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8-16 14:17:26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热]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便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目前各高校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扫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战胜心理疾病,从而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反差大,经常把自己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自我意识的矛盾凸显;自我菲薄或自我陶醉,经常抱怨自己能力不足,从而加重自我否定,有的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甚至发展成自以为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冲突,渴望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又盼望他人为自己分忧,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竞争意识强,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较差。随着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时,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成为他们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为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首要选择。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是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持和科学依据,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程序与方法

  第一,确定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成长环境,如主要家庭成员的学历状况、职业领域、经济收入水平、教育观念等;社会适应,如人际关系状况、心理创伤事件等;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记录,如问卷名称和版本、测试结果等;学生咨询记录,如面谈、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网络沟通等具体形式交流的详细记录等。心理健康档案包含的内容越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特点,越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而且准确的信息。

  第二,科学测评。在进行心理测评之前,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精心筛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测量表和心理测试系统,保障测试科学有效,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系统平台。测试前对每一位组织测试的辅导员老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测试培训,从人员配备上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

  第三,结果分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生开学初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之后,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并及时反馈测试结果。经过系列的心理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特殊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进行调适。

  第四,形成档案。负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老师应在严格遵循建立心理档案原则的情况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做出书面报告,依据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状况综合评定、班级活动情况等有关活动情况适时在心理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能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的心理成长记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档案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档案作用的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在新生入校初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并没有结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况及时补充更新相关资料,反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为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管理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许多内容涉及学生个人的隐私,因而管理人员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把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有关内容向外泄露,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明确学生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不能越权查看,只要涉及查看心理健康档案,无论是否专业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并按规定程序做好申请、审批和查询登记。

  第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传统的纸质心理健康档案相比,管理起来更加便利、快捷,对于数据统计分析更加迅速和准确。有利于心理健康档案保持建档客观规范,覆盖到全体学生,具有完整性、动态性、保密性等基本特点。心理健康档案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工作者在为学生服务时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状况,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服务。心理健康档案的网络系统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了解,提高服务水平。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涵盖的学生信息,对学生实施为其量身定制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如对于心理普查筛查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可以综合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的学生信息和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做好约谈,科学解释,谨慎分析,做好预案,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干预、跟踪、调控一体化的后期支持工作,确保心理异常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早日把心理健康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横向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其性格。

  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纵向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及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使学生对此形成正确认知,消除不良影响,发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丰富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第四,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教育研究工作。根据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研究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总之,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应对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形 成健康的心理。各类高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准确、真实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支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侯贤祥.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3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其心理健康将受到更大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学习能力良好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则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合适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效率,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2.情绪健康

  大学生大多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表达复杂多样、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往往是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先兆。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情绪积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觉、坚持、果断、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

  4.自我意识完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它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

  6.适应能力强

  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一般表现为能主动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阶段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與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百折不挠、勤学好问。如出现所谓的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高 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0xx,24(5):586-589.

  [2]魏 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当前,高校心理中心的师生比例偏大且从业人员所受临床专业训练不充分,工作重心以咨询为主教育为辅,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普及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的国情,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大宣传,增强学生关爱心理健康的理念,将心理中心的公众形象由从问题干预中心转型为成长发展中心,从而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服务。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凸显,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在高校中,当前承担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门是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心理咨询中心(各校称谓有些不同,以下统称心理中心)。高校的心理中心主要承担以下几项重要工作:①危机干预;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课程教学和讲座;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重心以咨询为主教育为辅,危机排查和干预是重中之重

  高校的心理中心大多以咨询为主,以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为第一要务,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做到重点开展心理学教育。比如清华大学,在校学生约26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授课门数18门,讲座场数60~80场,参与的学生有26000人次左右。此外,每年约有1000人使用心理中心。[1]大部分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重心仍然以咨询为主,重点做好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各学院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问题,会第一时间联系心理中心的老师,心理中心也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20xx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393人,各类研究生9820人,外国留学生829人。心理素质教育中心50%的经费和近80%的人力重点服务于5%的在校生(咨询、排查和约谈)。咨询中心在师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消防员或者医生,它以化解心理危机为重点,以解决心理障碍为主。

  (二)师生比例偏大且从业人员所受临床专业训练不充分

  我国的学校处于一种重视成绩的社会氛围之中,心理咨询因其工作成绩难以量化,工作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奏效而容易被忽视。美国有关行业协会的专业标准是1000~1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人员。根据一项对国内26所的高校调查表示,接受调查的高校共有学生516322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47人,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5人。

  [2]近五年,虽然一些高校陆续都按照要求实现了3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但是依然还有很多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甚至还有一些高校的咨询中心只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从专业水平上讲,由于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起步较晚,虽然目前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大部分人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是大部分人毕业时没有受过严格的临床专业训练,所以咨询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从业后的各种培训。

