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通用】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1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
由于小学生在思维上是多种变化方式的,所以利用想象力在作文中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在写作事物描述过程中,能本着积极的态度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能更好的发挥自我表现能力的创新。学生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力,也扩展了他们的思想建设,使他们能通过一个事物的描述扩展为对多个事物的描述方法。从而在小学生建设发展中提升了他们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升他们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个人想法加入到写作中去,使学生能在写作中发挥个性化的发展方向[1]。而且在改革创新模式下,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写作能力,就是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从而使素质教育在小学作文想象力发展中得以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由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建设方向上必须要具有系统化的学习模式,所以在小学发展建设中融入想象力的创造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由于写作是生活变化发展的一部分,所以在想象力想象力写作中合理开发和运用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如此,由于小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很小,在写作中常常会缺乏素材的利用,而发挥想象力的创造能使学生在思维创造上进行创新,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流程、写作的内容更丰富,实现的写作效果也更具有创造力[2]。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表象储备
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比较弱,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少,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间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学生在表象知识的储备方面还不够,从而妨碍了他们在作文中的写作能力。所以为了发挥小学生的表象知识储备问题,使他们在作文写作中能更好的实现能力的提升作用,就要提供较多的想象素材,培养他们在想象力上的创新。首先要增加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一些室外的自然事物,使他们能通过自然界中的太阳、月亮等事物的变化发挥想象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工艺品的观赏能力,教师应带学生去美术馆等地,使学生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对于增加学生的表象知识,还要注重对表象知识的质量掌握,教师在选取素材过程中要选择具有积极发展意识的事物。
(二)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只有将学生的想象力变为立体事物的创新才能发挥更大的培养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发挥立体思维的培养能力,这样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才能将画面形象的描述出来[3]。由于小学生在整个学习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实际的学习时间也比较少,所以他们在立体思维上的能力也比较弱。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立体思维进行训练和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描写事物过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使学生能写作出立体事物的想象。学生在描写事物过程中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感知能力,使他们发挥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从而产生良好的立体形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工艺品,使学生能亲身接触对事物的立体感官,然后将学生制作的艺术与实际的艺术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找出自己在立体思维中要提升的方面。
(三)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
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是能受思维变化的限制,为了使他们能够在自由的思维创建中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就要在学生一定的掌握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展和创新。在培养自由思维变化中,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手法,使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打开学生在思维变化中的空间建设[4]。不仅仅如此,在扩展思维方向上,还要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在想象力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再次发挥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在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作文描写。结论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培养阶段,也是整个作文教学的主要过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利用良好的想象力,从而提高自己在作文写作上的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2
以往语文复习中我们经常看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以做资料代替复习,教师热衷于不停地把一份又一份的资料发给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每道题目必练习,教师每道题目必讲评;二是以考试代替复习,教师以为考得多,碰得多,容易“撞中”,于是东拼西凑各种模拟试题源源不断地考学生。这样的忙碌使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叫苦不迭,然而收效甚微,不少教师看到考卷后感叹:早知这样,何必做那么多“无用功”!
