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时间:2024-08-06 15:34:3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论文大全(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论文大全(15篇)

小学语文论文1

  一、图式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1.补充图式,促进体验

  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仅仅依靠之前建立的图式可能达不到消化吸收新知识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补充图式,即通过列举相关的内容,举一反三,同化学到的知识,巩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时,教师不仅应该介绍种树人的意图,“使桃花心木可以在土里自己找水源,经得起自然的考验”,还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补充图式,“如果将动物园中的动物放到大自然中,动物会不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动物因为习惯了可以依赖的生活,所以放到自然中不能从容地面对自然的挑战,不会生活得很好,因为自然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在这两个例子的结合下,点出文章主旨,“同样,人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在不同例子的协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体验所学内容的深意,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复合图式,提高感悟

  每篇文章所表示的含义并不都是浅显易懂的,有时候一个知识点的展开是需要多个图式共同作用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后,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头脑中紧密相连的内容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促进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一文中,学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直到现在还思念项羽,不愿意渡过江东。”之后教师介绍项羽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教师还要介绍当时南宋正处于岌岌可危,朝廷投降,诸臣逃亡的状态。在复合这两项图式的基础上,教师询问:“作者这句话想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学生深思,理解了这句话是诗人对朝廷投降的有感而发,在与项羽作对比后,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对于这篇文章,在学习时就要整合项羽英勇就义的故事以及南宋王朝的历史背景,对诗句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的讲授不应该仅仅限制在表层意思,还应该适当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巧妙地将其整理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感悟。

  3.选取图式,正确理解

  随着阅读的积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图式。随着头脑中图式的逐渐积累,学生在理解不同文章时需要适当选择相配的图式背景,但是这时将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图式,即在头脑中搜索与新知识特征类似的相关联的内容,达到使其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用。例如,在学习《画杨桃》时,教师在介绍课文时,应该偏重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的讲述,选取合适的图式,而不应添加变通,混淆思维。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提问时就要适当点题,提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要具有准确性,帮助学生选择图式。教师:“同学们,谁能为大家举一个生活中实事求是的例子呢?在这里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无论今后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凭空想象,随波逐流,而要相信事实,坚持自己。”这样学生在与自身联系的过程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实现了学有所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图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率。

  4.拓展图式,多重解读

  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应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将特征相似的内容一一列出,使学生通过联想,掌握更多的内容,以形成坚固的图式体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例如,在教授习《望梅止渴》这篇文章时,在解释“望”的含义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有类似含义的字,像环顾左右的“顾”,走马观花的“观”等等,然后分别解释这些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的图式基础更加全面,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到位。在教师解释以及类比词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更多的图式,辩证地看待学习的内容。所以在今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拓展图式,使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重解读,为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素养以及知识积累奠定基础。

  二、利用图式理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将图式理论引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之中,使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对于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同样可以起到完善的作用。教师需要依据图式的特点、功能以及与阅读理解的内在关系,在课后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思考自身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完成《匆匆》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应该构建一个程序性的知识图式,此图式由文章大意、文章主旨构成,在组织学生回忆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类似的图式,使学生可以在回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思考自身是否完全掌握了课堂内容,是否从中得到珍惜时间的启示。通过构建图式,学生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将大致的结构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达到掌握评价与反思思路的目的,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论文2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从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改倡导以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演讲、故事、活动、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的情绪受到深深的感染,并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指导作用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播放与课堂有关的歌曲或影视录像,或做有趣味的游戏活动,或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吸引起来,这样学生就有一种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与探知的兴趣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大地增强来想去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强有力的磁场,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构建活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构建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所以课堂上如果没有激情,那么就不算得上一堂好的语文课。所以在课堂上,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教室就必须以生动娴熟、极富情感的语言,保持高涨的激情,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果老师从一上讲台开始就面无表情,一点激情也没有还摆出一付尊严的样子,看起来高高在上没有一点激情,这样就算这位老师把语文课上的再好,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喜爱,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每堂语文课,我们都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肢体语言,让自己的情绪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构建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因为老师有了激情,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感染、熏陶、内化、提高、发展。

  三、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材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相辅相成,注重分散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创造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整合有关教与学的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的教学,以新的课程观去审视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设计教学,统领把握学生和教材,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鲜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广大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造性的调控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题,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断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达到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3

  一、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审美阵地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育规律,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之美以及自然的生命之美。其中有很多是描写大自然的,比如《观潮》《海底世界》《记金华双龙洞》等,这些文章都体表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这些内容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此外,关于人类社会的美,表现内容也相当丰富,在现实社会中,处处都体现了社会之美,然而社会美的核心内容是人性的美好,它涵盖人的节操、智慧与情感等。总的来说,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处处得到了体现,教材中蕴含美的地方是广泛而且丰富的。这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可以说这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的建构提供了权威的语言资料。

