、实用的、效果最佳的',才是最好的。

  3.2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因而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否使用,或什么时候使用,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恰当合理地选择应用,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3.3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除了能让学生唱歌而缓解学习压力之外,真正能达到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从而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目标的,还很少。究其原因,一是音乐课还被当作副课看待;二是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除了听就是唱。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注重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况下,通过师生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的信息条理化,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配合得当,定会使音乐教学驰向高效率的快车道。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1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最早由英国学者托尼博赞提出。本文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提出了能够进一步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在对教师思考教学起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网络的建立,进而使其知识结构的密集度得到进一步地增大。如此一来,便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一)复习阶段

  学生在对其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时,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帮其高度概括知识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化地复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进而加深印象,使其长期牢记。当学生处于备考阶段时,思维导图的使用则能帮助其有效地进行知识整体结构的整理,使其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知识点,进而在考试过程中充满信心。应用思维导图能大幅度地简化知识的长期记忆到短期记忆的提取过程,让复习变得更为快捷。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会希望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的提取,其通常会将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同时还会准确地概括新学的知识。协作学习与积极学习是学习的意义所在。思维导图能够使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且在帮助其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的同时,对其协作学习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阶段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做笔记这个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对于课堂发散出的想法和意见,也可以用来收集别人在这方面的意见和想法。经过课后的组织,形成一套他们自己的想法。举个例子,在使用绘图程序时,新颖的绘图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编算的精度和整体效率,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作品来开发规划建筑作品与思想写作工作。在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媒体展示的思维导图可以让所有的学习者参与到对话之中,这样避免了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信息的状态;帮助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做到有效掌握,而不是向传统方式那样只是一味地重复信息资源的接受,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中,避免了学生盲目跟风的情况出现。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收集课堂教学信息,有目的的组织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分析各类信息的性质和关系。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一)在日常课堂之上用于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极易出现疲劳的状态,且不能对知识结构有直观的了解。而此时心灵地图则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其能够转换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更为直观的理解,进而牢牢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师思维过程的了解。

  (二)在日常的问题探讨中用于引导思维

  在日常的生活讨论中,总会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偏离原本的“轨道”,进而跑向别的方面。而思维导图的使用,则能够实现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们可以借助这一方法及时地记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当前话题结束后,就之前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对于教师而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是最为主要的责任。往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极易迷失方向,某些突发因素混淆了自己工作的内容。而心智地图的利用,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

  (三)用以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加工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设计思维导图并进行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围绕着课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则无法进行课外扩展知识的学习。而新的课程设计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采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而较为有效地设计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内容。伴随着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并通过其进行知识的管理与使用,而思维导图便是最好的选择,教师利益思维导图则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理念。例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学习到概念,却不能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当面临问题时,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其只能通过猜测的方式进行尝试。学生只有在有序整理知识体系,并合理进行总结时,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

  三、结语

  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实现大量知识的传递,对教师与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起到促进作用,且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起到极好的辅助作用。但就当前阶段而言,思维导图仍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人们只有对其不断地加以应用,且进行总结,才会发现思维导图更多的作用,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作者:唐荣荣 单位:扬州市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1]何赛平.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xx,(07):99-102.

  [2]魏小山,袁健.协作构建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xx,(09):85-88.

  [3]赵丹杨.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xx.

  [4]李靖.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09):30-32.

  [5]谢挺松.巧用思维导图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06):34-35.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2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近几年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各行业中,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着重强调了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分析和讨论了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中面临的问题,然后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中的应用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机械领域;应用

  机械领域作为我国众多领域之一,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国家实力的象征。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想要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加强机械领域的发展。传统的机械领域更多的是靠人工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而当这些已经达到饱和时,很难再继续发展,所以如何解决机械领域面临的这个瓶颈成为上个世纪的难题。在本世纪初,电子信息行业的兴起,为我国机械领域的发展找到了出口,通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中,不仅能够创建了新的机械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问题[1]。

  1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将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结合在一起,通过电脑硬件或者软件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收集、传输、或者转化。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汽车、机械等各个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以及生活水平。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逐渐渗透到机械领域的各个方面,对机械领域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也加强了产品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机械领域中,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对农业机械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以及能够随时发现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确保农业机械能有效的进行工作;其次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定位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农业机械工作位置,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再次,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将机械操作变得更简洁、方便、安全,进一步实现工业机械工作的智能化[2]。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遇到的问题

  2.1缺乏关注度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整体上来说比较少,主要应用在天气预报以及农产品的传播方面。在机械领域方面的应用,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关注度,同时也没有意识到重要性。虽然也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电子信息的运用,但是并没有将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机械行业中。农业机械的发展较之其他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起到的作用是比较少的。

  2.2机械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在是处于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较弱、技术水平低的阶段。这对农业生产质量有很大的障碍。而同时,机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是并没有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导致科研和生产脱节。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正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在科研成果中,并没有将特别多的成果转化[3]。所以说,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应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才能对实际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应用的对策

  3.1提高信息化意识

  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是信息化的显著特点。信息化的普及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在网络背景下,泛在学习的出现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互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和分离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群体的'细分和碎片化时间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农业机械的各级人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搭建平台,不断推动科普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3.2提高农业机械信息化开发力度

  我国的农业机械水平较整个机械水平来说,还是属于比较落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也是比较低。缺少实用性的研发,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脚步。因此说,我国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问题引起重视,将现代的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落实应用到农业机械中,积极培养农业机械人才,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创新。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4],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不断创新更新、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大环境下,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农业机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机械更是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串联发展,研发新设备,比如全自动拖拉机、联合割种机等。将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工机械化到智能的电子化发展,是我国农业机械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闵祺.解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19):123-124.

  [2]耿效华.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性和重点领域[J].中国农机化,20xx(5):50-52.

  [3]赵松志.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的影响及实践分析[J].科技与企业,20xx(11):269.

  [4]王文双.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J].山海经,20xx(10):80.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尤其是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具体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希望对加强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其中有些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管理工作创建了新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的机遇,因此,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的重中之重。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1.1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计算机发明以来,如今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管理民办高校日益增多数据信息,更多的国内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许多国外院校已经在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且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社会模式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具有时效性特征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2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扩招,有效的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并且由于扩招的政策,导致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数据非常繁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管理,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管理工作,并且可以保证工作质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提取出所需学生的信息,也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数据信息录入系统中,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信息管理中出现错误和纰漏也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计算机网络能够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程序,这种新的服务方式以及学分制的推进,促进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创建新的交流方式、创新方式、师生沟通方式以及各种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1建立师生网络沟通平台

  如今的民办高校教育,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级都会有自己的辅导员,辅导员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而且更要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一个辅导员一般至少会管理200多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有的辅导员还要代课或者管理学生科其他事务,工作压力很大,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学生、关心学生,导致有很多学生即使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找不到机会和老师交流沟通,这样一来,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和质量就得不到保障。除此之外,由于老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以及角度,所以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也很难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从而阻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和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师生网络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有效缩短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感和压力感,学生可以轻松的通过这个平台与老师交流,或者学生也可以匿名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想法告诉老师,与老师畅所欲言,老师可以无障碍的听到老师的心声,并且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积极生活。

  2.2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在民办高校的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高校都应该建立并完善基于网络的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课程系统、教学系统、课程管理、老师管理、学生管理、交流系统以及选课系统和查询系统等等,其中学生管理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民办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完善的将学生的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和整合,它包括所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包括:成绩查询、选课信息、成绩管理、宿舍管理、专业管理、奖罚管理、学生组织发展管理以及与学生在学校活动相关的所有信息,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得知学生的一切信息,如果一个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她马上就可以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出某个学生的所有信息,并且几乎不会出现差错,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3开办网上家长学校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交流,这就需要有效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外出上大学,让家长来学校进行沟通交流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多,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有足够的沟通交流。所以,我们可以有效的创建网上家长学校,它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主动查询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学生每个时期的奖罚情况、学习状况、以及参加的活动,家长都可以上网查到,从而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具体学习、生活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很多问题,或者对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不满意,就可以主动联系辅导员,与辅导员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的改进完善和自我提升,与辅导员加强合作,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保持学习的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客观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从而更好的成长发展。