如何让复习变成做“有用功”呢?复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关系到学生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提高。这里的“教”不是单一的老师讲解,注入式的满堂灌,而是学生在教师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巩固积累的语言,灵活运用语言,自由顺畅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以下是我对于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的几点构想,旨在改革复习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减轻课业负担,以实现复习的省时高效。
一、创新设计, 使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真正实现把复习课也上成新授课一样的精彩呢?我的做法主要是设计两类课:
1、语境课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正确地调动积累,运用语言,并主动积极地表达。
2、活动课
可以开展“闯关”“夺星”“争优”等活动,将一类基础知识、一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分为几个站,每一个站还可分为几个小关口,学生由易到难闯过一个个关口、站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例如:关于成语的分类积累,我们可以搞一节“漫游成语王国”或“攀登成语城堡”的活动课。
第一关自主归类。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归类的成语,按发言先后顺序,第一轮发言者要说出4 类以上,第二轮发言者要说出3 类以上,第三轮发言者须说出2 类以上,每类成语都不得少于4 个,补充成语者每次不得少于4 个,且要归入恰当的类别,这样才算闯关成功,即可进入下一轮。
第二关正确调用。教师出几组题目,进入这一轮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通过抽签来决定每组答题的类型。如可设计A、B、C、D 四类题目供选择。A 组:根据提供的情景,写出想到的成语。B 组:成语接龙,每条龙不少于8 个成语。C 组:用上3 个成语,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D组:自主调用合适的成语填入一段话中。各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按顺序全班交流。学生投票超过半数者才算闯关成功,方可进入下一轮。
第三关灵活运用。准备好几个学生习作片段,要求运用成语给原文增色,每段话不少于规定的成语数量。进入这一轮者重新编组,然后抽取片段。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后再全班交流,由同学投票确定闯关是否成功。最后的胜利者颁发“成语王”荣誉证书。
这样的活动课,还可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总结,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并不断激发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优化过程,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把握要求,明确目标
我们要认真吃透新《课程标准》,做到:①明确新课标阐明的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尤其是第二学段的要求和教材的教学要求;②清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③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尤其是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点;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差异,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2、交流反馈,归纳方法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在复习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复习中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自悟规律,掌握学法,由“复习好”向“会复习”转化。
3、合理强化,形成策略
强化练习是复习课中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着力整合, 让学生提高复习实效
1、读写结合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复习中的难点,也是盲点,不少老师感到头疼。我设计的作文复习课由三个板块组成:(一)课文回放。让学生自主选择值得效仿的课文,然后认真回味经典片段,主动学习课文的写作特色。(二)佳作欣赏。出示师生推荐的优秀作品1-2 篇,即书刊登载文章或本班、本校学生优作,评析欣赏,积累好词佳句,领悟写作方法。(三)习作评改。每日评改1-2 篇学生习作或片段,集体评改、小组评改和个人推磨评改交替进行,每篇习作让学生至少找2 个优点,提1 个缺点。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品赏水平,又促进了自改能力的提高。
2、课内外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复习阶段也是一样,不能把复习内容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而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如鼓励学生多读读课外书、报纸,多看看电视新闻,多写写观察日记,多关注人生百态,多说说生活见闻,多议议社会热点、焦点;另一方面,注重拓展延伸,要指导并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的设想是每日的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堂语境复习课或活动课,一节巩固练习课(含评讲),再加一份自选作业菜单。
小学语文复习头绪繁多,方法各异,以上构想只是一孔之见,还有待在实施中不断调整改进。
小学语文论文3
一、写要与读结合
读是写的基础,读对写的影响在思想、内容、文字等方面。通过读,可学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思想水平,这对于正确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的材料很有帮助。通过读,还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句,学习语言体会思想……所以,进行写的训练,必须与读的训练相结合,这是提高写的质量的必经之路。读与写结合其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在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谋篇布局的方法。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言语的思想内容,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分析作者思路、文章布局及对事物的独到见解。通过一次次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方法归纳总结,这样既会提高读的能力,同时也为写打下好的基础。2.写的训练中,经常引导学生把从读中得到的各种基本功,运用到写中去。要鼓励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3.写的训练要体现创造性。学生写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写的方法来源于读,这就会对学生的写产生束缚作用,制约写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写的具体训练中,既要继承方法,又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就如同学画中国画一样,初学离不开临样,很熟悉后又必须摆脱束缚,进行合理创造。
二、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跟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相联系,背景知识越清楚,对课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在于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采用这种感情强化刺激手段,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探究
在老师没有把解答方法列出之前,学生应针对自己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讨论,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一组的问题还不能被很好的解答,那么,教师就应对每一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进行再分配,进而根据问题拓展出新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小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出来,以方便下一步解答问题时的顺利进程。这一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探究、辩论的心态。1.问题的解决与拓展,教师把学生所得出的问题答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注重学生原来的解题方法,要考虑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现在教师要把一些误区给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直到学生明白为止。并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最好还能够离开老师的指引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不断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提问和自我总结的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再次回到原来的那种单调无味的讲解,要利用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问学生,细心倾听他们到底是在哪一方面走进了误区,另外,还要把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详细无误地分析给学生。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对教学的优化,是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下的不断融合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深挖有关的教学信息,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优化目标。