  二、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的发展特征

  童年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此时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书面语言,并且可以借助于学校的教育和教材,有步骤、有计划地学习文化知识。但小学生也有其较为特殊的一面,即分析能力相对薄弱、辨析能力较弱、记忆力强、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创新及喜欢活动等。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与其审美心理结构充分结合,普遍认为,审美心理结构主要由审美情感、审美行为倾向及审美情感组合而成,这三种成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通过这种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心理培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从稚嫩向成熟逐渐过渡,将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进行相互的整合,同时其容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展,但心理过程仍旧以接受为主。表现如下:在审美认识发展方面,对于审美的感知从以前的零散、粗犷逐渐向整体、精细的方向发展。小学生在初期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的经验是相对匮乏的,审美兴趣也显得相当淡薄,通常不能够整体把握审美形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审美经验的持续积累,他们的参与热情以及兴趣会不断提高,感知缺陷同时会有所改善。此外,小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审美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内容也逐渐丰富,之后创造性想象开始出现,而审美理解也从开始的模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能够将自然或者社会中发生的事物和美联系到一起。但是小学生相对缺乏审美经验,知识积累更是匮乏,对一些思维方式在运用上还显得不够熟练,对于一些语言的意义只能够进行初步理解,无法深入理解语言的深刻意义,所以一些理解往往是浅层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理解能力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孩子缺少感知美的基本能力,所以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是一个具有一定分量的课题,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之下,语文教育必须要坚守育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要求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绝不能成为教学的附属品,必须要为审美建构创造出独立、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达成小学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学语文论文4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是课后作业完成的依据,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及时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为让学生作业的质量能卓见成效,我始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批阅与点评比较重视、要求较严格,力求整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内容层次性的设计:

  在作业练习内容布置设计的方面,我也颇动了一番心思,绝不能简单地一个勾勾加一点,再加分数和日期的模糊评价,这是极为不负责,早该摒弃的作业评价。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因学生成绩而异,不追求一视同仁,我把作业练习分为三个层次:保底题,这是要求全班学生必须完成的基本题;提高类,这是中等生必须完成的拓展与延伸题型;跨越类,照顾到能激励中等生努力完成,又考虑适应优生,着重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分层设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了,都有可能摸得着、看得到,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有可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作业积极性。

  二、流程式作业评改:

  针对低年级学生作业现状,在注重作业精炼有趣的基础上,我还尝试运用了的目标分明、层次清楚的流程式的作业评改法,实践证明学生作业的速度、应变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均大大强于传统作业评改模式班级的学生。

  流程式的作业评改法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减轻学业负担发挥主动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进行尝试的。其基本程序是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同学相互修改,局限于错别字、语感等学生知识力所能及的内容;其次是教师圈评,只作宏观指导,不作微观修改,标好修改符号,再转发给学生,由学生小组依据符号讨论修改。这样注重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方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作业变得自信。

  三、档次式的作业评价:

  泰戈尔曾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传统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包办代替,一把尺子认真衡量,发现错漏之处,X打没商量,挫伤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越做越烦,这治标不治本。在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决定从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入手,对的√错的?。能正确完成保底层次的,评价为优;能完成第一层,又能完成提高层次的,可评为优+;能完成第三层拔尖档次的,可评为优++。对不同基础档次的学生,都给有二次补做的机会,一次不能完成,还可以在老师和同学和帮助下再去冲击优+和优++。采取这种作业评价方式,既提高了不同基础档次学生作业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这样在注重个性知识差异的同时,兼顾到了全面提高的要求。

  四、人生化的作业点评:

  一句好的评语,即能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又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且还能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作业评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少则一两句,多则一段文字,有时还附有简笔画和图形等。评语尊重差异、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评语,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评语。喔!棒极了!!全对+漂亮!!弄错了这么多的字,一定是你粗心的缘故,老师相信你以后会注意的。等热情温馨的语言来评价,这样寻找并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又巧妙地道出了期望,让学生从评语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鼓起了进取的风帆。

  作业与练习是学生消化掌握,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接受的动态,赖以进行教学设计再创造的参与。如何设计作业练习内容,怎样检查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新的教学理念及新的教学思维下,作业次数与批改更不能拘于形式,不能僵化地进行硬性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施教对象,设计题型及批阅方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乐之者,才能变逼我做为我要做,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否则仍冲不出为作业而作业的禁锢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每天都能欣喜地看到学生作业的点滴进步。总之,学生作业的设计、批阅与点评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适时地运用上述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批阅与点评的方法,并灵活适时地做一些改进和变通,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作业当中来,从而让学生重视语文作业,爱做语文作业,善于从语文作业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到了以作业促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课改走向成功的新支点》

  2、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3、李波:《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思考》