  2.4建立学生干部论坛和学生干部培训

  学生干部就是辅导员工作上的助手, 他们可以帮助辅导员有效的管理学生工作。建立学生干部论坛可以加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共同提出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且辅导员通过让学生对他工作上的帮助,不断提升学生处理事情各大能力以及与人交际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求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干部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交流沟通的大平台,老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领导学生提升自我,创建精神文明院校,积极参与日常管理工作的研讨,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一定要注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应用特征,分析其中存在得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其应用,加强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的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进一步提高其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4

  摘 要: 从微课视频内容的特殊性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功效。本文主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论述微课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视频还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微课视频 体会

  微课视频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素材课件、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和操作步骤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关系组织和以一定方式呈现,共同“营造”教学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视频”既有别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使教学内容更突出主题、指向明确、相对完整,更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视频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自主地进行差异性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微课视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具有紧密相连的特性,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微课视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一、微课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微课视频

  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成熟的分层教学法,微课视频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之间由于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导致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足。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尚且没有树立相对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对新鲜事物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的书本教学法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非常不利,只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才能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此,将微课视频引入课堂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众多教师面临的这一教学难题[3]。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般分为课前进行预习、课上引入知识点、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行知识拓展及课后练习和反馈五个步骤,在针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观看,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分析;在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融入微课视频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观看和学习。

  例如,在进行作品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观看,由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学习速度和进程方面更具有自主掌控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行控制观看微课视频的速度和进度。因此,学习能力较强或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快速观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作品制作的步骤和其中需要运用到的技巧,并且在作品制作完成后,还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对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和资料进行观看,达到开阔自己视野的目的,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每一个作品制作的步骤进行反复播放,达到对制作作品的基本技巧进行掌握和巩固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通过制作成微课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选择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探究是合理利用微课视频的途径之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时由于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有限而变得极被动。

  可以说将微课视频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对所要运用的微课视频的类型和内容进行准确选择

  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方式和种类非常丰富,按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视频分为问答、讲授及演示等不同的类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需要运用的微课视频时,尤其需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1]。虽然在课堂中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信息技术课程都需要与微课视频相结合,例如,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析时,又或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亲自进行讲解会比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而针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如闽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电子数据应用单元的'教学中,就要适时地与微课视频相结合,而且这些微课来源只需要我们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进行录制即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微课视频在自己电脑上进行自主反复地观看和思考,了解并且掌握操作的流程。初中教师应当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有针对性地对需要运用到的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或选择,以便于让微课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作用得到最佳的发挥。

  (三)精心设计、制作和开发相应的微课视频

  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过程在本质上具有互通性,也就是说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及开发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过程。如闽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电子数据应用单元的《修饰电子表格》微课视频制作过程时老师要熟练掌握修饰电子表格步骤,然后通过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录制整个操作过程,再通过录音软件录制声音,配上音频,通过会声会影软件压缩微课视频。因此,要针对微课视频的特点开发出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视频,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开发流程进行规范。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将微课视频的开发过程分为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及设计相应的微视频教案等诸多阶段,正是因为微课视频的开发极其严谨且复杂,所以只有将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开发、应用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微课视频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地展示,才能使微课视频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2]。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视频应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教师应用微课视频意识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教师对于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教学成果持怀疑态度,并极少主动将微课视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在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相对来说对微课视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深入。所以应通过教研活动多讲解微课视频教学意义和优势;通过片区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规模化资源开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翻转课堂实践等活动,增强初中教师应用微课视频的意识。

  (二)重视学科微课视频资源开发

  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较少,是影响当今初中教师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微课视频在课堂上的运用率逐渐提升,但是仍旧存在微课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和内容相对来说较单一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微课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尚且没有对自身的建设进行完善,导致教师在进行视频搜索时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微课视频,从而降低教师对应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应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科进行教材钻研,熟练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任务操作过程,利用摄像机、手机、相机和相关视、音频制作软件进行微课视频资源开发。

  总之,合理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单纯地追求教学形式而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通常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并适当选择和运用微课视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xx.

  [2]王甲云.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

  一、交通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交通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也越来越为普遍;目前来说,其应用主要展现为5大方面:(1)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通过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国省市之间的信息联网以及信息共享。加强了全国省市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简化了地方交通管理工作的难度。(2)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全天候、实时、连续有效且精准度较高的导航系统,其能够为用户提供确定的三维坐标。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效运用能够针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以及调度,特别是对于特殊用途的车辆进行监视以及调度,当车辆遭遇非常情况之时,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采取措施;其次GPS全球定位系统为广大民众的行车带来极大的方便,通过GPS用户能够有效的获取路径信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路线。(3)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实现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编辑、查询、检索、显示以及分析的空间型信息系统。GIS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地理数据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传统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都是在纸质地图上进行,GIS的运用有效的实现了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上的转移;由于纸质地图并未能将交通管理中的众多信息进行完美呈现,因此GIS的出现是当今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4)交通路线诱导系统的运用。交通路线诱导系统是通过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帮助驾驶者确定最佳路线,同时并向驾驶者提供丰富的路线诱导制定以及交通路况的实时信息。通过交通路线诱导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发生,降低车辆在道路中的逗留时间,从而实现整体道路上的交通流合理分配。(5)先进型交通管理系统(ATMS)的运用。ATMS可以通过实时收集的交通讯息,预测以及判断交通拥挤或是交通事故的发生地,并通过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分析研究出一系列的科学应对措施以及执行方案,从而有效解决交通问题。目前来说,通过ATMS的运用,能够使得我国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路况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实现快速、有效的'交通管理。

  二、交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数字—物理仿真技术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计算机交通仿真技术的进步,通过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交通模拟更为形象、逼真,相关数据呈现也更为精确化,为将来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参考。人工智能一直以来都是现代科学致力的主要方向之一,未来交通管理中人工智能的运用也是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人工智能的运用能够有利建设人员投入,同时减少人为失误,更为高效的执行交通管理。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公共管理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交通管理通过未来网络信息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交通管理部门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建立相关WEB站点,更为全面的向民众提供信息服务。总之,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水平的投入能够有效的促进交通管理的快捷化、精确化。

《【推荐】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07-16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07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04-15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8-15

[信息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及影响08-17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6篇)11-08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6篇11-07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8-14

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8-15

在线咨询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推荐】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篇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也提升了水平。当前怎样正确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管理中来,摒弃传统老旧的思想,将为我国的工程管理工作带来崭新的一页。下面将对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很多的建筑企业当前正在逐渐的向信息化产业发展,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中本身就有着先进的技术和高能力的人才,他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局域网,以此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加快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部门也通过网络技术建立起工程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建筑信息化的进程。

  1.2工程软件开发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工程管理软件仍然处于开发阶段,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开发是推动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不仅能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工程管理软件,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局域性的资源共享。

  1.3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有很多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根本没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只要上网接收邮件就能实现封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整体上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项目的工程信息化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材料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只有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工作人员能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才能逐渐的发展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否则将导致工程的进度缓慢,工程的整体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很多企业认为网络信息化技术比较麻烦,同时又会增加成本和时间上的支出,因此还是比较愿意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信息化程度难以得到提升。

  2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项目比较复杂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因此在建筑工程方面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得到了发展。在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变得复杂起来。面对当前这种复杂又困难的局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提升管理的效率,同时帮助整体的项目工程管理变的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反馈功能,能够及时的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调整,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节省工程的施工时间。