小学语文论文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小学语文论文5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探讨
摘要:经济社会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在新课改教育理念推动下,小学语文开展互动式教学理念受到热议,虽然教学理念较为受到欢迎,但实施效果并非明显。基于此,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互动教学;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在继承与传扬中华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互动式教学其教学效率无法施展,使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形同虚设,降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引用互动教学理念
所谓互动教学,即师生之间互动,在相互交流中逐渐获得知识增长,提升知识见识。互动式教学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实施中,教师应首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提升个人教学认知。想要更好提升互动式教学效率,学校可组织互动式教学研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并以班级实际为着手点,可先进行小规模实验,待经验成熟后,全面进行推广。
二、以学生发展为主,保证学生互动教学地位
互动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地位,因此,在互动式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应转变传统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倾听,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当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时,及时为学生解答,保证学生互动教学地位,使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教师对于自身的重视,以便于提升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三、注重沟通技巧,为互动教学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中涵盖众多知识点,如,汉字认知、文学赏析、古诗词欣赏等。这些文化形式的展示,也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之间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沟通与探索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因此,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沟通技巧,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教学互动中并在互动式教学实施前,做好相关铺垫,沟通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互动式教学带来的乐趣,增加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想要进一步提升互动式教学效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不断引用互动教学理念,并以学生发展为主,以便于保证学生互动式教学地位,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沟通技巧,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以便于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小学语文论文6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教学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曰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曰默读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人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会谈谈朗读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反复朗读有利于记忆,记忆、背诵这是学语文的基础。
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朗读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体现以下几点:
1、稳定儿童注意力。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帮助儿童口语。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发展儿童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加深课文理解。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二、加强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一)朗读有效培养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
1、朗读的正确性。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
2、朗读的流畅性。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
3、朗读的感情性。是对朗读的一项更高要求,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懂得音色、音高、音强的相互融合与变化,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朗读的基本原则
1、全局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过程、阅读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时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给学生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想象性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发的情感也就更激烈。”
3、感悟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和时间赛跑》、《为中华崛起而读》、《师恩难忘》、《永生的眼睛》、《只有一个地球》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演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4、发展性
在多种的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但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朗读水平存在误区及对策
1.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下面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双手持书不约而同地齐读起课文。)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时间缺乏保证。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朗读局限部分优生。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方法粗浅。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常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伯牙绝弦》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一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往往读得快而平淡,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钟子期善听,“哉”、“兮”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降调,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关于以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朗读问题,做如下对策:
1.朗读目标有的放矢。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如在教授本次朗读指导课《山沟里的孩子》时,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课文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要有整篇文章的朗读,也要有其中各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朗读时间充分保证。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3.朗读层次因材施教。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4.朗读结合理解本义。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5.朗读情感重点突破。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和时间赛跑》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情感丰富,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读得急促且伤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要读得缓慢而深沉,读出爸爸感情,三个“永远”读得很轻很轻,体现对时间的理解深刻。延伸“再也”出现了几次?这样读,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内在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6.朗读紧扣故事情景。
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趣谈“碰壁”一事,"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让周晔回忆小时候与伯父的一起享受至爱天伦,对比现在失去伯父万分悲痛心情,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去朗读,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实践证明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7.朗读注重学生体验。
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总之,语文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是希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可以说,有效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在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征程中,教师要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小学语文论文7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文章大意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并且不利于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偏低。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一些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讲解的内容过于广泛,或者对于阅读讲解内容的取舍不当,导致阅读教学中抓不住重点,或者对于重难点的讲解不够深入。这种重难点讲解不深入的教学方式,无异于让阅读教学成为摆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缺乏深刻的理解,无法把握文章的重点,严重制约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营造阅读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较强,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此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以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故事和人物等,或者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例如PPT、歌曲等,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有效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在日后的学习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2、将"五读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思想,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将"五读法"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一遍阅读后,可以掌握文章中比较生僻的词汇,让文章阅读更为流畅。通过第二遍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体结构,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打下基础。第三遍阅读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学会分析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第四遍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阅读,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第五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摘录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增加自己的词句积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记忆能力引导学生记忆。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通过"五读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初始阶段可能感觉不适应,在教师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所适从,但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且掌握学习思路后,可以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完成语文阅读学习。在学生运用"五读法"进行阅读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和爱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论文8
小时候,我最重要的爱好就是阅读。因为喜欢文字,由此喜爱文学。如今,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作为老师,我想:要是我能够做一些工作,让学生们喜欢阅读,那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情。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儿童的世界如果能够有书籍的陪伴,那么他们的生活将会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回顾过去一年里我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做出的努力,谈谈以下几点体会,希望以此推进日后的阅读教学。
一、强化朗读,从读中悟美,由“读”到“阅读”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认为,在儿童读书方面,用耳朵听语音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喜欢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平时的阅读课上,会挑选一两篇篇幅短小,可读性强的短文或者故事,声情并茂地,有时候还辅助以动作,以这种方式给他们朗读。在我朗读完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先阅读一遍,然后再请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成朗诵家,自信、响亮地再朗读一遍,朗读之后就可以自由阅读了,他们就这样开始了阅读之旅。有时候有合适的音频、视频(这些视频播放的故事刚好有为本就更好),我也会播放给他们看,并且告诉他们,这里播放的故事是非常有趣,但是更有趣的是你们阅读原原本本的故事呢。如果你想知道多有趣,那就请你翻开书本,静心阅读吧!每每看到同学们或细声讨论、或轻声朗读、或专心阅读的`情景,我深深体会到阅读的体验是多么的美好。
二、借助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绘本超越语音、跨越文化,它以图叙事,以图传情,既是故事书,也是艺术品。”形象可感的事物,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如果时间允许,我会选一两节阅读课,专门给孩子们讲绘本中的故事。绘本多为外国作家所作,其画面色彩鲜艳,充满童真趣味,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比如,讲述《可怕的星期二》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封面上画有一个小男孩,封面上画的月亮从天上落下了,宇宙飞船飞过来了,小男孩吓得目瞪口呆,小猫吓得竖起了弓起了背。我就让同学们先仔细观察封面,进行大胆想象,并思考:“为什么说星期二是可怕的?有多可怕?”