  (三)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度低

  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他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对这门课程十分重视,要求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但是在中国这门课程却并未受到如此高的重视。

  [3]目前中小学教育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小就缺乏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青少年阶段的很多成长任务如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自主和独立的意识等都没有完成,致使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由于各所高校心理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偏少,面对应接不暇的.教学、科研、咨询和行政工作任务,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上用力偏小,所以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依然存在偏见,“不听、不闻、不看”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20xx年,北京科技大学心理中心的咨询量突破了3000人次,在北京市各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询数量上位列前三,相对比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约16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校生22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11000~12000人次。[1]美国高校和中国高校咨询人数的差异和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重要关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探索

  (一)公众形象转型:从问题干预中心转型为成长发展中心

  高校以教育为己任,高校的心理中心在师生中树立的形象如果由“问题中心”,变为“健心馆”,追求成长的同学会更喜欢中心,也更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就像追求健康的人会更喜欢去“健身馆”一样。这种形象转变的最直接的益处是减少现实中潜在的危机学生,根本的益处是可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假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负10分到正10分,通过积极正向的理念传授,可能将一个心理健康分数为-2分的同学转变为+2分的同学,同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分数为6分的同学提升为8分的同学。

  那么如何转变心理中心的公众形象呢?一是扩大宣传。通过课程、讲座、团体辅导和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性教育;二是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专业咨询师的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时间和经费支持,并逐步增加专职咨询师的数量。只有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有效帮助同学解决困惑,也更容易为心理中心树立口碑。

  (二)工作内容转型:以咨询、危机干预的工作为主转型为咨询和教育双向并重

  长期以来,我们容易将导致心理危机的事实本身看成是心理危机的根源。事实上,它仅仅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心理上存在不健全的部分,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咨询和危机干预,还要关爱所有学生的心理发展。因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心理不健全的学生随时可能因为考试失利、恋爱等生活事件诱发焦虑抑郁情绪,造成危机事件。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通过咨询解决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展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服务,所以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普及性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三)工作模式转变:以被动性干预转型为主动性激发

  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设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西方心理咨询开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进来”的理念。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差别,西方高校的学生没有班级建制,没有党团组织,没有集体住宿(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校方组织的学生共同的活动,没有共同的修课计划。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的普及性以及宗教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影响根深蒂固,美国大学生生活独立性及心理成熟水平要高于中国学生,没有大规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国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普遍不被重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如果我们不论国情按照美国的心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开展工作只能服务不到10%的同学,90%的同学会对心理健康不了解,不关注。然而,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由被动性干预到主动宣传并激发他们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十分重要。一是主动实施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讲座、团体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校心理健康关爱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培养自我成长型人才,使学生的内心与外在的环境更好的相协调,更好地成长成才。

  北京科技大学心理中心在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入手,每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实施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体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到中心逐个进行体验,内容是一小时的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心理中心的各种服务项目。

  该课程20xx年荣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一等奖”。此外,中心以学生社团阳光心理协会为依托,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朋辈辅导的组织模式,通过分组讨论、互动游戏、手语合唱等形式,组织所有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快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个体和团体咨询量逐渐上升。二是调动学生提高自身健康的主动性。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样,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受教育者将教育施加的外部压力主动转化为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唤起其强烈的成长动力。实践证明,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效果卓著,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关爱自身健康的主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效能感诸因素的分析,编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调查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工作思路。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xx年9~10月份,在河南省的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中州大学、濮阳大学这8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60份,有效问卷9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7%,被试构成情况见表1。首先,从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后,放回数据库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再重新抽取一个有效样本。最后,对修订后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分析。

  (二)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包括五个分量表,共20个项目。每题均采用五点评分:1.完全不符,2.基本不符,3.不确定,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五个量表分别是自我评价分量表、目标设定分量表、制定计划分量表、问题应对分量表和自我概念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包括焦虑、强迫症状、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分量表,共90个项目,均为五点评分:1.无,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

  (三)研究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LISREL8.70软件结构方程建模软件作为量表的结构效度验证分析和建模的工具[2]。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编制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考察自编问卷20个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对整个问卷的初测数据进行KMO统计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随机抽取190名被试的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大小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为0.908,非常接近0.9)。随机抽取190名被试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2=2577.228,df=190,p﹤0.0001),变量间可能有共享因素,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采用主分量分析提取共有的共享因素,求出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再以正交旋转法求得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确定因素的数目采用的标准:因素的特征值>1;因子提取符合Cattlell所提出的碎石图的陡阶检验;在旋转抽取到的因素之前可以解释3%的变异;每一个因素不能少于3个项目。根据以上标准结合碎石图,较为合理地选取6因素。主要参照筛选问卷项目的标准:(1)删除因素负荷<0.3的题项,(2)删除标准差<1.0的题项,(3)删除共同度<0.3的题项,(4)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存在明显的交叉负荷,删除有多级化倾向的题项。结合图1,参照确定因素数目和筛选问卷项目的标准,在几次探索之后有14个项目被删除,有20个项目保留下来。从20个项目中提取5个因素,5个因子的累计解释方差变异量的58.341%。遵循因子命名的原则,将5个因素命名为:自我概念、问题应对、目标设定、制定计划和自我评价,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旋转成分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