  2.2工程管理时间跨度较大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将对工程项目施工造成影响,很多情况下就不能进行施工。如果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去,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制定出严格的施工技术并进行落实,使每一项施工项目都能得到密切的配合。

  2.3工程生产空间变化性

  建筑工程的产品是固定的,但施工却是一个流动性的工作。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产空间上的.变化,导致施工的条件和环境常常会发生变化。而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将能更好的适应新的施工环境,为接下来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3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给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例如设备机械管理和数据管理的网络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又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理资源配置。施工人员可以根据网络数据来进行工程进度的调整,评估工程的成本,提升了建筑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下面将对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3.1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条件

  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通常都比较长,而且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都是在室外作业,施工的进度会严重的受到室外温度和天气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工程的进度延误。施工单位为了缩短施工的工期,可以将很多工程项目同时进行施工,例如几个不同的施工工种之间进行密切的协调工作,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工程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多,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此,建筑单位应正确的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工程的科学规划和安排。通过网络信息化反馈作用来不断调整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以此来减少施工的工期,提升工程的质量。

  3.2网络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在进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在我们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上来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并来将这一计划付诸于实践,施工管理当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例如施工的工艺、技术和工程进度等等。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制定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法。但要始终明确的是网络信息技术也要依靠人来进行操作,因此,对工程的整体调整还有工期的长短控制仍然取决于人本身。网络信息技术只是复杂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和技术要求,仍然要依靠人来进行执行。因此,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当重视工程的整体技术,并严格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避免耽误工期,造成成本浪费。

  3.3强化工程项目信息交流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是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变得更加清晰和科学。作为施工单位可以建立起项目信息管理部门,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工程信息数据的核对以及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立起一个个性化的信息数据库,然后通过一对一方式来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同时也为工程项目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日后的施工交流工作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3.4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未来前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使施工技术得到了提升。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管理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提升了工程的质量,科学的规划更是提升了工程的整体效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使现代建筑行业中的飞跃,在我国的未来建筑业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能对工程的管理效率有所帮助,同时也能起到节省成本和节省资源的目的。虽然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网络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发展成熟,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2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得以迅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存储容量的增大,“大数据”这一新概念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并在多种权威场合被广泛的提及,逐渐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在这种大背景下,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站攻击事件频频发生,因此网络安全成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2“大数据”背景下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2.1互联网的开放性

  “大数据”背景下,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被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在产生了大量利益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不法分子的非法利用,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计算机网络自身所采用的IP协议的自我保护功能较弱,造成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服务安全系数较低,网络较为脆弱,成为影响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的因素。

  2.2计算机网络操作者的不当使用

  操作者是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关键人物,只有正确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作用才能被最大程度的发挥,操作者因个体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操作习惯,但不熟练、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甚至有些操作者没有安全意识或者安全意识不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泄漏用户安全口令或者如身份证、银行卡等相关的其他个人信息,从而给计算机信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3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入侵

  “大数据”给人带来方便的今天,也为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使计算机网络问题更加突出。众所周知,网络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隐蔽性,一旦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病毒入侵,便会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利益损失。计算机病毒主要存在于外来设备数据和网络数据中,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4电脑高手的非法攻击

  很多用户喜欢把有价值的数据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中,为了盗取这些有用的信息,也有些电脑高手怀有抱负心理,将目光投向计算机网络系统,频频的对其进行攻击,使得有用数据外泄,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甚至导致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在安全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安全的维护并不是简单的安装杀毒软件和设置防火强,它需要系统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

  3.1提升全民安全防护意识

  提升安全防护意识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相关工作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安全防护意识,重视网络安全,必要时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安全理念,全面做好安全工作。

  3.2建立和完善安全机制与体系

  安全机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常工作中,只有建立良好的机制,构建合理的管理技术模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储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将网络安全做到实处。社会和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广安全机制,并进行长期的规划,加强网络安全内容的培训,在实践中对安全机制进行不断的改进,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从制度上保证网络安全的实施。另外,社会改进和完善安全机制的同时,还应该从法律层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道德方面进行正确的疏导,使社会相关人员知晓相关的底线,努力做到不跨线不越线,使网络安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3.3强化计算机信息网络防火墙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防火墙安全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重要的防护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对网络数据访问过程中实施安全控制,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强化防火墙的等级保护内部用户和内部网络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外部用户采取非法手段强行进入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内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稳定,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另外我们应该强化防火墙技术的预设,并利用这种功能来判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是否持续有效,保证符合要求的合法用户的数据持续传输,阻断未经许可的非法用户的数据传输,并通过这种技术阻碍危险插件的安装和过虑危险信息,阻扰非法操作,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络安全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给内部用户创造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2]。

  3.4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监控和监测

  随着网络病毒种类的增多,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最近几年,技术人员开发了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并被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检测网络使用过程中非法运用或操作,有效的控制非法侵入的情形。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签名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签名分析法是利用业内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的空缺对攻击行为进行检测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则是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及其远离,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行为模式展开检测或者判定,将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扼杀在萌芽中,利用相关的检测技术最大限度的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为基础的保护。

  4结语

  总之,“大数据”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重视网络安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资源得以共享,也使越来越多的有利数据被不法分子所掌控和利用,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险和灾难,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非常有必要且意义非凡。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涵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既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缺陷,因此我们从管理模式入手,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提高技术水平,以此解决“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为网络安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邦兰,龙张华.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及防护研讨[J].数据安全与云计算,20xx(5):57-58.

  [2]赖纪顺.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xx(6):87.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管理中的应用已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人力,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效率。本文简要归纳了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特点,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进行探讨,进一步的为建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引言

  随着建筑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也普遍渗入各行各业的运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而言,网络信息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额,发挥着巨大的优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于工程的开发和设计大有裨益,同时,鉴于建筑工程量庞大,建筑工程管理难度大,依靠相应的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加快工程的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管理手段,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建筑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其关键因素是能否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对于提高建筑企业工作效率,加快建筑企业现代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分析

  (1)期限较长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经历一年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给施工企业的露天作业带来不便和影响。为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限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在利用平行流水作业以及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的组织施工方法时,不仅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计划,不同施工单位和工种的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支撑;

  (2)信息联系比较紧密

  施工企业在开展施工管理时,要对较为庞大的对象进行管理,除了数量多、范围广以外,各个信息环节也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鉴于此,施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中进行施工管理,这样不但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和水平。

  (3)工程项目的复杂性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以及复杂性的不断加大,就要加强项目施工各方面的协调,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一项工程作为整体进行考虑,根据一定的程序对其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同时借助网络计划自身特有的反馈作用,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与管理,才可以使建筑施工达到快速、节省和优质的要求。

  (4)涉及范围广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的管理涉及范围相对比较广泛,而且管理部门也十分复杂。施工企业想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程设施建设,需要配备诸多的部门,如施工部门、采购部门、质量检查部门、监理部门等等,这使得施工管理涉及的范围既多且广。

  三、信息技术目前在我国的现状

  (1)存在局限性和孤立性。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仅局限在部分建筑企业中,而拥有网络信息技术的建筑企业通常在企业局部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未能达到各类别间数据的整合、关联以及分析的目的,也不能够有效地联合行业的动态消息;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内部与外部“信息孤岛”群。部分建筑企业虽然在管理中建立了局域网,并且利用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但是,信息仅在项目经理部与施工现场流动,工程项目的其他地方在局域网上还没有实现交换,如同孤岛般,在岛内虽然可以自给自足,然而不能同岛外进行互动。

