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15篇(精华)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小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小论文1
一、活动目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记数学日记、写数学小论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好地提高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根据学期初教导处的计划安排,特举行数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参赛对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截稿时间:20xx年5月31日。
四、参评小论文要求:
1、知识内容范围:以小学数学知识为主。
2、选题要求:可以是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一思一得,可以是阅读数学书籍感悟体会,也可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好策略,以数学日记或数学小论文的形式呈现。题目自拟。
3、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正文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字数一般不少于500字。
4、严禁抄袭,家长和老师可为学生提供适当帮助,但严禁代办。
五、评选办法:
1、请各班认真组织做好初评工作,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评选出优秀作品推荐到校级评比。
2、送评论文篇数分配:每班选送5篇。
六、注意事项:
请各数学老师利用日常教学时间做好学生的小论文撰写指导工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小论文2
一、问题的提出
前几天,我和几个同学在一起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抓牌游戏;它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54张扑克牌,两人轮换抓,一次可抓1到4张,最后一张让谁抓到谁就输;其中有一位同学多次胜出,可他也讲不清胜出的道理。我想,有没有保持永远胜出的办法呢?这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吗?是否蕴含着什么数学的奥秘?
二、分析与探究
怎样保持永远胜出呢?我反复多次抓牌练习、思考;
根据我们集体活动的经验得出:在剩最后5张时,先抓的人抓走4张剩下1张就会赢;而在剩最后6张时,谁先抓谁就输。为什么剩最后6张时谁先抓谁就输呢?我思索良久,觉得还是应该动笔在草稿纸列出了所有的可能比较好;当纸牌有6张时,若第一个人抓1张,第二个人抓4张,剩下1张,第一个人只能抓走最后1张就输了;若第一个人抓2张,第二个人抓3张,剩下1张,第一个人只能抓走最后1张就输了;若第一个人抓3张,第二个人抓2张,剩下1张,第一个人只能抓走最后1张就输了;若第一个人抓4张,第二个人抓1张,剩下1张,第一个人只能抓走最后1张就输了。这样四种情况一分类,我就发现第二个人赢的方法就是所抓的牌数给与第一个人凑成5张,剩下最后一张让第一个人非抓不可。随后我又发现剩下最后7张牌时第一个人先抓1张、最后8张牌时第一个人先抓2张、最后9张牌时第一个人先抓3张、最后10张牌时第一个人先抓4张,这样先抓的人若再抓牌时只要与对方抓的牌数凑成5张则一定会赢;但剩下11张牌时,无论先抓的人抓几张,只要对方所抓的牌数与先抓的人凑成5张,则先抓的人一定会输;又发现剩下最后牌数12张时第一个人先抓1张、最后13张时第一个人先抓2张、最后14张时第一个人先抓3张、最后15张时第一个人先抓4张,这样若再抓牌时先抓的人所抓的牌数只要与对方的牌数凑成5张则一定会赢;但剩下最后16张时,无论先抓的'人抓几张牌,只要对方所抓的牌数与先抓的人的牌数凑成5张,则先抓的人一定会输。
这样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当牌数是6张、11张、16张、…时,无论先抓的人抓几张,只要对方所抓的牌数与他的牌数凑成5张,则先抓的人一定会输;而其它牌数先抓的人都有办法必赢。因为54÷5=10…4,同以上的9张牌和14张牌,所以我先抓3张牌,第二次抓牌时我只要与对方所抓的牌数凑成5张,那么到最后必定只剩下1张让对方抓走,我就可保持永远胜出,实践证明正确。
通过以上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若游戏规则是“两人轮换抓,一次可抓1到4张,最后一张让谁抓到谁就输”;那么当扑克牌张数减去1的差能被5整除时,先抓的人必输;当扑克牌张数减去1的差不能被5整除时,先抓的人必赢。
三、问题的拓展
结论的发现令我欣喜若狂,我想如果也是54张扑克牌,若改变游戏规则如:两人轮换抓,一次可抓1到5张,最后一张让谁抓到谁就输;有没有保持永远胜出的办法呢?
结论显而易见,先抓的人只要先抓5张牌,无论后抓的人抓几张,接下来先抓的人所抓的牌数只要与后抓的人的牌数凑成6张,剩下最后一张让后抓的人抓走,就可保持永远胜出。
那么对于这类问题有没有其它的求解方法呢?
我豁然开朗,决定试一试倒推法。为了叙述方便,把这54张扑克牌编上号,分别为1~54号。抓扑克牌时先抓取序号小的牌,后抓序号大的牌。第一个人为了取胜,必须把54号扑克牌留给对方,因此第一个人在最后一次抓扑克牌时,必须使他自己抓到牌中序号最大的一张是53(也许他抓的扑克牌不止一张)。为了保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对方最后第二次所抓的扑克牌的序号为49(=53—4)~52(=53—1)。因此,第一个人在最后第二次抓扑克牌时,必须使他自己所抓的扑克牌中序号最大的一个是48。为了保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对方最后第三次所抓扑克牌的序号为44(=48—4)~47(=48—1)。因此,第一个人在最后第三次抓牌时,必须使他自己抓牌中序号最大的一个是43,…,把第一个人每次所抓的扑克牌中的最大序号倒着排列起来:53、48、43、…,观察这一数列,发现这是一等差数列,公差d=5,且这些数被5除都余3。因此,第一个人第一次抓牌时应抓1号、2号、3号等3张牌,然后对方抓a张牌,因为a+(5—a)=5,所以为了确保第一个人从一个被5除余3的数到达下一个被5除余3的数,第一个人就应抓5—a张牌。这样就能保证第一个人必胜。
四、问题的启示
上面这个游戏求解过程中体验到两种数学思想方法,首先是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方法,其次是采用倒推的逆向思维方法;我深深感到它们绝妙无比,这又不禁使我联想到在课外做到的两道有趣的习题:
1、平面上5条直线最多能把圆的内部分成几部分?平面上100条直线最多能把圆的内部分成几部分?