  2.验证性因素分析

  Anderson提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建立模型,然后可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模型(1988)[3]。采用交叉证实程序以保证量表所测量特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对自编问卷进行考察如问卷结构是否清晰,问卷的总量表和分量表在数据模型是否拟合良好。随机抽取220名被试,对自编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3及图2,问卷的5个因素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数据拟合良好,结构模型清晰。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测量学特性

  本研究采用的信度指标是克隆巴赫系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显示:该问卷的总量表与问卷的5个因素之间具有内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0.675~0.891之间。该问卷的5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达到中等显著相关水平,处于0.395~0.550之间,问卷的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见表4)。

  (二)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现状

  1.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

  问卷分为5维度,调查的大学生在问卷中的分数为初始数,然后随机抽取386名被试,计算问卷20个项目的总体分数和5个维度的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是用来体现择业效能感的总体离散程度,均值的大小是用来检验择业效能感的水平差异。以大学生择业效能感5个维度的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T检验,体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现状与特点的差异(见表5)。问卷中5个维度的效能感单项平均值(3.263~3.695)和效能感单项总均分(3.553),处在“情况不确定”与“基本符合情况”之间,研究表明被试具有中等偏好的择业效能感,即大学生群体可以有效应对决策和择业。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独立样本

  T检验随机抽取364个样本,比较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居住地、专业和学历等变量上的水平差异(见表6)。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被试的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总体水平显著差异,但在各个具体变量之间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目标设定维度的差异,另外4个维度中自我评价维度有少部分差异,自我概念维度、问题解决维度及制定计划维度没有差异。

  (三)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统计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10因子及总体分数的均值和标准差,随机抽取379个样本,检验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10因子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处于正常偏好,10因子的单项均值都处于正常偏好(见表7)。

  2.人口统计学变量

  在SCL-90得分上的差异比较,抽取372个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SCL-90的各个因子上显示有差异(见表8)。其中,在性别(男生VS女生)变量上,强迫和敌对因子上呈现差异;在是否独生(是VS否)变量上,抑郁和其他两个因子上呈现差异;在居住地(城镇VS农村)变量上,强迫和恐怖因子上呈现差异;在专业(文科VS理科)变量上,抑郁因子上呈现差异。但在学历(本科VS专科)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恐怖和其他因子上的人口统计学差别,其他因子如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差异均不显著。

  (四)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检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4维度和SCL-90的10因子及总均分作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总均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自我评价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制定计划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没有显著相关。目标设定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9因子(除去“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有显著相关。问题应对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问题应对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4]。自我概念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8因子(除去“偏执”和“其他”)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了其择业效能感,择业的困难性、紧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5]。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两者交互关系的研究尚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证和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现状来探讨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信及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所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具有迅速广泛的信息传播、简易上手的操作方式及个性多样的创新模式等特性,这使它快速成为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自从20xx年11月微信项目正式启动直到今天,它已渗入教育、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务等数十几个传统行业,使用微信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到20xx年的第二个季度,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经被微信覆盖,每个月的活跃用户达到8.06亿,20xx年12月28日,微信团队在20xx微信公开课上公布了《20xx微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微信日用户高达7.68亿,且还在不断增长。在众多微信用户中,由于大学生群体具备迅速接受和掌握新鲜事物的特性,使其迅速成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体,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一天时间内最少会打开一次微信的占比高达59.7%。当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鉴于此,怎样将微信平台,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联系起来,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便成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必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微信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多种的影响。

  (一)微信对其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微信能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于微信聊天不受时间地域的阻隔,因而其只需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及消耗部分流量就能在任何时候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小组互动讨论、在线咨询等活动,这种条件十分利于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2.微信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部分公共必修课程是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外,只有部分在校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或心理拓展训练中去,而微信平台能够极大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包括那些有意愿报考的学生、甚至毕业生,均可随时关注并持续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台,从入校前到离校后都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续受益。

  3.微信能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学生大多在课外的休息时间利用微信平台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过度专业的说教方式进行宣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在微信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应等同于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教材内容,而应该向通俗心理学靠拢,让学生以休闲娱乐的心情接触微信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知识或相关活动,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选择内容进行关注。具有显著的网络虚拟特性的微信平台,这会使其不用考虑自己会因为表达不当言论而受到别人的当面嘲讽,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在微信平台上即时抒发自己的'看法,并在表达和互动中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微信在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生对虚拟社交产生迷恋,对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微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手机通信软件,其负面影响往往与手机网络一起出现,对微信产生上瘾症状的人如同“网瘾患者”一样,时刻离不开微信,潜意识里觉得不上微信就会错过重要信息,症状严重的人一会儿不上微信就会难受,有些人则会不断地刷新朋友圈,刷新间隔很短。大学生群体仍应以学业为重,这样的习惯会浪费他们很多宝贵时间。微信毕竟是一种虚拟的社交方式,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信的虚拟环境,一定程度会造成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忽视,形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2.增加了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日益明显,但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却较为缺乏。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流有促进性,但同时也对其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从调查数据发现,56.5%的大学生判断不良信息的能力在较差、一般间。