  (2)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主要集中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活动前期,诸如施工组织设计过程、预算造价过程以及招投标过程等等,而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的进度、成本与质量控制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少。建筑施工方主要根据经验处理问题,缺乏科学性。同时,绝大部分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主要基于单机版的应用软件,依靠计算机数据处理优势,并未形成具体网络,无法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利用效率较低,并且,软件的开发过程相对单一,选题基本相同,没有统一规划,开发资金不足,大部分是重复开发。多数的建筑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实现、互联网上的材料选购、招投标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发布等等。

  四、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探讨

  (1)质量和成本管理

  关于信息化成本管理技术,需要分解项目,估算出各个子系统在各个阶段的成本,再汇总成本,从而估算整个项目成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实际费用,确保项目成本不超出预算。此外,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技术需要包括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保证各个阶段性的建筑施工成果质量。

  (2)制定合理地施工期限

  根据施工情况尽量节省施工的成本,通过实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施工的方向,推进信息技术的办公自动化;要明白施工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目标,每个施工人员要积极的配合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对大型的构件设备及设备的整体安装进行提升,对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及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都应做到有的放矢。

  加强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方面,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和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有效地控制关键的工作环节和机动的时间,根据具体的施工进度对资源对时间、资源进行优化与调整,以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同时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也可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保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关键环节,其涵盖的信息量庞大、技术难度高、综合性较强,建筑企业利用质量管理软件能够缩短处理时间并加强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并且,针对于信息技术在我国各地区建筑行业的差异情况,政府要进行相应的干预,鼓励和支持信息技术走进建筑行业,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提供资金用于研发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寻求各地区相对较小的差异发展。

  建立系统

  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网上办公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系统。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化建设项目参与单位较多,并且会涉及到国内与国外间的技术合作,信息量大,相关文件也较多。建筑企业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时,要按照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具体特点,例如 :信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存储的自动化以及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等,并且结合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实施。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今后发展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一些先进的施工企业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辅助管理系统进行施工组织的管理,减轻了工作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施工方法的弊端,有效地完成了一些高难度的施工项目。所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已经起到了尤为重大的意义。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意识当前建筑施工管理的不足之处,在创新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循序渐进。从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建筑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伟峰. 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xx,02:288+291.

  [2]马岷成.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价值[J]. 建筑设计管理,20xx,09:39-40.

  [3]李燕.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电子测试,20xx,01:110-111.

  [4]程江淮. 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技术探讨[J]. 山西建筑,20xx,35:270-271.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4

  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生物工程作为前沿科学,具有综合性、严密性等特点,学科的交叉及应用,决定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近年来,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结合紧密,两者的“联姻”,促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分析、技术处理、安全防范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立足对生物工程的研究,具体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的“联姻”,成为生物工程迈入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基础。生物工程作为新兴高科技,具有综合性高的显著特点,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生物工程作为一种严密性极强的科学技术,在技术创新及发展中,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实现生物学科的发展建设。从实际来看,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在于其技术的先进性、前沿性,而且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现代生物工程体系的构建。因此,从生物工程的技术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广泛实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对实验的分析、模型的建立,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帮助生物工程形成更加完备的科学体系。在笔者看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在生物学科的发展中,为细胞生物学、近代分析生物学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速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因此,基于生物工程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的结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突破性发展。其次,生物工程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基因重组,还是细胞学,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繁复的工作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难以实现技术性突破。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繁复的信息处理分析交由计算机,以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处理。因此,就实际而言,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生物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的应用

  2.1软件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工程的建设,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实现生物工程系统的构建。生物工程的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加快了生物工程的发展速度。在生物工程领域,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而数据库的建立及处理,需要依托于软件系统,帮助生物工程进行专门的数据库建设,实现更加快速、便捷的数据分析。例如,在核酸核糖的序列分析和核酸低级结构的分析中,都需要专门的软件系统,实现高效、精准的分析处理。与此同时,生物工程建设,需要切实有效的工程管理,而生物信息管理安全的有效保障,需要软件系统技术支持,确保生物工程的信息安全。因此,从生物工程的技术发展,到生物工程的信息安全,都需要软件技术的支持,确保生物工程的建设发展。

  2.2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为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传统生物工程到现代生物工程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基因技术、生物细胞学等领域,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为微观的生物技术,提供更加直观的技术展现,这就是计算机在生物工程中最为显著的应用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生物工程提供了预算方法、指令程序,能够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运算方法,以及自动化操作指令,实现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数据分析及实验操作,让生物工程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更加注重学科技术的系统性建设。因此,强化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为生物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内外条件,加速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促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生物工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撑。生物工程作为前沿性的高科技工程,在技术发展、体系构建等方面,更加强调信息系统的实现,促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工程体系的搭建,创设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5

  摘要: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向,拓展了工程管理的发展视野,增加了工程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将电子信息与工程管理相互结合,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科学的工程计算标准,对工程管理水平进行控制,提高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这是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产业的发展的。本文将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二者各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工程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提出适合现代社会应用的方案。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应用

  0引言

  电子信息与工程管理之间具有很多关系,运用电子信息可以实现科学化的信息搜集、存储、加工、整理,逐步完善电子信息系技术的发展,运用其完成工程项目的内容管理,对工程中的相关文档、施工进展、施工质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的工程管理施工效果,逐步提高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确保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施工合理性。

  1工程管理的基本特点

  1.1范围大而广

  工程管理是对整个工程的组织规划和管理,为了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工程整体标准状态进行决策性分析,组织开展合理的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指导,协调,控制工程管理的施工技术标准。工程管理中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工程管理存在的不合理技术问题,对其中存在的不正常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中各种施工内容进行整理。

  1.2复杂性特点

  工程的管理具有较多的步骤,技术施工较为复杂繁琐。工程管理包含很多学科,每一个专业科目之间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技术参杂性。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对工程技术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对各种工程技术要点进行研究,认识工程的繁杂性。对工程组织规划中的步骤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没有合理的配合施工,就会造成工程混乱,工程中各专业之间产生矛盾,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开展,影响正常工程的有效施工。工程的程序复杂,一个工程需要开工需要对土地、材料、资金、劳动、技术水平、监理、验收等多个内容进行调查和分析,需要通过政府审批,评估设计标准,对符合评估标准的设计进行招投标,选择合理的队伍组织,开展有效的施工进度计划表,加强多方协调,实现对工程施工的协调处理。一个工程需要对其中的各个系统进行联系和分析,充分认识其中各个步骤的关键要点,这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1.3工程施工的不确定性

  工程施工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工程管理中需要对施工计划、设计标准、施工环境、材料、人员、技术等多个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调动施工技术指标,按照施工技术的标准状态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对施工整体动态变化进行调整,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判断,协调好各个动态之间的关系,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电子信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

  2.1项目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系统的优势是可以提供良好的项目投资标准,按照施工计划、进度水平,对施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管理。项目经理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在管理过程中完成信息查阅分析、审评,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系统的同步规划。整理绘制有效的设计报告,按照自愿进行有效的分配,对现场进度进行分析,通知工程管理人员对相关工程进行处理,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控制。

  2.2物资系统的管理

  依照预测分析的材料标准,对项目的工程材料报告进行分析。需要在操作程序过程中完成实际的施工,对货物信息进行数据统计,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可以帮助操作管理者对整体市场的发展行情进行判断,摘取其中游泳的资料,整理货物的价格,分析成本标准水平,对购买、投资等信息进行参考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可以避免时间地点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电子系统平台的优势,提高线上沟通,无障碍购买的技术应用,实现隔空交易的管理效果。

  2.3管理系统的应用

  工程管理中需要对施工计划进行组织,按照工程的施工进度,对工程状态进行报告分析,确定活动列表,对项目执行报告内容,执行计划进行比较。采用有效的电子信息技术方法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统计和整理,制定出适合的报告,报送项目经理,确保项目标准掌握的自由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3电子信息的自动化工程管理