分析:如果直接画图解答,那么寻求问题的答案就显得非常困难;如果是“退”到问题最简单情况开始观察,逐步归纳并猜想一般的递推公式,问题就迎刃而解。
解:
假设用ak表示k条直线最多能把圆的内部分成的部分数。这里k=0,1,2,…。如图可见。a0=1,a1=a0+1=2,a2=a1+2=4,a3=a2+3=7,a4=a3+4=11,…
归纳出递推公式an+1=an+n。即画第n+1条直线时,最多增加n部分。原因是这样的:第一条直线最多把圆分成两部分,故a1=2。当画第二条直线时要想把圆内部分割的部分尽可能多,就应和第一条直线在圆内相交,交点把第二条直线在圆内部分分成两条线段,而每条线段又把原来的一个区域划分成两个区域,因而增加的区域数是2,正好等于第二条直线的序号。同理,当画第三条直线时,要想把圆内部分割的部分数尽可能多,它就应和前两条直线在圆内各有一个交点,两个交点把第三条线在圆内部分成三条线段,而每条线段又把原来一个区域划分成两个区域,因而增加的区域部分数是3,正好等于第三条直线的序号,…。这个道理适用于任意多条直线的情形;所以递推公式an+1=an+n是正确的。这样就易求得5条直线最多把圆内分成:a5=a4+5=11+5=16(部分)。
要想求出100条直线最多能把圆内分成多少区域,不能直接用上面公式了,可把上面的递推公式变形:
∵an=an—1+n=an—2+(n—1)+n=an—3+(n—2)+(n—1)+n=…=1+1+2+3+4+…+100=1+,∴an=1+=1+=5051
2、甲、乙、丙三人各有铜钱若干枚,开始,甲把自己的铜钱拿出一部分分给了乙、丙,使乙、丙的铜钱数各增加了一倍;后来,乙也照着甲的方法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给甲和丙,使甲、丙的铜钱数各增加了一倍;最后,丙也照着这样的方法做,使甲、乙的铜钱数各增加了一倍;这时三人的铜钱数都是8枚。问原来甲、乙、丙三人各有铜钱多少枚?
分析:我们往往考虑常规的方法,直接列算式或列方程解答,可是却非常繁琐复杂;如果能从结果出发逆向思考,利用倒推法就能轻易求的结果。
解:根据最后三人的铜钱数都是8枚,我们来列表倒推还原:
甲
8
8÷2=4
4÷2=2
2+7+4=13
乙
8
8÷2=4
4+2+8=14
14÷2=7
丙
8
8+4+4=16
16÷2=8
8÷2=4
答:原来甲有铜钱13枚,乙有铜钱7枚,丙有铜钱4枚。
综上两题所述,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五、我的感想
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个游戏的探究,使我获益匪浅。抓牌游戏让我明白: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方法,以及采用倒推的逆向思维方法,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疑难问题的两把金钥匙,只要你善于思考,学会运用,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游戏中有数学,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数学就像万花筒,充满神奇的力量,有无穷的奥妙,我相信只要你关心她,她就能深深吸引你。
数学小论文3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例题,题目是:
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参观科技馆。有100名学生和50名老师。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0元,儿童半价。问:需要多少元?
小红举手,老师点小红上黑板解答,小红的算式是这样的:
10/2=5(元)
100*5=500(元)
50*10=500(元)
500+50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好的,有没有别的方法?”小月举手,老师点小月上黑板解答,小月的算式是这样的:
(100/2)+50
=50+50
=100(名)
100*1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非常好,请小月上台讲解。”
“我的是先用100/2=50(名),它的意思是:因为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2倍,有100名儿童,所需要的票价就等于50名成人。再用50+50=100(名),也就是加上老师,一共有100名“成人”,最后用100*10=1000(元),就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小月解说道。
“很好,谢谢小月,你的解说很全面。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巧算门票’,好,下课。”老师说。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_”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豁然开朗,我不能用量杯,先在里面装些水,记下水位。随后把那个苹果放入水中,此时的水位上升了不少,再记下上升后的水位。最后用上升后的水位,减去先前的水位,不就算出苹果的体积了吗?我高兴极了,向妈妈汇报了实验结果,妈妈这回是满意的笑了。
我大口地啃着苹果,这正是最甜美的食物!
数学无处不在,你说是吗?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你碰到问题就不会自己想一想再问吗?!”妈妈火冒三丈。哎呀,谁叫我这个头脑不是数学头脑呢?做难一点的题目就开始问这问那,唉,还是自己想想吧!