  3.使大学生活不再单纯而安全。调查显示,66.3%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这些微信交友功能,41.3%的大学生会对陌生人加好友的请求进行回应或主动与其招呼,24.3%的学生有过一两次与陌生微信好友见面的经历,甚至有些人会经常与微信好友见面。微信的这些交友功能在拓宽大学生交际面的同时也潜藏着危险。目前,微信交友功能已经引发了问题,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些有关大学生使用微信而引发的犯罪案件,均与微信的交友功能有关系,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通过微信聊天的形式先去结识被害者,然后通过热聊慢慢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后在指定地点与其见面,再对受害者进行不法行为。

  三、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微信的诸多特点如:省资费、时效强、方便快捷等,都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与快乐,但同时也隐藏着诸多弊端。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微信的优势,避免它的弊端,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实际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号应该是一个双向的学习交流平台,作用不仅限于单向的信息公布。它应该开放的、自由的、互动的发布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他们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平台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两处着手:一是考虑建立高校各级部门的微信平台,以教学系、学院、或心理职能部门的名义管理此类平台,进行面向较广范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考虑建立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老师等的个人微信平台。对比各级部门的微信平台,学生更有可能对教师或辅导员的个人微信平台产生信任感,从而产生微信互动的意愿。

  (二)调动学生使用微信了解心理健康的积极性。调查发现,通讯是微信被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台浏览。大学生更多是进行娱乐休闲性质的微信浏览,缺少主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意识。如何使大学生意识到利用微信加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笔者认为各高校可通过课堂的宣讲、成立校园专栏等方式进行宣传,着重提醒大学生学习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在课堂之外不断提升自己;强调通过微信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各高校还可积极探索多方合作,设立合理的奖惩措施,从外部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与教务处、学生处合作制订相关规定:每学期在微信平台表现积极活跃、通过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学可获得额外学分。

  (三)设置迎合学生需求的微信平台心理服务。首先,公共平台发布的内容要形式新颖多样、贴近生活实际、及时更新内容、互动积极热情。其次,设计一些主题鲜明的网上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或沙龙,利用平台发布消息,选定参与群体,创建朋友圈,举行网络沙龙或团体辅导。与一般心理辅导相比,微信朋友圈可匿名、更隐蔽,容易引起一些有心理辅导要求但没有充足的勇气的学生参与。再次,建议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尝试建立一支学生心理工作团队,他们由心理学爱好者和各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之拥有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调节技巧及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考核的人员晋升为朋辈心理咨询师,他们既可以通过平台对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又能够具体负责微信平台的日常管理。

  (四)保证微信平台的正面引导作用。微信具有虚拟性,容易因不便监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非理性甚至虚假言论等现象。在进行管理时,高校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倡导积极正面的网络言论道德,及时发现不良言论并进行过滤,保证微信平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xx(17).

  [3]张祖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xx(35).

  [4]管龙陵.论微信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J].教育教学论坛,20xx(37):51-52.

  [5]水永生.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8(7):152-154.

  [6]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7):25-27.

  [7]常雅娟.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xx(17):154-15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摘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在大学时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出现原因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学生 环境因素 生活因素

  随着我们踏入大学的校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到来。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在大学路段走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自身未来的成功与否。所以要想把大学这段路走的更好,更稳定,为以后积累宝贵的基础财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自身心理问题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以免误入歧途造成自身遗憾。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是与我们自身所处的心理阶段有关,也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升一般年龄都在十八到二十三、四岁之间。而这段年龄正是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人一生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可能是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面对一系列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如果这些冲突与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和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经过数十年寒窗苦读,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在以前的学习阶段我们全心投入,无力其他。家长更是对我们无微不至,溺爱至极;而这些就导致了我们缺乏症真正的生活能力。而上大学更是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些就导致我们当中有些人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学习 生活 交友 恋爱 等等小小的挫折就足以使我们当中的某些大学生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出现不好的结局。