  4、戴玉兰:《实施新课,不可忽视作业设计与评价》

小学语文论文5

  一、突破重点,化枯燥为神奇

  语文课镜头一:佳段欣赏。让学生随机抽取佳作学生照片,点击照片显示佳作片段;语文课镜头二:图文并茂。学生读作文,拉动相应图片到“屏幕”放大展示;镜头三:微视频播放。播放一学生现场跳绳录像,学生对照细节描写要点对该作文进行修改。阐述:以上课堂镜头中采集的图片、微视频都是教师通过普通手机进行拍摄,通过Camtasia-studio等软件编辑加工而成的,微视频可以对所拍摄活动的过程进行“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阶段划分,或对画面实现快进、慢放、特写和暂停等操作。随机点击、细节再现等功能使学生能很快地在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注意细节的描写,从而迅速掌握重点,这与学生作文枯燥的展示与教师的生硬点评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校园网络的全覆盖,学生用手机就可以实现视频的拍摄和上传,实现场景的真实再现。这样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运用,而在语文课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用Camtasia-studio等软件,利用手机,通过制作“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针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反复的学习,甚至可以通过上传“校讯通”等学习平台进行课后巩固和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二、检测延伸,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课教师通过“翻版”,以回顾的形式再现细节描写需要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现场修改,通过前后文本拍摄照片的方式进行对比展示交流,对修改后的作品以图片的形式上传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学生通过评论或跟帖的方式对别人的作文进行简单的评价。阐述:现在的学生对电脑接触较多,特别是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设,对诸如对文本进行简单编辑、下载、上传等基本的方法掌握得游刃有余。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体验到知识自主提升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更乐于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家长或老师前进行展示,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教学软件带有学生自我检测功能,例如Camtasia-studio;特别是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涌现了诸如“四叶草”“淘宝同学”等学习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现场或课后的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反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思路,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高效。

  三、结语

  以上虽是个案,所截取的也是语文课上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但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已无处不在,为语文教学展示独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很多教师也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上下足了功夫。在很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也成为一种常态。“可汗学院”的出现,谢家湾小学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创建了崭新的“谢家湾小学模式”,相信不久,教育战线上将出现更多的“谢家湾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也一定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小学语文论文6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初步阶段,对学生未来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人价值、精神世界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自我修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xx)11D-0094-01

  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及成长的高度关怀。人文精神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上的丰富,它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应该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悠久的历史却面临发展的尴尬。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漠视,大家盲目地过着洋节却将自己国家的习俗丢之脑后。因此,“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振兴需要从小学生抓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形成强大的教师队伍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师往往注重语文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学校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逐步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或者在教师招聘中严格把关,招聘教学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教师。学校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对教师定期培训。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若拘泥于原来的注重语文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则不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强化能力素质,给学生做好榜样,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逐步弱化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做课堂的指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创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与不同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教师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高的语文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新课程改革提出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也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完全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人文性教学时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充满欢乐的课堂,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了内心感受,让学生对文章传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在情感体悟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创造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定期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话剧小品表演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会。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免不感兴趣,此时上述的课堂教学形式便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举办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会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选择一本经典作品在课下阅读,并要求学生对书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积累。然后在交流会上让每个学生都在讲台上分享阅读感悟,其他学生认真聆听,从同学的分享中了解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学习,从而不断进步。另外,生活处处有课堂,人文知识不仅来源于课堂,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因此,教师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多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人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通过观看历史文物感悟历史的厚重,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历史知识是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接受历史知识的熏陶。

  三、家庭作业灵活化,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家庭作业是为巩固学生课堂知识接受情况而布置的,但从目前的语文作业布置情况来看,布置的作业缺乏创造性,教师拘泥于课本布置作业,不注重生活实际,同时作业过于死板,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束缚了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去设计自己的作业。小学生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不应让过多的作业阻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去慈善机构做志愿者”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周末抽出时间去自己想去的慈善机构参加志愿活动,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想干哪些方面的工作,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说服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与他们一同工作,通过帮助有需要的人,给别人更多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通过志愿活动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做学生灵魂的指导者。同时也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上让学生接受人文气氛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掌握自己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丽珍.浅谈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xx,(10).

  [2]陆启威.践行新《标准》凸显人文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教学谈[J].教学与管理,20xx,(14).