我呆呆地望着这道数学题:同学们去植树,如果每人栽8棵,则少7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则多出8棵树,问有多少个学生?他们一共要植树多少棵?讨厌,又是盈亏问题,这奥赛快乐训练就不能出些别的题吗?但是气归气,到头来不还是要做吗?这道题有两种方案,每人栽8棵和每人栽7棵,这样每人少栽1棵,原来的少7棵就变成多8棵两种分配总差额是:7+8=15(棵),诶,这样接下来的步骤不就和前面的例题一样了吗?先根据方案找出个体差,再根据结果找出总差,然后求出总差中包含个体差的个数,最后根据数学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来求出结果。这道题也可以运用这个公式啊。得到:
学生:(7+8)÷(8-7)=15(个)
树:8×15-7=113(棵)或者15×7+8=113(棵)
答案不就出来了吗?有15个学生,一共要植树113棵。
这认真想,还就有了思路和兴趣了,我便“唰唰唰”地往下做:鼓号队同学排队,如果每行站8人,则多24人;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4人,问一共站多少行?有多少个学生?同样的思路,求出两种分配的总差额为24-4=20(人),再运用公式得到:
行数:(24-4)÷(9-8)=20(行)
学生:20×8+24=184或者20×9+4=184(人)
我越做越高兴,自己能解出这么多难题,并得到一个重要的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以后可以更好的运用来解难题。
做着做着,我渐渐悟到:其实做难题并不难。
数学小论文
数 学 小 论 文
泰师附小六(4) 季雨欣
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题记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买衣服,我一个人在家,这可了坏了我这个“滑头”。我蹑手蹑脚的走到电脑旁,开启电脑,本想在“网”里“畅游”一番,可我这个聪明老爸早就知道我这招,便在电脑上设了密码!唉!怎么办呢?只能碰碰运气是一下啦。可我左试右试,每次都不行。
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xx÷20xx分之20xx
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
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那不就成了,直接:
=20xx÷20xx分之20xx×20xx+2005
=20xx÷20xx分之20xx×20xx
=20xx×20xx×20xx分之6
=20xx分之20xx
啊!终于算出来了!在我伸懒腰时,脑子里又有一个“亮点”,也可以反过来用20xx又20xx分之20xx:
=1÷(20xx又20xx分之20xx÷20xx)
=1÷(20xx÷20xx+2006分之20xx÷20xx)
=1÷1又20xx分之1
=20xx分之20xx
哈!我用两种方法算了出来,正想把正确答案输上去,可门去却开了!唉…
可这一次虽没有玩的着电脑,但却也让我在无意中锻炼了自己,也想告诉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每一道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说自己智商差,不要畏惧难题,只要仔细读题,认真思考,你也可以是100分!
数学小论文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 算。也可以这样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数学小论文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跟数学有关的事情,例如你去小店买东西,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在学校举行庆典时,老师要点明学生人数;经营小店的老板要算一算每个月盈亏多少……这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
瞧,我又碰上了一道数学难题了。在玩推箱子的游戏中,当我玩到第七关时,我就不知道如何去推了。问爸爸妈妈时,他们想了一下也不知如何去推,这可难倒了我,我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打算明天再想。结果这件事就被我遗忘在脑后了。
而就在前些天姐姐来到我家玩,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老姐的手机玩弄起来,偶尔发现了推箱子这个游戏,便饶有兴趣的玩起来,大约过了3分钟,我又与第七关相遇了。我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力所能及的推法,仍旧无济于事。姐姐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怎么样,玩不过去吧!”我一听火冒三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关闯过去。
我静下心来,手中拿着纸和笔,把自己尝试的每一种推法都画下来,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我一共整理出了十二种推法,终于找到答案。后来学了数学,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穷尽法,即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都一一找列出。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
数学小论文
等差数列的小发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
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1+2+3+4+5……+97+98+99+100=?老师讲解的算法为: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
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1-3+5-7+9……-1999+20xx=?
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xx
=(1+5+9+……+20xx)-(3+7+……+1999)
但是,在计算1+5+9+……+20xx,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
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
5)6、8、10总共有几个数?
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
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即,
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
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
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
2)2、3、4…·8、9、10的个数=(10-2+1)/1=9
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
4)2、4、6、8、10的个数=(10-2+2)/2=5
5)6、8、10的个数=(10-6+2)/2=3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xx
=(1+5+9+……+20xx)-(3+7+……+1999)
=(1+20xx)*-(3+1999)*
=20xx*-20xx*
=1001。
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数学小论文
一天,我和妈妈上街去,看见一个小摊前围满了小孩。好奇的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摊主设了个可得奖品的游戏。一尺见方的硬纸板上用黑笔画了个“?”并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上1. 2. 3. ……12。1. 3. 5. 等奇数格上放了手表等较贵重的物品。2. 4. 6. 等偶数格上是些不值钱的'小贴纸,纸盒正中有枚小指针。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轻轻拨动小指针,它就会转起来,当它停下来时,看停在几号格,然后你再按指针所指的数字往后走相应的格数,这时走到的格子里的物品就归你了。每玩一次只要付一元钱给摊主即可。
奇怪,怎么玩的人都只得到小贴纸呢?妈妈让我好好想想这中间有什么奥妙。
我想,小指针可能停在1. 3. 等奇数上,也有可能停在2. 4. 等偶数上。但问题的关键是还要往后走与它相同的格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也就是说,一个数加上它本身,结果肯定是偶数。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奇数还是偶数上,最后得到的偶数的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得到奇数的可能性是0。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指针停在奇数“5”号格。这时还应该往后走5格,6. 7. ……10,好,停在“10”号格上了,假如指针停在偶数“6”号格,再往后走6格,7. 8. ……12,就停在“12”号格上了。
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哪里,往后再走同样的格数后,所得到的都是偶数,因此小朋友都只得到最便宜的小贴纸,而得到贵重物品的可能性是0。这个摊主肯定能赚钱。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把戏只是运用了某些知识,只要你肯动脑,勤思考,多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你就不会轻易上当了,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