  自动化工程管理师将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改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调控,解放人们的劳动时间,提高对工程的管理时间。加强工程管理生产效率的控制,逐步增强工程信息自动化调整过程。利用自动化信息系统实现工程指令的下单,按照指令信息完成工程指标的考核。这种自动化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自动化应用主要需要对控制对象进行操控管理,对执行者进行操控监督,对数字效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分析,实现自动化工程管理。

  3.1工程管理对象的控制

  按照工程管理操作对象进行系统的预装,将设备的系统参数、函数表现值、常用系数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的监控标准。

  3.2工程执行设备的操作

  执行设备是工程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件,通过对工程操作系统的合理调节,按照调节信号,逐步改变输出角位置,对输出机进行调节,改变调节的价值能量,从而实现对预定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执行。工程管理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完成动作的准确执行,确定工程执行标准,对工程执行操作内容进行调整控制,提升工程设备执行的有效性。

  3.3数字调节监控的操作

  电子信息技术利用传感器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数字显示,将这些数值显示在数据调节器上,按照数据调节器管理者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监督,控制施工进展,对施工过程的重点部分进行调整。数字调节的过程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输入端有多个开关,需要通过采样、转换完成数据的准确保持。输出端包含数字转化设备和保持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通道的实现。将数字系统融合到工程管理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实时监督控制管理,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操控标准的合理性。

  4工程管理信息的应用

  制定合理的工程信息管理标准,按照制定的计划水平,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应用,逐步完善工程管理的技术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按照实际的工程管理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提高。工程施工管理需要逐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工程管理标准,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工程信息的管理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需要根据施工技术标准对工程信息的相关内容进行上传,制定合理的自动化信息存储方法,使用自动化收集工具和自动化检索工具对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管理和分析,合理的确定工程管理制度,以科学化的技术规划标准分析工程施工要点,提高工程信息技术的有效性,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有效完善。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对工程管理项目施工特点和施工内容的准确分析人,认识工程管理施工内容和施工步骤的复杂性,对施工范围、施工工程要点、施工技术标准、施工设备、施工对象以及监控和验收等多项问题的准确分析,研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工程管理实现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工程的准确实时监督管理,对工程设计、施工、竣工和验收四个重点步骤进行准确的管理,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管理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实现工程化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达到电子信息施工管理的最大化建设,确保我国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程管理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改变出来,形成新的具有信息化的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新时期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xx(03)

  [2]刘亮,陈国鹏.对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探讨[J].科技广场.20xx(12)

  [3]李卫星,朱焕立,吴喜泉.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xx(29)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6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和手段,通过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组织方法,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装备水平,调整农业产出结构,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依靠处于科学技术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作为支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特色农业技术、综合技术群(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等多个方面。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高度浓缩与传播载体,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农业信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农业土壤、气候、水、生物资源的监测与管理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系统技术、农业数据库技术、农业互联技术等。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多样的农业资源及国内外人才、资金和体制等有利因素。近年来,依靠农业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体系。该文以农业信息技术为主,就其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发展历程

  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与国外相比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按照开展研究与应用的技术内容和层次水平差异,大致可分为起步、发展及跃升3 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末)该阶段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主要以江苏省农业相关部门对农情、农业科技及市场信息的采集传递为主,传播途径多为纸质的农业刊物及电话传真等,如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主编的《江苏农业信息》《江苏农林信息报》等一系列刊物。1984 年,设在江苏省农科院内的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遥感技术在江苏省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初步启动。但该阶段的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浅尝辄止,主要研究内容为大宗作物面积监测。

  1.2 发展阶段(20 世纪末至20xx 年)依赖于计算机、网络、通讯及“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进步,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农业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拓宽了农业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中的应用渠道,2 000 多个农业政务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逐步建成,“12316”农业电话服务热线与惠农短信系统及“农信通”等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已广泛使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管理中。此外,基于“3S”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分析技术,多源遥感影像和多尺度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长势与品质监测评价工作逐步开展,农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并通过关键技术的集成、开发、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3 跃升阶段(20xx 年至今)

  信息技术中的“3S”技术继续服务于农业生产,在作物常规生产过程监测、作物病虫害预警方面得到深入研究。20xx 年,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在南京成立。同时,围绕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精确管理决策、信息产品等进行研制开发,并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转化应用的研发,实现了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且农业物联网技术逐步在高效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大田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应用,建成了一批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近年来,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将“互联网+”技术深度渗透到农村信息服务、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使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形态进一步优化。

  2 应用现状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农业遥感监测、农业信息获取与管理、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互联网+ 农业”等4 个方面。

  2.1 农业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覆盖面积大、重访周期短的特点,江苏省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主体在江苏省及市、县范围内,开展了大面积农业生产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管理工作,对农作物生长信息遥感监测、农业灾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农业尺度效应识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精准获取与有效利用。农业遥感监测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利用作物对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波段吸收和反射理论,构建不同物候期作物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及增强植被指数(EVI)等,进行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长势、产量、品质、病虫害等方面的监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在扬州和泰州的高邮、宝应、姜堰与兴化等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2)采用单时相、多时相或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对作物进行分类及面积提取,并通过对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源(如Landsat TM、HJ-1,TM,MODIS,GF-1)的融合与同化,增强融合影像的信息量和光谱特征,从而提高判别精度。如林子晶等选用PCA、Brovey、HPF 和Wavelet 4 种融合方法对HJ 星和GF1 号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对如皋市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提取,并比较融合方法对判别精度的影响。(3)结合遥感植被指数与作物模型,基于作物生长机理研究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遥感监测方法,降低温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提升预测结果的精确性和解释性。

  2.2 农业信息获取

  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及产后信息的多源采集与处理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传统的统计方法外,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为“3S”技术和物联网方法。长期以来,根据遥感源反演区域农业信息指标,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将信息数字化、可视化是获取大范围农业数据的有效途径。如,翟孟源等利用“3S”技术,结合耕地空间分布和农作物物候变化特征,对江苏省冬闲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遥感平台的灵活性、实时性、移动性,并借助小型化航空成像光谱仪、航空CCD 数字相机等仪器,大幅提升了农业信息遥感源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近年来,随着江苏省高效农业与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生产过程中的农业信息获取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20xx 年前后,物联网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利用各种传感器测量农业生产、养殖环境中的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水质、二氧化碳等各项关键指标,能够为制定农业生产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以无锡市为代表,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获取农业信息的方法已在粮油种植、设施农业、禽畜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多种农业生产中进行了应用。

  2.3 农业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气、生多源异构数据快速采集的方法与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与挖掘,从而构建农业数据库及面向农业生产与基层服务的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平台,可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促进农业高效有序的发展。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了多个农业数据库及信息平台。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采用“3S”技术汇集了全省农田的耕地质量、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墒情等数据,建立了耕地质量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将其用于所开发的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全省耕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20xx 年,苏州开始建设首个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农业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苏州历史上所有的农业信息,包括产业面积、品种及其发展变化。数据库的建成及信息平台的应用,健全了苏州市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查询及更新功能,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的全程监管。泰州市建立的“泰州市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集为一体,仅需通过手机平台上传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即可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日常生产帮助。此外,江苏省即将启动农业大数据建设,以现有的农业信息监测为基础,将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农情灾情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追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集成到统一平台,不断提升数据挖掘应用水平,发挥平台体系智能决策作用,为农业生产、灾情预警、市场需求等提供服务支撑。

  2.4 “互联网+ 农业”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20xx 年起,“互联网+ 农业”模式逐步兴起,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摆脱了传统农业信息流通不畅,服务体系滞后等缺陷,而且结合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推动着农业全产业链的改造升级。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应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互联网+ 农业”将整合农业产出、网络销售、物流运输模块,建成互联网农业生产销售线路,已逐步成为实现小型生产与大型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农产品阶段性、区域性销售难的重要手段。20xx 年9 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物联网+ 农业”大会,全面展示了江苏“物联网+ 农业”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江苏省“物联网+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问题与对策