小学语文论文7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部分根据历史题材或小说编写的课文,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便是对小说《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章节的改写,这类课文的教学效果往往受限于教师对于历史或历史题材小说理解是否全面而深刻。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讲读的重点只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的讲解上,忽略了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刻画,没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显得流于文章表面而苍白无力。

  语文教参中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掌握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对于这三个目标,表面看较简单,也比较容易达到,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梗概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甚至连我们五年级甚至更低年级的学生也是一样,对于三国里的故事,特别是对三国里诸葛亮的事迹了解得最为全面。但细细品味这一课的目标,就感觉并不能简单处理,试想学生只了解故事情节梗概,而不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对话语境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感情的把课文读好,也不可能真正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好。

  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的表面走向文章的背后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可不必再拘泥于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讲解,虽然是五年级课文,课文也极简单,教参也没有刻意要求体会人物特点,但我认为教师还是要把教材“讲厚”,不妨从人物分析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审视这篇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文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渴求,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更好的体现。

  一、人物背景分析

  文中共有四个人物,其中按照主次顺序和文中的分量来说,应该是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

  这时的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作为刘备的军师仅仅指挥并取得几次较小规模战斗的胜利,在刘备军中的威信还没有真正确立,又在实力不强的情况下新败于曹操,迫切需要一次大的胜利来确立地位的情况下,劝说刘备联吴抗曹得到应允才来到江东,想借东吴之力与曹操抗衡,为实现三足鼎立打下基础。而诸葛亮清楚的知道周瑜定会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有加害之心,因此,表面亲如一家,私下里早已周全安排,巧妙应对,处处提防。

  周瑜是当时东吴主战派中武官中的实力派人物,掌管东吴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十几岁任都督,心高气盛、桀骜不驯,开始时从心底里瞧不起诸葛亮,但诸葛亮舌战群儒、主张火攻等情况又不得不使其叹服,并想杀之而后快,但迫于孙刘两家结盟,要害诸葛亮必须有两全之策,否则有破坏结盟之嫌。因此,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形成了藏在内心里的鲜明的矛盾斗争,周瑜始终在谋划加害诸葛亮之策。

  鲁肃在文中的分量虽不多,但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在东吴的文官中,鲁肃是坚决的极少数的主战派,受到孙权的重用,起着孙刘联合使者的作用。一方面为维护东吴的利益,不得不帮助或胁从周瑜做陷害诸葛亮之事,比如把诸葛亮的行踪、话语传递给周瑜等等,另一方面,又出于联合刘备抗曹的大义出发,暗中为葛亮传递消息,还为诸葛亮提供草船借箭所需,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赤壁之战的成功中,鲁肃之功不可磨灭。而且鲁肃为人也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诺诺之人,其实此人胸怀广阔,审时度势,对后势的判断相当准确,这也是后来周瑜死后,它能够接替都督一职的原因。

  曹操在三国里是一个有着雄材伟略的军事家,却在草船借箭这一故事里表现为生性多疑,不肯冒险,学生初读会感觉他很愚蠢,其实不然,曹操身上具备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中只有少数人可以企及,在大雾天不肯出兵,恰恰反映出军事家的品质,这一点从他后来败走华容道几次大笑诸葛亮不会用兵,但都中了埋伏这件事上能够看出来,其对地形、排兵布阵的老道与诸葛亮还有一比。其实,诸葛亮也是非常了解曹操的性格和才能,才敢于冒险,不然遇到个愣头青,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时便被活捉了。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读懂文中的人物,了解人物的背景,有些内容虽文中未提及,但教师要给学生以准确的、全面的信息,不能只从情节和文章表面理解人物,要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性格分析

  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地位异常突出,也被后世奉为智慧的化身。其智慧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渊博,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知晓阴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在来东吴之前,便已经算计好联吴必然成功、必用火攻,哪天大雾、哪天东风、哪天火攻、何时接应自己。因此,在东吴的事态变化中,诸葛亮始终能够处之若泰,从容面对,收放自如。另一方面,他在识人方面有着深厚功力,在此文中,他就巧妙地利用了鲁肃周旋于周瑜之间、利用曹操的心理取得了十万支雕翎,利用草船借箭以及后面的借东风打击了周瑜的气焰,真可谓古代的心理学家。

  周瑜在教参中定义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我认为这一定义过于片面。周瑜相对于诸葛亮确实略显被动,每一项计策都被诸葛亮事先察觉,一一化解,周瑜只能见招拆招,始终落后一步。但试想周瑜一定要想方设法除掉诸葛亮,其原因只是因为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吗?我想,作为周瑜年轻好胜,永不服输的性格确实表现的很突出,但仅凭与此,便说其心胸狭窄,这样分析周瑜确实有冤枉之嫌。周瑜曾不止一次对鲁肃讲“诸葛亮不除,早晚为东吴大患”,这说明,周瑜想除掉诸葛亮还是从东吴的将来长远出发的。再者,试问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都督能够指挥好千军万马吗?能够有黄盖、甘宁等大英雄甘心为之效力吗?因此说,周瑜也并非常人所说的心胸狭窄之辈。只是,他认为留下诸葛亮为东吴留下祸患比连刘抗曹更重要罢了。