_浅谈“最大公约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我们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课本,讲到了“最大公约数”的问题。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约数”。我们说,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例如:12能被1、2、3、4、6、12这六个数整除,那么12就叫做这六个数的倍数,这六个数就分别叫做12的约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那么,什么是“公约数”呢?我们说,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例如:12的约数是1、2、3、4、6、12;18的约数是1、2、3、6、9、18;那么12和18“公有”的约数1、2、3、6,就叫做12和18的“公约数”。这四个“公约数”中,1最小,6最大,那么1就叫做12和18的“最小公约数”,6就叫做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可以看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它们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二、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先分别求出每个数的“约数”,然后找出它们的“公约数”,再在“公约数”中找出最大的一个。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质数”和“合数”。课本上的定义是: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例如:2、3、5、7、11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例如:4、6、8、9、10、12都是“合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例如:60=6×10=2×3×2×5;28=4×7=2×2×7。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也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就叫做“分解质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中的任意一个。一般为了简便,常常采用“短除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所谓短除法:就是先用一个能整除这几个合数的最小质数(除数),同时去除这几个合数,得出的商如果有一个是质数,则这个除数就是这几个合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得出的商都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有一个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相乘,就是这几个合数的“最大公约数”。
三、“最大公约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下:
“一张长方形的钢板,长75厘米、宽60厘米。现在要把它切割成若干块小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边长为整厘米数,有几种切割法?如果要使切割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可以切多少块?”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求“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因为切割的正方形边长必须能同时整除75厘米和60厘米,这就是求75和60的“公约数”的问题;要使切割成的小正方形面积最大,也就是要使它的边长最大,这就是求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的问题。
解题:
1、用“分解质因数法”求出75和60的“公约数”:
75=3×25=3×5×5; 60=2×30=2×2×15=2×2×3×5
75和60的“公约数为:1、3、5、15,所以,有4种不同的切割方法。
2、用“短除法”求出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
3|_ 75__60_
5|_25__20
5 4
所以,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是:3×5=15
要使切割成的小正方形面积最大,可以切割的块数是:
(75 ÷15)×(60÷15)=5×4=20(块)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是和社会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就要从小学好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数学非常重要,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的,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
比如你要盖一栋楼房,必须要计算好每一层楼的面积,每一个房间的面积,计算时你就要先看看它是什么形状,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以边长,圆的面积:ルr的平方……假如你不认真记好这些,面积就会计算错误,有可能导致沙石材料的浪费或因为材料供应不足而停工……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影响多大的麻烦啊!所以,我们要从小背好公式,才不会引发大错误。
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学好它,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介的方法: 首先,一定要抓紧上课的学习时间,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一定要全部弄懂,不留一丁点儿的漏洞,若有不明白的地方马上问老师;其次,回到家一定要将当天老师教的内容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复习完之后多做几道题巩固运用知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
我们要攀登到数学这座高山的顶峰,去研究它,探索它,从中体会乐趣!
百花小学 六一班
邬佳颍
数学小论文4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兰州,到了兰州当然要吃兰州拉面啦!于是,我们点了三碗牛肉拉面,吃了起来。
我是个好奇心十足的孩子,无论什么问题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次也不例外。我想看看兰州拉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就向“取餐处”走去。
我看见师傅把一团揉好的面拉长,“咣”的一声摔在案板上,重复多次。我好奇地问:“师傅,这是在干嘛呀?为什么要这样呀?”“这主要是提高面的.韧性。”
然后,师傅把长长的面反复地折叠、拉长、折叠、拉长,一个面团变魔术似地变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拉面了。
我反复琢磨,发现秘密就在于“乘2”。面团先拽成一根面,经对折后就变成了两根面,再拉长后对折就成了4根面,于是有了1×2、2×2、4×2、8×2、16×2、32×2、64×2、128×2、256×2、512×2、1025×2……
原来数学无处不在,只是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数学小论文5
我是锦城小学五一班的靳培语,我很喜欢我们的学校,我们学校以体育和科技为两大特色,励志启慧,享受成长。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体育和科技方面的活动。
对于我最喜欢的排球,它就是我的闺蜜,平常我有什么心事都会对它说,它知道我的所有秘密,可是我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太了解它,因为我只知道它是球体。我还想给我的“闺蜜”做一件美丽的外衣,可是问题来了,我需要多大的布呢?
如果我用纸来覆盖球体的表面,当把球体表面覆盖完毕,我们在把能纸张的面积相加就能算出来排球的表面积。就用这种方法:转换法。有想法不去行动可不好,于是我立刻找好材料,准备做这样一个数学实验。