  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经过近30 年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智能化生产、信息服务、管理与决策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已经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到因地制宜地发展自身特色农业,并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应用示范点,奠定了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农业应用中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 基础数据建设水平低

  海量的农业基础数据是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高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尽管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仍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的需要。江苏省虽然已经建立了部分农业数据库,但信息采集手段和资源建设落后,缺乏标准的信息组织方法进行统筹,暴露出数据库种类不全、规模小而分散、标准化程度低等缺陷,并导致数字化、可视化、可交互查询应用水平偏低,数据共享困难。农业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快的处理速度,只有把农业信息用数据表示出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大农业信息数据的集成建库意义重大。只有采用统一的标准数据元及其表示法,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共享,才能对江苏省农业数据驱动创新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3.2 应用成本高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兼顾2 个方面。即初期投入成本及中长期投入产出比,只有将两者控制在农业生产者期望的范围内,才能够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应用成本过高,农户决策将仍然维持原有状态,则会阻碍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以物联网技术为例,较高的设备投入成本,包括机房增建、设备配置和监测点扩容,较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速度,仍有待于物联网普及后,配置成本的降低。类似物联网这种处于科技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必须与传统农业无缝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产业效益。但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从生产、采摘到销售的全面物联网化,使用主要是田间种植的管理系统。因此,除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精确灌溉与施肥外,还可以将农业物联网进行小范围试验,将研究结果作为制定区域科学种植技术的标准,实现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的生产模式。

  3.3 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是实现其应用价值的主要途径。推广应用体系包括组织结构、平台、人员等3 个重要部分。组织结构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将各涉农科研院所研制相应的农业信息技术进行推广运用;其次由企业投资进行针对性的研发推广,使整体结构较为稳健。但平台和人员构成2 个部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监控等平台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缺少典型示范。研发人员要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农业工作者紧密联系,根据农民群体特征,使信息技术的应用简单化,着力构建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平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研发及推广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向农民提供生产过程中亟须的实时信息,并尽快建立精确农业示范基地和样板。人员方面,需从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者2 方面考虑。一方面,江苏省虽然拥有农业技术人员约3.9 万人,但层次相对不高,以初级农技人员为主,占比61.9%,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以老龄化为主,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2.8%,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意识不强,难以掌握农业新技术与新方法,不利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4 南北区域差异大

  苏南与苏北人均GDP 比值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的2∶1,扩大为当前的2.8∶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反哺农业程度差异显著,导致苏南、苏北2 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而从江苏省农业分布来看,苏北的农业面积优势明显。因此,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苏北的农业化进程。在当前情形下,可以将苏南地区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进行总结,并将有效技术移植于苏北的农业生产,从而在缩短苏北地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历程的同时,带动苏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 展望

  20xx 年,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农业信息技术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信息平台管理建设的进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相关工作,加快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要通过宏观政策支持,为江苏省农业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机遇,及时总结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经验,进一步明确该省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及其应用潜力。通过省内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企业等单位,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将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和农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7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规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将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公转规律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还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以及内在的运作规律,包括时间、空间维度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逐渐形成立体的地理思维,进一步构建地理知识认知体系。

  (二)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

  由于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在课堂中,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并不能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然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视频与课堂讲授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起到辅助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

  据有关研究表明,将“视”“听”两种要素结合起来,其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相对于传统以“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效率高出十倍以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将“视”与“听”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在接受地理知识时,需要通过耳朵与眼睛来反复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强烈的.“视”“听”效果。例如,在学习地震相关的知识时,经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学生们对地震一定早有耳闻,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地震的相关视频,结合教学挂具向学生展示地震地形的相关剖面图,进一步引出震中、震中距以及震源深度等方面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

  为了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校可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中,只需要拥有计算机和相关的外围设备,就能将相关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完成对地理教学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在已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相应的地理资源,并将信息组建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体系,更加方便教师的备课与教学。

  (三)提升教师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新时期下学校教育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多样化的教学情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展地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还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以此为学生打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课堂。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商业贸易已呈现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商务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应该注重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商务英语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商务英语教学中现代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在商务英语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商务英语;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有效途径

  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英语教学,必须要提高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保证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这就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商务英语学生的实践能力。

  1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1)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辅助开展教学,主要是教师可以运用PPT来进行授课,这样就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或者是视频信息,这样能够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于授课的兴趣。(2)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在现代信息时代,商务英语教学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远程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也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3)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进行商务英语知识的讲解,这样难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外也能够让学生居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商务英语知识的了解,并且通过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参加实践,因此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一些模拟训练以及实践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商务英语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商务的发展。

  2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1)要全面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商务英语人员利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这就需要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由于商务英语本身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商务英语教师也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英语专业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商务英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等活跃课堂的氛围,突出英语课堂的实践应用,加强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下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知识时代,因此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学习的能力,并且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教师通过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的氛围,通过为学生提供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动态画面,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英语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来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进行自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3)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打破文化壁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可以让学生读外国报纸,虽然是英文写的但是内容却看不懂,这就说明了文化差异的存在,因此要想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充分的了解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和沟通上的困难。比如说《中国合伙人》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一位学生询问老师,“我的口语准、语法精、词汇量大,读中国日报很轻松,这样算不算我英文好呢?”当然不算因为如果让他读华尔街日报上同样报道的一条消息,他几乎看不懂,这就告诉了我们跨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差异。(4)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些精通英语的商务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可以模拟一个现场,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避免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于一些报关员、外贸商务师等岗位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开发一种模拟商务环境的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模拟商务英语环境软件中可以设计出学生们通过E-mail,互相询盘、发盘、还盘、洽谈业务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商务交流的基本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改进改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本身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应该尽量完善教学评价,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保证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性,才能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比如说,通过网络建立试题库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地了解自身的情况,并且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

  3结语

  经过对当下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当下计算机本身都会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事业,也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机会,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保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充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提高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现代技术设备的使用能力,同时,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自主性,另外可以模拟情境,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实际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实训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有效的改善商务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归虹.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J].科技经济导刊,20xx(33):157.

  [2]贾晓刚,杨娜.“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青苹果,20xx(3):8-9.

  [3]朱理.基于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J].才智,20xx(17):66.

  [4]蒋美丰.基于信息技术的商务英语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高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为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xx(1):118-120.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9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拓展教育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英语课堂上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其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英语教学的面貌,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课堂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也大大提高。我认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功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只有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的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把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快速地为教材编入新的英语语言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PowerPoint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和呆板的文字、图片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语言学习情景。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18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课件:首先,将一组美丽的新西兰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地展示出美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海风。然后,展示新西兰的地形、地貌、主要城市等。这样运用计算机创设出语言的真实情景,学生边看边接受新知识,不仅记得牢固,而且学得兴趣盎然,情趣大增。与传统教学的课本、录音机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更为真实、更接近自然规律的语言输入。这是任何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一种交互方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将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筑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教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15Thenecklace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这个剧本,帮助学生阅读和了解课文。接着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中,达到语言的`实践效果。其次,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

  外语学习首先要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而不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多进行交流,并进行反复的大量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为教学课件可以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所拥有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可以实现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态问题的动态化,引导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它能使英语学科的教学真正实现“激趣入境——多向互动——乐学提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0

  1信息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是超文本结构,可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

  网络上包涵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共享,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拓宽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个人的具体情况,随时加以选择。

  2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背景,在教学时,笔者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制成课件,上课时播放。结果,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投入学习中,取得良好效果。