  鲁肃在教参中定义为忠厚守信之人,但我觉得只是这样理解略显片面。我认为,鲁肃相比周瑜,便是一个更加深谋远虑之人了。首先,鲁肃周旋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传递信息并非是被迫之举,相反多是主动为之,表面看是为化解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从他为诸葛亮提供一切借箭之需可以看出,其实是在维护联刘抗曹的大计。是不是鲁肃看不出留下诸葛亮将来会有后患呢?我想并不是这样的,而是鲁肃深知赤壁之后曹操的根基仍然深厚,杀掉诸葛亮后,东吴必然只能独自面对曹操,那时并没有十足把握保全东吴,而留下孙刘联盟,鼎足之势必成,可更好地保护东吴。因此说,鲁肃的角色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的,而并不只是被动的唯唯诺诺之人。

  曹操的心理特征在文中没有突出体现,教参里只是定义为谨慎多疑,在不知道敌人虚实,又是大雾天气的时候,谨小慎微,只是让弓箭手逼停敌人不让其靠近。实际上,曹操并非是愚钝之人,二十条战船即便有再多的战鼓能打出百条战船的声势吗?而且要突袭何必擂鼓呢?曹操不可能不想到这点,曹操定然知道是小股敌人在虚张声势,借大雾来探听军情,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眼里。因此,曹操在这件事中并非只是谨慎多疑,应该还有自满持重吧。

  因此,我觉得教师解读文章不能停留于表面,也不能唯教参为“真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虽然是五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多角度思考。

  三、对话理解分析

  记叙文中的对话最能反映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对故事发展过程的描述,而要抓住对话中反映出的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话,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周瑜了。

  文章第二自然段讲到,周瑜请诸葛亮议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当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时,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这说明这是周瑜早就设计好的计策,在周瑜问诸葛亮用什么兵器最好时,他的心里是忐忑的,担心诸葛亮会不会顺着自己的圈套走下去,结果不出所料,在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时,周瑜应该几乎是脱口而出“先生和我想的一样”,随后又抛出了“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却”的咄咄逼人的计策。当诸葛亮说“当然照办”时,周瑜一定得意的认为诸葛亮已然上当,当诸葛亮提出三日内可以造完时,周瑜应该是既惊讶又蔑视,惊讶诸葛亮竟然会提出用三天完成,蔑视其不懂是计,自取灭亡。当诸葛亮签下军令状时,周瑜定然沾沾自喜计策得逞。在诸葛亮走后,他对鲁肃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显示了他很为自己的计策得意,同时他又让鲁肃去探听虚实,说明其还是为诸葛亮会那么容易上钩而疑惑。后来听鲁肃说诸葛亮不要造箭之物时,心里变得更加疑惑,但仍然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计策万无一失。只有对这些心理变化真正的理解,在文章最后才能体会到周瑜自己原本认为很得意的计策,原来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而怅然若失,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中周瑜长叹时的心情。

  读书要读懂人物,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语言表达人物心理变化和人物特点的方法,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人物对比分析

  在此篇文中,教师可以创设人物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对于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特点有突出的作用。比如,讨论文中的四个人物,哪一个最聪明,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一定认为诸葛亮最聪明,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尤其要体会他是在来东吴前就设计好了一切,起码是准备好了一切,而且他借助鲁肃和曹操的特点为己所用,从而体会三国是一部讲究智慧和谋略的书籍,激发学生进一步读书的兴趣。并且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周瑜、鲁肃、曹操有没有聪明之处,各是什么?从而多角度的分析人物的特点,不至于片面的理解和分析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这条路应该是思想之路,因此,教师要先行一步,深入的读懂教材,能够客观、正确、全面的体会教材的人物特点和性格特征,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开阔学生读书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才能少出书呆子,培养出思维活跃、多元发展的学生。

小学语文论文8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它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然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弥补。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

  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

  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

  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

  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

  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

  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

  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

  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多媒体,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

  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

  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南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

  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因。

  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

  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

  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

  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

  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

  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

  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多媒体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

  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

  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

  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六、问题与思考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实验教师在选择与呈现媒体的时候,一味的求多、求全、求新,而忽视了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让教学出现了媒体泛滥、目标迷茫的局面。

  2.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四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课堂会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的主导会显得苍白无力;过分夸大媒体的作用,整个的教学活动就会被一双无形的手所牵制,课堂缺乏灵性与智慧;过分唯教材是用,课堂便会受教材的思维所限,达不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综上所述,电化教育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

  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

  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依赖症”。

  利用电教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

小学语文论文9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要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取决于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高效 教学设计 智慧生成