孩子们一下子被这样一幅画面和如此引人入目的题目吸引住了,他们讨论的时候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我在讲解每一幅图的时候,都不让同学们看文字,让他们尽情地想象:为什么这幅图画了这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让他们大胆发言,等他们发言完毕,我再进行总结。在给他们讲解了几页以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了,我还告诉他们,像这样有趣的书还有很多很多,需要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他们把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适时鼓励、奖励,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
孩子们的行为需要老师的肯定,被肯定的孩子又会更加向上,更有信心地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我都会适时地鼓励他们多读书,我鼓励他们每个人准备一本自己的摘抄本,把课外阅读积累到的好词好句抄下来,有空就读一读。如果他们在学校表现好,积累到一定的红花数的时候,我会奖励他们可以借阅教室里的图书,并带回家看几天。有时候我会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奖励,比如一支铅笔,一个蝴蝶结。对于经常阅读课外书,又能自觉摘抄课外书上的好词好句,并经常找老师分享故事的同学,我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让同学们以这位同学为榜样,并给予这位同学一定的物质奖励。我鼓励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常思考、乐思考,如果能把学过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思考,那就更好了。另外,通过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我鼓励孩子们把图书借回家去看,鼓励他们多看书,多读书,我还建议他们可以把看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自己来当小小故事家。慢慢地,从课间有同学捧着一本书饶有兴趣地看,到他们互相比比谁读的课外书多,加上我会把本月读书最多的同学评为“阅读星”,将他(她)读过的书罗列出来,写在五角星的卡纸上贴到教室的展板,让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这样,渐渐地,班里就形成了一股爱读书的氛围。通过种种正面的鼓励、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四、诵读经典,积累词汇,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珍贵财富,大量的诵读这些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语言,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二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课上,我们每天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国学经典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诵读材料内容简短,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既感兴趣,读起来也不会很困难。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解,我在学生每次读完之后,对其中难懂的字词、语句进行解释,这样学生们对这些内容就不会觉得陌生而难懂了。在我看来,朗读国学经典的前提就是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只要这样,他们才不会在读的时候觉得内容生涩,拗口。
早读课上,朗读适合的课外阅读文本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花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外阅读文本。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我会把对仗工整、讲究韵律、语言优美的语句着重提出来,让学生多读几遍。朗读这些课外文章,看似与课文中的知识毫无关联,实则是相辅相成的。经典文段积累得多了,学生就会在无形之中沉浸于祖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之中,而且还有助于拓宽他们认识字词的渠道,增加他们的词汇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引导他们向着真善美的世界探寻。
小学语文论文9
意义
说话教学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的核心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呢?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回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性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中,工具性是最根本的。说话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是综合训练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继承与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
计划
1.说话教学、训练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
基本要求:语音准确,吐字清楚;具有口语特点,词语准确,句子连贯,用语文明;表情自然,仪表端庄大方,姿态稳重,表情真诚,内容健康具体,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较高要求:说话节奏适度,停顿适当,语速合乎要求;语言生动;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措辞得体/,有幽默感和艺术性,手势适宜、简要,富于变化,与所讲内容相配合;思想深刻,主题突出,感染力强;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2.说话训练的表达方式要求
叙述:把人物经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情况表述出来,做到平实。自然、真实可信。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话语,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状态、成因、功能等进行介绍、解释,做到准确、无误。
议论: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情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态度,做到态度鲜明,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事物状态。特征具体描摹出来,做到绘声绘色,有感染力。
抒情。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表露出来.做到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
3.说话教学、训练的安排
每节语文课开始的5分钟时间。
一个学生主说;三四个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一个学期以16周课时安排,以每班40个学生计,每个学生至少可以主说两次。
4.说话教学、训练的评价方法。
依据说话教学的要求,主说的学生说话结束后,学生们进行评价,老师进行小结,打出分数登记入册,说话训练的`成绩占学期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评分标准见表。
实施
在说话教学、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着敢说、能说、会说、善说四个层次和步骤进行教学、训练。
说话训练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说,不知说什么。我们从最熟悉的内容入手,如介绍自己,我的家、我的朋友。即便这样,一些胆子小的学生一站在大家的面前还是非常紧张,准备好的内容也不知从何说起。口头语回来、然后、就是……多得不计其数。此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个性,提醒他们介绍自己时的语言要富有个性色彩,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经过几个
小学语文论文10
教育部(20xx)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更是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此促进传统语文课堂由只注重语文教学工具性、应试性向新型的以“三维目标”为理念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教学价值取向转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深刻地体现了学生在自身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科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有机影响,这是整个时代对学生整体能力培养的总领性要求。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同时,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影响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然而,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行为。