  2.2利用多信息技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知事物的效果要比单一的感知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一般靠一些简单的图片、黑板及录音机等来向学生展示所教授的内容,时间久了,学生往往因缺乏新鲜感而感到枯燥,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内容更是体验不足,理解不深。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画面、实物、音响都可以在大屏幕上得以展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春天来了》的时候,笔者将关于春天的美景,如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编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上课就被春天到来时的勃勃生机所吸引,使他们置身于心旷神怡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只需轻点鼠标,就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春天中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脑思、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喜悦心情。这样,不但加深了情感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2.3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科整合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学科的整合,而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地将音乐教学与多种学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的这首抒情曲时,可以从网上下载这首曲子的芭蕾舞剧视频,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天鹅湖》的剧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舞蹈这门艺术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审美情趣。

  2.4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实效

  小学生正在生长期,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其正确人生观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校工作永远追求的目标。音乐学科中包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优势的条件。如将《国旗,国旗我爱你》《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歌》等充满爱国主义内容的歌曲制成课件,在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等情境中,可有效地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唤起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3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上,几乎都少不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多教师认为,上课不用信息技术,就不先进,就不能算是有质量的好课。结果,除了使用信息技术外,其他教学手段很少用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其实,选择辅助教学手段有多种,方便的、实用的、效果最佳的',才是最好的。

  3.2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因而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否使用,或什么时候使用,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恰当合理地选择应用,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3.3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除了能让学生唱歌而缓解学习压力之外,真正能达到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从而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目标的,还很少。究其原因,一是音乐课还被当作副课看待;二是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除了听就是唱。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注重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况下,通过师生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的信息条理化,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配合得当,定会使音乐教学驰向高效率的快车道。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1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最早由英国学者托尼博赞提出。本文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提出了能够进一步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在对教师思考教学起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网络的建立,进而使其知识结构的密集度得到进一步地增大。如此一来,便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一)复习阶段

  学生在对其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时,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帮其高度概括知识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化地复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进而加深印象,使其长期牢记。当学生处于备考阶段时,思维导图的使用则能帮助其有效地进行知识整体结构的整理,使其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知识点,进而在考试过程中充满信心。应用思维导图能大幅度地简化知识的长期记忆到短期记忆的提取过程,让复习变得更为快捷。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会希望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的提取,其通常会将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同时还会准确地概括新学的知识。协作学习与积极学习是学习的意义所在。思维导图能够使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且在帮助其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的同时,对其协作学习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阶段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做笔记这个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对于课堂发散出的想法和意见,也可以用来收集别人在这方面的意见和想法。经过课后的组织,形成一套他们自己的想法。举个例子,在使用绘图程序时,新颖的绘图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编算的精度和整体效率,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作品来开发规划建筑作品与思想写作工作。在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媒体展示的思维导图可以让所有的学习者参与到对话之中,这样避免了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信息的状态;帮助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做到有效掌握,而不是向传统方式那样只是一味地重复信息资源的接受,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中,避免了学生盲目跟风的情况出现。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收集课堂教学信息,有目的的组织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分析各类信息的性质和关系。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一)在日常课堂之上用于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极易出现疲劳的状态,且不能对知识结构有直观的了解。而此时心灵地图则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其能够转换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更为直观的理解,进而牢牢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师思维过程的了解。

  (二)在日常的问题探讨中用于引导思维

  在日常的生活讨论中,总会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偏离原本的“轨道”,进而跑向别的方面。而思维导图的使用,则能够实现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们可以借助这一方法及时地记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当前话题结束后,就之前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对于教师而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是最为主要的责任。往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极易迷失方向,某些突发因素混淆了自己工作的内容。而心智地图的利用,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

  (三)用以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加工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设计思维导图并进行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围绕着课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则无法进行课外扩展知识的学习。而新的课程设计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采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而较为有效地设计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内容。伴随着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并通过其进行知识的管理与使用,而思维导图便是最好的选择,教师利益思维导图则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理念。例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学习到概念,却不能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当面临问题时,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其只能通过猜测的方式进行尝试。学生只有在有序整理知识体系,并合理进行总结时,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

  三、结语

  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实现大量知识的传递,对教师与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起到促进作用,且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起到极好的辅助作用。但就当前阶段而言,思维导图仍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人们只有对其不断地加以应用,且进行总结,才会发现思维导图更多的作用,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作者:唐荣荣 单位:扬州市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1]何赛平.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xx,(07):99-102.

  [2]魏小山,袁健.协作构建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xx,(09):85-88.

  [3]赵丹杨.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xx.

  [4]李靖.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09):30-32.

  [5]谢挺松.巧用思维导图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06):34-35.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2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近几年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各行业中,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着重强调了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分析和讨论了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中面临的问题,然后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中的应用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机械领域;应用

  机械领域作为我国众多领域之一,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国家实力的象征。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想要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加强机械领域的发展。传统的机械领域更多的是靠人工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而当这些已经达到饱和时,很难再继续发展,所以如何解决机械领域面临的这个瓶颈成为上个世纪的难题。在本世纪初,电子信息行业的兴起,为我国机械领域的发展找到了出口,通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中,不仅能够创建了新的机械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问题[1]。

  1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将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结合在一起,通过电脑硬件或者软件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收集、传输、或者转化。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汽车、机械等各个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以及生活水平。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逐渐渗透到机械领域的各个方面,对机械领域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也加强了产品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机械领域中,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对农业机械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以及能够随时发现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确保农业机械能有效的进行工作;其次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定位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农业机械工作位置,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再次,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将机械操作变得更简洁、方便、安全,进一步实现工业机械工作的智能化[2]。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遇到的问题

  2.1缺乏关注度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整体上来说比较少,主要应用在天气预报以及农产品的传播方面。在机械领域方面的应用,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关注度,同时也没有意识到重要性。虽然也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电子信息的运用,但是并没有将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机械行业中。农业机械的发展较之其他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起到的作用是比较少的。

  2.2机械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在是处于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较弱、技术水平低的阶段。这对农业生产质量有很大的障碍。而同时,机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是并没有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导致科研和生产脱节。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正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在科研成果中,并没有将特别多的成果转化[3]。所以说,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应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才能对实际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应用的对策

  3.1提高信息化意识

  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是信息化的显著特点。信息化的普及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在网络背景下,泛在学习的出现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互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和分离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群体的'细分和碎片化时间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农业机械的各级人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搭建平台,不断推动科普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3.2提高农业机械信息化开发力度

  我国的农业机械水平较整个机械水平来说,还是属于比较落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也是比较低。缺少实用性的研发,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脚步。因此说,我国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问题引起重视,将现代的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落实应用到农业机械中,积极培养农业机械人才,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创新。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4],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不断创新更新、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大环境下,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农业机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机械更是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串联发展,研发新设备,比如全自动拖拉机、联合割种机等。将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工机械化到智能的电子化发展,是我国农业机械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闵祺.解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19):123-124.

  [2]耿效华.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性和重点领域[J].中国农机化,20xx(5):50-52.

  [3]赵松志.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的影响及实践分析[J].科技与企业,20xx(11):269.