  现在就拿我自身举个例子:我来自农村,家里世代务农。在如今这个社会激烈发展与竞争的时期我承担着父母无限的期望踏入求学之路。然而、在高中时期我曾经退过学。因为我厌倦学习,是的我学习不好。我自己觉得在求学这条路上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可是当我踏入社会,看着眼前汹涌的人流我感到无处可落脚。我又一次感到无力,自己未来的路 徒有望洋兴叹。在感到自身渺小的同时,我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如今我考到我现在这个大专院校!父母常年在外,根本无法在我旁边陪同我。而我所遇到的问题只能自己去解决;同时这也造就我的某些性格与问题。例如:自卑啊、不是很愿意和人打交道也就是所谓的社交能力差!我害怕新的环境、新的人物。我舍不得我高中的朋友与同学,我不愿意背井离乡。偏偏我又本性倔强,我拒绝父母临时回来的.相送。可是我又不得不面对!我自己独自一人背着这行李。踏上离开家乡的旅程。当我来到大学时,我承认我有点慌了,陌生与不熟悉充斥在我的脑海。我记得很清楚,刚来学校我不清楚大学报道行程,又因为来的较晚学校未能及时安排住宿。我自己一人抱着行李在网吧住了一晚上。次日清晨,我自认为厚着脸皮找到一些新生,和他们一起完成了入学报道程序;而社交能力差导致我现在的朋友只局限在我的班级。在大学,我所接触的新的课程里面出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在上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自己的某些心理问题。现在我正在努力的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如今,我坐在这里写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以上的一段话是我自身的真切经历。虽然我自身可能未出现打大的心理问题,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会如同我一样或多或少出现过一些问题。我们大学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呢? 那就是找出问题所在。要学会分析自己、认清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已经在上文分类列举;也从我的自身经历中反应出一些问题。我想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们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而良好的人格品质应有:正确的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其次是应该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采取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树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还有,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作息有规律、科学用脑、少喝酒、不抽烟、尽量多做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讲究自身的卫生。当然,科学安排学习更为重要。学习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的必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自觉去投入到只是的海洋之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于自身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呀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我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当遇到悲伤或者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① 合理宣泄:例如哭泣啊(莫以为哭是很丢人的事情,这样可以很好的宣泄我们心中的负面情绪)、旅游或者运动 ② 学会幽默;幽默是消气的最好方法。既不伤害别人又不烦恼自己。③学会转移:移位思考是解决忧郁心情的好方法,听音乐、接触自然美景等;④学会回避:当你觉得即将出现不愉快的场面是,不放加以回避,找个僻静的地方回避一下,这样做能帮助你缓和紧张的局面。

  以上种种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及一些体会,可能说的不是和全面,但我相信,如果能够按我说的这样做,你一定可以避免心理健康这些问题!另外,我之所以认识到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与我大学所开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很大关系,在此感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让我能够在人生迷茫多事的阶段认清自身问题,准确定位自己,从而在大学这个新环境中慢慢融合,提高并完善自身。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既可以高效率,又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意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和智能障碍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完整的人格、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有自尊、自爱、自信心和自知之明;第二,具备充分的自我安全感,擅长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充满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整天沉迷于幻想。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日益庞大起来,而当代大学生更是被人民赋予厚重期望。机遇与挑战并肩,大学生作为特殊年龄段的特殊群体,不仅承载着父母、老师的期望,还面临着比其他同龄群体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正处于一生当中精力最充沛的年龄段,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智力思维方面,都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但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学业、深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是处于其他阶段群体所没有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智力障碍、意识障碍、人格障碍和病理障碍等四个方面。据研究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据了解,目前有一项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调查,显示了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我国大学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对生活感到不满意且缺乏安全感;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容易感到孤独和愤怒。我院近年来也频频出现类似情况的学生,有的同学把交际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宁愿抛弃原则而随波逐流。通过这项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但不自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趋重要,加强大学生改善心理状况更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每位大学生都有重要意义。其实,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锻炼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期间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对将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都受益无穷。据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曾总结出"8-1>8"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的话,其学习效率将远远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体育锻炼对于当代每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对大学生完成学业有重要影响。学习并非易事,不管从长远还是近期看,都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更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就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提升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集中注意力,智力水平得以充分发展。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交往形式多样。网络化、虚拟化交往增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然而,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在体育锻炼中,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聚在一起,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友好交往,使更多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健全的人格。经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失眠、焦虑,甚至感冒、发烧等生理症状。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锻炼与竞争,还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切身体会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心理健全的人格。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容不得学生受一点伤,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品质得不到锻炼。加强体育锻炼,不管是跑步还是其他体育项目,不管是平时练习还是比赛,都会让学生产生“继续坚持”还是“放弃”的想法,坚持下去的学生最终一定培养出顽强意志和不轻易放弃的信念。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利于培养顽强意志、坚持不懈的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相互照顾,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体育学困生,部分地区学校老师可能会采取轻视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在常规的体能测试中,如女生800米长跑、仰卧起坐等,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这具有一定困难度。但有些老师对他们进行侮辱、嘲讽,还拿成绩相要挟,这是非常不合理、非常不科学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短处,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再者,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项目的推广或教育,使学生、老师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参与性。

  (二)对体育尖子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体育锻炼对于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也有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过度重视,过多的压力反而弄巧成拙。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经常参加各大高校的体育项目比赛,为了想极力赢得比赛,而不分地昼夜强加练习,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拉伤或是更严重的伤害,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另一方面,体育尖子生过度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忽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些学生因为整天进行体育锻炼,牺牲掉文化课学习时间,旷课、请假等屡见不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这也是不利的。

  六、结语

  身为当代高校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更应该每学年组织一次心理健康座谈会,深入了解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再者,还应该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与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体育锻炼既可以使大学生增强体魄、塑造良好形象,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使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37(5):117-119.