  “高效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高耗时、低效益的现象。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高效的基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文本的教学解读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于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批判解读的能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读悟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传统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现在,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长流水。我认为不管怎么改,这句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们老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在解读文本时就能把课例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地思考,形成比较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这样文本的深度自然被我们解读得淋漓尽致。比如教学《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时,大多数语文老师落脚在“珍惜时间上”。“珍惜时间”是没错,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上就显得过于肤浅了。因为这篇文章中的好多语句,如:“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很快呀。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这些语句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讲珍惜时间的问题,“珍惜时间”里还包含着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珍惜生命”。那么怎影蜒生从“珍惜时间”这个比较浅的层面上提升上来,使他们感受到要“珍惜生命”这一比较深的层面?所以我在备课时搜集了《永不放弃的希望》《一棵小草》这两篇文章,课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引导感悟。“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由此我想到了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成为可能;只有教师的解读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地感悟。

  文本解读是一门科学,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所以说教师对文本教学解读的深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石。

  二、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是高效的关键

  (一)导入要简洁生动,富有趣味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也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恰当,富有科学性

  所谓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应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创造性地进行运用,从而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是高效的保障

  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中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但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生成而迷失了方向。

  总之,品读众多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品味那些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们相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肯下功夫,不断反思,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一定会奏出“高效”的最强音!

小学语文论文10

  摘要: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发展速度日渐加快,当前大众群体逐渐对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现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彰显,与此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完美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扩展知识广度,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思维和观念,对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实效性,从根本体现阅读教学价值和实践操作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主体 能动性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以主体教学形式出现,合理阅读教学模式实施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科学的阅读教学可激发学生本体潜在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基础性知识面得以有效拓宽,但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应该注重学生兴趣激发,往往部分教师没有侧重此项工作。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深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意识,助力学生更好、更优地发挥出主体能动性,改变原有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师生二者共同融入其中,促进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机制创建。

  一、必要性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应该逐步拓宽阅读量,窄小知识面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学习的基本阶段,阅读教学在其中占有较大份额。课标改革基准要求下达后,学生阅读量提升被放在工作首位之上,需要侧重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等,如若学生阅读量小,那么便会造成阅读水平整体下滑。旨在处理阅读量小和阅读面窄等问题,教师应合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具体阅读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何去何从,学生才是教学主体,需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必要状态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评语抒写和意见反馈等告知学生哪些地方处理不当,然后找寻正确方法予以改正。语文阅读教学阶段中进行学生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才会双向提升,只有进行阅读教学模式创新和传统教学方案整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

  二、具体方案

  1.情境创设,兴趣激发。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被视为教学主体和教学目标,但这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组建者,高效阅读课堂创建离不开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全面提高学生本体内在主观能动性。喜欢和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来创设教学主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阅读内容的含义,可以通过游戏或者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阅读内容,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比如,在《爬山虎的脚》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信息等,向学生展示茂盛的爬山虎图片,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室外感受真实的爬山虎,还可以亲手去拔爬山虎的脚,随之深刻感受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2.积极引导,习惯养成。

  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学习能力已经逐步地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教学也不单单只是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所以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正规的学习习惯。将学生思维模式培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应摒弃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诸多弊端与缺陷,教师需仔细地向学生讲解阅读读题方法,在传递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同时,深度培养学生内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等。不仅如此,学生群体的主体能动性也会得以提升,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会随着教学方案深入而提高。阅读方式引导和阅读方法引导尤为重要,长此以往可使得学生形成优良的语文阅读习惯,学习思维得以深度强化,主体能动性便可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可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应该了解到,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因为就阅读方式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惯性,其会贯穿于学习各个环节之中,并会在不同类型科目学习中起到预期牵引效用,优良阅读习惯不仅会提升成绩和效果,学生主体能动性在其促进下便会有利发挥。

  3.因材施教,均衡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自身知识面的广度都有所不同,在语文阅读的训练时,同样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不应该以偏概全,只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略那些可能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应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表现,了解每一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为每一名学生设定阅读目标和标准阅读量度,实施针对性教学,对差生着重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在爱上阅读学习的同时也可提升主体能动性。而针对优等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层面,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内阅读练习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其他阅读领域的培养。可以通过阅读竞赛的方式来鼓励学生阅读,充分调动起每一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今后的阅读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不但适应了学习成绩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使班级所有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提高,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总之,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不被埋没在角落里,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4.鼓励提问,能力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且小学生对于未知领域也是充满好奇心的,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问引导阶段,方法使用十分重要,教师应负起责任来,有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内容探索,激发其阅读兴趣,在此前提下不能局限于对事物简单感性认知,应将逻辑思维培养放在操作首位,提问的同时附加引导,以此种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质疑及解疑的过程中,往往会从被动的提问变为主动的答疑,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与讨论,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班级凝聚力。《颐和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同学们喜欢园内的哪些景色?为什么会喜欢这些美景呢?以此种方式带领学生加深颐和园印象,随之对颐和园内部景点和景物等加以品读,深度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提问,旨在加深学生对此文的印象,以此种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也可从根本上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达成高效语文课堂创建目的。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应从情境创设、兴趣激发、积极引导,习惯养成、因材施教、均衡发展、鼓励提问、能力培养等方面去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4]王立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5(11):81-82