一、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肩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致力培养学习者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人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和书面语交流活动是社会语言生活的基础性活动,没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就不能舒适自如地过好语文生活。而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更在于培养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过好语文生活的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定位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而不是简单的读书识字领域,应该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的核心方向。纵观古今,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变化着,从中国古代的“小学”到近代的.“立新学、兴白话”,语文教育从单言教育走向了双言教育,人们的语文生活也随之改变。现代的语文教育就要适应现代的语文生活,无论是过去的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他们都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更好地适应当时的语文生活。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该阶段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争论的焦点是语文到底应该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遣词造句、识字标音、文章书写上,当代人常常出现的汉语拼音标写错误、“的、地、得”运用错误、错字别字甚至是提笔忘字的现象都是忽视语文工具性造成的。语文的人文性则表现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和经验。如果语文缺乏人文性,那么经世致用的道理和思想就不能被传播、人类就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事实上,平心静气的思索之后,我们发现语文应该是两性均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缺一不可。在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更应该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和合理搭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应该是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二、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改变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之后,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就会根据价值取向的改变而改变,增加学生课上体验和课下实践的机会,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九课《蓝色的树叶》,会有很多教师只顾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却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应该了解的人文性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发起提问,让学生们自己回答他们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不仅给学生练习独立思考、勇敢发言的机会,还会让学生自主地形成自私不好的现实经验,这种自主构建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规约效果是最好的。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有信心和耐力,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是小学生语文教学必须该时刻体现的性质,它的实现不仅关乎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还应该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标准。
(二)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专业修养的影响
在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问题上,教师处在教学内部价值和外部价值的交汇点上,教师的价值选择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因此在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十分重要。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深深影响到教师的专业素质。持有先进教育价值取向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动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勇于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的自我构建,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自我职业的发展,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先进合理的教师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首先,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教育价值取向的教师对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把控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课文所关注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去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灵活地在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进行调控,二者兼有却要根据现实实践具体取舍和把握。其次,语文教育价值取向还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语文课堂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评价课堂效果等等。同时在教学设计上也会考虑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文章的思想内涵并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形成知识构建。教学模式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关注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发现即使教师侧重语文教育人文性价值取向,教学活动也必然在语文工具性的伴随之下完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二者均必不可少。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学生继续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该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更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小学语文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小学语文论文11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动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论文网一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枳极性,真正做到教师仅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能够从以下几方而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但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能够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 “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动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i容生动化,让吾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实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能够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而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水平征服学生,而使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所以,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行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能够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0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点,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水平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论文12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长句,教师要进行示范辅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加上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六、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课文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完全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具体、显而易见的事物。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讲,学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画面,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厌倦之感。借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可以把小草发芽变绿、冬天雪花飞舞、秋天谷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感官及至心灵里,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学习氛围尤为重要。
七、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眸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当我第一次批阅学生的作文之后,便深深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定要回归生活。只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描写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语文素养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鼓励他们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皆语文。我相信,长期坚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原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场所。总之,培养人才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和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小学语文论文13