  [2]郑科勤.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东盟博览,20xx.

  [3]乔京帅.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经济生活文摘,20xx(4):430.

  [4]王庆霞.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xx(3):28-28.

  [5]徐欢.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xx(34):109-109.

  [6]李京华.浅析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版),20xx(5).

  [7]张海燕.浅析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xx(10):189-190.

  [8]尤艳清.刍议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xx,6(1):88-8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针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等多方面问题,从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主体性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优势,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摘 要】舞蹈治疗以心理治疗方式,利用动作来加强个体情绪、身体和认知的整合。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舞蹈或许是种技术技巧的学习与展现,而这里所说的舞蹈,重点是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根据不同的节奏与方式手舞足蹈,放松紧张的肌肉、关节以及心灵,使身心在各种高压下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舞蹈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xx)07-0179-01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且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如影随形,全民的心理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在青少年中间尤为明显。近年来,据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震惊世人的“北大学生杀母案”以及近期的“碎尸案”,让人不禁要问:大学生们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何在?

  一、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五大因素

  (一)家庭因素: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都会导致孩子心理相对敏感、承受能力差等。

  (二)角色互换能力差:当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的教学转变到自主学习时,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们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压力,如困惑、怀疑等,成为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社交因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性格、择友方面以及为人处事方面各不相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环境压力:在大学里,学生需要独立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学新生来说,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和自闭。另外,近些年来,因就业环境的不景气,给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五)情感处理失衡: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恋爱的失败导致其心理发生扭曲,产生诸多消极思想,甚至有的人因无法走出阴影而走向极端,最终酿成悲剧。

  二、舞蹈治疗的方法

  (一)肢体动作:通过对来访者构建情感表达的细微特质性动作和手势的仔细观察和响应,与之建立信任及同感关系。

  (二)象征:以自发性和创造性韵律动作体验进行想象、幻想、回忆和设定的过程,通过动作的力量,被压制的恐惧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培养来访者的自愈能力,与来访者建立信任感和接受感。

  (三)治疗性动作关系: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四)团体节奏性动作:通过有节奏、有组织的方式促进和支持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改善来访者的行为方式,提高交流能力。

  三、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舞蹈具有自娱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愈性。舞蹈在源头上是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而在舞蹈治疗中,舞动不是为表演,而是希望通过体验动作感受内心,做到自我接纳,整合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从而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自愈的目的。

  (二)舞蹈具有创造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发性和自控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表现,舞蹈治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是一个追求创造和实现美的过程,学生正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类人,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源泉就是自发的状态。通过舞蹈治疗引导个人建立行为上的自发、自控能力,在活动中可以尽情地享受美的概念。

  (三)舞蹈具有适应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省性。为增进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提升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体验式的舞蹈治疗程序,使学生逐渐适应舞蹈,引导者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来加强与学生的信任和共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道具等练习活动,营造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围,让学生透过舞蹈动作表达自我,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础上,达成自我的觉察和自省。

  (四)舞蹈具有互动性,舞蹈治疗具有团体性,而它们都具有社会性。互动是打开彼此心灵的最好方式之一,团体舞蹈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情景,引导者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接纳的环境,让学生充分信任团体并融入其中,当与他人一起舞蹈时,必须通过感觉、视觉和触觉与合作者进行情感的互动交流,动作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四、结语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舞蹈治疗,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通过舞蹈治疗这种方式,实现大学生良好的身心构建,并推广到大众中去,对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兰·丽芙.舞蹈动作治疗——疗愈的艺术[M].北京:亿派国际出版公司,20xx.

  [2]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3).

  [3]谢丹.论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化学研究,20xx(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總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xx,5(3):145-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正是当前高校教育常见的一个话题。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状况又常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也许将更有价值。

  请看下面的统计两份资料:

  1、肖正军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为(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

  2、1999年国家教委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海淀区16所大学中,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

  大学生正值人生的盛年,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竟如此不乐观,实在令人费解。那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那些方面引起的呢?