  [5]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基础教育.2013(10):32-33

  作者:程秋蓉 单位:福建省建宁县溪口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11

  一、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

  教师设计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很重要,因此,以下的几种方法将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

  其一,作业的锻炼目标明确。课外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的关键性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明确了这一点,老师就应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考虑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三者保持一致,重在研究作业的有效性设计问题。同时,在设计作业之初,老师个人必须清楚自己设计的作业内容重点在锻炼学生哪一方面内容,或者帮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只有明确了这些相关性内容,老师所设计的作业才能目标明确。

  其二,作业具有趣味性和多样化形式。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后作业内容,只有老师设计的作业具有趣味性和多样化的外在形式,学生才愿意去完成作业。比如说,在教完《燕子》这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请学生根据课文画一幅画,或者请学生根据课文制作一张剪纸。这类的作业看似与语文没有关联,事实上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上课教师所说的重点回忆一遍,这样就起到了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亦或,老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口头性作业,这样既解放了学生的课下玩耍时间,也丰富了作业的形式。

  其三,作业任务量适当化且体现知识能力的结合。现阶段,小学教育十分提倡“减负增效”,即在减轻作业任务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老师应该和别的代课老师一起商量探讨,在保持训练效果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家庭作业,并体现能力和知识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秉持差异设计的方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优等生和学困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让不同层次学生均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享受别样的精神体验。再者,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作业呈现出明显的枯燥、无聊乏味的色彩,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调节作业的平衡状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将小组合作的作业穿插在平日的作业设计中,完善学生的作业完成方式。

  二、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问题确实处于一个不乐观的状态,大多数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存在较大问题,亟需要尽快改进。因此,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该超越文本范畴,保持作业内容的灵活多变,将单一的知识训练转变为多元、综合且创新力极强的训练,给学生奉上一种新颖高效的课外作业。

小学语文论文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宽带网、展示台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促使学生课外去广泛阅读,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语言材料。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21、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13、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6、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园地一”由这样的对话:

  小林:我发现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小东:用相同的句式描写一个事物,在这组课文里还有一些呢!……

  小林:我觉得这样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体会到“富有”吗?“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21、乡下人家》)真的到了那个地方,我能注意到这样的风景吗?我能感受到这种风景的独特吗?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就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

  “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七组“导语”)提示了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提示了学习重点──注意外貌动作描写;提示了学习目标──获得启示。“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七月的天山》“链接语”)从上一篇文章的阅读引向本文的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每一课后的练习文本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我们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写下来。”“课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让我们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体会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用词用句的准确,领会表达方法,进而学习表达。

  “根据我的经验,平时多动笔对提高习作水平很有好处。”是“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其中还有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更多的学习方式。教材编者把学习的重点导向对语言形式的揣摩,学生学习语文就不会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包含的两条线,或者说一种学习的两个方面,教科书都已经考虑到了。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论文13

  摘要:互联网时代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课堂关系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体验。“互联网+”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与创新,能切切实实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基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怎么教是关键。而“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让教师教得更加有效、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效的平台。因此,当“互联网+”遇上“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学会积极传承与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倡导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能为我们提供便捷的预习平台——班级QQ群。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发放学习任务单——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单就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通过学习任务单首先可以驱动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文阅读勾画、网络搜集、图书查阅等系列的活动)自主学习,将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手段,呈现在课前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开放性和自主性。其次让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朗读情况,向优秀的朗读员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进行个别指导,给出针对性评价及建议。第三,学生借助微课这种具体、形象、典型的动画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四,学生还可以结合任务单在交流平台上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他人理解的独特之处,懂得自身的不足并探求原因,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取长补短。在这种积极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明显积极,也更好地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让教师洞察到更多的学情,明确教学的方向。这种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合作性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地驱动学习动机的形成,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阅读的情感氛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将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丰富、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转变。[1]1.图片导入法图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而且可以传递多种信息。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此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涉及的那小部分内容,就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图片资料,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先走进“亭台楼阁”去感受一下。接着出示不同造型的亭、台、楼、阁、榭、曲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亭台楼阁就是指这类建筑,从而懂得丰富的建筑景观就被作者浓缩在“亭台楼阁”四个字当中,再读着“亭台楼阁”这个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链接图片):瑶台阁、牡丹台、烟雨楼、听雨亭……通过这些图片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景点之美的赞叹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新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描写的往往只是“一孔之见”,要想窥得全貌,还应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视频导入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毁灭”时,教师可以引入《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可就是这样一座堪称世界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却因为战火绵延,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那个令人痛心的一幕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明白“国弱则人欺”的道理,此时,学生的爱国心与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让学生研读文本,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感情自然得到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使用希沃助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批注等实时上传至屏幕,现场分析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情感,主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拓宽课文的读写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内涵,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读写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毁灭”部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耳中听到的是《哀郢》的悲凉音乐)借此引导学生写感想。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惋惜、愤恨之情达到极限,感悟由心而生,胸臆直抒笔尖,有效地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高效融合。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QQ群或班级博客这样的互动平台,将自己写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上传至网络,与全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倾诉欲望的需要,也给其他学生以新的启迪。在交流中,学生还可以针对别人的阅读理解,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而是在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适当根据文本内容或类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因为“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大量的阅读”这个沃土中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也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3).