首先我找来了5张长方形的纸,每张纸的长是24.5厘米,宽是17.6厘米,面积就是24.517.6=431.2平方厘米。之后我就开始给排球“穿衣服”了,一共穿了4件“衣服”,那么用我的这个方法算出它的表面积大约是431.24=1724.8平方厘米。为了证实一下我的这个答案是不是接近用公式算出的答案,于是我又立刻上网搜索了球的表面积公式:S=4,我根据公式中需要的条件,进行了测量:先要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少。球的半径可没有那么好知道的,费了我很多脑细胞才想到用什么方法测量。首先,我拿来了两个直尺,把球靠在拐角处,用两个尺子,一把抵着,一把测量,量出来直径为21厘米。半径就为10.5厘米。半径给我测量出来以后,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球的表面积=43.1410.510.5=1384.74平方厘米。两个答案相差了340.06平方厘米,相差这些面积可能是白纸覆盖的时候有重叠。才导致相差了这么多。误差那么多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决定去请教我的老师。我把我的想法和赵老师说了,赵老师鼓励我坚持下去,找到原因。并且决定帮助我。我很开心。赵老师说:“排球是球体的一类,球体属于立体图形,我们要是想要给她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就要知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也就是计算这个球体的表面积,它的表面积S=4,书上说可以取它的近似数3.14,也就是只要知道半径r,我们就能知道了,我知道平面图形圆的直径只要测量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的.距离,就是直径d的长度,d除以2就能算出半径,可是排球是一个圆的球体,我没有办法用直尺去测量,它的半径怎么求呢?半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可能是导致这道题误差的一个原因。,说我们可以利用游标卡尺来测量,说着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数学器材室,我们找到了游标卡尺,经过测量,我们测得排球的直径为20.80厘米,那么半径就为10.40厘米。太好了,我无比的兴奋,我迫不及待的算出需要布料的面积S=4=43.1410.4010.40=1358.4896平方厘米,这次计算出来的面积和气自己测量的相差1384.741358.4896=26.2504平方厘米。老师说其实你用长方形覆盖是粗略的计算球体表面积的粗略方法。回和实际情况误差挺大。你第二次和老师的计算的误差是由于球体的半径出现了误差,虽然两次的半径只相差了0.1厘米。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最后表面积却相差了26.2504,所以在数学上有一句话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今天你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终于找到原因了。我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老师笑着对我说,其实你闺蜜的”腰围“和”肚量“也是能够算出来的。也都有计算的方法。老师边说边指给我看,腰围就是半径为10.4的圆形的周长,所以周长就可以通过公式C=2r=23.1410.40=63.512厘米,它的肚量,就是它能够容纳的体积,它有一个计算公式V=(4/3)=433.1410.4010.4010.4=4709.4306立方厘米,可以取近似数为4710立方厘米。
最后,同学们,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哦!这个探索的过程真的很开心。并且收获很多。
数学小论文6
买 衣 服
的衣服都是妈妈买,爸爸、妈妈和我都穿得很得体。星期天妈妈又要给我买衣服,叫我陪她一块去。
到了商场,我看见一双漂亮的运动鞋,我好喜欢,就叫妈妈给我买。妈妈看了款式,问了价钱是45元,觉得比较合适掏钱给我买了。看见妈妈给而买了我喜欢的运动鞋,我十分高兴。
买了鞋后,我们又上了卖服装的三楼。呀服装真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各种品牌应有尽有,我有点目不暇接了。妈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我和妈妈边走边看,我看中一件白色连衣裙,试穿了一下,妈妈说有点小不合适我们继续挑选,最后我和妈妈都看中一款粉色的连衣裙,大小合适。标价88元,价格较高。但妈妈见我喜欢,就和营业员商量,最后花80元买下了。
我们又逛了一会,妈妈又花360元为爸爸买了一套漂亮的'西服。我们就离开了商场。
今天,妈妈一共花了45+80+360=485元钱买衣服,可她没有为自己买一件,全为了我和爸爸。妈妈爱我和爸爸。我更爱我的妈妈。
数学小论文7
利用除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今天阳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忽然发现这样一道题:比较1111/111,11111/1111两个分数的大小。顿时,我来了兴趣,拿起笔在演草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一种解法。那就是把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规律,同分子分数,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解出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那么也就是1111/111>11111/1111。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数学小论文8
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陪妈妈去逛街买衣服。在一家商场,妈妈看中了一件大衣,营业员阿姨说:“我们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所有衣服在原价基础上打七折,现在买最划算了。”妈妈说:“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可是折扣少了点,能不能再打点折?”没等营业员阿姨回答,我就抢着说:“就是。阿姨,你给我妈妈打个高一点的折扣吧,我看就九折吧!”我刚说完,营业员阿姨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啊,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你妈妈同不同意啊?”我很得意地看着妈妈,心想:还是我厉害,一下就打到了最高的折扣。谁知道妈妈也笑了,她摸着我的脑袋说:“傻孩子,折扣不是这么算的。把一件东西原来的价钱平均分成十份,每份叫作一折。十元钱的一折就是一元。那么六折和九折哪个更划算呢?”我仔细想了想,哦,折扣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十元钱的六折就是六元,九折是九元。原来折扣是越低越划算。“阿姨,我弄错了。你给我妈妈打个五折吧。”阿姨笑着说:“嗯,看来你还是个很灵活的孩子嘛,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给你妈妈打五折吧。”我刚想向妈妈炫耀一下,妈妈说:“那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的原价是965,你帮妈妈省了多少钱呢?”这可难不倒我,我张嘴就来:“原来阿姨给你打的是六折,我帮你争取到了五折,也就是省了一折的钱,就是96.5元。”“嗯,不错,算的还挺快,还知道用最简单的方法!”
得到妈妈的夸奖,又学到了新知识,我可不想这么快回家。“妈妈,我们再逛逛吧。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更便宜的东西呢!”
我们正逛着,就到了一家专柜,他们的促销方式跟别人家还真不一样。妈妈看到了一件羊毛衫。这件衣服单价317元,活动期间满170减60,不做活动打8折。服务员问我们是以活动价买还是以原价买。我说:“当然是以活动价买了!”妈妈说:“不,你算一下,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还是以原价买便宜?”我想:肯定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这还用算吗?不过妈妈要算那就算一下吧。317÷10=31.7 ,31.7×8=253.6元。 317中有一个170,能减60元。 317-60=257元。 257﹥253.6,这样算下来,打八折比活动价还要便宜。哎,我又想不通了:既然原来的方法更便宜,那为什么还要搞促销活动呢,那不是骗人嘛!妈妈告诉我,那可不一定。原价不一样,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打折方式。如果这件衣服原件是340元,那么打八折就是272元,但是按照活动价,就可以减掉120元,只要220元就可以了。噢,原来是这样!买一件衣服,如果不好好地想一想,算一算,也是要吃亏的。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其实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统筹时间,轻松生活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为了我们的家付出了很多很多······
每天早上,妈妈都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洗漱打扮以外,还要煮鸡蛋、热牛奶、热面包或是下面条、蒸包子,给我和爸爸找衣服、拿袜子,收拾房间床铺等等。妈妈总是说早上的时间不够用,太紧张了。
自从在数学课上学习了《统筹》之后,我就想能不能用我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帮帮我那可爱的妈妈呢?让妈妈早上过得既轻松又快乐!
首先,我统计了妈妈早上要做的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洗漱5分钟,化妆换衣5分钟,煮鸡蛋8分钟,热牛奶2分钟,热面包(包子、馒头)3分钟,给我和爸爸找好衣袜需要4分钟,收拾房间床铺3分钟,吃早餐15分钟总共需要用时45分钟。
其次,我和爸爸商量后决定我们的事情我们自己做:我和爸爸的衣袜我们自己拿。这样可以给妈妈省下4分钟的时间。原本4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到41分钟。
然后,我把剩下来的这些事情根据时间先后和用时多少进行了合理地整合,我给妈妈的建议是:
煮鸡蛋8分钟的时候同时妈妈洗漱(5分钟)和收拾房间床铺3分钟(共计8分钟),热牛奶2分钟,热面包(包子、馒头)3分钟的同时妈妈化妆换衣5分钟(共计5分钟),我们一起吃早餐15分钟。这样算下来妈妈一共用了28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来45分钟的事情。这样安排的话,妈妈早上做同样的事情只需要28分钟了,能节省出17分钟的时间呢!