  一、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经济贫困的困扰。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并轨制度的实行,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境的贫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我不仅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八十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甚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今天的你们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但今昔之间大学生对待贫苦的心理承受力为何如此悬殊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双向选择中得到启迪:前途未卜,苦海无涯。呈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和礼遇对待的美好画面,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冈而贫困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没落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

  6、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二、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面对以上种种主观和客观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大学生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首先,培养学习的动机,关注个人特长,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1)大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其学习动机愈强烈。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奋斗。

  2)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成就感时,他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当一个人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总是兴趣十足,而个人特长正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建立起充分的自信。用自信和兴趣去开启智慧之门,必然会激发学习兴趣。

  3)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学习上遭到失败和挫折后,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造成的。因此,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心理咨询者之任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因一自己不努力,把外因一不可控因素降到最小,从而使自己更加努力。

  其次,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技巧,正确对待交往

  1)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技巧纯熟,则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技巧不当,则难免关系紧张。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人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在掌握技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一定原则如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守信践诺、宽厚待人等。

  2)有的同学交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为交往而交往,整天忙于应酬,苦不堪言,使交往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要明白,交往不是必修课,奋斗才是主战场。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毫无才能、毫无涵养的人交往的。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建立全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问题,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第三,设计生活,回报真情,付出努力,成就激励。

  1)贫困大学生全方位筹措四年所需费用,以计划经济为主,随机应变为辅,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和资助,以自己圆满学业回报人间的真情。

  2)双向选择不是缩小了就业面,相反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只要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以专注之心致学,待德才兼备毕业之际,何愁工作无着落,贫穷不可脱。

  鉴于此,合适的心理定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我认为校方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多方法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性的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4、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5、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6、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8、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

  在对学生德、智、体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作为学生毕业分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供用人单位录用是参考,这样能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综合能力。

  9、建立学习经验交流、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互学互助制度。

  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学习尖子给新生传“经”送“宝”,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座谈会,让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成立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大学生心理健康逆商教育意义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民族的未来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对我们民族国家的实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逆商教育的含义

  逆商(AdversityQuotient,简写AQ),全称逆境商数,也叫“厄运商数”,一般被译为逆境商或挫折商。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叫罗斯托茨首先提出并使用逆商一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逆商培养。逆商包括四个方面,即控制力(Control)、责任归属(Ownership)、影响范围(Reach)和持续时间(Endurance)。通常认为逆商是衡量一个人应对挫折和逆境的能力。逆商教育,有的也叫逆境教育,是指对学生的承受挫折打击能力和逆境条件下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包括逆境预防、逆境心理调整。目的是,通过逆商教育,培养受教育者面对逆境、应对挫折、解决困境、战胜困难的能力,更重要是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俞敏洪说过,逆商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灾难、不幸、挫折,你所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一个有逆商的人会把困难看作是老天对自己的考验。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仅是看人的智商(IQ)、情商(EQ),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就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缺乏人生历练和社会经验,抗挫折打击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都比较差。一旦面对逆境与较高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身心的失衡,陷在消极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个别学生出现精神崩溃、跳楼自杀的极端。另一方面,从进入大学开始,他们就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例如:新环境的不适应、学业上的压力、未来就业的迷茫等等。这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积极对大学生进行逆商培养,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对他们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逆商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逆商教育,增强承受力,提升自制力。控制力是逆商的有机组成,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时表现为逆来顺受的人控制力弱;而相信人定胜天,并通过自身能动地改变所处环境则是控制力强的人。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可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逆境和挫折,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磨炼会帮助他们增强承受力,提升自制力,有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和行动行为。自制力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承受力好的表现,因此,逆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自制力,增强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尽快地走出困境,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拥抱阳光。

  2.逆商教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目前90后大学生们大多依赖性强,缺少吃苦精神,也很缺少独立承担一些事情的经历,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他们在面临逆境时,就会出现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不知所措的糟糕情况,缺乏自信和勇气,严重影响正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能直面逆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挑战,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的.人逆商高,这些人会愈挫愈勇,反之,常常抱怨,感到无助无力,沮丧,甚至逃避的人逆商低,这类人往往遇事逃避,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开展适合的逆商教育活动,比如在实践活动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操作,学习,思考,学生脑手共用,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在经过努力后能够顺利完成,体现出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在逆境中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逆境中经受打击而不倒还能保持自信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成功的意义。自信的人会更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就会增强幸福感。

  3.逆商教育,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当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一致时,当理想期望和客观实际存在反差,当主观条件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往往会感到不顺,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加上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突发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有关,很重要的是因为其面对困难、应对挫折、摆脱困境表现出的能力。人为了减轻在逆境中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的情绪,会启动自身的心理免疫机制。通过大学生逆商教育,在遇到逆境时,自身的心理免疫机制就会良性运作,缓解或者减轻压力,逐步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回归正常。因此,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逆商,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把逆商教育贯穿进去,在课堂,班会中,各类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意识的教育和意志力的训练。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逆商教育要加强重视,从多方面、多维度地开展,提升学生自制力,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和承受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准备好进入社会。