  [4]王文双.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J].山海经,20xx(10):80.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尤其是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具体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希望对加强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其中有些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管理工作创建了新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的机遇,因此,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的重中之重。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1.1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计算机发明以来,如今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管理民办高校日益增多数据信息,更多的国内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许多国外院校已经在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且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社会模式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具有时效性特征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2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扩招,有效的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并且由于扩招的政策,导致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数据非常繁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管理,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管理工作,并且可以保证工作质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提取出所需学生的信息,也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数据信息录入系统中,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信息管理中出现错误和纰漏也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计算机网络能够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程序,这种新的服务方式以及学分制的推进,促进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创建新的交流方式、创新方式、师生沟通方式以及各种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1建立师生网络沟通平台

  如今的民办高校教育,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级都会有自己的辅导员,辅导员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而且更要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一个辅导员一般至少会管理200多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有的辅导员还要代课或者管理学生科其他事务,工作压力很大,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学生、关心学生,导致有很多学生即使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找不到机会和老师交流沟通,这样一来,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和质量就得不到保障。除此之外,由于老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以及角度,所以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也很难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从而阻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和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师生网络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有效缩短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感和压力感,学生可以轻松的通过这个平台与老师交流,或者学生也可以匿名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想法告诉老师,与老师畅所欲言,老师可以无障碍的听到老师的心声,并且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积极生活。

  2.2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在民办高校的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高校都应该建立并完善基于网络的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课程系统、教学系统、课程管理、老师管理、学生管理、交流系统以及选课系统和查询系统等等,其中学生管理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民办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完善的将学生的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和整合,它包括所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包括:成绩查询、选课信息、成绩管理、宿舍管理、专业管理、奖罚管理、学生组织发展管理以及与学生在学校活动相关的所有信息,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得知学生的一切信息,如果一个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她马上就可以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出某个学生的所有信息,并且几乎不会出现差错,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3开办网上家长学校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交流,这就需要有效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外出上大学,让家长来学校进行沟通交流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多,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有足够的沟通交流。所以,我们可以有效的创建网上家长学校,它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主动查询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学生每个时期的奖罚情况、学习状况、以及参加的活动,家长都可以上网查到,从而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具体学习、生活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很多问题,或者对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不满意,就可以主动联系辅导员,与辅导员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的改进完善和自我提升,与辅导员加强合作,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保持学习的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客观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从而更好的成长发展。

  2.4建立学生干部论坛和学生干部培训

  学生干部就是辅导员工作上的助手, 他们可以帮助辅导员有效的管理学生工作。建立学生干部论坛可以加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共同提出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且辅导员通过让学生对他工作上的帮助,不断提升学生处理事情各大能力以及与人交际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求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干部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交流沟通的大平台,老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领导学生提升自我,创建精神文明院校,积极参与日常管理工作的研讨,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一定要注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应用特征,分析其中存在得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其应用,加强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的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进一步提高其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4

  摘 要: 从微课视频内容的特殊性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功效。本文主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论述微课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视频还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微课视频 体会

  微课视频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素材课件、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和操作步骤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关系组织和以一定方式呈现,共同“营造”教学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视频”既有别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使教学内容更突出主题、指向明确、相对完整,更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视频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自主地进行差异性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微课视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具有紧密相连的特性,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微课视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一、微课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微课视频

  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成熟的分层教学法,微课视频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之间由于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导致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足。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尚且没有树立相对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对新鲜事物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的书本教学法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非常不利,只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才能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此,将微课视频引入课堂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众多教师面临的这一教学难题[3]。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般分为课前进行预习、课上引入知识点、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行知识拓展及课后练习和反馈五个步骤,在针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观看,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分析;在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融入微课视频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观看和学习。

  例如,在进行作品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观看,由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学习速度和进程方面更具有自主掌控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行控制观看微课视频的速度和进度。因此,学习能力较强或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快速观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作品制作的步骤和其中需要运用到的技巧,并且在作品制作完成后,还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对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和资料进行观看,达到开阔自己视野的目的,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每一个作品制作的步骤进行反复播放,达到对制作作品的基本技巧进行掌握和巩固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通过制作成微课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选择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探究是合理利用微课视频的途径之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时由于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有限而变得极被动。

  可以说将微课视频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对所要运用的微课视频的类型和内容进行准确选择

  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方式和种类非常丰富,按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视频分为问答、讲授及演示等不同的类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需要运用的微课视频时,尤其需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1]。虽然在课堂中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信息技术课程都需要与微课视频相结合,例如,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析时,又或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亲自进行讲解会比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而针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如闽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电子数据应用单元的'教学中,就要适时地与微课视频相结合,而且这些微课来源只需要我们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进行录制即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微课视频在自己电脑上进行自主反复地观看和思考,了解并且掌握操作的流程。初中教师应当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有针对性地对需要运用到的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或选择,以便于让微课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作用得到最佳的发挥。

  (三)精心设计、制作和开发相应的微课视频

  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过程在本质上具有互通性,也就是说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及开发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过程。如闽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电子数据应用单元的《修饰电子表格》微课视频制作过程时老师要熟练掌握修饰电子表格步骤,然后通过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录制整个操作过程,再通过录音软件录制声音,配上音频,通过会声会影软件压缩微课视频。因此,要针对微课视频的特点开发出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视频,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开发流程进行规范。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将微课视频的开发过程分为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及设计相应的微视频教案等诸多阶段,正是因为微课视频的开发极其严谨且复杂,所以只有将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开发、应用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微课视频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地展示,才能使微课视频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2]。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视频应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教师应用微课视频意识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教师对于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教学成果持怀疑态度,并极少主动将微课视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在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相对来说对微课视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深入。所以应通过教研活动多讲解微课视频教学意义和优势;通过片区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规模化资源开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翻转课堂实践等活动,增强初中教师应用微课视频的意识。

  (二)重视学科微课视频资源开发

  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较少,是影响当今初中教师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微课视频在课堂上的运用率逐渐提升,但是仍旧存在微课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和内容相对来说较单一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微课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尚且没有对自身的建设进行完善,导致教师在进行视频搜索时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微课视频,从而降低教师对应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应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科进行教材钻研,熟练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任务操作过程,利用摄像机、手机、相机和相关视、音频制作软件进行微课视频资源开发。

  总之,合理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单纯地追求教学形式而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通常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并适当选择和运用微课视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xx.

  [2]王甲云.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论文15

  一、交通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交通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也越来越为普遍;目前来说,其应用主要展现为5大方面:(1)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通过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国省市之间的信息联网以及信息共享。加强了全国省市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简化了地方交通管理工作的难度。(2)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全天候、实时、连续有效且精准度较高的导航系统,其能够为用户提供确定的三维坐标。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效运用能够针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以及调度,特别是对于特殊用途的车辆进行监视以及调度,当车辆遭遇非常情况之时,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采取措施;其次GPS全球定位系统为广大民众的行车带来极大的方便,通过GPS用户能够有效的获取路径信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路线。(3)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实现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编辑、查询、检索、显示以及分析的空间型信息系统。GIS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地理数据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传统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都是在纸质地图上进行,GIS的运用有效的实现了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上的转移;由于纸质地图并未能将交通管理中的众多信息进行完美呈现,因此GIS的出现是当今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4)交通路线诱导系统的运用。交通路线诱导系统是通过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帮助驾驶者确定最佳路线,同时并向驾驶者提供丰富的路线诱导制定以及交通路况的实时信息。通过交通路线诱导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发生,降低车辆在道路中的逗留时间,从而实现整体道路上的交通流合理分配。(5)先进型交通管理系统(ATMS)的运用。ATMS可以通过实时收集的交通讯息,预测以及判断交通拥挤或是交通事故的发生地,并通过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分析研究出一系列的科学应对措施以及执行方案,从而有效解决交通问题。目前来说,通过ATMS的运用,能够使得我国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路况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实现快速、有效的'交通管理。

  二、交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数字—物理仿真技术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计算机交通仿真技术的进步,通过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交通模拟更为形象、逼真,相关数据呈现也更为精确化,为将来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参考。人工智能一直以来都是现代科学致力的主要方向之一,未来交通管理中人工智能的运用也是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人工智能的运用能够有利建设人员投入,同时减少人为失误,更为高效的执行交通管理。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公共管理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交通管理通过未来网络信息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交通管理部门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建立相关WEB站点,更为全面的向民众提供信息服务。总之,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水平的投入能够有效的促进交通管理的快捷化、精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