根据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我帮妈妈解决了早上时间紧张的问题。这样我每天给妈妈节约了17分钟,一个月(按30天计算)就节约了510分钟,一年(按365天计算)就可以节约6205分钟的时间。就相当于一年节约近103.42小时、约4天多的时间呢!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同时帮爸爸、妈妈来统筹计算生活用时,让我的数学学习成果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数学真有用,可以让妈妈过得更轻松、快乐,我爱数学!
数学老师比数学有趣
数学老师讲解题目很有趣!他让我们时时常动手实践,不读死书。在他的引导下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记得上次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心知肚明,讲公式的话班里的“四大金刚”又要不懂,怎么办呢?还好老师专有一手绝活,本来应该是(a+b)×c =a×c+b×c的枯燥公式硬是被老师改成了“c”拿起“叉叉武器”到城墙(小括号)外面站岗,城墙里面是老百姓(a, b),老百姓出来和哨兵握手(即a×c+b×c),就是这个计算定律。我们在大笑声中也更深刻的记住了新知识。
沈老师叫大家订正作业也很特别。他不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着我们一步步在迷茫的世界中摸索前进,直到看见曙光。就拿我上次的经历来说吧,《基础训练》上一道思考题:魔术师肯尼的橡皮筋拉动一次长度变为原100倍,收回一次长度缩小为原100分之1,问原长度为1.225c时,拉四次收三次时皮筋有多长?我写成了(4×100-3×100)×1.225=(400-300)×1.225=100×1.225=122.5(厘米),满心以为这次又可以得到一个小红旗。作业发下来时居然多了个刺眼的“×”,我不明就里,就又交了上去。下课,沈老师喊我去办公室亲自讲解。他先问我拉一次是多少,我说是122.5,他说乘以4个100就是4×100么?这时我恍然大悟,连忙说我会做了,可是老师把我拉回来,说肯定不是简便方法,我列出算式,1.225×100×100×100×100÷100÷100÷100,天啊!这要是一步步算要算到什么时候!老师的话真是灵验!老师见我这样,说:“我们学简便运算时不是有抵消么?”听此一说,我又恍然大悟。我接着往下算,其中3个乘100抵消3个除以100,还剩下一个乘100,只要算1.225×100=122.5(厘米)就行了。老师微笑着摸了摸我的头:“不错,悟性很好,以后每道题都要仔细观察数字的特点,多想几步就会柳暗花明!”这老师,口才不是一般的好!我也更加牢固的记住了这道题,不会错了。
在沈老师的讲解下学知识,数学课才是真正的有趣、快乐!
简单推理之我见
下午,数学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份数学试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附加题:简单推理。
对这一题,我用表格排出了4同学的身高。但要怎样做这题呢?此题要求我们根据条件,分别判断出4人的身高,所以要先找到突破口,再用推理的方法,找出最后的答案。再走这类题目前要注意以下三点:1.看清题目与条件。2.慢慢思考,勿入“陷阱”。3.仔细推理,答案就在你面前。
就拿这道题目来说吧:“四(1)班几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1米、1.35米、1.46米、1.44米。已知王豆比李苗高,但比张志矮;又知道王豆比陈明矮,张志比陈明高。你知道他们的身高各是多少吗?”这一题中,已经给了我们4个数据。所以,我们首先要用排除法找出最矮的人。如果你仔细看题目,可以看出李苗的身高最矮。因此可以肯定李苗的身高是1.35米;接着看第三高的人,根据条件,这个人的身高不会比1.44米高,也不比1.35米矮,那么有这身高的人就只有王豆了;接着看第二高的陈明,为什么说陈明是第三高的人呢?仔细看条件,陈明不是最高,但我们又已经知道了李苗和王豆的身高,所以陈明的身高是1.44米;最后,就只有一个人——张志的身高了,所以1.46米是张志的身高。
通过例题,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简单推理一类题了吧。我们只有冷静、仔细,才能找到突破口,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小数点移动想到的
大家应该很熟悉小数点的移动,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往右移动1位、2位、3位……,可大家发现了没有:一个个的去数这个数所乘的另一个因数末尾有多少个0太麻烦了,还容易出错。所以我想到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只要把这个数的个位和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替换一下,然后其他的数字按原来的顺序和位置照抄上去,没有数字的地方用0占位即可,
例如:12.33×1000,我们把个位数上的“2”移到因数1000的`最高位上,前面的十位上的“1”依然写在“2”的前面,后面的“33”分别占据了1000的前两个“0”所在的位置,后面的一个“0”依然照写即可,于是数字就变成了“12330”
“0”占完了就在那个数的后面点上小数点了,后面的数还是照写。例如:12.33333×1000就变成了12333.33.
小数点的重要性
记得,第四单元的考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其中有一道题:把( )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的数是2507,本应该是25.07,可是我有了坏毛病,把25.07的小数点点的像个0,这样让人容易看成是25007,扩大了1000倍,这个题目我被扣了一分,心里很不服气,回到家我让妈妈给我评理。妈妈看后,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她说:“我是农贸市场的收费员,如果我收了别人25.07元,我也向你这样,把25.07写成25007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低下头算了一下,吓得嘴巴都合不拢。如果妈妈也像我这样,不是要赔去两万多元钱吗?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看似一个小小的点,如果我们总是粗心大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错误。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每一件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多和数学是分不开的。
我所知道的小数
小数,我们这一学期已经学过了,但我希望先回顾一下课内的,再离开课本,深度了解一下。
我翻开书,便看见了小数的第一课时上面有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小数的乘法是先把两个数末尾对齐,再和整数乘法一样乘,但所得出来的积还要数一下上面两位因数的小数点移动了几位。小数的除法和整数一样列数式,但切记商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我们再去课外找: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无理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根据十进制的位值原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它是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号,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0.3是纯小数,3.1是带小数.