  作者:王永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摘要:贫富差距是当前高校存在的客观现象,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及贫富差距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基础上,探讨弱化大学生贫富差距感的对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缩小学生精神上的差距,提升学生自身减贫的能力,尽可能地减少贫富差距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贫富差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影便是大学生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不仅仅影响着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就业等问题,也影响着富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问题。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的差异。高校贫困生一般是指那些经济上困难,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不超过200元,且花费几乎全部用于基本的日常消费,还要靠四处兼职以维持学业和生活。而富裕的学生每月花费千元,且经常出入校外餐馆,名牌、高端电子产品样样俱全。消费额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消费观的差异:以量入为出、讲究实用主义的消费观和追求享受、讲究生活质量的消费观。

  二是交往群体的差异。俗话说“人以群分”,贫富差距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交际群体和人际交往质量。多数贫困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组织,人际交往圈狭窄;富裕学生一般比较活跃,社会关系比较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了贫富大学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交际群体的分化。

  二、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

  贫富差距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等造成极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UPI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云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19个学院,5946名本科学生(其中男生20xx名,女生3928名)进行心理测评,以探析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大学生,由于其优越的生活环境,家长的百般呵护,进入大学生活后,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有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有的甚至高傲自大,生活散漫,只能享受成功的荣誉,却无法承受任何挫折,一旦遭遇打击,很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的大学生,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学间的贫富差距也使他们承担着心理失衡的痛苦。贫富差距促使多数贫困大学生产生了抑郁、焦虑、敌对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情绪。

  2.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贫富差距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他们片面而简单地将大学生活及今后人生全盘市场化,缺乏远大理想,把实用和物质享受作为价值追求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应付考试,热衷于谈情说爱、吃喝玩乐。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不论是富裕还是贫困的学生,都应正视现实,接纳自我,都应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以获取知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作为价值目标。

  3.对校园和谐的影响

  在贫富差距的长期影响下,学生群体的金钱观、价值观、是非标准等差异显著,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也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贫富差距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了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威胁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贫富差距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希望。研究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探究贫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缓解贫富差距造成的负面影响,显得刻不容缓。

  1.针对问题,开展咨询与心理辅导

  高校需要开设并普及心理健康相关专业课程,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会有效地调适自我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充分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其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2.加强研判,引导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拉大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有不合理因素,所以大学生应辩证看待,以平常心来解决贫富差距所带来的问题。贫穷和富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大学生应该把握好时机,努力奋斗,拼搏进取,逐步改善自身状况。

  此外,贫困大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开展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可以为贫困生参加社会兼职创造机会。通过学校的帮助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以提升学生自身减贫的能力。

  3.丰富载体,努力营造健康、温馨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为贫困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为之建立相适应的心理倾诉和预警机制,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以道德品质、获取知识为追求目标的良好风气,有意识地打磨富裕生的优越心理和贫困生的自卑心理。班级组织参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体育等集体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团结互助、关心友爱的温暖情谊,从而缓解贫困生的精神贫困,让贫困生和富裕生和谐共处。

  四、思考与展望

  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贫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社交、心理等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指引其人生目标,规范其个人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探索贫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昊然.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J].法制与社会,20xx(1).

  [2]杨雪萍.大理学院学生贫富差距问题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xx,09(9):32-35.

  [3]李丽萍.贫困生需要“心灵鸡汤”[N].中国青年报,20xx:3-17.

  [4]李大卓.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2):47-4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1.方法

  1.1研究对象

  贵阳中医学院20xx-20xx级学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龄17-22岁间。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对入校不同时长的大学生集体使用电脑施测,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等方面,可分类解释也可按总分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1.3统计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全部在SPSS19.0软件处理。

  2.结果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2=-254.87,p=0.00<0.05)。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1学期末(Z=-10.19,p=0.00<0.05),也显著好于2学期末(Z=-14.58,p=0.00<0.05)和3学期末(Z=-4.426,p=0.00<0.05)。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2学期末(Z=-3.39,p=0.01<0.0)。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77,p=0.4>0.05)。2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59,p=0.55>0.05)。

  3.讨论

  对量表总分的比较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性别上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女生比男生严重[2]。一方面女性的生理周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女性对自身问题的评价过于悲观;另一方面,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使男生将自认为明显不符合男生特质的选项直接否定,其结果就是,女生敢于承认软弱或无能,而男生倾向把自己描绘得“无所不能”。比较测验总分,发现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刚入学时最轻,第1、2学期后逐渐加重,到第3学期减轻。入学时的心理问题最轻,和其他时候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教育不能停留在只监控其入学时的状态,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最好对在校生进行连续的监测和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 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还可陶冶他们的情操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3.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 动 心 理 学 编 写 组。运 动 心 理 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2]学 校 体 育学 编 写 组。学 校 体 育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精选)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经典)08-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经典]08-1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08-24

(精品)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8-0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品)07-12

(热)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7-09