摘要:素质教育有着很丰富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支撑点可以人文精神为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在语文课上就是要让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渗透
一、受法于课堂
学校教学最根本的组织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教学,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按照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以及大概章程的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职责等方面来说,在课堂上受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第一,要“读懂”。从语言文字下手是语文在课堂上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充分带领学生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以及明确知道文章作者所描述的思想感情。如们所学鲁迅先生的《社戏》描写了作者幼时看社戏的一段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留恋的心情。同时,这篇文章还从各种景物的描写中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六一公公”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但同时他的意识深处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第二,要读会。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主要对象,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本中的意思,然后自然的表达出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组织学生上读书课,让学生们朗读课文内容,在这种情境下,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读到比较开心的语境时,学生用较为轻快的语调读出,读到比较悲伤的语境时,用较为低沉的声音读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品味到文章深处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要会读。语文课堂教会学生自始至终,“始”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读懂以及读会,就是引领学生让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上得到充分的了解。“终”就是教导学生了解课本对于这些内容的表达,以及从思想内容转变到语言文字中去,走向一个“会读”的境界,让作者的观点、段落的分布、词语的运用充分被学生所学习到,然后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中心意思。能够“读懂文章”“读会文章”和“会读文章”是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一个最根本的体现,从教学的原因来看,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通常还停留在“读懂”和“读会”这两个层次中。
二、受益在课外
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还是要归结于课堂,课本上所学到的文章也只是简单的给我们举例,语文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工具性、教育性、应用性都十分强。我们要做的主要有两点:第一,积极组织语文活动课,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语文活动课,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阅读相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对语文书籍感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在语文的知识中成长和学习。第二,鼓励学生参加很多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能创造新知识,真正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三、素质教育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支撑点可以人文精神为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帮助学生的身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快成长。在语文学科中,文化知识是我们一直要传授的内容,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去弘扬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者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除了这个,人格塑造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生活的最好境界以及我们心中最愉悦的经历往往都是因为我们深切落实到美育实施中去,让我们发觉美且能够更好地去欣赏美以及发明美。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直会存在“消耗时间长和学习效率低”的缺点,很多学生苦读多年,本身的水准离标准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对语文,有的人已经心生胆怯且厌恶学语文,有些老师不情愿但是又迫不得已地发表自己心中的想法:“学堂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最好的地方。”让人们对语文教学这么灰心的`主要原因,其实还不少,当然两个最大的缺点,一是老师们忽视了学生对书本精髓的理解,只会自己拿起书本长篇大论,且还有单调的教学方式和狭隘的教学内容。二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观念以及错误的一个教育目标,因为语文教学受到影视教育的长期熏陶,教师形成了一个不完善的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学生的好坏常常都用成绩来决定,使得学生的发展比较片面,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不能得到释放。总地来说,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并没有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有着很丰富的内涵,着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四、结束语
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应该多推广小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这样能够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及不断地实践,教师应该多投身于素质教育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愿.关于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渗透的探究[J].读写算,20xx,(21):39.
[2]张淑娥,王术杰.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xx,(01):284.
[3]王瑞.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20xx,(05):180-181.201.
小学语文论文14
一、学生不爱提问的现状
简析学生为什么提问少呢?经调查,从学生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①学生害怕尴尬的局面。②学生懒得思考。③学生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情。④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差,不知道怎么提问也不习惯提问。⑤觉得时间不够,来不及思考。另外,学生关于提问的观点为:①老师们把问题都问完了。②老师觉得我提的问题幼稚而不够重视。③老师很少对如何提问进行指导。④老师们提问后没有给多少时间就开始给答案了,没有留下思考时间。而老师们的对提问的一些建议和认识是:①老师希望学生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但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②老师希望学生不仅仅和自己交流也和同学交流,学生间缺少互相聆听。③老师希望学生提问的水平由所提高,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④老师希望学生在问题出来后和回答问题前好好思考。
二、问题式教学中中坚持的三大教学原则
1、专注于提问形式的多元变化小学生具有活跃性,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呼吁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人教版中的《乡下人家》、《麦哨》、《乡村四月》时,可以请同学们列举身边的乡村美景,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厚。
2、所提问题必须具备针对性教师的提问,是为教学而设计的,有目的性,同课堂授讲内容应该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针对教学难点予以提出,或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地提出相关问题,而不是随口提问。比如在人教版《检阅》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左腿截肢的'博莱克为什么被队员安排在国庆节儿童检阅队伍中的第一排”、“为什么他最后得到了人们的掌声”等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所提问题须具备启发性教师的提问,应当针对对启发诱导学生问题思维上进行提问。如人教版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在学生阅读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应该恰逢其时地提问,引导学生去理解藏汉间的友好情谊。