关于小数还有好多的用法、知识等,我们得长大后再学习。
数学小论文9
摘 要:课堂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巧,而且还要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等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生活;自主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而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和谐的数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打造出高效率、高效益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热情,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函数是中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也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打好了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店销售一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单价是13.5元时,销售量为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以多售出200件,请分析,销售单价多少时,获得的利润最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也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就需要依靠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获得,所以,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进入课堂活动当中,从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好前提工作。
二、开展自主学习,激发探究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开展自主学习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过程中找到探究数学的乐趣。因为我们都非常清楚,作为主体的学生如果缺少乐趣,缺少兴趣的话,即便是教师教学方法再丰富多彩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取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感受数学概念、定理、定律的形成,逐步拉近学生与数学教材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①掌握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②观察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感受在两圆的各种关系中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到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接着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上述之外,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因为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逐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课堂氛围,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杨光明。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xx(10)。
数学小论文1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数学小论文11
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数学感兴趣呢?除了数学本身的魅力之外,我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惧怕数学,不觉的学习数学有压力,能轻松、快乐的学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制造矛盾、玩游戏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引导对话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学,感受到数学有趣,数学简单,数学好玩。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是学生玩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是我们几位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实践、探究总结出的一些策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建立问题与新学内容的“链接”,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利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故事导入
(出示小动物郊游图)小朋友,你们看,今天天气很好,小动物们都出来郊游了。小兔子还带着画板呢!瞧瞧它画的多漂亮啊!
师:看到这幅画,老师有两个问题要问大家,如果小兔子要给云朵的外边框涂成红色,红色边框的总长是指什么呢?(教师将云朵外边框涂成红色,有意识的用鼠标在云朵外边框围一圈)
生:周长。
师:对,如果小兔子想给云朵边框内涂成白色,哪么白色的面应该有多大呢?(教师将云朵涂成白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面有关的知识,那就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想知道面积怎样算?
生3:想知道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4:想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价值,那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面积?
(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引出课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思维历程,体会不一样的数学成功感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新知识和面对新问题时,个体往往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依据自己原有的认知能力,对新问题给以解释或提出预期的假设。由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常常报以好奇、猜测的态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对一些未接触的新知识进行猜想,然乎引导学生想办法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以此来完善他们的知识机构。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都掌握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送一个童话故事给大家,喜欢吗?请看:(多媒体动画情境):狮子大王准备把两块地分给小山羊和小猪猪,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正方形。小猪猪一看,急急忙忙地挑了一块长方形地,然后得意洋洋地对小山羊说:“哈哈,你真笨,我这么胖都比你跑得快,看来我占到便宜拉。”可小山羊却不紧不慢地说:“真的吗?”同学们,你们说小猪猪占到便宜了吗?“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数学小论文12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数学,经常从人们身边走过,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要使用到数学,例如算单元平均分、统计校园电费……等等数不胜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购物,买过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样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为散称和包装。爸爸妈妈问我:“儿子,你希望买什么糖呢?”我望着玲琅满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择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选了巧克力糖。这时妈妈又给我出题了,他说:“那儿子,你说我们是买散称的呢,还是买包装的呢?”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立即心算起来:散称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装的则58.9一盒。散称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装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不过,单单看重量还不能决出胜负,就让我仔细算算——其实算这个并不难,直接用1000克=1千克1千克=2斤58.9÷2=29.45(元)29.45元>21.9元所以散称比包装更划算!我高兴的把我得出的结果告诉妈妈,妈妈高兴的.点了点头,夸我爱动脑筋,因此我也就成为了妈妈的"小会计"。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现了一道趣题:
大河上有一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从东向西过桥的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
我初看这道题,一点头绪也没有,难不成坐船过去?这是不可能的。难道走了一会往回走?唉,这好像行得通……
我经过反复的计算,先想到了走到2分59秒的时候把头转回去,看守的人就会让我往回走,这样不就过去了吗?后来又想了一会,得出只要在走了2分30秒至2分59秒的时候往回走(最好不要到2分59秒的时候走,因为可能你还没转过头来,看守的人就发现了。),就可以成功过桥。
大家肯定都会说这么容易的题谁都会做,我拿出来吹嘘什么?不,这样子你就错了,我并没有在炫耀自己,我是在告诉大家数学在于联系生活思考,在于全心全意去领悟,而不是拿着别人的成果炫耀。
数学小论文13
最近,我们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式。我认真学习了课内知识,并做了一些课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学习和练习情况,我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此方面的考好主要有一线六个方面:
一是卷。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形状的纸卷成圆柱的形状,然后算圆柱的最大体积。例如:一个长12,56米、宽9。42米的长方形,卷成一个圆柱,重叠部分忽略不计,求圆柱的最大体积。这种题目有两种可能,以长为圆形或以宽为圆形。因此,要把这两种可能都算出来,然后比较。这种题目要注意的是:必须看清楚是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卷成圆形。
二是转。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的'纸,延一条边旋转3600,求所得形状的体积或面积;举个例子: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以长为轴旋转一周,算得到的形状的体积。一个长方形的纸,旋转一周得到的形状是圆柱体,然后利用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就能得到答案。这种题目要注意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旋转的。
三是削。就是一种形状的物体,按一定规则消除一些部分,计算剩下形状的体积或表面积,这种题目要注意的是:要把所有的可能全部计算出来,不能偷懒只计算一种。
四是铸。就是把一种形状的物体融化成液体,然后重新浇铸成另一个形状的物体;这种题目要抓住形状虽然变化,但体积不会这一关键点来考虑。
五是增。就是在一种形状上再继续增加一种形状。这种题目路要注意增加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六是切。就是吧把一种形状切成几段,然后告诉你增加了什么,增加了多少,让你计算原理的,这种题目要看清楚是怎么切的,切了以后有什么变化,面积如何增加,等等。
以上是我对近期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大家说数学是不是很神秘而又充满趣味呢?