  [2]庞旭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7).

小学语文论文14

  摘要: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之中,应试教育的思想始终存留在各个学校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与完善,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要位置,在本文之中,主要围绕以生为本,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话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以生为本;灵动教学;小学语文课堂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语文是我国的基础文化,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之中,初期语文学习能够为小学生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以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出产彻底打破了这一现象,以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标准,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掌握到学习的乐趣和真谛。

  1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

  生本教育的理念源自于郭思乐教授和他同人们所宣扬的精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控制生命,而在于激扬生命。在这之中强调的是教学终端是学生,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今后学生的长远发展自从有受的教育和教学,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尊重学生,这是生本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所在,通过不断地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本环境,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适当和学生进行交流,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发挥出学生最大的才能所在。

  2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途径

  2.1尊重需求,讲授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本里知识有些学生已经提前预习,或者通过学习已经充分了解,这种课文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想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就是要穿插一些比较实用和有趣的教学内容,打破课本的局限,延伸一些课外与小学语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课本中的一两幅图片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到桂林的美好风光,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自己通过一些课外相关书籍或者是互联网,从中查找一些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新闻,或者是时政,关心本国的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2.2激扬生命,通过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共同配合,任何一方单方面的投入都无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关于生本课堂的中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作为老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变为“学”,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所体现的应该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教师的教学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学习方式,感受到学习的种种乐趣,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思考和质疑,将自己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及时反馈给老师。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还有生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老师组织学生与教学客体,即文本之间的情景交融与认知对话,详细体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3关注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任何教学,都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任何科目的教学都需要教学目标辅助,通过不断的实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学习的动力、态度、个性、能力都存在很大区别,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可以是识字、阅读或者是写作等任务,依次进行分层教学,指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例如: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根据学习特点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A、B、C,其中A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你有很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鉴赏和创造能力,位于B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础略微差一点,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他们理解,关键的句子和文章的基本内容,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基础也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先从抄写,识记这些简单的知识点开始,再逐渐展开深一步对知识的练习和学习,每个层次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和基础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逐渐的进步,共同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3结论

  总结全文,在本文之中主要针对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以生为本为教学宗旨,从而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不断交流和探索之中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本课堂”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143.

  [2]黄琼.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文摘》.2013年5月总第83期.

  [3]汤萍.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23期.

小学语文论文15

  摘要: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一种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过程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其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且对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带来了冲击。但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则显得相对滞后。

  (一)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否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目前还没有定论。其整合水平的高低目前还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个人水平,而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的信息化则需要配套的信息化教材去指导整个整合的过程。

  (二)教育方法的落后

  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授、学生识记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即便是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也是老师如同解说员一般进行讲授,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产生较高的效率。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授系统知识体系具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然而,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与内容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目标

  宏观的目标是进一步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推进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认知、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说的就是识字教育,它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识字教育的结合可以通过一些识字教学的软件或者是课件来实现。其次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要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感悟文章的内容并进行一些信息的加工和思考。再者,就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口语教学设计出特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最后,就是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生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获取和搜集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快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对信息化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研发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化教材的研发。使用特定的教学用书来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后的课堂效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建立起一个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励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如《鸟的天堂》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关于鸟的天堂的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再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众鸟纷飞”这一段讲述时,教师可以播放课前收集到的鸟活动时的一些影音资料,这样自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同时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如《草船借箭》教学完成之后,为了更多的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三国演义》中其他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举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课堂演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娟,朱酉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协同整合研究[J].文学教育(中),20xx,02:158-159.

  [2]孔娟,朱酉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协同整合研究[J].文学教育(中),20xx,04:41-42.

  [3]徐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5:133-134.

  [4]王天明.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02:40-41.

  [5]吴东红.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5:98-99.

【小学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论文09-04

小学语文小论文08-23

小学语文论文05-17

小学语文论文(经典)08-02

小学语文减负论文08-23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的论文08-24

小学语文论文(推荐)05-22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6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