三、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是问题探究的前提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即是对学生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也可以借活动创设情境,或调动生活积累,创设情境。如在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形式,来启发学生在那种野外迷路的场景中该如何做。在学习《咏柳》、《春晓》、《草》、《荷花》时,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学生会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结合课文所讲的进行提问,产生了学习兴趣,自主地进行学习。
3、问题氛围的创设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释放,使每一个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氛围的创设是很有必要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安全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氛围,是问题自主探究的基础。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候,构建语文问题交流沟通的学习平台,让同学们自由地讨论自然现象,然后对课文进行提问
4、传授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示范导问、以思促问、以错激问、提供时空、鼓励创新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提问。另外,小学学生具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令学生产生质疑,让学生读透文本,经过调查研究、观察分析、深人思考然后进行提问。为了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提,教师可以有意设计错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理解文本。首先要提供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这样他们才能有问题产生,其次要创造提问的空间。
小学语文论文15
一、师爱教化
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都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爱。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种教育爱的情感,为每一位小学生服务,使他们生活、学习在一个充满感情的教学环境中。要做到真正师爱教化,教师应具备如下的情感: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那真诚的笑容挥洒到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田是小学语文教师最最善意的爱。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要把那些死板的教材知识和枯燥的语言融入到他们的脑海深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循续诱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情感的协调,来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是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冰心先生在1986曾说:“我说的既不是‘尊师’,也不是‘爱生’。我觉得‘师’与‘生’是互相尊重,互相亲近的朋友。”在课余时间老师要与小学生交朋友,带领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接近老师,接受老师,从而喜欢老师。他们就会明白老师就是他们真正的朋友,那么老师和小学生的关系就会进一步拉近,教师的爱就会融入到学生们的心中。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培养进取心,从小相信自己是强者,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满怀信心的迎接明天。”[2]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信心,那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能够教好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交谈,建立一种师生感情的桥梁,这样孩子们的信心有了,那么语文教学课堂与课外就不会有“笨学生”,“坏学生”的存在了。从而减轻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一旦他们的情感与老师的情感相碰撞,他们就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会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人生的知识。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思想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新方法,新途径,鼓励他们的新思路,新观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换一种方式学习,从小例字中发现大的道理。老师要善于倾听他们对一种观点的不同认识,把教师的教学情感带到与他们共同探讨的环境中去,这样孩子们的思想通过老师的情爱引导,他们就会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从而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的灵活,看待问题会更严谨。
(四)教师要有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育就是服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其服务性就体现的更加重要。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相当于他们的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服务行业的带头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感情的环境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平常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而且在课堂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情感存在很大的直觉性和不稳定性,教师服务的好坏会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教学情感耕植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
“感人者莫先于情,教师要以情施教,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除了以自己良好的教学心境感染学生外,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和体验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对语文有浓厚的感情,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就像与小朋友一起作游戏一样,从中得到的欢乐而不是烦恼。小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的情感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经过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更具有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的感情世界,使他们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老师应该抓住学生们的情感因素,带领他们去探讨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拼音、汉字,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感情世界了。要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符号生动化、趣味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二)展示语文美,丰富语文情感。小学语文中的美,不仅表现在语文学科内容本身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上,而且表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美好情感的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上。小学生在在心理上都有一种爱美之心,通过把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知识展现到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受到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进而去接近他,爱他。小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其中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就像是百花园中的一朵绮丽的奇葩,漫步其中可以达到令人神往的境界。然而这种语文的自然存在美,怎样才能够更好的印入小学生的脑海里呢?以此让他们运用到生活中去呢?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展现语文中的美,去吸引学生,让学生欣赏语文美,感受语文美,从而追求语文美。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触摸春天》,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盲女孩——安静,她虽然失明了,但是她渴望春天的到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是在触摸着人间的光明。多么美的一瞬间啊!其实在一些其他的课文中这样的美很多。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教师在授课中就很容易的把学生的心灵情感调动起来,促进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把教师的情感融入进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情感教学法与启发性教学法、兴趣性教学法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理性化。
作者:张青民 单位:新乡学院
【小学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论文09-04
小学语文小论文08-23
小学语文论文05-17
小学语文论文(经典)08-02
小学语文减负论文08-23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的论文08-24
小学语文论文(推荐)05-22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6
[精]小学语文论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