数学小论文14
摘要:
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一生能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提问、书写习惯和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良学习习惯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习惯养成
教育的根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二是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习惯等。一个人在其小学阶段,是接触正规教育的最早阶段,这一阶段个人的性格、行为等最易受到环境影响,也最容易被塑造。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从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等多方面来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其效果最为显著,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更够充分地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大多比较好动,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别的事物吸引而无法长期地、专注地关注某一项内容。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是一项持久的课题,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及努力。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将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在教授《分一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大量的图片及实物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们对看到的图片及实物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方法及理由;也可以提出一些有趣地、引导性的提问,如“今天是班级卫生比赛,小朋友们打算如何整理教室,赢得比赛的第一名?”等。这种授课方式设置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生同老师良好互动的氛围。此外,对于在课堂中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并乐于倾听他人想法、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在学生中树立起乐于倾听的优秀榜样,鼓励学生们向榜样靠齐。通过上述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2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是一个人取得进步的必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对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这点非常好。但学生们提问的质量和表达问题的条理性都十分欠佳。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同时通过案例指导、实际讨论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和表达问题的方式,增强提问的质量和表达问题的条理性。以数学教学为例,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一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将7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并阐述是否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这个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此时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使学生们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再如,如在进行《认识时分秒》一课时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拨钟进行提问,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但是有时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来进行学习同时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学习,合作的种子便在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除上述方法之外,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给出一些争议性的题目,让学生的小组讨论解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优良的书写习惯
我们总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从书写习惯上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的书写习惯十分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书写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书写姿势端正、执笔方式和笔画顺序正确以及字迹清晰工整,这点与语文教学中的要求类似;另一方面是横式、竖式、递等式等数学式的写法要正确,文字题、四则混运算和应用题要有解题过程以及答案写在正确的位置等数学学科独有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提高数学解题正确率,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讲课、批改作业时要格外注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此外,教师本身也应注意个人的书写习惯,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展开头脑风暴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交流想法、动手实践、分享知识,能够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与同学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等,将学生合理地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在学习小组中安排领导人,负责发言、召集等任务。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教师应把控好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保证合作探究的有效性,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如在教授《认识时分秒》这一课时,可让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控制对方的发言时间,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5结语
每位教师应当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不仅仅只着眼于眼前的知识传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责任,在数学教学中的习惯养成对于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去对待,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肖,颜晓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2:143-144.
[2]魏玮.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73-74.
[3]刘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数学小论文15
摘要: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两方面入手,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使用情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课件
1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因为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不太感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口头和板书来讲解即可,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如同画蛇添足。因此,虽然学校配置了相当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是闲置的,一般只停留在摆设的层面。这就使得这些教育技术装备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许多数学教师不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专业素养,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能力偏低,且用途不当。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一般具有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许多数学教师因为对装备的操作并不熟悉,因而导致在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时常出现因为操作不灵活而浪费时间的情况,或者是损坏装备的现象。此外,许多数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不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内容详实的课件。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上课时,一般很少或不使用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在比赛或者公开课时,为了取悦评委或者领导而使用。这样就使课件失去了它本身的教学意义。有些数学教师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具备多种功能,对于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许多数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就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盲目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和学生实际,只注重形式,不在乎实际效果,使一堂讲授知识的课变成欣赏课,没有真正理解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本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深化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针对许多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的问题,学校应该将在课堂中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纳入对教师的要求中去,帮助端正教师认识,使教育技术装备逐渐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初中数学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数学课,让数学教师领略现代教育技术为数学课带来的改变与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扭转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态度,推动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从而让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加强对现有数学教学队伍技术装备方面专业素养的培训,引进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对于现有的数学教学队伍,学校应请专业的技术装备人员为教师进行培训,并进行相关使用方面的指导,帮助数学教师解决使用方面的困难,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校更应引进具备技术装备专业素养与数学专业素养相结合的新型人才,这样既能改善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品质结构,又能提升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水平,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辅助传统教学方法,各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为了避免数学教师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情况出现,教师应学会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辅助传统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在课程开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首先为学生展示勾股定理的来源,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从何而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生活情境:“20xx年10月,彩虹台风过境后,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距离树根底部3米处,问这颗树折断前有多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抽象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当学生感觉对这个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并在黑板上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讲解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切不可在这一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走马观花地为学生讲一遍,一定要细心且耐心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要明白,高效率的课堂不是热闹的课堂,更不是单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课堂,而是使用组合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的课堂。
因此,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能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真真正正学习到知识,使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数学教师要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丰富教学资源,解决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还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丰富教学资源,解决重点难点,加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四边形性质探索”中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特殊性质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清楚地展示平行四边形转变为菱形、矩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过程。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演示,学生能很快掌握其特性。这样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更能轻松突破课堂上的重难点,使课堂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3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和正视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深化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加强对现有数学教学队伍技术装备方面专业素养的培训,引进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并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辅助传统教学,重点解决重难点等方法,不断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让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好地为初中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俞敏。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xx。
[2]王素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3]郑东微。数学教育在现代传媒方式下的机遇与挑战[D]。长春:吉林大学,20xx。
[4]朱丽静。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多媒体课件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数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小论文[经典]08-01
数学小论文05-24
数学小论文03-01
数学小论文02-03
数学的小论文06-17
数学小论文作文09-12
[热]数学小论文07-25
学生数学小论文06-28
【优秀】数学小论文07-17
初中数学小论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